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范例6篇

体制

体制范文1

关键词:举国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

【分类号】:F045.51

1.背景

1949年,建国伊始,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从国际形势上看,作为继苏联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中立国家之外,西方国家大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挤压社会主义世界。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使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全面竞争状态,除了军备竞赛,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所有方面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从国内状况上看,在军事上虽获得基本胜利,但是还没有完全结束,的上百万残留军队仍在西南负隅顽抗,解放区仍存在反动势力和土匪对我进行捣乱破坏。在经济上,给我们留下的事一个全面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交通阻塞,民生困苦,失业众多。

在这样动荡不堪的背景下成为四万万人大国的执政党,处境就如同大海里的一页扁舟,随时可能被大浪吞没。在国内怎么样能遏制通货膨胀,恢复生产,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站稳自己的脚跟;在国际上怎么能顶住西方国家的打压封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巩固自己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成因

在如此紧张的背景下,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始于1952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正式建成,,中间几经改革调整,直至1992年结束。而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也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并一直发展沿用至今。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在经济和体育这两个不同的领域选择的不同的体制,其成因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2.1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时革命胜利后的首要任务,只有经济建设的好,人民看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改变,才能在稳住大海上漂着的小船,巩固中国共产党来之不易的政权。面对自身经济落后的局面和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把资金、技术密集的重工业作为自己优先发展的产业,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防实力、巩固新生政权奠定物质基础。然而当时的新中国缺少的恰恰是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发展重工业所必需的资源。面对这种情况,加上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如果还是采取革命胜利以前的社会所采取的那种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办法,要想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工业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来配置资源。

其次,对于理论的认识限制,由于人为社会分工和私有制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必然造成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对立,产生了社会主义必须是计划经济的观念

另外,计划经济体制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能力实现的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当时的体现,并且我们并不具备直接进入市场经济的条件和能力。同时,苏联的经验以及解放区供给制的经验也是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条件。

2.2举国体制

在二战后两极世界的对峙中,体育成为了和平时期的战场,这时的竞技体育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范畴。这种体育功能的政治化,是导致相对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以政府主导型体育体制产生的主要原因。于是,竞技体育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又一个证明自己的战场。

其次,国家作为一定统治机构,早已把体育这一教育手段和健身娱乐活动的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竞技体育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包含了巨大的国家利益与政治价值。

最后,国家已有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基础不足以满足其政治目标和利益需求,在市场无法通过自身输送足够的体育资源的条件下,国家自上而下的调控将会十分有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也给举国体制的生长提供了沃土。同时苏联在1952年7月首次派团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的惊艳表现,让新中国对于举国体制的威力咋舌,这些都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体育走向。

3.成绩

3.1 经济建设

建国之初,留给共和国的是一个毫无工业基础可言的乱摊子,甚至连灯油、钉子、肥皂之类都要依靠进口。经过二十八年的高速工业化,中国成功地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同时,从无到有的建立起规模庞大的航空、航天、核能及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奠定中国大国地位的巨大成就。所有这些成就是在国际环境恶劣、大战不断的情况下,是在无法获得国际援助,相反却对外实施了大量的国际援助的情况下,是在坚决反对殖民掠夺、种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压迫,实现各民族平等的情况下,通过自力更生,采用计划经济的体制实现的。

3.2 体育建设

1984年7月,美国洛杉矶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以新中国的身份阔别重返奥运赛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后的第一天,便展示出新兴世界体育强国的风采。许海峰在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所获的金牌实现了炎黄子孙在奥运会上金牌及奖牌“零的突破”,一雪百余年来“东亚病夫”的耻辱。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中国健儿进入了金牌榜前三的行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32金坐上了奖牌榜第二的交椅。2008年北京奥运不仅圆了国人的奥运梦,同时奥运健儿在自己的土地上展示出极佳的竞技状态勇夺奖牌榜第一的桂冠。从新中国成立时体育百废待兴,到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高居金牌榜首位,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时间内,从基础差、底子薄到跃升至世界“第一集团”,举国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结语

无论是从产生的背景来看,还是从产生的原因分析,甚至是取得的成绩,举国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到2014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几个年头,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享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巨大遗产。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曾有着巨大的推进力,但是依然随着时代而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和变革,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取代旧事物更好的发挥作用,这是普遍的法则。

孕育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举国体制,到如今依然是我国体育的重要方针,指引着我们国家向所谓的体育强国迈进。但是任何事物不变必腐,看似永葆青春的举国体制现在已经开始力不从心。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的辩证,国民体质的普遍下降与健儿不断刷新的历史的反差,市场体制下的广州恒大取得的划时代意义的冠军与中国足协的碌碌无为的对比,中国金花李娜的独树一帜与中国网球几十年默默无闻的对照,无一不发人深省。再看西方国家,美国NBA所取得的成功,欧洲足坛引领的世界第一的足球运动,市场体制并非不可以成为体育的主体,甚至可以做的更出色,同时市场体制所产生的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的蓬勃是举国体制难以达到的。

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并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今天,举国体制,这一体育界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将迎来新的变革和挑战。

5.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历史和理论起源》 任晓伟 人民出版社

2、《市场经济与竞技体育体制改革》 陈轶艺 体育文化导刊,2005,6.

体制范文2

现在,撤点并校已经减速,低龄寄宿小学生的问题应引起注意。有专家表示,低龄寄宿正在批量制造“体制孤儿”。

起因于撤点并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金牙瑶族乡的更沙中心小学,有数十名偏远山区的七八岁孩子寄宿在校。这些三年级以下的低年级学生,由于家校之间距离远,年龄太小往返不便,只能寄宿。孩子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教师上完课后,还要到宿舍照顾孩子们。但由于山区学校教师编制紧,难免有不周之处,因此,低龄学生们非常令人心疼。

9岁的张丽萍一直和比自己大4岁的哥哥张邦爽一起寄宿。哥哥会帮助她铺床,打饭。今年哥哥从小学毕业了,张丽萍要独自面对寄宿生活。张丽萍只带了一套换洗衣服来学校,一个星期不能洗澡、不能洗衣服,只在周三换一套衣服。校长杨再然介绍说,学生们每周日从家里带大米到学校,自己淘米蒸饭,然后从学校食堂买菜,每周五下午回家。

前些年,广东省五华县为了创建教育强县,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将5个镇原有132所中小学校整合为35所学校。其中,湖华村小学4到6年级的95名学生被要求到布美联校就读。家校距离,约5公里盘山路。一些家长对此强烈不满:“学校说并就并,上学路远,又危险。只好让孩子们罢课,抵制撤并。”5个镇132所整合为35所,近百所学校被砍掉,造成众多偏远山区孩子要起早贪黑走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

贵州省榕江县高扒小学校长龙安忠介绍说:撤点并校以来,他所在地区有完整一到六年级的小学减少一半,当地小学生每天上学要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近6个小时。孩子们每天要往返在崎岖的山路上,冬天更困难,孩子们上学还得打手电。

对这些孩子来说,寄宿减少了交通风险,同时产生了管理问题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000年到2010年“撤点并校”政策执行以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小学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农村中小学数量锐减一半以上。很多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没有管理预案,住校的孩子们只能睡在冰凉的地上。很多案例表明,撤点并校在地广人稀的山区造成了大量低龄学生寄宿现象。糟糕的是,教育系统对此准备不足,研究不充分。一些地方为了争当教育强县,把“高中教育城市化、初中教育集镇化、小学教育集约化”当成发展模式,造成孩子上学的路越来越远,上学越来越难,辍学率越来越高。

西部地区寄宿现象严重

近年来,农村寄宿生的数量逐年上升。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设计与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并不相符。

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更加突出。全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逐步扩大。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具有特殊性,农村学生及家庭对寄宿制需求更旺,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承载主体,关乎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为了全面把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基本特征,为规范寄宿制教育模式提供政策依据,“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研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先后在湖北、江西、甘肃、广西、贵州、广东6省区13县30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办学形式逐渐从西部向中东部推进,农村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已是大势所趋。寄宿制学校中低龄寄宿趋势明显,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

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遍布全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山区、牧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形成全覆盖的态势。教育部规划司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总数为10949.8万人(小学7319.4万人,初中3630.4万人),寄宿学生总数达到2907.6万人(小学987.8万人,初中1919.8万人),农村中小学生总体寄宿率达到26.6%。初中、小学分阶段统计,农村初中生总体寄宿率显得更高,2011年全国农村初中生总体寄宿率达到52.88%,16个省初中生寄宿率超过了50%,6个省超过60%,广西初中寄宿率甚至达到88.03%。就地域而言,西部12省区明显高于全国,2011年整个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率达到34.30%,初中学生整体寄宿率达到62.36%,小学生寄宿率达到19.65%。

随着大量教学点和小规模学校的撤并,以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逐步显现,弥补家庭监护、教育的缺失,赋予寄宿制学校新的社会功能。小学生寄宿十分普遍,寄宿生从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在湖北、江西、贵州和甘肃等省调研时发现,部分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寄宿学生比例竟达到了90%左右。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是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呈现的新态势。调研数据显示,6省3482名寄宿生中,留守儿童数量达到2482人,占寄宿生样本的71.1%。2011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总数为2200.3万人,占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总数的20%。

2012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调查统计显示,撤点并校后,全国有超过万所贫困小学宿舍紧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很多学校建设了宿舍。但是,那些低年级的小学生,真的适合离开父母,独自在外寄宿吗?

低龄儿童更需要呵护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介绍说,撤点并校,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为了求学,不得不翻山越岭。实施寄宿制,确实减少了撤点并校带来的交通风险,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一些学校为学生搭建了简易的宿舍,条件太差,存在安全隐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家雄坚决反对孩子低龄寄宿,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寄宿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孩子寄宿后,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症状。有些孩子一个月、半个月就会生一次病,身体全垮了。在学校中,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相比而言,寄宿的孩子独立能力更强,智商也还行,但就是只管自己的事,总是像个局外人。同样的教育,跟随父母长大的孩子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喜欢参与家庭和社会事务,但寄宿的孩子就显得木然,也缺乏和家人的互动,甚至不在乎父母对自己是否关心。

儿童咨询专家赵远虹表示,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需要身体接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非常重要。一些低龄寄宿学生却抗拒亲密接触。家长想抱抱孩子时,孩子甚至会闪到一边,还问“你干什么”。赵远虹认为,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是有时间限制的,最佳时段一旦错过,终生难补。当孩子一旦与其他教育者建立依恋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即刻被淡化。有的父母对自己教育孩子没有信心,或图方便,将孩子推给别人。家长也许可以选择学校,但不能选择照看者,特别是在不知道照看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和情绪状态等等的情况下,因为这些都是会时刻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孩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极易心理失衡。

对于低龄寄宿学生来说,由于家长不在身边,很容易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父母。但是,教师很多时候并不能正确应对和处理。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受的是师范教育,不是幼师教育,对于如何照顾小孩子,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训练。

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大不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呵护、照顾孩子成长,所以具备儿童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知识技能。小学教师的工作以教学为主,所以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主要针对教学进行学习。怎样把孩子照顾好,是小学教师普遍的知识盲点。因为正常情况下,低年级学生是不需要在学校寄宿的。小学生的生活应该由家长照顾,所以,师范教育没有很多照顾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内容。撤点并校后,一下子出现了众多寄宿学生。对于这个情况,所有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足够的准备。

避免造成长远伤害

赵远虹发现,因寄宿而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抑郁型。孩子看起来很听话,但没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情况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也最危险。另一种是恐惧,没有安全感。孩子常常处于焦虑的状态,特别胆小,总是紧贴着父母,害怕和父母分离。德国著名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介绍,在德国,乃至欧洲,根本没有寄宿制小学。按国际惯例,寄宿学校大都从中学开始。

体制范文3

机器轰鸣,工地繁忙,人来人往,海边不远处,一排排经营海鲜美味的小餐馆正笑迎来客。这是4月25日上午,记者在沧州市渤海新区看到的一幕。

“这里曾流行一个段子,一只小鸟停留在一个小树桩上,你不用担心惊飞了它,因为它四处飞翔,最终还要落在这棵树桩上。”河北省财政厅新闻中心主任李毅告诉记者,“两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人口稀少的盐碱地”。

日月换新颜,谁是推手?

体制性激励

“激励性财政体制切实触动了我们地方的发展!”沧州市众多政府官员感慨道。

从2003年开始,河北对包括沧州在内的各地实行“超分成增长率收入全返”的激励性财政体制,沧州“四税”超过规定增长比例的收入全归沧州所有,省级不再分成。沧州市财政局副局长张焕坤告诉记者,这一政策的出台让沧州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渤海新区属于河北省和沧州市的重点发展区域。该区所辖范围包括黄骅港开发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大港管理区3个核心区,以及黄骅市和海兴县两个规划协调区。新区赋予省级开发区职能,负责对所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资源配置。新区主要有四大产业:管道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石油和盐化工业、物流业。

为此,河北对渤海新区的激励性财政体制予以“升级”。沧州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张树枝介绍说,2007年,省财政厅单对渤海新区推出“以2007年应上缴部分为基数,超出部分全返”的财政政策。2008年,省里将黄骅市从扩权县里退出来,交还沧州,实行与新区相同的激励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地鼓舞了新区发展的积极性,工业总产值飞速上升。2008年,新区财政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6.8亿元。

以前,各县市为了制造税源,提高GDP,都忙着招商引资,工业园区重复建设,建设用地浪费严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07年,沧州推出“工业飞地财税优惠政策”,将企业集中到渤海新区,而企业的产值、税收,企业原址所在县市也参与分享。“谁招来的企业,谁就享受效益”。通过这一举措,渤海新区产业链更加明晰,企业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

体制的激励是根本性的。渤海新区未来几年财政增入将会达到100亿元,而这些资金返过来又将推动渤海新区的新发展。

政企新共赢

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正是激励性财政体制的结晶,其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政府理财和公司理财的故事。

于国臣现在是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也算央企的人了”。

以前,于国臣是民营企业中捷石化集团的老板之一,中捷石化公司则是中捷石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今,中捷石化公司已经被中海油“并购”。2008年1月1日,中海油以4亿现金“并购了”中捷石化公司60%的股权,于国臣也从中捷石化集团退出全部股权,被“并购”进了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

“你们自己的企业,当时愿意被吃掉吗?肯定是地方政府在主推吧?”面对记者的提问,于国臣脸上有了皱纹,并用眼色征询着在旁边的渤海新区财政局长王晨光。

王晨光马上肯定地说:“是,政府当时起了主导作用!”于国臣随后吐露心声:我们当时还真的对被并购有抵触!

但现在,这道公司理财题有了答案: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今年将实现净利润12个亿,而并购前,中捷石化公司年平均利润只有2个亿左右。中海油以60%的股权,将获得7个多亿的分红,原先4个亿的并购成本远远收回!而中捷石化集团也可获得近5个亿的利润分成,加上之前出售60%股份获得的4个亿的现金,中捷石化集团已经有9个亿进入自己的口袋,而并购前的中捷石化公司净资产只有9个亿!

而另一道政府理财题也有了答案:政府税收增加了6倍!

王晨光无疑是一位理财专家。他高兴地说,没有并购前的中捷石化公司,一年给地方缴的税也就2个亿,今年1个月就是1个亿,全年税收突破12个亿一点问题都没有!

“央企都属于总部经济,你怎么让税缴到你这里?”记者问王晨光。他“狡猾”地答道:并购后的新公司当地重新注册,属地纳税。显然,这也是当地政府当时行政主推的内容之一。

政府理财和公司理财就这样实现了双赢。这,源于当地政府主动性的推动。而这,更源于河北省的激励性财政体制。

产业再升级

关于中捷石化公司的理财故事并没有结束。

“不仅仅是炼油那么简单,我们也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于国臣介绍,该公司产品有汽油、柴油、道路沥青、石油液化气、丙烷、聚丙烯、甲乙酮、二甲醚、硫磺等35个产品。其中二甲醚装置完全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甲乙酮装置也填补了华北地区空白。

而以前的中捷石化公司,只是小炼厂,属于炼油业。

现在,中捷石化集团由于有了出售中捷石化公司60%获得4个亿现金,正在向化工业进军。王晨光告诉记者,中捷石化集团目前正在开工建设新的企业厂房,这个新公司是化工企业,是炼油业新的产业链!

而中捷石化集团这个新化工公司的原材料无疑是充足的。于国臣说,用的就是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生产的二甲醚。毕竟,两家公司还是“亲戚”。

中捷石化集团由此实现了产业的升级,也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捷石化集团如果把它的产业链完全建成,产值会超过2000亿”,渤海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李德成向记者介绍,“中海油介入后,现在炼化规模已超过千万吨,如果把下游做起来,包括甲醇、聚丙新胺等化工合成材料。把这条产业链建成后,中捷石化集团就是又一个巨无霸了”。

不仅产业升级,区域经济也壮大起来了。中海油来了,中钢、中铁等央企也都来了,渤海新区让人感觉到:我国沿海地带从南至北,所有的港口都完成了开发,而黄骅港则是中国最后一块最有希望的“新大陆”了。

体制范文4

Abstract: In new circumstances,the State Council constructed the goal of Harmonious Society,PE was the part of it. This thesis discusses how our coutry should reform the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will be use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

关键词:体育体制;普遍性;特殊性;和谐社会

Key words:the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ality; particularity ;harmonious society

中图分类号:G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50-02

0引言

不要把法规当作是永恒的规律,必须加以分析法规在社会的背景之中。这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1体育体制的发展历程

1.1 中国体育的体制萌芽期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一切都在百废待兴,刚从战火硝烟中统一。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在伺机反扑,苏联的单方面撕毁合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很低,再加上50年代后期的,内忧外患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齐心协力,顶住了各方的压力,使包括体育在内的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的体制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2 中国体育的体制停滞期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于中国的建设来说运动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各个行业几乎都处于瘫痪状态的边缘,中国的体育由文化上的体育体制替代了体育的体制。体育的体制陷入了低谷。

1.3 中国体育的体制发展和高潮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在随着改革开放,号召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中国代表团在国际赛场上频频摘金夺银,中国体育的体制进入了“黄金时期”。外国的报刊媒体才第一次引入了体育体制这个褒义概念。到了20世纪末,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也达到了初级小康水平的物质条件。据有关资料表明,当达到600美元时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人民就会产生对于体育健康的要求。健康和精神需求是解决了温饱问题促进人民向更高层次的追求。《全民健身纲要》是在此背景下1995年颁布的。与此同时,在体育体制的支持下竞技体育,确立了大国强国的地位。《奥运争光计划》的颁布,更是把体育体制推向了浪尖峰顶,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但是,体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下产生的在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所以,在要不要体育体制,要,该如何要的问题上成为了争论的集中焦点。

2体育体制的内涵,功能及特点

2.1 体育体制的内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明确定义,但是,在这些定义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行政性;②计划强制性;③资源的集中性。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看出,在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体育体制具有高度资源的集中性和强烈的计划性,是具有适合当时国家的计划经济的条件和背景,所以,体育体制是成功的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中人民智慧、资源、意志的体制。随着发生重大变化的国家整体体制,背景从一国的发展转变到了“全球化”的发展,由计划经济也向市场经济转变,而没有变化的体育体制的内容,显然不适合时代的特点和内容的会有一些,这就造成了严重滞后的体育体制的时代感。

2.2 体育体制的功能正面功能:①展示国家的实力;② 政治需要,例如转移国内矛盾;③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⑤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加人民凝聚力;⑤资源集中;⑥增加全世界各个领域的交流。负面功能:① 严重不足的体育基础设施;②造成运动员丑闻事件的发生,过度重视“锦标”和“金牌”,如“兴奋剂” 、等事件;③暴露实力,增加别国的恐慌;④ 法律及发展规划和相关的体育制度严重滞后。

3体育体制的实质分析

3.1 体育体制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和值得自豪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集中财力、物力、民力在一个不富裕的国家能够创造性地采用体育体制来达到国家各个领域的突破,如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国家的统一,体育健儿们拿到的金牌,这一切是多么大的鼓舞对于当时冷战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对全世界的第三世界国家开了多么好的头,这些是任何国家所达不到的在短短50年间。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不都是体育体制所带来的吗?

3.2 时代变了,国家总体指导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逐步转入市场经济的国家计划经济,人民生活富裕了,健康的需求也就产生了为满足人民健康需要和大力发展全民健身,1995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纲要》。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也是造成失业现象的原因,通货膨胀,给人民带来了精神和生活上的影响。人民需要在精神和健康上的满足和发泄(阶层两极的分化,下层人民虽不富裕,但还是希望在健康上得到相应的平等权),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活动方式是全民健身。

3.3 虽然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很快,但是,总体来说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一些距离。国家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理念当中对于竞技体育的投入,而人们需要健康在市场经济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国家的大力发展,而国家无论在体制上还是思想上表现的相对滞后,造成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和投入出现矛盾。随之而来的也就是体育体制的争论。

4全民健身与体育体制的哲学理念

4.1 任何事物都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已给我们留下了至理名言“事变时移,变法易已”(摘自:吕氏春秋)。全民健身与体育体制产生的背景和时代不同,全民健身是市场经济下发展的产物,而体育体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所以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时俱进的改革是体育体制内涵的需要,体育体制还需要发挥他的优势,但是要和时代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

4.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矛盾,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所谓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及矛盾都有其特点。体育体制和全民健身是他们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育体制也是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走在时代前沿,这样的国家才是有生命力的。全民健身是在一个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体现出时刻为人民的利益着想,“以人为本”,这样的国家才是有前途,有希望的,而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把握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们结合时代特征,要有的放矢,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处理好体育体制下的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矛盾,充实建设体育哲学基础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带领下。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构成事物的每一矛盾以及多种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这种不平衡性的矛盾力量,也是重要表现的一种矛盾特殊性。这就是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全民健身与体育体制之间的矛盾,就要分清他们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长远目标,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矛盾,根据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使他们都能够增加活力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和观点,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4.3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全民健身与体育体制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从本质上说,他们的目的就是增加民族自豪感,以人为本。体育体制是长期的,短时期内显现出的目的性不是太明显,但是经过仔细推敲,还是可以领悟的,如:运动员们摘金夺银在国际赛场上,他的效应远远不是对培养运动员所投入的所造成的影响。首先,他是国际效应,能够对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文化、政治上。其次,他的效应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同时,提高民族凝聚力。国家的兴盛,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中国人民的兴盛,其实早在1992年,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体育体制与全民健身二者的本质都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它们之间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全民健身的顺利实施是体育体制的基础,体育体制的成功是全民健身的动力;相反,全民健身处理不好,体育体制必然没有基础来支撑,体育体制处理不好,也必然导致全民健身整体发展的滞后,二者是相互促进的,要注重把握好二者的度,他们是能够共同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的。

5结论

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新形势下提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对中国建立和谐社会,我们要充分利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全民健身和体育体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体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长城.经济社会学[M].武汉大学出版杜,2003,11-12.

[2]邓小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J].2002,(11):8-14.

[3]陈锡喜,顾关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

体制范文5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始于美国的“国家公园”概念已经被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普遍采用了,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催生了不同的自然生态保护体制。在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巡视员孟沙看来,研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重大改革。究竟什么才是“国家公园”?什么是国家公园体制?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如何建立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对于这些问题,孟沙是如何思考的?近日,《小康》杂志记者对孟沙进行了专访。

“国家公园”为何不是“公园”?

《小康》:随着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步伐的加快,“国家公园”离中国人的生活也愈来愈近了,“国家公园”算是公园吗?

孟沙:说到国家公园这个概念,不能不提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简称IUCN),它是国际公认的、国际自然保护领域最大、最权威的非政府组织。IUCN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于199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批准了“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以及同年出版的《IUCN自然保护地管理分类应用指南》。IUCN根据世界各国所建立的自然保护地的情况,将其归纳为六种类型:第Ⅰ类严格保护a.严格自然保护地,b.荒野保护地;第Ⅱ类国家公园;第Ⅲ类自然历史遗迹或地貌;第Ⅳ类栖息地/物种管理区;第Ⅴ类陆地景观/海洋景观;第Ⅵ类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保护地。

这六种类型是根据世界上现有的各种保护形式的汇总归类,统称为“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属于第二类,目标是“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从管理的方式来说,国家公园通常是由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在权属清楚的国有土地上,依据专门的法律、由专门的部门建立和直接(或主要)管理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区域。这些条件综合起来,就不是任何其他的公园所能具有的属性了。

国家公园是一个专属名词,是一个国家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的一种较高层次、较高保护强度的特殊保护管理区域。这个概念与字面上的“公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既不是泛指公园的一种类型,更不是用来招揽游客、开展一般旅游活动的场所。

所以,此“公园”非彼公园。

《小康》:三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为什么要强调“体制”?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

孟沙:从管理对象来讲,国家公园体制内包括国家公园本身和国家公园体系两个部分。从管理措施来看,包括国家公园法律制度、保护管理制度、执法监督制度等等。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本质,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加强国家治理能力的需求出发,改革现有的自然保护体制,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的“国家自然保护体制”。国家公园只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和重要类型。

正确理解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内涵和核心要义,我认为需要注意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必须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二是必须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自然保护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三是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紧密相结合。

“挂牌”乱象丛生亟待重拳治理

《小康》:我们注意到,关于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有―种普遍的理解是要“保护与开发并重”,这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吗?

孟沙:把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片面理解为“保护与开发并重”或者利用自然景观开发旅游建设,都是错误的。

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宗旨,也必然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核心宗旨。这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十二条明确要求,“国家公园实行更严格保护,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今年1月26日,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作为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的最核心、最重要制度,必须十分明确和十分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把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作为其核心宗旨。

《小康》:今年是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开创的60周年,中国自然保护事业成就举世瞩目,我们也发现,一些部级自然保护区,有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管理机构,但同时还挂着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多个牌子,在您看来,这算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吗?

孟沙:这种现象的背后,的确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一个需要严格保护的重点自然生态区域,或被行政区划、部门因素割裂为不同的板块,或被不同的机构挂上不同的牌子,这些问题其实对国家生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有着较大和较长远的影响。

这些矛盾和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但究其产生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比如从管理体制的原因来说,自建国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施行分部门管理的体制,如农业部、林业局、水利部、海洋局、地矿部等等。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其他的非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中,又设定了一些有所交叉的职责。非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如果超越或扩大其对自然资源的职责范围,现实中又缺乏比较有效地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协调程序和措施,这些矛盾和问题就会出现。而一些地方政府如果利用这种交叉,从局部的或局限的发展目标出发,追求最大最方便的经济效益,长此以往,国家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将面临严重威胁。

在自然保护领域,这种情况常常被描述为“体制混乱”、“管理混乱”或者是“见利就上、见责就让”等等,但对保护区的管理者来说却是很冤枉的。原因有两点:其一,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基本上由地方管理,就算是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这样,地方政府往往从地方需求出发,希望保护区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各种“牌子”,多渠道争取资金,提升知名度,也算是一种“政绩”,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往往身不由己;其二,虽然有些部门也知道每个保护区都有各自的产权管理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但从自身的业务出发,有些也确实出于某种保护目的,就不顾及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先挂上牌子再说,但这些问题主要是现行管理体制本身的问题,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

一个自然保护区本来是依法建立的有独立管理机构的、有产权、有行政主管部门的、以保护自然为主的法人单位,却因为这些原因受到干扰。在自然保护区建设初期十分艰难的时候,这种“待遇”并不普遍,而在保护建设管理得有模有样之后,这种情况才愈加突出。当前,解决这类矛盾和问题,也正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国家公园体制将对现行自然保护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小康》:您认为自然保护区能作为未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主体吗?

孟沙:这个问题的核心,主要是涉及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方向定位问题。在试点工作初期阶段,这个问题曾经是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观点的背后,主要涉及的是以下问题: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为了更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还是开发旅游,还是保护与旅游并重,或是所谓“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旅游”。但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特别是对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多次讲话、反复强调后,目标定位已经非常明确了。

8月26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纪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坚决防止借机大搞旅游产业开发。”方向定位明确以后,就是要在具有国家重要价值的自然资源分布区、自然生态系统重要区域、重要自然生态地理区位规划国家公园体系布局,结合其他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措施,建立起分级分类行使所有权、监管权的责权明确、边界清晰、体系完整、监管到位的国家自然生态保护新体制。现行体制下具备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和其他自然保护地都可能成为未来建立国家公园的区域。

我国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主要目的和管理制度就是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以及自然历史遗迹。或者你只要看看具有国家和国际意义的最重要、最天然原始、最珍贵、最精华的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现在都在哪里,自然就有答案了。我想特别指出,我国现行体制下的自然保护区与未来国家公园体制的自然保护区,也包括IUCN分类指南中的严格保护区,是不能类比、不能等同的,因为根本不是一个分类体系。而且,国家公园体制还涉及对现行自然保护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

对于有些人的疑惑,其实我简单用两个“一定不”和两个“不一定”就能说明白。未来国家公园体制一定不同于现行体制下的自然保护区分类以及其他的保护地分类方式;未来的自然保护管理部门,一定不是现行体制下的这些部门。就算名称相同,其职责也将有巨大不同。现在开展试点的区域不一定就全都符合设立国家公园的条件;现在不在试点区的、甚至还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地的地方,不一定就不能建立国家公园。

《小康》:简要说来,中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公园体制,涉及哪些方面?

体制范文6

一、当前,深化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性、迫切性

1、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压力逐步增大。

2、深化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专家指出,行政控制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长期以来,我国对资源性产品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资源价格偏低,难以反映稀缺程度。比如,水价仅为国际价格的1/3,燃油税仅为美国的1/10、欧洲的3%-5‰许多资源性产品的开发生产成本未体现环境成本。这是高耗能、低效率、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大行其道,粗放性增长方式难以改观的体制根源。

3、深化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要求。有专家认为,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民生问题的焦点。现行的政府管制体制尚未型理顺,监管的强化与监管失灵并存。

二、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管制有效性的市场基础

1、政府管制有效性的前提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专家指出,政府管制的基本原则在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要的前提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让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正确处理政府管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有专家指出,应在国有垄断行业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管制者的角色不分,是监管失灵的重要原因。

3、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尤为重要。有专家指出。我国垄断行业在存量改革上,由于行业自身利益的局限,往往缺乏改革的动力。因此,引入民间资本的竞争效果会更好。我国民营经济名义上可以进入法律未禁止的领域,但事实上还存在着“玻璃门”现象。应当尽快采取各种配套改革措施,使发展非公经济的“36条”落到实处。

三、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1、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政府转型。

2、改善公共治理结构,强化政府管制机构的独立性。有专家指出,一些政府机构存在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三项职能或其中两项职能为一体的现象,不利于实现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有专家指出,应当实行决策、执行、监管三分的体制,整合分散的行政职能和机构,实行综合监管。负责行业监管或有监管职能的部委,其监管职能应该独立于宏观调控和制定产业政策的部委以及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在需要政府实施专业监管的领域,形成一套政府监管机构有效监管、行业协会主动自律、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积极参与、传媒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全社会参与监督的新型治理机制。

上一篇梅花雪

下一篇我的农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