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法范例6篇

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范文1

【关键词】“用”教材 导学 自主学习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美国Thomson Learning出版集团首次合作,在Thomson Learning 2000年最新出版的教材《Go for it》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新教材融合了美式英语的特点和中国的教学理念,图文并茂,文字说明较少,从视觉上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提供给学生想象和表达的空间,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同时,教材建立在学生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的内容形式设计的多种多样,如涉及自我介绍、认识人和物及所属关系、谈论时间和空间关系、提供与请求帮助、饮食、爱好、购物等等。另外,新教材增大了信息阅读量,内容涉及面广,学习的目标要求更高。新教材旨在创设一种英语的学习氛围,体现它的实用性,指导学生通过看情景并结合实际,用英语思维去学习英语,以期达到更好的目标。这些就决定了该教材的教与学和以往的截然不同。这样的教材对于目前在校的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当前的中学教师是脱胎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坛“熟手”。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语法知识很全面,阅读写作水平很高,应对传统考试的能力也很强。同时,他们往往很看重教材.觉得学什么就应该考什么,但是当面对考题和教材相差甚远时往往不知所措。另外,他们不能摆脱翻译的束缚,即使使用现代化手段,还都大量的把英语翻译成汉语。还有一些老师为了讲清楚语序,过早的使用语法,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这些做法完全背离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教材的教与学呢?笔者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方面

1.在教材的使用上,改变教师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传统教学中,教材在老师心目中占的分量很重。许多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离开了教材,教师就不会教了。 要把教师的“教”教材改变为“用”教材,这对传统教学中的老师来说是个挑战。实际上教材只是一种媒介,是教师借以给学生传达知识的一个参考依据。教师应该仔细的研究教材, 深入领悟编者的意图,确定难点和重点, 研究教材需要培养的学生素养,分析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选择最好的知识切入点,然后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甚至是裁剪.。例如,在讲解“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时,教材设计的是先教学生奶昔的制作过程,然后教学生如何做面条和水饺。针对中国农村学生,教师不妨先教学生最熟悉的面条或水饺的制作过程,学会用祈使句来描述制作步骤和过程以后,再来了解奶昔的制作,既学会重点,突破了难点,也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运用“目标导学法”的思路.对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变“用教案教”为“知识导学”。在知识与技能上指导学生该学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主动探究等方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并掌握知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也存在许多个性差异,因此精讲多练很重要。教师应讲清重点难点,讲透疑点,指导学生巧练。可以通过板书、对话或者讨论的形式来练好练准所学内容,然后才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达成共鸣。

2.使用课堂教学技能,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自主研究。一个课堂,应该如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是应该让学生正襟危坐,全神贯注中接受教师的“满堂灌”呢,还是应该让学生讨论到高声喧哗,喋喋不休,甚至趁机说和讨论话题无关的话呢, 还是听任那些由于自卑、胆怯等因素而喜欢做听众的同学,渐渐地对一切语言活动表现得冷漠而不热衷于参加呢?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分小组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貌似热闹的课堂氛围,因为学生的走动,争吵不休,或者高声喧哗,使的课堂教学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有时甚至是干扰或打断了正常的教学。教师对于教学中碰到的意外情况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间的互动和教与学的结合情况。在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恰当的运用课堂教学技能,凭借独特的个人魅力,严肃认真的对待课堂, 既保护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穿针引线的点拨,并且在讨论话题偏离主题时及时把学生引到课堂,保护学生上课时愉悦的心情,就能让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发挥潜能,激发他们创造语言的欲望,然后才能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得到一石数鸟的意外收获。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要求学生设想:假如你给朋友送礼物,你会说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以下是其中一组的讨论内容:Student A: Here is my birthday present. I hope you like it.Student B: This is my present for your birthday. I hope you will be happy and healthy.Student C: Here is my birthday present. Happy birthday to you!Student D突然说:I think I will say:“You are beautiful. I love you! Here's my present. I hope you like it.“当时所有听到的同学都笑了,没听到的同学询问后也嬉笑成一片,教室顿时乱成一锅粥。我先是一惊,然后马上微笑着给学生D说:OK. Am I beautiful? Thank you, anyway. As your friend, I will accept your present. I hope you will like me.这时正在被哄笑的不知所措的D马上说:Yes, you are beautiful. I like you. 我然后很快的全班集体发问“What will you say, Student E? Student E开始回答,结束了Student D的尴尬和学生们的喧哗. 又比如,在传授形容词最高级形式的课堂中,我拿出五张椅子,让每个小组中六人上来抢座椅子,然后问:Who sits fastest or most quickly of all? 接着又问没有抢到椅子的同学:What do you feel? Do you feel unhappy? 他竟然会说:No, I am the last one. I run the most slowly of all. But if I try again, I will be the fastest.出乎每个人的预料,输了也赢得了掌声,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掌声中,把slowly 的最高级“most slowly”也掌握了。

3.整合教学和考试,力求学与考完美结合。纵观整个中学教材,教材中的配套练习,课本里精美的图片,以游戏或者漫画形式展示出来的彩色书页,主人公极有趣味的对话,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录音展示,使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很难把教科书和目前的检测性考试联系起来。虽然一些教师也设计了一些带有画面的考卷,但因其难度大,费时间,并不经常采用。这种仍以英汉对译来检查学生学业情况的考试方法和教材本身脱节。实际上是对新教材设计意图的否定,那么如何把教学与考试结合起来呢?首先,要求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努力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明确要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语言范围。准确地讲解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突出重点,并反复地操练。

其次,要重视单元检测,保证新教材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每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检测,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技巧和能力的综合应用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或选用检测试题。力求试题能够较全面地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最后,要做好检测后的讲评工作,对学生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及时纠正,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强化巩固并能举一反三。同时对学生考试中的技术性错误作有效指导。

二、学生的学习方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来适应目前教材的标准和要求,以达到目前考核的一般水平和整体水平呢?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提倡“实例先于规则”;英国外语教学家帕默(H.E.Palmer)也认为:学习外语要靠多模仿,多练习,而不是靠多讲道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也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主张“应当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然后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要尽量少教,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仔细分析这些理论,把它用于外语学习上,我们不难得到:学生应该是先从实例来总结规则,再通过模仿操练去自主学习。首先,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脑、动口和动手来加深主体体验,阅读课外相关的文章,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该单元的基础知识,运用所学语言、词汇、语法知识并反复操练,熟练掌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语法的依赖。即使学习语法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素材之后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其次,要彻底摒弃以英汉对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和检查学生掌握单词情况的方法。以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应以句子为基础,整句学,整句用。多练句子,单词自然也学会了,而且还有利于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也是记忆在意义上有联系的东西要优于无联系的东西。另外,语言是一种习惯,学习外语的方法也是一种习惯。初期阶段学生应通过指示实物、图画或演示动作等方法来学习词和句子,养成联想记忆的习惯。掌握了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后,学生就要尽量使用并有机地重新组合这些材料,对脑中所储存的语言信息也做频繁的再组合,目的是促成一种学习外语的小环境。最后,还应该增加通过听觉获得记忆信息的比重,并提倡背诵课文。这些对于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都有很大作用。

总之,新的英语教材给教师和学生展现的是全新的平台,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在这里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有序的动态系统,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对教材把握会越来越准确,只有教师通过巧妙的使用教材,更好的引导学生,并且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勤摸索,多找规律,才能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教材教法范文2

【关键词】教育观念;学习兴趣;培养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中奖率的高低。

6.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教材教法范文3

关键词: 中学美术课堂 教学方法 教材

伴随着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改革,美术课程发生了很多变化,成绩进步令人瞩目,教材中安排有许多新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了工艺美术设计、手工制作等方面教学内容,加强了美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但是美术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

比如,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低年级时都非常喜欢画画,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尤其升入初中,绘画热情渐渐减弱,绘画变成一件困难的事,一些学生将美术作业当做“任务”,到了初三,在有些学生看来,无异于一节自由活动课。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渐渐失去,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将影响今后全面发展。

如何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呢?

教学中应该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教学原则,合理地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素材。

教材要活用,精讲精练,做到教学时间用得少,教学效果表现好,达到整体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

教学中要注重实效,不能走过场。加强师生双边互动关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各方面能力在主动参实践中得到提高。同时,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体现平等的关系。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不要简单照搬教材,要符合新课程标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体现对新课程的理解。

首先,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是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讲国画山水课之前,先临摹《溪山行旅图》的局部。虽然有的学生以前看过这幅画,但还没有学生看过真实版的《溪山行旅图》,同学们画前认真欣赏,发出啧啧赞叹声,学习山水画的欲望被激发出来,此时,适时向学生介绍国画的特点与用笔的技法,介绍《溪山行旅图》的作者、年代、材料、表现的内容、体现的思想感情等,分析作品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明白美术作品的背后蕴涵丰富、有趣的文化背景。

感受国画作品的人文气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的兴趣,奠定了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基础,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因此,仅拥有好的课堂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艺术作品、艺术家们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心灵的沟通桥梁,使课堂有人文底蕴的烘托,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发展。如《小泥人》中对无锡惠山泥人的介绍、《兵马俑》中对秦皇陵及兵马俑内涵的剖析,这些课程都能深挖其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法的同时,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丰富知识结构。

另外,每一节美术课除了挖掘课程人文内涵之外,还注重课程拓展性。如《蓝白之美》一课让学生课外了解蓝印花布的发展;《秦皇陵兵马俑》课后继续铜车马造像的研究,这些教学内容带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因此,美术课程内容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课外仍然得以延伸拓展,将美术课堂融入生活大舞台中。

要把美术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增加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人文素养的认识。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理念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因此,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自动手,提高对材料的接触感悟,通过实践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了解相关美术技能技巧。

工艺课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反复比较、摸索、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试验,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工具材料的特性。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多互动、多沟通,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通常每节课最后阶段,我常常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感悟和心得,讨论下一堂课该怎么上,大家要做些什么准备。这样,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觉得老师的教学中有自己的建议,产生“我自己的课堂”的想法,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更高。而我从中得到很多有用信息,改进教学设计,通过学情分析,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因此,如果我们给孩子们更多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感。

三、勤学多练、感悟体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根本措施。

首先,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的新奇之处。

例如学习色彩知识的时候,借用物理实验的三棱镜,当白线通过三棱镜的时候,会分解出各种颜色,这是物理知识。让他们思考如果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什么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跃跃欲试,孩子们自己动手,发现不同颜色混后出现新的颜色有一定的规律,最后自己总结规律,知道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红加黄变为橙,知道什么是三间色,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色彩知识,记忆得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

其次,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勤学多练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于兴趣的驱使,兴趣来了,通过勤练,表现能力自然提高,从而带动兴趣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不要扼杀学生探索的自由,不要用局限的思维代替学生的直观体验,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教学中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比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如上《夸张有趣的脸》这课内容时,发现学生画的有趣的脸大多没有什么新意。

一次外出听课,听了苏颖老师设计的《坡与苏小妹的故事》,很受启发。

回校后,我借鉴《坡与苏小妹的故事》,并发挥想象,任选其中一人创作肖像漫画,学生创作出了很多夸张有趣的作品。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了现成的答案,学生探究兴趣就没有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唱主角,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则创作出来的形象就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总之,把教材用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尽量从教材中挖掘新的知识点,琢磨新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中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11-05.

教材教法范文4

一、生动的教材

教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数学问题、活泼而又贴近生活的图片、科学家的生平史料等内容,让学生在极其轻松的气氛中,与数学交朋友,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继续学习的欲望。

1.“与数学交朋友”

通过谈话、聊天、交流等形式,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教材。接着,又被蜂房结构的几何美、东方明珠塔的造型美吸引。大到高科技、市场经济、小到随处可见的铺地砖,生活处处充满数学,启迪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印证了本章导语――我国伟大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学的精辟描述。三位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2.“让我们来做数学”

教材以亲切的第一人称,让学生用不多的数学经验,却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生活。

二、生动的课堂

教材给了我们数学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源头活水。本章教学后的成功点使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1.动手、探索、讨论充满学习过程

如第三页练习2:用剪刀将长方形纸片沿一条直线剪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应该怎么剪?学生拿了纸和小刀,讨论着各种方法,愉快地走进了数学教材。又如第五页练习2:把由正六边形组成的图形中的每个正六边形分开一点,并在空隙中填满正方形与等边三角形,做成新的拼花板。教师先准备了许多正六边形发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试验,很快得到3种不同拼图,教师让找到方法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画在纸上让学生观察,感受几何图形美。再如第十二页练习1,学生准备了小刀、陶泥、橡皮泥、萝卜等,课内动手探索,理解了正方形的影子或切口可能产生的各种平面图形。还如填数字游戏、数字猜谜等,学生都是在温馨热烈的气氛中,既独立研究又互相协作,动手动脑动口,情感和谐,学习自主。

2.课堂教学中不时迸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教材充分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如第十四页习题5:某居民小区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并使花坛面积占矩形面积的一半。教师没有现成的样卷,没有既定的框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认真做好这块绿地的“规划师”、“设计师”,几十个学生几十幅设计,教师让学生自己评价,既有啧啧称赞声,又有哈哈大笑声。又如第十四页习题6: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我们让学生充分讨论,把新颖的构思画在黑板上。学生不须邀请纷纷自己上黑板画,刹那间画满了一黑板,其中有很多幅有创意的画,解说词更是到位,如红绿灯、跷跷板、台灯,还有热带鱼、两朵花、风扇、气球,更有雪人等。

3.学生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结合教材练习中的“请举出你在生活中应用到数学的例子”、“观察一座标志性建筑或雕塑,指出它包含哪些图形”,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打开煤气灶时为什么表会转?杯子为什么做成圆柱体的?地砖是什么样的图形才能铺满地?填数游戏的规律是什么?家中的水电费是怎么计算的?出租车的计价方法是怎样的?超市中一天的顾客是多少?闹市中汽车的流量统计方法等。各种问题很有价值,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回答,或许能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学生研究问题的资料,但是我们期盼的就是这种从知识结构中、从生活背景中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一个个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开端。

4.生动的教育使学生良好起步

本章的内容,如果单纯从知识的角度看,似乎并无新的知识,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本章可有可无。运动员在正式进行体育活动之前,首先必须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否则,在正式活动时就容易受伤。同样学生在进行数学活动之前,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准备活动。教材特意安排这一章的作用,在我们的实践中充分显露。一些小学数学较好的学生由此而作好了远航的准备,小学数学不够好的学生也由此鼓足风帆重新启航。曾有一个学生说:一个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一半源于自己,一半源于课堂,初一数学新教材,她让我爱上了数学,对数学着迷。

5.教学相长,学生的信息比教师多。

信息社会与市场经济时代,使当今的学生知识面宽、兴趣广、思维敏捷、记忆性强。与教材相关的一些拓展知识,教师未必全面了解或记忆犹新。如第二页的插图,学生叫做卡通人物卡通画。看到课本东方明珠塔的照片,学生又进而说旁边那幢楼是经贸大厦,左边没拍摄到的应该是昆虫馆、大洋海底世界,近处是南方证券大厦,仿佛是个导游,引得没去过的学生嚷着要求老师组织。看到第四页的“深证指数走势图”学生又报出了一连串的“行话”:牛市、熊市、涨停板、跌停板、ST。再如第十页的填数问题,又有学生很快地说出什么是三阶幻方,什么是四阶幻方,它们的填数规律是什么……。

教材教法范文5

关键词:英语;观念;兴趣

笔者根据自己从事英语教学的实践,就改革教学方法、抓好学生英语听说训练、培养学习兴趣等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与同行们商榷。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当今英语教学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培养其交际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要达到这些目标:

首先,教师应尽快从旧教材、旧教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若继续沿用传统的重语言知识讲授、重译写和语法教学、轻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调动不起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充分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应重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将越好。

再次,在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思想是搞好新教材教法的前提,更新观念是用好新教材教法的保证。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自觉转变过去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特点,以突出教材的实际功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尽快解决新教材与旧教法的矛盾,变“不适应”为“适应”,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入手,听说的比重应大些。为实现这些目标,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教师应在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自己如何吃透教材、深刻理解英语课的性质和特点、想方设法创造乐于学习的语言环境上做“文章”。

(―)采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开启“自动学习”的心扉。在教学中,可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和幻灯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嗅觉、听觉,视觉一起参与感知,将实物与英语联系起来,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后便很快记住了句型和生词。

(二)采用情景教学,创设良好气氛。在日常教学中, 我注意使用情景教学法,以听说训练为主导,以课文教学为依托,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紧扣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尽可能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使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运用能力处于最佳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联想、综合,进行创造学习,从而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三)运用交际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语言交际的环境和场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常用、最有效、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交际能力是指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和提供情景操练的机会,尽可能地将真实生活搬进课堂,注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的环境。同时,还注意到交际是双向性的,是说者和听者双向交流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地位是不断发生变化、互相转换的。所以,尝试着将上课开始教师问、学生答的free talk模式改为放手让学生互相问答、自由对话。

如先由值日生开始提问,然后接龙式的既答既问, 一个一个进行下去。发问的学生可以随意挑选对象提任何问题,这样听者、说者位置频频交换,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接受和传递信息的状态之中。这种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准备好自己将要表达的内容,更要根据对方的内容进行即席发言,主动吸收和理解对方的思想,尽快组织新的语言并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听说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引进表演,丰富课堂内容。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同时也突出英语教学实践能,可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让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这样可以增加学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大部分表现积极认真,评委们全神贯注,凝神观看,不时发出笑声。这种练习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听说训练,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是确定无疑的。

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得知了在农民工子女入学后,往往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过程,下面我们进行举例分析:

例1:小张是去年九月份入学的三年级学生,他是典型的转学生,在转学过后的半年里,他并不习惯于城里的教育现状,他的同学们往往也不愿意和他玩,在他主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带有不屑的语气,这让他深受困扰。而父母常常不在家,即使在家也没有过问过他在学校的事情,一味只看重他的学习成绩,一旦出现下滑的现象,轻则责备,重则打骂,这也给他的童年带来了不小的阴影。但是,他同时也表示城市的教学质量和配套设施确实比农村的好得多,很羡慕城里的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这都是现今农民工受教育的普遍性问题,在现今城市节奏不断加快的现状底下,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诸如上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小张一个人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发展教育、感恩农民工对国家贡献、缩短贫富差距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教材教法范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孩子学会学习,就必须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我们成人看着新教科书都有一种童心萌动、跃跃欲试的感觉,何况孩子。对他们而言,那是怎样的一种无言的享受。捧着它,像捧着一本连环画。封面小女孩那悠闲的样子,课文中孩子们亲手画的画,吸引着他们在不经意中就走进了语文。开学以后的第一课我先背了一些儿歌,接着让孩子们互相说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再讲一些孩子们熟悉的爱听的故事:白雪公主、孙悟空……这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它就像说话、讲故事一样简单、自然。又如教学字母“a”时,一幅幸福美满的家庭的图画再加一首小儿歌,把学生带入了自己的生活中,把生活与学生的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一点也不感到陌生。教学u和w时,一幅文质兼美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棵棵小树排着队伍上山住”,由儿歌体会a、u、w的发音,学习其字形,由韵到字,由字到音,一切由学生在活泼有趣的畅读中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优美。

每天看着孩子们捧着语文书摇头晃脑地读着念着,用小手指着划着,我的心里都会感到莫大的安慰:是呀,这样的教材怎能不使学生感到有趣呢?有这样的教材与他们为伴,又怎能不感到快乐呢?

二、自主性――进入语文学科大门的通道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由比较独立的个体融入到学校、班级这个集体中,他们处在逐步适应阶段。而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具体主观意志作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每一页文字、每一幅图画都在告诉我们要珍视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哪怕他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习拼音时,每一课都配有一个小儿歌、小短文,通过儿歌、短文再现了一个丰富的自我。“左手拉爸爸,右手拉妈妈,我用一双手,拉起一个家。”“背起我的小竹篓,手拉手儿采金秋……。我愿变只小鸽子,飞上蓝天亲亲你……”大声地念着这样的语句,孩子们的心又怎能不飞出窗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向往呢?这就是一个不能被别人忽视的“我”。还有“我的小本本”,就要写“我要说的话”、画“我想画的画”、抄“我画的词和句子”……这样的“随心所欲”给学生将来的阅读和写作在无意识中、在不知不觉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拨开了迷雾:要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感悟语文、快乐语文”的方法和途径。本册教材在识字方面也一改往日的编写方法,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认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去认,放在另一个语言环境还能认。教材还安排了一个练习――与妈妈“一同逛街”,在这个练习中,学生有了主动参与识字的意识,一个站牌,一个商家名称,一袋奶,一桶饮料……都是在学生不经意间就完成了识字任务。

几个月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理解了自主性的深刻含义:只有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实践出发,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真正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学习语文的通道。

三、人文性――直抵语文学习目的的根本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但致力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丰富语文的积累,拓展思维,而且应重视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今天的孩子思维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的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意识超前,他们勇于质疑,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要想让学生超越老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我们无拘无束地交流,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新世纪的教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今天的教师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要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新教材“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特点尤为突出,大到选材,小到一幅插图,都注重人文性。如在讲《小乌鸦和妈妈》这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自己自由自在地读,然后同桌互读。当我感觉到学生们有话要说时,我说:“刚才听小朋友们读了这么多遍课文,我也特别想读读,我想通过读来表达我的想法,可以吗?”在征得了学生的同意后,我就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读完后的几秒钟内,教室里鸦雀无声,停了一会儿,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说,老师我说……”“我觉得乌鸦妈妈太伟大了,她把3个孩子养大了。”“我认为小乌鸦特别懂事,给妈妈吃的、喝的、盖的。”“小乌鸦多幸福啊!”这时,我说了一段话:“妈妈给予我们生命,又把她所有的爱给了我们,我们儿女就是她的全部、她的希望、她的未来。母亲,一个平凡的称呼,却用她的一生呵护着我们,任凭风怎样吹。你想想你生病时、天冷时、衣服脏时……作为子女,当妈妈需要我们时,我们该怎样做呢?”听了这一番话,孩子们似乎长大了许多。“我生病时,妈妈抱我去打针,还整夜陪着我。”“晚上我睡得很香,妈妈还要给我盖被子。”“妈妈还给我洗脏被子。”“天冷妈妈让我多穿衣服……”“我长大了一定给我妈妈买好多好多吃的。”“我长大了一定让妈妈坐上我开的车。”“天冷我也会让妈妈多穿衣服。”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话语,使初为人母的我感到了他们的可爱、他们的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