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三则翻译范例6篇

狼三则翻译

狼三则翻译范文1

[关键词] 影视作品;《傲慢与偏见》;中英文字幕汉译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自有电影以来,《傲慢与偏见》就被无数次地搬上大银屏,小说中几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牵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的心弦。本文挑选了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汉译版本――飞鸟老狼字幕组和人人字幕组,将二者的翻译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的优劣之处,并指出英文电影字幕的汉译策略。

一、《傲慢与偏见》的语篇类型

如果说英文电影是传播文化和信息的途径的话,那么语篇则是这个英文电影信息的承载者。由此可见语篇的分析与研究对于一个翻译文本的重要性。语篇可以划分为施为类、表达类和信息类。宣传品、广告等属于施为类,小说、剧本以及诗歌则属于表达类,信息类则包括可研报告、教科书等。电影属于典型的表达类语篇。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根据影片中的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性格特色以及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处理,并同时运用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策略,以“信、达、雅”为评判标注,最大限度地还原英文的原始意义,达到电影所预期的效果。

二、《傲慢与偏见》英文字幕的汉译版本对比研究

人人字幕组秉持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文意义的精神,以直译为汉译的主要策略,而飞鸟老狼字幕组则认为意义和内涵的接近、精神的相通则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翻译中则更多地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使翻译出来的中文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使得汉译的最终效果大相径庭,二者孰优孰劣,下文将进行具体对比与研究。

(一)翻译中的语序与习语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班纳特和查尔斯・宾利在卢卡斯府的一次小型聚会上第一次相遇。而达西和伊丽莎白也是在这次聚会上相识。而就在这次舞会上,简・班纳特曾经对女主角伊丽莎白说:One day someone will catch your eye,and then youll have to watch your tongue.

人人字幕组将前半句译为“总有一天某人会抓住你的眼睛”,飞鸟老狼字幕组则将前半句译为“有一天你会喜欢上某人”,相应地,后半句两个字幕组分别翻译为“而然后你就不得不注意你的口吻了”,“到时候你可要小心说话了”。

对比二者的翻译中,飞鸟老狼字幕组采用的是意译,人人字幕组采用直译的方式,这种翻译方式由于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翻译成中文后就会显得不是非常连贯。后者的翻译采用意译的方式,对原文语序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原句的语言风格,但更有利于理解,同时更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应该说在电影字幕的翻译中是更为可取的。

舞会中,莉迪亚・班纳特听说了军队要在当地停留一段时间,就满心欢喜地去找母亲班纳特夫人,并说道:“妈妈,你一定不相信我们将要告诉你的。”她的父亲在旁边听到这句话后说道:“Shes going to take the veil.”飞鸟老狼字幕组将这句话翻译成“她要去当修女”。人人字幕组则将这句话翻译成“她一定会掩饰”。单独看“veil”这个词,是遮盖、面纱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译,则会翻译成人人字幕组的意思,但是这句话这么翻译之后会使人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实际上,“take the veil”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短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做修女”,所以飞鸟老狼字幕组的翻译就能使观众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英文对白中很多话都是固定的短语,也可以称为习语,要想真正领会英文的内涵,这些习语无疑是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增强习语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汉译效果更易懂,更流畅。

(二)不同译本中对于人名和地名的翻译

不同的译本中,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各不相同,对照两个不同的版本,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例如在电影《傲慢与偏见》中,“Bennet”被飞鸟老狼字幕组译为“班纳特”、人人字幕组则翻译为“贝纳特”,“Pemberley”前者译为“彭伯里”,而后者译为“潘柏莱”“Jane”在飞鸟老狼字幕组中是 “简”,在人人字幕组中则为“珍”,“Catherine de Bourgh”则分别被译为“凯萨琳・德波”与“凯瑟琳・德・波芙”。

相对而言,飞鸟老狼字幕组的翻译更为通俗,同时一些翻译遵循中译本《傲慢与偏见》的人名和地名,而人人字幕组的翻译相对生僻,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相对而言,前者的翻译更容易让人接受,后者容易让人感到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因此,在字幕翻译中,应该考虑采用惯常的翻译方法,这样的翻译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在对于地址的说明上,汉语和英语的语序有所不同,中国人的惯常语序是从大的地方到小的地方,而英语的语序则与之相反。这也给字幕的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在翻译中会出现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下面这句话“And may I introduce MrDarcy of Pemberley of Derbyshire.”是电影中卢卡斯介绍达西与班纳特一家认识时所说的。

对于此句的翻译为“请允许我介绍来自德比郡彭伯里庄园的达西先生”(飞鸟老狼字幕组)。译文中调整了地名翻译的顺序,更为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更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

(三)对于长句的处理

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英语长句较多,具有非常严谨的语句结构和逻辑关系,而中文的句子大都比较短,更强调句子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在英文字幕的翻译中,为了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可适当地对长句进行切分,使之成为多个短句,为了便于观众对剧情的理解,翻译中可适当地增加省略的内容,同时,为了字幕的简洁流畅,不必要的内容也可进行适当删减。

影片《傲慢与偏见》再现了简・奥斯汀原著的精彩画面,其中的对白或幽默诙谐或严肃古板,成为本小说的一大看点。然而小说用词深奥,在电影字幕的阅读中可能存在障碍。电影中出现了许多对中国观众来说很有难度的长难句,比如达西先生向女主角伊丽莎白求爱时深情万分地说道:“你拆散了一对彼此爱恋对方的爱人,却让自己的好友被人指责朝三暮四,却让我的姐妹遭人嘲笑而痛不欲生,让他们两人都饱受折磨,难道不是吗?”(人人字幕组)

实际上,电影中英文对白的原句是Do you deny that you separated a young couple who loved each other,exposing your friend to censure for caprice and my sister to derision for disappointed hopes,involving them both in misery of the acutest kind?

可以看出,人人字幕组在翻译时运用了长难句惯用的翻译方法,即长变短,难化简。将一个长句化为多个短句,同时采用排比的句式,使得句式上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更让观众一目了然,剧中人物的语言也更加容易被人理解。

为了更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该句被翻译为了三个短句,这样也更便于观众对于台词的理解。当然,此句英文中有省略的部分,在字幕翻译中可以酌情对其进行添加,更有利于对台词的理解。本句可翻译为:“全都怪我太老实,把以前一直没有说出口的原因说了出来,冒犯了你的自尊心,不然也许你对我的得罪你之处会谅解的。”

(四)对于人物语言风格的把握

小说是叙述的艺术,而电影中的语言则是以台词的形式出现的。台词是刻画电影人物形象非常关键的因素。保持人物台词语言风格的一致性,是凸显人物形象重要的环节。在影片《傲慢与偏见》中,达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绅士,这就要求他的语言必须很有修养、很庄重。因此,在翻译达西的话时,应该考虑到他的身份背景和知识背景,译文中应注重词汇的选择。例如影片中达西曾批评了伊丽莎白家人表现得不得体,两个不同版本的翻译分别如下:

“是你母亲、妹妹们和你父亲表现得不得体。”(人人字幕组)

“令堂和令妹们表现得不得体,甚至令尊也是。”(飞鸟老狼字幕组)

二者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后者的翻译明显更符合达西的人物形象,更为符合达西的身份和背景。

同时,例如下面凯瑟琳夫人曾经说过的:

And you second.The younger one out before the elders are married?

两个版本的翻译如下:

“你排老二,老大还未婚,小的就出来?”(人人字幕组)

“按说你是二女儿,姐姐还没出嫁,妹妹就出来社交吗?”(飞鸟老狼字幕组)

二者相比,前者的语气更为家常,更像一个普通人的话,凯瑟琳夫人地位尊贵,后者的翻译相对而言,更能彰显出其名门的气质,而符合凯瑟琳夫人的语言特点。

三、结 语

如今,英文原声电影越来越多地进入观众的视野,电影字幕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影的质量,甚至决定着电影译介能否取得成功。如今,字幕翻译的工作大都由网络字幕组完成。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很多翻译者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翻译学习,而凭兴趣和爱好进行翻译工作,因此,电影字幕翻译工作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程度亟待提高。提升字幕翻译人员的外语水平及文学修养,同时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将会对电影译介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Bassnet Susan,Lefevere Andre.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Hone校订,《傲慢与偏见》字幕,Scripts of Pride and Prejudice[OL].http:///xml/sub/142/142532.xml E8%A7%81(2010-6-13).

[3] Austin J.Pride and Prejud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

[4] 安梅.英文电影《阿甘正传》字幕汉译的研究[J].电影文学,2007(12).

[5] 李晓梅.语篇分析在英文影片字幕汉译中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6] 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7] 刘彬.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之初探[J].辽宁工学院学报,2011(05).

[8] 张聪.从阐释学角度看《功夫熊猫》英文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狼三则翻译范文2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中外对比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其中英文全译本共三个,本研究中邦译文的中文底本参照海南出版社1995年翻印的《红楼梦》(亚东本),这个版本经王金波考证应是邦译本所依底本的翻印本;霍译文及底本参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汉英对照本,杨译文及底本参照外文出版社2004年汉英经典文库英汉对照本。

一、“男风”文化英译对比研究

1.男风人物描写

《红楼梦》中出现过多个男风人物,无论是年少者中的冯渊、宝玉、秦钟、薛蟠,还是年长者中的贾珍、邢大舅等;无论是出身低贱的家奴喜儿,还是身为皇室贵胄的北静王,都与书中男风情节脱不了干系。书中男风人物出场时均有或繁或简的描写,内容涉及男风人物的相貌、品性及情感等。邦译文对于含有独特中国文化的人物描写,倾向于使用更为直白的译文,相对其一贯的直译与加注策略而言,男风人物的译文反倒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原文中的男风人物描写属“静态”描写,除此之外,原文作者还通过大量笔墨描写了展现男风人物活动的“动态”情节。

2.男风情节描写

原文作者通过“隐”与“显”刻画出数个栩栩如生的男风人物,典型男风人物间的交流自然构成原文的男风情节。这类情节的描写也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第九回“闹学堂”一节、第四十七回薛蟠纠缠柳湘莲反遭苦打一节、第七十五回邢德全与薛蟠参加贾珍天香楼以射鹄为名聚赌淫乐一节以及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与秦钟、蒋玉菡、北静王间的情节等,如下例:

原文:次日,(柳湘莲)又来见宝玉。二人相会,如鱼得水。(《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曹雪芹1995:607)

邦译:On the next day he also came to see Pao-yü. Thetwo of them met. It was like fish getting water.(Bonsall 2004III:68)

霍译:Next day Xiang-lian went to see Bao-yu. The two ofthem were always wonderfully at ease in each other’s company.(Hawkes & Minford 2012:375)

总体而言,邦译文由于对原文亦步亦趋,过度的直译可能一定程度影响了译文对男风情节的勾勒,译文相对霍译文而言,男风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略差。

二、丫鬟人物命名英译对比

杨译本在处理众多的丫鬟名时,采用的是音译法,如袭人(Xiren),平儿(Pinger),晴雯(Qingwen),紫鹃(Zijuan),鸳鸯(Yuanyang)等,本质上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其优点是方法简便,形式统一,保持了原名的异域性,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取名的惯例和对名字功能的一般要求。

霍译本对丫鬟名的处理有以下特色:一是在译名的语音及语义层面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体现出译者严谨的翻译态度和高超的翻译技巧。第二,再现了原著名字成双配对和系列性的特征。第三,对具有不同色彩的语言与不同性质的名字进行了最佳组合。如,寡居的李纨生性淡薄,别号“稻香老农”,在丈夫贾珠死后过着槁木死灰的日子,一心只培养贾珠的遗腹子,其丫鬟名曰素云、碧月,霍译本用拉丁语译为Candida(清白)和Casta(贞洁),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李纨的“一尊佛”形象。第四,霍译本在翻译人名时,兼采英译和意译[1]。

三、判词文化意象英译对比分析

文化意象具有“表象”和“涵义”双重性,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表象”和“涵义”很少会具有一致性。在多数翻译实践中,译者会对“表象”和“涵义”做出取舍。本文当中,笔者首先理清《红楼梦》判词中的文化意象,然后根据三个层次(异化归化)“保留文化意象”“削减(扩增)文化意象”“替换文化意象”,对译文进行分类。

1.保留文化意象

表1 中的文化意象,杨译和霍译均采取的是异化策略,保留了原文中的文化意象。不同民族赋予了相同的文化意象不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化意象错位”现象。“霁月”“榴花”“虎兔”是英语民族中也存在的意象,但是不具有汉语民族赋予它们的特殊涵义。同时不同民族在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中山狼”是为汉语民族所独有的文化意象[2]。为了避免文化亏损,两位译者都采取相似的策略。同时,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元春判词中“中山狼”的翻译处理。“中山狼”语出明代马中锡《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东郭先生误救中山上的一只狼,反几乎被狼所吞,后用来喻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杨译“山中狼”,隐去其深层涵义,让读者自己思考。由于西方《伊索寓言》中也有类似的对狼的残暴形象的刻画,霍译“the wolf in the old fable”,点出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个较为适宜的处理方式。

霍译将“青灯古佛”中的“青”“古”略去,减弱了原文的语义,令读者少了对惜春余下悲切生活的同情。而“桃李”除了“桃李满天下”中的桃李之意,还可以喻指人的青春年少,这里是指尽管贾府子孙只有贾兰爵禄高登,李纨的青春年华已逝,霍译将“桃”省去,只保留“李”,似是为了帮助外国读者理解,但却改变了“桃李”的特殊文化内涵。

3.替换文化意象

“桂、兰”出现在袭人的判词中,宝玉从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中取“袭人”二字为她取名,而兰桂最香,所有举此,霍译仅以“sweetest flower”替代了兰桂,损失了这一特殊的中国植物意象。“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杨用直译的方法把它译成“Clear and Bright Day”,并且大写,西方读者能明白这是一个中国节日,随后,杨还通过注解解释了何为“ 清明节”:“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5th of April,when the Chinesevisited their family grave”,既避免了语义的流失,又便于西方读者理解。相比之下,霍译欠妥,spring 与清明的语义相距甚远,没有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

四、元话语“原来”与其英译对比

1.“原来”在英译本中的功能再现

基于对语料库的观察与统计,我们发现元话语标记语“原来”在两译本中的翻译基本实现了在语境中的功能。解说标记语“原来”在未缺失的情况下常被译为the fact is that,it appears that,it turned out that/to be,to find that,for,since,however,the reason for等;推论标记语“原来”常被译为so,oh,well,I see;因果标记语“原来”多被译为for,since,as,for the reason that,owing to the fact that;对比标记语“原来”较多译为but,当与“纵然”连用对比前后话语的矛盾时译为though;态度标记语“原来”则译why,strange,after all,I see,good gracious,或变感叹句为疑问句表达相应的态度。

2.“原来”在英译本中的翻译缺失

统计发现《红楼梦》中的元话语标记语“原来”在两英译本中都有翻译的缺失现象,尤其作为解说标记语和推论标记语在译文中缺失较多。章回体小说的语篇体裁标记语为汉语所特有,这成为“原来”在两英译本中大量缺失的语篇体裁方面的根源。

五、结束语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双方的了解愈来愈全面,西方读者将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是要屈就于外国文化,倘若外国读者的阅读感受是在阅读本土的文学作品,谈何中国文化。我们只有在译作中尽可能多地保留中国文化,才有可能让外国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狼三则翻译范文3

本文延续中国文学中文作品世界影响的研究思路,依然将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本在全世界图书馆系统的收藏数据,作为衡量其传播范围的一个客观指标,以此尝试勾画出2000年至2012年近13年间翻译成各种语言版本中国文学的影响地图,从中梳理出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获得世界影响的因素,为未来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体系与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英文译作传播范围最广

本文设定外译作品影响力排名的理论依据:

1.一个国家的图书馆收藏某种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本的数量,代表了这种图书在这个国家的知名度的大小,这种知名度包含了作品的思想价值、创作水平以及出版机构品牌影响、语种使用范围等各种因素,尤其是对于出版机构的评估,世界图书馆系统往往在某一些学科、领域划定几个核心出版社作为图书采购收藏的依据。因此本文依然依据WORLDCAT书目数据库,把收藏图书馆数量作为2000年至2012年13年间中国文学世界影响力的主要指标。从覆盖国家、地区数量上看,WORLDCAT是目前世界上相对广泛的一个书目系统(OCLC:Online ComputerLibraryCenter,In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2.由于是对中国文学外译本的研究,因此可以排除中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处地位较为边缘的语言因素,将中国文学放在整个世界文学的格局里来考察,所以把收藏中国文学各种外译本的图书馆数量设定为200家,即按照2011年年底WORLDCAT的书目数据来源为全世界23815家图书馆的标准,采取百分之十稍弱的比例,设定全球图书馆 200家为中国文学外文版图书的排名依据。即凡是一个中国作家的作品外文版,收藏图书馆数量超过了200家(含200家)以上的,即进入排名,品种不足200家的则不在此列。这样的比例能够看得出中国文学体裁在世界上的真正影响力。

3.本文的检索时间为2012年11月15日至12月5日。检索排名如下表:

列入上表中的是出版时间在2000年至2012年之间,达到200家以上收藏图书馆数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排名,总共有44种。即这44种是新世纪13年间传播范围最广的中国文学译作。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排名肯定还有遗漏,但大体可以看得出新世纪10年间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影响的几个因素:

第一是中国文学在世界图书市场上竞争力开始崭露头角。与中国文学中文版的排名一样,排在榜单第一位的依然是《狼图腾》。中文版全球收藏图书馆数量是150家,而英文版则达到940家,是中文的6倍多,这个数字体现了中文与英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差距。但不管怎样,《狼图腾》这本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作品。英文版的收藏数字,超过了所有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本。以中国经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外译本为例,有杨宪益和戴乃选的翻译本,在1980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世界收藏图书馆数量为459家;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译本,由英国企鹅出版集团在1973年至1986年用14年的时间出版完四卷本,其收藏图书馆数量为616家,都没有超过《狼图腾》的数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政界、学界以及舆论界,解读“中国崛起”的图书、电视、网络专栏铺天盖地,凡是和中国相关的图书就能够畅销,与中国相关的电视专栏就有收视率,关于中国崛起的解读已经成为一场“文化盛宴”,从大众文学较为容易接受的文学角度理解中国社会,早已经成为世界文坛上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文学主题。这里有一个数字可以对比。企鹅集团在《狼图腾》之后,2011年又推出了美籍华裔学者蔡美儿撰写的《虎妈战歌》,在全世界图书馆收藏数字为2080家,是《狼图腾》的2.2倍多,当然两者不能简单相比。因为一个是纯文学的作品,一个是涉及更为广泛的家庭教育题材,但都是中国题材,都是企鹅出版集团一家来操盘,都是面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两本书的图书馆收藏数字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只能说明中国主题的图书在世界市场上所存在的巨大潜力仅仅是冰山一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虎妈战歌》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世界性大辩论,在东西方网络留言、视频点击留言的人群数量数以亿计,这些都是中国题材巨大市场潜力的证明。

从出版社层面上看,44种中国文学的外译作品,共有24家出版社,其中出版最多的是位于纽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Press),有5种,其次美国拱廊出版社(NewYork:ArcadePub)为4种,位于纽约的万神殿图书(New York:PantheonBooks)、波士顿的霍顿米夫林·哈科特(Boston:Houghton MifflinHarcourt)、纽约的锚点图书公司(NewYork:AnchorBooks)、纽约的格罗夫出版社(NewYork:GrovePress)、英国查托和温达斯图书公司(London:Chatto&Windus)分别是3种。这24家出版社中,除企鹅集团的两家出版社之外,还有万神殿图书属于美国兰登集团旗下的出版机构,其余大部分属于大学出版社和独立出版社。著名出版集团的营销渠道、市场推广网络、媒体宣传是中小出版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以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为例,按照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的话说,每年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在全美国销售的册数,基本保持在300种左右,但贵在坚持,保持学术品位,不断翻译出版,而企鹅集团的销售量却可以达到每年2万册以上(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11月25日)。从出版机构上看,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基本还是以保持学术性、研究性的大学出版社和独立的中小出版机构为主,由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操盘的中国文学作品还不多。而且44种中国文学图书的翻译出版机构中没有一家中国出版机构,这种局面亟须彻底改变。

第二是影视因素依然是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影响的一个主要途径。从上榜的作家来看,共有24位中国作家上榜。作品最多的是郭小橹,有6部,其次是莫言、余华,分别有5部,再次是阎连科和苏童,分别有3部。这个数字比较耐人寻味。郭小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70后,国内知名度远不能与榜单上的其他中国作家相比。但这位1973年生于温岭石塘的北京电影学院硕士,2002年赴英国,号称“左手影像右手小说”,兼具小说家、评论家、编剧、导演数种身份,曾出版许多长篇小说,如《芬芳的三十七度二》《我心中的石头镇》等。2007年用英文创作出版的小说《恋人版中英词典》(犃犆狅狀犮犻狊犲犆犺犻狀犲狊犲犈狀犵犾犻狊犺犇犻犮狋犻狅狀犪狉狔犉狅狉犔狅狏犲狉狊),讲恋爱故事,阐述语言隔阂和文化冲突,凭借这部小说进入英国著名文学奖橙子文学奖最终入围名单,由此获得英语世界的文学声誉。这部浅显易懂的作品居然有美国南A塔利斯图书公司版、英国查托和温达斯图书版和美国底特律惠勒出版公司的三个版本上榜,分别位列第9、第35、第40位;另外一本《贪婪青春的20个片断》(犜狑犲狀狋狔犳狉犪犵犿犲狀狋狊狅犳犪狉犪狏犲狀狅狌狊狔狅狌狋犺)也有美国纽约的南A塔利斯图书公司版、英国查托和温达斯图书公司两个版本上榜,分别位列第11位、第37位。郭小橹一个人竟然占到整个中国当代作家外译作品上榜总量的14%,而如果按照国内中国当代文学家的影响力排名,郭小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占据第一位的。可见,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地图与国内学界的想象是完全不同的。

郭小橹在英语世界里的知名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来自于她的电影与纪录片的创作。由郭小橹任编剧、导演、主演及制片的第一部长片《你的鱼今天怎么样》(犎狅狑犐狊犢狅狌狉犉犻狊犺犜狅犱犪狔?)夺得2006年鹿特丹影展亚洲影评人奖,2007年又获得巴黎克雷泰伊国际妇女电影节大陪审团奖。2009年郭小橹执导、黄璐主演的电影《中国姑娘》(犛犺犲,犪犆犺犻狀犲狊犲)获得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豹奖。由影视作品带来的聚光灯效应,再次从郭小橹身上得到体现,与莫言、余华、苏童等中国当代作家第一次获得世界文坛的关注十分相似。通过影像带动使图书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和关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获得世界影响的手段。

第三是上榜所有语种都是英文版,凸显了英语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强势地位。根据中国作协理论部李朝全主任的统计,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语种多达25种,但仅有英语上榜,中国文学进入全世界200家以上图书馆的上榜名单,无一例外全部是英译本,再次证明了英语的强势地位。

其别值得研究的是,在上榜的中国作家名单中,有许多作家的第一个外译本并非是英语,而往往是由法译本开始。根据刘江凯博士的研究(刘江凯:《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4期),莫言最早的外文译本是1990年出版的《红高粱家族》法译版,三年后才由企鹅集团所属的维京出版社出版英译本。苏童获得海外知名度的第一个译本也是法译本,他的《妻妾成群》最早译本是1992年由法国Flammarion出版,此后多次再版,直到1993年才由美国纽约的William Morrow出版英译本。铁凝、毕飞宇获得海外的知名度路径也是如此。法译本甚至充当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坛的第一个台阶。

从历史上看,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自明末清初就开始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对于中国文化的解释与发现成为400多年间延续至今的一个欧洲传统,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依然在延续这样一个历史惯性。因此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外译语种之间互动关联研究,尤其是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中国主动传播自己并建构世界传播体系具有巨大帮助。

第四是中国当代文学译者队伍的专业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在上榜的译者名单中,共有18位,其中葛浩文夫妇翻译了16部作品,堪称中国文学英译的“劳模”,白睿文翻译了3部作品,蓝诗玲翻译了2部,AllanHepburn、罗鹏(Rojas,Carlos)、凯伦·格南特(KarenGernanat)和陈泽平(Chen Zeping)分别翻译了2部。除去郭小橹的6部作品无需翻译之外,其他11个译者各有1部作品上榜。葛浩文是英语世界里中国当代文学译介首屈一指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20多位名家的40多部作品,因此有16部作品进入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学排名原本在情理之中。而白亚仁(AllanH.Barr)等译者,有些是著名研究机构的学者,有些是大学教师,有些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和留学生。可以说,这18名译者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第一个门槛,他们决定了中国文学以何种面貌、什么时间来到英语世界的读者面前。从上述译者的翻译属性来讲,中国文学的翻译工作绝大部分属于偶然为之,像葛浩文这样专业从事中译外的翻译家屈指可数。从对中国文学译介选择的倾向性来看,基本处于凭借译者对于中国文学的兴趣出发,而且最终是否能够与英语世界的读者见面,决定权完全来自于西方出版机构的选择,其中市场驱动性差不多是第一选择。

众所周知,翻译家队伍不仅是越多越好,而且还是越专业越好,而且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如果缺少中国人自己的议程设置,那么中国文学最终会沦落为世界文坛的一个边缘化补充角色。44部上榜作品已经呈现出这种端倪,以介绍中国人为主题的作品占据了绝大多数,这是译者直接受制于西方读者阅读趣味选择的结果,而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大量背离原著去迎合读者,对原著不够尊重,删节和删改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如虹影的《上海王》,其英文书名直译为“上海姘妇”(犜犺犲犮狅狀犮狌犫犻狀犲狅犳犛犺犪狀犵犺犪犻),备受中国学者批评的周卫慧的《上海宝贝》也赫然上榜,并位列18位,收藏图书馆数量达到450家,这些都是需要充分警惕的现象。

中国文学的阅读人群

除了海外图书馆收藏数据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作品的阅读人群。本文依然遵照中国文学中文作品的影响研究思路,依据WORLDCAT的书目数据给出的图书馆国家分布以及图书馆服务人群情况,衡量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而收藏图书馆数量最多的《狼图腾》英文版的数据,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里的阅读人群状况的变化。

根据WORLDCAT显示的数据,《狼图腾》英文版的世界图书馆收藏数量为941家,其中有一家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样有效数字为940家。这940家的排名分别是美国869家,加拿大28家,新西兰17家,澳大利亚12家,新加坡5家,中国香港4家,中国台湾和南非各2家,德国、以色列、斯洛文尼亚各1家。《狼图腾》的外译语种多达30多种,如法语译本、意大利语译本、西班牙语译本、瑞典语译本、芬兰语译本、匈牙利语译本、日本语译本等,但这些语言的译本都没有上榜,这显然是因为WORLDCAT数据库覆盖范围的局限。这个数据的意义在于,《狼图腾》其实际上的传播范围要比WORLDCAT数据库显示的要大。

而最为翔实的数据是《狼图腾》英文版在美国的图书馆名单,具体如下图:

上图显示了美国51个州收藏《狼图腾》英文版的图书馆数量,以加利福尼亚州最多,达到88家,其次伊利诺伊州83家,佛罗里达州50家,德克萨斯州49家,纽约州40家,宾夕法尼亚州36家,印第安纳州33家,俄亥俄州30家。众所周知,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为3720万,收藏该书的图书馆数量也应该最多;而美国怀俄明州的人口最少,只有56.4万,但收藏图书馆数量也达到10家,按照绝对的人口比例估算,差不多每5.6万人就有1本英文版《狼图腾》。这个数字显然还不太乐观,但与中国文学在20世纪之前的影响力相比,已经是一个跨越式的巨大进步。

狼三则翻译范文4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我们在参阅一些文言文翻译的资料时,很多书上都提到了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还有一种对“信”、“达”、“雅”的解释是:“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扩、缩、选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诗夜游》(“元”是丰市年号,不翻译)

合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合氏璧”物名,不翻译)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督尉。(“将军”“督尉”为官名,不翻译)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骨也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狼》(“之”是助词,无实意,翻译时删去)

(3)“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相当于“被”翻译时要补出来 )

日出初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翻译时,“如盘”以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观潮》(“岁”换成“年”)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可调整为“引无利爪牙”)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6)“扩”,一是把文言文中单音词扩展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

例如:弊在赂秦《六国论》(“弊”扩展为“弊端”“弊病”“赂”扩展为“贿”“赂”)

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

例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来《论积贮疏》 (翻译为:使敌人归降,让远方的人归,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7)“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翻译时,直接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之意”即可。)

(8)“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顾”有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但,只是;反而,却。在这些翻译中,只有“拜访” 最合适)

狼三则翻译范文5

关键词:动物词语;文化内涵;归化;异化;翻译

一、关于动物词语

由于人类和动物关系极为密切,在人们长期的驯服和饲养动物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了动物的相关生活习性,因而,关于动物类的词语和习语也不断增多。随着国家间交往的不断深入,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变得尤为重要,但是,各国由于气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人们对待同一种动物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尽相同,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中所代表的意义有可能相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与动物相关的词语和习语时,必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即,归化和异化,只有这样才能贴切的传达其本来的意义,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认同和理解译文,从而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人文性

“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 而是该民族认识、阐述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 因而语言都具有人文性——即不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冷峻、在形式上自足的对象, 而把语言看作一个人参与其的、与人文环境至为关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述的过程。”(申小龙1995)动物类词语是构成英汉语言的重要材料,它们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例如:

ass ——驴;傻瓜,蠢人

bear ——熊;粗鲁的人;笨拙的人

bee ——蜜蜂;忙碌的人

bird ——鸟;(俚) 人,家伙,姑娘

dog ——狗;(美俚) 妓女

dragon ——龙;凶暴的人;严厉的人

duck ——鸭;(口) 亲爱的人;(美俚) 家伙

ferret ——雪貂;搜索者;侦察员

fox ——狐;狡猾的人

pig ——猪;(口)猪一般的人(指肮脏、贪吃的人);(美俚)荡妇

quail ——鹌鹑;(美俚)漂亮姑娘;青年女子

seal ——海豹;(美俚)(贬)黑人妇女;黑人

分析一下以上词语的语义,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文化现象:一是相当一部分动物类词语都打上了人文性的烙印, 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体说来,这些动物类词语并非单指动物本身,而是打上了人文的烙印,指有某种动物特征的人;二是动物类词语反映了英语民族中存在的社会矛盾。特别表现在:妇女地位低下,种族歧视明显。英语中的动物类词语在用来指女性时,一般贬义词较多,在美国俚语中就突出了。“cat”指“心地恶毒的女人”,“dog”指“妓女”,“pig”指“荡妇”等,这些词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及对她们的鄙视。同样, 在英语民族中,尤其是在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在美国俚语中“seal”指“黑人妇女”、“黑人”。

(二)动物词语的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

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和交往的加深,在人类同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对某一种动物的象征意义的认识逐渐趋同,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也相同或相近。

汉语的“鸽子”和英语中的dove所指相同,感情色彩也完全等值,都象征着和平,我们把鸽子称之为“和平鸽”。在一些重大的庆典活动中,经常能够看到放飞鸽子的情境,代表着人类盼望世界和平的美好心愿。英汉民族对“蛇”( snake,viper) 都持有恐惧、厌恶的态度及心理,用它来象征狠毒的心肠或狠毒的人, 汉语俗语有“蛇蝎之心”; 英语中的“snake”和“viper”都可用来喻指狠毒险恶的人(a wicked or ungrateful person who does harm to others)。

另外,“天鹅”(swan)都是“高贵”和“圣洁”的象征;“蜜蜂”(bee) 使人都想到“辛勤、忙碌”(as busy as a bee);狐狸是动物中最狡猾的,汉语有“狡猾的狐狸”之说,英语也有“as sly as a fox”之喻;汉语有“蠢驴”,英语有“as stupid as an ass”;“鹦鹉学舌”在中国耳熟能详,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说法——“to parrot what others say”。这些例子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契合点。

(三)所指动物相同,但只在一种文化中有特殊的内涵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不同民族的语言所代表的信息就不同,这就是所谓超语言信息获得的特殊性。有些词语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积累,本族人可以领悟、感受、联想出深藏在背后的东西,而没有相应文化背景的外族人则很难得到相关信息,只照字面理解或死译,就会给交际造成障碍。

例如:中国人从“狼烟”一词就会想到“报警的烽火”,想到“战争”;鹤是长寿的象征,如“鹤年”、“鹤龄”、“松鹤延年”等;乌龟被比作外遇者的丈夫,如“王八”、“王八蛋”;“凤凰”(phoenix)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古时,人们相信凤凰出现可以预示天下太平,所以后世多以龙比喻皇帝,凤凰比喻皇后,帝王成婚称为“龙凤呈祥”。

同样,英语中也存在许多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类词语,学习英语的外族人必须具备相应的相异文化修养,准确地把握这些词语所发出的信息,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例如:在西方文化中a bull让人联想到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如behave 1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 比喻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chicken指懦夫、胆小鬼;山羊(goat) ——“好色之徒”;badger game ——美人计;cats and dogs ——(美俚) 价值低估的股票;rain cats and dogs ——下倾盆大雨;lead a cat and dog life ——过争吵不休的生活;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秘密。诸如此类的词语或习语,读者或译者只有在充分考虑到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时,才不至于闹出像“white elephant”之类的笑话。

(四)所指动物相同,但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

英汉两种语言在动物的内涵上虽然存在诸多共性,但由于生活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反映在有关动物的褒贬意义上有的却相反或完全不同。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是人们对狗和龙的态度。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英语中许多带有dog 的词语都含有明显的褒义。例如: “a clever dog”(聪明伶俐的小孩) 、“a lucky dog”(幸运儿) 、“a jolly dog”(快活的人) 、“a top dog”(优胜者,头头) 、“water dog”(善于游水的人——水鸭子) 。英语中也含有dog 的贬义词语(如a dirty dog ,下流坯) ,但数量较少。而汉语则相反,含有“狗”字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词甚至是侮辱性的词语。如:“狗屁”、“落水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屎堆”、“狗腿子”、“走狗”等。西方人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时,对狗在汉语文化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常常困惑不解。狗在中西文化与语言的遭遇不同,其根源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龙”(dragon) 在汉文化中一直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中国人对传说中的“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华夏民族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是硕大、恐怖的古怪野兽,满嘴喷火,凶狠残暴,与“邪恶”同义,深为英语民族所厌恶,认为应予消灭。因此,在把汉语的“龙”在译成英文时必须考虑到这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汉语“望子成龙”绝不能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同样,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而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另外,西方人把猫头鹰(owl)看作是智慧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而中国人则相反,认为它是厄运的征兆。例如,“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即将来临。海燕(petrel)中国人认为海燕是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特别是在高尔基写的《海燕》这篇文章翻译成汉语时,进一步提升了海燕所代表的那种勇敢和不畏艰险的形象。因此,海燕常常被用作小孩的名字和商标。而西方人对海燕没有多少好感,他们认为海燕是灾难、纠纷等的象征。“猫”(cat) 在中国人眼中是温顺乖巧的动物,如果按照汉文化习俗把这句英文“she is a perfect cat”,翻译成“她十分温顺乖巧”,那就大错特错了。英文中“cat”用来描述妇女时,是一个贬义词,专指那些爱撒谎、饶舌、恶毒的妇人。“she is a perfect cat”的原意是“她是个十足的长舌妇”。

三、归化和异化的内涵与动物习语的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对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如下: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则“是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venuti,1995:20)从这个定义我们看出文化地位的不同会造成对待外来文化心里的差异,从而在翻译上我们就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归化翻译要求其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规范和表达方式,以满足读者对本族语的原味的需求;异化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以丰富译语的语言和文化,以满足译语读者对译文新奇感的需求。鲁迅认为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有新思想和新内容,而且还要有新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被认为是归化论的进一步延伸。在国际上,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的概念,“译文基本上应是原语信息最近的自然对等”。而异化论的代表人物venuti提出“反翻译”的概念,这种翻译强调在译入语的文本中,在语言风格和手法上突出原文的“异”其目的是用一种新的翻译理论实践来抵御译入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象,从而突出原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的不同。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1.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异化译法:披着羊皮的狼

同化译法:口蜜腹剑的人

例2.pour not water on a drowned mouse

异化译法:不要往淹死的老鼠上泼水

同化译法:不要落井下石

例3.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异化译法:一个石头打死两只鸟

同化译法: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例4.as merry as crickets

同化译法:非常快活/ 快活似神仙

异化译法:像蟋蟀一样快乐

例5. dark horse

异化译法:黑马

同化译法:爆出冷门的人(或物)

例6. 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leep

异化译法:叫狼看守羊

同化译法:引狼入室

例7.he who scrubs every pig he sees will not long be clean himself

异化译法:见猪就洗的人, 很快就会自己脏。

同化译法:近墨者黑

例8.a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

异化译法:豹难去其斑,人难移其性。

同化译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例9.狐狸精

异化译法:a fox spirit

同化译法:a seductive woman

例10.天下乌鸦一般黑。

异化译法:all crows under the sun are black.

同化译法:in every country dogs bite.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看出,在翻译与动物有关的词语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褒贬意义,在为更好地文化交流的前提下采取归化和异化等不同的翻译方法。比如,例1、例5、例9等“异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有“异国情调”,显得“洋气”。除此之外,还有,cry wolf――狼来了、paper tiger——纸老虎等。而相比之下,例2、例3、例4、例6、例8等采取“归化”的译法则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传统,这样才能满足读者对本族语原味的需求。

总之,笔者认为,无论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其根本目的是使译入语读者认同和理解译文。这与尤金·奈达所说的“用目的语复制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等值体”的翻译宗旨是一致的。因此,在翻译动物类词语时,我们必须根据原文的风格和内容,为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满足译入语读者对不同译文风味的需求,相应地运用归化和异化地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关[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

[4]申小龙,语文的阐释[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狼三则翻译范文6

《狼》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