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人物范例6篇

励志人物

励志人物范文1

美国励志电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细腻,从人物的动作到神态再到对白,都将人物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同的励志影片从人物心灵和内心独白的角度体现人生的曲折经历,也鼓舞此类人群重新找回生活中的自我。本文以电影《心灵捕手》为例,对美国励志电影中的人物内心进行解读。

二、美国励志电影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励志电影简介――以《心灵捕手》为例

《心灵捕手》是由美国著名导演格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执导的一部电影。电影中的主人公出生在马萨诸塞州首府的一个贫困区里,他出生之后就被自己的父亲抛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饱受养父的辱骂和折磨,而且亲眼看到母亲和弟弟被折磨的过程,总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寂寞和凄凉的。主人公性格内向、心思灵敏,但是横行无忌、叛逆不羁,生活中,他在大学当清洁工赚钱,但是却多次解答了蓝波教授出的难题,远近闻名,目的是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相碰撞,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感。此时此刻,影片对主人公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体现出美国励志电影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动态。

同时,数学家又很欣赏这个没有接受过教育而又充满智慧的主人公,担心人才流失,他想满足主人公内心的需求,想让他得到更好的教育,为主人公设计好自己眼中的成功之路。之后,教授对主人公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结果却差强人意,主人公还是很内向,无奈之下教授找到了主人公的挚友,在其朋友的帮助之下,逐渐地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主人公打开心扉,展现出活泼开朗的一面,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目标,并为之奋斗。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无论是对教授心理的描写,还是对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刻画,都格外吸引观众的注意。

《心灵捕手》是作者自己创作出来的结晶。同时他也是演员出身,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重点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这部励志电影达到更高境界。影片在对人物内心刻画的同时,采用了传统的描绘方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部励志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际电影节中荣获众多奖项,同时这部励志电影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人们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赞扬。

(二)电影《心灵捕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毋庸置疑,这部励志电影的看点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尤其是对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的解读。在青少年时期,主人公饱受折磨与苦难,造成了他内向的性格特点,不敢与外界接触,他担心再一次受到伤害。所以,在生活中表现出“令人讨厌”的样子,就像教授与他谈话那样,一直逃避着与人沟通。影片中另一个人物正是看见了主人公悲惨的处境,所以在生活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不断地尝试与主人公沟通、交流,试图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打开主人公的心灵之窗。

在影片对主人公内心描写的情节中,多次展现了与他的朋友之间的沟通,这也为以后两人成为挚友做铺垫,层层递进;同时这几次描写也是主人公改变自我的重要环节,对主人公以后的生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这方面来看,教授和那位与主人公朝夕相处的朋友成为主人公的恩人,从内心的角度解决了根本问题。

主人公与他的挚友在第一次交谈时,观众能感觉到主人公寂寞和悲惨的内心世界。他的朋友也抓住这一点,没有刻意地去触碰主人公的伤疤,他用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主人公从心灵上有所感触。这一次交谈的意义格外重要,在影片中,这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让主人公掌握主动权,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及治疗不是单一的,让主人公内心的苦闷能够诉说出来,得到世人的同情。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描写让观众感觉到一种独特感,让观众更好地解读励志电影中的人物内心。

影片中,两人的第二次见面交谈更为直接,这也可以说是第二次开导,地点选择在湖边的垂柳下。开始的时候,主人公并没有说话,从他的神态可以看出其表面坚强但内心脆弱,但是他的挚友却采用极其温和的言语来触动主人公的内心,以达到心灵上的接触。这些对人物内心的描写,都能简单明了地体现出人物性格的特点。在两人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台词:“即使你了然入怀地评论世界级的作品,但是没有亲身体会到作品中真正的世界;即使你提出并讨论一些没有意义的话题,但是这些话题不能充斥着你内心的世界;即使你能自由自在地对某些战争发表看法,但是没有去亲身参与到战争当中;即使你引用古诗词来表达你内心的感受,但是你没有创作出如此富有蕴含的诗词,没有感受到世人当时内心的困境。”再加上最后一句话:“如果不是评论自己,研究自己是谁;那么就会信任,就希望能够在一起共事。”主人公的朋友打开了自己心房,真心诚意地向主人公表述了自己的想法,想和主人公交朋友,但是这样直接的举动让内向的主人公感到惊讶,在人生的道路上首次有人看透了自己的内心,让主人公感到格外震惊,也开始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感,想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细节的描绘,从内心的角度诠释了美国励志电影对内心的刻画成为一种特点。

第三次可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会面,表面看似平静,但对人物内心描绘也恰到好处,有些波涛翻滚之势。简单的对话之后变得异常平静,在平静的世界中两人相互对视,静静等待着另一方提出话题。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场景早已在主人公挚友的计划之中,以无言胜有言,让主人公感觉到十分不自在,目的是让主人公打破这样的尴尬氛围,让主人公学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内心的苦衷,所以主人公的挚友选择了沉默。

在此之后的交流中,两个人都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展现给对方,渐渐地聊一些人生方面的话题,彼此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挚友从生活细节小事入手,在生活中与主人公寻找共同的爱好,在一起生活、谈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主人公的内心,影响了主人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交谈中,其好友得知主人公另一大弱点,就是爱情方面,但是他的好友并没有刻意地去表达同情,而是在主人公即将表达出来的那一刻,让两人的对话戛然而止。这个时机恰好打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主人公意识防线最薄弱的时候,进行心灵上的碰撞。

第五次也让两个人的内心交流达到了极点,他的挚友抓住这一次机会,想要从根本上消除主人公的自卑心理,使他内心达到极限程度,进而使他寂寞悲惨的内心世界得以解放,重新回到人生的起点。电影《心灵捕手》中,在两个人交流第一个转折点的时候,他的挚友在不断地与他尝试着心灵上接触,并且直接地提出一些让主人公敏感的问题,刺激主人公,让主人公发泄自己内心的感情。内心脆弱而又寂寞的主人公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但是被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困住,让他内心充满了恐惧,在强烈的压力之下,他不得不寻找一个挚友,帮助自己走出这样的困境,与主人公达到心灵上的碰撞。最终两个人都卸下了各自的包袱,面对更真实的自我。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无论是对非主角内心的描写,还是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内心变化的刻画,都充分地体现出美国励志电影中人物内心曲折变化的特点,在经历漫长的内心徘徊后,在人生路上体现自我价值。

三、探析美国励志电影中人物的内心独白

在美国所有的励志电影中,人物内心的独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想法,又能烘托当时的氛围。以电影《心灵捕手》为例,其真正体现出来的是人物与人物之间内心的交流,不同的人生经历影响着以后的发展方向。在电影中将原本的外貌描写转化为对人物内心独白的刻画,表达出每个人内心的感情。

(一)独白中体现出来的孤寂生活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对主人公台词的设计也包括了对他内心独白的还原,既寂寞又伤感。“我们生活在社会海洋之中的时候,有一部分时间我们处在人生的低谷,不得不对人生进行思考,在感叹的同时,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理解并不全面,没有真正读懂自己的朋友,也可能没有读懂自己。”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对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印象最为深刻,即便是在几十年之后,当你在想起自己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时,也会感慨万千,也许那正是改变你自己命运的时期。与此同时,这段时期塑造了你的性格特点并影响着以后的发展方向,逐渐在交际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面。在电影《心灵捕手》中,主人公自幼就饱受折磨,可以说是在黑暗的世界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即使有聪明的头脑、过人的反应能力,但是因其没有与外界接触过,他的过人天赋并没有人知晓。在这种黑暗环境下成长的主人公,他的性格以及对外界的看法都受到了影响,他横行无忌,并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恐惧,甚至影响了他对“爱”的理解。影片中对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评价恰到好处:“他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希望,在其他一切事物抛弃自己之前,先让自己远离这些事物,这样的他就不会因被抛弃而感到烦恼。”

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面前,他的挚友让他感受到了世界给予他的爱,让他重新找回了存在感,让他内心所有的苦衷得以释放。从内心的独白中发现,他重新确立了人生目标,让他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最终取得了不朽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渴望有人能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自己,并且不再承受沉重的压力。

影片中体现出来的主人公独白,可以从和他挚友的数次交流中得以体现。在初始阶段,他不希望与社会接触,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那一段黑暗的人生经历,每当朋友问起他那段伤心往事的时候,他都显现出强烈的抵抗情绪,所以他宁愿在社会中展现出横行无忌的一面,让人们远离他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在外表上看起来十分凶恶,表现出让人厌恶的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别人忘记了主人公在多重压力之下的那种对社会的不满和内心的软弱、自卑的情感。在对主人公内心独白描写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想要挣脱阴影的想法,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去故意地逃避对某些话题的讨论。主人公面对生活的这种态度,让他看起来很坚强,但是他的内心却异常脆弱,轻轻地触动就可能使主人公彻底崩溃。

(二)独白中体现出来的内心世界

在主人公挚友的生活中,他被人们称作“白衣天使”,他机智过人,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技巧,耐心地和主人公进行交谈,在最后让主人公找回了自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断地努力奋斗。在对主人公进行开导的过程中,这位挚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经验不断影响主人公。与此同时,他也摆脱了爱情对他的折磨,让他踏上了自己的旅途,去适应全新的生活。这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描写,都体现了励志电影独特的魅力,让观众感慨颇多。

在影片中,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层含义就是沉重心灵。被妻子抛弃就是沉重的开始,顽固的内心就是要遮掩这份沉重,让他得到心灵上的解脱才是最好的心灵独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样,遵守自己的观点和准则,积极面对生活,并在生活中汲取营养。

励志人物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学生志愿者;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激励管理

1.博物馆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现状

如今的博物馆志愿者工作主要还是简单的站岗型工作。对于志愿者个人意愿、志愿者项目、社会教育的长远考虑来说都是欠缺的。枯燥乏味的工作很难调动学生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短期来看,对博物馆的服务质量和形象都会有不良影响;长远来看,对博物馆的品牌建设、社教活动的开展、志愿服务的推广都是不利的。

所以博物馆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应充分考虑志愿者需求,将服务内容和激励管理相结合,找出一套博物馆和志愿者双方都乐见的可持续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方法。

2.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激励过程

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的作用是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主动地完成工作,取得理想的绩效。关于激励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以下的行为周期模型是一种从激励过程的角度来研究的激励模式。见图1。图1行为周期模型

人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形成动机,动机进一步激发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具有目标导向性的。当目标实现后,人会产生满足的感受,并产生新的需要;若目标没有实现,则产生不满足的感受,在外界刺激下,这种需要可能再次形成动机。为了能够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首先要了解他们需要和动机,其次将志愿者的需要和志愿服务的目标结合,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使他们做出导向目标的行为,再通过适当的奖惩,使志愿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活动的总体目标也得到实现。

3.国外志愿者激励的经验

国外的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已相当成熟。政府、民间组织、企业会对志愿者服务进行形式多样的激励。博物馆、医院、社区学校等公益性场所的志愿者的评价、激励都纳入在一整套社会性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中。

在美国,当志愿者已成为普遍现象。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例如1993年签署的“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规定。另外,许多学校都将义工学分作为得到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在英国16至24岁青少年是最大的志愿者服务群体。在志愿者的激励上,英国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公司的利益等方面挂起钩来,如规定企业的公益捐款部分可免税等。

志愿者的激励不仅可以使志愿者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也可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国外由于志愿者和社区服务意识深入人心,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共同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已形成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志愿者服务评价体系和激励办法,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当然也可以适用。我国目前尚无一套社会性的对于博物馆志愿者可以完整适用的激励体系和办法。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在参考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更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长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4.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方法

在志愿者激励中精神激励的方式较常使用,例如各类荣誉和褒扬。精神激励不仅是对志愿者的鼓舞,也能起到宣传志愿精神、吸引公众参与志愿活动的作用。博物馆应定期进行志愿者表彰活动,提供可以展示志愿者风采和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另外,志愿者激励还可从志愿服务本身入手。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F.Herzberg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理论。基于这个理论,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激励,除了基本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外需格外重视志愿者工作本身的内容的设计。让志愿者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得到成长、有所成就,从而满足他们对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对志愿者工作的热情。本文的重点既是讨论如何将学生志愿者的激励融入志愿者服务内容本身中去。

5.基于激励管理的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

基于激励管理的服务内容设计首先需了解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特征和其服务动机。

5.1.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特征

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学生志愿者有以下特征:1.地域特征:博物馆周边高校占总人数的89%。2.学历特征:大专、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96%。3.生源特征:博物馆周边区域生源占总人数的81%。4.专业特征:航海专业学生占总人数的72%

5.2.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

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主要有:1.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占总人数的77%。2.丰富知识、阅历。占总人数的65%。3.自我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占总人数的32%。4.实践志愿精神,服务社会。占总人数的34%。

5.3.基于激励管理的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

基于激励管理的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首先必须增加服务岗位、内容的知识内涵,避免志愿者服务成为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具体来说,首先对于每一个学生志愿者都要安排不同的服务岗位,进行轮岗排班。其次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必须在和博物馆展馆主题相契合的同时,可以让志愿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些不仅是出于对学生志愿者的激励管理的需要,更可以通过不同志愿者的视角对展馆进行独特的解读,从而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

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的主要动机是为今后求职做准备,因此我们要了解现今雇主在择选雇员时的偏好,并以此为服务内容设计导向。如:文书写作、办公软件应用、外语、沟通表达、礼仪仪表、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逻辑应变等。

我们要在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和安排时让学生志愿者得到切实需要的能力、素质的锻炼。才能真正将激励管理融入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中去。

基于激励管理的博物馆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设计的核心思想是设计以人为本的志愿者工作内容,为志愿者提供更多学习、进步的机会,以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进行服务内容设计时应增加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加大对志愿者的授权,强化志愿者的“主人翁”责任感;让志愿者接触各种社会层次的服务对象,提高志愿者工作的应变性、灵敏性;保证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就能够及时得到来自志愿服务对象或博物馆管理方对其工作认可的信息。通过这些措施使志愿者的工作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本身得到直接的反馈,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5.4.基于激励管理的学生志愿者服务内容开展

励志人物范文3

关键词: 博物馆志愿者 培训 管理组织 激励措施

博物馆志愿者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博物馆中,志愿者越来越多地参与了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讲解、维持秩序、帮助博物馆进行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外文翻译工作、协助博物馆出版物的编辑校对工作以及参与到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如走进社区做讲座、报告等工作。志愿者活跃在博物馆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上,为博物馆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提高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彰显了他们的重要性及对博物馆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博物馆必须加强志愿者工作,对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成立志愿者相关管理机构,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出台人性化的激励措施,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的讲解、办展、陈列设计、藏品修复和博物馆管理等志愿者工作中,从而扩大博物馆的办馆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学术水平高、深受公众欢迎的博物馆。

一、加强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是提升博物馆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是公众接受终生教育的场所,一个博物馆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仅仅要看它的藏品数量、办展水平、宣传力度,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全社会的参与度,而加强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是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参与度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博物馆志愿者已由最初仅从事讲解工作发展到已经活跃于博物馆的各个岗位和部门。除了讲解外,志愿者还积极投身到参观安全、场区服务、档案整理、陈列设计、藏品修复、商品部工作,以及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对公众的文博知识普及和博物馆的行政工作等工作中,另外像联系巡回展出、增强海内外联系、现场秩序维护、保障园区花草安全等工作也都有志愿者的参与。志愿者全方位的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大大加强和提升了博物馆的办展水平、讲解水平、宣传力度等各方面的工作,影响和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博物馆,融入博物馆,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志愿者在博物馆工作之外的自身本职工作、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往来中、与社会各方面人士的交往中都会把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展览、组织结构、学术研究成果等各方面的信息向公众推介、宣传,起到的宣传推介作用是博物馆自身所不能替代的。随着一批批志愿者走向社会,博物馆也大大加强了它对社会的影响力,从而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博物馆学习参观,甚至到博物馆做义务讲解、服务等工作,成为志愿者的一分子,形成博物馆宣传教育的良性循环,对博物馆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博物馆志愿者通过大量繁琐和平凡的工作,对博物馆各方面的工作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博物馆普遍缺少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志愿者的工作可以说是非常难得而重要的一支力量,因为他们有热情,素质高,经过短期培训可以很快适应工作,解决博物馆的燃眉之急;可以提升博物馆综合业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博物馆节约大量的经费开支;经过志愿者的宣传和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公众的文明程度、综合素质,使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志愿者的感染,从而培育公众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无私精神;可以使博物馆的运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使之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我国博物馆整体品位的进一步提高,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公共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座宏伟殿堂。正因为博物馆志愿者的巨大影响及对博物馆巨大的促进作用,博物馆加强志愿者工作是提升博物馆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博物馆志愿者的培训是提高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

为了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对博物馆志愿者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方面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志愿者的工作水平。培训的目的是强化志愿者队伍素质,这也是志愿者队伍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博物馆要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礼仪培训、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通过培训,志愿者不仅能了解了应有的志愿服务的态度,还能具备与其服务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态度。如果志愿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在面对工作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很好很快地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挫伤积极性和成就感。这将大大打击博物馆志愿者的工作信心。因此,专业知识的培训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同时,一个注意自己形体、表情、肢体语言的志愿者在日常的工作中更能获得群众的好评和认可,更有利于志愿者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博物馆有必要请专业人士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礼仪培训,使志愿者在工作中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更具亲和力。此外,志愿者在为博物馆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也希望在这一服务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或是在自己喜爱、研究的领域中收获、积累一些知识和素材,或是通过服务活动使自己在个性、修养、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博物馆要充分考虑志愿者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对他们加以关怀和帮助,使他们能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因此,博物馆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历史知识、考古学知识、文博知识和动态、藏品的背景知识及扩展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志愿者在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岗位时,都能很快地适应,并提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博物馆提高志愿者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三、成立博物馆志愿者管理组织,是使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更加高效的重要方法。

在博物馆酝酿、筹备、组织志愿者活动之初,博物馆就需要考虑成立相关志愿者管理组织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只有对志愿者进行有效、规范的组织和管理,才能使志愿者的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志愿者对博物馆的帮助才能最大限度上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博物馆要逐步建立志愿者管理组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对吸收的志愿者进行严格的考察,在志愿者上岗前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在平时工作中贯彻考勤、考察制度,使表现突出、优秀、工作认真负责者脱颖而出。博物馆管理组织要建立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对他们的活动、工作情况等要记录在案。对暂时落后者要多加指导,鼓励他们尽快把工作赶上来;对优秀志愿者要多加勉励,使之成为志愿者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只有做到了这些,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志愿者才能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形成默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志愿者工作的健康发展,博物馆应安排相关业务部门对他们进行业务指导,统一进行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服务状态、服务时间、观众评价、绩效考核等档案数据库等工作。同时,博物馆也要加强和做好志愿者规章制度的建设。在这方面博物馆可以借鉴志愿者工作先进国家的经验,制定适合本馆服务志愿者的有关工作制度。只有经过认真考虑、分析制定出的规章制度,才能真正成为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行为准则和工作依据,才能起到规范约束作用,同时也是对表现突出、优异志愿者的扶持和推动。在博物馆的统一领导下,志愿者管理组织也要为志愿工作者之间的学习、研讨、交流、联谊等活动提供方便,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志愿者管理组织要定期开会探讨各项事务,举行交流研讨活动,给志愿者提供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另外,志愿者管理组织也要重视对外交流和学习,如组织志愿者到外地博物馆、考古工地、窑址、遗迹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研讨、考察、交流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志愿者的业务能力,而且能大大增强志愿者管理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同时,博物馆还要制定长期规划,从长远角度制定有利于志愿者队伍稳定、提高的有关制度,切实加强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博物馆服务,以为博物馆服务为荣,规范有序地推动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

四、出台人性化的激励措施,是做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有效方法。

励志人物范文4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区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职责,满足居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承担大量社区教育工作的志愿者,越发值得人们的关注。本课题对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成因,并就完善激励机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41-02

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社区肩负了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以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多样需求,社区教育坚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基本目标,充分发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两大功能,全面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健康发展和特色发展。因此,社区教育者越发得到社会的重视。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教育志愿者

1.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社区通过个人或群体的力量,促进学习和社会发展的组织项目。社区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是各类项目和活动都是社区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目的是通过活动培养提高社区各年龄层公民的素质和才能,促进社区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被认为是正式教育,社区教育是非正式的。学校的正式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往往无法覆盖大范围的人群,而社区教育给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处于边缘地带的个人和群体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渠道。

2.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首先是面对着不一样的人群,年龄跨度会非常大;其次是学习目标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社区教育覆盖领域广,类别多样,从而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也有特定的要求。社区教育的师资包括三部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社区教育兼职教师和社区教育志愿者。笔者通过对多个社区进行调查,了解到大多数社区没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占有一小部分,绝大多数都是教育志愿者。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因此对教育志愿者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志愿者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情况,如志愿者拥有某项特殊技能,但不懂得如何教学;志愿者可能来自正规学校,面对社区这个复杂的群体,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开展教学;有些年龄比较小的志愿者,以往都是作为学生的角色,更需要社区的引导,等等。

二、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现状

因为志愿者的来源背景各不相同,激励也需要有针对性,复杂多样,因此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各个社区都有各自的体系,在激励机制方面也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面临的一些共有问题也不可小觑。

1.组织管理者激励意识淡薄。动机是解释人们行为、愿望、需求等行为的理论依据。动机可以理解为一个循环,思想影响着行为,行为产生表现,表现又影响思想,不断循环。动机包含着诸多方面,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而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改变现有的动机。因此,激励对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是否能长期稳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义务,是否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我们现在主要是以道德行为标准倡导志愿服务,过于强调奉献、利他、义务等,而忽视了激励在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中关键性影响。根据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本课题组的调查,很多志愿者服务的初衷并不单纯只是实现自我的精神价值,而是付出与回报并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帮助有需要的社区群体,体现自身价值;提高自身教学技能,丰富阅历;扩大交际圈,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打发闲暇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注重激励机制的完善应该是工作的重点。

2.志愿者缺乏成就感。大多抵驹刚咭豢始饱含热情和信心,但慢慢会丧失继续前行的动力。教育志愿者大多数来自学校,学生的考核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大体现,这也是教师成就感的主要来源。但社区学校不同,大多只需要传授而成绩不是最后的重点,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没有量化的衡量。此外,目前很多的社区教学缺乏系统的大纲规划,志愿者对当前的课程和自己的期望值存在不小的差距。

3.激励方式不恰当。根据自身的背景环境、教育程度和个人经历,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有的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有的是为了打发空余时间。因此,要根据不同志愿者的情况采用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过多的物质回报会使志愿服务的本身意义丧失,从而削弱志愿者的内在动力,没有了前行的动力,这也会造成志愿者之间的攀比伤害。但是,过于强调精神激励也远远不够,志愿者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因此,单方面的强调物质或者精神都是不合理的。

4.培训不到位。虽然饱有热情,但大多数志愿者缺乏从事社区教学的经验,不满足相应的能力要求。很多社区招募到志愿者之后,只是把社区情况给他们做了简单的基本介绍,而没有关于志愿服务的具体权利和义务的说明,没有社区教学特殊性的普及,没有教学课程的具体要求和规划。相关培训的不到位大大削减了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使他们得不到精神的满足及社会的支持和认同,自身的能力也得不到预期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志愿者的流失。

三、社区教育志愿者激励机制完善的建议

1.强化激励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奉献精神,付出不求回报,但在志愿者组织管理中,过于偏向给予并不能使志愿服务有序并持续稳定地开展。社区志愿者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激励是推动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长期稳定开展的内在动力,组织者要更新自身的志愿服务价值理念,更好地调动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对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提升满意度也非常重要。首先,从志愿者招聘登记录用开始,社区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对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有正式的要求指导,最好有针对新来志愿者的相关培训,包括具体的工作要求、职责、时间安排、工作方法、基本技能等等,使志愿者对接下来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根据志愿者自身的特长、兴趣、潜能、教学背景等等,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当然也得把他们的一些特殊要求考虑在内,以便使他们的工作满意度达到最高,有继续志愿服务的持久动力。在之后的正式常规服务过程中,就要有完善合理的考核标准,要细化、量化,并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客观反映志愿者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成长。社区教育组织部门应该为志愿者创造出相互交流沟通的环境,包括志愿者之间意见观点的交换,搭建志愿者与社区教育管理者沟通反馈的平台,对取得积极进展的方面大力鼓励表扬,对有欠缺的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便让其今后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想结合。物质激励在短期很有效果,而精神激励可以产生长期的影响。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仅以精神鼓励而限制物质欲望是不现实不可能的,社区相关部门应该采纳合理的物质激励措施。当然,精神激励对于教育志愿者更为重要和有价值,可以激发内在动力。对于教师,可以适当减少在学校的工作量、评职称时给予一定的优先支持等;对于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期末评奖评优时给予加分、找工作时优先推荐等;对于离退休发挥自身余热的志愿者,可以给予更多的物质激励,在社区宣传表彰。对于长期从事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群体,社区可以在医疗、养老金、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有相关的福利政策。

4.长期有效高质量的培训。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培训对吸引、培养、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尤为必要。培训也可以成为一种淘汰机制,确保签约的志愿者能很好地履行义务。培训能帮助新来的志愿者更快地熟悉人群和将要参与的项目和具体事务,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很多志愿者把培训看成是参加志愿组织的福利,通过培训,他们能学到很多对今后自己生活、就业有帮助的技能。社区对教育志愿者的培训应该有固定的部门负责管理运行,根据志愿者的人数、来源、水平等进行评估考核后,统筹安排。

志愿者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意义重大。鉴于对于志愿者激励现状的深入了解及成因分析,课题组认为应该增强志愿组织管理者的激励意识、提升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供有效合理高质量的培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志愿者会以更加积极、乐观、主动地心态投入到服务当中,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媛,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励志人物范文5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励志育人;发展性资助

近年来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的实施不断完善,简单地说,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可用5个字来概括,即:‘奖、贷、助、补、免’,‘奖’指国家奖助学金,‘贷’指国家助学贷款,‘助’指勤工助学,‘补’指困难补助,‘免’指减免学费。[1]这样的大学生资助格局,打破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被迫辍学的无奈局面,很多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从中受益。然而,从事长期的学生工作可以发现,只有物质资助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励志育人工作和资助工作有效结合显得非常重要。

一、贫困大学生资助存在的不平衡问题

1、注重资助资金的投入,忽略贫困生的发展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在求学的路上,依然执着而充满艰辛,经济上的扶持是有必要的。目前对贫困生帮扶只有经济资助,很多贫困大学生处在“等、靠、要”的状态下,贫困生的发展教育得到搁浅。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都存在着自卑、心理承受力大、交际障碍、缺乏感恩、就业难等心理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我们应该从励志育人着手,关注这一群体,给予更好的资助,不能忽略他们的发展教育。

2、注重物质奖励的增加,忽略贫困生的精神奖励

每年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资助都以单一的物质奖励为主,并且金额逐年增加。更多在校贫困大学生较依赖通过申请资助来完成学业。以至于缺少通过励志教育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能力,通过励志教育来支持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鼓励。高校“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资助工作只有以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才能实现经济资助的最大利益,体现物质奖励的真正价值。

3、注重无偿资助的给予,忽略贫困生的社会回报

如今全社会都参与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来,有效地保障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国家、学校和社会对贫困生的帮助都是无偿的。部分贫困大学生不断索取,不断依赖,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容易伤害到资助者的资助热情。久而久之,部分贫困生会在物质奖励的驱使下,缺乏感恩、诚信和责任。没有励志教育的感染,不利于贫困生的自立、自信和自强的长远发展。

二、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发展性资助理念,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下,具体切实地解决资助对象的发展可能与资助对象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矛盾,培养和谐发展的人。[2]物质资助可以解决贫困大学生目前经济困难又要完成学业的现实问题,更应该着眼于他们的长远发展。中国有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能在资助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才能真正将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发展性资助模式坚持“以贫困生为本、为贫困生服务、助贫困生成才”的工作原则,一切着眼于贫困生的良好发展,重视发挥贫困生的主体性,并建立贫困生的行为约束机制,保证了资助体系的良性运行和资助工作的育人效益。[3]

三、从物质资助到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构建

打破单一的物质资助传统模式,采取以励志育人为前提的多种多样方式加强学生的鼓励,这种鼓励更侧重于学生学会感恩、学会责任、学会诚信和学会励志的综合能力培养,发展性资助将成为高校扶助贫困生新趋势。从物质资助到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构建模式探索:

1、有效开展心理扶贫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会遇到不少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心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接触事务和人群有不自觉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性格内向,不爱交流和表达自己。学习方面会出现由于基础不好,跟不上教学进度,成绩下滑,产生厌学。交往方面缺乏大胆的沟通能力,与班级同学相处不融洽,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不会与异性相处,宿舍矛盾较多等。就业方面缺少足够展示自己的自信和拥有求职的实践技能,求职挫折较多。其次依赖心理,贫困大学生进校后获得的资助项目很多,不同项目累加数额较大。工作中会发现部分学生产生只要开具家庭贫困证明材料就可以依靠学校、国家或是企业给予的资助奖励,或是因为父母双亡始终以“孤儿”的身份不断索取相应的物质资助。这种心理的产生,会助长贫困生只知道用“贫困的双手”向好心的人们无条件的施舍,容易滋生自私和好逸恶劳的毛病,缺乏对社会应有的回报。贫困大学生在校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鼓励,教育和培养为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要采取励志教育来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指导、学生社团、爱心活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解决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

2、借助励志教育展开育人活动

教育必先育人,让学生在励志教育中自觉养成自主意识、增强主动力,立足长远发展。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虽然困难,但是思想不能贫困。一个人若有上进的思想,他的要求会上进,积极性也能调动起来。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从而展开育人活动: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励志宣讲,现身说法促资助育人。校内展开对新生入学培训时,他们的求学经历和奋发斗志是最好的现实教科书,给贫困生亲自说法,树立学习的榜样。

贫困生大学生中间有不少励志故事,可以建立励志宣讲团,宣讲组员可以从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交际方式、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与其他贫困大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事迹和典型经历。激励同学们培养健全的人格,练就真本领,挑战自己,不向命运低头。

借助新生媒介做励志教育。借助校内自拍自导的励志微电影,在图书馆或室外循环放映,以发生在身边的贫困生个人真实故事激励群体,要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优秀事迹讲座。借助优秀校友的力量,到校内进行宣讲,对贫困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或是创业都是很好的励志榜样。学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学习多项职业技能、锻炼个人意志,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贫困生综合能力

每位贫困大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鲜明的个性,有不同的价值观。由于在成长过程中,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迷失了方向,如果不及时给予教育,难免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伤害。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必要的心理辅导是必要的,另外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才能使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和满足感。

首先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自立、自强和自信能力。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体验式平台。如扩大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养成靠自己的努力,克服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实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贫困大学生还要改变认识,参与到社会求助、自愿者服务队伍中,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让同样需要帮助的人感到温暖。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最后励志育人为的是培养就业和创业竞争力。每年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愈加艰难。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既要珍惜在校时光,又要把握好机会,做个有准备的人。就业是大学生迈出社会必经的过程,是独立生活的标志。作为高校,要提高学生在校实践技能,参与社会调研,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举办求职大赛,提供就业单位,做好创业项目培训,增加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砝码。逐步引导其在就业和创业路上的前行,使他们不惧求职挑战,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变化,符合未来的发展要求。

励志育人的发展性资助是一种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资助,只有将物质资助和发展性资助有效结合,才能着眼于贫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助困育人。正所谓“资助与发展并重,管理与育人并重”,将励志育人融入到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性资助中,目的是激励其摆脱家庭贫困的绊脚石,促进心理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育人工作需要教育者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使育人工作更上一层。(作者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该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助困育人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2013ZZ029课题主持人:韦凡荣

参考文献:

[1]http:///20120815/n350664365.shtml

[2]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37

[3]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95-96

励志人物范文6

[关键词] 励志微电影 小题材 主旋律

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与微小说等的盛行,微电影应运了时代的要求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之下。励志微电影是微电影题材类别中的一种,主要作品如《老男孩》、《田埂上的梦》、《青春航向》、《语路》等,继承发展了电影中倡导主旋律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向观众传达微电影中的进步性和鼓励意义的理念,以微小的题材和故事内容,表达追求真善美的主流意识和进步思想。

一、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1]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宣传性的特点无不体现出了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基本上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2]主旋律电影主要分为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电影。塑造人民心中的历史人物、时代英雄或劳动模范的典型形象。如《辛亥革命》、《南昌起义》、《焦裕禄》、《孔繁森》、《法官妈妈》等,它在注重宣传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强调尊重生活、忠于艺术,也给予现代人深刻的反思。

二、励志微电影的“主旋律”表达

励志微电影继承了电影中倡导主旋律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以微小的题材和故事内容,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电影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

1.追求真善美、表达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片遵循了主旋律弘扬“真善美”的主题,以讲述人物的励志故事、对现实社会中的人文关怀等展开创作,以不同的故事内容反映着时代精神。

2.塑造普通劳动者和模范人物。如由宁波北仑团区成功拍摄的反映当代青年爱岗敬业、创业奉献的青春励志微电影《青春航向》,塑造了五个创业并奉献社会的普通青年:“新北仑”朱志平、爱岗敬业的护士项晟煜、钻研技术的企业青工杨磊、农村的带头致富人胡臻伟、服务基层的热心工作者赵少颖,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微电影,不仅反映了北仑青年的真善美,也为广大有理想的青年们树立了榜样。

3.尊重生活,忠于艺术。陈凯歌导演的《百花深处》将镜头对准了面临拆迁问题的老北京人,体现现实中人文关怀,反映了拆迁问题给社会带来的精神缺失,且在影片中表现出摄影艺术上色彩的运用,如银幕上出现的现实拆迁景象的暗黄色调与回顾老北京四合院里的和谐景象出现的红白明亮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道出了“百花深处”胡同拆迁后的荒凉及对以“冯先生”为典型的老北京人带来的精神冲击,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

三、励志微电影的“主旋律”表达中的创新

励志微电影的“主旋律”表达在继承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也有新突破,呈现出其独特魅力——微传达。

1.短时间内放映大主题。励志微电影的放映时间一般只在5分钟到40分钟之间,大大短于一般影片的90分钟到150分钟。由于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播特征和传播设备,要求微电影在较短时间内表达更为鲜明深刻的主题,如倡导“相信梦想、追求梦想”的《梦想的力量》系列微电影,由10个系列、近60部作品组成,汇集了当下社会集体憧憬的各类梦想:奥运年的梦想《跑出我的人生》、时尚梦想《霓裳》,韩寒与“微博打拐”发起人邓飞合作的唯一纪实题材《寻找失去的孩子》等。在短、频、快中发挥着宣传教育的优势,展示着中国梦想的表达和对真善美追求的主流思想。

2.反映当下真实生活的题材。励志微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力求反映生活真实,其题材大多建立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上的。如黄奕的《交换》、谭永华的《空巢老人》等,反映的是励志微电影中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带有公益和道德教育的性质,其题材是建立在受人关注的微博真实事件“戒指交换教学楼”、社会热点问题“空巢老人”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使人文关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平凡人生中的“小人物”。主旋律电影以塑造平民百姓心中有奉献精神的立体人物为主。励志微电影的主人公多为小人物。如2011年支付宝广告——国内最真实的励志微电影《郑棒棒》塑造了一个尽职守德的重庆挑夫形象;《马格回家》塑造了在大城市漂泊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在外漂泊、怀揣梦想的小人物马格。创作者将镜头对准了生活中奋斗着的平凡人物,以他们折射出现实中诸如北漂青年、身处社会底层的农民工们、漂泊流浪的艺人等边缘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精神思想。

4.叙事艺术的独特性。励志微电影在叙事艺术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点”的叙事方式和影像语言的创新灵活上。电影一般都呈现线性叙事或是多时空的交叉叙事。励志微电影的叙事方式主要以“点”来展开,再对故事情节进行放大,从而使影片内容饱满丰富。如“筷子兄弟”的《父亲之父女篇》,开头以“主人公父亲在公交车上掀起一位女乘客的裙子”为叙事点,时光倒回到80年代作为一位英勇敬业的人民警察父亲身上。之后的剧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发展,以积累的效果加深了影片的感染力。片尾父亲对女儿说的一句“等你放学,我再来接你”又将镜头拉回,父亲从年轻、中年到老年这一生对女儿成长陪伴的过程,点亮了整个影片的主题。

励志微电影的影像语言表达更为创新灵活。“它借鉴了商业广告和MV影像叙事的特点,如同海明威在小说中创造的‘电报体’,又具有商业广告般的言简意赅,以及MV中利用影像表意和抒情的特点。”[3] 常用简洁凝练的影像语言传达。《老男孩》中“筷子兄弟”的演唱将镜头拉回到他们青涩的学生时代;《田埂上的梦》主题曲中穷少年为了追求自己的“街舞梦”不懈努力奋斗苦练的过程回放,都是一段MV式的影像表达;有时还可采用简短的字幕和旁白省略叙事过程,如在开头往往会加入一段发人深省的总结性话语,解说和旁白交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增加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功效,让影片的故事情节变得简洁清晰。

5.传播方式的灵活便利。主旋律电影主要以院线为传播平台;而励志微电影主要是通过新媒体来作为其传播主导平台,其传播方式较为开放、便利,或是在网络媒体如优酷网、土豆网等各大视频网站,或是在专门播放的网站,如南方小镇微电影网上播放;或是移动新媒体设备如3G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SP等移动视频平台播放,让励志微电影更加贴近大众,增强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普及度更为广泛。

总之,励志微电影继承发展了传统主旋律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通过‘移情作用’对受众产生影响,”[4]从而实现励志微电影小题材“主旋律”的表达。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其“主旋律”思想也将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和肯定,因此还需要制作者们通过各种魅力化的手段来实现其创作目的,在社会精神意识的建构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体现其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注释

[1]百度百科 主旋律电影 http:// /view/1468401.htm

[2]张晶晶.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5).

[3]王方、颜子澜.微缩的影像——微电影时代的“浅”表达[J].大众文艺,2011(20).

[4]翟杉.微电影对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研究[J].新闻知识,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