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技术范例6篇

调控技术

调控技术范文1

关键词:棉花 调控技术

0 引言

新疆农四师六十三团地处塔克尔穆库尔沙漠腹地,年日照2700小时,有效积温3500℃以上,年降雨量148mm,无霜期150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大风、干旱、冰雹、霜冻等,晴天多雨天少。即有有力的天气条件,又有不利棉花生长的条件,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试验研究,在贯彻“矮、密、早、膜”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播种方式,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品种,团场棉花产量不断提高,全团皮棉单产从2001年的112kg/667m2提高到2006年的136kg/667m2。现将棉花全生育期调控技术简介如下:棉花是无限制生长型植物,具有很强的可朔性,在生长过程中从外源激素、水、肥、温、光等都会影响棉花的长势长相及产量构成因素。合理促控,塑造合理株型均衡田间群体结构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棉花栽培的核心内容。抓好棉花全生育的调控技术,搭好丰产架子,提高结铃率,达到丰产栽培的目的。

1 种子调控

1.1 晒种:由于棉种休眠期长,需要较长的后熟时间。通过晒种可以起到打破休眠,杀死种子表面病菌的目的。

1.2 浸种:用缩节胺200mg/L浸种12小时,幼苗侧根数量增加30%以上,地上部分生长放慢,节间适中(3.4-4.5)cm,出叶速度并不降低,初始果枝平均下降一个节间。苗期一般不需要化控。如雨水多则可视情况轻控。

2 蕾期调控

2.1 中耕:可以有效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根系发育。中耕深度先浅后深,做到碎土良好,达到增温保墒的目的。

2.2 叶面施肥:补充棉花苗期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硼、锌及少量的氮、磷肥。

2.3 受灾棉苗、僵苗一促为主,采取中耕、喷施赤霉素、叶面肥,对发生干旱的面田要提前灌水施肥促苗早发。

2.4 喷施缩节胺,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花芽分化,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主茎日生长量控制在0.7-0.9cm之间为宜,根据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天气状况适当调整化控浓度和次数。

3 花期调控

3.1 此时期是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期,又是水肥供应充足期。在灌水前3-4天必需对棉田进行缩节胺化控,用量在3-5g/667㎡.施用缩节胺次数、时间、用量应结合气候水情、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灵活掌握。再用药量上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为防早衰进行二次追肥,施尿素8-10kg/667m2。

3.2 打顶整枝:通过择除顶心,去掉顶端优势,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使养分有效的运输到生殖器官,防止早衰,保证秋桃成铃。

3.3 打群尖:抑制叶枝和果枝生长,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保证蕾铃正常发育。

3.4 去叶枝、推株并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底部棉铃的发育。

调控技术范文2

温度调控

温度是葡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重要环境条件。主要表现为葡萄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转都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土壤温度也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大的影响;极端的高温与低温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严重的甚至使植株死亡。在葡萄设施栽培中,栽培设施为其中的葡萄创造了不同于露地生长的温度条件,其适宜与否严重影响栽培的其他环节。温度调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气温调控和土温调控。

气温调控

一般认为,葡萄设施栽培的温度管理有3个关键时期:催芽期、开花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

调控标准

催芽期:催芽期升温快慢与葡萄花序发育和开花坐果等密切相关。升温过快,导致气温和地温不能协调一致,严重影响葡萄花序发育及开花坐果。气温调控标准:缓慢升温,使气温和地温协调一致。第一周,白天15℃-20℃,夜间5℃-10℃;第二周,白天15℃-20℃,夜间7℃-10℃:第三周至萌芽,白天20℃-25℃,夜间10℃-15℃。从升温至萌芽一般控制在25天-30天左右。

新梢生长期:日平均温度与葡萄开花早晚及花器发育、花粉萌发和授粉受精及坐果等密切相关。气温调控标准:白天20℃-25℃;夜间10℃-15℃,不1氐于10℃。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40天-50天。

花期:低于14℃时影响开花,引起授粉受精不良,子房大量脱落;35℃以上的持续高温会产生严重日烧现象。此期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首先要避免夜间低温,其次还要注意避免白天高温的发生。调控标准:白天22℃-26℃;夜间15℃-20℃,不低于14℃。花期一般维持7天-15天。

浆果发育期:温度不宜低于20℃,积温对浆果发育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如果热量累积缓慢,浆果糖分累积及成熟过程变慢,果实采收期推迟。调控标准:白天25℃-28℃;夜间20℃-22℃,不宜低于20℃。

着色成熟期:适宜温度为28℃-32℃,低于14℃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昼夜温差对养分积累有很大的影响,温差大时,浆果含糖量高,品质好,温差大于10℃以上时,浆果含糖量显著提高。此期调控标准:白天28℃-32℃:夜间14℃-16℃,不低于14℃;昼夜温差10℃以上。

调控技术

保温技术:①优化棚室结构,强化棚室保温设计。日光温室朝向为南偏西5°;墙体采用异质复合墙体,内墙采用载热能力强的建材如石头和红砖等,并可采取弯形结构增加内墙面积以增加蓄热面积,外墙采用保温能力强的建材如泡沫塑料板结合砖墙或采用土墙等。②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多层覆盖。③挖防寒沟,在棚室周围挖宽30cm-50cm、深度30cm以上的防寒沟。在防寒沟内铺垫塑料薄膜,然后填装杂草和秸秆等保温材料,防止温室内土壤热量传导到温室外。④人工加温。⑤正确揭盖草苫、保温被等保温覆盖物。

降温技术:①通风降温。注意通风降温。顺序为先放顶风,再放底风,最后打开北墙通风窗进行降温。②喷水降温。注意喷水降温必须结合通风降温,防止空气湿度过大。③遮阳降温。这种降温方法只能在催芽期使用。

地温调控

设施内的地温调控技术主要是指提高地温技术,使地温和气温协调一致。葡萄设施栽培,尤其是早熟促成栽培中,设施内地温上升慢,气温上升快,地温―气温不协调,造成发芽迟缓、花期延长、花序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葡萄座果率和果粒的第一次膨大生长。另外,地温变幅大,会严重影响根系的活动和功能发挥。

提高地温技术

主要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地温:①起垄栽培。该项技术措施简单有效,在中国葡萄设施栽培中应用很广。具体操作如下:在葡萄栽植前,按适宜行向和株行距挖沟。沟一般宽80cm-100cm,深60cm-80-cm。首先回填20cm-30cm厚的砖瓦碎块,其上回填30cm-40cm厚的秸杆杂草(压实后形成约10cm厚的草垫),然后每667m2施入腐熟有机肥5m3-10m3,与土混匀回填,灌水沉实,再将表土与500kg新型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混匀,起40cm-50cm高、80cm-100cm宽的定植垄,然后在定植垄上栽植葡萄。②早期覆盖地膜。一般于扣棚前30天-40天浇透水,并覆盖地膜。③建造地下火炕或埋设地热管、地热线。该项措施对于提高地温最为有效,但成本高。目前中国基本没有应用。④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合理控温。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气温调控分为3段:第一段是从扣棚覆盖草苫始到最低气温低于0℃止,此阶段具体操作是草苫和保温被等保温覆盖材料于夜间揭开,同时开启通风口,让外界冷空气进入温室,白天覆盖保温覆盖材料,保持白天设施内相对低的温度i第二段是从最低气涮氐于0℃始到白天大多数时间温度低于0℃止,此阶段具体操作是白天、黑夜均覆盖草苫和保温被等覆盖材料;第三段是从白天大多数时间温度低于0℃始到开始升温止,此阶段具体操作是白天适当揭开草苫等保温覆盖材料,让少量阳光进入,提升设施内气温,当气温升至7℃左右时覆盖保温材料,夜间覆盖保温材料。原则是保持设施内绝大多数时间气温在2.1℃-7.2℃之间,这样一方面利于休眠解除,另一方面利于保持地温不至过低,利于升温后保持地温和气温的协调一致。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利用秸秆发酵释放热量提高地温。该项措施简单有效,提高地温的同时还释放CO2气体,提高设施内的CO2浓度,而且秸秆发酵腐烂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体操作如下:在行间开挖宽30cm-50cm、深30cm-50cm、长度与树行长度相同的沟槽,然后将玉米秸、麦秸、杂草等填入,同时喷洒促进秸秆发酵的生物菌剂,最后秸秆上面填埋10cm-20cm厚的园土。园土填埋时注意两头及中间每隔2m-3m留置个宽20cm左右的通气孔,以为生物菌剂提供氧气通道,促进秸秆发酵发热。园土填埋完后,从两头通气孔浇透水。

湿度调控

水既是植物生存的重要因子,又是组成植物体的重要成分,葡萄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设施栽培条件下如果空气湿度过高,使棚膜上凝结大量水滴,既影响光合作用,同时容易诱发多种病害。花期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开花、传粉和受精;果实发育后期,适当控制土壤湿度, 有利于增加果实含糖量,提高品质。设施栽培由于避开了自然雨水,为人工调控土壤及空气湿度创造了方便条件。

调控标准

湿度调控标准因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催芽期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不足,不仅延迟葡萄开花,还会导致花器发育不良,小型花和畸形花增多;而土壤水分充足、空气湿度适宜,则葡萄开花整齐一致,小型花和畸形花减少,花粉生活力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80%左右。

新梢生长期 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60%-80%为宜。

花期 土壤和空气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开花坐果。土壤湿度过高,新梢生长过旺,往往会造成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养分竞争,不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坐果,导致座果率下降;同时树体郁闭,容易导致病害蔓延。土壤湿度过低,新梢生长缓慢或停长,光合速率下降,严重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空气湿度过高,树体蒸腾作用受阻,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导致花药开裂慢、花粉散不出去、花粉破裂和病害蔓延。空气湿度过低,柱头易干燥,有效授粉寿命缩短,进而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左右,土壤相对湿度要求以60%-70%为宜。

浆果发育期 浆果的生长发育与水分关系也十分密切。在浆果快速生长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促进果实的细胞分裂和膨大,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60%-70%之间,土壤相对湿度要求以70%-80%为宜。

着色成熟期 充分的水分供应往往会导致浆果晚熟、糖分积累缓慢、含酸量高、着色不良,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因此,在浆果成熟期适当控制水分的供应,可促进浆果的成熟和品质的提高,但控水过度也可使糖度下降并影响果粒增大,而且控水越重,浆果越小,最终导致减产。调控标准: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60%,土壤相对湿度要求在60%左右为宜。

调控技术

降低空气湿度技术 通风降湿;全园覆盖地膜;改革灌溉制度,改传统漫灌为膜下滴灌或膜下灌溉,并采用隔行交替灌溉技术:升温降湿;挂吸湿物等。

调控技术范文3

关键词:电梯系统;VVVF;PLC控制器;调速

中图分类号: TU22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当下城市经济的日益发展,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电梯供应量与日俱增,接着随之而来的是对电梯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要求的提高,因此我们对电梯运行的性能、调速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变频变压(Variable Voltage and Variable Frequency,VVVF)电梯调速技术利用PLC控制器实现对电梯运行的精确控制,具有调速性能好、节能效果显著、实用性强等特点,可有效提升电梯运行性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1 电梯调速技术原理

根据电机学知识得到交流电动机的转速公式为:

(1)

式中,f为供电频率;p为电机定子绕组磁极对数;s为电机转差率。

(1)电梯调速可以通过改变电机极对数p来实现,这种调速方法称之为变极调速技术。

(2)电梯调速还可以通过调整定子绕组电压方式实现。通过调整电压,可以实现对电机转差率s的调整,从而达到调速目的,这种调速方法称之为交流调压调速技术。

(3)电机转速n和电源频率f成正比,可以通过连续均匀地调节电源频率来实现电机转速的均匀变化,此时电机的最大转矩会发生改变,但是电梯为恒转矩负载,要求调速时要保持电机的最大转矩不能发生变化。根据转矩公式可知:

(2)

式中,为电机常数;为电机气隙磁通;I为转子电流;为转子功率因数。

同时有电压公式:

(3)

式中,U为定子电压;f为定子电压频率;为定子绕组匝数;k为电机常数。

由公式(3)可知,通过保证电动机的U/f比值不变,或者使电机的定子电压随电源频率变化成正比变化,此时可以实现磁通恒定。保持有功电流I不变,则电机的输出转矩保持恒定。这种调速方法称之为变频变压调速技术。

2电梯调速技术对比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较为常用的电梯调速技术可以分为变极调速技术、交流调压调速技术、直流调速技术和变频调速技术。下面对几种调速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中低速运行电梯的电机调速技术主要采用变极方式,从而使得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在价格和维护性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变极调速技术在早期的电梯控制中使用较多。但是变极调速技术只能实现对电机运行的有级调速,这就会对电机运行的加、减速过程造成影响,导致乘坐电梯的舒适性降低。

为了避免变极调速技术存在的缺点,交流调压调速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交流调压调速技术利用自动控制原理,采用闭环控制调控电梯运行速度,提高了乘坐电梯的舒适性。但是此种技术在电梯转矩精确控制方面存在缺陷,同时存在着电梯低速运行时能耗大和输入功率因数降低的问题。

在电梯调速技术中,直流调速技术应用也较为广泛,主要适用于高速、超高速电梯运行控制。直流调速技术可以实现对电梯速度的精确控制,弥补了以上两种控制方式的缺陷,电梯控制的响应速度和舒适度都较高。但是此种技术主要用于对直流电机的控制,应用范围较窄,同时也存在着电梯低速运行时输入功率因数降低的问题,影响了实际控制效果。

变频变压调速技术对电机供电进行控制,首先将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然后通过逆变技术实现不同电压和不同频率交流电的输出,同时引入电压、电流和速度的反馈控制,实现对交流电动机转速的平滑调节,成功地改善了以上调速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得电梯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性能大大提升。

3 VVVF调速电梯系统的构成

该系统主要由PLC控制器、变频器、光电旋转编码器(PG)、曳引机、光电传感器和显示系统等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变频变压调速电梯系统整体框图

由图1可知,电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PLC控制器,PLC负责对各种逻辑信号进行处理,可根据变频器的输出信号对电梯位置进行计算,同时根据呼叫信号和预定程序进行判定,进而向变频器发出启停信号及楼层显示信号、门机驱动信号等。

电梯调速部分选用高性能的VVVF变频器,一般采用电压型的,通过改变电源频率和电压实现对电机的调速;变频器利用旋转编码器测量曳引机的转速,变频器和旋转编码器构成速度闭环矢量控制系统,从而较好地对平层精度和运行速度进行准确控制。为保证变频器对电梯的最优控制,可进行如下操作:首先使电梯的电机处于空载状态,然后启动电梯电机,让变频器自动识别并存储电动机有关参数,变频器将根据识别到的结果调整控制算法中的有关参数,最终实现对电机的最优控制。

4 VVVF调速电梯的控制实现

VVVF调速技术的核心是对电梯运行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进行控制,调速控制的好坏决定了电梯性能的优劣,通过对电梯运行速度的有效调控,可以有效降低电梯运行中的启动、加速、稳态和减速停车过程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电梯运行的可靠性和乘坐的舒适性。

电梯运行的关键环节在于启动加速和减速平层阶段,对其控制过程如下:在启动加速阶段,控制过程要满足电梯平稳启动且没有较大冲击力的要求,同时不能发生反向溜车问题。首先PLC控制器向变频器发出预励磁命令,使电动机内部能够建立磁场以满足启动条件,然后控制器经过一定延时后发出打开抱闸指令,PLC控制器根据程序设定确定加速阶段速度参数,对变频器发出速度指令,有效消除零速抱闸时反向溜车问题。在减速平层阶段,为了保证电梯运行效率和舒适度,要求电梯实现无速停车抱闸,减速到平层时无爬行过程。

VVVF调速技术通过矢量变换控制技术实现对交流异步电动机的驱动控制。通过采用VVVF调速技术,电梯可以在较低频率下实现软启动,然后再随着电梯速度的增加而提高供电频率,因此电机启动所需要的启动电流很小,功耗降低。当电梯工作在稳定态和制动态时可以再生发电,电梯系统不再需要从电网中获取额外能量,有效减少了电能消耗。同时VVVF电梯系统还可以使得电路的功率因数大大提高,从而节省电梯运行成本。因此VVVF电梯系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5结语

随着电梯拖动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进步,电梯调速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交流变频变压调速控制阶段。变频变压调速技术通过控制电机供电电压和频率可实现速度闭环调整,能够较好改善电梯运行可靠性和乘坐舒适度,同时在节能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代表了未来电梯调速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少华,刘红武.PLC变频器在电梯中的应用[J].电气技术,2007(1)

[2]靳强,孔凡生,齐建勇.VVVF电梯控制原理与控制系统[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3]肖工赠,蒋胜泉.VVVF变频器在电梯系统改造中的应用[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3)

调控技术范文4

[关键词]智能控制 模糊控制 中央空调系统 节能

中图分类号:TU831;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349-01

空调系统复杂,其运行过程需要有适当的控制手段,以保证系统的节能效果和运行的稳定性。但针对这样复杂难控的对象,经典控制和现代控制都难以充分满足要求,所以需要借助于智能控制来全面实现。智能控制是自动控制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交叉和综合的产物,为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或不能很好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智能控制概述

既然常规控制理论与技术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工程上对提高自动化水平和扩大自动化范围的要求,人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的途径或解决手段。先是发现在复杂的生产实践中,熟练的操作工、技术人员或专家不但能自如操作,还可获得较满意的控制效果。这自然引发了人们的联想:将这些人的知识经验和控制理论相结合,作为控制理论解决复杂过程的一个补充手段。这样,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各国控制界都探索建立新的控制理论,即充分利用人的控制知识对复杂系统进行控制,逐渐形成了智能控制理论的雏形。最初就是以机器人控制为背景而提出的。智能控制就是指应用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及优化方法,在未知环境中,仿效人的智能,独立对系统实现控制,以达到其控制目标的一类自动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智能控制器。它是对人脑的神经结构、思维过程、专家决策的一种模仿,甚至是仿照生物进化和群体免疫特性的优化算法。目前主要包括模糊控制、神经元网络控制、专家控制系统、学习控制、人工生物进化(含遗传、免疫和种群寻优)算法等。

为实现某种控制任务,智能控制的一般结构图如下所示。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受控对象越来越复杂,自动化技术也就经历了从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到当前的研究热点一智能控制的发展过程,其示意图如下:

可见,目前的智能控制是控制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主要解决那些用传统控制方法无法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近年来,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正处于全盛的发展时期,其理论和技术在国内外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涉及不同领域和部门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己经进入工程化、实用化的阶段。但作为一门新兴的理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智能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是二元结构,三元结构的应用依然较少,整体在应用实践中还处于不断充实改善阶段。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控制必将迎来新的突破,从单纯的智能控制逐步走向综合性控制。

二、智能控制在空调系统运行中的应用

1、模糊控制在定风量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定风量空调系统的风量一定,不管负荷如何变化,风机执行全风量运转,通过改变送风温度来满足室内冷热负荷的变化,以维持室内设定的温湿度值。现代智能建筑中常用的定风量空调系统结构见图3。

该空调系统不仅具有供冷、供暖、除湿、加湿功能,而且通过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对回风机、排风口和电动风门进行控制,可以实现自动混合式、全新风或循环式运行,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定风量空调系统控制的主要内容有空调回风温度自动调节、空调回风湿度自动调节以及新风阀、回风阀和排风阀的比例控制等。由于室外空气状态的变化和室内热湿负荷的变化以及空气处理机组内各种阀门调节的非线性,加之房间的热惯性,导致直接通过风阀和水阀控制房间的温湿度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该系统模型采用串级控制的方法,控制器算法采用模糊控制和PID调节,模糊控制响应速度快,过滤时间短,鲁棒性好,适于被控对象变化大的情况,当被控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差较小时,切换为 PID 控制。

2、模糊控制在变风量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变风量系统是指当空调房间内的冷热负荷发生变化时,通过改变送风量而不是改变送风温度来维持室内温湿度要求的一种空调方式。在该系统中,每个房间的送风入口处设置了一个末端装置,该装置实际上就是一个可以进行自动控制的风阀,通过增大或减小送入室内的风量,实现对各个房间温湿度的单独控制。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是送风温度不变,也就是说表冷器回水调节阀的开度不变。工程上一般采用变频器来调节送风电机的转速,从而实现送风量的改变。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控制结构见图 7,其控制内容主要有送风量的自动调节、回风机的自动调节、相对湿度的自动控制、新风阀、回风阀和排风阀的比例控制以及变风量末端装置的自动调节等。为保证空调房间内有良好的舒适性,室内的相对湿度可以通过改变送风含湿量来实现。在工程中一般采用回风管道内的相对湿度作为调节参数,根据该参数的变化调节蒸汽加湿阀的开度,以获得稳定的系统相对湿度。

结语

智能控制是针对被控系统的高度复杂性、高度不确定性及人们对控制性能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提出的,由此,一个理想的智能控制系统应具备的性能有:学习功能、适应功能、容错功能、鲁棒性和组织功能。其中,低层次的学习功能主要包含对控制对象参数的学习,高层次的学习则包含对知识的遗忘与更新。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空调系统控制领域,就是一项很有价值的任务,我们必须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做好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调控技术范文5

关键词:配电网;调控一体化;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011-02

在科技生产力的推动和国家对电网要求的不断提升下,电力行业也在不断改造和优化,智能化电网模式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此时传统的电网运行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智能化电网的要求,不能由智能电网进行管理和调控。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的电网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确保智能电网的稳定可靠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配电网的调控一体化技术进行探究。

1 配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原则

1.1 配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环节

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的主要环节包括下述几方面:

①机构设置一体化,对于整个配电网实行统一化运作和管理,及时将电网运行的状态反馈到运行和管理中心。

②对人员设置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各部分工作人员都能严格按照调控一体化系统进行运作。

③能实现对配电网的在线监控,在故障预警和运行状态方面及时反馈等。

1.2 配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原则

要确保调控一体化技术的高效运行,在设计时必须满足基本原则,即:完整性、可靠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等。

2 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总体架构

整合完成的典型调控一体化系统结构详图如图1所示。

2.1 调度一体化主站

最完善和理想的调控一体化系统在进行各个部分的设计时,如前者部分和应用服务等都该属于一体化设计,具体配置如图2所示。

根据上图可知,通过前置系统采集到其他数据,然后将其存储到相应的数据库中,为其它高级应用提供基本的平台支撑,其它各种应用被分别配置到专用服务器,例如调度服务器、二次设备服务器等。

2.2 通信网络

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通信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能实现多种数据的有效传输,因此对于通信网络要求双重化冗余配置,通常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主通信通道一般是调度数据网,另外为数字、模拟专线等。

2.3 变电站端设备

变电站端设备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通常采用远动设备和二次设备合二为一的模式,然而由于目前技术方面的限制,仅能从远动设备获取电网的运行参数和拓扑结构,还不能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3 调控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分析

3.1 二次设备模型分析

调控一体化技术本质应该属于一体化设计,然而国内目前常用的系统都是遵循IEC 61970,主要面向调度业务的,基于此,要适当对二次设备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

3.2 信息分流技术分析

调度关键在电网层面,集控关键在变电站设备层面,所以在一体化系统中,必须对传输的数据流从采集、存储、处理到人机交互等进行分流及如何分流进行详细的研究,要区别调度和集控所关注的重点内容,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何能够优先级展示,以满足调度和集控不同的需求。

3.3 智能告警技术分析

智能告警技术包括多种类型,如电网本身、一、二次设备的告警等。必须对接收到的各种异常信息进行辨识和剔除处理,通过使用制定的相关规则对各种信息进行技术研究和综合处理,智能推理故障、关联事件等;对信息展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如事项展示方式、间隔具体信号成组显示方式、电网在正常和故障状态下信号的智能合并等,将传输过来的巨大信息量进行甄别区分,使监控人员能够从容面对,同时还能够通过交互查看具体的问题。

3.4 操作票及防误操作分析

开指令票和操作票是最主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如何能够更好的调控一体化下实现电网的分析性、操作票、挂牌约束等,如何能够更加简便快捷的实现操作。如在人机交互界面进行遥控操作时,不能直接进行,务必要经过五防安全规则校核的步骤;在远程操作过程中,如果一旦出现明显状态的变化,则必须考虑相关联的一次设备的视频联动;在模拟演示方面,要增加灵活的预演功能,但是务必要和正式的操作具有明显的差异,具备防误校验功能;在进行正式操作过程中,要必须和预演相对比,如果两者出现差异要立即停止并立即报警;模拟预演并非强制性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可以直接进行操作。

3.5 远程操作智能辅助支持系统分析

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远程操作大大增加,为了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巨大工作量,对于部分日常远程操作,如限负荷,提供向导式的智能工具;要切换不同的运行状态,设定固定的程序来执行,从根本上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降低出现错误的几率。

3.6 保护设备远程控制相关技术分析

保护装置是确保配电网可靠运行的最核心的二次设备,也是整个系统监控的关键设备,是配电网运行异常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系统必须对保护装置进行远程修改参数等控制,如修改整定值、投退软压板等,要持续不断的对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进行研究,开展自适应校核技术的深入研究。

3.7 设备运行状态监视和高级应用管理技术分析

对配电网系统运行中一次、二次设备进行在线状态监视和分析统计,主要研究监视到的数据种类、挖掘、信息提取技术等。例如:对各种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跳闸和正常操作的统计功能,结合跳闸参数,实现一旦设备达到相关限值就进行自动检修提醒。

3.8 系统故障分析定位技术

通过使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的系统数据平台,获取各种需要的数据,例如:保护动作、故障测距、故障录波、定位等各种异常现象的数据,按照置信度提供相关的处理方案,为管理人员技术处理提供辅助决策。

3.9 系统备用冗余及时

调控一体化系统在电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其可靠性要求也是极高的,为了在出现异常时不影响整个配电网的正常运行,必须要对系统的冗余备用进行研究和规划设计,一旦系统出现异常,配电网仍然能够处于被监视和控制的状态。

3.10 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就调控一体化系统而言,大量的数据信息传递和程序控制都是通过工业以太网进行,因此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是最基本的保证,因此一体化在设计时必须要对系统安全规划设计、安全布置模式和策略等进行深入研究,以便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 语

综上所述,电网系统智能化有了迅猛发展,为我国的配电网输送和管理带来了巨大便利,为了解决智能电网中的调度和监控存在的不足,建立相应的调控一体化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系统的建立,能够使配电网系统的调控和监控相互配合,极大地减少工作人员和工作量和出错效率,充分发挥智能化电网系统的优势。由于相关技术还不成熟,还需相关人员继续深入努力。

参考文献:

[1] 崔巍,史永,孙兵.基于IEC 61970/61968电网模型构建和整合[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1,(17).

[2] 杨臻,赵燕茹.一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

调控技术范文6

【关键词】电厂发展 热控调试 技术创新

前言

信息、通讯、计算机、智能控制、变频技术的发展,为火力发电厂的高效、节约运作、科学管理,以及过程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进而促进火力发电厂的科学管理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针对节能工程必须追求合理的投资回报率,电厂企业节能工程不可能大而全,盲目求新的实际情况;电厂节能工程的指导原则如下:“效益为主”、“分项实施” 、“技术更新”与“重点突破”等相互结合。怎样在火力发电厂来落实和贯彻这些方针政策,来大力促进火力发电厂节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是实现节能的唯一途径。

1 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环节控制

(1)提高火力发电厂的燃烧煤质。从而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煤炭的质量对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影响很大。通常来说,在广泛应用煤粉锅炉的火力发电厂中,燃煤的成本能够占到发电成本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而占上网电价成本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如果不提高煤质,使用的煤质较次,则会导致火力发电厂的煤炭消耗量和电力使用率增加,也会造成锅炉和辅助设备的严重损耗。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提高燃煤质量,做好人厂和人炉燃煤质量的控制,能够有效减少燃煤的消耗量,节约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成本,实现火力发电厂的节能减排。

(2)提高火力发电厂中汽轮机的工作效率,增大其转化内功的效能,减少其内部损失。在火力发电厂中,使用汽轮机将蒸汽热能转化为动能非常普遍。但由于在汽轮机内部汽流通过喷嘴与叶片产生摩擦。而叶片也往往存在顶部间隙漏汽等因素,汽轮机在进行蒸汽热能转化时,只能将部分蒸汽的可用焓降转变为汽轮机内功。造成汽轮机内部的损失。因此,提高火力发电厂中汽轮机的工作效率,也是做好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改善:可以增加蒸汽流过动叶栅时的相对速度,采用渐缩型叶片等减小叶片出口边的厚度,从而降低喷嘴与叶片产生摩擦所造成的动能损失。

2 电厂热控调试中的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

由于技术创新是各种技术融合、共生,相互渗透作用的结果,从而需要专业公司、专业人员来实施,以弥补电厂技术人员的技术储备不足。实施节能工程项目,既可以培养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而迅速地推广到下一个电厂,而可能此电厂的技术人员尚未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如经过变频节能工程实践,专业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积累了大量经验,对高压功率变频装置应用中产生的很多如谐波、电机发热、功率因数在低转速时不理想、维修麻烦等问题,就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优化能源资源的结构布局为中心,最大程度地降低火力发电厂的能源资源消耗,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对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保证我国各大火力发电厂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的目标,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严格执行定期维护制度。做好机组的大、小修设备检修管理,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使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做好日常维护和试验。停机时,对保护系统检修彻底检修、检查,并进行严格的保护试验。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热控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故障处理能力。

3 如何科学有效地突破热控调试中技术的创新

(1)尽量采用技术成熟、可靠的热控元件。随着热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热控元件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采用技术成熟、可靠的热控元件对提高DCS系统整体的可靠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热控自动化的要求,热控设备的投资也在不断地增加,切不可为了节省投资而“因小失大”。在合理投资的情况下,一定要选用品质、运行业绩较好的就地热控设备。以提高DCS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

(2)减少非计划启停和设备消缺用油。加强设备维护,减少机组非停和低负荷投油消缺。若要低负荷投油消缺时,可统计所有需要低负荷消除的缺陷,尽量放在一次低负荷投油消缺中完成。减少由于煤质差投油助燃次数。机组正常运行中,根据燃烧和煤质情况做好配煤掺烧工作,杜绝由于燃烧恶化而投油助燃。大油枪改造造小油枪。设计时油枪出力一般为锅炉30%额定负荷。可将大出力油枪改造为小出力油枪,某电厂两台300MW机组将油枪出力为1.75T/H改为0.8T/H,经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通过提高入炉的空气温度、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充分混合空气与煤炭(煤粉)、合理降低煤粉细度、调整锅炉的燃烧程度和保障锅炉内一、二次风的混合时间等来减少可燃气体和固体中因未完全燃烧所造成的热损失;可以通过严密水冷壁和锅炉炉墙结构、采用先进的保温材料保障炉墙与管道的保温性能以及增加锅炉周围空气的温度来实现对锅炉自身散热导致热损失的控制。

4 结语

火力发电厂还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技术创新,将科技创新视为火力发电厂实现长远发展的核心驱动,从而减少火力发电中的各项能耗,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达到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的目的。如可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火力发电厂中的火电机组,形成封闭环控制系统,促使恒压和恒流量控制,改善锅炉燃烧情况,减少煤耗、电耗和水耗等一系列能源资料消耗,实现火力发电中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真正落实节能减排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岳双进.火力发电厂锅炉等离子点火改造调试[J].科技资讯,2011(17).

[2]高健.论电厂热控系统干扰源及解决措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10).

[3]蔡健.对电厂热控系统常见问题的分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