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范例6篇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1

作战讲究的是战术,《孙子兵法》开篇第一章为计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正是出于此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1孙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论述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而在商场中面队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要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以求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战中经常采用的“避实就虚”等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商场也是一样,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在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在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否则,任何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都会因停滞不前而被市场淘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总之只要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加以利用,这就是商鞅的成功之道。

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如果企业的领导感情用事,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兵不厌诈”在商战中,设下圈套,从而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正是孙子所言的“登高而去其梯”。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讲,一定要弄清对手的真实意图,避免上当。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2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孙子兵法》。看完这本书,我非常佩服苏子的才能,竟然能在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中的将帅们都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孙子是想要告诉将帅们:“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的。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业经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历一颗璀璨的明星!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3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但又构成一完整的思想体系。《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深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中国古代兵学名著虽然仅有5000余字,却以其博大精深的战争哲理、启迪心灵的斗争智慧在中外军事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要始终保持要一颗自强不息的心,要懂得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自已,知己知彼,使自已尽量处于一个纯粹至善的境地。才能真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孙子兵法的精髓,变则通,只会死套用兵法,纸上谈兵,那只能失败。这本书里表现出来的随机应变、肯动脑筋、抓紧时间、遵守纪律都值得我们学习。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4今天上午,恰好将一个雕刻有《孙子兵法》内容的竹质笔筒赠送给一名卢旺达文职同事作为礼物——联合国同事之间有交换小礼物的传统。

将笔筒递给她的同时,我正在向她解释笔筒上的内容。一名不认识的卢旺达上尉也在旁边,没想到上尉接过话头,讲得头头是道。

同事听后大喜,自己则又一次颇为感慨,感慨于《孙子兵法》在外军中的影响如此巨大。

我曾连问过5名尼泊尔军官,是否知道孙子和《孙子兵法》。5名军官都回答知道。其中一名尼泊尔少校告诉我:他电脑里还保存有孙武练女兵的英文视频。

坦桑尼亚少校对我讲:他曾在美国培训6个月,结业时美国教官送了他一本英文版《孙子兵法》作为礼物。

还有一次,我与葡萄牙中校争论,葡萄牙中校居然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话来支持他的观点。

我也记不清多少次外国军官主动提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俨然成为中国军队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外军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老外提到孙子兵法时,一般也会提到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将二者相提并论。《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则被尊为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

2021名作《孙子兵法》优秀读后感5《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出自孙武。但后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吴孙子兵法》有82篇,图9卷,而多认为13篇是曹操削除繁冗,取其精粹而成。又有人因《汉书?艺文志》着录的《齐孙子》,即《孙膑兵法》久已失佚,后世流传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而认为13篇出自孙膑之手。不过,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部《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的残简,以及记载孙武言行的70余枚竹简后,学者们已多倾向于13篇应出自孙武之手,82篇则是孙武后学所着,是用以补充和解释13篇的。

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精髓之一,《孙子兵法》对我们的影响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学生,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是《孙子兵法》对我们学习的影响以及启示。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所得。

我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或在作文中舞文弄墨时,出现一两句这样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兵法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孙子兵法》为战争而作,也就是为了打败敌人而作,学习中何尝不会有“敌人”,一道难题,一个对手,甚至于自己。“五事七计”告诉我们要有正确方略与思想,要拥有有条理的计划方案,正确地、客观地认识我们所面对的人事物。

例如在《作战篇》中,孙子指出:“兵贵速,不贵久”。学习上,对于要考试的人在考试一定的情况下,你的速度一定要快,否则考试题将作不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平时训练有素。同时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我们接纳知识的速度一定要快,以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再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上述的“八之”战法的实质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对于现在的学生学习,大部分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过问,不主动,上课不听讲、玩游戏、睡觉,到考前才猛背考试题纲,“强扭的瓜不甜”,可想而知,知识的保质期也是大幅度缩减,而且强度过大的瞬时记忆会对脑部造成负担,影响脑部健康。这么得不偿失的事,还是少做的好。

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来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文明的精深,相信一部孙子兵法,只要认真领会其神髓并不断实践,必将对我们的各方面的提高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2

关键词:交际翻译;孙子兵法;军事文化

作者简介:吴海燕(1986-),女,江苏南京人,理工大学外训系,助教。(江苏 南京 21004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231-02

军事著作作为宣扬一国军事理论,展现一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被广大学者所学习。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一大批军事著作,更是老一辈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军事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孙子兵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富哲理性和具有深远影响的兵法。然而,如何通过翻译工作传播这些宝贵的军事思想和文化?运用何种翻译策略能最大程度保留原著作的思想精髓,不仅保留源文特色又使目标语读者感受中国的特色军事文化?这些都是翻译工作者亟待研究和挖掘的问题。

一、《孙子兵法》翻译现状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掀起了“孙子热”,也出现了众多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国内外学者对《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现今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其中英译本就有至少十余种。

“它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说理透辟,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讲究,行文简洁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1]著名翻译家袁士槟也曾表示:“《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史上久负盛名,被西方推崇为‘兵学圣典’”。然而要将一部在理论上和文字上都很有特色的军事著作译成外文,让外国人读起来也有中国读者同样的感受,是一件很不容易办到的事情。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从深层次上更意味着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变通。通过翻译中语言转换的过程,让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知识、思想、情感上得以交流。奈达表示“对翻译而言,掌握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重要”;[2]“翻译意味着交际,而这过程中则依赖于人们如何通过听和看到的翻译”。[3]《孙子兵法》是孙吴对自己军事生涯以及前人军事思想经验的总结,蕴含了大量的军事战略精华,体现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和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因此,在著作翻译中如何保留源文中的文化含义,传播源文化是翻译时所要重点把握的地方。

在诸多英译本中,本文选取目前使用较多的袁士槟[6](以下简称“袁译”)和林戊荪[7](以下简称“林译”)《孙子兵法》英译本作为对象,基于交际翻译视角,节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强调孙子军事思想和辩证哲学思想的语句进行比较,探索更适合目标语读者思维的译本,从而达到传播军事文化思想的目的。

二、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个翻译模式之一。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1981年出版的《翻译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个概念。“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一般性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4]语义翻译以源文本为基础,尽量保持源语言特点和源语言文本的表达方式,然后组织形成目标文本,与源文本非常接近,从而重现作者的语义意义。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源文本。[4]交际翻译则是以目标语读者作为中心,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5]这种翻译模式忠于读者,便于读者接受。它主张根据不同的文本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交际翻译的关键是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为目标语读者“量体裁衣”,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以及产生效果的功能。在进行交际翻译前,深入分析了解源文的特征是帮助译者采取翻译策略从而达到效果对等,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军事典籍,该书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经验,强调“慎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等军事思想,解释出战争的本质和一些重要规律,对后世的政治、军事、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巨大影响。因此,军事思想文化的解读和传播是该典籍的精髓,在翻译时需最大程度上展现。《孙子兵法》的军事文化特性可大致归纳为军事思想和辩证哲学思想的传播。

三、交际翻译在《孙子兵法》中的运用

1.重战、慎战、备战的军事思想

例1:“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队生死的所在,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考察。

袁译:War is a matter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 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the road either to survival or to ruin. Hence,it is imperative that it be studied thoroughly.——《Estimates》

林译:War is a matter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state,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the road to survival or ruin. Hence,it is a subject which calls for careful study. ——《Making Assessments》

“不可不察也”这一双重否定的表达表示充分肯定,袁译使用“imperative”一词表示势在必行、必要的,语气与源文相符;而林译则使用“call for”,表示要求、需要,语气稍弱。此外,《计篇》的翻译袁译直译为“Estimate”,表示预测、谋算的含义;而林译则使用“Making assessment”这一动宾词组来表示,更具有动作性。

例2:“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孙子说:国家亡了就不能赋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袁译:A state that has perished cannot be restored,nor can the dead be brought back to life. Therefore,the enlightened ruler is prudent and the good general is warned against rash action.——《Attack by Fire》

林译:A state which has perished cannot be restored,nor can the dead be brought back to life. Therefore,the enlightened sovereign approaches the question of war with utmost caution and the good commander warns himself against rash action.——《Attacking by Fire》

“明君”、“良将”的翻译袁译使用“enlightened ruler”及“good general”是对源文国君、将领的直译;而林译则使用“enlightened sovereign”及“good commander”这两个照顾西方读者思维的交际翻译的方法,向读者传达本句的内涵。

例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

孙子说:用兵的法则,不要寄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寄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力量使敌人无法进攻。

袁译:It is a doctrine of war not to assume the enemy will not come but rather to rely on one’s readiness to meet him,and not to presume that he will not attack but rather to make oneself invincible. ——《The Nine Variables》

林译:It is a rule in war that you must not count on the enemy not coming,but always be ready for him; that you must not count on the enemy not attacking,but make yourself so strong that you are invincible.——《Varying he Tactics(jiu bian)》

袁译对法则的翻译使用了“doctrine”一词,而林译则使用了大众常用的“rule”一词,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能力。此外,两译者对《九变》的翻译大有不同,袁译直接通过直译的方式将其译为”The Nine Variables“,这样模糊的翻译显然没有将源文含义表达出来,读者会感到陌生;而林译则是在深入理解语义后利用交际翻译方法将其译为“Varying he Tactics”,并结合拼音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源文的含义。

2.辩证哲学思想

例4:“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长短,月有死生。”——《虚实篇》

孙子说:五行没有哪一个固定独胜,四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变,白昼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

袁译:Of the five elements(water,fire,metal,wood,and earth),none is always predominant; of the four seasons,none lasts forever; of the days,some are long and some short,and the moon waxes and wanes. This is also the law of employing troops. ——《Void and Actuality》

林译:None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nature(wuxing 五行)is ever predominant,and none of the four seasons lasts forever. Some days are longer and some shorter. The moon waxes and wanes.——《Weakness and Strengths》

袁译翻译“五行”时运用了直译加解释说明的方法,并在译文中明确指出是哪五行;而林译则使用了脚注的方法并在翻译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wuxing,a terminology first used by philosophers of the yin-yang school to characterize the universe……”。如果只运用英语中文化接近的表达来翻译,那么源文中文化特性可能会流失,为了准确阐述源文中的文化含义,林译采用了直译、脚注、与拼音结合的方式,全面的传达并保留了源文文化内涵。此外,“虚实”表示弱势和优势的意思,汉语中是一对反义词,在翻译时应保留其原有特性,林译用了“weakness”和“strengths”这一对互为反义的英文词语表达;而袁译则就字面意思直译为“void”(空虚)和“actuality”(现实),这明显没有将源文中的文化内涵及深层含义表达出来。

四、结束语

从以上《孙子兵法》两英译本的比较中不难发现,袁译大部分采用了语义翻译的策略,而林译则运用了交际翻译结合脚注、解释说明等方式进行。著作的翻译在做到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更要保留和传达源文的文化特征。语义翻译要求忠实于原作,但也不能忽视向目标语读者传达原文的信息。由于著作翻译的特殊性在于向目标语读者传递信息并使译文对目标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源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译文的成功与否在于读者的反应和精神认同。

翻译是一门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要译出源文的内容和思想,更要传达源语有的文化特质。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军事著作翻译是对外介绍中国军事思想,传播军事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对两英译本《孙子兵法》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可发现交际翻译在著作翻译中是一个可用又有效的策略,在介绍中国文学、传播思想文化方面作用显著。然而翻译中有时也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方法,常常原作的某些部分用交际翻译,其余部分用语义翻译,二者结合使用,只是侧重和所用语境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鲍世修.形神兼备,功力不凡——读林戊荪译孙子兵法[J].中国翻译,1996,(3).

[2]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22,39.

[5]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2001.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 少先队活动; 策略

中图分类号:D43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62-001

苏州市吴中实验小学位于古运河畔的苏州城南,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吴越春秋时期,伍子胥在这里建立了最古老的苏州城。同一时期,在苏州城的西面,军事家孙武正隐居在穹窿山,潜心修著兵法,后来献“兵法十三篇”于吴王,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孙子兵法》。孙武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博大精深的兵学体系,《孙子兵法》也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辉煌于吴地,《孙子兵法》诞生于吴地,吴中也拥有独特的孙子文化资源,2009年,我校就开始逐步开展“孙子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孙子文化的营造也日益完善。

基于这样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特色,我致力于将少先队活动与《孙子兵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引领队员们在少先队丰富的活动中走进这座千年古城,用耳去聆听,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用手去创作。让他们从绵延几千年的孙子文化中,从苏州城悠久的历史中,了解学习了孙子文化的精髓,增强了自豪感,领会了《孙子兵法》的智慧,激发了队员们对家乡的热爱,使孙子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扎根在队员们的心中,同时也让队员们体验活动的乐趣,从而促进队员们健康、“智性”地发展。

策略一: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孙子文化”魅力

学校文化是整个社会在文化活动中最具有效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学校的文化功能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作为一所现代学校,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批判和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我校充分利用展板、孙子文化墙、校园布置、橱窗宣传、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孙子兵法我知道》、《智声》校报、《智声》校刊,学校网站,学校校标,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古色古香,孙子文化已经进入了校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学校编写了《智慧孙武》《撷英》,利用研究性学习课,让师生自觉地进行学习。通过《孙子名言100句》,智慧讲坛等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引导队员们感受《孙子兵法》的魅力。

策略二: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加深队员对孙子文化的认同感

我校编写了两本校本教材,一本是三、四年级使用的《初识智慧孙武》,一本是五、六年级使用的《撷英》,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版面设计生动活泼,学校每周安排一节研究性学习的课,我利用这一节课,每两周安排一次《孙子兵法》研究课,在课堂上,学习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落实课程。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我就尝试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让位于队员们,让队员们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策略三:对话名人,使队员受到浓浓的文化浸润

苏州是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历来是江南富庶之地,人杰地灵,一直以来,苏州人才辈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一大批名人:军事家伍子胥、孙武;戏曲家魏良辅;文学家范仲淹、陆机;书法家张旭;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建筑师蒯祥、贝聿铭;画家沈周、唐寅;教育家叶圣陶……

我组织队员搜集名人故事,讲述名人经历,背诵名人诗篇,观看名人视频,图片,队员们在这样的形式学习下,与名人对话,学习名人精神,感受名人的精神,学习名人身上的智慧,更重要的是,队员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名人的影响,激发起了对家乡的热爱,也觉得自己更加要努力,为家乡,为自己的学校出一份力。

策略四:红领巾寻访,探寻“孙子文化”之精髓

我中队从2012年开始,不定期的开展系列寻访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形式,让队员们在体验中获得收获和成长,在寻访中队员们开阔了眼界,为少先队活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队员们也觉得这样的少先队活动不但有意义,也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增强了少先队活动的吸引力。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正是出门欣赏美丽景色,在大自然中学习的好时节,2012年4月,我班队员和全校高年级一起,来到了孙武隐居的地方,也是孙武写下著名的“孙子十三篇”(即后来的《孙子兵法》)的地方孙武苑,队员们能够看到两千多年前孙武写兵法的草堂,孙武和伍子胥下棋和讨论军事的石台,茅屋边上的“智慧泉”,追寻孙武的足迹。也看到《孙子兵法》碑刻长廊,国际国内各界人士的题词,了解《孙子兵法》的国际国内的重要地位,了解《孙子兵法》精髓即在于“智慧”二字。队员们在这幽静的穹窿山中寻觅智慧这一真谛。

策略五:围绕特色“孙子文化”,打造精品社团品牌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4

读了林汉达爷爷的作品——《上下五千年》,我深有感触。从书中我认识到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如:孙子、孙膑、伍子胥、晋文公……孙子,我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他不但是一位理论家,还是精于军事实践,在军事训练,军事指挥等方面显示他独到的用兵方略。

公元前512年,吴王当政,经人介绍,派孙子为军师,辅助吴王成就一事业。吴王亲自从宫中挑了一百八十个美女,交给孙子训练。这既是考验孙子的用兵方法,又当作娱乐活动。孙子则将他们分为两队,派吴王两个宠妃做两队班长。因为训兵时,两个宠妃总忍不住窃笑,孙子看到了,派人将他们拉出去斩了。经过这一事后,孙子把女兵也训练的井井有条,吴王对他敬仰三分。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孙子用兵是大公无私的,吴王的宠妃他都敢杀,可见,他是多么注重训兵纪律。

《上下五千年》一部使人看了受益匪浅书本,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向你们介绍该书内容了,想要知道,那就快去打开书本吧!

平时我当服务队员的时候,因为别的班做的不够好,所以就扣了一点小分数。还没过一会儿,老师就找到我,问我原因,看着老师那严厉的目光、古板的脸,我就是有理也说不清了,只好把扣的分数擦去。读了《孙子用兵》这个故事后,我明白了:只要自己一心想做的事,无论历程怎么“艰难”,都要把它办好。我再也不能没有原则了。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5

当小戚继光长成少年戚继光的时候(这时候父辈也老了),他背上了行囊,接任了父辈的职务。但他发现,虽然自己名义上是“头儿”了,却没有人听他命令:操练的时候,士兵们人来了,但心不在;让他们跑步的时候,人在跑,但队伍稀稀拉拉;训斥他们吧,他们不服气,讨好他们吧,戚继光做不到。没办法,这里是沿海重,士兵们长期不打仗,都成了兵油子,整天吃喝混日子。

虽然是四品武官,但谁不知道你是官二代呢?在一个大家都看重学历的朝代你来拼爹’士兵们不服气,因此戚同学只好报名武举考试。

每天早上,他都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晚上悬梁刺股挑灯夜读。

第一年,他及第了,第二年,他去参加会试。

考试结果嘛,无非是考上和考不上。可戚同学遇上了第三种。

关于戚同学这次考试的成绩历史中并没有太多记载,但有史料显示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如果继续考下去,戚同学估计要来年再战了。

正当他忐忑不安之际,一个人出现了。他是兵部侍郎杨守谦。他对大家说:不管考上还是没考上,你们统统抄家伙跟我来,咱们干活去!

给戚同学显露身手的场地叫作“庚戌之变”,这是一次外族入侵事件。

但这都是不重点,毕竟作为一个考试成绩不咋样,但能力还是有的青年,戚同学发挥得很好,得到了上级的欣赏,故而被委派到蓟门去了。

在山东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四品指挥官,大家尽管不爱听他的话,但好歹也是一个“上级领导”,可到了位于朝廷四大防区之一的蓟门,领导一把抓,别说发号施令了,戚同学连说话的声音都被淹没在众将领中。

因此,在最初的三年里,他只做了巡逻之类的工作。

在众人看来,这小伙子就是一个看似才华横溢,其实不过如此的家伙,时间一长便才华不再。

不过,这只是“众人”看来而已。

真正的情况是:在接下来的岑港之战中,戚同学的战术让俞大猷惊讶不已。

俞:你是怎么做到的?

戚:当年巡边时候学的。

戚同学没有打过大仗,但看过书啊。那本书叫作《孙子兵法》,是千年畅销书,这不,就连拿破仑、希特勒都是孙子的读者。

但像戚同学这样读《孙子兵法》的人,估计没几个了。他的读书方法很原始:一边看,一边做笔记。

比如――

孙子这样说:敌人气焰嚣张,就不要去打(勿击堂堂之阵)。

戚同学表示:越是气焰嚣张,越是要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

孙子继续说:战败的敌人你不要追(佯北勿从)。

戚同学表示:整理队形,留人防备,大步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嘹,擂鼓追击)。

这样的笔记比比皆是,如果孙子复活看见这笔记,估计还得气死过去:小兄弟,你这是和我对着干啊!

然而,实践证明,戚同学的笔记很有用,它让他在军事战略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往后的战役中常常立功。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6

据《史记》记载,孙年轻时曾专门学过兵法,但是并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师傅是哪位高人。于是,后来就有人传说他打小跟着一个叫鬼谷子的老头学习兵法。这个老头的名字起得很怪,有人说这老头喜欢到深山幽谷里转悠,也有人说老头有出不完的鬼点子,多得像谷粒一样。不管怎么说,这个老头是位牛人,纵横家称他为先师,兵家称他为师祖,道家称他为真人,阴阳家称他为祖师爷,就连鞋匠也把他封为创始人!

《史记》里虽然没有交代孙的师傅,但是明确记载了他有一个名叫庞涓的同学。话说,孙和庞涓一道学了好几年,可是鬼老头觉得只能把自己的绝学传给一个人,所以他得想办法考考徒弟,谁赢了便教给谁。

究竟怎么考的呢?有帖子是这么说的。他坐在屋里,对徒弟庞涓、孙说:“谁能把我从屋里动员到屋外,谁的成绩就及格。”

庞涓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跑进屋,说:“启禀师傅,元始天尊到,请您接驾。”鬼谷子无动于衷。庞涓第二次跑进来,连鞋都掉了一只,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师傅,九天玄女来了,正在外面等您。”鬼谷子身子动了动,并没起来。庞涓不死心,第三次进来,一急一忙,一跤摔倒地下,磕断了两颗门牙,结结巴巴地说:“不好啦,苏师弟跟张师弟打架,张师弟把苏师弟打死了!”鬼谷子站起来,看了看他,还是没出去。

轮到孙,孙一进来就说:“师傅,我不行。”鬼谷子感觉有些奇怪,孙说:“您老人家能知过去五百年、未来五百年,我怎么骗得了您?”鬼谷子听罢,有些飘飘然。孙接着说:“要是您老人家在屋外,我倒有办法把您骗进来。因为外面的事是有天数的,您可以算出来;而屋里的事,是没有天数的,您出去了就算不出来了。”鬼谷子不信邪,让人把自己连人带椅子抬到外面。孙见师傅出来,大笑说:“我已把师傅叫出来了,及格!”

还有帖子这样说:老头把他俩带到秘密实验室,拿出来两个酒葫芦和两把尺子,说你们计算一下葫芦的容量,先算出来的晚饭吃猪肉炖粉条,后算出来的吃窝头炖地瓜。庞涓拿着尺子量呀量,还一边全神贯注地推导定理;孙把葫芦装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里,几秒钟就测出来了。

呵呵,不管怎么考的,帖子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庞涓打小就比孙笨那么一点点。

老同学给的职位

不过,庞涓超幸运,学成毕业以后,莫名其妙地通过了魏惠王的面试,参军入伍,做了魏国的上将军。庞涓同学的这个职业起点可以说达到了毕业生就业的最高点,直到今天这个纪录仍然无人能破。你将来能不能创造奇迹,小编可拭目以待哦。

当然,庞涓也的确有两把刷子,上任之初的三把火烧得很旺――只不过是这火落在了魏国的邻国卫国、宋国等小国上。这下,魏王可见识到庞涓的厉害了,他也更加信任庞涓了。魏王给庞家的几个子侄都封了官,庞涓就开始训练他的“庞家军”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庞涓有一个超级棒的同学孙,魏王要庞涓邀他到魏国来做官。孙的才能在己之上,他来了自己的位置有可能不保,庞涓便想出各种理由来搪塞魏王。魏王哪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执意要请孙来。无奈,庞涓只得写了一封信给孙,邀请他前来魏国投奔魏王。

在信中,庞涓详细地讲述了魏国是多么多么好,魏王是多么多么惜才如命,他是多么多么盼望孙能与之团聚,共享荣华富贵……写得肯定是感人肺腑、情真意切,若不这么写,你想孙一个牛人会去魏国屈就吗?

信还没有读完,孙的泪腺就发挥作用了,泪水哗哗的,这还是兄弟好啊。于是,孙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回自己老家齐国的想法,奔赴魏国。他坚信,在那里一定能迎来春天――事业上的春天。

魏惠王很给庞涓面子,一见面,他就授予孙副将军职位。这可把孙感动坏了,哭天抹泪的,天天嚷着要效忠魏王。

当孙刚擦干眼泪平复心境下定决心大展拳脚时,麻烦就来了。一次,魏王打算考考这两兄弟,把他们带到了练兵场上,让他们比试一番。庞涓布的阵,孙一下子就破了;而孙布的阵,庞涓却很迷茫。他只好私底下悄悄地问孙,孙使给他讲解。庞涓听完后便到魏王那里汇报。魏王一听,二人的才能真是不分伯仲,非常高兴。

但是庞涓却不高兴,因为孙比他厉害多了,他得开始想办法对付孙了。一天,孙突然收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寄来的书信,他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马上提笔回书一封,其实这没有什么。没料到,信给庞涓截住了,他把孙的回信星给了魏惠主。当然,这回信不再是孙写的了,而是庞涓模仿他的笔迹写的。信上当然写到了一些思念故乡、报效祖国之类的客套话。这回信得要看谁读了,反正魏惠王读了不舒服,心如刀绞,孙你昨就是一条喂不熟的狗呢?

放走孙吧,舍不得,留又留不住,这可如何是好?关键时刻,庞涓站出来了,他给魏惠王出了个点子:“既然留不住,那就废了他。”

就这样,由于庞涓同学的嫉妒和狠毒,孙糊里糊涂地就被人挖掉了膝盖骨,为此,他也得到了那个彪炳史册的名字――孙。在那时,“”是一种刑罚,是挖掉膝盖骨的意思。

有此一说

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孙是遭庞涓陷害被挖去了膝盖骨的,但通过翻阋大量历史书籍可以看出,孙不是被挖去了膝盖骨,而是被砍去了双足。

“”字,古意“”刑。《史记正义》上解释说:“,胫骨也。”上古时代有五刑,“、宫、劓、墨、死”,刑就是这五刑之一。但到了周代,挖膝盖骨的刑就改为砍双脚的刖刑了。

《东周列国志》记载,孙临下山时,鬼谷子为他改名为“”,庞涓知道后还大惊失色:“此非祥也,先生何作此举?”孙回答说:“师命难违。”

《史记・太史公自序》:“孙子脚,而论兵法。”《报任安书》里也说:“孙子脚,兵法修列。”这里“”的都是脚,而不是膝盖骨。

援救了盟国友人

孙命不该绝,那一年齐国派出使者出访魏国,《史记》没有记载齐国使者出使魏国的目的。就这么一个机会,忍辱偷生的孙抓住了,他以一个有罪之人的身份见了齐国使者,然后开始大谈兵法。

孙就是有才,总能变着法让别人发现自己。两人一聊,齐国使者震惊了,孙这个人不是一般人!应该是传说中类似于孙武的名将!这样的人才应该为故乡效力呀,干吗待在这破魏国呀?于是,他把孙藏到车里带回齐国。呵呵,这无疑是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偷渡”。

回国后,使者立刻将孙推荐给了将军田忌。非常幸运,田忌是一位心胸豁达、爱惜人才的将军,他与孙一拍即合,马上就给予孙很高的待遇,并把孙安排在了自己的府上当门客。

后来,孙策划了一场成功的赛马,不仅为田忌赢了一大笔钱,而且也因此引起了齐威王的注意。“赛马兵法”其实非常简单:差的对好的,好的对中的,中的对差的,以局部的失败换取全局的胜利。通过巧妙而简单的排列组合,本来实力相当、甚至弱于对手的一方可以在竞争中胜出。

赢了千两金子后,田忌向齐威王推荐了“赛马兵法”的创始人孙。孙逮住了机会,以超凡的见识和谈吐一举征服了齐威王,被齐威王拜为国师。

不是冤家不聚头,公元前354年,庞渭率领魏国的大部队攻打赵国。庞涓也不是吃糠咽菜的主儿,很快把赵国打得落花流水。由于国际关系的需要,齐国派部队增援赵国,孙光荣地当选为军师。

据《史记》记载,由于行动不方便,军师孙当时的形象是“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后世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显然是复制了孙的这种形象,只是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人,装瘸子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高明之处。

田忌:“孙先生,听说你是孙武的后人,难怪这么诡计多端。”

孙:“田大哥,你过奖了。比起我师弟庞涓,我还差一截。这不,我这腿就是他弄诡计搞的。”

田忌:“没关系,咱们这次去报仇,把庞涓捉了,你想截肢就截肢,你想剥皮就剥皮……”

孙:“别这么残忍好不好,对待战犯也要人道,只要灌两天辣椒水就行了。现在直接去帮助赵国和魏国打架,已经来不及了,咱们匆忙跑到那里,肯定会损失惨重。”

田忌:“那怎么办?要是完不成任务,我会挨批的。”

孙:“放心,我有办法。魏国的老巢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小兵把守,每天也就是巡巡街、喂喂猪羊啥的。咱不如去魏国,攻打平陵。”

田忌:“我虽然有点笨,可我的地理课成绩很好。平陵那鬼地方易守难攻,又没有退路,咱们不就死翘翘了吗?为什么不直接去攻打魏国薄弱的后方呢?”

孙:“没这么严重。我们就是要故意失败,庞涓得知消息后必然认为齐国的军队是一群笨蛋,就不把咱们放在心上了,这样咱们才有可乘之机呀。”

这时候,庞涓正指挥魏国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一心想把赵国彻底吞并。他听说齐国突然集中兵力,直奔魏国首都大梁,像一把尖刀插在了胸膛。庞涓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来不及召开军事会议,就连夜启程,全体官兵火速返回,要打一场保卫战。

庞涓心急如焚,带着部队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士兵们啃干粮喝凉水,根本吃不上热饭,那些马也累得精疲力竭。这一路疲惫而行,却不知道孙早已在桂陵布阵,等着他们自投罗网呢。

桂陵是什么地方呢?原来孙早就看好这个关口,这是庞涓回国的必经之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孙让士兵们都插上树枝做成迷彩服,潜伏在树丛中。果然,庞渭在黄昏时到了桂陵,本来士兵就已经饿得四肢无力,齐国伏兵四起,一袋烟的工夫庞涓的队伍就被打得人仰马翻,差点全军覆没。

后来,庞渭一打听,才知道指挥齐国军队的是孙。庞涓虽然吃了败仗,但心里不服,嘴里还骂骂咧咧地说孙是瘸子,头脑发达,四肢简单。

孙指挥齐军避实击虚,以逸待劳,不仅援救了盟国友人,而且让魏国元气大伤,发明了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忽悠人的灶坑

十三年后,庞渭效力的魏国再挑事端。这次魏国竟然和上次遭到侵略的赵国联手,一起入侵韩国。当然,这里说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而不是今天朝鲜半岛上的友好邻国。

受到欺负的韩国立刻向齐国求救。此时的齐国国王是齐宣王,老板虽然换了,但是责任不变,齐宣王效仿先王,毅然挑起了“战国警察”的重担,派兵支援韩国。

这次军事行动的领导仍然是田忌和孙这对黄金搭档。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孙又耍了一次“围魏救赵”。

庞涓一听孙又带兵去了大梁,肺都气炸了。他心想好你个孙,《孙子兵法》让你学了都浪费了,每次都用这一招,就不能换一招吗?但没办法,庞涓只得回救大梁。魏军一回来,齐国军队撒开腿就跑,闹得庞涓一直冷笑,就这样的军队也好意思出来打仗,看你往哪里跑?我追!

当年孙和庞涓一起学习的时候,鬼谷子曾教给他们统计敌方兵力的方法:查对方做了多少个灶。是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生火,日暮黄昏,大军扎下营寨,然后就开始挖坑做饭。军队讲究整齐划一,一个灶坑对应一个饭锅,一个饭锅对应若干固定人数的士兵。大军开拔后,只要数一下灶坑就基本掌握了敌方的士兵数量。在没有军事卫星和侦察机的年代,数灶坑无疑是最有效、成本最低的统计敌人兵力的方法。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孙创造性地提出了“减灶”的方法,就是第一天宿营挖十万个灶坑,第二天宿营挖五万个灶坑,第三天宿营挖三万个灶坑……

让我们从第一天说起。在孙的身后,魏军在庞涓的率领下一路跟了过来。每到一个齐军宿营的地方,庞涓都会派人数灶坑,从十万到五万,从五万到三万。就这样,庞涓被地上烧得黑乎乎并且逐日减少的灶坑得欲罢不能,终于在第三天,他彻底丧失了理智。他顺着孙设计好的思路做出了判断:“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得意之余,庞涓又开始忘形了。他了一道命令,那些负责武器和辎重的部队就不用和他一起去了,自己只带一路精兵去追击齐军就可以了。

第四天傍晚,庞涓追到了马陵。这里的地势非常险要,两边山梁,中间一条狭窄的道路。为了“欢迎”老同学,孙事先把这里精心地布置了一番:两边杂乱无章的大树都被砍倒了,目的就是要让庞涓走到这里主动停下。

这是兵书上说的“死地”,有很多有才的将军就死在这种地方,可此刻一心要干掉老同学的庞涓被灶坑忽悠了,不仅没重视,反而迎险而上……

天色黑了下来,道路越来越狭窄。

兵法学得不怎么样,脾气却挺急躁,庞涓总是命令大家快追,别左顾右盼的。突然,前方士兵来报:“将军,前面有一堆大树挡住了路。”

庞涓不耐烦地说道:“废话,还不赶紧搬走,这不过是孙的小把戏,想耽搁点时间罢了。”

路障被搬走后,一棵剥了皮写着字的树露了出来。这种事情放到今天非常普遍,有可能是宣传森林防火一类的口号,或者干脆就是“马陵森林公园入口前行两百米”。

“念!”庞涓不耐烦地命令。

“报告将军,小的不识字。”

“废物,拿火把来,我去看看,不知道孙这小子又耍啥花招。”

无奈,庞涓自个儿赶了过去,天色太黑,实在看不清楚。于是庞涓下令点起火把。一路上为了掩盖魏军追击的行迹,庞渭本是一直禁止点火照明的。

一个火把在黑暗中点起来了,火光让在狭窄山道上拥挤的庞涓和身边的将士们终于看清楚了树干上的文字。书法遒劲有力,内容令人毛骨悚然:“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庞涓呆了,死一般的寂静。

“中计了,快跑!”可这马陵道早已被孙所围,他还能往哪儿跑呢?黑暗中,传来了无数弓弩发射的摩擦声和利箭破空的风声,箭雨从四面八方如同飞蛾扑火一样,扑向了黑暗中点燃的火把……

庞涓眼见自己逃生无望,又羞又愧。他想自己戎马生涯何曾畏惧过谁,又有几人能与他争锋。可上天偏偏派个废人来整治他、羞辱他,一股“既生涓,何生”的哀怨油然而生。他大喊一声“遂成竖子之名”便拔剑自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