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影评范例6篇

寄生虫影评范文1

【关键词】 寄生虫;感染 ;防治分析

【中图分类号】R82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中图分类号】R82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2-03

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1990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以来,全国许多省(区、市)在农村开展了以驱虫治疗为主、结合健康教育和粪便管理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工作,使寄生虫感染率显著下降。[1]但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寄生虫病的感染与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体寄生虫流行的各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2]为了解和分析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和态势,评估近十年来的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10年的寄生虫历史发病资料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1 方法

将我国主要寄生虫病包括源性线虫(包括钩虫、蛔虫、鞭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和蛲虫等蠕虫以及包虫病、囊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的历史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全国31个省(区、市)共检查356629人,推算全国感染土源性线虫人数为1.29亿人,其中钩虫3930万人,蛔虫8593万人,鞭虫2909万人,感染带绦虫人数为55万人,流行区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为1249万人,蛲虫感染人数为6845万人。

寄生虫影评范文2

关键词:生物农药;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毒力测定;安全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S476;Q9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476-03

赤眼蜂(Trichogramma)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已知可寄生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广翅目等40科98属220多种昆虫的卵,生产上常用以防治亚洲玉米螟、麦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苹果卷叶蛾、烟青虫等64种农业和林业害虫[1,2]。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 Ishii)等在国内外已实现商品化生产[3],利用赤眼蜂控制害虫是目前应用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效果最好的寄生昆虫生防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防效难以均衡[4],如果将生物农药与天敌释放组合使用,可充分发挥生物农药的药效和天敌的捕食或寄生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控制害虫种群数量[5]。化学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报道较多[6-9],但生物农药相关研究报道较少[10,11]。虽然生物农药对天敌毒性较低,但仍有一定伤害,有必要进行毒力测定和安全性评价,为生物农药与害虫天敌的联合应用奠定基础。本试验通过测定5种生物农药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力并进行安全性评价,为赤眼蜂与生物农药在生产上的配合使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蜂种 松毛虫赤眼蜂由吉林省新天地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以米蛾卵为寄主。

1.1.2 供试药剂 ①1.2%百部·川楝·苦参碱微乳剂(百部·川楝·苦参碱),海南侨华农药厂生产;②0.3%苦参碱水剂(苦参碱),石家庄植物农药研究所生产; ③棉核(1 000万PIB/mL)·苏云菌(2 000 IU/μL)悬浮剂(棉核·苏云菌),武汉楚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④16 000 IU/mg苏云金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苏云金芽孢杆菌),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⑤200亿PIB/g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河南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预蛹期赤眼蜂处理 采用寄主卵浸渍法[12]。待测药剂用丙酮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将赤眼蜂处于预蛹期的米蛾卵卡剪成每张约200粒米蛾卵的小卡,直接浸入药液中2 s,以溶剂丙酮为对照。小卡晾干后装于指形管中黑布封口,放入人工气候箱,温度为(25±1) ℃,相对湿度为70%~80%,光照为14 h/d。赤眼蜂羽化后统计死亡数。

1.2.2 成蜂处理 采用药膜法[13]。将待测药剂用丙酮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吸取1 mL药液于80 mm×20 mm指形管后迅速转动指形管,使药液均匀涂于管内壁,立即将多余药液倒出,指形管倒立,待溶剂挥发完后即成药膜管。每支管内装赤眼蜂成蜂50头,让其在药膜管内自由爬行1 h后,转入无药指形管,在管口固定泡过蜂蜜水的棉球,用黑布封管口。每浓度重复3次。以溶剂丙酮为对照。处理完后放入人工气候箱,温度(25±1) ℃,相对湿度70%~80%,光照14 h/d,24 h后检查,统计死亡情况。

1.2.3 数据处理 数据用SPSS 17.0软件辅助进行分析[14]。用Abbott 公式计算松毛虫赤眼蜂的校正死亡率。以药剂剂量值的常用对数值为自变量, 校正死亡率几率值为因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求出试虫对药剂反应的回归方程、LC50, 并以毒力最低者为标准药剂(相对毒力指数为1.00)计算各种药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的相对毒力指数[15]。

1.3 安全性评价

采用风险性等级评价安全性,风险性等级越低,安全性越高。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用赤眼蜂LC50和田间推荐使用剂量的比值,即安全系数来表示[16]。根据安全系数评价农药的风险性等级(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生物农药对预蛹期赤眼蜂的毒力

5种农药对预蛹期松毛虫赤眼蜂毒力测定结果见表2。以LC50评估,毒力最高的为苦参碱,毒力最低的为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苦参碱、百部·川楝·苦参碱、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棉核·苏云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各药剂对预蛹期赤眼蜂相对毒力指数差异较大,其中苦参碱最高,苏云金芽孢杆菌最低。

2.2 5种生物农药对赤眼蜂成蜂的毒力

5种农药对赤眼蜂成蜂毒力测定结果见表3。以LC50评估,毒力最高的仍为苦参碱,毒力最低的为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苦参碱、百部·川楝· 苦参碱、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棉核·苏云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各药剂对赤眼蜂成蜂的相对毒力指数最高为苦参碱,其次为百部·川楝·苦参碱,苏云金芽孢杆菌最低。

2.3 5种生物农药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5种生物农药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见表4。当使用推荐剂量时,苏云金芽孢杆菌安全系数最高,毒性相对较低。棉核·苏云菌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预蛹期赤眼蜂的安全系数较为接近,苦参碱和百部·川楝·苦参碱安全系数较低,对预蛹期赤眼蜂易造成伤害。5种生物农药对赤眼蜂成蜂除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安全系数大于0.5外,其余3种均较低。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使用低剂量时,安全系数大于1,为中等风险。

3 小结与讨论

朱九生等[17]研究表明,苏云金芽孢杆菌对不同虫态的广赤眼蜂杀伤力较小。在本试验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对预蛹期赤眼蜂和成蜂的毒力都较小,尤其对预蛹期赤眼蜂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说明当田间使用赤眼蜂寄生卵卡时,在出蜂前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对其影响较小。

5种农药对赤眼蜂预蛹期的毒力均小于成蜂。相关研究[18]也认为成蜂期是赤眼蜂对杀虫剂最敏感的时期,说明寄主卵对赤眼蜂抵御药害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使用生物农药时,在未出蜂前使用比羽化出蜂后使用对赤眼蜂造成的伤害小。也有文献[19,20]报道,先使用化学农药压低虫口密度再释放赤眼蜂效果较好,或是农药使用后3~5 d再放蜂,建议2种或2种以上农药交替使用。从试验结果分析,棉核·苏云菌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以和苏云金芽孢杆菌交替使用,在配合赤眼蜂寄生卵卡使用时,属于中等风险性。

试验仅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不能完全反映药剂在田间对赤眼蜂的毒力,因此还需开展田间试验来检验赤眼蜂与生物农药配合使用的实际效果。另外,试验只涉及到生物农药对赤眼蜂预蛹期和成蜂期2个虫态的毒力测定,没有涉及对赤眼蜂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毒力,以及药剂处理寄生卵卡后赤眼蜂的羽化雌蜂率、翅致畸率、寿命和寄生率等[16,21],因此还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便选择赤眼蜂与生物农药更好的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 SMITH S M. Biological control with Trichogramma advances, successes, and potential of their use[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6,41:375-406.

[2] 刘志诚.赤眼蜂繁殖及田间应用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3] 唐 斌,汪延生,周 强,等.赤眼蜂种质资源的描述规范及重要指标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08,30(1):59-63.

[4] 陈万义.新农药的研发方法与进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 张 帆,罗 晨,王素琴.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与应用技术 [A].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暨昆虫保护、利用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 吴红波,张 帆,金道超.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J].植物保护,2008,34(5):107-110.

[7] 王德森,潘 飞,何余容,等.11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卷蛾分索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J]. 昆虫学报,2011,54(1):56-63.

[8] 杨崇珍,王兴林,张 兴. 菊酯类杀虫剂对几种赤眼蜂的毒力测定[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23(3):108-110.

[9] 李肇丽,蔡磊明,赵玉艳,等.3种新型农药对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和安全评价[J].农药,2009,48(6):435-436.

[10] 杨崇珍,王兴林,张 兴,等.0.5%楝素杀虫乳油对天敌昆虫的影响[J].昆虫天敌,1996,18(3):109-111.

[11] 王春一,张遵阁,边 丽. 赤眼蜂与Bt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研究[A].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棉花重大病虫统一防治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2] 吴红波,金道超,张 帆.赤眼蜂抗药性的选育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进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6):551-555.

[13] 吴长兴,王 强,赵学平,等.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赤眼蜂毒性与安全评价[J].农药,2008,47(2):125-127.

[14] 贾春生.利用SPSS软件计算杀虫剂的LC50[J].昆虫知识,2006,43(3):414-417.

[15] 陈年春.农药生物测定技术[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16] 俞瑞鲜,俞卫华,吴长兴,等.不同农药对欧洲玉米螟赤眼蜂的影响[J]. 农药,2009,48(8):588-690.

[17] 朱九生,连梅力,王 静,等.几种杀虫剂对卵寄生性天敌广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715-720.

[18] 李元喜.杀虫剂对赤眼蜂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2004,20(2):81-86.

[19] 高秀英.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效益分析与前景展望[J].山西林业,2006(6):38-39.

寄生虫影评范文3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上海市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抽取松江区泖港、叶榭2个镇的2个村作为调查点,以在册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每个抽样调查点的实检人数不得少于500人。

1,2方法

收集被调查者的粪便,两次调查均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找肠道蠕虫卵;碘液直接涂片法查找肠道原虫的包囊;试管滤纸培养法区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1,3数据处理与分析

调查资料整理后,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用Office Excel2003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人群感染率

2002年共调查了1391人,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13%;2008年共调查了1 002人,总感染率为0.80%。总感染率下降了91.24%,其中泖港镇下降了100.00%,叶榭镇下降了87.54%(表1)。

2,2感染的虫种情况

2002年共检出肠道寄生虫5种,其中蠕虫3种,原虫2种,即鞭虫、蛔虫、钩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及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各虫种的感染率以鞭虫最高,为7.48%,其次为蛔虫的1.44%,钩虫为0.57%,蓝氏贾第虫为0.14%,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为0.07%;2008年检出肠道寄生虫2种,其中鞭虫的感染率为0.70%,蛔虫为0.30%。2002年同时感染2种虫种的有11人,占感染人数的8.66%;2008年同时感染2种虫种的有2人,占感染人数的25.00%。

2,3不同性别的感染情况

两次调查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2002年男性感染率为7.93%,女性为10.20%;2008年男性感染率为0.61%,女性为0.99%。

3 讨论

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008年松江区调查点人群肠道寄生虫的总感染率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91.24%,下降幅度明显。上海市肠道寄生虫监测结果显示,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每3年的自然下降幅度为50%左右。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松江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周围大环境改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政府部门对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视,使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各种医疗服务,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另一方面,农村自来水的普及。使农民杜绝了因饮用河水和井水而感染寄生虫的机会;粪便的无害化管理,减少了污染环境的机会;农村的城镇一体化、都市化发展,使农民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这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的原因所在。

蛔虫病是世界上受感染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寄生虫病,而鞭虫病常与蛔虫病的分布相一致,感染率一般不及蛔虫病高。但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鞭虫感染率(7.48%和0.70%)大大高于蛔虫感染率(1.44%和0.30%)。据报道,采用广谱驱虫药肠虫清400 mg顿服,蛲虫、蛔虫、钩虫和鞭虫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9%、90%、83%和66%。虫种的改变,可能是由于在集体性驱虫时,使用的广谱驱虫药对鞭虫的疗效较差有关。

寄生虫影评范文4

重庆市1991-2002年儿童寄生虫病住院情况调查赖杰蒋诗国张可华晏维吴成果李继银鲁世忠(403)

杭州市余杭区慢性丝虫病病人关怀照料的效果分析沈根慧王来根张群勇唐爱奇刘群力姚立农(415)

淮安市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现状调查杨文洲李发彬贾从英孙道宽桂如刚范建华(421)

云南省肠道蠕虫感染现状调查杜尊伟王学忠张再兴汪丽波董莹孙晓东姜进勇(425)

兰州地区高危人群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张英李卉(432)

囊虫病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改进措施刘书绵王艳赵明辉刘德惠(442)

976名大学入学新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朱名胜耿家荣(467)

DDIA筛查血吸虫感染结果分析陈永忠刘敬斌(472)

云南省民间治疗疟疾验方剂型调查夏敏张再兴吴超许建卫(476)

2004年浙江省15个疟疾重点县监测结果分析姚立农余可根夏生荣陈华良(477)

福建省将乐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22年监测结果分析黄锦源江天兵张良应郑爱珍(478)

宜昌市医学淡水贝类调查初报陈斌杨绍金陈连璋余凤苹刘建华(479)

大学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和阿苯哒唑驱虫效果观察刘德祥袁丽杰纪书婷(480)

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胆道疾病42例临床分析熊衍琨杨国瑛(F0002)

中华按蚊抗菌肽defensinA编码基因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郑学礼陈晓光王春梅(404)

云南湄公河流域上游河谷地区疟疾媒介传疟作用研究周红宁张再兴李春富吴超王丕玉ChrisCurt(407)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模型小鼠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陈辉何立蒋明森杨孟祥张培喜(412)

Sj43B基因编码蛋白的日本血吸虫虫体组织定位蔡晓萍王勇苏川张兆松刘丰季旻珺吴观陵(416)

吡喹酮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魏屏罗端德熊莉娟曾令兰(419)

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分析陈文碧张锡林王光西许颖张跃辉余俊萍杨兴友(422)

TSo联合IFN—γ鼻内免疫小鼠的抗弓形虫感染保护作用元海军殷国荣陈洁孟晓丽白丽萍(426)

弓形虫主要表膜抗原SAG2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龙彩虹吴少庭翁亚彪高世同张仁利黄达娜(430)

弓形虫感染致实验动物体温异常的实验观察杨连第洛若愚鲁敏任为陈昌源张蔚魏敏(433)

南昌地区人群弓形虫血清流行病学研究陈海婴肖红茂曾小军熊昌辉葛军胡广汉(435)

口服甲硝唑治疗人芽囊原虫感染的临床研究金群馨姜海行唐国都唐连凤田春林卢作超(438)

1994-2003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尚乐园陈建设(440)

甲苯咪唑杀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的效果观察陈代雄沈浩贤陈晓光李华(443)

旋毛虫抗小鼠体内SP2/0肿瘤作用的研究吴涛张西臣李建华刘全尹继刚杨举(445)

云南省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分析董莹杜尊伟张再兴汪丽波王学忠郭晓芳李丽(448)

江苏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孙凤华钱益新曹汉钧沈明学徐祥珍(451)

河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与分析许汴利赵旭东苏云普李辉贺丽君蔺西萌颜秋叶(454)

云南省大理市农村绦/囊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文甘子明邱宗林张海燕陈凤杨光怀张彦宏(458)

高光谱遥感技术及其在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李森(综述)李小钢(综述)伍卫平(审校)(461)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毒研究进展刘全(综述)张西臣(审校)(464)

医学昆虫微生物杀虫剂的研究进展顾金保(综述)彭鸿娟(审校)陈晓光(审校)(468)

三氯苯达唑治疗并殖吸虫病的研究进展严亚军(综述)王文林(审校)(471)

性传播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杨维平(473)

斯氏按蚊PPO1基因克隆及其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关系的研究杨松黄复生段建华(321)

云南大理洱海周边地区小兽体表恙螨种类调查牛爱琴门兴元董文鸽钱体军包怀恩郭宪国(325)

云贵两省三地带绦虫的分子鉴定--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张朝云包怀恩杨明郎书源(330)

新疆家犬体内存在细粒棘球绦虫G1(羊)株和G6(骆驼)株的分子证据张亚楼Jean-MathieuBART温浩马旭东苗(333)

青蒿琥酯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效果观察蒲秀英傅宣英王琪景涛(336)

亚精胺对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SDH的影响易同寅董惠芬蒋明森明珍平钟沁萍(339)

云南省主要感染季节不同阶段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观察杨慧李远林戴文新张剑平李芹翠赵义娟段玉春(342)

华支睾吸虫mGST新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纯化伍忠銮吴德吴忠道徐劲余新炳(345)

广西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调查分析张鸿满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李树林林睿阮廷清(348)

人芽囊原虫病患者肠粘膜损伤及其粘膜细胞因子的测定金群馨唐国都俞开敏(352)

不同理化因素对人芽囊原虫体外存活的影响田春林刘登宇卢作超(355)

抗弓形虫重组SAG1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言慧李华陈晓光吴锦雅(357)

弓形虫SAG1可溶性融合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及纯化朱翔龚唯张惠琴陆惠民黃伟达(361)

云南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基因76位点突变研究杨亚明IS.Adagu张再兴周升刘慧DavidWa(365)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杨恒林杨品芳李兴亮高白荷张志勇杨亚明(368)

云南省澜沧县疟疾流行及其防治现状董莹胡继成吕时生周玉斌王兴荣郭晓芳李春富(371)

河南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李辉许汴利张玉林赵旭东蔺西萌黄倩王士华(375)

茶毛虫生态特性及人群皮炎暴发的观察韩方岸胡云李世荣张联恒(378)

郧阳医学院大学入学新生蠕形螨感染调查朱名胜耿家荣(329)

博兴县残疾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小学生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李国强杜天月王兆芹(335)

东阿县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孙玉山王新水(351)

杭州市疑似血吸虫病疫报制度探讨与输入病例分析徐卫民杨洋金行一王衡(354)

佛山市弼塘镇鼠类动物寄生虫感染调查吴军阴伟雄(367)

恙虫病4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建春(374)

济南市疟疾防治与监测张昌庆谢忠元孙启燕张明玉韩笃菊(381)

济南市市中区人体肠道线虫感染监测分析尼秋娟杨林(390)

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分析刘亦苏杨雅平谢聃刘邵华赵倩缪慧慧陈姝君(396)

关于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王敏王光西詹伯林(397)

苏州地区集贸市场淡水鱼虾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调查袁红霞高姗何一平王鹏苏志红(399)

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王少海施爱群庞红徐露(400)

丹东市60例输入性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潘勇男张永刚尹长春戴东(F0003)

信阳市肠道线虫感染现状与分析沈大勇杨金杨改英邓艳(I0001)

仪征市江滩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观察田斌张正球陈前李定新唐明亮(I0002)

哮喘病人肺尘螨感染调查于平王凤(I0003)

云南肝片吸虫病首例报告张莉莉王会珍刘钢(344)

脑室与蛛网膜下腔囊虫感染1例报告山守章(347)

钩虫丝状蚴溃疡1例报告蒋俊芳(398)

呼吸道支原体感染患者痰液中检出鞭毛虫HtTp://和纤毛虫7例报告黎伟雄黎洁贞(I0004)

储藏干果中腐食酪螨孳生情况调查李朝品王慧勇贺骥江佳佳(382)

青海省东部地区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流行现状调查吴献洪何多龙刘巴睿张静宵刘培运刘海青马霄(384)

卡氏肺孢子虫基因的研究田喜凤(综述)卢思奇(审校)(387)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李洁诸欣平顾园(391)

伊维菌素治疗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人体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刘启真陈瑞杰郑晓云潘长旺(394)

对我国中部地区疟疾流行与控制的几点认识刘亦仁(241)

温度对丝光绿蝇寿命的影响赵胡圣爱冯晓勇(243)

上海市场新床席螨类污染情况调查周淑君周佳向俊陆贽吴威(254)

新疆喀什地区住院及门诊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情况分析陈长春龚天美牟小梅(261)

大学生外耳道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孙彦青于平(272)

西昌市郊区中小学生血吸虫病调查报告胡孝勇(274)

聊城市学生肠道蠕虫综合防治效果评价张泽玉孙玉山(289)

弱势群体致腹泻肠道原虫感染调查王赞鑫纪伟华程训佳邢杰邵红霞佟惠春(301)

医学院校学生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王敏王光西毛樱逾杨兴友张跃辉(310)

两种药物治疗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的效果比较罗新萍罗新华王爱华(315)

大学生肠道线虫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胡英辉邓仕标郑金娥夏慧萍黄尾全王敏刘晓群(316)

驱虫后人群肠道线虫感染与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变化的连续观察陈兆义李安梅林广初王秀珍刘烜杜坤伍红霞(317)

三氯苯达唑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疗效观察刘明达刘约翰(318)

河南省信阳市恶性疟防治效果评价陈旭东沈大勇刘淑华(319)

济宁市开发区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状况调查张红吴建巧边凤荣(320)

宁夏人群囊虫感染及患病现状调查王自存卢世堂陈晓梅张婷婷段明贤李淑红(I0001)

湟源县人体包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马俊英马霄刘培运曾诚张静宵何多龙刘巴睿(I0002)

125例学生疥疮患者临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床分析路鸥高秀云刘海平(I0003)

微山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79~2003年监测报告严先增(I0004)

柔嫩艾美耳球虫srRNA部分序列测定与分析李建华张西臣尹继刚杨举(244)

含弓形虫复合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江渊古钦民李瑛周怀瑜赵群力(247)

编码弓形虫致密颗粒抗原-1(GRA1)质粒DNA免疫小鼠诱导抗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性蔡力汀舒衡平静蒋立平吴翔(250)

抗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王妍安桂珍(255)

鼠类动物与人类旋毛虫感染关系的研究申丽洁罗志勇李伟(259)

PCR及GMS染色法对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诊断价值安亦军黄敏君郭增柱(262)

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特征的研究许礼发李朝品张荣波王晓秋(265)

我国不同地区马来丝虫DNA多态性的比较分析边春香李杰金伟(268)

亲和层析法纯化华支睾吸虫抗原的研究田春林胡文庆刘登宇卢作超(270)

免疫酶染色试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抗体的研究朱名胜刘文献(273)

河南省消除丝虫病的监测与审评蔺西萌许汴利赵旭东李辉邓艳黄倩王昊(275)

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病家庭聚集性的研究朱蓉林丹丹曹淳力祝红庆胡飞张慧娟郭爱钢(278)

日本血吸虫BBC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鉴定万志刚肖建华曾桥张愉快(282)

嗜人按蚊不同发育阶段溴氰菊酯敏感性分析李菊林高琪周华云金小林朱国鼎曹俊(285)

人体蠕形螨病的皮肤组织病理学研究陈秀春周世昌刘锦华李朝品(287)

湖北地区蚊类区系研究陈晓刘亦仁杨振琼文学明(290)

皮肤蝇蛆病2例包根书(258)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江西裂头蚴病1例报告尹东张燕衣方誉陈红根(306)

胸水中检出肺吸虫卵1例余小琴(F0003)

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陈昌源杨连第鲁敏骆若愚孔小玲陈双郧王冀鄂(293)

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及流行趋势阮廷清黎学铭蓝春庚谭裕光张鸿满林睿黄福明(295)

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防治与监测黄新华钟文钊刘狄轩(297)

家蝇卵巢标本染色方法的探讨刘俊燕纪伟华(300)

寄生虫影评范文5

关键词 中药材 病虫害 生物防治 技术平台

中图分类号:S5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国内的中药材栽植种类及数量和相关种植面积持续加大,随之出现了生产病虫害问题,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剧的状况,这就致使关于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成为了药材栽植的关键点以及难点。现阶段的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大多均是使用化学农药,不科学合理的对药材实行用药就严重导致了中药材中所含的农药残留成分超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1天敌昆虫的繁殖和利用技术体系

1.1管氏肿腿蜂的繁殖技术研究

探究了关于寄主昆虫处理技术以及生长与繁蜂寄生率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并合理的确定了在两种温度之下寄主昆虫的最优处理时间段。并使用相关分析软件关于寄主展开了各类因素及水平处理技术探究,最终表明了温度处理寄主繁蜂方式是非常简单且可控制性较强的,并且其也是繁蜂效果最佳的。并最终提出了人工繁殖天敌管氏肿腿蜂要实行优良蜂种选择,以及充分分析且评价了蜂种质量指标。对应研究有效确定了使用中间寄主昆虫繁蜂最优化蜂虫比例。并且,研究肿腿蜂对应蜂种复壮技术来有效促使肿腿蜂的繁蜂寄生率能够明显提升。

1.2寄主昆虫的饲养及适宜繁殖虫态调控技术研究

关于寄主昆虫最适宜繁蜂虫态时段较短的问题,合理的将繁蜂寄主昆虫实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控,促使能够适应于繁蜂对应时段延长了10个月,这也充分的解决了由于繁蜂虫态可以持续的时段过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肿腿蜂产业化进行繁殖,以便于能够提供最优质的寄主昆虫。

1.3天敌昆虫肿腿蜂的贮藏保存技术研究

分析研究所确定的对应肿腿蜂最优质贮藏技术,以便于能够促使肿腿蜂贮藏生命延长至200天之上,对应的肿腿蜂可以达到350天最长贮藏,该贮藏技术能够充分确保肿腿蜂的繁殖和生产用蜂的各方面需求。

1.4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研究

经过诸多的实验,最终结果显示肿腿蜂会对相关危害罗汉果愈斑瓜天牛以及会危害雷公藤的对应双斑锦天牛,还有危害催吐萝芙木的黑卫暗翅筒天牛等寄生率为56%~100%。还有对应的橡皮榕天牛寄生率是在25%~40%之间。还有对应田间诸多调查结果表明肿腿蜂对相应的愈斑瓜天牛田间平均寄生率可达44.5%~65%之间,对应的防效率都达到了50%之上。

2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人参属植物根病技术研究

2.1根际微生物区系分析和拮抗菌筛选

基于人参是属于植物根病关键病原菌展开了拮据菌有效筛选,并合理的得到了抑菌作用非常显著并且极为稳定的菌株。 并且,生测和田间对应区域最终实验结果显示相关菌株对其种子发芽以及幼苗生长并无影响,或者说些许菌株以及土壤的熏蒸有效配合还会对人参根腐病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其相关的防效率可达70%之上。

2.2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及其复配制剂的施用方法和防效研究

分析研究了对应的生防菌以及多抗霉素等相关的复配剂来处理种子以及其对应种苗关于三七根病的有效预防,最终结果显示BH1菌剂相关防效以及化学农药的处理是一样的。最终筛选出的高效菌株是地衣芽孢杆菌以及测报端芽孢杆菌。

3植物源农药研制、应用技术研究

3.1植物提取物的活性成分筛选及制备技术研究

关于西洋参片的叶斑病以及立枯病等常见病害进行了各类相关植物提取物筛选,并通过多次分离纯化,再加上生物性测定,并确定了三类植物抗菌活性成分是萜烯以及芸香苷和异槲皮苷以及缩合单宁。

3.2杀火、杀菌有效成分的测定方法研究

在第一次使用薄层层析对应生物测定法快速筛选出对应的抗药用对应植物病原真菌相关成分,并且发现了新型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成分,该成分对诸多植物病原真菌都是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属于广谱抗菌成分。

4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

药用植物栽培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地道的药材可以说是中医药使用的重点,其生产上的相关病虫害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长时间的自然选择适应相关地区环境条件和寄主植物病原和虫源也是会逐渐累积。借鉴诸多的研究结果,并合理结合陕北田间所出现的情况,合理选择出生产及化学农药应用较为频繁且危害较大,损失过大病虫为基本研究对象,全方位的研究了人参及农药和药材质量之间所存在的相互联系。

5结语

现阶段,国内较为常规的中药材品种可以说是超过了200种,并且随着对应引种面积的持续扩展,新病害持续出现及防治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大。国内的病虫害防治基础性工作总体来讲是较为薄弱的,新型技术的使用及健全也还是需要提高投资量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呈现多药材无公害生产。

参考文献

[1] 陈君,张蓉,傅俊范,曾华兰,简恒,丁万隆,张爱华,缪作清,曾纬,王沫,巢志茂,孙海峰,陈昱君.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现代中药,2013(11).

[2] 程惠珍,高微微,陈君,张蓉,李世东,刘红彦,丁万隆,张连学,缪建华,杨春清,张永清,李学兰,陈士林.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体系建立[J].世界科学技术,2013(25).

寄生虫影评范文6

课堂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并讲解的内容均为《人体寄生虫学》各论部分的某一章节一般包括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诊断、流行及防治等。每组的3~4位同学根据具体情况协商分工,每位同学讲解1~2小部分的内容;要求每人课前对要讲解的内容通过查阅各方面资料后制作幻灯片,按章节顺序轮流上台讲解,组织者在后面做汇总,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比如线虫中的似蚓蛔线虫一章,由3位同学合作完成,分别整理和讲解该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与致病,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教师最后对他们的讲解情况进行整体点评,强调本次课程的学习重点,介绍似蚓蛔线虫与其他虫类的区别,并将其与日常生活、临床实际和科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

实验课人体寄生虫学的实验课是以形态教学为主,课堂以小班为单位,每班45人左右,本人采用“互动式”教学[4],将“隔空猜物”的游戏方法引入课堂。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后,由学生自由报名,选出5人,进行随堂测验。举例说明:首先将5人分成2组:一组2人,一组3人,2人组面对大屏幕,3人组背对大屏幕;然后,用投影仪放映本次试验观察过的玻片,或是将拍摄的图片制成PPT(隐去图片信息),让面对屏幕的2人作出判断,并对另外3名背对屏幕的同学进行描述,但他们只能描述所看到图片的形态学特点。最后,3名同学根据描述的内容回答是哪种寄生虫(卵),什么结构。班级其他同学做评委。实验课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要求,根据课程进展,在授课内容中穿插介绍对某些寄生虫的认识过程;寄生虫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及他们的研究经历;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等。课后,教师让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针对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有意义的问题进行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后,尝试综合多学科知识设计试验进行验证和解决,并在下次实验课对各组的设计方案集体点评。

自主学习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效果和意义

现代大学教育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并进行调查、研究,从事实践探索活动。在实践中发展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发展应用技能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通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是在本科教学中的有益尝试。在河南大学医学院2010级8个班及民生学院2个班共计400多位同学半个学期的实践中发现,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课,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他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讲课的热情高涨。前两次的学生还有一些腼腆和胆怯,但后面的课程中,学生们报名踊跃,课件准备越来越充分,课堂讲解越来越从容。学生准备工作中分工协作,最大程度地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学习途径查阅了大量文献、报道、图片甚至是很珍贵的视频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平时不善于跟同学交流,不敢站在众人面前讲话,甚至没有自己做过PPT。在自主学习人体寄生虫学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协商,集思广益,首先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得到加强;当站在讲台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件时,个人表述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个人自信心也得到极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备课,独立查阅资料,制作PPT等,不仅个人知识得到了完善,而且个人综合素质也有所提高。在这种“自己学,自己教”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环境相对轻松,知识更容易掌握牢固,记忆时间也会更长。

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启发创新意识本课程中,针对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部分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各学习小组相互竞争,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将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大胆设想,涌现出不少新颖的想法:比如制备含活旋毛虫幼虫和阿苯达唑的胶囊,防治旋毛虫感染;未受精蛔虫卵是否可以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细菌性肠炎与寄生虫感染所致肠炎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的区别等。虽然有些实验设计可操作性不强,或者逻辑上不通顺,但学生的科研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其大胆思维的能力。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