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范例6篇

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范文1

透视剖析其体制创新卓见成效的改革历程,其敢为人先,改革奋进的轨迹值得思考与借鉴。

行政整合 市场运作

以前陕西省、市、县电视网条块分割,各自都建有“土围子”,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难以传输下去,地级市、县(市、区)的领导却频频亮相,成了地方台的电视明星。有的县电视台坯在地摊上搞到一些盗版碟即在节目中播出,小区里的节目播放情况更加混乱无章。2000年7月省政府机构改革后新建的广电局领导班子,针对上述现状,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要对全省网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当时动员会一开,一下子就像炸了锅似的,有的人当场就在会上争执起来。面对不理解所造成的阻力,领导层没有动摇而是冷静处之,几经议论分析,达到共识:“组建网络公司首先要承认一个现实,就是大家在网络的建设上,省、市、县三级都形成了各自的利益。你必须遵循他原有的利益格局,在遵循各自原有的利益的基础上去求发展”。基于这种考虑,他们最终确定了“行政整合,市场运作”的整合改革方案。所谓行政整合就是利用行政权力,把分属于各级的网络资产经营与管理权进行整合,以确保党和政府的声音能更好地传输到千家万户;市场运作就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把省、市、县三级广电部门的网络资产评估入股,确保各市、县以往在网络建设上的投资能得到回报。

“行政整合,市场运作”组建陕西广电信息网络股份公司的实施推行,不仅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充分肯定,而且得到市(地级)、县各级政府的积极配合。从2000年11月到2001年6月,仅半年时间,省广电就完成了对全省所有地级市和94个县(市、区)的广电网络资产评估以及股权入股等工作,切实做到了“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真正形成了明确的产权关系。2001年6月29日;终于水到渠成:为了整合资源,全国第一家省、市、县三级广电网络资产入股组建、实现网络的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现代企业――陕西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在全国创新赢先机,首开先河实现全省广电网络资产整合的网络公司。至今三年来,经营收入连年递增,由整合前的1.2亿元猛增到2004年的3.5亿元,保证了年增长40%的高速增长态势。整合后的“大网”,改变了以往的陕西广电网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小环境发展,低层次运作的局面,激活了存量高达10亿元的网络资产,三年运营新增资产9亿元。全省有线用户增加一半以上,达到260万户,已经成为全国网内用户数量顶级的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敢为人先 借壳上市

从事业到企业,转型改制的嬗变,带来的是全方位的新变化。据省广电网络公司一位知情人士回忆透露:“记得在二次改制会上,省广电局领导对台下的区县广电局长们风趣地讲,以前你们在自己所管的自留地里拔葱拔蒜没人管,今后随便拔,不行啦。”

网络公司的市场运作伊始,碰到的最大难题是,整合后所带来的区县两个亿的债务,同时,公司要谋求发展,也需要启动资金继续投入。资金从何而来?看来最当紧的要务足,必须打通资本市场,把资本市场一渠河水尽快引进广电来。何处着手引进?当时被广电决策层看好的是那时的陕西著名亏损股ST黄河科。富于戏剧性的是,广电网络借壳ST黄河科,还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惊险”一跳。

据陕西广电网络传媒上市公司董事长韩本毅坦言:2001年5月24日,招聘的人员中有一位来自黄河机电股份公司的人员,无意中说道,黄河机电控股权即将卖给上海的一家民营企业,预计将在两三天以后召开新闻会正式签订协议,闻讯的当天晚上,网络公司连夜起草了一份长达6000字的《关于建议介入收购ST黄河科的紧急报告》,报给局党组。然而,当星期一他们风风火火赶到省政府就此事呈报核准时,,恰好碰上了手拿请柬邀请省政府领导出席ST黄河科股权转让签字仪式的上海民营企业的代表。两路人马聚集在省政府,争抢的是同一个目标。当此之时,省政府领导婉言提请上海方面的代表在外面等候。先与省广电局的领导召开紧急会议,研讨收购ST黄河科的股份问题,经过两小时的认真研讨,省政府作出紧急决定停止向上海方面出让股权。2001年9月,经陕西省政府、中国证监会批准,陕西广电网络公司收购了ST黄河科51%的股权,经过整合,原黄河科技股份公司的存绩企业黄河电视机厂停产多年的生产线恢复了生产,工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随之得到了改善。

敢为人先,借壳上市,陕西广电局争分夺秒,环环相扣,走好了“创新求变”,打通资本市场开局占先最为关键的一步棋。对这步精彩的棋路,陕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杜跃平教授指出,没有广电网络第一次的资源整合,陕西广电网络的借壳上市是无法实现的。而借整合完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股份公司的嬗变,完成了“惊险”的一跳,打通资本通道后的陕西广电网络,将借资本之力加速其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据省广电局人士近日介绍,已经由ST黄河科吏名的“广电网络”,目前正在申请增发8000万新股,如果顺利,将可为陕西广电系统融回资金5亿多元。有了雄厚的资金,创新求变,谋求发展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创新求变

整体推进

陕西广电依靠体制创新,催生出好大一张网。难怪圈内人士激情洋溢地说,陕西广电网络这张大网,好比通达全省的一个高速公路网。高速路修好了,陕西的车能不能多起来,靓起来?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据访谈获悉,在省广电局的积极推动下,省上积极推进省有线、无线两台合并,并以此为契机,创新体制,打破部门、频道、栏目的界限,实现了人才、技术、节目频道资源的“聚合效应”,“1+1>2”,形成了以陕西卫视和综合频道为龙头,都市青春、经济资讯、影视、体育、政法、科教6个专业频道互动的电视传媒系列化新格局。

陕西电视台创新求变,积极推进以“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为主题的改革,各频道征提高品位上狠下功夫,力求节目质量上乘,为确保优质高效,各频道实行总监负责制,栏目也实行制片人制,责、权、利三位一体。同时,还实行栏目分级管理,栏目制片人、播音员、主持人均实行“竞聘上岗,一岗一酬,多劳多得”,有上有下,按岗取酬,彻底打破了昔日电视台按事业单位工龄、职称取酬的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压力变活力,活力变动力,动力变为创造力。

陕西电视台人事和分配机制全面改革与创新,带来了事业的兴旺发达,产生了丰厚的社会效应和文化产业必备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陕台成功策划举办的金庸“华山论剑”大型系列文化活动、“美丽的眼睛看中国――世界小姐西安行”活动和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陵“2004年中华大祭祖”等活动,在国内外均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成为吸引公众眼球的亮丽风景。除了注重重大选题的策划,陕西电视台还集聚了各方资源,侧重打造出一批在国内“闪光带响”的品牌栏目,给公众奉献了一个又一个丰美的文化大餐。

电视台创新求变的辐射力也给电台带来了勃勃生机,使之焕然一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永瑞深有体会地说,在深化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强势推动下,省电台近年来不断深化频率专业化改革,突出“内容为王,精办节目”,在对原有的卫星广播、财富广播、交通广播、文艺广播、生活广播改版的同时,今年新增了农村广播和音乐广播,使广播节目达到7套,成为继北京、浙江之后,全国拥有节目套数最多的电台之一。

创新求变,整体推进,带来了良性连锁反应。诸多频道精晶节目内容的旺盛需求,也刺激催动了下游产业一÷影视剧的生产,不少优质影视作品异彩纷呈,既让观众饱享眼福,又愉悦了心情。事实上,缘于陕西文化积淀深厚,影视人才济济,功力非凡,再加上省上对影视创作摄制的政策扶持,陕西影视业也“万帆竞发,百舸争流”,呈现出乘势而上的强劲势头,绘出了道道令人心醉的靓丽风景。无怪乎有媒体称誉:一花引来百花开。陕西广电网络、广告、影视剧生产,已经成为领跑该省广电系统文化产业的“三匹骏马”。

三点启示 催生新花

2003年8月李长春在视察陕西广电网络公司时指出:“陕西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广电网络公司这个经验(体制创新),在全国各个省都有普遍意义。”观察与思考陕西广电网络的整合与发展的改革历程其中有三条有益的启示,值得深思与借鉴。

启示之一,陕西广电从2000年7月开始,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采用股份制的办法,历时一年半把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全省广电网络通联起来,组建了文化产业――陕西广电网络公司,这不仅搭建了一个监控有力、传输畅通的舆论宣传平台,而且使一个原本分散经营、单列亏损的网络实现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开发,从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其开拓创新,锐意改革也不仅仅是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更多的是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首开先河”的前车之鉴。

体制创新范文2

摘要:文化馆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其国办主体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改进。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科学的公共文化体系改革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171-01

文化馆是国家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体现政府导向和群众文化权利的主要阵地和主力军,其国办主体文化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全民性、主导性、公益性、服务性、平等性等主要特征和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馆、艺术馆人又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呢?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

文化馆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明确“公共”和“服务”是文化馆办馆的两大主题。文化馆的服务方向是为全社会所有的成员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服务目的是传播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办馆理念,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为更多的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深化改革,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加快文化馆改革步伐,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

(三)强化“四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基”即是文化馆承担的群众文化组织、辅导、指导、研究职能的概括。要使文化馆的活动既有健康向上的、使人精神振奋的文化内涵,又有极大的覆盖面、极强的吸引力和浓厚的文化特色,特别是具有创造性、动态性、社交性、高档次、时代感的活动形式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等。同时,在开展活动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如农民工、下岗工人、老少边贫地区群众,维护他们基本文化权益。

(四)打造品牌,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示范作用

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是文化馆能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国办文化的示范作用的一大课题。一是充分利用文化馆本身称谓为当地的群众家喻户晚的品牌效应;二是充分利用政府对国办文化支持、人才资源丰厚、设施基础较好,特别是纵横交叉的群众文化网络及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三是以活动为打造品牌的载体,在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中,注重形象设计,明确品牌定位,树立品牌形象,促进基层文化繁荣。

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学的公共文化体系

公共文化体系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文化馆体系的公共服务模式应该是一种“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自我管理和现代运行机制”。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

基于文化馆体系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完善的社会化运营委托机制和政府、社会共同监管、--评估的体系。文化馆体系中的群艺馆、文化馆定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新的内部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设施的群众文化专业功能

(一)进一下提高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达标率

要大力建设文化馆体系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形成文化活动的网络和载体。在当前尤其是应加强软件建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让文化馆体系的文化设施充分发挥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

(二)保证国办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发展方向

应保证公共文化活动用房的面积,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馆体系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保证群众享受文化的权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整合文化资源,提高设施的利用率

应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和功能,建立制度化的政府公共财政资助补偿机制,从加强服务入手,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免费或低偿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开展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青少年文化活动。文化站、室在街道、社区的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市民教育等工作中发挥设施优势,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让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服务。

国家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和措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的窘困状态,使得一些已经沉入死态的基层文化又一次展现了生机,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但是现实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首先,由于长期以来对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认识不足,导致公共文化服务无常态化,由于我们的文化工作历来重宣传教育,往往以文化活动代替日常的公共文化服务。

其次,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方式存在着极大的矛盾,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服务方式单一,且跟不上时展,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中罕见当今新兴的网络文化服务。。

体制创新范文3

创新优势缘于体制优越

比德瑞三国地处中欧,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皆佳,尤其三国的国土开发建设水平之高、宜居环境之优美、创业创新环境之优越,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纵观三国之发展,可用经济繁荣程度极高、社会发展指数极佳、科技创新水平极优来概括,充分展示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水准。以先进科技为支撑的制造业领先世界,德国、瑞士、比利时分别拥有世界五百强企业21个、15个和6个,约占世界总量的10%;诸多世界著名品牌产生于斯,2011年世界品牌价值百强榜中,德国有10个,瑞士有5个,足见其产业实力与竞争力,因此被称为国际社会关注和膜拜的工业文明“圣地”。

纵观当今世界,以工业革命为契机的现代化进程,无不以科技创新为第一推动力。自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科技革命,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每次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产业升级,都起到了推动经济飞跃、造福产业大军、促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比德瑞三国地处欧洲工业革命的前沿,率先融入科技革命的洪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依靠创新优势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成为牵动世界经济的领跑者。2010年德国GDP达到3.3万亿美元、瑞士5224亿美元、比利时4613亿美元,分别居世界排名第四位、第十九和第二十位。世界人均GDP排名,瑞士排第四位,人均 67074 美元;比利时排第十五位,人均 42596美元;德国排第十九位,人均 40512美元。比德瑞三国土地面积与人口,不足世界0.3%和1.4%,却拥有世界7%的财富,真可谓小而强、少而富、精而美啊!

如此骄人的发展业绩,并非自然形成或轻易得来,而是源自艰辛创业与智慧创造,源自超强的科技创新实力。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201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瑞士创新水平在125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一,德国排第十二位。之所以拥有科技创新优势,不是比德瑞三国的人比别人聪明,不是科技资源比别人雄厚,也不是客观条件比别人优越,而是在制度安排上更胜一筹,靠科学的体制安排造就了创新优势,依靠有效的科技体制,促使科技创新高效率运行,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创造了无限的创新成果。总之,比德瑞科技实力源于创新体制,有效率的创新体制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发展中国家最难企及的“软肋”所在。深究其体制创新奥秘,洞悉体制创新决胜科技创新的秘诀,对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意义极其深远。

优越体制激活创新市场

提起科技创新,人们往往注重资金、人才、设施和院所等硬件建设,固然这些物质条件必不可少,没有足够的物力和人力投入,也无法生成有效的研发和转化过程,必要的物质基础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仅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没有相应的体制作保证,没有高效率的制度安排,就不能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率的科技再生产。

依据创新理论的先驱者熊彼特的解释,创新的本意是“组合”的概念,就是生产要素和条件的有效组合,能促使经济发展。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未使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引进“新组合”,进而实现创新发展。所谓“经济发展”,就是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其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后来人们把“创新”概念,引用到科学技术的研发转化过程,将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明与使用,称之为科技创新。当然,这种“新组合”不能自然形成,需要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

那么,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如何实现创新发展呢?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所创立的“制度变迁理论”,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家创新的奥秘。他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经济增长,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运用到经济研究中去,把产权制度、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作为经济演进和经济发展的变量,认为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从“增长比停滞或萧条更为罕见这一事实表明,‘有效率’的产权在历史中并不常见”的事实分析中,得出经济能否增长受制于产权制度的结论。进而言之,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是产权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具有激励机制。这种机制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降低或减少费用,二是人们预期收益得到保证,三是充分界定的产权使得个人的投资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在诺斯看来,产权制度的合理安排、科学界定和依法保护产权,会给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制创新范文4

    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走教学管理现代化之路,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

    1、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创造力己经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温家宝总理在2《X科年2月20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通过教育创新,这就对现行的教学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要求。如何围绕创新教育的主题,确定教学管理的新目标,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整体优化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推动教学管理思想、方式和制度的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反映各高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摆在我们高校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是推动高等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高校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要求。

    2、完善目前学年制和学分制的需要

    目前的学年制具有高度结构化,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以必修制为主要形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计量单位,每读完一个学年允许升一级的特点。其主要优点是管理简便,能保证学生达到基本的培养规格,适合于计划经济体制对人才培养、分配与使用的需求。其缺点是结构刚性,培养规格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学分制具有弹性化、柔性化的特点。它以选修制的存在为前提,以学分为杠杆,学校采用绩点记录学生的成绩,以课程为单位折算学分,再以学分为毕业标准的计量单位,学生可跨专业、跨系、跨校选课,不管学时长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即准予毕业。其主要优点是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课程,通过自主的选课机制形成富有个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多学科渗透结合的文化素质,便于学校因材施教,有利于宽口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养规格的多样化,能够较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各种需求。但是,学分制对学校的管理水平、管理硬件以及社会环境要求较高,如果运用不当或配套条件不到位,易产生一些问题。例如因选修课达不到足够的数量与质量而导致学分制的主题设计思想落空;因对选课指导不力而造成“凑学分”的现象;按照学分管理规定,提前或推迟毕业的学生却无法提前或推迟就业等。

    3、改革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需要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管理跟不上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管理偏于微观,管得太多、太细,不能充分发挥院系教学管理的作用,不利于充分地、有效地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功能;教学管理部门忙于处理常规事务,对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不够,指导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不多,新举措的落实不够得力;现有的一些教学管理制度,有的在执行中检查、监督力度不够,有的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中部分政策欠完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差距不大,从而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年生均主要教学经费、生均教育资源等指标差距较大,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还没有完全用在教育或与教育有关的项目上,教学经费的运行机制不协调,经费的投入、管理和使用单位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理顺。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要瞄准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科学规律,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改变“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从以管理措施、方法和手段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转变为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主的教学管理,从以行政为主的教学管理转变为行政与学术相结合的教学管理,从少数部门的教学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的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学生学习制度的创新

    实施弹性学习制度,对进一步推进因材施教,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弹性学制将以学生更加灵活地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安排学业进程为标志,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发展学生特长与培养个性为特色。多样性是个性发展与创新的基础,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创建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环境,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途径,为学生创造可以按照自我特点和自愿自主设计的方向学习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此外,特别要为学生走向国际创造条件,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学生。例如:浙江大学积极开通各种渠道,为学生参加国际间的交流、进修、学习提供各种机会,使参加对外交流的本科生人数逐渐增加。据浙江大学对外交流与合作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有100余位本科生在汤永谦学科与发展基金、学校对外交流奖学金以及爱因斯坦等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前往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瑞典、丹麦、挪威等国家进行短期文化交流和学习。2003年,赴香港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的学生达141人次。除学校资助基金项目、校际合作学校学生交流项目之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也是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开阔学生视野的好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和2003年,浙江大学学生共有500余人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及文化体育交流活动。

    2、教学岗位责任制度的创新

    高校应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工作量所涵盖的内容,通过总量控制的方式,合理分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建立新的教师工作量核算体系,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真实地反映教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付出的劳动,更加公平合理地发放课时酬金和评价教学工作情况,达到统一标准、合理计算、公平付酬的目的。这样有利于更加科学地运用经济杠杆,实现多劳多得,充分发挥教师人才资源和教学设备资源的效能。

    3、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要营造学术民主、自由、交流的育人环境,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和发挥学生创造潜质。对学生的管理要由“管”为主变为以“理”为主,重在对学生的疏导,积极探索学生公寓社区管理的模式,既管学生思想教育,又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同时搞好服务工作,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

    4、教学运行机制的创新

    高校应建立自我约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运行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探索课内外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德育的基础性地位,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拓宽专业口径,改革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脱节的局面;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融教学、科研为一体;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利用信息的能力。

体制创新范文5

1、市政职责不清、上下关系不顺。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市政府的职责作出专门规定,市政管理的职责权限与普通地方政府几乎完全一样。市政府的权责分配不合理,上下级关系不顺,侵权越权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职责不清、关系不顺问题,影响了城市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2、城市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城市政府的管理职能仍然十分广泛,还没有完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角色转变。城市政府把主要精力用于应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计划安排、资金调拨、物资供应等。政府过多地参与和干预许多本来应由民间自由经营的私人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城市政府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微观管制太多,它限制了各种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不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机构改革还不尽人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部门林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依然严重。目前,直辖市党政机构设了75个左右,地级市设60个左右,县级市设40个左右。市政府机构设置仍然过于庞大,政府部门冗员过多,机构设置过多,导致分工过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弊端。

4、市政府机构设置不科学。我国城市政府机构设置中管理部门设置过多,社会服务部门偏少;行使地方政府职能机构偏多,承担市政专门职能机构偏少;非常设机构设置过多,削弱了常设机构的管理职能,不利于常设机构功能的充分发挥;部门内设机构较多,组织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辅机构、自我服务机构设置太多;机构设置缺乏法律约束,受行政首长的主观意识较大;机构的设置过分强调上下对口,缺乏针对性。

5、城市政府管理人才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很好驾驭城市政府运作的管理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在现代的城市环境中,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快、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熟,城市政府中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政府决策者,懂得国际贸易、金融、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人才短缺。现有的工作人员缺乏现代城市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理念,知识更新慢,创新动力不足,不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城市政府体制创新的困境

1、政治体制等配套改革同期启动难。《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中国下一步改革作了具体部署: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特别是要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包括城市政府体制改革。但从改革进行到今天,浅层次的改革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目前改革进入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城市政府体制要取得新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才行。

2、精简与分流的两难境地。精兵简政、人员分流是历次改革的难点,也是以往改革成效不大、成果难以巩固的重要原因。人员分流不妥、安置不当,不仅会挫伤大批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给改革造成阻力,而且还会形成下一轮的机构膨胀,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如何妥善地进行人员分流,成为我国城市体制改革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公务员的观念转变与能力提升难。在许多公务员那里,封建社会的“官本位”及计划经济时期流行的行政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与现代行政相适应的依法行政、服务行政等思想还没有建立起来。先进的行政理念,比如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行政理念,还没有让广大公务员接受。同时,公务员的政策能力、执行能力较为低下,无法保证行政的科学高效。

4、长远利益与官员个人利益难以兼顾。从长远利益来看,城市政府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从官员个人角度来看,改革会增加工作的难度,甚至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从当前干部的考核体制来看,干部的政绩主要是看经济发展,因此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改革上,而是会尽量避免不稳定因素的出现。

三、中国城市政府体制创新的努力方向

1、理论上的创新。任何一场改革,必须理论先行,用理论来指导改革。体制改革不仅是对现存权力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理论革命。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理论研究不够以及一些陈旧的观念,对体制改革产生着不利影响。当前就是要大胆引进西方城市政府管理理论,如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理论,并把它们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运用到城市政府体制改革中去。

2、模式上的创新。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体制已发展较为成熟,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议会市长制、市长议会制、市委员会制等,它们各有优缺点。我国可以借鉴这些模式先试点,如果成功就加以推广。另外,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功能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在模式上,可以采取发达地区的东部模式、比较发达的中部模式、欠发达的西部模式,这样可以更适合地区的发展。

3、职能上的创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城市政府的基本行政职能应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城市规划、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产业振兴、福利保障等内容。城市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采取间接管理为主、直接管理为辅,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城市政府有时也可以直接投资经营和控制一些公益事业,但在能够实现有效供给的情况下,政府还是应倾向于推行公益事业的民营化,或者委托私人企业从事公益事业,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或优惠政策。我国城市政府在职能上的创新就是要大胆放权,还权于企业、还权于社会,大力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市民。

4、机构设置上的创新。发达国家的市政机构一般保持在15个左右,小城市通常在10个以下。相比较而言,我国市政管理机构要庞大得多。市政机构设置上的创新,首先要撤并微观的经济管理部门,其职能还给市场;其次要根据城市的功能设置机构,将不具有城市功能的普通地方政府机构撤销;再次要根据本市的工作重点来设置机构,不能片面强调上下对口;最后要强化服务、监管等部门,如工商管理、质量监督、审计监督、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和合法经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救济和扶助弱势群体。

5、层级设置上的创新。我国市政纵向层级设置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取消市管县体制,实行省直管县,减少管理层次。二是合理划分市与区职权。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自身的发展,市政管理事务将会不断增加,适当下放权利已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弱化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在街道办事处职能弱化的同时,要把更多的服务职能移交给市场和社会。在东部发达城市,率先进行街道办事处自治的改革试点。

6、法律、法规方面的创新。现有的法律法规限定了城市政府体制创新的范围,国家的法律秩序框定了城市政府体制创新的空间,所以首先只有法律法规上创新,才有体制上的突破。法律、法规上的创新就是要加强市政管理法制建设,把市政机关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比如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这在发达国家已有很好的成效,也有专门的法律依据。但我国原有的法律限定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团必须找到党政事业主管单位才给予登记,这对一般的社团来说是很困难的。发达国家普遍制定有专门适用于城市的专门法律文件,我国也要加快专门的城市管理立法。全国人大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市政府组织法,对市制设置、市政性质、机构设置等若干问题作出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宏山.市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2]杨宏山.市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3]任静.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8).

【摘要】面对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体制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的问题,文章试图从理论、模式、职能、机构设置、层级设置、法律法规等方面,为我国城市政府体制的创新进行一些探讨。

体制创新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各项政策的落实,紧扣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构建,紧扣对接功能和承载能力的提高,纵深推进十大体系建设,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八个问题,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八个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秀美繁荣创业诚信文明和谐”新。

二、工作任务

1、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破解“机制不活、环境不优”的问题,建立行政服务新机制

(1)强化对重点产业和行业的服务。一是建立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的“四规一体”新机制。即建立促使产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四个方面的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新机制,建立健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规划,以规划引领科学发展。二是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根据促进科学发展的十大调研,出台拉动投资、扩大内需、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失地农民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文件。三是新设专门服务机构。新设“城市现代服务业办公室”,抓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设“支持铝业发展办公室”,办好铝产业园,抓好铝产业的发展;在工业园区设立“安商服务队”,抓好专业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安商服务各项工作;在乡镇公共事务服务大厅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配套机制,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发展现代农业。

(2)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点建立“五个一”服务机制:一是实行矿产资源开采和房地产税费征收一体化,建立“一体化”征收机制。二是修编《涉企政策(收费)一本通》,建立“一本通”缴费机制。三是建立企业注册登记并联审批和房屋报建并联审批制度,建立“一站式”办结机制。四是设立“海关、商检联络处”,建立“一关通”口岸服务机制。五是加大环境破坏的查处力度,建立“一月一督查”机制。

(3)探索建立公路、安全生产、食品、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联合执法新机制。

(牵头单位:县委政研室、县政府法制办;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国土局、县工业园管委会、县物价局、县监察局、县矿管局、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县外经贸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果业局、县国土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人行)

2、推进金融服务和产权交易体系建设,破解“融资难”的问题,建立资本市场运作新机制

(1)创新融资机制。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授信额度,扩大信贷规模,全年新增贷款达到8亿元以上。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建设,通过财政注入和引入民间股份使注册资本金达到1000万元,发展新的协作银行,确保全年担保规模达到1亿元以上。三是设立“财政信用担保中心”,全年担保规模达到1亿元以上。四是建成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将现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土地由划拨土地依法转为出让土地,使其成为合法的抵押资产,全年担保规模达到1亿元以上。五是成立“促进企业上市办公室”,出台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后备上市企业的优选培育,指导和帮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六是探索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融资,以解决工业园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推广不需要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扩大可用于抵(质)押的物品范围,积极发展林权、果权、地上收益权、水域滩涂和五荒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

(牵头单位:县人行、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发改委、县中小企业局、县工业园、县国土局、县房产局、县林业局、县果业局、县国资办、县银监办、县农行、县中行、县工行、县建行、县农发行、县农信联社、县邮政银行、银行支行)

3、推进物流服务、口岸服务和贸易服务体系建设,破解“流通不活”的问题,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制

(1)成立“城市现代服务业办公室”,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推进红金物流园、昌联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硬件基础设施,确保全年交通运输业实现税收1500万元,引进物流企业7家以上,总数达到25家,其中全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总数达到6家、自开票企业总数达到5家。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星级宾馆、、大型购物中心、步行街等项目,加快发展以物流业、旅游业、休闲保健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城市现代服务业,打造周末经济、假日经济。

(2)设立“海关、商检联络处”,建立出口企业转型配套政策和措施,引导出口型企业实现“三转”,即由来料加工转为进料加工、半成品加工转为成品加工、异地报关转为本地报关。

(3)进一步繁荣城乡贸易市场。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新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15个以上,其中培育有一定规模的销售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农产品经纪人协会3个以上;培育商贸流通经营批发和零售龙头企业3家,新增1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农村“四大网络”网点30个以上。

(牵头单位:县交通局、县外经贸局、县供销社;责任单位:县工业园管委会、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房产局、县交警大队、县国土局、县商业局、县旅游局、县地税局、火车东站)

4、推进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破解“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问题,建立就业、招工服务新机制

(1)建立“小老板创业园”,以创业促就业。抓紧建立农民工信息登记制度,开设专业的就业创业服务窗口,引导返乡人员向县内工业园区、企业就近就地转移并鼓励其创业。

(2)规划建立“职教园区”,新建公共实训中心,以培训促就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小额贷款为抓手,把扩大就业与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建立政策扶持、创业服务与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3)在园区内建设“新市民公寓和廉租房”,出台配套措施,吸引农民工进园就业。同时,在园区内建立幼儿园、学校、医疗机构、超市、金融分支机构等,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

(4)抓好引才引智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中心和“学士后流动中心”运行机制,为企业引进各类急需的专业人才30人以上。

(牵头单位:县人劳局;责任单位:县委农工部、县教育局、县工业园管委会、县房产局、县经贸委、县卫生局、县供销社、县科技局、县就业局、县人行、县银监办)

5、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破解“保障难”的问题,构建和谐平安新机制

(1)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出台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暂行办法,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解决好失地农民户籍和住房安置、就业与再就业、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困难家庭基本生活保障、子女就学等一系列问题。

(2)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全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社会保险总人数突破10万人,其中工业园区企业新增参加“五保”员工2000名。

(3)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基金管理,探索农民参与监督和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

(4)加强“三院”建设,新建老年公寓,建立社会养老新机制。

(牵头单位:县人劳局;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卫生局、县工业园管委会、县社保局、县就业局、县医保局)

6、推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破解“网络应用不够”的问题,建立政务公开新机制

(1)进一步完善引导政策,通过以奖代补,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副科级以上干部购买电脑,提高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工作开展。

(2)拓宽网络六大应用服务领域。一是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完善“人民政府网”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和公众互动功能,提高政务公开透明度。二是网上办事办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实现部分可公开政府公文和办事表格下载、部分政府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办理;推广使用网上行政办公系统,开通公文电子化功能,逐步取消纸质公文。三是网上征税。完善财税库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财税银库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系统,规范税收收入电子缴库业务。四是网上投诉。建设机关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和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开通网络投诉,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五是网上学习。完善“党员干部在线”,增强网络学习功能,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六是网上招商。进一步完善“投资招商网”,开展网络招商。

(牵头单位:县发改委;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工业园管委会、县外经贸局、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信息中心)

7、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破解“企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新机制

(1)建立培育名牌企业库,健全培育名牌企业长效机制,加大名牌产品争创力度,年内争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以上、省名优产品2个以上。

(2)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发机构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发展设计、研发、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组织及中介机构,形成企业、大专院校、公共技术服务组织与中介机构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制定甜叶菊育苗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规程,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进程。

(4)新建汽车检测中心。

(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经贸委、县工业园管委会、县农业局、县工商局、县交通局、县房产局)

8、推进十大体系物质载体建设,破解“投入不足”的问题,建立投入新机制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新上和续建红金物流园、昌联仓储物流、小额贷款公司、财政信用担保中心、城北农贸市场、新市民公寓和廉租房等10个重点物质载体项目(详见附件)。

(2)设立物质载体项目扶持专项资金,提高各项目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加快物质载体项目建设步伐。

(3)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要切实落实好县十大体系办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给牵头单位安排一定的十大体系建设专项工作经费,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各体系牵头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

三、工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县实施十大体系综合协调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代县长李明生任组长,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钟敏任常务副组长,县人大副主任邱封海任副组长。进一步明确各体系牵头、责任单位,加强组织领导,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

2、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十大体系督促检查机制、量化考核机制、奖惩激励机制、舆情反馈机制、联系互动机制等各项长效机制,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坚持每月一例会、每季一调度、半年一考核,并通过组织召开协调会、现场办公会、流动现场会以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定期督查等方式,督促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加强与市十大体系办、市十大体系牵头单位以及乡镇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协作,构建上下互动、左右联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