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范例6篇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范文1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免疫学实验范文2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学检验;实验;考核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诊断的免疫学检验技术。该技术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一体,能使学生能对前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是一个能为学生进人临床实习打好基础的系统实训。目前该技术的临床检测多采用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实验步骤较少,操作简单。然而,参与反应的成分很多,如抗原抗体浓度、酶结合物浓度以及试剂的质量控制等等,影响因素众多。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材料的准备、仪器的准备及调试、标本及试剂的处理等工作基本上是由教师包办。实验的许多环节学生没有亲自做,因而在实验完成后,部分学生对实验还是一知半解,更谈不上能力的锻炼和培养[1]。为适应中职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符合具有“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的要求,对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们通过实验技能操作考核,采取以考促学的手段,加强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内容的训练力度,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以下谈谈我们的做法及效果。

1精选考核内容,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

考核内容的选择上以围绕临床实际进行选择,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和操作方法,还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2]。ELISA由于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定性定量,在临床检验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常用于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疱疹等传染性疾病的检测诊断,还常用于补体、免疫球蛋白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要想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诸多的内容训练,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仅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乙肝两对半”检测作为该技术的训练及考核内容。“乙肝两对半”共有五项检测项目,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实验中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均能由检验实验室提供,易于准备,给学生提供了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待测血清标本为阳性或阴性标准物,不具传染性,保证了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学生只要掌握了“乙肝两对半”的检验程序和检验方法,其他在临床上需要用ELISA技术检测的常见项目则触类旁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少见的、较为复杂的检测项目可以在日后的实习及工作中继续学习。

2调整考核内容,可行性及针对性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教学内容在学时安排上有6课时,理论与实验课课时之比为1.1。以往的教学形式为先理论授课,教师讲解实验的原理及检验程序,实验教学中教师讲解后进行示范教学,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再做实验;实验操作考核只设HBsAg项目的考核,考核项目单一、形式单一。学生只需完成实验操作,报告结果即可。而现行的考核内容是“乙肝两对半”的共五项检测项目,各个项目的检验过程如标本的稀释、试剂选择、加样顺序有所不一。从限制考核时间的角度考虑,学生在考核时随机抽考其中的一个项目,由考生自主选择所需物品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增加了考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虽然抽考使得考核难度增加,但能强化学生对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操作步骤的理解。当学生抽到题目后,在熟悉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只要懂得该项目检测时需注意的细节,如检测HBcAb需将血清稀释50倍,HBeAb的检测需加入中和试剂,学生在对离心机、水浴箱及微量移液器的使用相当熟悉的基础上,不难将标本中的结果如实地检测出来。

3考核的形式

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生每操作一步就看一下笔记,或者是询问其他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希望教师能一步步的教,因而学生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缺乏系统的认知。我们将考核的形式设计有理论测试(占30分)和操作考核(占70分)。通过调整考核内容,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将单纯理论教学融合于实验教学中,能把理论知识激活,也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理论测试采用本教研室的计算机交互平台进行,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理论测试我们进行这样的设计,首先收集乙肝两对半检测相关试题,建立题库,内容涉及实验原理、操作、材料、结果观察及临床意义。如(1)乙肝两对半检测涉及ELISA的哪些原理?分别检测什么项目?(2)通过各反应孔显色,判断疫苗接种者、病毒携带者、“大三阳”、“小三阳”;(3)手工洗涤有何要求;(4)加终止液的目的是什么;(5)ELISA常用的酶是哪种?其底物是什么。共组10套试题,学生抽签后通过计算机交互平台指向性地试题、进行考试。考虑到学生对理论考试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题型的设计上,设有填充题,标示题、连线题及填空题等,内容直观、清晰,学生“寓考于乐”,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下地完成理论测试。

4考试评分严谨,设计合理

理论考核从试题集中抽取出6道题组卷,每题5分,共30分。操作考核的评分项目包括:专业素质(衣着仪表、考试态度、纪律)5分;实验准备(实验用品、试剂的预处理、标本处理、标记记录)5分;实验步骤(加样、微量移液器的使用、孵育、洗涤、显色)35分,结果观察10分;操作后清场(试剂、器材归位、实验台面清理)5分,综合评价(规定时间完成、实验后清场、消毒等)10分,共70分。评分标准于考试前告知学生,给学生能充分地复习和准备,注意操作细节,提高考试质量。考试时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试验,教师全程监考,及时对出错环节扣分,评出总分。

5效果分析

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实验教学中,采用考核方式,取得了以下成效。

5.1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实验操作考核综合反映出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和实验态度等各方面的表现。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将学生实验考核计入课程总成绩后,学生上实验课的目的性增强,课上都抢着做实验,从以往实验缺乏主动性,不预习,不复习,变为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也明显减少,改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溶血标本可以检测“乙肝两对半”吗?如果用溶血标本检测,会有什么影响,会影响什么试剂?从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懂得对实验进行思考,也懂得遇到问题主动和老师商量,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5.2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独立工作能力是一个医学检验工作者最基本素质,中职生毕业后就业单位多是基层医院,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可能只有1至2名检验员,每天的检验工作任务都要独立完成。因而学生在就学期间即应注重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在实验考核过程中,实验物品的选择、摆放,实验结束后操作台的清理等,是学生自己准备和独立完成。学生在考核时需考虑到考核时间的限制,因此只有熟悉基本的理论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得出正确的结果,考试前不做好准备实验将无法顺利完成。

5.3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涉及环节多,通过考试能综合考核学生的基本实验技术,如移液管的准确吸样,血清等倍稀释的方法;能考察学生对常用仪器设备如离心机、恒温孵育箱、酶标仪、洗板机的操作;在对血清标本进行检测时,使用过的物品如棉签、试管、注射器的正确处置,能增强学生的无菌操作技术和观念。

5.4学生的评价及反馈

此考核方案在2013、2014两届学生进行了实施,通过操作考核,学生们得到较为系统的训练,对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整个流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有必要开展,通过考核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自如地、成功地检测出标准物血清标本的正确结果,同时也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对实习及将来的工作的信心。在对2013级的学生进行实习情况跟踪、访谈中得知,学生普遍认为,ELISA技术在临床免疫检验诊断中应用广泛,用此技术检测的项目多,工作量较大。由于在操作考核强化了技能,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能很快地进入角色,增强了工作自信心。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准备的理论测试问题在内容上需与临床免疫检验接轨,使考核更科学合理化。规范实验教学,严谨、规范示作好示教。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督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以考促学法强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实验教学,补充和完善了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希望能以此提高学生对其他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及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邓念华,沈富兵.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及考核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2):103~104.

[2]翟继,李振江.王书伟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5:704~706.

免疫学实验范文3

【关键词】 免疫学; 实验技术; 医学硕士生

医学硕士生学习免疫学实验技术的目的是加深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验证结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本文就实验室教师如何指导硕士生学好免疫学实验技术谈几点体会。

1 熟悉实验仪器和设备

免疫学实验技术的许多仪器和设备对医学硕士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仪器设备,如离心机、凝胶电泳装置、CO2培养箱、相差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蛋白质纯化层析仪等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使每一位学生对仪器的性能与功用都做到心中有数、操作熟练自如。

2 注重预实验的作用

2.1 合理安排预实验 每个实验出台之前都必须经过预实验,因为实验材料的厂家、批号不同,可能造成实验条件的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只有经过预实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为实验成功打好基础。由于医学硕士生要在半年内同时完成几个预实验,实验室教师要根据各个实验的特点统筹安排好实验时间、试剂采购和实验动物订购等。

2.2 改进实验步骤,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前对所有实验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保证学生操作不会因试剂、仪器设备等质量问题而影响实验结果。同时为减少影响因素,可对一些实验步骤进行适当改良,既能优化步骤,又可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另外,实验室教师要注意对预实验的各种条件做好记录,以备查证。

2.3 做好示范教学 实验室教师在操作前要注意做好示教,如通过细胞培养的示教,学生可在无菌间近距离地观看到组织块的处理、细胞计数等,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其生长状况,注意培养液的颜色变化,及时换液、传代等,学生自己操作时就不会感到茫然而无从下手。

2.4 分析不同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 带教过程中,教师发现研究生实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不同实验组的结果差异很大。实验室教师应针对结果的不同,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助于学生日后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如在纯化钙调素时,操作要领掌握不好,电泳结果就基本不出条带,实验室教师要讲透提取的步骤与操作要领,同时帮助学生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3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其先进性和实用性

邀请免疫学专家、任课教师、生物技术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以及参与实验准备的技术人员等,针对免疫学实验教材,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结合本实验室的条件、经费、承担的科研课题等具体情况,精选一些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免疫学实验项目用于教学,如动物模型的制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等[1]。

4 加强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验室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对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如通过让学生参与慢性应激性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制备,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动物的饲养、观察水迷宫、开场试验仪的使用。很多免疫学实验是在体外进行的酶催化的生化反应,而酶促反应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大约增加1倍,但温度超过一定数值后,酶受热变性,反应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减慢[2]。如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中,加酶标抗体后温度应控制在37℃,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显色效果。通过让学生参与此类实验过程,培养其细致观察和独立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将撰写论文的任务布置给他们。随着课题的推进,学生逐步经历论文写作的各个过程,包括文献检索、资料收集、选题、设计等,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巧妙所在。实验结束后,要求每名学生进行一次论文报告。此种做法,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等得到了锻炼,也提高了其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免疫学实验范文4

1重新编写课程标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本研究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重新编写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编写的课程标准,突出专业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依据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知识和相应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验教学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实验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学懂学透;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职业相关的实验技能,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本门课程实验课安排24学时,每次课8学时。第一次课是细菌培养技术与消毒灭菌,实验内容跟护理岗位联系密切,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的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第二次课是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病原生物形态观察,是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认知的重要辅助手段。第三次课是免疫学试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免疫学理论,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应用,使实验教学与护理岗位很好地融合。本次课程标准将原有零散的小实验内容和技术,进行归类整合,整合后的大实验更能突出体现专业导向及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专业的需要循序渐进,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满足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并且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例如微课视频,多种辅助教学的录像、动画及学生的实验结果照片、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等,其应用于实验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以往的实验教学,枯燥乏味,因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而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地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优化了教学资源[2]。例如,原来是老师示教后,学生即开始实验操作,但示教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较多,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仔细观察到老师的操作,并且有些实验操作,不是观察一次就能掌握的,而老师受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重复多次示教,所以学生照猫画虎式的操作在所难免,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引入微课小视频示教[3],可以就某些操作详细示教,并且可根据需要重复多次,当然这不能代替教师的实际操作示教,而是要将微课视频恰当地应用于教师示教前后播放,使学生真正掌握本次实验的操作程序,从而完成正确操作,掌握了操作技能。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教学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随意滥用,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并合理安排应用时间和顺序[2],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内容涉及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因此不仅理论内容繁杂抽象,难以理解,而且实验课类型也不是单一的,包括形态型、技能型、验证性、设计型等多种类型[2],对于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的实验教学程序过于机械,教师讲解、教师示教、学生操作、教师总结四位一体,缺乏互动,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本次改革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细化教学设计,首先导入新课以护理岗位相关的生物安全事件、与临床工作相关技术等,示教环节改变单一的由老师示教,而是辅以微课视频,示教结束后不是马上开始实验,而是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总结汇报标准操作程序和实验注意事项,教师和同学认为无误,再开始分组实验,实验过程由老师指导,学生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最后的实验总结也由学生来完成。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引领、小组协作、讨论式和案例教学法等[4]。经过这样设计的实验教学,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能力,其中每一步都涉及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护理专业学生所必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5]。教师也通过教学设计,在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将生物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始终。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培养了护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提升了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实验教学目标。

4考核方式理实结合,客观实效

以往实验考核以出勤、实验报告为主。根据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次改革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加入了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操作考核,进行理实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实验项目包括革兰染色、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分离培养等基本操作,以及临床检验项目的实验设计理论。操作考核分两部分,在实验课中对每个同学每次实验的操作要有评价,同时在期末要以抽签的方式进行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为操作是否正确,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过程是否严格无菌操作等[6]。上述考核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无疑对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在2015和2016级护理专业开展,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200名学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学生对实验教学效果的总体满意率较高,达到97.6%,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认可率达到96.3%,对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满意率也较高,达到95.3%-97.6%,调查所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中哪些实验项目感兴趣,发现对于护理岗位技能相关的项目感兴趣率达到90.3%-97.3%。同学们对实验教学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肯定率分别为97.7%和96.3%。通过实验课成绩分析,改革后的成绩也比以往高,各项考核成绩的分布也更合理,可见本次实验教学的改革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6小结

本文探讨了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在调研的基础上,编写新的课程标准,基于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筛选与整合,整合后的实验更贴近护理岗位要求,在时间和内容分配上更加合理。并且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环节的始终,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苗英慧.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5):17.

[2]杨朝晔.现代教育技术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7.

[3]卢英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3):290.

[4]贾淑平.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护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的教学效果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99.

[5]周密,李哲,王艳艳.以专业为导向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7):1234.

免疫学实验范文5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免疫检验技术实验 有效策略

免疫学的检验是探究免疫学技能和它在医学范围里使用的一个学科。在免疫检验学中,主要讲述的就是关于免疫学技能的理论、种类及技术重点、临床使用和它措施的评估,现在它在医学检验中已经占据关键的地位,使用的领域很广泛,在临床检验的很多地方都有应用。

1.课前准备

(1)针对教学任务的解析。根据划分为三个级别的方式进行管理,教学任务可以是知识目的:要让学生在免疫检验的技能实验课当中掌握实际性训练课的鉴定方法。其次是对能力的要求:目的就是让学生熟知并且会使用在实验课过程中的操作方式和判定结果。最后是要达到德育目的:让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时刻注意工作的安全和工作风气。(2)针对要点和疑难问题的解析。所谓的要点和疑难的问题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来总结的,在实际训练课上影响教学成果的关键因素就是对要点和难点进行解析。老师在实验过程中针对要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演示讲解,达到解决的目的,在实验操作时,老师可以通过分组一一对学生进行指导。(3)预示鉴定。预示鉴定是实验课之前进行的最后一步,是实验成功结束的关键步骤。因为在免疫学的实验过程当中,有很多原因都对其造成影响,针对实验的要求是很高的,预示能使得学生和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并且找出实验子预备时潜在的问题,只有在预示鉴定结果成功之后,才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验教学当中,进而实现实验目标,取得良好的成果。(4)对材料的准备。在实验课以前就将实验课上所需要的各种东西进行合理的配置。第一,在上课之前必须确保实验材料的质量,比如要将实验使用的各种仪器在酸液缸里进行浸泡,再用洗衣粉水再次浸泡,之后开始刷洗,再使用离子水进行冲洗,最后在烘干箱里烘干,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实验的时候不受外部因素影响;第二,要根据实验分组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数量和质量进行确定,然后分发给各组,但是必须确保分发给每个组的仪器是均等的。(5)准备实验材料――试剂。因为免疫检验学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和试剂要质量高,就像pH值、离子强度等,所以试剂的准备是否合理是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当中只要有一种试剂不过关,就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在准备实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2.课中教学

(1)安全性教育要重复。因为在免疫学检验实验过程中采用的标本不是医院病人的血清就是学生本身的血清,所以一定要遵守医学检验的规定,“一切标本都是病毒的来源”。按照医学检验的职业规定,实验课老师要将实验的安全教育在课堂的自始至终都贯穿进去,多次重复,给学生建立安全思想。(2)老师的操作演示要标准。在解决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进行演示讲解,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准确全面,讲述时也要贯穿德育,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标准化,使得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严密求实的工作风气。(3)抽取血液的技术要娴熟。因为在进行血清的实验过程中要使用很多血清,这时候有些学生会感到惧怕,老师就要增强学生自信,还要让学生相信这种娴熟的技能。(4)组建教学要前后有序。教学模式实际就是依照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实际条件组建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为了能取得最好的成果,免疫实验课就应用小组演示教学和练习方法。上实验课前,老师将每15个人划分成一个小组,让3个老师引导,学生操作以前老师先进行演示,解析实验课的要点内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晰地看到实验的整个过程,之后老师让2-3个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老师时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编制好工作规划和教学评估规范,保持学生实验有序。(5)老师的讲解要到位。在辅助过程中,特别是针对逐一辅导的时候,老师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造成持久的影响。因此,面对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老师要仔细讲解,并且要讲解得正确到位。

3.课后完善

(1)要认真整理物品的数量,老师要将实验课结束以后用完的物品收回来。一是清点发放物品的数量,加强资产管理;二是回收试剂,避免试剂浪费。这样不仅可以规范管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2)物品安全需谨慎。免疫实验所用的血清均为学生血清,要将一切标本视为传染源,所有接触过血清的试管和吸量管均由教师统一回收。严格要求学生用消毒液擦拭桌面,离开实验室前按照程序用肥皂洗手,避免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3)对使用高压灭菌严格。因为实验使用的标本有污染性,所以当实验完成以后,就要把碰过血清的材料看做是医疗废品来处置,必须严格遵守高压灭菌的规定,坚决不放松对质量的要求,防止发生生物安全的隐患。

4.结语

在中职卫生学校免疫检验技术实验课教学中,要严格控制实验课过程中的每个教学阶段,要做好准备工作,辅导工作要全面,确保实验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免疫学实验范文6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相互渗透

1、概述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高等职业卫生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事实上,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医学上是十分重要的两个内容,在更新上是最为快速的一个学科,也是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上最有前景的学科。在教学中,本学科内容十分抽象,理论性很强,还涉及大量的化学、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一系列前沿学科的知识。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生来说,对本学科熟练掌握和运用是普遍困难的,本学科授课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直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笔者由此提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应该相互渗透的观点。

2、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情况调查

2.1研究对象及其基本情况

以德宏职业学院2013级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专业1、2班,医学影像专业1、2班为研究对象。人数共计213人,男生105人,女生108人。由于以上两个专业学生都是初中起点,受教育背景、学习水平相似,男女生比例接近1:1,排除性别差异影响,同时,授课教师采用同一套班子,排除教学方法、环境等差异,样本符合调查研究条件,故选取这部分学生为样本。

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分析归纳法

2.3调查问卷

2.4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13份,收回208份,收回率为97.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学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现状是:学生对于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性,但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并且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相互渗透即是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学生意愿的体现。具体表现:一、学生对于本学科实验课喜爱度高,达98.1%,实验动手率达69.9%,说明学生有实践操作的热情和意愿。还有84.3%的学生对于实验目的以及理论意义不清楚,说明理论课教师与实验员在教学上脱节,实验课与理论课隔离情况严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渗透是课程需要。二、有98.2%的学生认同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结合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说明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渗透也是学生意志的体现。

3、方法与途径

3.1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结合的合理性通过上述论证可以看出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渗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合理可行的。

3.2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结合的方法途径

3.2.1分组合作教学法

受微生物与免疫学学科性与实践操作性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验准备的任务分配给学习小组,由组长下达给各个组员,把握好理论教材与实验册的联系,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疑惑频度、广度教师难以准确预设和控制,需要学习小组组长的辅助。

3.2.2加强理论课教师与实验员协作交流

以往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由两套教师班子独立完成,这样在时空上的相对隔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的,更不用说让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学科知识。可尝试如下改进:一、理论课与实验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学目标上要统一。大章节内容集体备课,明确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的各自任务和地位,相互协作。例如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教材第十二章细菌形态与结构在内容上与实验三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形态检查方法交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就需要同一目标,集体备课。二、打破理论课与实验课传统的时空隔离,经过严整的教学设计,尝试将理论课堂搬到实验室。本学科通常安排两课时连上,教师在教学时可选择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整合在一起,在实验室环境下,用第一堂课教授理论知识,用第二节课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比如:在教学第十四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时,可以将“消毒灭菌”的理论知识与实验五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整合在一块,授课地点放在实验室,第一堂课完成消毒灭菌理论教学,第二堂课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直接动手操作,对教学目标和意义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体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3.2.3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活动环节

受传统观念影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理论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法。虽然多媒体已经普及,但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将多媒体最合理、最有效的利用起来,PPT只是简单的“板书再现”。“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①这需要教师观念的更新,真正将实践环节融入理论教学系统。可以通过在理论课堂上利用教学模具、挂图辅助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系统音频、视频、图画演示实验知识、步骤。比如:在理论课堂上可根据教学任务插入“格兰染色”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为实践动手操作奠定基础。另外,也可以把演示实验带到理论课堂,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操作,学生的直接观摩,直观的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

4、结语

针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理论与实验课相互融合的研究值得并有待更进一步深化。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当代社会职业与医学专业发展的挑战,于是,教学方法的研究就要具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高等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篇幅有限,不能完全详尽地阐述,希望笔者提出的观念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注释:①摘自帕克•J•帕尔默著《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3(]美)T.D.布洛克著,四川大学,武大等翻译组译.微生物生物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周阜棣,俞子牛,何绍江主编.农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6]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尼克林著,林稚兰译.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0

[8]赵武何绍江主编.微生物学实验.科学出版社,2002

[9]马迪根等著.杨文博等译.微生物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