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空巢老人范例6篇

关注空巢老人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1

所谓“空巢老人”,指的是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定居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一个调查资料显示,最近十年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有很多大中城市老人“空巢家庭”已达到70%以上。特别是长期以来严格执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家庭的主要形式。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多

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逐渐完善,生活来源和医疗保障终将解决,问题会越来越少,而心理上所产生的健康问题必将成为老龄化特别关注的主要问题,因为“空巢老人”比一般老年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和小型化,人口流动的加速,亲属网络的弱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使得老人空巢家庭问题越来越突出。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膝下子女满堂、享受天伦之乐常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而在空巢老人这里,这些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加之现代社会,由于代际观念差异,老人与子女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代沟,子女对老人的关心、爱心不够,老人缺乏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老人心理失衡,心理失落,心境凄凉,自然会使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空巢综合征 在精神疾病分类中空巢综合征属于“适应障碍”的一种,多发生在子女成年后离开家庭之后独自生活的老人。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无精打采、精神萎靡,老人身体状况大多较差,行动不便,患病率高。缺乏关爱是导致空巢综合征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子女关心、照顾的缺位,使得这些老人整天闷闷不乐、行为改变,常常会陷入无趣、无欲、无助、无望的状态,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严重者还容易引发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

孤独 在“空巢老人”中,精神生活感到十分孤独的占24.6%,而感到生活比较充实的只占23.1%。安徽省社会保障研究会与有关单位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有钱无钱同样都会感到孤独,且内心的孤独胜过物质的匮乏。很多老年人现在并不差钱,但仍感到寂寞无聊,一天到晚不知道干什么,也不想干什么,心里快乐不起来,晚上睡不着,白天则感到昏昏沉沉。

焦虑 空巢老人焦虑的患病率非常高。焦虑是一种害怕出现各种不良后果的极为复杂的情绪状态,如害怕患病,害怕患病后无人照顾等等。由于焦虑老人往往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甚至会发展为抑郁症或二者混合存在,从而会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

抑郁 老年人年龄越大、患病越多、身体越差,就越需要别人的关心,对被照顾的要求也就越高。“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有些老人即使有保姆等人照看,由于思念亲人,仍会感到抑郁不乐。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老年人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希望落空,所以,抑郁性情感障碍在老年人中表现极为突出,有学者调查表明,15.3%的社区空巢老人存在抑郁症状,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怎样缓解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除了应得到社会和子女们的特别关爱和帮助外,关键是应学会爱护自己,走出家门,使自己融入到社会和集体之中,摆脱“空巢心理”。

培养兴趣 充实自己 老年人饱食终日、整天无所事事是诱发身心疾病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老年人首先应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把幼年吹、拉、弹、唱等爱好重新拾起,或去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等新的技艺,或进行写作、集邮、垂钓、种花、养鸟等。总之,要使老人退休后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感到充实而有意义,才能远离“空巢心理”的不良影响。

走出家门 广交朋友 老年人没有朋友、整天闭门不出是诱发“空巢心理”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所以,老年人退休后,一定要增加人际交往,走出家门,广交朋友。一要与老同学、老同事们仍保持正常关系,勤联系;二应该新交一些朋友(有几个忘年之交更好),建立新的朋友圈子;三要与楼上楼下的邻居们保持良好关系。能和新老朋友们经常在一起下下棋,或在一起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和不快,有事时能够得到邻居们的及时帮助,这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途径,是摆脱不良心理的良药。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2

【摘要】 目的 了解沈阳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心血管亚临床状态及差别,为空巢老人的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沈阳市7个区域常住人口中≥60岁健康空巢老人98例和非空巢老人97例,进行基本身体状况、血压、血液生化和心血管超声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各变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空巢组男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非空巢组男性(P=0.009),而空巢组女性的收缩压(P=0.041)、HDLC(P=0.005)和脉压(P=0.004)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空巢组。心血管亚临床相关指标与年龄显著相关。结论 衰老与大血管弹性及心脏舒张功能等亚临床心血管指标密切相关。在空巢组,男性的血脂问题和女性的血压问题更加突出,建立健康档案时应予重点关注。

【关键词】 空巢老人;亚临床状况;横断面调查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初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亿,占总人口数的12%,今后50年,老年人口在中国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我国老龄化的主要特点,也造成空巢家庭不断增多。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1〕。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空巢家庭已超过老人家庭总数的1/3。专家预测,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中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老人家庭的90%。社会已关注到了这个群体,但目前尚无对空巢老人心血管亚临床状态特点的调查研究。笔者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沈阳市≥60岁的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基本身体状况、血压、血液生化和心血管超声检查,以探讨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心血管亚临床状态相关指标的差别,为实现空巢老人健康老龄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沈阳市包括于洪和东陵在内的7个区域的12个社区常住人口中,按人口构成比例随机选取600例60岁及以上健康老人。健康人群定义按文献〔2〕。经问诊、体检及认知能力(MMSE调查表)、生活状况调查,并给予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脂、血糖、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等辅助检查,最后筛选出195例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的老年人。其中独居或配偶同居的空巢老人为98例,年龄60~91岁,男47例,女51例。与子女共同居住的非空巢老人为97例,年龄60~88岁,男49例,女48例。男性非空巢老人49例,平均年龄(69.52±7.49)岁,男性空巢老人47例,平均年龄(71.49±7.11)岁,女性非空巢老人47例,平均年龄(69.21±7.19)岁,女性空巢老人48例,平均年龄(69.49±6.71)岁。所有参加调查的老年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体格检查方法

测量每位受检者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2(m2),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脉压(mmHg)=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1.2.2 实验室检测

受检者隔夜空腹12 h抽取肘静脉血,在日立747全自动生化仪上采用酶法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2.3 心血管超声检查

心室舒张功能测量使用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S51探头,频率1~5 MHz,同步记录Ⅱ导联心电图,然后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然后测二尖瓣血流频谱,应用脉冲多普勒获取舒张期二尖瓣口的前向血流频谱,记录舒张早期E 波的峰值流速(E) 和舒张晚期A 波的峰值流速(A),并计算二者的比值(E/A)。每一测量值连续测量3 个心动周期取平均数,并记录心率。颈动脉结构测量使用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L113探头,频率7.5 MHz。获取双侧颈动脉长轴切面,于近分叉约1.0 cm处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在两侧IMT最厚处测量前后壁内膜表面间的垂直距离即颈总动脉内径(D)。取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数据均值纳入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各变量数值均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各变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所有分析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的非空巢老人及空巢老人的血压、血脂和心血管超声指标比较

见表1。空巢组男性的HDLC显著低于非空巢组男性(P=0.009),而空巢组女性的收缩压(P=0.041)、脉压(P=0.005)和HDLC(P=0.004)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空巢组女性。表1 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相关指标比较(略)

2.2 不同性别的非空巢老人和空巢老人血压、血脂、心血管超声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

见表2。在非空巢组男性,增龄与脉压(r=0.434)、TC(r=-0.312)、LDLC(r=-0.294)、IMT(r=0.32)和D(r=0.381)显著相关;在空巢组男性,增龄只与LVEF(r=-0.322)、IMT(r=0.304)和E/A比值(r=-0.376)相关。在非空巢组的女性,增龄与TG(r=-0.33)、TC(r=-0.369)、LDLC(r=-0.289)、IMT(r=0.385)、E/A比值(r=-0.329)和D(r=0.362)相关;在空巢组女性,增龄与腰臀比(r=0.454)、IMT(r=0.381)和E/A比值(r=-0.397)相关。表2 空巢老人与非空巢老人各指标与年龄的相关系数(略)

3 讨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问题。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使他们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问题。空巢老人由于身边缺乏子女照顾,比普通老人更易遇到困难。因此他们的健康状态和健康问题也就更加突出。

本研究表明空巢组男性的HDLC显著低于非空巢男性,而空巢组女性的HDLC、收缩压和脉压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空巢组女性。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能促使胆固醇从外周组织和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流出,通过胆固醇逆转运过程(RCT)将胆固醇转移到肝脏中去,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同时HDL还能通过抗氧化、抗凋亡、抗血栓形成、抗炎和促进血管舒张,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而抑制AS的过早发生和刺激斑块的吸收等多种作用预防血管性疾病的发生〔3〕。因此,空巢男性的HDL保护作用减弱,较非空巢男性患心血管疾病危险度增加。空巢女性收缩压和脉压增加,说明血管壁顺应性较非空巢女性差,血管硬化程度增加。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空巢与非空巢的男性和女性,增龄与IMT均呈显著正相关。在非空巢组女性及空巢组男性和女性,增龄与E/A呈显著负相关。由于调查中的受检者均为排除慢性疾病的健康人,表明在类似生理状态下,动脉顺应性随增龄逐渐降低,AS逐渐严重,心脏舒张功能显著下降,这也可能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的原因之一。本调查发现,非空巢组男性和女性的TC和LDLC与年龄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健康非空巢组老人的TC与LDLC受增龄的影响更显著。

综上所述,衰老与大血管弹性及心脏舒张功能密切相关,空巢组男性的血脂问题和空巢组女性的血压问题更加突出。在为空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时应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定期监测,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杨冬叶,赵 勇.我国空巢老年人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4;3(5):601.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3

【关 键 词】空巢现象 老年人 社会支持系统

一、引言

“空巢老人”包含了“空巢”家庭和“老人”两个概念。按照国际惯例,“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这一点比较明确。“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1]。专家预测,在未来10年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2]。在数量增多的同时,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定与和谐,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较多地应用于精神疾病及医疗康复领域。社会支持系统有许多定义,这里我们选择狭义定义,即:社会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3]。关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分类,许多研究者运用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区分:(WellmanandWortley,1989)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4]。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率[5]。

笔者分析了目前关于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

1.在题材选择上,大部分研究者集中于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老年人心理状态和生理疾病等的影响上:说明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刘茹茹等在《温州城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与幸福度的调查》中指出:社会支持对空巢老人情感世界影响明显,其中主观支持影响较大[6]。杭荣华在《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指出:独居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主观社会支持及利用度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7]。然而,对于“空巢老人”这一特殊老年群体的关注很少,且对于“现状”这一点进行论述的研究也很少。

2.在维度划分上:在已有的关于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中,对于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维度划分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将社会支持系统与“生活状况”相等同,划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考察论证,忽视了空巢老人主观的社会支持系统与主动利用率情况。例如:李爱芹的《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8]和赵芳在《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9]中均使用此维度;第二类根据肖水源的“社会支持系统量表”,划分为主观社会支持系统、客观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社会支持系统的利用率三个维度,但是,此量表只关注人际关系层面的社会支持,没有涉及经济、生活照料等现实具体的问题。例如杭荣华在《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就采用了此维度。

笔者借鉴了以往研究的经验和教训,采取“主客观同时关注、各维度全面化具体化”的原则,在社会支持系统的维度划分上,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支持”“主客观心理支持”和“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情况”四个维度,重建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四维度模型。通过对5名社区空巢老年人的定性访谈,探究我国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现状并提出合适的建议和发展思路。以便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社会有关团体关心和帮助社区空巢老年人提供相关指导、为社区空巢老年人自我调节提供心理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根据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抽取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等的5名社区空巢老年人,其详细信息整理如下: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访谈的方法。借鉴了已有的关于社会支持系统的测量研究[5、10],自编“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访谈提纲”,内容分为基本信息、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观察访谈三部分。其中,对于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测量划分为四个维度:1.经济支持;2.生活照料支持;3.主客观心理支持;4.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情况。每一维度包含若干问题,共29个问题。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经济支持

在访谈中,1号和2号由于退休金较高,且有医疗保险,日常开销只需花在吃穿住行基本开支上,所以其经济状况较好,有较多结余,这也是他们能够与儿女分开居住的原因。这两位可以代表社会中有稳定退休金、有社会保障的空巢老年群体,属于典型的“高收入低支出,收大于支”群体,笔者在访谈中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很好,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倍感骄傲。可见,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对于保障空巢老年人晚年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号和4号没有固定工作,靠临时工过活,收入较低,没有社会保险,但是由于平时生活节俭,日常开支不大,故收入略有结余。在访谈过程中,其多次流露出“知足常乐”的思想和乐观心态,批判社会上越来越严重的拜金主义风气,指出“有多少就花多少,钱少就少花,健康快乐就好,没必要攀比”。同时,他们的独立意识很强,“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平时不花孩子的钱。可见,经济收入总量对于经济满意度并不起决定作用,积极的心态也会起到很强的调节作用。但是在问到生病时怎么办时,他们的回答是“能托就托,一般不买药”,而且笔者观察了他们的晚餐,只是米饭和一份素菜,其生活质量问题不得不引起笔者担心,也在怀疑其积极的心态是真实的状态还是碍于“面子”的谎言。

5号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独居,虽有儿子,但是儿子不孝顺,不给老人花销、不给老人看病,导致老人无人照顾、身体有病却没有钱看病吃药。此老人因为有儿子而不是“三五”老人,受不到社会救济,但是其“身体有病、无钱、无社保、无人照顾”生存状态十分糟糕,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国家在实施社会救济政策时,要根据对象实际情况灵活对待,不能使类似5号的社区空巢老年人因为处在制度的边缘而难以安度晚年。

(二)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支持

1、2号生活可以自理,家里请了保姆负责做家务活,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倾向于高质量的养老院,同时对所在社区提供的服务其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思想,认为社区没有提供任何保障老年人的服务,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重视。可见,收入较高、保障较好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高,即使可以自理,依旧会请保姆做家务,对养老机构的质量有较高要求;与此同时,由于文化程度和社会地位较高,他们善于利用“话语权”宣泄不满表达要求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容易成为社会资源的“享用者”。

3、4号生活上采用自我照料、配偶相互照料的方式,没有多余的钱请保姆,但是理解空巢现象,表示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遇到困难时,配偶是自己的最直接的依赖者。在问及养老倾向时,表示“以后走不动了就去养老院”,但是,并没有对养老院的质量提出要求。同样是空巢现象,收入较高、地位较高的老人群体(如1、2号)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想拥有独立的生活”;而中低收入的老人群体(如3、4号)却是被选择的结果,因为“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这种选择上的差别必然能够折射出他们在生活现状和精神状态上的差别。不过,在养老倾向上,“养老院”成为多数老年人今后选择的第一候选,对政府提供高质量的价格低的养老机构提出了要求。

5号岁数大、身体不好、没有钱、丧偶、无人照料,困难很多,对未来也比较绝望。由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和维权意识缺乏,她逆来顺受,从未想办法解决自身的问题,也不认为社区能够解决她的问题。这一方面与老年人文化层次低维权意识低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区在普通大众心中的“服务缺失”“认可度底”有关。

(三)空巢老年人的主客观心理支持

1、2号主客观心理支持均较高,对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比较满意,表示与配偶关系融洽,孩子也很孝顺,子女都住在同市,每周定期回家几次看望老人,感觉自己在社会中是受尊重、被支持的。他们和身边同龄的一群老人每天都规律的在下午聚会聊天锻炼身体,并指出这种聚会每天雷打不变,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精神上的支持。3号和4号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客观心理支持不如1、2号,但是由于身边有固定的同事群体可以交流,主观心理支持也很高。可见,主客观心理支持并不一定是同一的,对于精神状态而言,“主观心理支持”比“客观心理支持”更重要,而积极融入小群体并自我调节重建自己的精神支柱对于维持空巢老人的主观心理支持具有很好的作用。

相比之下,5号空巢老人几乎没有主客观心理支持。在我们的访谈过程中,其一直说自己没有文化做不了访谈,低客观心理支持决定了低主观心理支持,低主观心理支持导致其孤独、自卑、封闭的“空巢综合症”[11]。笔者认为,像5号空巢老人的情况十分危急,继续社会救助,而这种救助绝不仅仅是物质金钱,还需要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持。这为政府解决空巢老年人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尊老爱幼”的德治社会敲响了警钟。

(四)空巢老年人主动利用社会支持的情况

当问及“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遇到烦恼时你的倾诉方式是什么”时,绝大多数老人都回答是首先是自我消化,实在不行再跟老伴讲,或跟自己的朋友说说。可见,社区空巢老人的传统观念“求人不如求己”“家丑不可外扬”依然存在,不善于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解决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心理隐患。这启发老人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寻乐,主动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四、反思与建议

(一)四维度动态平衡,相辅相成

访谈后,笔者发现,在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四维度模型中,四维度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保持着动态平衡。如下图:

每一个维度都影响着其他三个维度,同时也受制于其他三个维度。四者保持着动态平衡,相辅相成。如果各维度之间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很好的保障了空巢老人的生活;反之,则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引发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为什么访谈对象要么四维度都很高、要么四维度都很低的情况,因为他们是动态平衡的,没有一个可以脱离系统独立存在。

经济支持居中,是个基础性维度:影响着空巢老人生活照料、养老方式的质量高低;影响着空巢老人客观人际交往和主观精神状态;影响着老人对支持系统的主动利用率。与此同时,也受其他三维度的影响。例如,主观满意的心理支持会反过来影响经济支持的满意度,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知足常乐”积极的心理调节会使人们对自己的经济现状也“知足”。

(二)单一维度现状和维度之间的链接同样影响着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

单一维度现状和维度之间的链接同样影响着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在单一维度现状不好的情况下,如果可以借用外在或自身的力量形成积极的维度链接,那么维度链接形成的强大的反作用力会弱化单一维度的消极影响。例如,3号老人由于没有子女,生活照料和客观心理支持都不很理想,但是她自己积极主动的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在工作中积极与同事交流,保持了很好的精神状态,使得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消极影响减弱。同样,在单一维度较好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形成积极的维度链接,也会消极地影响社会支持系统现状。

(三)解决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问题需从四维度同时入手

综上,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现状复杂多样,差别较大,不乏有一些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不容乐观,感到孤独且担心经济状况,家庭关系较差,在家里受到冷漠的对待,难以安享晚年。这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尊老传统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警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维护社区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成为社会愈来愈关注的焦点问题。

笔者认为,需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四维度同时入手,既注重单一维度的改善,也注重强化各维度之间的积极链接。

从经济支持来看,国家应加大为社区空巢老年人服务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加强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完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社会福利服务事业的优惠政策。子女和家庭更要在物质上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使得空巢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同时,社区空巢老年人自身也要关注国家和所在社区政策,从而在经济支持上受益。

从主客观心理支持来看,国家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宣传,强化大家尊老意识,延续中华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社区应积极成立一些兴趣社团和组织,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调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家庭成员要关心爱护理解老年人、为老人带来精神的慰藉;老年人自身也要保持一颗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善于自我调节。

从主动利用社会支持来看,老年人应该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调整心态,学会主动寻乐,多与子女、配偶、朋友互动,沟通交流,排除心中的抑郁情绪;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加入老年团体和组织,发挥余热,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强内心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老年人为这个社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理应安享晚年,而社区空巢老年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无法提供照顾而面临更多的来自经济、照料和心理上的困难。社会所有成员应积极行动起来,为其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多层次全方位动态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得所有社区空巢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1]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3(7):405-407.

[3]陈成文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9(6):25-31.

[4转引自MAISA TOLJAMO RN,phD,MAIJA HENTINEN RN,phD.Adherence to self-care and social suppor,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01;10:618-627

[5]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年增订版:127-131.

[6]刘茹茹等.温州城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幸福度的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08(9):1637-1639.

[7]杭荣华等.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28(4):304-307

[8]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J].社会工作,2007(3)下半月:43-45

[9]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4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截至2014年2月19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家庭发展在诸多方面都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2人家庭、3人家庭成为家庭类型主体,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单人家庭、空巢家庭等家庭形态不断涌现。同时调查表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健康医疗方面,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1]。面对日益严重的空巢问题,关注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探寻影响其健康护理需求的因素,探索适合空巢老人的家庭――社区护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空巢老人,就是指年龄大于60岁,且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2]。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改变,空巢家庭已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3]。据专家统计,到2030年我国空巢率将高达9000%[4]。空巢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容易出现躯体和心理问题,对护理的需求度较非空巢老人更高。因此,解决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再加上子女不在身边,极易会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空巢老人孤独,忧郁,易产生空巢综合征。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空巢老人极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其中以高血压和冠心病为首,严重影响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和疾病的缘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下降,加上退休和身边老人逐渐去世的缘故,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变差等。还有老人身边没有家人的照顾,如果发生紧急情况,空巢老人也无法及时应对,生命安全可能会受到危险。

2空巢老人健康护理需求

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需求大致可以涵盖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空巢老人的个体护理需求,包括身体和心理的需求。需要子女们的陪伴和呵护。第二部分,空巢老人对家庭护理的需求,包括上门诊疗、入户家访、入户体检、家庭病床的需求。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健康护理政策。第三部分,是空巢老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包括社区护士对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对空巢老人定期进行健康指导等。需要社区专门成立针对空巢老人的知识普及部门。

3对策

如今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空巢老人出现的不同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还需要国家重视空巢老人问题,积极应对并解决国家的老龄化问题。

对于空巢老人的空巢综合征,像孤独、怀旧、忧虑多疑、牵挂等需求心理,政府、社会、家庭和空巢老人自身都应积极面对,共同给予关注和改善,指导其调整心态、顺应规律、发挥余热、重归社会、排除寂寞,必要时给予药物和心理治疗。

注重空巢老人的心理疏导,社区护士要鼓励空巢老人增加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有效利用社会支持,增加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感受。社区护士应指导空巢老人的子女平时除给予老人物质支持外,还要常回家看看,从精神上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心,减少老人孤独感。让空巢老人充分认识衰老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从心理上正视这一生命现象,通过学习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通过自我调节延缓心理衰老。

培养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能使人心平气和,遇事不慌,空巢老人受到外界刺激易过喜或过悲,所以应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提高空巢老人的自我保健和护理能力,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抑郁症的空巢老人,可以运用整合心理疗法[5]和松弛治疗法护理老人,并邀请心理护理专家定期坐诊。国家应该解决空巢老人的政策。比如,在各地方部门成立空巢老人活动俱乐部,多举办一些有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4结论

目前针对空巢老人的健康护理措施众多,但我们要将各种护理措施相结合运用,系统构建我国社区空巢老人特有的护理模式,更好地服务社区空巢老人以及提高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这不仅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努力,更需要空巢老人自身的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力

度,同时健全老人各方面福利保障制度,全面完善养老机制。国家必须起带头作用,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才会更加注重空巢老人的健康需求,才会有利于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

社会则应提高养老意识,营造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和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社会。社区护士可以采取讲座、宣传页、录像或者入户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如提倡戒烟酒、低盐饮食、减轻体重和适当运动。鼓励空巢老人参加社会活动,指导空巢老人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种花养鸟、打牌、下棋、书法绘画、跳舞、打球等。

空巢老人的子女则应加强对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慰藉,弘扬传统孝道,提高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时间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了解父母内心真正的需求,排遣他们的孤独寂寞之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只有家庭团聚才能让老人感觉到家的温暖,经常看到自己最亲的人,是对老人最好的精神安慰。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5

摘 要 目的:调查石龙社区患有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需求,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护理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护理需求问卷及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对石龙社区患有慢性病264名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264名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下,对社区护理需求量很大。结论:社区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低,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社区护理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空巢老人;慢性疾病;生活质量;调查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60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the survey on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CHEN Ju-xiang

(Shilo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Dongguan 523320)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arrying out targeted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by doing a survey of the life quality and nursing needs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Methods:Conduct a household survey of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used the self-design questionnaires for community nursing needs and GQOLI-74.

Results:The 264 empty-nest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have poor life quality and they have great needs for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

Conclusion:The empty-nest elderly have poor life quality.It′s a major commitment for the whole society and a future effort for the community nursing surviceto care abou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ose old people and improve their living quality.

Key words Empty-nest elderly;Chronic disease;Quality of life;Investigation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1,2],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成为我国人口的新难题,同时,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3,4],所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满足其护理需求,开展全方位的社区护理服务,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对慢性病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生活质量下降因素,实施社区健康促进策略。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在石龙镇老城抽取5个社区,选择在5个社区内居住5年的空巢老人264名为研究对象。男121名,女143名。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岁。纳入标准:(1)满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2)意识清楚,可用言辞表达,有阅读能力或者能与调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知情同意能配合调查空巢老人。(3)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空巢老人(患有其中1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者)。

1.2 调查工具

1.2.1 自行设计的社区护理需求问卷 社区护理需求问卷表内容包括有:(1)定期体检需求。(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药指导需求。(3)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需求。(4)运动康复训练与指导需求。(5)心理疏导需求。(6)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需求。(7)慢性病防治指导。社区护理需求按程度分4个等级调查,依次为很不需要、不需要、需要、很需要。

1.2.2 生活质量调查 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5,6]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将问卷调查的数据编码入数据库,数据录入和整理由研究者本人带领2位录入员,组成数据录入小组,录入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完成录入和核对工作,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对数据进行遴选分类、标注和整理。

2 结 果

3 影响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3.1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本组264名空巢老人年龄偏大,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71岁,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其中有的老人患有1种慢性病,有的老人患有2种慢性病或同时患有3种慢性病者,他们的健康状况差,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动上缺乏照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及时就医和治疗,严重影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表1显示,264名空巢老人中,对定期体检、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安全用药指导、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运动康复训练与指导、心理疏导、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等护理需求量很大,提示加强社区护理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3.2 空巢综合征 空巢老人由于长期和子女分居,长期生活在孤独缺少交流的环境中,容易产生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这对其身体健康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空巢综合征。空巢综合征会使人的神经系统调节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或原有疾病加重[7],从而使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下降。因此此部分人群对慢性病防治、健康体检,尤其心理干预等方面的护理需求明显较大。表2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分项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低下。

3.3 空巢老人的适应能力 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不仅要面对生理、躯体功能及容貌变化,还要面对社会地位、他人关系等重大改变,如退休、生活闲暇时间的安排等,再加上子女的相继离开,造成空巢老人自尊和自我接受能力下降,导致适应能力下降,从而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健康的控制能力降低,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生存质量降低[8,9]。

4 提高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4.1 加强社区护理干预 以护理需求为导向,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网络,实施社区护理 。建立全科医护团队,定期对空巢老人家庭访视服务,针对性进行健康行为指导和饮食、用药指导。为空巢老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做好慢性病的规范管理,及时录入随访信息。开通24 h老人热线。随时解决问题。社区护士每年为空巢老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工作。

4.2 鼓励老人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鼓励空巢老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如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多结识朋友,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在中心成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俱乐部,每月开展活动,每月邀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1次,发放宣传资料,组织老人观看相关疾病常识录像,赠送限盐小勺、限油小壶,开展趣味性游戏,增加老人们的防病知识。

4.3 心理护理 社区护士定期慰问空巢老人,为他们解决困难,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生活自信心,培养空巢老人良好的积极心态。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家庭访视和心理交流,有助于减少空巢老人忧虑、孤独等不良情绪,对其抵抗力的增强及疾病的控制大有裨益,不仅可以减少老人们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4.4 社会支持 鼓励子女多与老人沟通,常回家看看。同时呼吁当地政府要建立健全空巢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空巢老人服务网络建设,建立老人义工制度。

5 小 结

综上所述,慢性病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较低,不尽人意。关注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社区护理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 苹,程爱东,周晓萍.牛街地区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4):478-479.

[2] 姜 娜,孙梦霞,廖淑梅,等.岳阳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1028-1030.

[3] 王 颖,何国平.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B):100-102.

[4] 王艳梅,李 萍,张丽娟,等.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2C):490-492.

[5] 陈玲玲,林 婷,姜小鹰,等.福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服务需求情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8):920-922.

[6] 邹秀梅,王建乡.上海市奉贤区农村空巢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42-543.

[7] 孙梦霞,廖桂香.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空巢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1,9(3):62-64.

[8] 张 贤,尹惠茹,周 欢,等.社区空巢老人自我概念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8,14(6):817-818.

[9] 徐小林,丁松宁,赵华硕,等.社区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0):2973-2975.

关注空巢老人范文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空巢老人的处境逐渐受到关注,如何让老人们度过一个生活有保障,精神上快乐充实的晚年,已经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两亿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妻双居的老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还有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北京老龄办目前公布的统计数据,北京老年人口达到25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2%,而空巢老人则会超过1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0%。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养老难:独生子女70后没时间80后没钱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老人养老难日益显现,人们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在增大。住上和住不起的现状并存。而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三十多岁、四十岁刚出的70后,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工作压力大、日常应酬多,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对他们来说,照顾老人变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对于刚刚步入社会开始打拼的80后,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和竞争激烈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不沦为房奴,要不只能啃老。对于并不遥远的父母养老问题,囊中羞涩的他们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人发出了十年后,我的父母谁来养的感慨。

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福建省老年学学会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城乡空巢老人调研,通过抽样调查得出,近20%空巢老人感觉生活无人照 料是面临的最大困难。对他们来说,吃饭、洗澡、做简单家务已成为生活的最大困境。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空巢老人孤独离世的悲剧。

经济收入普遍较低,农村空巢老人状况尤甚

相关资料显示,空巢老人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尤其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非常低。他们大多数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而老人劳动所得很有限,子女补贴缺乏稳定性且标准低,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总的来说,老人的经济保障普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且收入偏低。这种状况一旦出现了额外的支出,比如,医疗费支出,而医疗费又占大多数老人生活开支的很大部分,这种矛盾造成了老人看病难托病怕看病等各种心理、生理问题。所以,部分空巢老人需要更多的社会的经济支持,尤其在医疗费用的支付上,需要更多的社会政策倾斜。

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 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以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为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就医方便的仅占40.7%;面对疾病,有55.6%的受访老人选择简单治疗,16.2%的老人会选择间歇性治疗,仅21.8%的老人采用正规治疗,另有6.4%会放弃治疗。上海市老龄办对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调研时发现,超过90%的空巢老人选择需要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常规体检、定时上门护理、应急救助等等。

上一篇天门中断

下一篇关于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