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类的文章范例6篇

励志类的文章

励志类的文章范文1

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王晓芸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形式,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人才的必经途径。班级管理的实质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而励志教育就像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避免学生误入歧途,陪伴学生成长和成才,将励志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中,可以显著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特别是面对特长类班级,励志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特长类班级的特点

当今社会,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本单纯强调文化成绩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现,并且随着社会对音、体、美等各方面人才的需求,高中特长班的队伍正不断在壮大。特长班学生是高中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热爱交往,初步形成了一个个的小集体;自我意识较强,个性心理特征也比较明显;喜欢新鲜的事物,也比较容易接受新新思想;内心世界日益丰富,思想上带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行为习惯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因此行为习惯改变的周期较其他学生也较长。思想呈现多元化、想法成人化、性格个性化的特征,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过上了娱乐化倾向的生活方式,比如追星族、粉丝群类型等。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若是没有明确的志向,对学生加以引导,他们会处于一种没有目标与志向的混沌状态。高中生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部分,思维想法不可避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或好或坏的影响,但由于学生心智不成熟,不能分辨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励志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逐步养成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励志教育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教育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励志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提升班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热情,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励志教育活动,能够积极引导班级学生从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明确人生的志向,珍爱生命,学会自我激励,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励志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中的具体措施

(一)一人一句励志名言

在教育的过程中,励志名言是进行励志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关键点。所以在每个学期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制定出班级励志名言,悬挂于黑板正上方,同时每个同学还要写一句自己的励志语张贴于励志墙上,并写上每个同学的目标大学,让同学相互监督,同时通过《你凭什么上北大》等文章,让学生知道,尽管我们离目标有一定距离,但只要付出努力,目标终有实现的一天。让学生要敢想,并付诸行动,这样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有效励志

从开学伊始,我就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观看励志视频和电影。当学生学习怠慢、悲观失望、对学习麻木的时候,我就会组织召开励志类主题班会,通过观看励志视频,让学生重拾学习的动力。同时,我还鼓励并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轮流召开励志主题班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学生能够想到的题材和形式也远远要多余教师,所以在励志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放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维度、多角度打造班级励志文化氛围

励志教育不是鼓励进行的,只有渗透于校规班级中,相辅相成,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励志教育要以学校相关的纪律要求为蓝本,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让学生向标准看齐,不断自省其身,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评价。同时,励志教育需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推荐并贡献出自己喜欢的励志书籍,设立班级励志书架,让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励志歌曲、电影、电视剧,班级多媒体每天以一个同学的励志名言和目标为背景,让学生时刻铭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寻找励志楷模,多角度、多维度打造班级励志文化氛围。

(四)通过家长、毕业学生等参与,延伸励志教育

励志类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NPO;志愿者激励;动机

1、概论

非营利组织(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种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的第三类组织。随着近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对民主、平等的需求日益强烈,促进了NPO的快速崛起,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已深入环保、教育、扶贫、救灾、动植物保护等众多公益领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志愿者作为NPO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NPO服务提供的主体单位,也是NPO中最宝贵的资源,一个NPO能否有效运转并提供优质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拥有的志愿者的数量与质量而决定。然而,NPO由于其自身“非营利”的特点,缺乏物质层次的激励,导致NPO部门对人员的吸引力远远低于普通部门,直接限制了NPO提供公益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所以必须找到某些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来缓解该问题,以促进NPO更好的发挥社会效益。

为此,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动机类型,再根据他们的需求,给予相应的满足,以实现对志愿者的激励作用,提升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NPO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效。

2、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

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总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产生某种程度的需求,当某种需求强烈到一定程度便会产生获得该需求的动机,从而促使人们采取某些行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并非无故而为,而是由于自身某些动机的促使,并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投身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国内外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艾斯芒德等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总结出志愿者有十种类型的参与动机,分别是职业发展、个人成长、自我认知、社会互动、互惠、同感、获得自尊、、政府和社区。

卡斯蕾与哈林顿通过研究认为,志愿者的动机一般包括社会联系、帮助他人、打发时间、获得认可、满足他人的需要、协助组织达成目标、个人的充实感、发展技能、寻找乐趣、获得成就感、自我的表现以及提升自己的形象等。

帕克认为志愿者的动机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利他性(帮助他人);二是交换(期望得到某种回报);三是信仰(传播自己的信仰);四是休闲(寻找休闲的体验)。

蔡宜旦、汪慧研究了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指出根据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不同,可以把志愿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组织和群体压力下的被动参与,一类是以自我实现需要和报恩为出发点的主动参与。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志愿者的动机需求复杂多样,多是一种利他性与利己性的结合,其中最常见的参与动机有帮助他人、自我实现、获得认可、发展技能、获得回报、休闲娱乐、被动参与等,这为人们研究如何完善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3、我国NPO组织激励机制的缺陷及其分析

由于志愿活动具有不同于一般服务活动的无偿性,所以NPO组织与一般组织相比更难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这也正是导致我国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足、参与志愿活动的力度不大、志愿服务过程中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通过总结,我国NPO组织的激励机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1.政府对人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激励措施不强。虽然我国政府和领导人对志愿活动持大力倡导的态度,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支持志愿活动,但总的来说,政府的激励措施仍然显得较少,而且多停留在政策鼓励层次,很少涉及到现实层次的具体实践激励。像如美国政府会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志愿回报,人们参加为期一年的“为美国服务的志愿者”项目就可以获得9450美元的奖金。新加坡政府则根据志愿者的不同志愿程度而由政府颁发相应的志愿奖章。因此,政府的实际支持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参与志愿活动。

2.对志愿者的社会保障措施不足。我国目前与志愿者相关的规定还比较抽象,对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保护性不强,容易使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受伤后陷入权力真空。如此以来,有些部门就把志愿者当作了免费劳动力,对他们权益的管理也相应地减少。同时,有些志愿活动很具危险性,但相关规定中并未说明志愿过程中志愿者受伤害后该如何处理。所以,这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就使很多人不愿参加那些带有危险性的志愿活动,而这些志愿活动往往又是紧迫且重要的,这就使志愿活动出现了志愿者盲区。

3.组织内在激励方式过于单一。相比普通的组织工作,志愿者的激励措施主要还应放在精神层次,像如我国的很多NPO组织都很注重为优秀志愿者颁发奖章或荣誉证书。但同时我国的NPO也太过局限于这种单一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精神激励方式,常常忽略了志愿工作过程中的激励,如让志愿者参与到某些决策会议中;NPO领导不时地到志愿服务现场与志愿者沟通交流;领导在工作过程中对志愿者的工作给予肯定、感谢等等。这些关怀都体现了对志愿者的尊重和认可,有效的满足了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这正是我们当前比较缺乏的一类内在激励方式。

4.志愿培训制度不够健全。有些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一大动机是想通过志愿培训提升自身的能力,但NPO组织虽然制定了许多完备的培训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执行时却常常缺乏具体的培训行动,比如在开见面会时,往往是对组织和志愿者的职责进行一番简单介绍,再发给大家几份组织的小册子就算结束了。所以,很多以提升自身能力为目的的人在参与过几次志愿活动后就会发现,自己还是在像以前似的帮助别人,能力没有提高多少,所以参与热情难免会有所下降。

5.考核激励效果不足。这一点与NPO的性质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志愿服务工作不同于普通的工作,无法通过加薪、升职等手段给志愿者带来工作压力。志愿工作往往讲求的是重在参与,能够积极参加就是好的。这种简单的工作要求使得通过考核工作结果来加以激励的方法并不能在NPO组织中行得通,而且无论如何改善,志愿工作的非强制性都使NPO基本失去了通过考核来激励大家这一在普通工作中颇为有效的激励方式。

4、改进NPO志愿激励机制的建议

激励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因动机产生而产生的,故其十分强调根据人群的不同动机来设计不同的激励方式,以满足人们的动机需求,使人们获得最需要的东西,从而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上述讨论的五个问题,也大多与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相关,因此,仅从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出发,可以针对以下几种志愿动机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满足获得回报的动机。“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种保险思维同样可以运用到志愿工作中。通过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记录系统,记下每个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经历,并根据相关指标衡量志愿者的志愿工作程度,给予其不同层次的志愿服务“保险”——即当志愿者遇到困难时可以免费获得的回报程度,如平时见到的志愿献血活动,就是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激励大家积极无偿献血的。其次,一些志愿者参与志愿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志愿证明,以增加自己在学习、工作等其他方面的竞争优势,这种回报需求的满足同样会提高人们的志愿积极性。

2.满足自我实现的动机。相当一部分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为名为利而来,而是由于自己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已获得了充分的满足,进而上升到高层次的需求,也即实现自我。自我实现是一种自我价值感提升的内心感受,使人切实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美好的体会。因此,NPO针对这类人群应当给予其充分的发挥空间,不断支持、认可、感谢他们的工作,使他们从内心的满足中迸发出参与志愿工作的积极性。

3.满足发展技能的动机。一些志愿者是希望提升自身技能而参加志愿活动的,所以NPO在领导这部分志愿者时应该注意给他们安排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并事先给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以让志愿者们感受到自身技能的提升,满足最初参加志愿活动的目的与动机,从而积极投身于更多的志愿活动中去。

4.提供一定的物质激励,强化志愿动机的满足。一方面,政府可以专门拨款,给每位志愿者提供小额的志愿补助,消除一些人因存在志愿成本而不愿参加志愿活动的现象。另一方面,NPO可以通过给志愿者发放带有自己组织和活动标志的物品,提供免费的工作餐等方式,让志愿者更多地感受到自己工作所受到的认可,拥有更多可以纪念自己志愿服务经历的物品。这些措施的意义并不在于它们的经济价值,而是在于其给志愿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各种美好的感受,故这些简单的物质激励能够有效提升NPO各项内在激励措施的效果,正如一剂催化剂一般。

综合看来,NPO组织的特殊性使其有效的激励机制比一般组织更难建立,很多建议往往也只是从理论上可行,实践起来却很困难。但是,NPO提供的志愿服务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不能因难而退,而是应该积极实践,借鉴国外成熟NPO组织对志愿者的激励措施,从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出发,寻找有效的激励方式,以便使NPO能够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前来参与志愿活动,更好地发挥第三部门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硕.北京市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动机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

励志类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短期支教;人力资源管理;选拔;激励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83

近年来,短期支教以其灵活性、短暂性、可操作性而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但它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方面存在很大欠缺,尤其是支教组织团体在招募、选拔、培训、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使得支教效果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人力资源管理即通过对支教团队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志愿者间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支教意义。在这之中,选拔和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选拔负责筛选合适对象,激励则能够激发志愿者的内在动力,使其充分l挥潜能,为组织目标而贡献力量。

1调研设计

本文以支教大学生为本位进行微观研究,多视角结合,将人力资源视角与社会学视角的角色认知理论结合,分析和解释支教团队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

以烟台市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支教动机、人员选拔、人员培训等六方面进行研究。

2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得到以下结果并进行分析。

21前期选拔:无人力资源规划,未设置相应条件要求,门槛低,人员素质无保证

第一,志愿者专业构成:志愿者中几乎没有师范类学生,文史类、理工类和语言类学生的总人数只占支教人数的23%左右。因为短期支教的授课内容多为基础课程和相关趣味手工类课程,所以志愿者们在前期自己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和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可能性很小,支教水平难以确保。

第二,志愿者选拔:支教活动的组织方多为学校社团,设置的门槛很低,无具体、统一的人员要求。即使有一定的选拔程序,但大都是象征性的,志愿者的专业素质不一。因此,选拔没有从源头保证支教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让后期支教活动的开展大打折扣。

22中期管理: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第一,组织培训。仅有不到1/4的志愿者曾接受过系统培训,大部分人缺少相关专业知识。因为缺乏培训,志愿者对支教的内容和要求一无所知,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支教效果难以保证。同时,志愿者缺乏对支教当地的认识,对当地的学校条件、学生情况等了解甚少,难以较快地适应当地环境,影响支教进程和成效。

第二,团队管理。大部分支教团队不注重管理建设,没有严格明晰的规章制度或是形同虚设。而卡方检验表明,管理制度与成员对支教的态度有较大的关系。缺乏管理制度会极大地影响志愿者的积极性,缺乏鞭策和动力,行动散漫,影响支教的成效。管理制度与成员对支教的态度的卡方分析见下表。

这也加大了志愿者的流动性。因为缺乏制度管理,常有志愿者中途离开,影响支教进程。同时,支教团队建设被忽视。整个团队没有统一的目标和行动方向,凝聚力和向心力差,成员间相互不了解,大大降低了影响了短期支教的质量。

第三,内部激励。支教团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制度,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政策。志愿者没有提高专业能力和支教水平的动力,会逐渐丧失支教热情。同时表现出色的志愿者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支教水平也难以持续。接近60%的支教人员表示后期不会再参与支教地区的活动或关注当地动态。

23后期总结:缺乏反思和回馈,总体上未形成较完善可行的系统,可持续性差

第一,支教评估。大部分团队在支教结束后未组织评估工作,这使得支教活动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同时,不对个人支教效果进行绩效考核,不将评估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使得志愿者的后期积极性不足。

第二,反馈总结。大部分团队没有及时召开内部会议进行活动总结和经验交流,组织成员交流心得,未能很好地做好后期激励工作。同时短期支教的持久性存在很大问题,多数支教团队离开后没有再与支教地区联系,也未收到支教结果的反馈,双向信息呈现“真空”状态。

3可行性建议

要想让短期支教有差强人意的结果,需要良好并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支教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31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是良好开端

支教活动开展前,团队要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明确支教的方向和目标,提高人员选拔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根据支教地区的具体需求制定明晰的选拔条件。同时记录支教成员信息以便后期联系和活动的顺利开展。

32相关的培训活动是有力保障

支教团队应加强相关培训,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流程。要加强专业的技能培训,教授支教技巧,提高专业素质。同时要让志愿者更深入地了解支教地区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以便更快地适应当地环境,因地制宜开展支教活动。

33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持续动力

支教团队时要强化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可挑选出团队负责人,向志愿者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并严格执行,以便约束和规范志愿者遵守管理规范。

同时注重激励制度的构建,通过一系列管理和激励措施,调动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体系应在保障志愿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基础上,给予较高层次的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可通过提高生活待遇、增加福利补贴等措施,精神方面可用赞赏、表扬等形式满足精神需求和社会认同感。同时可以将激励机制与后期的支教评估相“挂钩”,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及时赞赏,激发其支教的热情,也对其他志愿者起到了鞭策和激励作用。

34完整的体系是重要支撑

只有将支教活动体系化,才能保证支教的可持续发展。可根据经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体系,做到有规可依并可反复施行。要注意后期的总结反思和支教评估。总结支教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对支教活动进行评估、绩效考核,以评估支教活动的价值。

同时注重其他配套制度的建立,促进支教可持续发展。支教团队应当记录志愿者档案以便后期的活动开展,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开发,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与支教地区建立长期联系,以便后期获得支教效果的反馈,也可实现支教活动的定期开展,保证了支教的持久性。

4结论

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缺失,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统一管理体系、无选拔和激励机制,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支教行为缺乏持久性。因此支教团队要着力构建良好并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选拔环节严格把关,筛选出合适的人才,同时重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最后加强反馈和评估,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达到短期支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志愿者支教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 2011

[2]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 成人教育,2011(6)

[3]王莹关于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 商,2013(12)

励志类的文章范文4

摘要: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和基石, 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开展以及调动志愿者主动性都需要志愿精神的支撑。本文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志工为研究对象,从规章目标、教育培训、公信力、礼仪仪式等方面分析慈济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的做法。反思大陆地区在开展志愿服务、倡导志愿精神方面亟待完善的方向,提出重视传统道德文化、发挥社会工作者功能、社工带动志工的观点。

关键词 :志愿精神;志愿者(志工);志愿服务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1]。志愿服务的持续深入开展以及调动志愿者积极主动性都需要作为内在动力的志愿精神的支撑,志愿精神都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关于志愿精神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涉及志愿精神与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强调从传统慈善观念、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中挖掘适应现代志愿精神培育的宝贵资源[2];二是侧重志愿精神的本土化发展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通过比照国外经验提出挖掘本土文化中已有的可与志愿精神对接的资源[3];三是从政府作为、规章制度建设、教育培训以及激励机制几个角度关注培育志愿精神的经验做法[1] [4] [5] [6]。相关研究选取多元视角对志愿精神进行讨论,却并不全面。一是仅从传统文化或制度建设,抑或教育培训等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二是偏好以西方国家在志愿服务中的经验做法为标杆作比较研究。为了倡导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开展,我们选择在台湾志愿服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慈济志工进行深入观察和访谈,分析讨论其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的做法,反思大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开展,传递志愿精神的建议。

一、大陆地区志愿服务现存问题

从1987年广州市诞生全国第一条志愿者服务热线电话,“志愿服务”从破土而出的萌芽发展到现在已近三十个年头,但与发达国家践行百年的志愿服务相比,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2001年,我国志愿服务计量课题组曾开展第一次大规模志愿活动调查,对全国六省市——北京、上海、新疆、四川、黑龙江和广东的志愿服务状况进行调查[7]。此后关于志愿服务状况的大规模调研便少有,更多的是针对某个省市的志愿服务调查活动。结合此类调查研究结果和实践观察,我们将志愿服务的参与现状归纳为:短期参与的多,长期参与的少;大型活动参与的多,日常服务参与的少;青年学生参与的多,其他群体参与的少;登记参与的人多,实际参与的人少。

以福建厦门为例,厦门市社会科学院2012年“推动厦门市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的研究”重点项目就厦门市志愿服务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厦门市的志愿服务存在着自组织能力不足,缺乏培训、激励及评估机制,缺乏统一管理监督,资金瓶颈等问题[8]。在针对其他省市的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中,此类问题也存在。我们认为除缺乏志愿服务立法,缺乏统一管理监督,缺乏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缺乏有效的激励评估机制之外,在志愿活动中只关注服务任务的完成而忽视挖掘志愿服务背后的意义,忽视引导志愿者从中思考和反思志愿精神,也是影响志愿服务未能长效开展的关键因素。

而台湾志愿服务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志愿者(志工)队伍不断壮大得益于民间慈善机构的发展。1966年发起成立的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下文简称“慈济”),发展至今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公益慈善机构。志愿服务涵盖医疗、教育、人文、环保等四大志业八项重点工作[9]。在接触慈济志工,参与观察慈济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慈济培育和传承志愿精神的用心和坚持。因此,本文选择分析慈济在培育志愿精神方面的做法,为推动大陆地区志愿服务长效开展,传递志愿精神提出建议。

二、慈济志愿精神的讨论

本文主要从规章制度、教育培训、组织公信力、礼仪仪式四个方面分析慈济培养、启发志工内化志愿精神的做法。

1.无形的规章

一般地,组织通常都会设定一系列的明文规章来阐明目标、架构、权利义务关系。规章可以发挥对成员的约束作用。在慈济,约束志工行为却是慈济创始人证严上人所说的“以戒为制度,以爱为管理”的无形规章。“戒”指的是自我要求,“爱”指的是彼此的互爱关怀。这传递出台湾慈济管理志工、培育志愿精神的一个重要理念,志愿精神不仅包括利他助人,还在于自我约束及互信互爱,事实上已扩大志愿精神的概念范围。一方面,规章让志工了解如何开展志愿服务,帮助别人,又顾及服务对象的尊严,将这种无形规章体现于具体服务,并内化于心。另一方面,从慈济的规章可以看出,慈济已将志愿精神内涵加以延展,不仅强调助人,也看重志工的内省,并通过内省改变行为方式。

2.特殊的培训

开展培训一直是组织建设,实现组织目标,传递组织文化、理念的重要手段。在大陆,志愿公益组织也会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为志愿者讲解机构理念以及服务须知或技能训练。志愿者在这类单向教学式的培训中只是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通过“听”可以记忆志愿精神的理念却不能内化为价值观。慈济的培训并不局限于单向教学式授课,而更看重志工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养成,强调价值观的获得是需要志工亲身经历和反思体会的。在访谈中,几乎所有受访志工都提到选择志愿服务就意味着选择付出和奉献,但却能从中收获欢喜心和感恩,在“做”的过程中学会助人,也懂得爱人,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教育不仅贯穿在志愿服务的始终,也成为慈济四大志业之一。慈济对于教育的重视表明志愿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要从小培养。这样的培训教育才能真正深刻地影响一个人,才能让志愿精神传递让志愿服务普及和持续开展。

3.公信力

公信力是公众的信任度。慈善事业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和信任基础上的事业,慈善事业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组织的自身建设和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10]。借助慈善事业中公信力的概念,我们认为,在志愿者中建立公信力对培育志愿精神同样重要。慈济在服务项目以及费用支出上做到公开透明,其网站上均列出各年度服务成果,详细说明各类服务方案,实施内容、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实物捐款明细。慈济将募款服务进行公开透明的运作,在社会中建立起公信力,也赢得了志工的充分信任。志工的信任感一旦形成势必推动志工积极主动参与到服务中,在一个值得信任的组织中“欢喜做”,志工找到了归属感,志愿精神也逐步养成。

4.礼仪和仪式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认为“礼仪是一些行为的方式,它仅在集合的群体中存在,其功能是去建立、维持和改变群体中的心灵状态”[11]。涂尔干提到的礼仪是针对宗教信仰中的礼仪仪式,虽然本文讨论的志愿精神还未上升到信仰层面,但它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将影响志愿者的心灵状态。这种改变通过何种渠道实现?礼仪仪式的作用不可小觑。

参与观察慈济冬令物资发放,发现志工发放物资时都会统一90度弯身递送物品并合十掌向贫弱者表示感恩和祝福。志工表示志愿服务也要顾及人的尊严,即使是一时需要帮助,但每个人的生活都含有他人的付出需要感恩。因此不管是90度鞠躬还是合十掌道感恩和祝福,这些仪式和礼仪已不仅仅代表一个动作或一句话,而是存在于慈济这个集体中,用来塑造每个成员的心灵,间接地引导志工在助人中要尊重、关爱、感恩,志愿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形成并深深影响着志工。

三、实现志愿服务目标,传承志愿精神的建议

慈济在规章目标、教育培训、公信力、礼仪仪式四个方面的做法为培育传承志愿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慈济在志愿者运作模式和理念目标上未必与大陆本土公益机构一致,但在志愿服务中强调传统道德文化及志工反思,鼓励志工在志愿服务中“欢喜做、甘愿受”,内化志愿精神的做法也为本文提供几点反思:

1.重视和重拾传统道德文化

复旦大学的于海教授曾区分了中国传统道德与志愿精神,认为前者是在传统伦理社会中形成的具体人伦道德及其引申,它们都指向熟人社会;而志愿精神主要是对与己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他人的贡献,源于宗教的慈善传统,是普世主义和抽象的博爱原则,这正是中国的特殊主义道德传统所缺乏的[2]。与现代志愿精神同道德传统抽离的观点不同,慈济所倡导的现代志愿精神正是注入了中国传统道德的观念。从传统文化、道德观中挖掘适合培育志愿精神的内容和资源,连接志愿服务、志愿精神以及传统道德文化引导志工对伦理道德的思考,对价值观的重新选择,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志愿精神内化于心生根滋长。就大陆地区志愿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而言,我们需要打破志愿精神与传统道德文化的界限,重视和重拾传统道德文化,从传统道德文化中挖掘适宜培育志愿精神的元素,在开展志愿服务中促其融合发展。

2.社工带动志工

顾名思义,参加志愿服务的人,称为“志愿者”(志工);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人,称为“社工”。在完善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由社工带志工,发挥社工功能,为培养、传递志愿精神发挥作用。对于志愿者来说,可能参加过无数次的志愿服务但不见得能真正从志愿服务中反思和认识志愿精神,志愿者并非反思能力差而是缺少能够带领志愿者进行反思和感悟的机会和引导者,这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协助志愿者进行方案规划和服务训练,更能通过服务评估引导志愿者对自身和服务成果进行反思。志愿者和社工的结合有助于志愿者认识自身在志愿服务中的体验和价值,从而扩大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将其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安国启.志愿行动在中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陈霞.关于在全球化背景中建构本土化志愿精神及文化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6):6-8.

[4]张燕红.志愿精神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方式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95-96.

[5]汪小琳.非政府组织中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行政管理系,2010.

[6]邓文英.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D].中南大学:思想政治系,2010.

[7]丁元竹.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志愿服务论坛,2001(1).

[8]巨东红.我国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2-57.

[9]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慈济简介电子书.tzuchi.org.tw.

[10]孟天运.发展慈善事业提高公信力是关键[J].学习与实践,2006(7):112-116.

励志类的文章范文5

标题: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居中)

称呼:尊敬的领导、老师:(顶格)

正文第一段:我叫xxx,某校某系某班的学生。(简单的说一下你情况) 正文第二段:可以写一下你的家庭情况。(因为励志是需要家庭情况困难的)

第三段:写一下你的良好表现优秀事迹。(因为励志也是需要厅成绩优秀的)

最后一段:写一些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条件符合国家助学金的申请条件望予以批准。之类的话。

然后就是此致和敬礼的格式如下。

此致

敬礼

最后是申请人和申请日期(居右)

国家励志奖学金申请书(我的范文)

尊敬的领导:

我叫**,是环境工程学院09级园林3班的学生

在过去的两年里,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仅刻苦学习,取得了优异的课程成绩,而且我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及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努力做到全面发展。在大一一学年中,经过我的努力,我的各方面都达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资格,并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这对于我的大学生活而言,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并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我来自江苏省苏北的一个贫困的小农村,父亲常年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因积劳成疾,患有肾衰,丧失劳动力;祖父母年老多病,生活已不能自理。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几亩农田。生活极其贫苦。但生活上的困难并没用消磨我的意志,反而使我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做到更好。

在大二一学年里,我依旧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并坚持不懈的努力。本人认为在各方面均符合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条件,所以提出这份申请书。现将本人基本情况介绍如下,作为各位领导,老师的评审参考

在思想上本人思想上积极上进,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积极参加支部、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党课培训,已经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会再接再厉,不断提升,不断严格要自己,努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学习上认真刻苦,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奋发图强,力争上游。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有着科学的生涯规划,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乐于帮助其他同学,取长补短,打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认真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本人还积极自修其他课程,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经过大二一学年的努力,我的基本素质考核为优秀,并被评为三好学生。

在实践活动上,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以及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所以我的发展素质成绩优异。

在生活上,本人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已被学院认定为家庭困难学生。着也是我提交申请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很感谢学校给予我的帮助,在过去的两年里,学校发的助学金是我生活费的最主要来源。生活上的困难从来都不会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它反而会让我的意志更加坚定,让我更有勇气和信心走下去。我一直都相信一句俗话:人穷志不穷短。本人在校期间,遵纪守法,没有任何违规行为。我会用青春的激情和毅力创造出更加绚丽的明天。

鉴于我的家庭情况,以及自己一年来的在校表现,我认为自己符合此次国家砺志奖学金评选条件,特在此提出申请,望能获得批准。

以上即为我个人的基本情况,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加以评判审核!今后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我自己,以求有更好的表现。

此致

敬礼!

励志类的文章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服务 参与度 影响因素

志愿服务是指一种通过自愿、义务地奉献自我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人、组织或者社会受益的行动;是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但在实务界存在着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招募多、流失快”、“被志愿”等现象。要进一步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持久开展,必须坚持以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为导向,激发其内在需求与潜能,建立更加有效的动员和激励机制,弘扬和普及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度和认可度,以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度,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内在动力。

主要变量与研究假设

按照深圳市现有高校的基本状况,课题组采取分层抽样和配额抽样方法,抽取了深圳3所高校700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作为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最终回收有效问卷662份,有效回收率约95%。

人口学特征。人类按照其社会属性进行潜在分类,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是解释其选择性社会行为的基本分析逻辑之一。以此为研究逻辑起点,本文进行人口学特征因素影响差异假设,对高校学生的六个方面人口特征进行了测量。有效样本主要结果如下:男性392人(56.2%),女性287人(43.4%);年龄在19岁及以下、20~22岁、23岁及以上分别为141人(21.3%)、438人(66.2%)、64人(9.6%);入学前户籍深户和非深户分别为359人(54.3%)、300人(45.4%);一、二、三年级分别为113人(17.1%)、320人(48.3%)、227人(34.3%);党员、团员、群众分别为84人(12.7%)、446人(67.4%)、127人(19.2%);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干部、其他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分别为86人(13.0%)、203人(30.7%)、356人(53.8%)。

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在功能主义构建的多因素模型基础上,本文进行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影响差异假设,设置了帮助他人、履行社会责任、增加社会阅历、结交朋友、受周围朋友影响、学校或学院主导、其他动机等七个指标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进行测量。

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在梳理国内外志愿服务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进行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影响差异假设,设置了八项指标,分别从组织支持、亲友赞扬、服务对象的感谢、荣誉奖励、物质奖励、媒体宣传、价值体现、其他等方面进行测量。

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度。社会支持是指范围广泛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融合机制,在其中有经济资源的分享,但更侧重于社会资源的分享。基于社会支持的角度,本文进行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度影响差异假设,将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度的测量指标界定为以下五项:政府支持、家庭支持、舆论支持、资金支持和群众支持。

志愿服务参与度。课题组以参与程度为基点,将过去的一年时间作为测量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单位时间,界定志愿服务参与度的测量指标为单位时间内是否参与志愿服务和单位时间内参与志愿服务的频数,并将两项指标聚合为一个因子,即“志愿服务参与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有效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课题组以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志愿服务社会支持度为自变量,以聚合因子“志愿服务参与度”为因变量,采取了多元回归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人口学特征中,性别没有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产生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年龄对志愿服务参与度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年龄越大参与度越高。户籍是影响志愿服务参与度的显著变量,非深户比深圳户籍的学生参与度高。二年级学生在三个年级中参与度最高。在政治面貌子变量中,以群众为参照组,团员的志愿服务参与度最高。相对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而言,担任志愿组织干部的同学参与度最高。

表1 人口学特征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第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下同),志愿服务参与动机变量中的帮助他人、履行社会责任、增加社会阅历、结交朋友对志愿服务参与度没有显著性影响。参与动机中的受周围朋友影响、学校或学院主导和其他动机对志愿服务参与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受学校或学院主导的影响程度最大。

表2 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第三,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子变量中,亲友赞扬和价值体现对志愿服务参与度有正向显著影响。组织支持、服务对象的感谢、荣誉奖励、物质奖励、媒体宣传、其他奖励等子变量被否证。

第四,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度中,群众支持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产生显著影响,群众支持度越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度越高。政府、家庭、舆论和资金支持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产生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影响,被否证。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的人口学特征与其志愿服务参与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应以大学生的主体特性为行为导向,志愿服务活动要与其个体特征结合,发挥其参与志愿服务的主体作用。注重志愿服务前期行为对后期行为的影响性,前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更可能持续参与,养成志愿服务参与习惯。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特性,普及志愿服务教育,让更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提高参与比率,消除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疏离感。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一种“从众型”动机和“压力型”动机。而多因素模型中的价值功能、理解功能、增强功能等动机因素却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类型比较单一,跟志愿服务工作未能匹配,没有真正意义上满足志愿服务的功能需求。应该鼓励学生组建或参加各类志愿服务载体,通过多渠道多载体自觉自愿参与志愿服务,从“从众型”、“压力型”转变为“积极型”、“主动型”。

亲情与友情的认可和尊重、志愿服务项目具有现实价值意义,更能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各种激发个人内在需求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强化对志愿者提供持续性志愿服务的激励,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走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在制度设计上,要制定政策,使志愿服务激励措施制度化;在激励内容上,以大学生的心理期望为目标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用更有价值意义的项目吸引优秀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