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范例6篇

教材解析

教材解析范文1

关键词:课程标准;分类;统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分类与整理”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新增的学习内容。原教材是将分类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算的基础,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安排教学的。课程标准修订后,为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突出分类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础,将分类放在统计与概率中,与原教材中统计内容合编在一起,就是分类与整理。其实,无论是突出与统计的关系还是作为计数和计算的准备性知识,都体现了分类的重要作用,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分类问题,如数的分类,还有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的认识图形、第五单元的认识人民币等。分类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过程。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可见,分类教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包括分类与统计两部分,统计只是初步的渗透。主要是整理、记录、呈现分类结果这几个环节,而这些都是统计的重要内容。教材中以呈现分类结果的方式加以呈现,加强了分类与统计的联系。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的具体编排特点,建议通过如下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1.从解决问题入手

统计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在单元的开始呈现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样气球的情境,通过一个现实问题“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类”引入教学,再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按不同形状分一分,每种气球有几个?”让学生按给定的标准给气球分类。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首先理解分类的含义是什么。之后,就让学生按气球形状实际分一分。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会进行计数。计数的结果怎样呈现出来呢?教材中有三方面体现:一是学生直接操作分类后数出结果;二是学生边写边画,以直观的象形统计图呈现结果。三是用图和数字相结合的方式排序记录分类结果。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让学生根据整理结果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2呈现的是一些大人领着孩子到公园分组做游戏的情境。同样从解决问题入手,避免了因分类而让学生去分类,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目的和分类的必要性。

2.层次上的变化

从分类标准来看,两道例题是由给定标准让学生分类再到让学生自己找到标准进行分类。例1是给定标准分类,让学生体会单一标准分类下结果的一致性。例2是体会不同标准分类下结果的多样性。

教材解析范文2

论文摘要:评述了职教物理新教材的特点.

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程体系的理念和新教材的试行,对广大教师而言是挑战和转变并存的机遇.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必须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解读和领悟新课程体系的思想,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适应新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以及课程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物理(电工电子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现.

1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标

物理学科基础目标之一是知识与技能培养,而能力的形成是在这一基础目标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知识与技能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更易获取.所以,新教材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突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形式上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阅读习惯、图文并茂.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提供比较全面的支持.

在课程结构上按照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来构建知识框架.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并且设置了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职业模块是适应各大类专业(机械加工类、电工电子类、医药卫生类、土木水利工程等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所必须需要限定选修的内容.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其内容可以通过“物理广角”、“实训项目”、“交流分享”等形式呈现.

新教材在整体设计思路上既要考虑物理学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又要考虑其应用性和实用性;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应用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形成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设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这一节时,以前在证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4个基本公式要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新教材是这样安排:首先给出两个实际事例,即火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每隔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每隔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如表1~2.

由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简单计算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是相等的.从而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再根据上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出一些其他公式.

先将加速度公式变形,即

又因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从(1)~(3)式可以直接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可见,本书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不过于追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简化理论证明),不需要严格的数学推导过程,让学生大致知道怎么来的或直接记住结论和公式即可.

职业学校的学生与重点学校的学生比较起来,基础知识相对弱些,但他们的好奇心、好动性也很强,项目式教学恰恰适合这类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设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就不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例如对匀速圆周运动与万有引力的内容安排上,新教材利用“物理广角”和“小知识:宇宙速度”,按照项目式教学形式分成如下环节.

观察与思考:通过影像和多媒体的演示了解我国航天工程计划,嫦蛾1号卫星运动引入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参观与实践:观察公路拐弯处路面的倾斜情况及车辆拐弯时的受力情况,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工作任务: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线速度的方向,介绍液体加速器、洗衣机等实例,加深对向心力的理解.

学习目标: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归纳总结出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基本物理量(周期、频率、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可以提升能力的形成,反过来实验技能的熟练操作、观察事物运动的变化、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也可以提升理论知识的形成.所以,新教材在每一章节内容介绍前,安排了“本章导读”和“核心提示”.在知识内容编排中穿插“故事坊”、“小知识”、“实训项目”,图文并茂,版式生动活泼.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时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2注重了对知识学习过程的探究

新教材所体现出的新课程理念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熟知的事物运动变化出发,引人物理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形成.将物理教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优势去贴近学生生活,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以及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要求.例如在第一章运动和力中,讲“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引入物体放在斜面上静止时,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分解出三个力.但是从实际教学反映,学生不易理解、出现错误较多.新教材在讲这节时引入了一个小知识“滑板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做的一种运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分析出“运动员双脚通过滑板向后蹬地的同时,地面给予滑板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一个分力使滑板前进”.教学中注意去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之后,再分析较复杂的物体运动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机械振动与波”时,新教材设置了“物理广角1:机械振动”和“物理广角2:机械波”.教材在开头首先设置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案例“家庭里钟摆的摆动、钓鱼时水中浮标上下的浮动、扁担挑物体时的颤动及在公园里小朋友荡秋千游戏”等活动.通过情景的引入及描绘,讲清楚物体运动过程中的特征及规律.之后再做一个典型的水平弹簧振子的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出振幅、周期和频率等基本物理量.在讲“物理广角2:机械波”时,教材安排了一个“小知识: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对广大学生来说教育意义非常深刻.教师可因势利导,讲地震波传播过程的同时,就把机械波的种类、性质以及波长、波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物体振动与波动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关于地震、共震、声波的传播等自然现象.

3体现了物理学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物理学与其他专业学科课程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理学就其本身知识内容而言,是工科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石,因此也是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所必备的铺垫.二是物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密切的学科,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会学到一些完整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物化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的.另外,物理学与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结合的途径,主要还是从物理知识、原理去衔接.所以,在该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和专业特色,强化物理课与后续课程密切联系的知识应用,这是本教材编写的旨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套教材主要适用于职业学校的电工电子类专业.如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它的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是: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等.所以,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安排上,跟普通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有所不同.在内容体系安排上,力学部分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功与能、振动与波,只用了两章篇幅.而电磁学部分包括了直流电路、安全用电、静电学、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等,用了四章篇幅.其目的是为了突出电工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的需要.

在课程结构安排上,每一章节都安排了小知识.例如在讲电功、电功率时,在小知识栏目中介绍一度电的作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各种电度表的使用.在讲焦耳定律时,为了说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三者的乘积”的物理关系,教材除了安排一个典型例题“一台直流电动机在正常工作时,它的额定电功率和1小时流过电流所产生的热量是多少?”之外,还在“小知识”栏目中重点介绍了各种家用电器省电常识及正确使用方法.如“功放机节约用电的办法主要是减少音量,外接音箱的阻抗不可太小.避免多只音箱并联使用,尽可能减轻功放机的负荷,以达到节电和保护机器的目的”.这样处理后,学生不仅对电功、电功率的物理概念及焦耳定律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专业技术中,为后续学习家用电器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了铺垫.

4拓展了科学素质培养的空间

在物理课的教学中,应将物理学的内容与物理学的发展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能遵循物理学发展的脉络,感受到物理学的发展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从中领悟到科学家研究、发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成长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教材解析范文3

关键词:教材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外研社;英语教学

1 引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了英语课程的重要地位,故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也决定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自然影响了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实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

2 教材内容分析概述

2.1 教材内容宏观分析

本模块是外研版八年级上册的一个模块,本模块以Help为话题,第一单元是听说课,第二单元是阅读课,第三单元是语用课。

2.1.1 模块内容分析

本模块的第一单元 What should we do before help arrives?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Listening and vocabulary,其内容体裁是对话,内容是讨论如何在急救到来之前对伤者进行急救,并且以两个人说话内容为背景引出本单元的词汇和语法(祈使句和情态动词must, can, could的用法),第4部分是对前面对话的一个巩固;第二部分是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活动5是对前面的对话内容进一步巩固,并且练习正确的发音,活动6联系对话,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并且学会运用祈使句和学到的词汇。本单元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初步了解掌握语法知识祈使句和情态动词must, can, could。

本模块的第二单元 Stay away from windows and heavy furniture.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Reading and vocabulary,文章介绍在地震中的逃生技巧;第二部分是Wrting,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本单元作者的编写意图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本单元生词和语法,例如词汇earthquake/inside/keep clear of /calm/brave/helpful,语法Do not jump out of high buildings/Hide under a table。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尝试性知识。

本模块的第三单元 Language in use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Language practice,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第二部分是Module task,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单元作者的编写意图是对前两单元教学结果的检测,一方面巩固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学生练习结果,及时反馈于任课教师,以便于任课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2.1.2 单元所处地位

各单元在本模块中所处的地位: 第一单元是自我救助意识的培养,词汇语法的初步了解,例如在本单元活动3的课文中,通过Ms James和Betty 的对话来引出话题――What should we do before help arrives,通过本对话以及活动1的插画来对学生的自我救助意识进行培养。第二单元是对词汇语法的进一步学习,是对第一单元的延伸和拓展。第三单元是对前两个单元的强调、巩固,使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第三单元Module task 对语言能力要求极高,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为第三单元的Module task 做铺垫。

2.2 教学内容微观分析

2.2.1 Unit 1

活动1以形象的图画与单词的意思相结合,通过词和图的联系阐释语义

活动2在听觉上去熟悉新单词accident/broken/dangerous/furniture/glass/kitchen/stairs,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输入正确的语音语调

这两部分解决听力上的障碍,为活动3服务,使学生在进行活动3的时候可以更好地理解、听懂原文

活动3以教师与学生上课讨论如何进行急救为语境,巧妙嵌入祈使句和情态动词must/can/could,例如That could be harmful!/Betty, you must know! 后面跟着的练习用来检测对原文的理解

活动4 这一部分根据上下文语境,并且基于前面听到的对话来练习原文当中出现的新单词的用法,同时这段话是对前面对话的强化和复习

活动5强调祈使句的用法

活动6是一个开放性练习,通过这一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单词和语法是否掌握。

2.2.2 Unit 2

活动1 列举了4幅画,题目要求看图,并且回答问题where are the people?/What are they doing? Why? 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

活动2要求看文章的题目,回答在地震当中该怎么做。通过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活动3 本单元文章What to do in an earthquake 体裁是说明文,说明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技巧。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开篇点名本文写作目的――很多人对于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所知甚少;第二部分为Inside部分,介绍了地震发生时,在建筑中应该怎样做;第三部分为Outside 部分,介绍了地震发生时,在建筑外应该怎样做;第四部分为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一个总结。

活动4和活动5 这一部分是对文章内容的反馈,并且巩固本单元的相关单词和词组,例如:brave/inside/keep calm/power lines/street lights/warn.

活动6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解决写作当中遇到的困难,为活动7做好准备。

活动7 进行写作,Write some instructions about what to do in an earthquake.学以致用,进行巩固

2.2.3 Unit 3

这一单元包括两部分;语言练习(language practice)和模块任务(module task)。语言练习包括词汇、语法。本模块任务是制作一份关于预防学校事故发生的海报。语言练习又是为模块任务所服务的。

在语言练习一开始是复习本模块所学的情态动词must/could和祈使句。

附:

That could be harmful!

Betty, you must know!

Stay away from windows and heavy furniture.

Do not stand near street lights or under power lines.

活动1 练习情态动词

活动2 练习祈使句,并且所提供的句子与本模块的话题Help相结合

活动3、4、5练习本模块的新单词和词组

活动6是听的形式,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活动7是听和读的形式,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活动8、9、10、11基于前面学过的词和语法,来完成本模块的任务――制作一份关于预防学校事故发生的海报。

3 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准确把握教材,研读教材,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还要联系根据教材分析,设计真实生活语境,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闫立霞. 仁爱英语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2教材研说 [J]. 黑河学刊. 2012(5).

[2] 史艳霞. 联系生活情境,突出语言运用――How Many?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建议[J].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4(6).

[3] 王新洋. 仁爱版英语教材分析[J]. 科学导报. 2015.

[4] 高春明. 初中英语课程改革初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5.

[5] 胡晓梅.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实施策略[J]. 考试周刊. 201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教材解析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插图;有效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8-02

插图是各级教育机构各学科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插图是一节课精华部分的体现,不仅可装饰书籍,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能够补充文字的不足之处,增强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故当前环境下,任课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需积极发挥自身创造力,有效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插图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笔者收集并整理了多项相关文献报道,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合理利用插图的有效策略,现简要论述如下。

1.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一般来讲,语文教材插图是该学科教材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以画面为载体,为学生传递知识信息,且大部分插图均是课文中关键内容的再现,许多学生经过插图"点拨",立马可豁然开朗。故现阶段,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注重插图的课前应用,利用插图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的实践课堂教学中,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明清白话小说,且其教材中配有小说主要情节的插图。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先指导班级学生认真观看插图进行课前预习,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使其在预习过程中能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其从未听过"水浒传"或"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对教材内容比较陌生,此种情况下,教材插图可起到示意的作用。通过教材插图辅助学生课前预习,能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便利,降低学生课堂学习难度,增强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利用插图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讲,其所配备的人物插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漫画式或情景式插图可凸显出文章的故事情节,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于脑海中形成一幅生动、完整的画面。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依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整体教学质量。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主要为"如何抓住文章中所描绘的人物特点",其教材中的插图里共有5个人,每个人均神态不一,风采各异,学生自学起来难度较大。此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文章时,找出文章中描述人物的神态、肖像与动作的语句并将其明确标示出来,之后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一插图,鼓励学生自主地将标识出的语句内容对照插图中的人物进行"对号入座",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明确插图中的5个人分别是谁及其各自的人物特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利用插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学习经验较少,生活阅历浅,故其在学习语文文章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影响其课堂理解,严重阻碍其学习进程。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和利用插图,鼓励其自主探究,并结合文章语言描述来理解作者意图,增强其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此时教师可引导班级学生认真观察和对比教材中的插图,很快学生会发现插图中的人物没有毡帽,易产生"他的毡帽去哪儿了"这样的疑问。针对学生的课堂质疑,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课文,鼓励其自主探究,以便使其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体会"闰土"当时窘迫的生活,理解作者写作文章时的悲哀之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总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课堂教学活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中尤以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利用教学较为明显。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教师在初中语文实践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等,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4,(05):35.

教材解析范文5

《复分解反应》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56-02

一、设计思路

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人教版化学新教材与前版本相比,知识体系有了较大的调整,某些内容作了分割,对于中考占比例较大的酸碱盐单元,新教材将酸碱盐及化肥划定为两部分,以致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新教材酸、碱、盐部分知识零散,不似旧版教材般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旧版教材并非完美无缺,但反映出新版教材在酸、碱、盐部分的教学内容编排上可以商榷。

因此,按照教与学的需求,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框架、逻辑结构、内容顺序做调整,合理、有效地编排知识体系,教材的结构才更合理、思路才更清晰、教学才更流畅。实践时笔者将教材第10、11单元按教学先后次序作如下内容调整:

(1)酸碱盐定义、溶液导电性、部分酸碱盐溶解性;(2)复分解反应;(3)指示剂、酸碱度;(4)酸的化学性质及通性;(5)碱的化学性质及通性;(6)常见酸、碱物理性质、特性及用途;(7)常见的盐及其性质;(8)化学肥料;(9)各类物质相互间关系;(10)计算专题;(11)物质的检验与鉴别;(12)物质的提纯与除杂;(13)酸碱盐探究实验及设计。本文在重组教材内容的背景下,谈谈复《分解反应》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能判断什么的条件可以发生此类反应,会写该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能从微观角度审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线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概念的实验探究式思路,协作能力培养。

三、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方案见上页表格)

【点评】

学案设计围绕复分解反应概念、反应发生的条件及运用层层递进,教学环节注重核心知识,内容编排注重学生思维发展,利用了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力求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复分解反应既抽象又直观,在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层面设计了flas将抽象问题用可视化来解决,前两个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获取知识,活动三则是复分解反应的升华。

四、教学实施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种新的基本反应类型(板书揭示:复分解反应)。请完成第1个分组实验。

教师引领学生共同完成活动一;随后归纳总结初中化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活动一需要作好预设的是:新物质是如何形成的?(学生会遇到困难)

过渡:是不是任意化合物在溶液中碰触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

按问题层次,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活动二。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①在溶液中;②在生成物里出现水、沉淀、气体三者之一,反应即能发生,否则就不能发生。

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酸碱盐内容总第2课时。教材第10、11单元最核心内容就是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反应特征及反应的条件。即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相互结合成水、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等难解离物质。如果学生将这些知识熟练掌握,以后学习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以及常见的盐的化学性质就有了思路和方法,学生就能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自主分析。这样,酸碱盐这一重要知识章节更易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将教材重组,将教学重心前移,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

教材解析范文6

关键词:结构解释模型;高中化学;教材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2-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材分析既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教学活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教师分析教材进行备课时,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把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不仅要挖掘出书本上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隐性价值,还要能充分地掌握教材中局部和整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层次分明、心中有数,从而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材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教材分析方法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师经验上的主观性对教材的分析有利有弊。一方面这种主观性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另一方面,对主观经验的依赖也会使教材分析的结果存在局限性。另外一种倾向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照本宣科地、机械地分析教材。这类教材分析法往往会忽略隐没于教材中的横向结构中的基本知识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构,从而无法构建各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层级结构,进而使教学设计凌乱无序。

基于结构解释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以下简称为ISM)教材分析方法则克服了以上缺陷,它建立了教材中要素间的层级有向图,避免了教材分析中过度主观化导致知识网络散乱不易梳理的问题,能较客观地反映基本要素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前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顺利同化新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与记忆。

本文通过实例来介绍基于ISM教材分析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提供参考。

1 ISM教材分析法的内涵及步骤

1.1 ISM教材分析方法的内涵

结构解释模型(ISM)是1973年由美国John.Warfield教授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并对要素及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系统要素,利用人们思维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建立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

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材的结构化和序列化。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既精通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编排意图,又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正确认识到教材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删减,来弥补这种不足,从而能够轻松、流畅地完成整个教学,并在课后对教材的反思性分析中表现出高度的理论性。

1.2 ISM教材分析方法的运用步骤

根据John.Warfield教授的ISM分析方法,我们就教材分析提出了ISM分析方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所谓“三段式”分别是指(1)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2)确立目标关系,理清教学思路;(3)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该模型运用的步骤及内容见表1。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ISM分析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来讨论模型中的要素是否需要变更和增减,要素间的形成关系是否需要进行修正,若需要修正,则应重返阶段1,直到所得的结构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为止。在使用该模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机械地套用模型,否则不但不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反而固步自封,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产生阻碍作用。

2 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前面我们提到了ISM教材分析法的精髓在于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的关系整理成清晰的、多级递进的结构形式。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若能掌握这种方法,便可抓住ISM模型的精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化学1》中的“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

2.1 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

在分析教材之前,教师应首先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即“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仔细研读教材,并抽出该单元的8个重要概念作为知识要素(见图1)。

2.2 确定要素关系,理清教学思路

ISM教材分析法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对要素A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要素B,则称要素A为可达要素,要素B为先行要素。教师在确定各要素关系的时候,不仅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来决定教学思路,还应当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本例中,根据学生之前的知识储备,4粒子总数、6体积和7质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由教师的分析判断和经验,可以决定各要素间的形成关系(见图2)。

图2向我们展示了该单元所要学习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图示是教师在一般备课或者分析教材中经常采用的。该图示的优势在于它是根据教材内容的进度来描述相应的要素关系,具有紧扣教材,覆盖全面、能够提供给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思路等特点。但是它没有考虑到学习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便捷性,整个图示给人的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层次感,知识内容非常凌乱,尤其是在向来以知识点“杂”、“多”且“分散”的化学学科中,这种图示不但不能为教师深层次地分析教材提供保障,反而会使教师陷入到一种教学思维“短路”或是面对庞杂的知识点不知从何教起的困境。

2.3 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

根据要素目标的层次水平,将同一水平的元素排在同一层上,较低一层的要素是较高一层元素的先行要素。根据各要素关系示意图,我们可以算出每个要素的可达要素集合Ai和先行要素集合Bi(其中i表示要素的代号)。

在本例中包含了8个元素,例如,要素2,它既具有先行要素1、7,又具有可达要素8。因此就有了A2={8},B2={1,7}。

(1)对于Bi={φ}(空集合)要素i,表示该元素没有先行要素,它属于最低阶层。在本例中,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要素4、5、6、7没有先行元素,它的先行要素的集合为空集,因而要素4、5、6、7为最低级别,将要素4、5、6、7从图中取出,得到层级1。

(2)在层级1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时i=1,它表示要素1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1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2。

(3)在层级2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时i=2,3,它表示要素2、3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2、3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3。

分析到此,就只剩下要素8了,那么它们便处于层级分布的最高层。层级分布见表1。各要素层级分布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该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层级有4层。4,5,6,7为前提知识,位于整个层级的最底层;然后是1位于第二层;2,3位于第三层;总目标知识点8位于第四层。箭头末端要素为箭头指向要素的可达要素。

此外,要强调的是,在确定教学过程的时候需要在教学要素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下几个因素:按低级要素先于高级要素的原则排列;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有较多先行元素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对于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和先行要素数目均相同的场合,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的顺序。在绘制了结构模型之后,本章节的教学过程就清晰了,即:质量、体积、粒子总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此时教师再进行授课则不但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而且能将知识传授系统化,授课思维清晰化,彰显出内容重点。若将此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板书,则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领悟以及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

3 ISM教材分析法的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