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全集范例6篇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1

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2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露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清代吴汝纶评云:“此等诗,自杜公外,盖不多见,当为小杜七律中第一?(《桐城先生评点唐诗鼓吹》)吴汝纶之评,一言其独特性,在重九诗歌中,别具一格;一言其艺术性,在小杜七律中,当可压卷。这段话,大处着眼,挑明了《九日齐山登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1.主客

“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薇。”(郑谷《高蟾先辈以诗笔相示抒成寄酬》)“张生”指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为张祜五绝《宫词》中佳句,“杜紫薇”指杜牧,杜牧曾作《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杜紫薇”。两位诗人为莫逆之交。“与客携壶上翠微”之“客”,即指诗人张祜。张祜诗名早著,年长杜牧十八岁。会昌五年(845)秋,寄居丹阳的张祜乘船溯江而上池州会晤刺史杜牧。路过当涂牛渚,张祜先行寄诗杜牧。《江上旅泊呈杜员外》:“牛渚南来沙岸上,远吟佳句望池阳。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张祜自视“毛遂”,直将杜牧看成礼贤下士的孟尝君了。杜牧诗评张祜:“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实在是将张祜抬得太高。

杜、张年齿不同,诗风迥异,照例难得如此相投。二人交好,大概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敌人的敌人即为朋友。杜、张结盟根植于与元、白的对立。白居易任杭州太守时,张祜和徐凝都去拜访这位诗坛泰斗,白居易诗判二人才具优劣,徐凝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胜出,致使张祜恨恨而归。令狐楚向皇帝推荐张祜,时任丞相的元稹称:“祜雕虫小巧,壮夫不为,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尤袤《全唐诗话・张祜》)自此张祜官场失意,高唱着“孟浩然身更不疑”(《寓怀寄苏州刘郎中》)的隐逸之歌悠游山水了。张祜与白居易、元稹结怨,而杜牧在为李戡写的《李府君墓志铭》中,曾借李戡之口痛斥元、白之诗是“纤艳不逞”“淫言媒语”:杜、张皆以元、白为敌,自然成了忘年之交。两个怀才不遇之人相逢,生出同病相怜之感。“携壶上翠微”,便是杜、张众多游览活动中的一次。

2.和诗

此次游览齐山,张祜有一首和作《和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烦弦对落晖。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杜牧原作重在议论,张祜和诗重在绘景。此景,正是杜、张二人登临齐山共见之景,这对赏析杜牧之作不无意义。张祜和诗中用了晋代两典,一说孙盛不作谄谀之文,一说陶潜不受王弘之邀,正可见张祜的际遇个性。“流落正怜芳意在”,则透露出杜牧对友人的关照之情。

然而,这是应景之作,缺少了杜诗那种悲凉的韵致、贯通的气脉、灵动的情感和俊逸的风格,很难说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诗。和诗虽不如原作,但不仿作读《九日齐山登高》时的一种参考。

3.赋景

“江涵秋影雁初飞”,杜诗写景,仅此发端一句,却是妙入毫巅。何以见得?惟有深秋时节,江水才能如此之澄碧,江水平如明镜,方可见出倒映之“秋影”。秋高风和气爽,江天才能如此之开阔。这样的条件下,山间“红叶”、天际“碧云”才能包孕于这盈盈一江秋水之中。同时,周围是宁静空寂的无人无声的境界,才能品赏到这寥廓江天的“秋影”。而在这静谧的景观之中,一声雁叫,触动游者的愁思。“雁初飞”,是写景,却景中蕴情。深秋季节,雁飞南天,而人却滞留此地,于是,乡国之思、惆怅之情不免涌上心头。江上阒静,雁飞长空,动静交映,情蕴景中。“江涵秋影雁初飞”,好一幅开阔苍茫的秋景图!

张祜和作中,“红叶”“碧云”、“树深”“江静”这类形容词用得不少,却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杜诗著一“涵字,以少胜多,而境界全出矣!

4.翠微

“与客携壶上翠微”之“翠微”,笔者读到两种解释。一日:“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一曰:“翠微,即翠微亭,在齐山九顶洞南隅,它是诗人携壶揽衣登临的地方。”

第二种说法更容易为读者接受。一者,有方志为证。宋代周必大《九华山录》:“池州齐山,山脚插入清溪,石色青苍可画……又其旁,拔起数峄,峰奇甚,谓之小九华,皆齐山最胜处也。又其上即翠微亭,是为山巅。”一者,有名诗为证。岳飞《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然而,说得煞有介事,恰恰令人生疑。因为这些证据,皆在晚唐之后,只能证明南宋初年池州齐山已有翠微亭,不能证明“诗人携壶揽衣登临”之“翠微”即为亭之名称。“翠微”一语,前人诗中已用之。李白《赠秋浦柳少府》:“摇笔望白云,开廉当翠微:’韩愈《送区弘南归》:“洵淘洞庭莽翠微,九疑天荒是非。”“翠微”一般指山色青翠幽深缥缈,其景观自然不必属齐山一处,李、韩诗中的“秋浦”、“洞庭”即是。“与客携壶上翠微”之“翠微”,杜诗不是作为专名运用的。至于池州翠微亭之建,是先有杜诗后有斯亭,而不是先有斯亭后有杜诗。

5.

读《红楼梦》,刘姥姥满头插花的形象,的确令今人感到滑稽可笑。所以有分析文字称,“须插满头归”是一种“放浪”习俗,“小杜从放浪沉醉之中,给自己作了解嘲”。

了解一点唐宋之际的重阳民俗,即可知这种分析的想当然色彩。《辇下岁时记》载:“九日,宫掖间争插,民俗尤甚。”《续神仙传》亦载:“许碚插花满头,把花作舞,上酒家楼醉歌。”杜甫《九日诸人集于林》:“旧采黄花剩,新梳白发微。”唐彦谦《金陵九日》:“乌纱频岸西风里,笑插黄花满鬓秋?”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晁补之《临江仙》:“恰值时,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由唐宋诗人吟咏可见,重阳头插与“遍插茱萸”一样,是一种节日民俗,与“放浪”“解嘲”无关。而且,由下文的分析可知,“放浪”“解嘲”与小杜此诗的情感基调亦不能吻合。

6.落晖

“不用登临恨落晖”之“落晖”,词义殆无疑义,无非说西下夕阳而已。问题是,此句有两种版本。《才调集》卷四、《全唐诗》卷五二二作“不用登临叹落晖”。《樊川文集》卷三作“不用登临恨落晖”。著名选本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作“叹落晖”,马茂元《唐诗选》作“恨落晖”。其间之高下当可一议。

“日落西山”是一种自然现象,面对这种自然景观,人们极易联系到人生苦短,从而发出无可奈何的喟叹。“恨落晖”即面对落日连声埋怨,这没有道理,因为落日西沉是一种客观规律,任何人的埋怨皆无法改变这一规律。人类所能做的,只是面对“落晖”,

叹惜自然力的不可逆转和生命力的十分微弱。面对“落晖”,你的满腹怨言又有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叹”语意略轻,“恨”语意较重,“叹”与诗歌文本的哀叹情绪一致,“恨”与诗歌文本的“旷达”情绪乖违。小杜当年写作应当是“叹落晖”而非“恨落晖”。“近黄昏”的“落晖”往往触动悲怀,杜诗称“不用登临叹落晖”,是自我解脱之语,恰恰说明了“叹落晖”情绪是一种挥之难去的客观存在。

7.情感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时下评论,颇多歧见。“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落后、消极一面。”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极写豪放旷达、行乐及时的痛快心情。”这些说法,令人莫衷一是。

笔者浸淫文本,对诗作情感基调的体悟是悲凉。第一是悲凉,第二是悲凉,第三还是悲凉。“江涵秋影”大雁南飞,一落笔,悲凉之意袭来。“翠微”这美好的秋色,并未令诗人心情愉悦。下面四句,悲凉之意遍及。茫茫尘世中,忧思满怀者有之,以泪洗面者有之,身心俱惫者有之,难得欢颜满面笑口常开。这是悲凉。当重阳佳节之际,入乡随俗,满头,聊以解忧,酩酊大醉。“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说“但将”,其实内心并不愿“酩酊大醉”;说“不用”,其实是正话反说,无可奈何哀叹落晖。以酒精麻醉自己,以“不叹”宽慰自己,这又是悲凉。人生悲情,古往今来都是如此,表面上达观,但字里行间透露的无一不是人生的悲凉!

杜诗研究专家缪钺称此作“愤激之思,以旷达出之”,点出了这首诗表达情感的特别方式:“愤激”是里,“旷达”是表。移用这句话,这首诗是以旷达写悲凉,字面的旷达,透出骨子里的悲凉。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登临时喟叹人生短促,这是苦闷至极的诗人在大醉之后的一种自我宽慰、自我消解的意识,内中也不乏宽慰同游者失意诗人张祜的成分。诗人似乎想用开心一笑、节日醉酒,消释积压心中的愤懑,但是,郁闷仍然缠绕不去,“尘世”终归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江涵秋影雁初飞”“砧声徒促授寒衣”,这些景象,不正是悲凉情感的触媒吗?如此说来,“欣喜”“豪放”“痛快”之说,固然是不着边际,“颓废”“落后”“消极”之说,也很难令人认同。显而易见,人生忧患生死无常的凄情悲感,也是普世认同的美好情感之一。

8.典实

本诗用两典,一暗用,一明用。暗用《庄子・盗跖》一典:“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明用《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一典:“景公游于牛山,北I临其国城而流涕……艾礼、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日:‘寡人今日游悲……子之独笑,何也?’晏子对日:‘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本文之所以作不厌其详的引用,是因为一般注本引《韩诗外传》文字,引文较短,要点省却,不足以令读者准确判断运用此一典故的目的。

需要讨论的恰恰是两则典故运用的目的。《庄子》一典正用,人生悲哀笼罩,难得开口一笑,固然是一种凄凉。晏子数落嘲笑“景公下涕”的愚蠢,则是典故的反用。“景公一何愚,牛山泪相续,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李白《古风》二十三)“牛山泪沾衣”乃不切实际的莫名其妙的自我作秀的“悲哀”,这种离奇荒诞的“悲哀”,贻笑大方自不必有。假如滞留于这一“意义”之上,小杜这一压轴之句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杜牧运用这个典故,表面上贬斥“牛山泪沾衣”的愚蠢和荒唐,实际上肯定了人世间登高临远的悲情,是一种人类正常的情感。诗人登池州齐山,否定的是齐景公登牛山的盲目伤感,肯定的是“恨落晖”的那种人生悲情。如此理解,方可与前四句诗情感统一。

9.截句

《九日齐山登高》,古人有赞赏语,亦有批评语。赞赏语集中前四句,批评语集中在后四句。毛先舒主张下截四句:“截首四句乃中唐佳什,衍为八句便齐气。‘古往今来’,竟成何语?”(《诗辩诋》卷三)

毛先舒的“截句”,固然可形成一首上佳七绝,但比之母作,毕竟减了内涵,缺了力度,少了韵味。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五:“末二句影切齐山,非泛然下笔?”此语正是对毛氏诘难的回答。颈联上句紧承颔联下旬,表示非但要花插满头,还须饮酒尽兴,登临赏景,伸足了题中“九日齐山登高”之意,这是照应之笔。“酩酊”连接“携壶”,“登临”回扣“翠微”,末句遥切“登高”,又是对“恨落晖”的补充诠释。这是呼应之语。全诗一气流注中无窒碍,毛氏之说不足为训。

10.虚字

纪昀的针砭之言集中在诗歌文本运用的虚字上。纪昀称:“前四句自好,后四句却似乐天。‘不用’‘何必’字与意并复,尤为碍格。”(《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六)

纪昀的“碍格”之说,仅注意到言语形式而忽略了思想内容。更多学者不赞同这种说法,清代赵臣瑗之说可作代表:“抑扬顿挫,一气卷舒,真能化板为活,洗尽庸腔俗调,在晚唐中岂宜得乎?七(句)一笔束住,‘只如此’者,言古往今来任从何人,断不能翻此局面也。”(《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最“似乐天”(似白居易)的,便是第七句“古往今来只如此”。这的确是一句妇孺皆可读懂的白话,但又是一种未必人人皆可明白的哲理。篇中“但将”“不用…‘如此…‘何必”等虚字的运用,都有一种相对的模糊性。不必去推敲“与客携壶”之诗歌本事,“古往今来只如此”的无名悲凉超越了对功名利禄的哀叹、对生死存亡的忧思,读者可以将自己的个人体验投射于诗歌文本,融化于阅读体验,于是,诗作便具有了一种普世价值。“如此”指代的内容,“悲凉”也好,“旷达”也好,尝出难言的苦涩也罢,品出解脱的宽慰也罢,读者皆可从这些相对模糊的虚字中吸纳自己需要的营养。从这一角度看,“古往今来只如此”,正是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却无的妙笔,并不因其通俗而降低了美好价值。综上,这首别具一格的登临之作被诗评家称为杜牧七律之冠,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

参考文献:

①⑤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②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社科院文研所编《唐诗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3

池州的导游词1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池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接黄山,南邻江西,西沿长江,北连铜陵,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以及部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8272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池州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地处皖江城市带、长江经济带,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港作为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泊5000吨级船舶。318国道、206国道、铜九铁路、沿江高速、沪渝高速贯境内而过,合 (肥)铜(陵)黄(山)高速、安(庆)景(德镇)高速和建设中的池州九华山机场、宁宜城际铁路共同构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获得2012年中国特色休闲城市-山水休闲之都称号。[1]池州市是第二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2]

池州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江河水系发达,森林覆盖率达60%,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集中、品味最高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进入“两山一湖”区域的重要出入口。池州境内以九华山为中心,分布着大小旅游区300多个,其中有4处部级旅游品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际性佛教道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被誉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部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牯牛降;被誉为“中国鹤湖”的部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还有首批4个部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平天湖部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杏花村等人文景观,是理想的休闲胜地。[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江西省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

宋、元、明、清时期,池州[4]地区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舆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东以青阳县荆山为界150里接宁国府。西以东流县方家庄为界240里接九江府。南以贵池县兴孝乡为界200里接徽州府。北以贵池县清溪口江北干为界15里接安庆府。东北以石埭县沓口铺为界200里接宁国府。东南以建德县昭潭为界320里接饶州府。东北以铜陵县荻港为界200里接太平府。西北与北同。全区广390里,袤400里。自池州府城(贵池县城)至南京陆行500里,水行550里;到达京师(北京,1421年自南京迁)陆行2800里,水行4050里。

清代至民国时期,池州的境域与明代池州府大致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池州地区两次撤销,三次重建,辖区和疆界也多有变化。自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池州地区至今,全区辖4个县级政区,即贵池市、东至县、石埭县、青阳县(包括九华山管理处),4个政区均位于长江以南,其中贵池市、东至县滨临长江。全区的疆界是:东连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以及铜陵市的铜陵县、芜湖市的南陵县、宣城地区的泾县,与青阳县、石埭县接壤;西邻江西省的景德镇市、鄱阳县、彭泽县,与东至县毗邻;北和西北,与安庆市区以及望江、怀宁、枞阳3县隔江相望,区界沿江而上,贵池区、东至县南接黄山市所辖祁门县、黟县、石埭县与之接壤。全区境域总面积8271.7平方公里。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

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

傩戏

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清咸丰以后,由于多次战争影响,傩事活动在贵池逐渐式微,一些家族的傩戏失传,未失传者也由于中辍时间过长而呈现伎艺的退化。60年代后期,傩事活动曾一度匿迹。1982年以来,在一些村庄陆续恢复演出活动。

现在,池州傩在刘街乡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传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点举行大型的傩戏演出、祭奠等活动。充分表达了古朴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与期待..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

池州境内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部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

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

池州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普通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杜牧的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令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位于市区东1.5公里的齐山?,貌似伏虎,首东尾北,是以岩溶地貌为主的自然景观。历史上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称誉,山上高丈余的“齐山”两个大字,风骨遒劲,铁笔如虬,是包拯出守池州知府时亲笔书写。市区东郊的平天湖?,绿水青山,烟波浩淼,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训练基地。

此外,大王洞?和九华天池?风景区都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王洞?坐落在池州西南的牌楼镇,规模宏大,奇景天成,堪称“洞中大王”;九华天池?位于池州市马衙境内,景观奇特,被誉为江南的“阿里山”。

池州导游词2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池州杏花村。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池州杏花村。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雷?础督ǘ殴?艏恰罚?衷谝胖吩绶稀#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 · · ·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共2页,当前第1页1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4

关键词:杜牧;忧患意识;责任;使命

晚唐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杜牧,是一个诗歌史上以“风流才子”而著称的形象。但历史上的杜牧,为官做人,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其作诗,风格独特,意境深远,有独创性,追求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其为文,有感而发,切中时弊,以有助于政治教化,能裨益日用民生为核心。其诗文中充斥着浓烈的忧患意识,包含了更多的家国命运的深厚内涵,而更显出它的严肃性。在他深广的忧患情绪中,我们感到了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严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社会文化的广泛影响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忧患意识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显著特色之一,它既是一种仁者心态,又是一种通达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忧患自古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心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式的人文精神,这种忧患意识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纯洁的世代传承的思维方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入世”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有志的知识分子。他们关注社稷的清明与混浊,关心百姓的饥饱与冷暖。拥有社会责任和社会道义,在古代文人看来,忧患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是不需要外力介入的。

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与《尚书》中多有对忧患状态和特征的描述。如:《周易·上经》乾九三爻辞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尚书·周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其所反映的是人们的普遍存在的所谓“小人常戚戚”忧患意识,只是患得患失俗人之忧。而儒者则抛开了个人的恩怨得失,荣辱进退,是忧天下之兴亡,百姓之困苦,忧文明能否延续,风气是否淳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进亦忧,退亦忧,“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正是这种君子之忧。从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后,“忧患”意识逐渐成为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就是说,人们的“忧患”总是与国家的兴衰治乱联系在一起的,是人对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所处困境的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忧虑。

其次是唐代社会的心理投影。一曲曲忧患的悲歌从屈原、贾谊、司马迁唱到唐代。一个强大的帝国崛起了,一个繁盛的时代诞生了,在唐朝开明鼎盛的时代,贤相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的忧患感和敏锐的眼力抓住唐太宗忘记“以民为本”、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写成的《谏太宗十思疏》,成为初唐“居安思危”的典型代表。陈子昂的《感遇》诗,以博大的胸襟,注视着时空无限的宇宙,把个人的生存放在巨大的背景上来观察,表现出对永恒的渴望。盛唐的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慨抒发出诗人对岁月流逝,怀才不遇的深沉忧思,发出了对人生的感叹和思考。杜甫的“三吏”、“三别”,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一方面表现出人们为战争付出的巨大牺牲与坚强意志,一方面又真实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穷灾难,充分地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人民生活疾苦的冷静思考和关怀。中唐白居易在诗歌中反映国事民生,为民请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晚唐社会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这三大瘤疾的恶化,边疆民族的入侵,加速了晚唐的衰败,封建大滑坡趋势已颓沉难挽。晚唐的诗人们凭着深厚的生活功力,敏锐的政治嗅觉感受到了这种动荡不安、岌岌可危的社会局势,晚唐士人虽然大多感到政治局势的危难,但是他们多数只能在令人忧伤的现实面前徘徊,面对风雨飘摇的王朝,他们无力挽回颓势。而杜牧却是晚唐士人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他关心朝政,尚存用世之心,不仅看到了晚唐社会的种种痼疾,而且高昂建功立业,匡世济民之志。尽管他没有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但是依然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思考人世盛衰兴败的哲理,并且把经过思考后的这种忧患意识化为行动,企望以自己的才力拯救这个危亡的世界,虽然百遭磨难,依然壮心激烈;同时也为这个朝代已逝的繁华而依依眷念,表现出沉痛的亡国之忧。

二、家世与个人的促成因素

杜牧独能抱补天之志,原因何在?

首先是家学的传统。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国历代封建士大夫在儒家文化熏染下积累起来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政治忧患来自于入世精神,世业儒学的家学传统,高华的氏族门第,深厚的学养,使杜牧比一般的士子更能感到、看到、体味到晚唐社会的深重矛盾,比一般人有更深重的忧患意识,更有儒士的兼济情怀。

杜氏为魏晋以来数百年关中之高门世族,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时的大儒,同时也是伐吴的军事统帅,泰康元年率兵灭吴。杜预不仅通晓战术,而且博学多才,人称“杜武库”,曾为《左传》作注,其学说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杜牧是杜预的十六世孙 ,杜牧的善于论兵,无疑有先祖杜预的影响。

在家学传统上其祖父杜佑无疑对他的影响最大。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佑“性敦厚强力,尤精吏职,虽外示宽和,而持身有术”,并且“性嗜学,该涉古今,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他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的。家庭的熏陶使杜牧有深厚的学识,杜牧自幼读书学《礼》,“及年二十,始读《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开始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杜牧由“识”而生“忧”,这是杜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体现,因为在晚唐、在任何时代并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具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的。

对于祖宗的事业,杜牧为之骄傲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经世致用的巨著,二是官至宰相的位里。杜牧不仅继承了深厚的家世传统,而且还希望这种传统能在他身上发扬光大并影响后代,并且在这方面也作了努力,杜牧的这种做法充分反映了家学传统对他的影响。

杜牧家世对他的影响,也反映在他的创作思想上,那就是其文章要以“经世致用”为目的,这是他在《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中发表精辟政治见解的思想基础。杜牧从政治家的观点出发把文章与世事紧密联系起来,是他对经世致用的家学主张的继承和光大。

其次是尊儒的思想。忧患意识是中国人文精神之大原,儒家忧患意识的内涵:自觉、慎独、悲悯、责任。杜牧深重的忧患意识与他尊崇儒家思想有很大关系:他信奉“仁义忠信”,杜牧经常称颂儒家的仁义之道,对孔子十分景仰,他在《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中写道:

天不生夫子于中国,中国当何如?曰不夷狄如也。……

有天地日月为之主,阴阳鬼神为之佐,夫子巍然统而辩之,复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为之助,则其徒不为劣,其治不为僻。……彼夷狄者,为夷狄之俗,一定而不易,若不生夫子,是知其必不夷狄如也。

对孔子的学说,他认为能够统“天地日月”而辨之,也是天地宇宙间的最高学说。他认为中国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了孔子。

因为杜牧的思想基于儒家的仁义,因此才能看到更多的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榨和剥削,看到更多的社会忧患。使得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从政治家的需要出发,把文章与当时的事功联系起来,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切合实用。

儒家思想在两汉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以后,虽然属于封建思想体系,但也存在着若干积极合理的可取的优点。主张“入世”,主张“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就不同于佛家和道家的主张“出世”,主张消极无为的逃避现实,杜牧正是接受了儒家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儒家学说虽然主张“尊王”和“忠君”,但同时也主张“节用爱民”,反对暴君“独夫”,反对过分剥削。儒家思想虽然有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忧民爱物”的一面,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的真理,这些进步性的表现,杜牧都有所继承。杜牧不仅对唐王朝忠心耿耿,接收了儒家思想中“忠君爱民”这一最基本的主张,而且反对暴政,主张施行“仁政”。在杜牧充满忧患意识的诗文中,充分体现了儒学的忧患精神——对国家民族关怀的博大情怀;不畏艰难的积极参与精神;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理性精神。而杜牧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也正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超越个体生命、追求永生不朽的一种独特形式。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主编《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60

[2] 杜牧《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 毛水清《隋唐五代文学史》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5

唐朝   杜牧

教学目标:

1、理解解诗句含义及诗歌的内容

2、通过古诗改写领悟诗的意境。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配乐)

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翻开历史的画卷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但统治者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诗人杜牧面对此情此景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无比的愤慨。

二、了解作者

(一)、读诗句

知诗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走进作者,来了解杜牧的生平经历,我检查一下,看谁预习的好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悟

1、配乐读诗歌

(师:作者的爱国之心,济民之意,有诗为证,朗读时要注意语速、停顿、感情,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泊秦淮》的朗读。听读的时候注意老师在大屏幕上标出的停顿。(大屏幕朗读))

2、学生自由读诗歌

师:《泊秦淮》这首诗意境凄迷,感情深刻,在朗读时一定要把握他的感情,接下来按老师的要求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诵读几分钟。

3、分组选代表读读,进行pk(配乐)

师:时间到,男同学中推举一名,女同学中推举一名,男生女生比拼一下,看谁读的好,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后给出评价。

师:以上两位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评价一下,这位男同学把手举动这么高,就你吧!

请坐

师:你认为谁读的好,哦!你说男同学好,是不是因为你是男生呀!你带有主观臆断

,同学们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客观的评价态度!

师:这位同学你评价一下,评价的很客观,非常不错。

4、齐读诗歌

师:我总结以上两位同学的评价,整体来说还不错,男同学的声音略小,女同学停顿语速过快,其他同学也要注意以上几点,接下来拿起书大家再来分行读一遍课文,从读中品味其语言的朦胧美。

二、释诗意

品语言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百读欣赏美点现,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富有深远意境的诗歌,在品读之前老师给同学介绍赏析诗歌的方法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1、练字(重点字词)

2、修辞方法

3、描写方法

4、抒情方式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按照赏析诗歌的这四个方面,选择一方面进行赏析就可以。首先老师给同学们做一个示范,我就第一方面抓住重点字词赏析诗句。

“笼”字“笼”是什么意思?(笼罩)映射出美丽的秦淮河笼罩在皎洁的月光下,画面十分的唯美。。

1、赏析一、二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生:“寒”字

一提“寒”令你想到了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给人以朦胧冷寂的气氛。

生:我是从描写方面赏析的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生: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秦淮河夜晚寒烟淡水的美丽景色。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什么是互文。(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谁来按照互文的手法释义一下

生:如烟的水汽,淡淡的月光笼罩在秦淮河上,映照着江边的沙岸。这样宁静的夜晚淡烟寒水,凄迷朦胧。

师:

释义的很好

看样这个手法是真的学会了。哪位同学说一说你还从哪方面进行赏析了。

生: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的融合的在一起,会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师:王国维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杜牧笔下凄迷朦胧的夜景将蕴含怎样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接着品析下一句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生:

商女,(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生:从描写方面(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生:运用典故

《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是南北朝时陈朝最后的国君陈叔宝所做的舞曲,词调淫靡凄伤,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此时引用这个典故意在批判当时的人们。

生: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表面看似作者是在斥责歌女

,我个人认为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师:这位同学思考的非常深刻,想问题很深入,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生:(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师: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生:(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

师: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三、抓词句

悟情感

师: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板书),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借诗境

学手法

师: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扩语言

延意境

师: 既然秦淮河畔的歌女用《后庭花》感怀身世之苦,那么作者杜牧的这份忧伤

悲愤必须也得用最优美的文字书写出来,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同学们了,用你们大胆的想象描绘一幅秦淮晚景图,写完之后和同学们分享,看谁写得最好。

找同学朗读写得散文,通过写意境锻炼其语言能力

、背古诗

悟感情

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诗最重要的是熟读成诵,在背诗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同学们大声的自由背诵吧

六、全诗小结。

(大屏幕配乐)

杜牧的诗全集范文6

关键词:文士入幕 中晚唐政治 幕府政治 天宝之乱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85-02

一、绪论

目前,学术界关于唐代幕府与文士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研究整个唐代文士入幕藩镇的原因,如杨国宜、陈慧群的《唐代文人入幕成风的原因》、苑汝杰的《唐代文士入幕藩镇的主客观原因析论》,这两篇论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即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文士本人造成的,即主观原因。第二种是研究幕府政治对文士的影响,如沈瑞英的《略论唐代士人与幕府政治》主要研究幕府政治对有唐一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文化心态的影响。第三种,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种类型,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幕府政治对唐代文士文学创作的影响,如戴伟华的《关于唐代幕府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以及于伟的《杜牧诗文与幕府生活》、陆婵娣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浅论李商隐的幕府生活与抒情诗创作》等。

在我的文章中,我将不再探讨中晚唐的政治形势如何造成了文士在这一时期入幕成风,而重点探讨幕府政治对文士造成的影响及文士的大量入幕对中晚唐的政治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二、文士入幕藩镇对中晚唐政治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在唐初、中期时,朝廷是支持藩镇辟幕的,鼓励其自主用人的,主要是为了使地方藩镇屏障镇守的力量变得雄厚,因此藩镇大力招揽四面八方有才能的文士,唐人《南部新书》壬部中有写:“贞元中仕进道塞,奏请难行。……由是两河竞辟才隽,抱器之士往往归之,用为谋士,日以恣横。”徐敬业幕府中的骆宾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徐敬业造反时起草有脍炙人口的《讨武紫》,至今为人所传颂,就是出自骆宾王之手的。武则天读到文章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其才华十分赞叹,责备宰相为何未能将这等人才引入朝廷。

在唐代,幕府的文士与他们的幕主之间是主宾关系。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幕府主人对他们以礼相待,幕僚才会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幕僚们受到礼遇,自然而然会对幕主感恩戴德,将其当作知己。杜牧在牛僧孺的墓志中,对牛十分称赞,足以见其对牛感情之深。据说牛曾在他离任扬州时才对其进行劝说,但杜牧在扬州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职,生活十分放荡不羁,但僧孺只是派人暗中保护,并不十分责怪,直到其离任。河阳帅令狐楚对李商隐十分礼遇,商隐后来仕途不顺时,造访其故居,并在厅壁上题了一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悼思念之情。商隐在其文中对这段生活进行了深情回忆。可见,幕主与宾客之间,由于幕主的礼遇,宾客自身的观念,出现了一种无形的纽带,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天宝之乱后,藩镇独霸一方,不服中央管控,才俊之士又大量被藩镇所招揽,藩镇自此与中央越来越离心,许多士人就是藩镇割据的强有力工具,最终加速了唐王朝的覆灭。

(二)积极影响

文士入幕藩镇对唐中央政府影响不全是消极的,虽然它确实带来了不可否认的威胁。各藩镇虽说是招揽了大量的人才,但由于幕主们很乐意推荐府内文士们进入中央政府为官。文士们虽然在幕中,但对获得升迁的热情也依然不减,所以幕府实际也是充当了中央政府的人才蓄水库。高适在《信安王幕府诗》中写道:“关塞鸿勋著,京华甲第全”,由诗中可见,作者对入仕是满怀希冀。岑参的《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中:“一从受命常在边,未年三十已高位”,对张献心十分羡慕。在《陪封大夫宴瀚海亭》中唱到:“吾从大夫后,归路拥旌旗”,十分得意。

三、幕府政治对唐代文士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文士提供了一条报国的道路

幕主们有权力决定僚属的升迁。表现良好的文士在幕府,只要确实有真才实学,获得升迁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唐德宗时,徐州张建封幕,张封建在听到于良史表达对自身仕途不顺的愤懑之情的诗后,立刻为其上奏升官,改变了他的服色。幕僚的快速升迁在藩镇呈送朝廷的公文中也有记载,李商隐所在幕府文士们升迁是很快的,李商隐的文中谈到裴蘧,裴在幕府任大理评事,刚刚出任才两年多,作者就已将他归于迟迟不得升迁之列。而且,不仅仅是很快升迁,许多幕僚后来还官居显要,例如郭子仪的幕府六十余人,后来都居于了显要官位,便是明证。

2.使文士获得了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晚唐时,能够快速传达藩镇或朝廷态度的书檄表奏引起了藩镇的重视,主要是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事,这样一来那些文采出众的文士就颇得幕主喜爱。

幕府章奏表檄中有部分是非常有特色的,特e的,常常会在大众中流传开来,被人口耳相传。李石曾命其一个幕僚写一封文采斐然的贺信给崔铉,祝贺其出任中书侍郎平章事,由于贺信文采斐然,因而在当时流传甚广。唐德宗年间,李晟平定朱之乱后,“收京城,公异为露布云‘臣已肃清宫禁,]寝园。种不移,庙貌如故’”,德宗李适读完之后,禁不住痛哭流涕,左右各宫潸然,参与讨论的人,都认为很好,再找不出比这强的了。

文士的章奏表檄如果能流传,并得到世人的传诵,其本人自然也会变得被人们所熟知。如此一来,章奏表檄的写作与流传,就使文化人实现了其自我价值,其精神层面的追求与需求与此同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满足。

(二)消极影响

唐朝后期的牛李党争是唐朝政治史上最为著名的党争。许多文士因与属于某一党的幕府主人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而被视为了某党的成员,卷入了党争的漩涡之中。李商隐就是一例,他与令狐楚关系较好,就此被归入了牛党成员,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之下,娶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小女儿自然就使得他不能被牛党所容纳,“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他的仕途一直不顺也与此有莫大的关联。李党当政时期,李商隐又因为母守丧,而错过了。待他重新回到秘书省后不久,宣宗即位,这位皇帝是个科举迷,喜爱重视科举的牛党,厌恶李德裕。宣宗当政时,李党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牛党重新崛起。李商隐与王茂元的关系使得他不可能分享牛党的胜利,所以仍然受到排挤,与新任桂管观察使郑亚去了桂林任幕职,之后也没能回京,一生因卷入党争而仕途坎坷。

四、结语

关于文中提到的杜牧与李商隐的事迹,我主要阅读了以下一些学者的著作:毕宝魁的《李商隐传》、 王西平、张田的《杜牧评传》、缪X的《杜牧年谱》、唐代杜牧的《樊川诗集注》、唐代杜牧的《杜牧之诗集》、唐代李商隐的《李商隐诗集疏注》、刘学锴、余恕诚的《李商隐诗选》、董乃斌的《李商隐传》。

在唐代,文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艰难,录取的人数较少,不公平现象又比比皆是,唐代诗坛的两颗巨星――李白和杜甫一生没有考中进士,是非常好的例证。被称为历史上第一的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科考中不公平的情况作出了抨击。即使幸运登科,铨选也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幕府的纳贤措施十分吸引文士,进入幕府后能享有不少实际的权力,俸禄也不薄。因此,许多幕府便聚集了大量的才俊。入幕藩镇之后,他们就获得了另一条使他们可以一展其才华并实现报国之志的康庄大道。而章奏表檄的写作与流传,则使文士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幕府政治对文士产生了影响。文士大量入幕藩镇反过来又对中晚唐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中的才俊之士被藩镇延揽之后,就成了幕府主人进行割据很好用的工具,是藩镇与中央政府离心的重要推力,为唐王朝的覆灭加了一把火。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后晋)刘C.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上一篇心里话作文

下一篇杜牧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