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案范例6篇

弟子规教案

弟子规教案范文1

“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开始知道感恩了,对人也有礼貌了。”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

五年级一班(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的一节晨会课上,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学生有的皱眉,有的抗议,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看不明白,也读不懂,是浪费时间。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片中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好吃懒做,沉迷游戏的少年,学习《弟子规》后,居然痛改前非,做不拿工资的义工。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片中的少女,娇生惯养,痛恨父母,打架斗殴,恨世吸毒,学了《弟子规》后,居然洗心革面,也开始做起义工来。通过看片,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1)班的带动下,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从弟子规开始”,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班干部)民主竞选。出手抄报、黑板报,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校园垃圾)活动。电影版弟子规在课堂上表演——利用学生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表演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细节。如:如何打电话、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聚餐的礼节等。策划了黑林小学国学《弟子规》讲坛,举办了《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文艺会演等。礼仪和环保组一起走进村庄,进行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把《弟子规》学习心得写进自己的网络空间。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国学经典,每天早上的课堂都会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缘于教师创设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学生行为的转变则缘于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领悟了经典的含义,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慢慢汲取了经典的精华,得到了正能量。

在黑林小学,墙壁上、画廊上、黑板报上到处张贴着国学经典故事,每天的早操时间,也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吟唱《弟子规》的壮观场面。在经典的浸润熏陶下,学生们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养成了文雅、知礼、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到了学生充满爱心的呵护;学生们见了师长、来宾,会自觉行鞠躬礼致意;我们的升旗仪式,学生严肃认真,动作整齐划一。这一切得到了许多来校参观的教育界同仁的一致称道。

从《弟子规》《孝经》中,学生们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古代中国的了不起,古代的中国人了不起,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爱祖国、守孝道、讲诚信、懂礼貌、平等待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从小娇生惯养,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之后,他居然主动在家里扫地,妈妈觉得不可思议,而他用了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初衷,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们曾在全校800多名学生家长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学教育的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显示,约有87%的家长认为国学修养对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约有76%的家长认为国学在今天出现了文化断层;约有71%的家长认为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尤其有必要;约有8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国学传统教育很有必要。

弟子规教案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幼儿 《弟子规》 教学

《弟子规》是一部以学规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教育的启蒙读物。作为教学内容,《弟子规》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背诵和理解就不那么容易了。为了让幼儿保持学习《弟子规》的兴趣,并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可借助一些适当的媒体技术。而信息技术与《弟子规》的整合为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革命,它在师生互动教学、多种感官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以下我将初略地探讨一些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弟子规教学的方法。

一、优化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弟子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在活动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平时不关注的日常生活习惯,能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样就更易于幼儿掌握知识,同时也符合低幼年龄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起幼儿参与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课堂氛围,幼儿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学习热情。例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课时前,由于小班的幼儿对世界充满新鲜感、好奇心,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可以先给幼儿播放一段相关视频,视频内容为:爸爸妈妈在喊宝宝的名字时,宝宝不答应,爸爸妈妈让宝宝做事的时候,宝宝不要偷懒,要立刻去做。通过视频的播放,宝宝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体验到当爸爸妈妈喊我们时,我们不回应,爸爸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然后再通过老师现场呼喊幼儿名字,幼儿进行回应让情景再现,加深幼儿理解弟子规的含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教育目的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

二、优化多媒体教学内容,拓展《弟子规》学习资源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以图、文、声、像并茂地从多层次的呈现,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

1.开发网络资源。幼儿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2.解决《弟子规》数学难点.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的。对于抽象的现象、知识或抽象的概念,往往不能理解,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概念,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具体可观事物,使幼儿得到更多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形成概念、掌握知识打好基础。

三、优化多媒体教学过程,体味《弟子规》学习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能促使孩子对祖国古代文化的近距离接触,让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化的熏陶,因此在进行弟子规教学过程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1.享受《弟子规》视觉美。利用电教中直观、生动的画面、情景,能深深地打动幼儿,引起共鸣在精神上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弟子规和幼儿经常听到的儿歌、故事有很大不同,它有着古代的韵味,怎么样让幼儿感觉到这种古代的韵味呢?在进行《弟子规》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中国古典音乐、中国画相结合,对幼儿进行熏陶。例如《弟子规》中: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这一句,句中的“缓揭帘、勿有声”在我们日常活动中可谓很少见了,这是针对一些古建筑所言的,为此,在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关于古人生活居住时的录像,通过了解,幼儿知道,所谓的缓揭帘、勿有声,即是轻轻的开门的意思。多彩的画面、教师声情并茂的配音,使幼儿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

2.享受《弟子规》情感美。创设与《弟子规》相适应的多媒体环境氛围,让幼儿体验《弟子规》句式中的情感美。我针对大班幼儿略有虚荣心萌芽的特点,有针对的选择了一些《弟子规》中的句子进行教学活动。如《弟子规》中: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和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联系在一起解释,并以播放课件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来加深理解,达到以经典熏陶孩子的目的。这则故事视频巧妙的介绍了爱因斯坦的时代背景,既自然引出了弟子规诗句的学习内容,又让孩子对弟子规的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也缩小了时空差异,解决了学习弟子规,尤其是幼儿学习弟子规由于年代相聚甚远而无法产生共鸣的障碍,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之中进入一个学习的环境中去。因此在进行弟子规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帮助幼儿深入浅出地理解句意,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想象以及表达能力,这对于提高弟子规教学效果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

弟子规教案范文3

关键词:人类思维 交通规则 《弟子规》 和而不同

公路交规,旨在让人车各行其道、各守其规,实现交通的有序化安全化。人类思维“交规”的制订,同样也是谋求人类思维的有序化安全化,保证和平与发展的长久。中国的道德滑坡、犯罪率攀升、独立恶潮猖獗和世界战争的持续不断,都使人类思维规则的制订成为全球急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弟子规》能不能首选为人类思维的“交规”?

一、《弟子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随国学热传遍全球

《弟子规》是李毓秀依据《论语》中的一段话编成通俗易懂的行为规范,是孔圣思想的浓缩和浅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它在我国官方被冷落了100多年,但民间仍然暗流涌动,如今随国学热又回到千家万户,进而走出国门,伴随284家孔子学院和无数孔子学堂的设立,它必然传遍全球。更振聋发聩的是: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无疑是在“人类思维交规”的投票箱里给《弟子规》投下了最有分量的一票。

二、“和而不同”作为《弟子规》思维核心是幸福人生的永久保障

《弟子规》从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五大方面集中阐述了“德”的全面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和而不同”。如“号泣随,挞无怨”“过不规,道两亏”等都指向一个方向:坚持和睦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要有“仁礼忠恕”“修齐治平”的崇高理想和操行(不同)在里面起作用,1+1大于2,是和谐共生关系;反对只求与别人保持表面一致,却因自私而不能与人融合,1+1还是1,是简单相加,没有提高和促进的因素在里面。“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有人认为《弟子规》是繁文缛节、限制自由,要知有百代之德,才有百代之人,孔德成(孔子76代孙)就是明证!暴君之后,现在谁见?您这就知道《弟子规》“和而不同”思维不但不是束缚我们的思想,反而是对我们幸福人生的永久保障。

三、《弟子规》“和而不同”的思维符合中国古代太极的“和”文化

太极被尊为“宇宙代数学(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真实反映了宇宙人生的运动规律,是中华民族给世界的最大贡献,应向联合国申明并共同遵守才对。太极图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既要一分为二,也要合二为一。强调阴阳变化是以“和”为根本目的,所以太极文化的实质就是“和”文化。《弟子规》“和而不同”思维完全吻合太极的“和”文化内涵,如果把《弟子规》当作人类思维的交规去贯彻执行,那么世界和平才真正有望实现。

四、《弟子规》作为人类思维交规的科学性、实践性证明

现代量子力学表明,世上万事万物都由能量组成,能量是一种振动频率,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且引起共鸣,意念也不例外。大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强的“磁铁”,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你吸引来的!这就是宇宙的吸引力法则。按照这个法则,《弟子规》“和而不同”思维吸引的只能是真善美的东西,而与假丑恶根本绝缘,如果全球读诵力行,则战争可消、和平必保。

现代心理学也证实:潜意识对人性格的影响大于显意识三万倍以上;显意识越模糊,潜意识越活跃;改变潜意识,一靠信念,二靠重复(看到、听到)。所以《弟子规》的声像输入训练越早越好,最好三岁前就打下坚实基础,这样才一生受用无穷。

日本江本胜教授大量的水结晶实验证实:水能感知善恶念头!对于水占百分之七十的人身体来说,损人利己的恶念一起,水结晶丑陋的图片就是我们身体细胞的癌态,也是我们心灵的丑态,多可怕!所以防恶念要像防瘟疫样的及时,应随身携带两张塑封照片(善、恶念头下强烈反差的水结晶图案),这能使“意念自控”实现视觉化而更具震撼性效果。《弟子规》思维能绝对保证水结晶图案的美丽和对称,全球若读诵力行,整个人类的身心只会更健康。如果江本教授走到海选“人类思维交规”的投票箱前也会给《弟子规》投上具有科学权威的一票。

事实说话:安徽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三年落实《弟子规》民风大变;中医学博士彭鑫大夫临床证实“仁义礼智信”如果欠缺,“肝肺心肾脾”就有相应程度的病变……恐烦不举。事实证明,拿《弟子规》去治心治病治企,收效显著。

弟子规教案范文4

诵读弟子规,规范言与行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感谢您对我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学校根据工作的需要,从 2015年2月开展“诵读《弟子规》、规范言与行”的读书活动。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也是一把幸福和谐的人生金钥匙。师生们在诵读的同时,可以从古人的经典中寻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崇高品质,激发他们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此,我校制定了具体的读书方案,并利用晨读、读书活动、班会等时间具体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爱、仁”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读《弟子规》,背,理解,践行《弟子规》,使学生受到了中华文化经典的熏陶。

学生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内容,能明确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我们把对《弟子规》的诵读与师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从坐、立、走、着装、说话等方面入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瑾》中有这样一句话“冠必正、纽必结”,是要求帽子要带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

我们把《弟子规》作为文明礼仪的学习内容,开展“古人教我懂规范”活动。发动学生在《弟子规》中找《守则》、《规范》的影子。通过从古文中找事例,从古人身上学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弟子规》教育中,我们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建设。正如《弟子规》所述“兄道友,弟道恭,事诸兄,如事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能运用《弟子规》的内容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难题,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在师生理解《弟子规》的深刻内涵之后,还将开展了读《弟子规》演讲赛、读《弟子规》读书笔记和征文的评选,让师生们在读中思,思中写,写中悟,悟中行,使读书、做人、习文于一体,增加学生语言积累量。

弟子规教案范文5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体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行,而且需要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古人言:“德才兼备,圣人也。”《弟子规》作为蒙学教材,在“余力学文”篇中对于怎样学习知识做出明确的规定。“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非圣书,屏勿视”等,告诉孩子学习知识,要用心听、用心看、用心问、用心写,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绩。读书要学会选择,对于不良书籍坚决不读,正如用流行的网络语编写的儿童读物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字、词、句的正确掌握,有效利用“学文”规范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对其成长影响深远。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弟子规》也被重新接受,学者们开始著述演说,地方学校也以各种形式开展《弟子规》学习活动,可以说全国展开了《弟子规》学习热。在这样的背景下,现阶段《弟子规》的学习现状到底怎样,其价值是否实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二、《弟子规》儿童启蒙教育现状

(一)教育途径单一,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阶段,《弟子规》的学习途径主要可划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大模块。社会教育主要表现为媒体宣传,一般表现为以《弟子规》为内容的公益性广告、动画视频和墙体横幅宣传。学校教育主要呈现为学前教育和低年级教育,学前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学前班教育;低年级教育指的是小学一二三年级教育。家庭教育指孩子的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其进行的《弟子规》相关教育。可见,儿童能够接受《弟子规》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

(二)教育群体狭窄,造成教育断层

《弟子规》学习的接收群体在我国主要是低龄儿童,即9周岁以下的孩子,而小学高段即四年级以后,大多数学校将不再进行系统的《弟子规》学习。高中、大学也很少普及性地系统开展《弟子规》的学习。

(三)教育内容单一,不能很好地发挥《弟子规》的时效性

目前,国家教委未编制统一的《弟子规》教材。地方学校一般自主采用各种版本不一的单行本《弟子规》,且大多为本校自己编订的小册子。而市面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仅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和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因此,可供学习的优秀书籍较少。而学校即使开展《弟子规》学习,但大多也只是以诵读为主;家庭长辈教育也仅是购买一两本书教会孩子背诵而已。教育内容的单一,直接影响儿童对《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

(四)教育时间过少,不能保证教育质量,弱化教育成效

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时间,比较随意;学校教育一般是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弟子规》;家庭教育更是随心所欲,想起来教,想不起来不教。综观之,儿童在《弟子规》学习中没有系统的时间安排,接受教育的时间过少,根本不能真正学好《弟子规》。因此,要使《弟子规》真正发挥作用,就要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从关注到践行,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全力推进,提升其教育时效性。

三、《弟子规》儿童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模式

中国现阶段的应试教育导致如若不将《弟子规》的学习纳入幼儿园及小学学纲,不成为考试内容,学校就只能是利用晨读时间背背而已。只有将《弟子规》的学习纳入教学大纲,成为考核内容,学校才会真正将其融入课堂讲授,赋予更多的教学时间,培养较高教学水平的教师,实现从低段到高段一脉相承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弟子规》对儿童启蒙教育的时效性。

(二)拓展教育途径

单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推进《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信息时代可以依据时代特征大力开发网络游戏,采用国家支持、扶助网络开发团体政策,鼓励积极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网络游戏,利用孩子爱玩游戏的特点,通过游戏学习掌握《弟子规》的基本知识,并且可以在游戏中设计情景使其践行具体规范要求,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培养儿童树立优秀的道德品格。积极开发优秀的动画视频和系统的电化教育课程。如,目前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

(三)优化教育内容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随着社会变革,书中的部分内容已不合时宜。时代的变迁,要求教育内容同样要与时俱进。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几千年来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成自身的转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在继承中变革。因此,国家应积极组织一部分专家学者通过对《弟子规》的编写、解释、整理、注释研究,编制较多适宜当代被教育者和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育书籍,以加强《弟子规》学习的时效性。

(四)加强教育实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弟子规》学习不仅是规范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践行于生活。让儿童在掌握了基本规范要求之后,通过践行来检验学习。要积极利用社区开展“孝亲好儿童”、“和谐小天使”等评比活动。学校不仅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传授《弟子规》的规范要求,更要积极利用第二课堂,通过案例讨论、学生辩论、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开展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要和家长形成团队,通过双方的交流沟通及时检验儿童的学习实效,真正将《弟子规》学习落到实处。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弟子规教案范文6

【关 键 词】家族权 家长权 清律

一、家族权的产生及演化

家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同姓家庭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组合体。其成员为同姓男子[1]与其配偶、子女。它一般由若干家庭组成,有时会与家庭重合。

(一)人口的增长为家族权的产生奠定基础。族不同于家,此二者最大的区别为:家为共同的经济团体,共同的生活团体,而族则是若干家的结合体。

从秦代以后,国家对待家族态度虽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允许其存在,尽管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人口达数千人的大家族,然而连年的战乱导致的人口基数的缩小也不可能使这种规模的大家族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至到清代才发生变化。

(二)与统治者相近的诉求是家族权的保障。人口数目大幅增长而产生族众“良莠不齐”的新问题,清后期统治者频繁使用“族诛”等极端手段进行镇压,往往一人获罪而殃及全族。面对各种问题,更多的宗族将制定和强化家族法规作为济世良方。既然族是数个不同家庭的结合,就需要也势必会产生一种全族共同遵守的权利义务规范,来维系这个团体,由于清代的族规中广泛地规定了族众之间的权利义务及相关的奖惩办法,而制定、监督与实施这些奖惩措施的权力便是族权。

由于国法与族规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所以在一段时期内,统治者不但允许家法族规的存在,而且还为族权的巩固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清代初年,顺治皇帝颁布了的六条上谕。康熙皇帝进而颁行了十六条上谕,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行为道德规范。康熙朝甚至规定,“族长不能教训子孙,问绞罪”,[2]从而明确地授予族长在族内的教训权。从雍正年间起,清王朝的法律一再规定,尊长对族内的匪类有举报等责职[3]。而朝廷对族权的承认,也就直接支持了家法族规的发展,这是因为族权必定要以一定的规范来作为实施的保障。在此期间,雍正皇帝甚至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族中尊长以家法来诛杀不法子弟的杀人权。他在雍正五年(1727年)的一道上谕中写道:

从来凶悍之人,偷窃奸宄,怙恶不悛,以致叔伯兄弟等重受其累。其本人所犯之罪,在国法虽未至于死,而其尊长、族人翦除凶恶,训诫子弟,治以家法,至于身死,亦是惩恶防患之道,使不法之子弟知所儆惧悛改。情非得已,不当按律拟以抵偿。他谕令刑部制订定例,其中应规定,对于经官惩治仍怙恶不悛而为合族共恶的不法之人,族人“以家法处治,至于身死,免其抵罪”。

此后,乾隆年间刑部的官员向乾隆指出:“生杀乃朝廷之大权,如有不法,自应明正刑章,不宜假手族人,以开其隙”。这一入律的定例在乾隆年间便被废除,日益膨胀的宗族势力还在此期间一度受到严重的打击,但到了嘉庆年间,随着社会的动乱,清政府不得不继续依靠宗族势力,并进而允许族长、绅士将“不法匪徒”捆送州县审办。于是,宗族势力进一步增强,家法族规也进入了发展的巅峰。

二、家族权低于家长权

在一族之中,有服亲之间相犯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服叙;无服亲之间相犯时定罪量刑时参考的则是尊卑关系,尊卑关系只是维系家族的纽带,统治者注重的仍然是有服亲之间的服制的轻重。

案例一: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鲁添瑾殴伤鲁藻身死案。鲁藻系鲁添瑾无服族叔。鲁添瑾合依同姓服尽亲属相殴至死以凡论斗杀者绞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

鲁藻系鲁添瑾族叔,若依辈分,双方绝对是尊卑关系,但若依照服叙,则双方为无服,法律关系上等同凡人。同时,依前述清律斗殴条律鲁添瑾应当加凡人一等,但是律文中明确规定“不加至死”四个字,所以本案只以凡人论,拟绞监候。在我们所见到的案例中,基本上都是严格地引用了法律条款,少数情况引用了定例,不但本案是这样,下一案件也是同样。

案例二:余世通殴伤无服族侄余道明身死案。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余世通舆余道明因造屋,致相争闹。余道明……伤重殒命。查……余道明至夜身死,尚在保辜五十日之内。余世通依拟应绞监候。

此两案中,

例一为卑幼殴死尊长,案例二为尊长殴死卑幼,虽然两案当事人都属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但是因其已是无服,而且案件系命案,故处罚结果一样,并没有因尊长与卑幼身份不同而在量刑上有所差别。

现在我们再来读两例有服亲属之间相犯的案例以作比较。

案例三:李可绪勒死胞弟案。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十二月十二日,李可绪因贫难度,忆及王国太家道殷实,起意将李五勒死图诈。……李五立时殒命。李可绪合依有服尊长因图诈他人财物谋杀卑幼仍依服制科断,故杀期亲弟妹照故杀大功弟妹绞例,拟绞监候,秋后处决。

案例四:李会海等商谋撂死大功堂兄李尚生案。李会海与无服族叔李锦堂,俱与李尚生同村居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初二日,李会海因李尚生痴蠢、眼瞎,起意骗至温皆五屋后黄翠常田内,撂死诈钱分用,李锦堂允从。……讯供通详,审认不讳。李会海依律,拟斩立决;李锦堂依律,拟绞监候,均刺字。

案例三为兄长谋杀期亲胞弟,只处以绞监候,案例四为弟弟谋杀大功兄长却处以斩立决,族叔(李锦堂)谋杀无服族侄(李尚生)却是依凡人定罪,判处绞监候。区别两案,判决结果不同,无非是因为兄犯弟,另一为弟犯兄。表面上这两案是因为尊卑关系不同而导致判决结果不同,但实际上,兄长为胞弟服齐衰不杖期,另一案中的弟为堂兄服大功服,而族叔侄则是无服,只是存在着尊卑关系,所以案例九减轻处罚与案例十加重处罚都是因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有一定的服叙关系,而服叙关系才是立法重点保护的秩序。也正是因为当事人双方的服叙证明双方属于近亲属,所以在定罪量刑上才会注意维护尊长,依据尊卑地位的不同而加减刑罚,其最终目的仍是维护小范围内尊长的特权作为稳定家庭的手段。

三、家族权服从司法权

一个宗族之中的族事,除祭祀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内容,其中就有一项是维护族谊,规避词讼。在此种目的作用下,族长一般会在族人之间发生纠纷时出面调解,以达到息讼的目的。但是,这种权限是受到立法制约的,并不是所有纠纷全部都可以由族内调解解决。

案例五:张礼来殴死大功兄张富贿和案:张礼来系张富大功服弟,素无嫌隙。乾隆二年(1738年)七月十三日,张礼来张富相斗,张富次日殒命。经族长张文升、地方刘朝从中调议,令张礼来出地十亩给尸妻李氏养赡,并备棺将尸殓埋,寝匿不报。至乾隆二年(1738年)十月,张礼来悔议,将地收回自耕,李氏赴县控首。张礼来畏罪,复将原地给与李氏。经县检明尸伤,屡审不讳,将张礼来依律拟斩立决、刺字;李氏等拟以徒杖.张礼来除行贿私和轻罪不议外,合依殴本宗大功兄死者斩决律,应拟斩立决。该抚既称:尸妻李氏合依夫为人杀而妻私和律杖一百、徒三年,系妇人,依例收赎,张文升起意私和,查系已死张富无服族祖,应依凡论合依常人私和人命律,杖六十,年逾七十,照律收赎。

本案中族长从中调解,且事情基本已经解决,但是国家不但不承认这个调解结果,而且还要追究调解者的责任,这种处理结果也与立法规定一致。《大清律·刑律·人命》尊长为人杀私和条:“凡祖父母、父母、及夫若家长为人所杀,而子孙、妻妾、奴婢、雇工人私和者,杖一百、徒三年案中,首先法律不承认私和权,人命案件的处理是国家的职能,任何人不得私自解决,尤其是在有服亲属之间,一但发现私和人命,处罚要重于凡人。其次,有服亲属私和人命,服制尊卑不同而处罚不同。第三,无服亲私和等同凡人,并不存在着尊卑问题。如族长属于尊长,但是无服亲,故等同凡人,不再减等。

对统治者来说,对族权既要维护又要限制,如何在维护与限制之间找到一个调节的杠杆,这个杠杆便是服叙制度。

四、家族权的地位

总的说来,终清代二百多年,统治者对待家族势力的态度一直存在着两面性,即:既要依靠家族的力量来维护统治,又不能让其势力发展成为能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最直接表现为家族凝聚力与号召力。家族所拥有的这种力量,好可以安家育民,甚至可以安定一方治安,坏则是地方不安定的根本因素。广东东南沿海家族势力一度拥有家族武装,为了一些琐事经常在家庭之间发生械斗,酿成命案。清律中专门就该地区的此类情况制定定例,称之为“粤东凶殴例”。

首先,法律承认所有的缘于同一祖先的男性可以组成一族,他们之间的纽带只是同姓,所以

又称之为“同姓无服亲属”,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大程度上是基于自愿地服从族规的基础上形成,而在立法中他们的关系基本上“等同凡人”。因为家族的存在也有有利于统治的因素,所以立法中也会维护这种无服亲的尊卑关系,使族中族长能够用身份与尊卑关系统率族众。

其次,统治者所承认的族权关系只是尊卑名份维系下的松散的关系。无服亲属之间的法律地位在一定条件下略高于普通人。

第三,通过对家长权的保护来削弱放权。《大清律例·户律·户役》别籍异财条:“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须亲告乃坐。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若奉遗命,不在此律。”[4]此项规定正是提高了“户”的经济实力进而提高了家长的地位。

而丧服制度将全体族众划分成为若干个更小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确定一个人作为这一小部分人的领导,法律严格保护其权利,维护其地位,而这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家长,而这个范围一般确定在三代以内或是属于小功服属以上的亲属,与“户”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基本重合。

家长权与族权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提高了家长的地位也就分散削弱了族长的权力。在这个范围之中的亲属间相犯,在一般的人身关系方面,服制越重其处罚轻越,服制越轻处罚越重。

第四,家族权的地位与时代背景相关。顺、康时期,清政权刚刚建立,境内外战争不断,所以对民间的豪强势力多采取安抚政策,采用上谕的形式对家族势力安抚,假此以维护地方秩序。雍正在位时期边疆还有战事,对内又要实行改革,上下官员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方面,所以借用家族势力在地方的威信,作为管理社会治安的重要补充。乾隆时期的家族势力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江浙地区的义庄显示了家族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凝聚力,福建及东南沿海家族势力为这一些利益冲突械斗成为地方治安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这一时期国家的对待家族势力的政策主要以限制与削弱为主。乾隆朝之后,大清帝国由盛转衰,自嘉庆年间爆发白莲教起义起,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清帝国风雨飘摇,已经无暇顾及家族豪强势力,家族势力在这一阶段又有了一个大的发展。

注释:

①同姓即可基于血缘关系,也可基于拟制关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棒棒糖教案

下一篇国庆节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