近视手术范例6篇

近视手术

近视手术范文1

2016年12月中旬,居住在广东省湛江市的张伟,终于与相随十几年的眼镜挥手告别。25岁的张伟,花了2万多元,在广州市一家三甲医院进行了全飞秒激光手术,双眼视力恢复到左眼1.2、右眼1.5。

600多度的眼镜摘掉后,张伟眼前的世界清晰了很多,可不到半个月,忧虑不期而至。术后,张伟一直觉得两眼不协调,左眼看得比右眼模糊,而且眼睛发干,并时不时有眩光、飞蚊症表现;到了晚上,视力明显减弱,以至于不敢走夜路。

到医院复查时,张伟被告知:所有的激光手术都有并发症的可能,症状可能会在半年内消失,也可能永远存在;而且,全飞秒激光手术是不可逆的,不能进行二次手术。

在张伟手术期间,一项仿生水晶体再度刷爆国内社交网络,声称“永久矫正视力”“将你的视力水平提高至1.0视力的3倍以上”“整个手术过程仅需8分钟,全程无痛无刺激”“最快将在2017年正式上市”。其实,这一成果的报道首现于2015年5月,此后在媒体、社交网络上经过多轮刷屏。

这一新闻让众多的近视患者异常兴奋,难以等到国内见货,有人甚至登录仿生水晶体研究企业――加拿大科技公司Ocumetics的网站,去各种询问。然而,《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这项技术似乎并不像宣传的那么靠谱。

300多年前,人们发明眼镜来对抗近视,并沿用至今。近50年,软形眼镜、近视激光手术、人工晶体植入等手段先后被用来矫正、治疗近视,但似乎仍未超越眼镜带给人们的清晰度与安全感。 新技术待验证

在国内能查到的仿生水晶体最早的报道,来源于英国《每日邮报》,其报道称,Ocumetics用八年时间、300万美元经费,研发了一款由生物惰性聚合材料制成的仿生镜片,“佩戴”这个仿生镜片需要做一个8分钟的小型植入手术――将仿生镜片折叠好与生理盐水一起置入注射器,然后通过无痛的注射植入眼球,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球;10秒钟内,镜片会展开,并贴在眼球表面。

镜片的研发者、该科技公司的创始人Garth・Webb称,这款仿生镜片可以永久矫正视力,不会引发任何生物性病变、不会造成眩光或是夜间视力差的问题。“该技术尚未获得加拿大或其他国家政府的官方认可,接下来会先进行动物实验,最快将在2017年正式上市。”

2017年已至,Ocumetics迄今仍未进一步消息。在Ocumetics公司的官方网站上,有不少近视患者提出诸如“进行过激光手术后可否佩戴该镜片”“能否治疗圆锥角膜、青光眼”等问题,该公司均以“请咨询你的眼科医生”回答,未做详细解释。

然而,眼科专家们对于该技术并不了解。

“在我没有看到它的实物之前,我当它是科幻故事。现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所以想想可以,不要当真。”美国诺瓦东南大学视光学院教授、美国国家视光研究院院士蒋百川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如同一个药物的上市,要经过反复的实验,从动物模型到患者,然后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审批,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蒋百川看来,Ocumetics公司只有将这一技术相关的数据、实验结果、科学原理等务实的内容公布出来,才能让业内人士认识、认可。

2016年12月底,《财经》记者发邮件给该公司询问有关这款仿生镜片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未收到回复。 2017年1月4日,河南周口淮阳,医生给茹茹姐弟三人做视力检测,姐弟三人都是高度近视,加起来有3300多度。

伦敦视觉诊所医疗部主管丹・任斯坦认为,这是一项很有趣的技术进步,但研发者说得过于理想。“这种仿生镜片的植入术虽然看起来简便,但它的实际风险比激光手术高,因为激光手术只在角膜表面进行,而这种植入术却侵入了眼球内部,且需要取出部分健康的晶状体,而且由于手术结果本来的不可预知性,我很难认可这样的眼内手术会比角膜激光术来得安全。”

如丹・任斯坦所说,Ocumetics的仿生镜片的“佩戴”过程属于内眼手术,镜片植入时要破坏眼球完整性。与只在角膜表面切削进行外眼手术、不破坏眼球密闭结构的激光近视手术相比,前者的设计不存在优势。

也有分析称,Ocumetics仿生镜片本质上是给近视患者更换一个特殊材质的人工晶体。但在人眼光学系统中,除了晶状体外,还有角膜、房水、玻璃体等重要构成部分,单纯提升晶状体的性能而不顾其他,“视力提高3倍”无法实现。

除了晶状体的因素,Ocumetics的研发似乎也忽略了其他影响视力的因素,高度近视易导致眼底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青光眼等疾病,也会导致视力下降。

“仅仅植入一片好的晶状体,近视眼导致的相关病理改变无法消除,未必能让患者达到理想的视力。”一名眼科医生对《财经》记者分析,让视力提高3倍有哗众取宠之嫌,更像是炒作以吸引投资。 激光手术争议难平

与遥遥无期的水晶仿生镜片相比,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激光近视手术显然更可靠一些。

激光近视手术,最常用的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2000年后问世。

LASIK是先在角膜中心区表面切削一个大约100微米-180微米厚的带蒂皮瓣,翻起暴露出皮瓣下的角膜基质,然后利用激光烧灼一定厚度的角膜基质,最后将皮瓣盖回原来的位置,无需缝合。

LASIK的前辈,是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PRK)。PRK的问题是,虽然提高了人工刀片近视手术的精准度,却带来了棘手的并发症。研究者研发出LASIK时,欢欣雀跃,因为LASIK解决了PRK手术后四天到五天上皮复原期间流泪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术后可能出现的两个并发症。

LASIK蹿红,成为主流的近视手术。然而,LASIK也不完美。

由于手术需要用刀片切出角膜瓣,翻开后进行中层激光手术,因此,伴随而来的就是因角膜瓣制作不佳而发生的炎症,也有少数人会出现视觉质量不佳,比如眩光、夜视差、圆锥角膜。

20年来,中国有数千万的近视眼人群接受了激光手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汪芳润研究发现,PRK、LASIK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5 %,主要是视觉功能和视光学问题,包括屈光力回退、夜间驾车眩光、双眼平衡失调、最佳视力下降、阅读困难;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研究人员对近5000例激光手术跟踪研究发现,134例175眼在术后视力下降,视力下降总体发生率为1.86%。

由于LASIK手术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国际上鲜有关于此项技术的长期跟踪研究报告及手术后远期疗效的评价。从最初诞生、进入临床至今,有关LASIK手术并发症、后遗症的担忧就没有停止过。

2012年2月,将LASIK引进台湾的台北医学大学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宣布“封刀”,不再进行LASIK手术。“封刀”的理由,是因为他长期观察发现,不少当年接受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患者,十多年后视力明显下降,可能和手术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且手术后易出现眩光、夜间视力减退,及眼睛干涩症候群等并发症。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出现的并发症不是仪器所创造出来的,而是LASIK技术带来的,“比如眩光大家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有些很严重,有些很轻微,但夜间视力减弱是99%做过手术的人都会有的,眼睛干涩症候群的几率大致是60%到70%。只是过去我们说,半年内这些症状就不会有了,事实是,它会一辈子跟着你”。

“封刀”事件引发眼科界轩然大波,台湾卫生署回应称,除非医师的见解发表在国际期刊,且经医学会的科学讨论认为手术确实不再适合,否则不会禁止这项手术,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未明文禁止。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发表意见称,“经过20年来我国和全世界大量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近视眼激光矫正手术是安全的、有效的。”

尽管如此,蔡瑞芳再未重启激光近视手术。至2016年12月29日,《财经》记者致电蔡瑞芳的眼科医院,工作人员表示,蔡瑞芳自“封刀”至今,再未进行一例激光手术,“以后也永远不会”。

张伟接受的全飞秒激光术,是LASIK手术的升级版,是利用飞秒激光取代角膜板层刀,无需制作角膜瓣,将角膜切口大小降至2毫米、仅为以往的十分之一,切口感染的概率小,安全度高。它对患者也有要求,如年龄18岁至45周岁,近视度数在200度-1000度,且近视度数稳定两年以上,远视或散光600度以下,无其他眼病或全身无手术禁忌症,对角膜厚度也有要求。

全飞秒激光术使角膜神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而且令角膜更加稳定,尽可能避免了一系列并发症。尽管如此,张伟并没有躲过不幸的概率。眼中刚刚清晰的世界,在复查后,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霾。

国内的患者还要承担另一个风险:每年有超过150万的手术,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医疗机构里完成。汪芳润研究发现,激光手术的并发症多发生在一些水平低、条件差的医疗机构,其手术医师未经正规培训、经验不足、操作流程不规范、设备落后,甚至引进的是国外淘汰设备。

蒋百川认为激光近视手术存在“原罪”:“近视多数是由于眼轴的长度所引起,还有小部分可能是晶状体或角膜的屈光度的原因。这就引起一个疑问,改变一个正常的部件(角膜),去适应一个非正常的部件(如眼轴、晶状体),这是否合理?”

一些医疗机构,出于利润的考虑,对于近视手术患者几乎是来者不拒,无视适应症,一些患者也主动忽略并发症执意进行手术。真相正在被双方有意无意地掩盖:患者花了很大费用做手术,心理上不想抱怨由手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医务人员,包括医院以及激光手术设备的供应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尽量夸大激光手术的优点,回避可能造成的问题,成为这个领域的常态。

上述眼科医生告诉《财经》记者,正规的激光近视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应症检查,确定是否有干眼症、慢性炎症,角膜厚度是否足够,检查屈光度数,“如果角膜厚度过薄,就不能接受手术,低中度近视一般没必要进行这种手术”。 手术治疗并非一劳永逸

人们执着地追求眼前的世界清晰起来,挣脱眼镜的束缚,甚至有些失去判断,以至于在眼内“动刀”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技术,也逐渐兴起。

ICL是由一种胶原聚合物材料制成的软弹性凝胶镜片,手术是保持角膜结构,在眼后房插入晶状体。STAAR Surgical公司生产的Visian ICL V4,就是这种后房型人工晶体眼,在2005年获FDA批准,目前全球已有30万用户使用。

与激光手术相比,进行眼内手术的ICL,风险更高。

ICL可能会引起初期白内障,而且手术过程中,随着手术切口,内外通道被打开,有产生感染、出血的风险。不仅如此,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可能会位置偏移,还可能对周围的组织产生刺激和影响。

《财经》记者走访多家眼科机构发现,有不少患者对ICL感兴趣。不过做这个手术的成本也很惊人,美国一副ICL镜片的价格约为1500美元-5000美元,均价为3500美元,不包括检查费用以及复查的费用;国内单眼ICL植入术价位也在万元左右,如患者带有散光需另加手术费用。

上述眼科医生告诉《财经》记者,“ICL同其他近视手术一样,不像有些人所描述的恐怖,也不会如某些医疗机构所鼓吹的那样彻底‘治愈’近视。近视手术只是消除了近视症状,未改变近视眼球的生理,一定并发症风险也难以彻底消除。”

可以说,人工晶体质量再好,也不如人眼自带的晶状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人工晶状体能够达到自然晶状体那样快速、敏捷、准确的生理调节功能。

蔡瑞芳认为,近视不是非做手术不可,患者可以戴普通眼镜或者隐形眼镜,你可以做角膜塑型片,也可以选择LASIK,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显示,中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几乎相当于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近视;若没有有效的政策干预,到2020年,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眼人群将达到7亿,相当于每两人就有一人近视。

在阿玛施眼科全飞秒激光中心院长李耀宇看来,选择手术的近视人群,大多出于美观的目的,却往往忽视手术后未知的风险。“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如果必须做手术,首先考虑在角膜上想办法(如激光手术),实在没办法才采取眼球内的手术。”他说,“一近视就要在眼球里折腾,作为医生我是不敢轻易这么做的。”

近视手术范文2

校视手术多在角膜上下功夫

无论是遗传,还是近距离工作,近视都是无法预防的。19世纪末,美国医生贝茨发明了眼保健操,随后著名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写了一本推崇眼保健操的书,令此操风行世界。然而贝茨的理论是错误的,他是通过为眼睛改变长度来聚焦;而赫胥黎用亲身经历写的书也很荒谬,因为他的视力随后恶化了。眼保健操是标准的伪科学,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基本都放弃了。

既然近视不可避免,如何进行校视就成为关键了。校视的第一个选择是戴眼镜,不同地区的开拓者各自独立地发明了眼镜。中国与西方国家在12-13世纪发明了老花镜(放大镜),15世纪初,由德国红衣主教尼可拉斯发明了近视眼镜,随后科学艺术的多面手达・芬奇首先设想了隐形眼镜。

在19世纪末,眼镜仍然是贵重物品的时候,医学专家就在设想进行眼科手术改进视力,由于曲光度2/3以上是由角膜承担的,视力手术校正多在角膜上下功夫。比如那位发明眼保健操伪科学的贝茨在1894年就观察到外伤后的角膜改变了曲光能力。随后日本的佐藤开始尝试从角膜后沿经线做切口改变视力,直到1960年代证明其手术方式有严重后果而放弃。在1970年代,苏联医生菲奥多渥夫再次观察到一个男孩因为玻璃眼镜碎片刮伤了角膜,视力显著增强,菲奥多渥夫随后进行研究,发明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

校视手术只针对成年人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近视眼睛的校视不再单单依靠于眼镜。尽管此手术仍然有着诸多瑕疵,但它证明了角膜手术是可行的,手术效果也不是太差。

1981年,美国的国立眼科研究院因为公众对RK手术的巨大需求开展了一项决定性的前瞻性评估研究(PERK)。

1980年展起来的准分子激光角膜手术PRK取代了放射状切开术,迄今激光手术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了,是校视中的一个标准选择。PRK于1995年获批准用于成年人,治疗600度以内的近视、400度以内的散光。随后到1999年,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IK也先后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成年人1200度以内的近视、600度以内的散光,以及600度以内的远视。

PRK与LASIK于视觉改进的长期效果基本上相同,60%-70%的眼睛在术后可获得1.0的正常视力,80%-90%可以获得0.5以上的视力。进行手术的患者虽然不像国内许多执业者所吹嘘的那样达到98%以上的满意,但有90%-95%都对手术的效果满意。就手术的安全性而言,普通成年人不必顾虑PRK与LASIK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任何手术都只有在适当条件下才是安全的,PRK与LASIK也不例外。FDA只批准了它们在成年人中使用,青少年与儿童,眼睛尚未定型,不宜进行此类手术。目前FDA仅仅允许部分仪器针对未成年人(比如非对称性弱视)做临床实验。而在中国,执业机构的逐利趋向驱使某些执业者不顾适应症而向未成年人推销,有违于医学道德,存在着安全效益隐患。

到2004-2005年,隐形眼镜的技术再一次取得突破,隐形眼镜可以放人眼内,省掉每天取戴的麻烦。

安全性是相对的

激光角膜手术术后90%-95%的人都能获得满意效果,眼内镜据说手术满意度更高。总的来说,目前所有的研究证明无论是角膜手术,还是眼内隐形眼镜,都是安全的。有人对比过激光角膜手术与配戴隐形眼镜,在某些并发症上,比如感染的发生率或者最终视力的丧失风险,激光角膜手术优于隐形眼镜。然而,所谓安全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近视手术范文3

在一则被广泛转载的新闻中,这位眼科医生向记者宣布,自己不会再进行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因为根据他的长期观察,不少当年接受手术的患者,在十多年后视力出现了明显下降。

在台湾医学界,蔡瑞芳的地位“颇具分量”。事实上,19年前,就是他将还处在试验阶段的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第一次引入台湾。因此,他的宣言才会在海峡两岸同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近视患者在网络上焦急询问“激光手术是不是靠不住了”,一家眼科医院的股价因此遭遇重挫,一家大陆媒体则充满感情地评论说,社会需要“蔡瑞芳式的医学良心”。

蔡瑞芳本人并没有料到这样的结果。他表示,这场风波源于媒体的误解,自己并没有“主动宣布”停做激光矫正近视手术。

“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的安全性没有问题,”他说,“事实上,它还是一个相当完美的手术。”

我的原则是给病人挑选最好的治疗方法

令蔡瑞芳陷入舆论漩涡的,其实是一场没有做的手术。

台湾一位记者来到蔡瑞芳的诊所,希望介绍自己的朋友来接受激光矫正近视的手术。手术的全称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作为人体最精密的器官之一,人的眼球就像一台放电影的仪器:前方的角膜像凸透镜一样,将外界的光线折射、聚焦到眼球内部;而后方的视网膜就像一块大银幕,当角膜成像的焦点刚好落在视网膜上时,人就能清楚地看到外界的景象。

面对不同距离的画面,人眼能够通过肌肉的调节,改变屈光率,从而让成像始终保持清晰。不过,这一调整并非永远准确,对于一些人,眼球的屈光率变大或者前后轴变长,外界画面成像的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这时,他们只能看到近处的景象,对于远处的风景,则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画面。这就是所谓的“近视”。

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就是通过激光来修正角膜的厚度,从而改变屈光率,使外界成像的焦点重新落在视网膜上。手术中,医生先用板层刀,将眼球表面的角膜切割四分之三圈,并且将它掀起——就像剥开橘子皮一样。在这层厚度只有100~180微米的“橘子皮”下,医生通过高能准分子脉冲激光,消除一定厚度的角膜基质后,再将掀起的角膜瓣覆盖回去。如此,角膜的厚度变薄,患者的视力也可以重新恢复。

据媒体报道,自1989年英国进行世界首例激光治疗近视手术以来,这一技术迅速成为近视患者的福音,全球有数千万近视患者受益而摘掉眼镜。中国大陆地区自1995年引进该技术后,也有数百万人接受了治疗。

在台湾地区,这一手术由蔡瑞芳在1993年率先引入。公开的资料显示,他曾经在美国迈阿密大学著名的巴斯康帕莫眼科医学院受训,也曾经担任台湾长庚纪念医院眼科部主任。后来,他创办了蔡瑞芳眼科诊所,并且在台北医学大学和复旦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但这一回,面对记者介绍朋友来做手术的请求,他拒绝了。

“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做这个手术了。”蔡瑞芳当时对记者说。

但他的拒绝反而激起了记者更大的兴趣。在电话中,他询问蔡瑞芳不再进行这个手术的原因,随后又来到诊所,详细了解情况。

蔡瑞芳没有料想到,自己介绍的情况会成为新闻出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并且占据了头版头条的位置。

在这篇被大量转载的报道中,这位著名的医生表示,自己在最近一段时间遇到了六七位过去的患者,在手术十多年后出现了视力衰退。因此,他只能“基于医学良心,停止这种手术”。

对报道的内容,蔡瑞芳并不认同。尽管,在过去的半年里,他的确没有再做过这一手术。但他有自己的解释:“我有一个原则,就是为病人挑选最好的治疗办法。”

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患者患上了白内障,因为没有别的治疗方法,他只能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但近视患者不一样,除了开刀外,还完全可以通过配戴框架眼镜或者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所以,手术并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很多时候,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激光矫正近视手术仍然是划时代的医学创举。”蔡瑞芳说。他认为,这一手术能够准确地矫正视力,病人能够很快复原,角膜也不会因为手术而产生结疤,“是一个相当完美的手术”。

“我们过去曾经对激光治疗近视手术作过评估,它的安全性是毋庸置疑的;到现在为止,它的安全性依然没有问题。”蔡瑞芳强调。

做过激光治疗手术的人并不能完全“与正常人相同”

与其他手术相比,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的问题虽然相对较少,但仍然会存在一些可能的副作用。患者在遇到强光时会出现眩光,在夜间视力会减弱,这些都是手术前就会明确告知的反应。对大部分接受手术的人而言,这些副作用也完全在可容忍的范围内。

让蔡瑞芳提高警惕的是“角膜瓣”所造成的问题。当手术医生将掀起的“橘子皮”重新盖回眼球后,被激光切割过的部分会在两天内完全修复,但重新被覆盖上去的角膜无法再与周围的角膜衔接、愈合,而是会像一片花瓣一样,永远留在患者眼睛里。

大多数时候,这样的“角膜瓣”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即使用力揉眼睛也不会出现危险。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蔡瑞芳遇到了五六位病人,因为眼球遭遇外力撞击而出现了角膜瓣移位的现象。蔡瑞芳介绍,这样的移位可以复原,但可能会造成角膜表皮细胞侵入角膜瓣,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让手术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角膜瓣的存在会改变这些患者其他病症的临床表现。蔡瑞芳曾经遇过一位感染了疱疹性角膜炎的患者,他没有这一病症常见的树枝状溃疡的表征,而是整个角膜都出现了水肿现象。蔡瑞芳花费了很长时间,考虑了很多种可能性,最后才得出正确的诊断。

“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只有20年的历史,角膜瓣也是新出现的事物。在诊断中,医生很少会考虑到它的影响,这就可能贻误患者的病情。”蔡瑞芳说。

引进激光矫正近视手术19年之后,蔡瑞芳仍然在不断追踪自己那些患者的病情。他发现,一些病人手术后一开始都没有问题,也没有白内障、青光眼和老年花斑病变等其他问题,但在十几年后,他们的视力会慢慢下降,时好时坏。通过抗炎药,蔡瑞芳能让他们的情况得到一定改善,但仍然无法像普通人那样完全恢复正常。

他据此作出推论:如果患者本身有慢性发炎的疾病,比如过敏性结膜炎、干眼症症候群,并且在十几年里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那发炎细胞就有可能沉积在角膜瓣的空隙中,造成病人视力的反复。

不过,蔡瑞芳也强调,出现这些问题的概率并不高。在19年的治疗中,蔡瑞芳一共做过近一万例手术,如今出现视力下降到0.5左右的患者,只有10个人。

“我只是希望提出一个呼吁。”蔡瑞芳说。在他看来,如今,世界各地做过激光治疗近视的人数量之多,已经足够形成一个族群,他们的角膜结构和没做过手术的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结构的转变,因为它会影响到一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蔡瑞芳说。

只要严格筛选病人、注意手过程,激光矫正近视手术是安全的

相比于这些复杂的解释,普通人对这条新闻的反应则是非常直观的。

一位医生在微博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双眼300度近视的女患者希望激光治疗,但只愿意接受一只眼睛的手术。

“这样手术后双眼视力不均,会有不平衡感,还不如继续戴眼镜来得舒服。”这位医生说。

“台湾有个医生说,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在20年之后会有并发症。”这位女士说,“我很想手术,但还是要留下一只眼睛,预防万一。”

这让医生觉得匪夷所思。他在微博上说,因为一条新闻,患者宁愿在未来20年都忍受双眼视力的参差不齐。“台湾蔡瑞芳的言论严重误导了患者,确实值得商榷”。

在医学界,这条新闻也引起轩然大波。台湾眼科医学会向媒体表示,激光治疗近视手术在台湾出现副作用或者并发症的比率低于百分之一,只要注意手术过程、严格筛选病人,就是一种“相当安全的手术”。

在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出现之前,医学上已经有了一种相似的技术:自动板层角膜成型术(ALK)。与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相比,自动板层角膜成型术的步骤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切割角膜基质的时候,它使用的是一种直径在200微米以内的角膜板层刀。

因此,切割更加准确的激光近视矫正技术出现的时候,蔡瑞芳觉得非常兴奋。当时,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激光对内壁细胞的伤害几乎为零,也不会产生结疤反应,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是一种不错的技术。因此,他很快将这一技术引入台湾,并且比美国更早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很多人觉得,做了激光手术,自己的近视被治好了,整个眼睛都和正常人一模一样。“这是不可能的。”蔡瑞芳说,“你要做近视手术,就要明白,你的角膜会被切割并且不会愈合。”

他建议一些本身是过敏性体质、发炎比较厉害、因不能戴隐形眼镜而想要开刀的患者谨慎考虑,因为长久的发炎很可能会造成日后视力的降低。他的一位患者,就因为视力下降到0.5,加上手术本身“夜间视力下降”和“眩光反应”的副作用,晚上无法开车,没办法接小孩放学了。

事实上,在激光手术的术前检查中,角膜炎、干眼症、圆锥角膜以及糖尿病患者,都是禁止接受手术的人群,而对于视网膜比较脆弱的人,这一手术同样有风险。

最严重的问题是,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赢利,故意弱化手术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圳市眼科医院眼表与角膜病科主任姚晓明向媒体透露,他曾接诊过12位接受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后发生角膜病变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人术后视力严重回退,有人发生了严重的角膜感染,甚至还有人因为术后眼压升高,导致圆锥角膜,视力严重衰退需要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据患者反映,他们大多是轻信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医疗机构的广告宣传,没有接受严格的检查就接受了手术。

近视手术范文4

医生详细检查了金阿姨的眼底,发现她的黄斑存在大面积萎缩斑块,但在黄斑的中心区域仍有功能良好的视网膜存在,在充分评估病情后,医生认为手术后视力可以明显提高。果然,在对其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同时植入非球面防紫外线人工晶状体术后1周,复查矫正视力达到0.8。

病情逐渐发展

由高度近视导致的白内障叫做核性白内障,其混浊主要发生在晶状体核,随着病情发展,核的颜色也逐渐由黄褐色变为棕色、深棕色。白内障从初起到完全成熟,时间长短不一,少则数月,极少数可长达十余年,一般2~5年,可在某一个阶段停止,静止不变。不用说戴上高度近视眼镜引起的不舒适感和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单就白内障本身引起的眩光、视物变形、发暗等症状已经让患者非常不适。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更增加了患青光眼的风险,而青光眼所致的盲症远比白内障要严重得多,治疗效果也大大不如白内障。

手术安全可靠

手术治疗白内障是现今较为安全、高效、快速的方法,除了一些全身情况欠佳的老年患者外,大多数老年人都能接受这种手术。而且白内障手术已经从复明手术进入了屈光手术时代,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远非以往所能相比,高度近视伴有白内障已经成为手术适应证,手术效果较好。很多做完手术的患者都说:“早知道这么简单,我也不用挨这么久了!”“等到白内障完全成熟再行手术”的观念已经与时代脱轨了,这样不但大大增加了患者低视力的痛苦,也更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导致不可逆的盲症。正因为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使不少高度近视患者固执地拒绝手术,从而失去了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机会。

高度近视确实多伴有视网膜黄斑处的病变,但多数病变并不严重,仍有通过白内障手术恢复大部分视力甚至正常视力的可能。

近视手术范文5

广州爱尔眼科医院准分子中心主任说:“尽管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于几乎所有的屈光不正病例,均可减少屈光度数。但某些患者因为存在残余的度数而需要再次矫正。必须要强调的是,准分子激光二次修复手术必须慎重,因为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心理上承担着比第一次手术时更大的压力。”

哪些人群需要做二次增效手术

过矫。患者表现为看远与看近都不是非常清晰,且极易产生视觉疲劳。

欠矫及回退。欠矫的表现为:患者在术后仍然存在近视,或者裸眼视力不佳。回退的表现为:较短时间(3-6个月)内,屈光度较上一次复查时降低,裸眼远视力较手术初期下降3-4行,配镜可以矫正。

中央岛。是手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异常,角膜地形图显示:激光切削的中央区角膜曲率较高,而激光切削的周边区域较中央区平坦,用立体图观察,形似大海中的小岛。中央岛的表现为:裸眼视力下降、单眼复视、多视、鬼影(重影)、及对比敏感度下降等。

偏心切削与不规则散光。偏心切削与不规则散光也是手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异常。角膜地形图显示:激光切削区域不规则,无规律可循,激光治疗中心与瞳孔光学中心未重合,尤其是偏差在1毫米以上者,可导致散光、眩光、重影,其视觉损伤的程度与偏心的程度、矫正的深度成正比。

残余光学像差。白天裸眼视力还不错,甚至可达到1.2、1.5。但是视觉质量不好,如夜间视力下降、夜间眩光、光晕、鬼影、黑白对比敏感度下降等。

第一次手术时,角膜瓣制作不良。LASIK手术中需要制作角膜瓣,如今有“微型角膜刀”与“飞秒激光”两种工具来制作角膜瓣,使用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过程,出现“角膜瓣游离”、“角膜瓣碎裂”、“钮扣型角膜瓣”、“不规则角膜瓣”、“角膜瓣制作不全”、“角膜瓣偏中心”等,影响到准分子激光治疗无法进行,必须等到3-6个月后,才能再次制作角膜瓣,再将激光治疗完成。

哪些人不能做二次手术

圆锥角膜与亚圆锥角膜:首次手术时,准分子激光消融角膜的厚度太多,导致剩余角膜厚度太薄、无法矫正的屈光回退、大散光、不规则散光等,形成“医源性圆锥角膜”。

剩余角膜厚度不足:第一次手术时,因为度数高,角膜偏薄,已保留了近视度数没有治疗,无法二次治疗。还有一部分人做完第一次手术后剩余的角膜厚度刚刚达到安全标准,再做二次手术,剩余角膜厚度将无法达到安全要求,也无法接受二次手术。

TIPS:

可以接受二次手术角膜厚度的标准,是整体角膜厚度减去首次手术的角膜瓣厚度,以剩余的角膜床厚度来衡量能否具备手术的条件。目前国际上的标准是二次手术后的剩余角膜床厚度必须在250微米以上才能实施。

角膜后表面膨隆:做过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使用较先进的角膜地形分析系统检查,都会发现角膜的后表面向前凸(膨隆)的改变,近视度数越高,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的程度越高,当这种前凸发展到一定程度,二次手术将无法进行。当剩余角膜厚度太薄时,角膜后表面的前凸更加明显,当屈光回退是因为角膜前凸引起时,二次手术将被禁止。

屈光状态不稳定:二次手术的时间一般在术后3-6个月左右,一部分患者首次手术之后半年,屈光状态一直没有稳定,度数仍在逐步加深,或不断变化,视觉质量也不稳定,视觉疲劳症状时好时坏,这样的情况也不适合接受二次手术。一定要在患者自我视觉感受变化很小的情况下,再让医师实施检查,且要反复检查多次,得出的数据才是最佳结果。

心理因素:经过一次不成功手术的患者,心理往往较脆弱,他们想通过二次手术修正视力与视觉质量,但又害怕二次手术的效果维持不了多久,视力又再次下降。而对医生的解释半信半疑,对二次术前检查也不是非常合作。而且,因为是二次手术,对手术效果的要求也很高。这部分患者不适合接受二次增效手术。

眼睛疾病:与首次手术要求一样,眼病患者也不适合接受二次增效手术。如严重的干眼症、继发性青光眼、眼压高、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等等,都不适合二次增效手术。

手术前的检查更重要

主任说:“二次增效手术前的检查比第一次手术更繁杂,检查项目更多,重复性检查的次数也更多。而我们也说过,经过第一次手术的失败,患者可能会产生不信任,在做一些检查时不配合,因此下面列举一些必要的检查事项,让患者在检查时做到心中有数。”

检查时间:通常是满第一次手术后的3个月。因为,LASIK手术通常的视力稳定时间是3个月,有少数人会延长到半年。另外,即使已满3个月,也最好至少检查3次以上,每次检查至少要间隔2-3周,观察各次的检查结果是否稳定一致,如果数据变动范围较大,还必须继续等待,直到检查结果稳定,重复性良好再考虑二次修复手术。

具体检查方法:二次修复手术的检查与首次手术前的检查不完全相同。检查应包括下列项目:裸眼视力、电脑验光、小孔验光视力、主觉验光、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角膜地形图(最后选择能够检查角膜后表面的地形图仪)、超声角膜测厚、眼压、波前像差、干眼症检查。确定没有上述眼病之后,对于患者所述术后视觉质量差的情况,应该考虑是手术后残留或者新增加像差的问题,进一步检查的方法和顺序:

1.裸眼视力+小孔视力;

2.电脑验光+主觉验光;

3.角膜地形图检查;

4.波前像差检查;

5.角膜厚度测量;

6.对比敏感度检查(有条件下进行);

近视手术范文6

当兵做近视手术的话,需要等待半年才可以进行体检,因为需要等待眼睛彻底恢复才能入伍。当兵在当代中国是指服兵役。在现代中国是指去国家里成为兵的身份。全民兵役,一大部分入伍,进行服役,时间为两年。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