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一体化范例6篇

调控一体化

调控一体化范文1

【关键词】 调控一体化 电力监控信号 规范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160-01

对于调控一体化来说,它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原有的变电监控以及变电运行管理进行全面的分离,并将相应的监控业务以及调度业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因此来进行对于电网调度以及电网监控的一体化管理的实现。目前状况下,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较为先进,且具有较大的优势。它能够使配电网络故障处理的效率以及日常的操作效率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1. 信号监控工作的分工

调控一体化实施后,调控中心要对反映全网电气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控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以笔者所在的地区调控中心为例,全网的监控信号数量在日均1~2万条,如果是遇到恶劣天气或大量检修工作则每日信号量可达到将近4万条。面对如此巨大的信号量,如果对所有信号均进行实时监控处理,显然是不现实。因此必须对全网的监控信号根据分类进行分工处理:实时信号监控和后台信号分析。

1.1后台信号分析。针对历史信号进行的后台信号分析,重点在于信号分析的广度和深度。该项工作主要由信号分析师及保护、自动化等各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开展,深入分析挖掘日常监控信号中所隐藏的电网及设备运行隐患。

1.2实时信号监控。实时信号监控是由监控员重点针对一、二类信号进行实时监视处理的工作,主要突出信号处理的时效性。通过实时信号监控,监控员可以全面掌握电网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电网中的异常和故障,协助调度员快速准确处理电网事故提供有力的支持。

2. 电力监控信号的显示方式

为了实时信号监控及后台信号分析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需要对监控信号的显示方式进行一定的设计。监控信号的显示形式主要包括:图形、光字牌、事项显示窗以及历史事项检索等。对于实时信号监控工作,重要信号的显示应能直观清晰的呈现给监控员。因此在事项显示窗口中对监控信号进行分区分类显示,分别设置6个事项显示区:①开关事故跳闸区:显示开关位置在非正常操作状态(事故)下的变位信号。②事故信号区:显示电网设备故障跳闸及影响变电站安全运行的一类信号。③异常信号区:显示异常类的软报文以及硬接点等二类信号。④状态信号区:显示反映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三类信号。⑤遥测越限区:显示各负荷、电压、电流、功率因素、温度等遥测信息的越限信号。⑥综合信号区:分区显示全网信号、试验信号、远动信号、AVC事项信号等。此外,监控系统中对所有电网设备应设置单独的设备信号间隔,间隔内陈列该设备的所有保护测控信号,并按照不同的信号分类辅以不同颜色光字牌来展现。当需要具体查看设备间隔保护动作情况时,监控员将能直观的从设备间隔图中找出重要的监控信号。对于后台信号分析工作,监控系统应能提供全面的历史信号查询功能,包括各种查询条件(变电站、信号类别、时间区间等)下的信号查询。

3. 电力监控信号的规范

3.1 监控信号分类的原则。调控中心对所采集的监控信号应根据其反映电网或设备状态的紧急及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以便于监控人员迅速掌握重要信息。①一类信号:主要反映由于非正常操作和设备故障导致电网发生重大变化而引起断路器跳闸、保护装置动作(含重合闸等)的信号以及影响全站安全运行的其他信号,如全站直流消失、10kV母线失地、火灾报警、数据通道中断等。②二类信号:主要反映电网一二次电气设备状态异常及设备健康水平变化的信号,如断路器控制回路断线、装置异常、装置闭锁、过负荷、模拟量越限、通信电源—48V输出告警等信号。③三类信号:主要反映电气设备运行状态以及运行方式,如开关、刀闸变位信号、反映保护功能压板、同期压板投退的信号等,同时包含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器、收发信机等设备的启动、异常消失信号等。

3.2 监控信号名称的规范。监控信号全称应由变电站名称+电压等级+间隔名称(双重编号)+装置名称+信号规范名称组成。监控信号规范名称应以贴切描述实际意义,便于运行监控人员准确理解一、二次设备运行状态为原则。

4. 电力监控异常信号的管理

监控信号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异常信号的管理。当监控员(信号分析师)发现异常信号时,首先是报送给变电站运维人员处理,若运维人员能解决问题,则异常信号处理流程终结;若运维人员无法处理,则需要运维人员向检修部门报缺处理,同时监控员(信号分析师)对该异常信号进行记录存档,直至检修部门处理完毕才能终结该异常信号流程。在实际工作当中,除了因设备缺陷造成的异常信号外,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频繁出现的异常信号,且数量很大,给监控员正常的实时监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信号的分析,我们发现了这些频报信号的根源,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极大地减少了这些信号干扰。

4.1遥测越限频报信号。通过对遥测越限频报信号的分析,造成遥测越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线路载流量增容改造后,相应的遥测限值未能按新定值及时更改,造成系统仍按照旧限值进行越限判断,属于假越限。对于这类越限信号,需要及时更新监控系统中的遥测限值来解决问题。二是由于线路负荷增长过快,线路载流量达到饱和或者线路上存在冲击性负荷造成实际越限。通过对这类信号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线路过负荷只在限值附近波动或者短时冲击过负荷,由此造成越限信号频发。针对这种短时波动越限即复归的特点,我们仍采用对所有越限信号进行延时10秒或20秒报出的方式,由此屏蔽了大量的遥测越限信号。

4.2装置定值不合理的异常信号。部分保护装置的启动定值、返回值设置与该参数正常运行区间重叠,导致设备启动参数在邻近启动定值的正常运行状态波动时造成信号的频繁报出。通过与保护定值整定人员进行探讨,对相关保护定值进行适当调整,有效削减了这类异常信号。

4.3操作伴生信号。操作伴生信号是伴随设备状态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在极短时间内存在的信号。由于这类信号具有动作后短时间内即复归的特点,因此我们采取在监控系统主站程序过滤伴生信号的屏蔽方法。每当含有伴生信号关键字的动作事项上报到主站,程序不会立即将事项报出,而是放在缓存区,在一定延时内如果接收到对应的复归事项,则该信号将不会报出,反之则将信号报出。通过对10kV设备伴生信号采用延时20秒的方式,有效屏蔽了“弹簧未储能”、“控制回路断线”、“装置报警”等相关信号。

5. 结束语

做好监控信号的管理工作是有效开展信号监控工作的基础。调控一体化实施以后,调度业务与监控业务高度融合,信号监控工作必须能全面有效地掌握电网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电网设备缺陷、隐患,为调度员迅速准确处理电网故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而为了保障信号监控工作的高效开展,首先必须做好信号监控的基础工作——监控信号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凯. 调控一体化系统在地区供电局的应用[J]. 云南电力技术. 2010

[2] 金双喜. 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的研究与分析[J]. 陕西电力.2011

调控一体化范文2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 集约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调控一体化概述

调控一体化是指将电网调度与变电监控进行一体化设置,实现电网调度监控与运行维护操作共同结合进行的电网管理体系。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耗费人力多,且工作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在各个集控站的阶段上工作衔接不够。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结构随之越来越复杂,电力公司对电力服务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实行了调控一体化之后,其分工更加明确,其中,调度控制中心主要是负责电网的调度,负责对变电站的监控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紧急情况处理等。而运行维护操作站点则主要是对调度指令进行分解和执行,各施其责,相互配合。通过调控一体化的管理,充分实现了调度控制中心的集中化管理,实现了全部检测工作的集中有效进行以及资源整合,也便于监控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2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总体方案

调控一体化系统需要依靠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完善的跨越平台,通过系统模型,从而建立一个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实现当前现有的调度自动化各应用功能的有效集成,并逐步建立、投运、扩充其他相应模块,实现应用软件的快捷接入,形成调度自动化应用的集体环境。

2.1 硬件平台建设

在调控一体化系统中,为了满足调度与监控的共同需求,可以采取服务器群来进行计算的先进技术,合理调整硬件构架;同时,通过硬件系统的平台,对冗余配置进行配置,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调度与监控在一套硬件平台上运行,系统通过分层和分区的方式实现了调度的有效性,并对系统不同范围进行监视和控制,在该系统中,全程采用了4台SCADA服务器,4台历史服务器,以及2台网络服务器和1台PAS服务器。在该配置中,系统的数据采用和前置服务器采用的是一体化配置,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而SCADA服务器、历史服务器以及前置服务器和网络服务器等对冗余的配置提供了可靠性的保证。

2.2 软件构架的建设

除了硬件配置建设以外,调控一体化中软件构架采用一个统一的支撑平台,将软件功能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二者兼得,并充分采用模块化设计和配置,提高整个系统的智能化、开放化和灵活性。软件构架的建设包括调度与监控一体化的图模库、一体化的图形服务以及一体化的数据服务和一体化的报警服务及曲线服务、报表服务等。通过软件构架的建设,实现了现实应用功能的灵活配置,对不同业务对象具备了不同的信息功能,实现了适应调度、灵活控制和运维操作的三级管理一体化。

3 调控一体化的应用

3.1 设备建模层

目前,在调控一体化应用的设备建模层中,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技术,对当前的电力自动化进行两次设备分析,模型建设为间隔层、站控层和设备层等三个层次。而设备层则包括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两种设备模型。一次设备模型如间隔层和站控层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

3.2 数据信息采集和分流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前置服务器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也要求对站点端的传送遥控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实现信息转回软报文的处理功能。主站SCADA服务器通常是与人工工作站链接,对接收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对分别展示不同业务需求的信息进行调度和集控。通常电力自动化管理要求信息号应该完整上传,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全面详细的合并,实现分层显示。对下一层的系统中保留的原始信息的详细数据进行分析,确保信号精简,并快速处理具体信号之间的矛盾。

3.3 SCBDA功能

SCBDA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高性能的、完整的以及实在的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检测和控制,该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数据的通信以及数据的过滤、计算和统计,并通过系统支撑平台建立支撑平台,实现SCBDA的历史数据的收集和保存,事件的紧急处理以及人工数据输入和打印输出等功能。

3.4 调控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

调控一体化系统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还对以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人机展示层,要求充分实现调控的一体化人机交换展示。其次,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层,还要根据调度和集控的情况进行实际融合,加强各功能的分类,区分信息的分流,智能语言的报警;同时,还要明确责任分区,做到各施其责。另外,对于信息的分层,要求对信息告警分类,对系统进行备份,合并和处理,并在采集信息层对信息进行必要的保护,实现信息统一管理。

4集约精益,规范管理,调控一体化新模式收获新成效 通过实践,电网运行管理由最初的调度、监控分散管理到调控合一初步集中管理,再升级为调控一体化全面集约管理模式,实现了电网运行由分散到集中的本质转变,实现了电网运行集约化管理的全新变革。也使安全供电可靠水平提升,管理优势初步显现。

4.1.整合资源,业务集中 调控一体化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方向,优化整合公司运行系统核心资源,实现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保障调度、变电站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建立了全新的集中管理模式,实现了电网整体的全范围精益监控。整合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员的有效利用。

4.2.缩短事故处理时间,有效地防止事故扩大 调度直接获取电网的异常和故障信息,分析判断,通过直接遥控现场设备,缩短故障处理时间。实现了故障的快速发现、反应和处理,缩短了处理链条,减少了停电时间。

4.3.人员业务技能提升,电网安全供电可靠性提高 调度和集控整合后,调度与监控在专业上互相渗透,取长补短。通过监控使调度员能全面掌握电网设备运行状态,通过调度使监控人员了解电网运行方式的改变等情况,由点到面,有助于把握监控重点,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运行,锻炼和培养了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

五、结论“调控一体化”运行突破调度传统的运行模式,使电网调度指挥与运行监控进行有机结合,优化整合运行系统核心资源,实现系统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地缩减故障处理时间,提升了调度人员处理业务能力。“调控一体化”运行为提高电网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带来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电网调度和电力监控进行一体化设置,实现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电力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也为公司实现“两个转变”,为早日实现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红蕾,戚伟,陈昌伟.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陕西电力,2010,38(5):90―93.

[2]马冬雪.视频监控在安阳供电公司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09(21):128―130,133.

[3]韦平.全方位管理提高变电站安全运行水平[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11):254―255.

[4]孙宏斌,张伯明,吴文传,郭庆来,张沛.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1―7.

调控一体化范文3

关键词: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分析研究EMS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电网运行管理和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传统的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发展的需求,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三集五大”,特别是“大运行”体系,要求电网调度运行实行精细化集中管理,电网运行管理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系统来保证,“大运行”的技术支持核心是集电网调度和集中运行监视与控制于一体的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简称调控一体化系统)。本文结合沈阳地区电网调度、集控自动化系统运行和开展调控一体化试点情况,对沈阳地区电网开展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进行分析和论证,提出了沈阳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建设思路。

一、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模式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国际一流企业,要求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显著提升公司运营的效率与效益,保障电力安全可靠,承担社会责任,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实现“三集五大”,构建“大运行”体系,在地区电网实现调控一体化。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1)技术层面,即建设调控一体化的技术支持系统,支持“大运行”体系建设;(2)仅仅围绕电网调度和集中运行管理的“大运行”体系建设,主要是运行和管理体系建设。

在电力调度自动化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每个地区设置1个调控中心,建设1套调控一体化系统,接入该地区所有35330 kV变电站信息,由调控中心对该地区电网和所有35330 kV变电站进行监视和控制,在调控中心按照岗位设调度席位、监控席位、县调等席位,调度席位主要管理各地区电网运行,监控席位主要管理该地区电网所有变电站设备的监控操作,县调席位打破县域划分,统一管理该地区县调业务,这样在地区监控中心完成地电两级调度和监控业务,技术支持系统实现调控一体化、地县一体化。目前,在变电站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必须在配置操作队,辅助调控中心完成现场操作,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将逐步取消操作队,完全实现远程监控操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厂站自动化技术、调度自动化技术、光通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力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日趋成熟,调度自动化技术日趋成熟,构建大系统技术已经成熟。在硬件配置方面,实现异构、跨平台、跨操作系统,在支撑基础软件方面,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软件平台,构建灵活、可定制、应用功能强大的大容量、功能完善的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成为可能。国产技术支持系统已经能够处理50万点以上的信息量,能满足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的信息处理要求。

在我国,由于地域、经济发展差别较大,地、县两级电网规模、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模式差别也较大,沈阳地处我国东北方区域,地区电网规模适中,地区电网以110 kV为主,县区电网35 kV及以下电网和城市配网为主,大部分地区电网内35--330 kV变电站数目在80--110座之间,城区大型变电站间隔较多,信息量大,每站平均遥信量2000、遥测量500、遥控量500。郊县、偏远地区普通变电站间隔较少,每站平均遥信量1200、遥测量300、遥控量300。一个地区大型变电站在变电站总数中一般只占30%左右,随着变电站总数的增加,大型变电站数目比例会降到25%左右,实际信息量不会超出上述测算方法估算的数目,系统规模可以满足实际需要。

实行调控一体化后,由于投资规模的不同,其系统软件硬件水平、软件功能和设备档次大为不同,安全可靠性也不同,这些是以往单一集控系统、县调系统无法相比的。另外用一套调控一体化系统代替原来多套系统,系统单一,可大大减少运行维护人员数量和劳动强度,在系统维护的方便性、及时性、统一性方面都是原来无法比拟的,便于系统统一建模,数据和模型一致性好。

从以上方面比较分析,调控一体化模式要比原来调度+集控模式优越,建设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符合“大运行”体系建设的要求,符合智能电网发展的要求,是必要的、可行的。同时,一体化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并与规模投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上档次、提水平、彰显规模效益,提高公司整体水平。

在技术层面,以建设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为先导,带动管理层面的业务流程和部门重新整合,紧紧围绕电网运行控制这一核心,需要打破层级、区域观念。

(一)要充分认识到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涉及到部门职责重新整合、人员变动等诸多复杂问题,这种变化可能会对电网安全造成威胁,影响人员的稳定和企业指标的完成等。

(二)从原来调度+集控模式发展为调控一体化模式,在系统建设和改造时,需要有一定时间的过渡期。目前,由于大多数综合自动化站对现场信息不做处理,全部直接上传到集控主站,造成集控站接收信息量非常大,大量信息上传,造成信息堆积,运行人员难以区分哪些是有用信息,同时,大量信息上传占用通道资源和系统资源,影响系统实时指标,这些都是目前一些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难以实现真正无人值班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对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信息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是否考虑对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信息过滤、分类,按照优先级上送主站,保证采集和控制的实时性要求,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控一体化范文4

关键词:电力调控一体化;监控技术;调度运行管理;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80-2

1 实施调控一体化的重要性

随着电力的不断发展,调控一体化模式也在不断进步。它并不是一般的管理模式,它是整个变电行业一个新改革的开始,无论是生产管理、组织方式还是运行维护等。它的出现实现的不只是各种设备上的变化。

对于国网公司来说,一定会对其做出各种要求,只有存在好的规划才能使国网获得更好的发展。在2010年,国网公司也提到关于它的工作方面的要求。比如构建大运行体系、推荐“三集五大”等。对于管理的模式,一般采取调控一体化,不仅能使电网的各种事情处理效率提高,还能将业务进行一定的优化。这样对于电力行业的改革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般的调控工作中,并不是单一地做一件事情,而是组合而成。首先它必须有一个优秀的调控人员,去做关于调控的工作;接着调控过后,必须定期进行维护,这也直接说明,除了拥有的优秀的调控人员以为,还应有专业的维护人员。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相辅相成,才能较好地完成调控一体化的工作。

2 电力调控的现状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很多大城市的配电网正处在从架空线向电缆转变的阶段,整个配网线路都逐渐实现电缆化。我国的电网管理部门繁多,并且各个部门相对独立,工作分配不均,各部门职责不明确,合作能力较差,导致电力调配的工作数据不完整,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常见。管理层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科学性不高,工作人员工作机制不合理,人员安排不均,导致人力资源持续浪费,所需员工人数大量增长。电力调控工作操作复杂,对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高,由于人员的工作分配不合理,很多员工责任负担重,任务难度高,工作力度超出了其能力范围,无法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严重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现在智能电网的普遍度还不是很高,很多工作人员依旧依赖传统的电力调控方式,对新兴的智能技术操控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电力调控一体化要求,一味盲目地进行电力调控工作,引起众多突发状况,反而增加了电力调控工作的难度。

3 调控一体化模式运行存在的问题

3.1 人员误操作设备风险较大

监控远方操作设备危险点总地来说有三方面因素。一是人员操作因素。值班监控员远方操作时未仔细进行核对,误选待操作设备,包括错选变电站,或错选同一变电站中其他设备;无监护操作;误遥控资格的人员随意操作。二是主站因素。调度自动化主站中遥控信息表的遥控设备与遥控点号不对应。一般情况下,经过遥控信息验收,可以保证调控主站中遥控信息表的遥控点号与遥控设备的一一对应关系,可目前调度自动化主站中,遥控信息表仅在前置机进行单一配置,一旦维护人员在其他维护工作中误改遥控信息表,即可能发生遥控设备与遥控点号不对应之状况,从而产生误操作的严重后果。三是变电站因素现场总控中遥控信息表遥控设备与遥控点号不对应。现场总控装置中经过验收的遥控信息表如被维护人员误修改,出现与调度自动化主站中遥控信息表不一致的情况,很可能产生误遥控的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从管理与技术两方面入手,消除人员、主站、厂站等各环节的误遥控因素,做到“事前控制”,有效降低监控远方操作的风险;二是从制度上规定,抓住监控远方操作的关键点,编制《忠县电网调控机构远方操作断路器管理规定》《忠县调控机构设备监控信息表管理实施细则》和《忠县电网调控机构防止遥控误操作管理规定》,实现监控远方操作规范性、监控信息表管理定值化、监控操作防误制度化;三是从实施要求方面入手。

对于以上的三点,特别是第三点实施方面的要求,主要涉及有以下三个要求:①要求采用特定的制度,对监控信息点表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忠县调控机构设备监控信息表管理实施细则》强化监控信息点表从编制、审核、现场执行到日常检查核对等各个环节的管控,确立监控信息的唯一性。建立追溯机制,在保障监控信息点表的准确可靠方面做到“日常工作落实到位,差错责任追究到人”,明确监控信息维护和验收职责。②要求建立O控信息定期比对制度,在迎峰度夏、重大活动等保电时期前夕,开展调度控制主站系统、变电站站端自动化系统的监控信息核对工作,确保调度控制主站系统、变电站综自系统中的监控信息与正式的监控信息保持一致。③要求严格执行操作监护制度,调控机构实施的遥控操作,监护形式需采用双人异机监护,确保监护到位。

3.2 值长任务繁重

在电力行业,值长一般是由原调度正值班担任。担任值长的任务并不是比以前的调度正值更轻松,反而是更为繁重。一个调度正值的工作很单一,只是负责电网关于调度方面的工作,相对于值长来说,要做的并不只是调度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监控管理工作。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目前的电力行业对值长要求都有较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需采取自学与送出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值长个人综合素质,带动整个调控班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

3.3 加快传统调度工作的转变

对于调度所负责的工作,主要表现在电网的安全运行方面。一旦调控一体化之后,相关的工作范围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不仅是在安全运行方面,在设施方面都会有一定的监视。除此之外,调度一体化也使部分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了让电网更好地发展,必须要科学地安排工作内容,并且要定期地进行学习培训。对调度人员的标准也要提高,调度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调度人员对调度工作的熟悉程度等。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培养优秀的调度人员,助力电网的发展。

3.4 值班人员工作电话联系的影响

对于值班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地知晓,且快速地解决。由于一般的电网设备比较陈旧,也存在设施方面的缺陷问题。因此,为了使电网更好地安全运行,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调度值班管理制度》。

3.5 值班人员对越限信息监视不到位

在工作中,一旦值班人员监视不到位,将会出现各种问题,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需设置一个自动化系统越限报警,不仅如此,还要对电网的潮流图进行一定的完善。将能避免的问题有效地预防,对其管理方面的规则也做一定的细化,越限信息监控不力纳入反违章管理。

4 实施调控一体化效果

在传统的电网中,它的调控一体化的模式刚开始转变,在转变的初期,它对于不同员工有着不同的工作要求。并且也有一套完整的学习培训体系,定期对其员工进行集体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由于一开始对模式并不成熟,需要完善的各种资料以及系统尤为突出,这也促使了调控一体化工作进一步地发展,在不断地完善工作中,加强了调控中心以及变电运维对于各种操作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这也间接说明,员工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对于调控一体化,它能快速地处理不同的问题,提高业务效率,它是调度与监控两个相互的结合,并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存在。调度与监控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由于调度人员本身对其工作十分熟悉与了解,更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也进一步锻炼了调度人员的综合技能。

5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的运行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调控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不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也使整个电网的核心资源得到优化,对提高电网安全运行,以及未来电网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为实现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王璐,程小伟.刍议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策略[J].中国信息化,2012(20).

调控一体化范文5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控模式;一体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083-01

电力调控一体化作为智能电网的试点项目,是对电力体系的调控和监控,加强电力调控一体化的建设,提高电力调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实现对电网监控与维护的管理体系。随着电网改扩建的进行,电网迅速发展,重新调整了电网结构,加大了工作难度,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要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大调控一体化的速度,注重分工。

一、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概述

调控一体化即采取“电力系统调度、监测和控制中心+运维厂站” 的管理模式。而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包括了智能监控技一体化和灵活经济调度运行管理技术。其中所谓的智能检测技术一体化是指在视智能觉系统中实现对电网重要数据信息进行在线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很多应用智能视觉系统的子系统通常都是独立完成对应的监视任务和控制功能的。对于一些需要采集的电网各个数据时,要考察一定的数据波动能力。这样通过对应高级应用功能模块进行分析判断后,得出电网系统运行异常或薄弱的量测数据信息和监控点。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需要结合前置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功能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判断,实现电网调度运行的智能自动化功能。灵活经济调度运行管理技术是为了满足不同专业调控人员对电网运行监视与操作控制中不能够全面掌握功能需要,这种技术是通过责任分区等灵活经济调度运行管理技术进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电网中设备按厂、间隔或信号进行分配,调度运行人员通过切换责任区就能实现对所负责设备的监视与控制。

三、电网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变电集控站管理模式应用在很多变电站,这样需要投入的人力较多,而且这些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不能够满足现在电网发展的需要。现在智能电网的智能视觉系统发展的速度比较快,这样能够实现远程在线监测,了解电站各个项目的发展情况。这种智能视觉系统能够电网自动化运行。这种监控手段是电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改变了以往旧的管理模式。还减少了运行电网时所需要的人数,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电网智能调控一体化主要方式

第一,在调度运行和维护管理电网功能这方面,调控人员主要负责电网的调度运行和电力设备运行工况状体的监控、远程遥控操作等工作。当调度命令下到运行维护操作工作站时,运行维护操作管理人员就要负责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巡视、消缺、现场操作以及事故应急处置等工作。 其次,在调控集成一体化管理模式中,调度中心运行人员不仅要根据电网运行数据制定高效节能的调度运行计划,同时还要能够掌握设备的实时运行工况状态,根据运行数据信息及时、全面、准确的制定各类运行维护策略,当出现事故时,下达事故异常处理命令及时排除故障。

第二,智能电网调控集成一体化系统可以提高电网调度经济性和运行可靠性,缩短故障处理时间,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其监控维护管理范围大,能够适应智能辅助大电网建设发展需要。 智能电网调控集成一体化系统中调控中心应具有一套先进的调度运行监控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实现电网调度运行的监视、分析、培训、以及信息等功能,另外还应具备信息数据分流分区处理、遥控校验与操作、故障动态分析判断等监视控制功能。

对于区域复杂大电网而言,按照一个地市建立一个集中调控中心,并按作业半径设置若干个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运行维护操作站。智能电网调控集成一体化系统按变电站无人值班、调控集控中心每天二十四持续值班、运行维护操作工作站少人值班的原则构筑。

五、提高智能电网的电力调控一体化建设

(一)加强电网管理模式

在智能电网的模式下,GIS 平台下的配网调控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中陈旧老化的模式,以配网数字化为管理前提,连接上配网自动化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实现监控与调度完美结合的配网调控一体化。在利用技术进行合理有效管理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电力企业集团管理团队的建设。

(二)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

首先要对电网的运营情况进行具体、科学、合理的分析,从实际情况出发,然后对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能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提高工作效益,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科技的建设,掌握核心技术,使电网操作系统智能化、信息化,这样也可以做到电力调控的精确化,减少错误,从而减少浪费,减少成本,获得利润。

(三)加强调控的合理化

电力调控中盲目调控现象普遍存在,目前,能够解决这一方式的方法就是在自动化设备上应用先进的 SCADA 系统,从而很好的来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技术上 SCADA 系统的智能升级就是电力调控一体化。同时,要求各个系统以及调控平台数据采用要以数据为中心,从而保证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安全性、稳定性。此外,还要加强设备的建设和维护,以便保证信息传输的通道畅通,确保需要监控的信息可以全面准确上传。

六、电网智能化带来的影响

智能调控一体化给电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现了工作人员优化配置,真正实现了变电站运行操作职能与远方监控职能之间的的彻底分离。这样能够规范人员管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第二,实现了信息时效性更强,因电网调度与设备监控工作需要调控员在同一场所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同时获取和处理电网信息,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处理。能够减少信息误报这种情况。实现了信息的零距离发现。

第三,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人员集约化管理,这种智能一体化的模式能够为运行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别是那些设备启动工作和停送电操作中,他可以 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的情况自动的调配人员进行负责。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改变了他们工作项目不均衡的现状。

七、实施电网智能一体化注意事项

第一,当调度命令下达的时候,维护操作工作站的操作管理人员要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现场巡视、现场操作检查,做好及时处理事故的办法理。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性的问题。

第二,调度中心运行人员要有专业的电网运行操作资格,要按照相关电网运行规则来对数据进行分析。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现场巡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结束语

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优化了电网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系统,同时还改善了以往电厂中人员分配不均衡的状况。在工作状态中,电网智能一体化保证了电网运行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在紧急状态下的协调控制,大大提高了电网调度运行人员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快速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伟跃.智能电网运行中的问题解析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4):141-142.

调控一体化范文6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配电网;自愈

智能电网的建设,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智能电网研究的不断深入,智能配电网的应用也更加的广泛。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可以直接实现和用户的连接,是保证电力质量的一项中心环节。

1 配电网调控一体化

智能电网调控一体化主要是提出在针对配网存在的调度和控制功能相对分离的情况下,是智能配电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内容包括:配电网一次网架,具有坚强灵活的特点,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以可靠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基础,结合配电的相关管理规范和系统功能,以生产指挥和配网调度作为应用主体,实现对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具备停电管理、智能化应用、调控支持、运行分析和仿真培训等应用功能,可以为配网的生产、设计和规划提供比较高效和统一的支持。智能配电调控一体化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配电网生产管理模式,是一种集成了不同功能的配电网调度机构,包括调度、控制和监视等功能,可以实现对配电网日常运行的停电管理、监视和自愈等不同环节的高效管理和控制。

2 调控一体化下的配电网自愈功能

根据配电网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可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正常状态、故障状态、警戒状态和恢复状态。配电网的自愈功可以在配电网运行状态的不同环节中,通过不同的方式体现,对配电网状态进行全面监控,保证用户供电的不间断和高质量。在不同的配电网运行状态下,具有不同的自愈过程。作为智能配电网的一项高级形式和主要特征,自愈主要是保证配电网的运行处于可靠地正常运行状态,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配电网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如果配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发生了运行故障,也应该最大程度的降低故障的影响范围,并且避免故障扩大,对输电网的运行造成影响,才能有效的防止电力系统瓦解状态的出现。配电网自愈功能的具体内涵是:有效的减少用户中发生的停电现象,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对外来攻击进行有效的防止和减轻,以提高我国电网的安全性;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优化,提高配电网中设备资产的使用有效率;提高用户用电服务,保证服务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配电网的自愈具有2项特征,分别是以预防性控制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全面的对配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对配电网的运行方式进行调整,降低配电网运行中产生的损耗,保证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及时的发现配电网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相关的诊断,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故障隐患。另外,配电网自愈功能具有保证配电系统可以持续运行的能力,在发生配电网故障的时候,配电网的自愈系统可以迅速实现自治修复,保证配电网可以迅速从故障中恢复。同时,应该考虑应用分布式电源接入对不同故障产生的影响。

3 配电网自愈功能的设计

自愈系统是配网调控系统,主要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其模块框架包括不同的部分。例如,配网自愈系统的模块框架包括:智能预警模块、故障隔离模块、分布式电源接入模块、优化运行模块、智能故障定位和风险评估模块等。这些不同的模块功能,通过自愈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融合和衔接互补,具有高效自愈的作用。例如,配电网调控一体化自愈系统的结构图,如下:

在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环境中实施自愈控制系统,不仅需要智能调度的控制决策,还需要具体的微网、智能化变电站和负荷管理等执行系统,同时需要智能化调控设备的有效操作执行。在设计配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时候,应用一种双环控制逻辑、6个环节和3层控制结构构成的“2-3-6”电网自愈控制体系结构,主要的手段是面向过程的预防控制,控制目标为电网不失负荷,强调工况适应,全面协调,是一种新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自愈系统设计思路。配电网的自愈控制,主要是体现在信息结构和电网结构的不同层次上,自愈控制的基础是配电网中的电网结构,而自愈控制的重要保证是信息架构。因为配网自愈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信息可靠性和实时性。按照配网自愈控制系统不同的功能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执行层、决策层和支撑层。实现智能配网运行故障的自愈,需要三个不同的控制层次以信息化系统作为支撑,不仅要完成独立分工还需要进行协调合作。例如,支撑层在满足自愈控制系统对电网架构的要求的时候,可以为电网自愈的实现提供基础的通信设施和电力设施;执行层必须通过对本地采集数据和决策层指令的接受,实现对配网辅助设备的操作,以支撑层作为基础完成自愈操作;决策层利用执行层实现对信息的监视和控制采集,通过决策支持系统,对配网运行实现优化、故障定位、风险评估和微网控制。

4 总结

配网的运行过程中,实现自愈是一项主要的目标,在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中,实现自愈具有新的要求,需要高度结合电力系统和信息技术。根据目前我国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管理现状,全面了解调控一体化下自愈控制系统的要求,实现对自愈控制系统的设计,才能充分发挥配网自愈控制系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合昏尚知时

下一篇尾巴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