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例6篇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 幼儿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7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均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尤其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内容选择就是其中核心问题之一。

一 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来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国尚未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做出准确界定。因此,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探析将以对其核心概念,即“幼儿心理健康”的考察为切入点。关于健康的定义,普遍为人们所认可的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7年提出的:“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我国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使用了相似的定义:“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但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至今尚未有定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研究者普遍认为不能将关于成人心理健康的界定直接推广到婴幼儿身上,婴幼儿心理健康有其独特性。

国外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界定相对清晰。如美国0~3岁任务联合机构(Zero To Three Task Force)把幼儿心理健康定义为:在家庭、社区和文化背景下,儿童从出生到5岁才形成亲密、安全的人际关系,体验、调节和表达情绪,探索环境和学习方面一直发展的能力。总之,国外研究者普遍认同幼儿心理健康基本等同于健康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与早期社会―情绪发展(early 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可互换使用。因此,国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以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主。从内容来分析,《指南》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社会适应、情绪的表达和调控两方面。这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也是相吻合的。

二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不清,存在概念混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均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界定模糊的现象,表现为:在当前少量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中,大多偏重心理学,侧重对幼儿异常心理和常见的行为问题的介绍、诊断和治疗,这些内容对于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笔者认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问题预防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概念做出区分。此外,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片面地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幼儿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诊断、个别心理辅导与治疗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至于时常觉得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

第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零散,缺乏有机整合。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对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中,开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少之又少,相关知识零散见于学前卫生学、幼儿园健康教育等课程。致使幼儿教师普遍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认识不清,常常出现重身体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现象,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教育活动或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活动数量十分有限;其次,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凌乱分散,除健康领域课程之外,大多体现在其他领域课程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如性教育的缺失),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这导致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第一,以促进幼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为主线,适当扩展。我们已经明确,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为主。如张辉娟建构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内容包括自我适应和社会适应两项主要内容。此外,研究者普遍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内容涵盖了幼儿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情绪情感、性教育、人际交往训练等方面。一项在上海实施的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比和朋友”课程包括了感情、沟通、建立和破坏关系、消解冲突、面对改变和失去、面对新环境的策略六个单元。毋庸置疑,这些内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二,侧重于预防幼儿可能在未来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而非解决幼儿已产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针对全体幼儿,侧重于预防。对于个别化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予以个别辅导,而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教师不应也难以承担相应的治疗任务。及时识别并通过家园合作、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来解决这一问题才是更好的选择。

第三,具有共性的、时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更值得学习。虽然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有其价值,但是价值大小不同。如针对儿童遇到的共性问题 “我是从哪儿来的”、“不开心怎么办”等内容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就比以仅仅发生在少数幼儿身上的“攻击”为内容的活动显得更有价值。还有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如过度依赖电视、电脑而出现的“电视孤独症”,大多数独生子女自私自利、耐挫折能力差等都可以纳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中来。

第四,同一主题的教育内容可以在拓展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的背景下反复开展。很多教师在找寻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存在困难。事实上,为广大学者所认可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绪情感教育可以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反复开展,但是在组织内容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如情绪方面的教育内容大概应遵循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节这样的顺序。

参考文献

[1]郑晓边.幼儿园健康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建人.当前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1998(3):12~13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2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环节,其对于个体意志、情感、品质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立足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问题;路径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成长及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早在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重新审视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寻求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

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情感情绪、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方面教育,促进个体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子,是对于个体的发展及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升的基础工程之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健康成长的必然诉求

早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提出了真正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即真正的健康必须是生理和心理同步的。许多临床经验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状态与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幼儿(尤其在3-6岁)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的情感情绪、自我意识、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据相关的临床实验,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而幼儿园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加强和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漠视。

2.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心理素质的现实要求

心理素质是个体生活发展的必备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各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于社会个体的心理素质、个人品质和意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这都要求幼儿园应当积极肩负历史使命,注重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凸显,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日益迫切。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进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幼儿园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1.幼儿教师的重视不够

幼儿园孩子的年龄一般在3~6岁区间,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幼儿园儿童拥有强可塑性,但却因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成熟,极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反观我国各地的幼儿园,大部分仍然停留于关注幼儿的生理教育,并没有实现幼儿心理和生理教育的同步性。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群体中所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仅仅归因于德育现象,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和劝导等方式来解决。例如幼儿中存在的说谎现象,部分是因认知水平低导致的,更多的是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光凭德育手段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再加上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模糊性,从而导致了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把幼儿所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归类为成长的自然现象,而不去关注。

2.学校教育的知行脱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的呼吁下其重视度不断得到提高,各地幼儿园也渐次开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度重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等等口号也喊得非常响亮。很多教师明白真正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心理、道德三者的同步健康,但是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在行动中得到体现,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执行脱节的问题。例如,教师仅在课堂中给幼儿灌输心理健康知识,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教育;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专职心理教师的职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重要,但是与自己的关系不大,使得很多幼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执行脱节,成为一纸空谈。

3.家庭教育的不同步性

计划生育的倡导和实行,导致现在众多家庭成为了“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独生子女成为了家中的“独苗苗”,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对于孩子的各种要求是有求必应,优越的物质环境等原因容易导致幼儿产生任性、骄纵、自私、具有攻击性等问题,而家长并不认为这是幼儿的心理出现问题,相反,把更大的期望值寄托于孩子的智力教育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对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心理和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而家长对心理知识的匮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够重视,使得幼儿在学校所学习的心理知识得不到巩固和强化,造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和家庭的不同步。

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因此,探讨分析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着手解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幼儿园教育工作朝向心理、生理、道德三者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

1.教师引导,促进消极心理矫正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改革幼儿心理教育机制,重视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指导,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教师想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因此,相关部门和幼儿园领导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理论素质培养,应该多引进一些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开设讲座,同时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和书籍,并定期指派幼儿教师进高校接受心理学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其次,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幼儿期正处于一个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够成为幼儿争相学习的对象。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言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例如,当教师发现幼儿出现说谎现象时,可以不立即点破,而是通过讲述自身的经历或者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引导,使得幼儿在与故事中主人公的对照中来理解自己行为的错误,同时利用其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告知其解决方式。这种引导方式比直接的说服和劝导更能够促进幼儿消极心理的矫正,并且不会使幼儿产生抵触情绪以及自尊心受挫感。

2.主体实践,注重知行有效结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含教师和幼儿两方面,教师在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之后,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引导上。游戏是幼儿园生活的一部分,游戏始终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始终。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具体且颇具形象化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心理健康不断得到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在不断与他人进行互动、相互作用中学会分享、学会集体意识;引导幼儿在游戏的体验中勇敢地表现自我,学会自控和自律。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环境,让幼儿进入游戏角色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集体的锻炼,将教师讲授的心理知识与实际行为联系起来。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在老人节带领幼儿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玩游戏;在妇女节,布置幼儿动手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儿童节亲手为自己的好朋友制作礼物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独立自主的社会性能力。

3.巩固强化,促进健康心理形成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途径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并不是总处于一种一成不变的状态,会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心理并不是什么事物都能够接受,而是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表现出积极的适应性或排斥性。

所谓的心理健康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的许多特性相互协调统一,与周围的许多环境相互适应。心理健康与心理的变化成相一致的态势发展,并且在发展中相互起制约作用。所以心理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而心理健康是在心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为心理的继续发展研究提供保证。

二、对于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幼儿3~6岁时期,心理的发展正处于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潜力,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却有着极度不成熟的表现。自我的调剂控制水平较低,认知能力差,极度容易受周围各种复杂环境的影响,形成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

对于学前的幼儿来说,心理健康关系他们的一生,并对他们的感情、认知和个性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于以上各方面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学会提出《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发展儿童心理健康放到日常工作的首要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对幼儿时期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明显,通过在幼儿阶段的各种情境创设,培养幼儿对于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使他们逐渐具有谦让于人、自强不息的品格。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尊重幼儿心理。

虽然幼儿看似不懂事,但是他们的心理深处同样和成年人一样渴望获得尊重,尤其是目前的高科技时代,因为幼儿通过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接触到的社会更广泛,他们的心理水平已经远远超过过去,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尊重他们的心灵,用“你真棒”、“你是最好的”等话语对孩子们进行鼓励,并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化解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心理隔阂,从而唤起孩子内心深处的活泼和开朗。

2.校内外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接触的环境较少,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之中,因此我们在进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这两个环境对幼儿认知的发展情况,让孩子们逐渐适应家庭和学校的环境。

(1)学校环境。

学校的环境是一个相对轻松地大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们在一起玩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角色的模拟工作,从而使幼儿的心理产生安全感,让幼儿们团结在一起。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幼儿轻易接触到家长的各种观念,他们的观念可以影响幼儿一时的心理发展,也可以影响幼儿一世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家长应该端正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克制自己的脾气,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定期进行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将教孩子的经验互相传授,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幼儿一日生活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时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一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游戏的环境中,除了游戏本身的娱乐性质外,更重要的是游戏对于孩子自身的心理的影响,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让孩子们体验游戏角色的责任和重要性,在一个游戏中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关于团结的意义、独立性的优势等。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够进行换位表演,更体验所在角色的责任,对于以后幼儿长大步入社会具有长远的影响。

我们在进行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游戏的功能性、需要性和针对性原则。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活动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通过一定的方式发掘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在进行幼儿教学活动的时候,不能采取主观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幼儿为中心,通过唱歌、绘画、舞蹈等方式,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引导工作。这样能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让他们身心得到放松,从而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

4.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幼儿是否合群等心理发展方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一些种花、植树等活动随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

由于每个幼儿生活环境的不同,学到的东西也就有所不同,心理上的差异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辅导。

1.开展个别辅导。

儿童在心理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差异,并且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应该搜集大量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深入的探讨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实际的操作水平,对幼儿的个别心理辅导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2.问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幼儿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矫正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幼儿心理进行发展的时候,由于外界的不恰当因素会导致幼儿的心理变得畸形化,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治疗工作。在进行工作时,面对的是单独的幼儿而不是全体的幼儿,要给予这些患病幼儿更多的心理关怀,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例如对于胆怯的儿童要塑造他们的勇气,对于孤独的幼儿要进行合群的引导等。

五、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幼儿正确认识社会,感知社会的正能量,避免因不良因素导致心理畸形的发展。

2.能够让幼儿形成团结、自强的道德规范,有一种自律意识,使自己的行为正确化,对以后的成长产生帮助。

3.用积极的情绪面对生活,避免被社会的负面消息影响,能够快乐地生活。

六、结语

幼儿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更要家长和老师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孩子的心灵意识,让他们有正确的心理发展方向,久而久之才能更好地团结小朋友,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正能量,开心过好每一天。

参考文献: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幼儿自杀意念;危害性;心理畸变的产生;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4-02

一、幼儿心理畸变的危害性

(一)幼儿自杀意念的相关含义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这里所指的行为主体对象包括从幼儿到成人的所有对象。而幼儿自杀则只针对自杀主体对象中的幼儿。自杀根据其结果划分,可划分成以下三个形态: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自杀意念是这三个阶段的起始点,它就像导火索。自杀成功必定是由自杀意念导致,而自杀意念未必产生自杀行为,可见控制自杀意念产生的意义十分重大。自杀意念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自杀行为产生的动机,个体因某些偶然体验而胡思乱想并产生自杀的念头,却未真正的实施。通常人们认为幼儿期不存在自杀问题,关注焦点放在了身体营养的供给、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对幼儿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度不足,为幼儿自杀意念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二)幼儿心理畸变的危害性

幼儿阶段作为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期、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基础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和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的发展影响甚广,小至家庭,大至社会,甚至国家。就家庭而言,他们是父母的希望,一旦心理畸变,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父母良好的情绪、生活和工作。就社会而言,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旦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当自杀意念产生时,他们思想和行为会变得消极,对于生活失去信心,对于学习失去兴趣,处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就国家而言,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一旦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自杀意念就像一颗毒瘤,它对幼儿的侵蚀更是严重,因为幼儿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根基,如果根基动摇了,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总之,幼儿自杀意念不仅危害到家庭,更危害到社会和国家,值得我们重视。

二、幼儿心理畸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不和睦

家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课堂,是幼儿主观体验和外部行为的实践课堂。当家庭缺乏和谐时,父母常出现争吵、打架、摔东西等恶劣行为时,幼儿的身心深受影响,他们会对生活产生厌倦感,主观体验将出现错位,认为家庭就是争吵和打架,缺乏和谐友爱。他们的心理开始扭曲,厌烦家庭和父母,停止了与父母的交流沟通,长时间的情感积压,可能使其产生抑郁,幼儿自杀心理开始萌发。单亲家庭中的幼儿更易萌发自杀的意念,他们面对的压力更大,不仅有来自外界的“有色眼镜”,而且还有来自继父母对他们的冷淡,甚至是暴力,加剧了幼儿抑郁心理的产生。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欠佳

幼儿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幼儿处于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好奇心强、胆子大、模仿能力强,但同时对事物的兴趣又存在不稳定性,易走极端,此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适当的教育方式会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反之错误的教育方式,如打骂等体罚方式则使孩子产生惊吓与恐惧,久而久之,幼儿心理产生阴影,失去了原来的欢乐、好奇心和兴趣,开始变抑郁,由于这些困绕幼儿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聚集在心底,促使他们的抑郁加重。有的幼儿甚至在家长的打骂教育下,变的暴力,常欺负别的小朋友。当他被老师批评时,又会觉得老师不公平、不喜欢他,到处都是灰色的,心理严重扭曲,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抱有失望的态度。

(三)学习压力大

当前,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他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成绩最棒,且多才多艺,而忽略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他们忘记了幼儿的天性、违背了幼儿发展的规律,如一些家长剥夺了幼儿的休息时间,让其利用周天学习唱歌、跳舞、写字、主持、跆拳道等,将一天,甚至两天都安排满档,剥夺了幼儿玩的时间。还有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转嫁给孩子,让幼儿学习一些他们并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孩子的压力增大,产生厌学,感受不到生活的愉快、童年的乐趣。甚至有些幼儿面对这样的压力难以调解,又不愿和父母沟通,从而产生自杀的意念。

(四)与小朋友关系不好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和生活的摇篮。幼儿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和小朋友的和谐相处就成了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一课。当幼儿性格开朗,善于和小朋友交流相处时,他们会非常喜欢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利于健康愉悦心理的形成。反之,沟通能力差、不善言谈、难以与小朋友相处的幼儿,则表现出沉默寡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具有暴力性,这使得他与小朋友间增加了一道屏障,使他更缺乏朋友,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友爱,内心充满了冷漠、孤独与愤世,感受不到自已存在的重要性,易出现自卑、自弃、易怒的现象。幼儿心理严重扭曲,情绪不稳定,性格脆弱,对死没有概念,易产生自杀意念。

(五)老师的忽视与冷漠

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灯塔。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为此阶段幼儿擅于模仿、自主性较差、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当前一些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高,常带着情绪上课,在组织活动时很容易急躁、不冷静,有时甚至出言不逊,严重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打击了幼儿的自尊心,使得一些幼儿从开朗型转变成沉默型,易产生抑郁的心理。还有些老师对工作不够热情,常心不在焉,她们很难观察到幼儿言行的一些变化,正是这种忽略使得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感到更加的孤立和无助,得不到小朋友的喜爱,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加重了他们的抑郁心理,抑郁的加重增加了幼儿心理畸变产生的几率。

三、疏导对策建议

(一)创建和谐家庭

家庭是幼儿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及身心健康有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给予孩子欢乐、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可以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生活充满憧憬。反之,易使幼儿产生抑郁心理,甚至自杀意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共同为孩子创建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多为孩子带去欢笑,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动手,要把夫妻间的相互体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更多地展现给孩子,让孩子也感受其中。父母在生活中应不断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家庭中充满文明的符号,增强家庭成员的团结性。

(二)建立良好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父母应创建“民主型”教育方式。家长应认识到教育是循序渐进,应正确地引导,应坚决杜绝“专制型”“暴力型”“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在工作之余,父母应多了解幼儿的心理,要把握幼儿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和孩子交朋友,避免与其产生对立的关系。如民主式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父母主要采取理解和关心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父母关系的平等,愿意把父母作为朋友,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幼儿的心理不满得意释放,有效降低了不良心理产生的几率,使幼儿对未来充满欢乐与希望。

(三)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应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幼儿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贯彻并落实到每个家庭。如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言行,并积极有效地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确保幼儿心理健康。其次,树立正确地教育观。更多地要理解幼儿的想法、听取幼儿的合理要求,如在学习的选择上,应凭孩子的兴趣。幼儿还处在玩耍的阶段,应满足其天性,留给他们适当的玩耍时间,有时玩耍也具有开拓思维、放松心情的功效。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遵循幼儿心理特点,并结合游戏进行,不能单纯地灌输。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你痛苦时,可以带给你欢乐;在你失落时,可以带给你鼓舞;在你无助时,可以带给你帮助。在家庭中,父母应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故事进行教育,让孩子认识交往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交往。其次,父母要起到表帅作用,在你们的良好人际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多携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在幼儿园里,老师应正确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可以通过合作性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也可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在幼儿心里,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老师应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注意自身的言行,与同事及家长和睦相处,为幼儿做好榜样。

(五)加强幼师的敬业精神

当前,幼师队伍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不爱岗或爱岗不敬业。这样的教师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由于这些老师的忽视,导致幼儿自卑心理、抑郁心理产生的现象很多,老师应加强职业素养,要做一行就爱一行。只有其态度端正了,才能更好地工作。应定期学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并关注每个孩子的言行,真正做到公平教育、公平对待。同时,老师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将不好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应注意每个班老师的搭配,尽量做到性格上的互补,使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爱的老师。老师就像火车头,只有车头带对了方向,火车才能更快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要特别重视老师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JofceRT.儿童自杀行为\[M\].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3.

\[3\]张莉.把握幼儿心理特点探求幼儿德育之法\[J\].教育学刊,2010,(1).

\[4\]张敏.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5).

\[5\]徐勇.自杀意念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家庭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

\[6\]段志雁,魏景柱.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者在教育研究,2005,(5).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5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二、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1)乐于学习,发展智力;2)适应生活,学习自理;3)悦纳自我,具有自信;4)乐于交往融入群体;5)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三、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

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五、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

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是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

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六、幼儿教师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为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作出应有努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幼儿园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得失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设立专门的心理档案,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再次,改善环境,创设良好浓郁的心理氛围;最后,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范文6

论文摘要:近年来自杀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自杀意念是自杀者的早期心理活动,它的产生增加了成功自杀的几率,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更易受到影响,但当前人们对其认识不够,更加促使了幼儿心理畸变的产生。当然幼儿心理畸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以避免其发生,确保了祖国未来花朵的健康茁壮成长。

论文关键词:幼儿自杀意念;危害性;心理畸变的产生;健康成长

一、幼儿心理畸变的危害性

(一)幼儿自杀意念的相关含义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这里所指的行为主体对象包括从幼儿到成人的所有对象。而幼儿自杀则只针对自杀主体对象中的幼儿。自杀根据其结果划分,可划分成以下三个形态: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自杀意念是这三个阶段的起始点,它就像导火索。自杀成功必定是由自杀意念导致,而自杀意念未必产生自杀行为,可见控制自杀意念产生的意义十分重大。自杀意念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自杀行为产生的动机,个体因某些偶然体验而胡思乱想并产生自杀的念头,却未真正的实施。通常人们认为幼儿期不存在自杀问题,关注焦点放在了身体营养的供给、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对幼儿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度不足,为幼儿自杀意念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二)幼儿心理畸变的危害性

幼儿阶段作为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期、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基础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和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的发展影响甚广,小至家庭,大至社会,甚至国家。就家庭而言,他们是父母的希望,一旦心理畸变,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父母良好的情绪、生活和工作。就社会而言,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一旦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当自杀意念产生时,他们思想和行为会变得消极,对于生活失去信心,对于学习失去兴趣,处在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就国家而言,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一旦产生自杀意念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繁荣稳定。自杀意念就像一颗毒瘤,它对幼儿的侵蚀更是严重,因为幼儿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根基,如果根基动摇了,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总之,幼儿自杀意念不仅危害到家庭,更危害到社会和国家,值得我们重视。

二、幼儿心理畸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不和睦

家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课堂,是幼儿主观体验和外部行为的实践课堂。当家庭缺乏和谐时,父母常出现争吵、打架、摔东西等恶劣行为时,幼儿的身心深受影响,他们会对生活产生厌倦感,主观体验将出现错位,认为家庭就是争吵和打架,缺乏和谐友爱。他们的心理开始扭曲,厌烦家庭和父母,停止了与父母的交流沟通,长时间的情感积压,可能使其产生抑郁,幼儿自杀心理开始萌发。单亲家庭中的幼儿更易萌发自杀的意念,他们面对的压力更大,不仅有来自外界的“有色眼镜”,而且还有来自继父母对他们的冷淡,甚至是暴力,加剧了幼儿抑郁心理的产生。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欠佳

幼儿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幼儿处于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萌芽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好奇心强、胆子大、模仿能力强,但同时对事物的兴趣又存在不稳定性,易走极端,此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适当的教育方式会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反之错误的教育方式,如打骂等体罚方式则使孩子产生惊吓与恐惧,久而久之,幼儿心理产生阴影,失去了原来的欢乐、好奇心和兴趣,开始变抑郁,由于这些困绕幼儿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聚集在心底,促使他们的抑郁加重。有的幼儿甚至在家长的打骂教育下,变的暴力,常欺负别的小朋友。当他被老师批评时,又会觉得老师不公平、不喜欢他,到处都是灰色的,心理严重扭曲,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抱有失望的态度。

(三)学习压力大

当前,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他们的教育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学习成绩最棒,且多才多艺,而忽略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他们忘记了幼儿的天性、违背了幼儿发展的规律,如一些家长剥夺了幼儿的休息时间,让其利用周天学习唱歌、跳舞、写字、主持、跆拳道等,将一天,甚至两天都安排满档,剥夺了幼儿玩的时间。还有些家长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转嫁给孩子,让幼儿学习一些他们并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孩子的压力增大,产生厌学,感受不到生活的愉快、童年的乐趣。甚至有些幼儿面对这样的压力难以调解,又不愿和父母沟通,从而产生自杀的意念。

(四)与小朋友关系不好

幼儿园是幼儿成长和生活的摇篮。幼儿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和小朋友的和谐相处就成了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一课。当幼儿性格开朗,善于和小朋友交流相处时,他们会非常喜欢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利于健康愉悦心理的形成。反之,沟通能力差、不善言谈、难以与小朋友相处的幼儿,则表现出沉默寡言、不爱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具有暴力性,这使得他与小朋友间增加了一道屏障,使他更缺乏朋友,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友爱,内心充满了冷漠、孤独与愤世,感受不到自已存在的重要性,易出现自卑、自弃、易怒的现象。幼儿心理严重扭曲,情绪不稳定,性格脆弱,对死没有概念,易产生自杀意念。 "

(五)老师的忽视与冷漠

幼儿教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灯塔。幼儿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因为此阶段幼儿擅于模仿、自主性较差、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当前一些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高,常带着情绪上课,在组织活动时很容易急躁、不冷静,有时甚至出言不逊,严重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打击了幼儿的自尊心,使得一些幼儿从开朗型转变成沉默型,易产生抑郁的心理。还有些老师对工作不够热情,常心不在焉,她们很难观察到幼儿言行的一些变化,正是这种忽略使得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感到更加的孤立和无助,得不到小朋友的喜爱,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加重了他们的抑郁心理,抑郁的加重增加了幼儿心理畸变产生的几率。

三、疏导对策建议

(一)创建和谐家庭

家庭是幼儿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及身心健康有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给予孩子欢乐、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幼儿可以感受到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生活充满憧憬。反之,易使幼儿产生抑郁心理,甚至自杀意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共同为孩子创建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多为孩子带去欢笑,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动手,要把夫妻间的相互体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更多地展现给孩子,让孩子也感受其中。父母在生活中应不断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家庭中充满文明的符号,增强家庭成员的团结性。

(二)建立良好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父母应创建“民主型”教育方式。家长应认识到教育是循序渐进,应正确地引导,应坚决杜绝“专制型”“暴力型”“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在工作之余,父母应多了解幼儿的心理,要把握幼儿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和孩子交朋友,避免与其产生对立的关系。如民主式教育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父母主要采取理解和关心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父母关系的平等,愿意把父母作为朋友,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幼儿的心理不满得意释放,有效降低了不良心理产生的几率,使幼儿对未来充满欢乐与希望。

(三)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应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幼儿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贯彻并落实到每个家庭。如家长应多关注幼儿的言行,并积极有效地对其不良情绪进行疏导,确保幼儿心理健康。其次,树立正确地教育观。更多地要理解幼儿的想法、听取幼儿的合理要求,如在学习的选择上,应凭孩子的兴趣。幼儿还处在玩耍的阶段,应满足其天性,留给他们适当的玩耍时间,有时玩耍也具有开拓思维、放松心情的功效。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遵循幼儿心理特点,并结合游戏进行,不能单纯地灌输。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你痛苦时,可以带给你欢乐;在你失落时,可以带给你鼓舞;在你无助时,可以带给你帮助。在家庭中,父母应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故事进行教育,让孩子认识交往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交往。其次,父母要起到表帅作用,在你们的良好人际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多携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感悟,从而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在幼儿园里,老师应正确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可以通过合作性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也可经常给幼儿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在幼儿心里,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老师应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注意自身的言行,与同事及家长和睦相处,为幼儿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