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范例6篇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范文1

一、走进新课标

1、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形成综合语言能力的基础。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如下图所示: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2、必修四内容标准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课程结构体现着我们的教学目标。必修课程是为高中毕业生达到的共同英语能力基础而设置的课程,共有五个模块,达到七级目标要求学完必修五。首先我们看一下必修四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幻灯片展示)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课程标准对必修四在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A、语言技能听: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操作性指令;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能抓住要点。说: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读: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够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写: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

B、语言知识 语音:在口头表达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流畅;根据语音、语调了解话语中隐含的意图和态度;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词汇理解话语中词汇表达的不同功能、意图和态度等;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变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新出现的词汇。语法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事物,简单地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等。功能了解日常交际功能的主要语言表达形式;在语境中恰当理解和表达问候、告别、感谢、介绍等交际功能。话题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科学文化方面的话题。

C、情感态度:保持学习英语的愿望和兴趣有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与表达;

能在交流中用英语介绍祖国文化;能了解并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D、学习策略:在学习中,善于抓住重点、做好笔记,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根据需要制订英语学习的计划;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

E、文化意识: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二、走进教材

1、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

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在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以及内容选择等方面均有较大突破,体现了当前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了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路。新版教材保留了以“话题”为核心、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贯穿全书的特点,以“分合”“散聚”的编排处理语言知识;以“专题阅读”的方式拓展阅读,以相关话题和搭建“脚手架”的手段辅助写作训练;同时凸显了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学生、英语教学生活化等诸多优点。新版教材每个单元仍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但打破了原有每单元分4课的框架,通过语言功能和结构的板块,将语言素材串成一体,有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Summing up, Learning tip, Reading for fun 9个板块,每一板块任务明确,一目了然。教师可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及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分配上灵活调整,有所侧重,适当扩展或删减。学生亦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基础状况、兴趣爱好、目标掌握等,做好课前及课后工作。应该说,师生在使用教材时,有更大的自和自由度,有更多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每册学生用书配有练习册(Workbook),置于学生用书的第五单元之后,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册提供了大量围绕中心话题的语言训练,交际性和任务型活动,项目及自我评价等材料,每个单元包括以下十个部分。听(Listening)说(Talking)单词和习语的运用(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语法结构的运用(Using structures)听的任务(Listening task)读的任务(Reading task)说的任务(Speaking task)写的任务(Writing task)项目(Project)自我评价(Checking yourself)

2、必修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A、横向知识整合

必修四共有课标词汇156个,重点词汇和短语70个。其余为词。话题涉及到中外科学家及演员,西方文化的肢体语言和主题公园。语法是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中的动词ing形式、构词法。写作任务涉及到了对人物的描写、海报型广告、有趣的故事。(具体内容如g3版图表所示)Module 4的学生用书目录(Framework of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4)

B、纵向知识整合

学科整合,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视野

必修四话题涉及的文化知识面很广,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其中渗透的学科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化等内容。同时,语篇也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体现了教材的国际性和民族性。

话题整合:必修四的话题围绕人物展开分别是简・古道尔、袁隆平、查理・卓别林,在必修教材中描写人物的还有必修一安妮日记和曼德拉,必修五的约翰・斯诺。通过这些文章的讲解和学习,使学生体会如何写介绍人物的文章。

语法教学的整合:非谓语动词是高中语法教学的难点。必修四安排三个单元对动词ing进行学习,选修六安排对其复习。必修五安排三个单元对过去分词进行学习,选修八安排对其复习。动词不定式没有安排在必修课本中学习而是直接在选修七进行复习。这样科学的安排,既易于难点突破又加强记忆。

三、必修四的教学建议

1. 重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体系。

针对新教材“有单元无课时”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能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一个单元分成Period 1(warming up,listening and speaking),Period 2(pre reading,reading,post reading),Period 3(Learning about language),Period 4(Reading and Writing,tips)。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学中,由于当前学生中,城市学生不知道农业生产到底在做什么,即使是农村学生,接触农业生活实际的机会也甚少,因此,他们也无法想象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鉴于此,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农村、亲近农民、了解农业"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学生对农村、农民、农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只有这样,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农民的劳动、尊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2. 关注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

符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必然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这些非预期因素正是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是教学资源动态生成的重要部分,拥有无穷的教育和教学价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学中,在熟悉了不同身体语言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内参与表演,可以设计 "你演我猜"的简单身体语言表演,但是,由于节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间,因此在表演和猜测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从而让课堂超越了原本设想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会超越教师原本预想的思维空间。

3.语法知识的教学可采用“发现法”。“发现法”的常规教学模式是“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第一步是“观察”。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有哪些新的语言现象,根据课文中的例子让他们说出来。然后让他们研究并“发现”这些新的语言现象有什么样的构成特征,可以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完以后,让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把重点的结构写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和没有发现的内容或现象,教师进行补充和点拨。然后教师结合课本中的练习或自行设计练习进行“巩固”,最后还要帮助学生创造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真实“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把知识通过“输入(”input),“吸入”(intake)和“内化”(internalization), 然后进行“输出”(output)和“运用”(production)。《新高中英语》在语言学习中设计的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正是基于此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够进行发现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5、提倡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探究学习(Inquiring learning)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提倡功能、结构、话题及“任务型”活动途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发挥思维和想象力,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建议

一方面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本单元本册书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总结成绩,查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也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此外,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材 结构 体例

近几年,专家们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张承明认为:“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如何通过更为合理、有序的单元编排使语文教学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系统学习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切实的语文能力训练,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并认真研究的问题。”①可见,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对大学语文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目前市面上的大学语文教材铺天盖地②,但基本属于四种类型,即人文主题类、文学史类、文选类、专题类。从教材结构入手,分析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劣,对于理想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和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是助益良多的。

1.人文主题类

人文主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比较多见,也比较普通。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宗旨,此类教材多从几个常见主题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一般都是将人文精神和主题提炼成几个方面,把类型教育和主题内容贯穿于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徐中玉第八版《大学语文》教材即本着人文主题的编选理念,将教材分为十二单元,每一单元均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归纳,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各个主题部分的选文基本上都能做到各体兼备,以品格修养部分为例,其中既有诗词――《离骚》、《饮酒》、《念奴娇》,又有议论文――《孔子论修养》、《以修身为本》,还有散文――《前赤壁赋》、《我的世界观》。就主题而论,每一个主题部分都体现了时代性与通变性的融通,既有古之韵,又有近之美。但此种类型教材,容易产生主题先行的观念,就自主学习而言,也不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2.文学史类

文学史类型的大学语文教材,在教材的选编方面体现了编选者对文学史乃至历史的高度重视。此类教材虽然在编选体例上仍然以文选为主,但增加了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比如对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介绍,相关人物的介绍,以及文学和史学发展的分析。以南大版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教材选取了自诗经以来的名家名作,共四十一个单元,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中的优秀作品。如先秦的散文、汉魏六朝的赋文、唐代的诗歌、宋词、元曲、明清戏曲、古代小说、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新诗、现当代戏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这种方式比较易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事物的对象,能够使教材内容系统化,有助于学生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的掌握。这种编写模式“改变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的讲解单篇作品为主的习惯做法,实行文史与作品并重,创建了以历史文化带文选的编排模式,以拓展并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与文史知识,进而达到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③但深入分析,这种教材也容易犯主线不清,重点不突出,知识细碎的问题。如唐代的文学研究缺少一定的统筹,主要分为初盛唐诗(上)、初盛唐诗(下)、李白、杜甫、唐代散文、中唐诗(上)、中唐诗(下)、晚唐诗、唐五代词几部分。全似乎是全了,但从整体体例上来看,就显得不那么整齐划一,编选者的主体思想也不是很突出。如果编选者不能高屋建瓴地对所选之内容进行统编的话,就会造成主线不清、一盘散沙的后果。

3.文选类

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有文选的传统。从萧统的《文选》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以文代评的观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选亦不例外。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从现当代文章、古代文章、诗歌、西文汉译角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选编,每一类别当中涉及的文学史和文体方面的文章也是非常丰富的。以诗歌为类,教材的选编贯通古今。

文体类大学语文教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材编写模式,从数量上来看不占少数,但相对于文学史类、文选类、人文主题类教材,非常出名的不多。这类教材主要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议论文几方面对选文进行划分,所体现的体裁特点多与现代文写作相关。如孙昕光高职高专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以第三单元小说类为别,选取了《红楼梦》、《风波》、《围城》、《百合花》、《春之声》、《绳子》、《老人与海》七篇作品。这种结构有助于学生学习相关文体的写作,但是对于自主学习来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地学习某一种文体可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集中对某一文体的学习,会固定某种思维,不易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深度和思路来看,此类教材的编写并不十分突出,比较适合文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对于文学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比较浅显,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文学能力的提高。

4.专题类

专题类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现有大学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此类教材多能从横纵两个方面,对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温儒编的《高等语文》就是采用此种“专题”型的方式,对以往传统大学语文的编选模式――选文+解释的方式进行了重新的审定。该教材共选取了二十五个专题。这二十五个专题基本涵盖了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兼顾了文学艺术的普及性,如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由此可见,专题型的教材突出了专业性,专题的选择彰显了作者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选取的角度也比较多元化,关注的是学生的高层次文化修养。“应该说该教材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有较强的学术性,但由于专题内容都是由著名专家执笔,因而内容太专太深,涉及面也不够宽,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名牌大学使用”。④正如上文所述,专题类的教材确实适合文学素质比较高的学生,或者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的人群。因此,它在教学中会受到一些限制,不适合一般的普及性教育,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材编选体例中并不常见。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四种类型教材各有优长,从理想教材角度出发,对四种教材类型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大学语文教材层次与口味的提高,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注释:

①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修订版).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68.

②参看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时代教育,2.008,(4),31.从上世纪80年以来,我国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全国各大专院校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达100多种。这还不包括一些学校组织编写的自编教材。

教材分析范文3

教材名称

调酒技术(第二版)

主编

杨真、陈昕

教材编写

基本情况

教材以酒的调制为主线,主要介绍酒吧和酒的相关知识,以及鸡尾酒的调制。鸡尾酒的调制是全书的主要技能点,对学生考证和就业有直接帮助。教材图文并茂,尤其在酒的分类部分介绍的很详细,这些都符合考证的要求。

教材存在不足

1.酒的分类部分的逻辑稍不合理。发酵酒、蒸馏酒和配制酒实际上是按照酒的生产方法来分类,鸡尾酒则是按照配餐方式的分类,所以鸡尾酒不应该是第三章的第三节,而应该调整为第四章鸡尾酒调制的第一节,同时第三章应该在开头补充酒的多种分类方法。

2. 第三章是重点内容,但只有知识点,没有技能点,学起来难免枯燥。另外,酒水的销售管理和控制实际上是一个挺重要的知识点,但囿于书名,只能作为附录,不然就影响了全书的逻辑。

3.鸡尾酒调制部分按照调制方法分类,每种分别安排训练3到4个,但都是黑白印刷,不直观。同时按照调制方法介绍,不便于学校安排训练,因为每堂课都需要准备多种材料。

修订重点

1.讨论教材是否要调宽范围(这可能需要修改书名为《酒水知识和调酒技术》或者《酒吧服务》),毕竟酒和水的相关知识是并列的,本教材只介绍了酒的相关知识,而无酒精知识只说了一两段。这样酒水的销售管理和控制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放到正文之中。

2.调整第三、第四章的顺序和分类的概述。

3.第三章安排一些品酒和配餐的技能训练,一来可以为第四章练习鸡尾酒打好基础,二来便于活跃课堂,这一点也同学校教学实际相符。

外社教材

分析与借鉴

酒吧服务

教材分析范文4

一、《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诞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原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课程教材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颁发了一套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编写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订。那次改革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由于当时国家经过""的浩劫,急需培养出一批各条战线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考虑的重点是在使面上大多数学校从"浩劫"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同时,集中办好一批重点学校。课程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较少考虑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升学而直接走上劳动岗位的学生的需要,形成了以适应升学需要为主的单一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教材体系。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弊端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要求偏多、偏深、偏难。

1985年5月发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6月国家制定并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提出在我们国家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决策,提出分地区、分阶段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个公民都接受较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为适应升学需要,即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还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服务,就成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毫无疑问,实施义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近几年来,发展学生个性,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样,原先的课程教材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义务教育提出的目标就显得不相符合。其一,偏多、偏深、偏难的课程教材内容,不符合普及教育中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而面向升学需要的课程教材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这一需要。因此原有的那种课程教材内容难以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也不能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标。

第二,新的形势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逐步走上正轨进入到较为稳定和不断发展的阶段。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78年,原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1986年,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78年根据78年大纲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英语》课本,其中初中六册,高中三册。随后,根据81年大纲精神对这套教材作了修改,成为正式课本。这些大纲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对提高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与社会的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主、客观方面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中学英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传授、忽视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中学生学完5-6年英语,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能够真正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的甚少。根据1985年我国15省市高三、初三英语水平调查的统计结果,若按百分数计算,重点中学高三听能测试平均分为58.32,一般中学高三学生为45.21,扣除猜测因素后,其得分分别为48.85和29.65。调查报告指出,“总的来说,重点和一般中学的听力理解都很低,如按听懂70%为及格计,15省市单句理解只有一个省市及格。"统计结果还表明,分析性阅读理解试题及听能测试的语篇理解部分,学生得分都很低。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是一大问题。原先的教材注意到了语言教学规律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中、低年级以句型教学和听说训练为重点,高年级以课文为中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按字母、单词、句子、段落和篇章的顺序安排。但是,教材内容偏深、偏多,语言材料偏少;单词的重现率较低,教学内容接直线式以句型、语法结构的体系编写。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运用语言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三,世界性的外语教学改革潮流与经验既在不断地推动着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自从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正式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之后,语言学界对"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展开激烈讨论,与此同时,在欧洲共同体国家中把培养学生具备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变为现实的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论述交际能力的专著不断问世。1972年,威尔金斯(D.A.Wilkins)发表了《语法、情景和意念大纲》,范·埃克(vanEk)于1975、1976年分别发表《欧洲单元/学分体系:成年人现代语言学习入门阶段》和《入门阶段:学校的现代语言教学》,门比(Munby)于1978年发表《交际大纲设计》,威多森于1978年出版《交际语言教学》,1985年,哈里蒂(Halliday)的《功能语法介绍》一书问世。这些著作中,有些为交际语言教学的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论证,有些著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第二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旨在发展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教材层出不穷,例如,布拉恩·阿博斯(BrainAbbs)等人编写的《策略》(Strategies,1975),利奥·琼斯(LeoJones)编写的《功能英语》(FunctionsofEnglish,1977)、《意念英语》(NotionsinEnglish,1979),ML·玛更等人编写的《活泼英语》(VitalEnglish,1977),亚历山大的《主导英语:初学者A,B》(MainlineBeginnersA,B,1976),等等。这些教材的涌现标志着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进入主导性阶段,并把理论化为了现实。第三是以英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体系不断地趋于成熟,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就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展开了讨论和探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为外语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

为彻底改变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开展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学英语课程教材内容的改革从80年代中期在上述背景下逐步展开。

二、新大纲的基本特点

1.新大纲提出"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众所周知,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因而,学习语言的目的应该着意培养学生获得用该语言进行表达思想、交流信息、表情达意的目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提出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在借鉴国外语言学家和教学法家对交际能力的有关论述,分析国外外语教学的最新发展,结合我国中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英语教学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关于这一提法,我国学者、中学英语教学法专家章兼中教授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91年第四期撰文作了透彻的分析和解释。他指出,"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具有信息差距和话语能力四个部分。他在文章中分析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特点,认为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不具有"真正的交际活动",因而"外语实践能力也不是交际能力,而是为真正的交际活动准备条件,培养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他认为"提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要比培养交际能力更为妥当"。

教材分析范文5

一.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理解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实施中首先要充分认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必修模块课程为全体学生未来的发展和今后学习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课程模块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必修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内容选择,体系结构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来说,实现了较大的突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元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最有价值的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观念,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律前律后编排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结构,不再刻意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时的系统性,而是将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布局,将它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而最终获得发展。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进行了全新诠释,转变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更加具有整合性和联系性,更加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新课标对必修学习内容和必修教学时数规定的指引下,新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核心知识的覆盖面上扩展了,但是在相应内容的教学深广度要求上却有适当的降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在教材中还有许多很好的插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课前先布置学生粗读课本,课上抽时间让学生谈对某些插图的认识和理解,课后指导学生根据插图收集资料加深巩固已学知识。还有一些条件达不到和不需要做的实验,我们就指导学生看图,这样也就节省了教学时间;同时,教材中绚丽多彩的画面为化学这门自然学科赋予了灵动的旋律。在教学中我们还感到课后的大部分练习新颖独特,综合性很强 ,可拓展的空间很大,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方法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习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内容,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增减;如:“物质的量”这节内容,就要从符号的表示,计算步骤的规范等方面补充一定的习题。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教科书不再是教学的金科玉律,也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只是引导学生发展认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范例,《课程标准》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先看《课标》,再看教材,用《课标》统领教学;只要我们用可变的,发展的,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教材,使用教材,就能很好地实施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新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栏目,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栏目;我们应做出科学的正确的选择,避免用传统课程的要求作为标准,搞“一刀切”,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移到”,“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甲烷的空间结构”,“乙醇的催化氧化”――这些内容都是传统课程中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必修教材中都涉及到了;但是教学要求的水平层次上却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教材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理解教材内容在必修与选修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理解新教材所发生的变化,理解新教材所突出的是什么,弱化的是什么,哪些内容对学生最有价值,哪些内容是学生当前必须掌握并能灵活活运用的,从而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教育教学决策。

二.严格把握新教材内容的深广度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结构,内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设置了《必修1》和《必修2》2个必修模块和《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及《实验化学》6个选修模块,体现了化学学习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化学1(必修)》和《化学(必修)》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几乎所有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观念都在必修教材中出现,但对于这些内容来说,必修的要求层次和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课标和新教材内容的深广度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高考的标准和传统课程的要求处理教材中出现的内容,无限制地拓展和提高教学要求;往往许多教师会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搞“一竿子插到底”,给学生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在钠与氧气反应的教学中,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钠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体验,以及方法,知道实验条件控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重要性,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时其产物不同。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观注钠的两种氧化物的对比,尤其是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与水,酸,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拓展,甚至对其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进行分析讲评。这些内容在传统的课程中是关键的重要的,在高考中是必考的知识点,这样处理看似情理之中,但这与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是不太符合的。又如氯气与水的反应,教学中又引导学生对新制氯水与久制置氯水的成分和其中含有的离子的性质进行比较,进而要求学生学习次氯酸的化学性质。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活动的目标是要解决氯气是否能与水反应,干燥氯气是否有漂白性的教学。像这样的处理方式在这这个章节上对学生来说是要求太高了。

在“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教学中,必修模块的要求是能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理解和判断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这时并不作要求,但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新课程的这种变化,却花大量的时间去教学生如何利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及方向,如何根据电子得失数目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进行配平,然后作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对讲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时, 拓展到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与比较等。这样处理方式必然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造成课时紧张,教学时间不够,给学生也带来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和无形压力,难度任意增大,会让学生失去信心,感到害怕;本来是一门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自然学科,最终造成学生厌学化学的结果。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要求的处理要做好严格把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既不要任意无限拔高,也不要随意降低教学要求。

三. 处理好新教材中的习题教学

新教材课文中的习题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其中“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的内容开放程度依次递增,从课文知识逐渐拓展到知识运用和实践,具有层次性。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学习的过程,它往往是新知识学习的载体。新教材中的课后习题除传统教材中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问答题外,还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性习题,有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和绘制表格等。我们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教材中的习题,教材中的习题不是简单的进一步复现和巩固,是要利用习题的教学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的教学功能。同时,新教材习题中包含有很多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学生不仅能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积累更多的化学素材,还能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对新课程中的习题教学作重新的认识,建立新的教材习题观。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一节的练习中有关过氧化钠的题目,许多教师认为在新教材的正文中没有出现有关过氧化钠的知识,特别是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学生无法完成这道习题;还有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碘单质及卤素间的置换反应;从海水中制取金属镁单质等等。其实,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教材是利用这些题目的完成过程,来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物质的制取方法和基本程序及基本思路;另一方面通过习题教学来拓展学生相应知识点,使学生对自然界中存在的许多物质有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们只有认真领悟《新课标》的要求及精神实质,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到位,才会转变我们自身的教学观念,发挥新教材中习题的教学发展功能。

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在习题练习处理中一定要改变传统的做法,比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作业,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难度很大,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课本中的章节习题按照难度和层次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学生独立完成,另一部分用于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同时考虑男女达配,成绩好差.城镇与农村同学达配,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要对每个成员的义务和职责分工明确,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较为复杂的实践性作业。尤其对于某些调查报告或是写小论文类型的习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小组内的学生完成一轮合作之后再转换角色,轮流执笔,最终形成书面报告。

在教学中不是要教学生会做习题,而是要利用习题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和思维。对习题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选择性使用习题的策略;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题海战术,要在习题的使用过程中发展和构建优化的习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理念及宗旨,重视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科学素养的培养。

四.处理好新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活动

教材分析范文6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材;教材分析

一、章音乐教材分析的原理

(一)音乐教材分析的含义

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材料和最主要的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分析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的重要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任务、教学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音乐教材分析的含义。1.整体性的音乐教材分析。音乐教材的分析包括音乐教材本身、课程标准、学校和社会环境、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教材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等进行的整体性分析。2.音乐教材分析应立足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强调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认知的规律,帮助学生有效构建学科知识体系。3.音乐教材分析应置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下。要把教材分析置于特定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具体指学校内部、外部的环境。

(二)音乐教材分析的特点

1.音乐教材分析的综合性。对教材的分析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各种与学生音乐学习相互的因素来对音乐教材进行整体分析。2.音乐教材分析的承接性。对学校来说,文化的传承人有三:编写者、教授者、学习者。编写者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内容的筛选和资源整合,形成系统的教材呈现给学生。教师作为最好的临近媒介,是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与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启发与引导者,教师要做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承接工。3.音乐教材分析的主观性。就音乐教材而言,同样的教材,不同的音乐教师,就有可能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不同的地方。这些决定了教师分析教材的根本观念和根本思想,也就是教学观,而这些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教学观念也直接决定了教材分析的质量。

二、为什么要进行音乐教材分析

(一)进行音乐教材分析的意义

对于音乐教材的分析工作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重视的环节之一。每位音乐教师都应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

(二)音乐教材分析在音乐课备课中的应用

教师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关键在于备课,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对于教材中所讲的专业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知,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教材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学观念与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培养能力需要认识和比较各种专业知识与音乐表现能力的价值。进行音乐教材的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原则教学方法的过程,这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音乐教材分析的方法

(一)一般步骤

分析教材最好的方法是结合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教材、教参、教学资源等,按全书,各部分教材、章节等层次进行分析。对教材的分析通常采取“解读”的方式,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最终把学习要点落到教学过程中。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四读”,即泛读有关资料,建立整体教材观;通读整套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整体知识结构;细读每一单元教材,分析其教育、教学目的;精读每节课教材,具体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方法。

(二)具体方法

1.音乐知识分析法。音乐知识分析法主要分析的是教材知识,分析内容包括教材整体、部分、单元和课时。教师通过对教材知识的分析需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从而根据分析后的结果,对不同层次的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2.音乐心理分析法。音乐心理分析法包括对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挖掘和研究教材与教学中的心理因素。3.方法论分析法。方法论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目标的产生、目标的转移、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把握目标之间的关系,应把一些相关的目标分为主目标和从属目标。在确定音乐教育的主目标后,如果主目标一时无法达成,可以先将其放在一边,先去实现从属目标,这样,主目标暂时转移到了从属目标,这就是目标转换。为达到目标,需要找出不能达到目标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一原因着手解决问题,最后达成目标。

四、音乐教材分析案例(教材单元《可爱的家》

1及教材课时内容《可爱的家》)1.编写意图。目前,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与家庭往往为孩子付出了许多心血,但孩子却并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本课编写意图主要是通过本单元中的歌曲,唤醒孩子们的爱,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歌曲《小船》《可爱的家》《内依巴河》表现的是不同国家的家庭,但都是充满了温暖的爱;而歌曲《布娃娃》则表达了没家的孩子对家庭的渴望。该单元在音乐知识方面主要目标为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利用身体动作来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2.重点和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可爱的家》的欣赏和演唱体会家的温暖,还可以谈谈自己“可爱的家”。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演唱歌曲《小船》《可爱的家》。通过欣赏《布娃娃》启发学生珍惜自己的幸福,关爱别人。(2)难点:学生能准确的演唱歌曲《可爱的家》的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在《小船》这一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声断气连的歌唱,并教导学生唱好弱起拍。3.音乐材料分析。《可爱的家》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英国歌曲,歌曲为降E大调,4/4拍,一段体结构,除第五乐句外,每一乐句的开头均为弱起小节,并且第一、第二乐句选举基本相同,第三、第四乐句也基本相同,只在乐句最后一个音下移了一个三度变化,第六句旋律则是第四乐句的完全重复,学生歌唱时很容易就记住这悠扬流畅、略带伤感的曲调。歌曲表现了作者对家的怀念及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向往。4.音乐知识。本课在教授全音符和4/4拍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应定为让学生认识全音符,4/4拍,在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实质后进行视唱练习。4/4拍即是指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教材中选择了《金瓶似的小山》中的一段旋律,引导学生随着丢拍的音乐节奏进行律动,感受和表现4/4拍。在感知拍子强弱时可采用教材图示解说: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来感受学习。为巩固对丢拍的进一步理解,教材中采用了把车厢中的节拍改正就可以出发了的形式,引导学生为其延长或缩短音符的时值,以使这一节奏车厢节拍准确。5.《内依巴河》这是一首富有拉丁美洲民族特色的歌曲,歌曲为F大调,3/4拍。全曲为二段,第一段包括四个乐句,每句开头的休止符体现了拉丁美洲特有的节奏风格。Si和Fa之间的增四度音程也更体现了当地民间音乐独有的旋律特点。此曲对我国儿童了解外国民族音乐十分有益。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内依巴河旁的小草房的眷恋之情。6.我来唱。这个活动将视唱练习与有趣的唱名迷宫游戏结合。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当学生找到其中某一条路线后,需要把这条线所经过的音符演准确,比比看哪一个小组能找到更多的路线,唱得最准最好。学生在寻找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到迷宫出口的同时练习了视唱。学生没有找到路线,教师可以听音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听唱出各音找到的路线,同时又进行了听音模唱联系。7.歌曲《布娃娃》是电视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主题歌。本首歌曲的旋律以4/4拍为主,2/4拍穿插于歌曲之中。歌曲为C大调,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领唱部分,由六个乐句组成,第六乐句结尾处插入一小节2/4拍,这一形式的目的在于强调“家”对于小主人公和布娃娃的重要性,以及表现出他们对家的无比渴望的迫切的心情。第二段合唱和领唱,第一、第二乐句一声部旋律与第一乐段相同,进入近似问答的二声部合唱后,两个声部前呼后应使歌曲更加丰富生动,好像是布娃娃在和小主人公对话一样;第三至第六乐句又恢复为领唱,重复第一乐段旋律,但是小主人公乐句增强了信心,歌曲走向高潮,在充满希望中结束全曲。

五、结语

掌握对音乐教材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加强对音乐教材的分析,是对音乐教师教学工作和自我专业发展的常规要求。我着重对音乐教材分析的内容构建、方法体系、实践总结等方面做了详细了解与研究,也是自己工作时间以来对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声乐教学

下一篇会员短信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