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范例6篇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1

像我堂弟这样出身贫寒做实业的人,投资观念是很保守的,不会涉足证券市场,但性情总是温和的,不会因宽幅震荡、大起大落而悲喜交替。于是我开始琢磨一个问题:挣钱是不是有烟、酒一样的致瘾效应,让我们丢掉了生活的本质?

当代人对物质匮乏的日子越来越淡漠,但“穷怕了”确实是国人的集体记忆。有时候我心里也会冒出一些怪念头:人生的密度重在体验,或许来场战争和大萧条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未尝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下一代忆苦思甜教育不会太难。在没有风云激荡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显得过于平庸。

对财富的追逐是习惯,算不上丑陋,也谈不上审美。一度热炒的“幸福指数”现在提的少了,因为幸福的感觉深不可测。追逐和占有财富的幸福感,也因人而异,就像那个“晒太阳”的故事所说――

有一天,在海滩上,一位富翁遇见一位正躺着晒太阳的渔夫,便对他说:“大好时光,怎么不多打些鱼?”渔夫回答:“打那么多鱼干嘛?”富翁说:“卖钱呀。”渔夫问:“卖那么多钱做什么?”富翁说:“有了钱,你就可以当个鱼贩,搬进城。”渔夫问:“当了鱼贩干嘛?”富翁说:“再赚更多的钱,当个批发商,买间别墅,像我这般,到这美丽的海滩上来休假,躺在这里晒太阳。”渔夫长叹一声,反问道: “现在我不正躺在海滩上晒太阳吗?”

寓言总是有多种解读。富翁勾勒的人生轨迹是大部分人的写照,而渔夫的无为态度似乎更有些垂拱而治的味道,不是毫无道理。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对应,富翁更像儒士,渔夫俨然道家。如果从世界宗教角度看,富翁的观点与基督徒新教伦理较为契合,渔夫的哲思更像受了伊斯兰教的影响。

多年以前,在边疆工作时,就碰到过这样的故事:有些乡干部扶助农民生产的时候,农民干活很认真;一旦离开时,农民就撂挑子了,有的人甚至把整袋的化肥埋在地头。干部回头批评农民时,农民嘴角一撇:“那个地里面产多少,那是胡大(指真主)说了算,你说了不算。”

后来请教宗教学者,他们告诉我,伊斯兰教强调“天地的库藏,只是真主,人类只是财富的暂时保管者”,并有明确禁止人们挥霍浪费、赛富比阔的规定。这让我多少理解了农民不作为的原因。另一方面,伊斯兰教主张“用钱的时候既不挥霍,也不吝啬,在获取财富上强调公平、公正”。这又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每到集市,男女老少“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他们值得消费。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据说是放在总理案头的一本书、现代市场经济建立在基督教新教伦理基础上,新教主张的财富观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呢?那就是勤劳节俭、努力创造财富的人。新教鼓励人们追求财富,不像伊斯兰教反对金钱和物质崇拜。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有效教学

从出生起,父母就开始教孩子如何发出声音说话,而不是教如何写字,由此可见,口语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口语交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但有趣的是,学生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学口语,到了读书的后期阶段,学校反而不注重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是更注重写作能力或者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指的是人与人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通过表述和倾听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活动:与家人朋友交谈、课堂上回答问题、社会上与他人进行沟通等等。然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普遍没有真正将口语交际教学落实到位,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低,在交际中经常因无话可谈而造成场面尴尬,或是不能正确、清楚地进行表达和回应。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学生未来立足社会的基本素养和技能。

一、实施课前演讲

有些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很是能说会道,遇到某些重要场合则变得思绪混乱、语无伦次。怯场怕生也是口语交际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而课前演讲则是训练学生胆量的好办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对课前演讲作出一些要求:

(1)题材不限、内容不限,主题明确,紧密围绕主题进行演讲,不能偏离主题太远。

(2)演讲时,声音要洪亮,口齿清楚,抬头挺胸,态度要大方,不能扭扭捏捏,要与听众有眼神的交流。

(3)在演讲过程中,不管演讲者说得好或坏,其他人不能发出声音或有动作影响演讲者,要做到安安静静认真地倾听。

(4)演讲完毕后,要求演讲者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听众也可对演讲者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确保课前演讲有效进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而不是走走形式、跟跟风潮、做做样子。最后一条要求是为了防止学生将课前演讲变成课前背诵,有互动的演讲才能真正锻炼到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让倾听的学生向演讲者提出问题,是为了防止演讲者精心准备演讲内容却得不到他人的重视和尊重,同时演讲的成功以及与听众的互动能帮助演讲者树立口语能力的信心。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则课前演讲的内容和要求不能一成不变,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课前演讲实施的前期,可以不对演讲的题材和内容作限制。当过了一两个月后,学生们都基本具备了演讲的能力,就可以给出一个话题,随机叫一位学生上台进行即兴演讲。这样做就是让学生时刻做好演讲的准备,时刻具备随机演讲的能力。到后期学生演讲能力更成熟时,则要求学生对社会上最新最热的时事新闻进行分析性的演讲,展示如何分析和评论时事新闻的能力。

二、加强课本对话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项双向的互动交流活动,因此对话训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缺可以进行对话内容训练的好文章。在进行对话内容之前,学生要反复阅读文章,对文章里面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剖析,分析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同时要思考课文中的对话内容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说、面部的表情是怎么样的、肢体动作又是怎么样的。因为在真正的口语交际中,除了口头表达,面部表情、神情、肢体动作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例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一课时,文中渔夫不幸遭遇了魔鬼,经过了一次最严峻的人生考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生死攸关的困难,渔夫的心理产生了剧烈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对文中渔夫和魔鬼的角色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在不同对话情况下两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以及性格特点。比如,魔鬼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的死法,我将立刻把你杀掉!”此刻的魔鬼凶残又得意,在进行对话时要将魔鬼的这种心理正确表现出来。再比如,“好倒霉啊,”渔夫叫道,“碰上我来解救你!是我救了你的命啊!”当渔夫说这句话时,他的心里还祈求魔鬼能有点良心,看在救他的份上能饶自己一命,担任渔夫角色对话的学生要表现出渔夫当时对魔鬼的那种乞求宽恕的神情。

三、组织课本剧表演

n本对话训练是让学生按照已有的文本进行口语的训练,而课本剧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删减或增加人物对话内容,形成剧本并进行表演。课本剧的表演,需要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中,展开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在特定的场景下应该如何去说话,思考如何进行交际才是合适的,十分利于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比如《皇帝的新装》, 在故事原文中,孩子只是说了一句话就揭露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事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孩子与皇帝的对话进行大胆想象,思考当孩子说出实情后,皇帝将会作何回答。皇帝这么爱面子一定会恼羞成怒,学生再设计演绎这时孩子又要如何说话应对才能进行自救。设计孩子与皇帝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完成一场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尝试如何正确使用口语进行交际,化解交际中出现的危机或尴尬场面。

四、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际的对象最主要的是老师、同学和家长。想要让学生真正学会交际,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要有效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掌握交际的能力。在进行口语交际课教学时,选择的话题或素材要密切与生活联系,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可以设计请假、打电话、买东西等生活交际情境,要学生注意说的场合、说话的用语和语气。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的生活交际情境,让不同的小组进行展示,看看大家进行交际时思考的角度、所用语言和语气有何不同,注意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评价,指出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另外,还可以创设采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区别日常生活交际用语与进行采访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有何不同,又或者当导游和模拟新闻会等不同的情境。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同场合下的口语交际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口语能力是新时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说话是一门艺术,口语交际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方面地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惠娟.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J].文理导航旬刊,2014(01):06.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3

教孩子识字,如果不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带来许多后遗症,使孩子不再愿意学习。如果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就能够使他们很快学会许多汉字。

在展示汉字的同时展示实物

我们都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我们在教孩子识字时,同时展示实物,这样字和实物之间就发生了联系。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孩子很快识汉字,而不会感到识字是一件痛苦的事。

在教给孩子辨认物品的同时,向他们展示汉字可以加快识字的过程。例如,指着门,对孩子说:“门,这是门。”同时向他们出示“门”字,让他们辨认。这就在孩子的大脑中产生了两个表象,实物“门”和汉字“门”。每当我们发出“门”这个音时,孩子对实物和汉字都会产生反应,反之亦然。所以,当孩子还在襁褓时,我们就可以一边教他们辨认实物,如灯、墙、桌、椅、床、窗等等,一边教他们辨认这些汉字。实践证明,当孩子会说话时,他们已能够认识这些汉字。

在大自然中体会汉字的美

在大自然中教孩子识字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家长带孩子来到一座大山前,首先让孩子观察一下大山的巍峨和壮丽,起伏蜿蜒的大山像一条长龙展现在孩子的面前。当他们爬上山坡,仔细地观察着郁郁葱葱的树林、飞流直下的瀑布,听一听山间的各种声响。这时,家长可把“山”字写在地上,对孩子说:“瞧,这个字读什么?”孩子一定会脱口读出这个字的音。“山”字的美和大山的美在孩子的心中引起了共鸣。用这种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教给孩子认识很多汉字,如:田、鸟、林、树、村、路等等。

当孩子接近了事物本源的时候,汉字对于他不单是事物的标记,而且也是花朵的馨香、泥土的气息、故乡的田野、森林发出的乐声,他的思想就会因为受到语言魅力的感染而变得像小鸟在天空中翱翔一般活跃。

借助于汉字的特征加快识字速度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加快识字的速度。例如教孩子认识“休”这个字。首先在一张纸上画一棵树,树下一个人在睡觉。然后指着图画问:“瞧,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一个人和一棵树。”“对,‘人’字怎么写?”“一撇,一捺。”“对,再看这棵树,树也叫做‘木’,你会写‘木’字吗?”“不会。”“让我来教给你。”教完“木”字的写法后,再问:“这个人在树下干什么啊?”“他在睡觉。”“对,睡觉又叫做‘休息’。你瞧,人在木旁就是休。”然后把“休”写出来。这样,孩子就能够牢牢地把这个字记住了。

另外,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来认字,可以加快识字的速度。例如,可以这样教给孩子认“芳”、“防”、“房”、“访”等字。“芳”字:让孩子闻一下各种花香。问:“香不香?”“香。”“香又叫芳香,因为它是花发出的香味,所以是草字头。”“防”字:在纸上画一只小兔子,伸着一对大耳朵,仔细地听着远方。远方的树后有一只大灰狼,正在窥视着小兔子。问:“小兔子为什么伸着长长的耳朵啊!”“它在仔细听着远方的声音。”“为什么它要仔细听远方的声音啊?”“因为远方有一只大灰狼。”“对,它在提防着大灰狼,所以‘防’字的一边是一个耳朵旁。”用这种方法可以教给孩子所有读“方”音的字。

家长要牢牢记住的是,无论教哪一个字,一定要让孩子看实物或图画,使孩子用形象思维来理解这个字。否则,他们会感到很困难。

游戏中学习和复习生字

当孩子学会了许多生字时,复习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家长设计了一些游戏,就会使枯燥的学习和复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例如利用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设计一个游戏来学习和复习生字,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把学过的生字每10个分为一组。爸爸扮演渔夫,妈妈扮演老太婆,孩子扮演金鱼。家长给孩子讲述了这个故事后,游戏就开始了。“老太婆”对“渔夫”说:“快到金鱼那儿去,给我要一台电视机。”“渔夫”对“金鱼”说:“好心的金鱼,快把电视机给我吧,不然狠心的老太婆就会把我赶出家门。”“金鱼”要把写有“电视机”的卡片拿给“渔夫”。“老太婆”一次次地提出条件,“渔夫”一次次地向“金鱼”要各种东西。这样就把学过的字复习了一遍。如果孩子忘记了某个字或某个词,爸爸从第一张卡片开始提出问题:“这是老太婆要的东西吗?”直到孩子把所要的东西从卡片中找出来。在10张卡片后,可以有一张写有生字。例如“宫殿”。当“渔夫”对“金鱼”说:“好心的金鱼,快把一座宫殿给我吧,不然狠心的老太婆会把我赶出家门的。”“金鱼”说:“我不知道哪一个是宫殿?”这时,“渔夫”用上述的方法,要求“金鱼”把卡片从头认一遍,直到找出“宫殿”为至。孩子既学习了新词,又把某些学过的 词复习了一遍。

在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生字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阅读。马上用自己学到的字阅读诗歌、童话故事和有关儿童的书籍,孩子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就会促进孩子识字。许多家长辛辛苦苦教给孩子许多生字,但他们很快发现,很多字被孩子遗忘了。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章”这个道理。当一个孤立的汉字不和其他汉字相联系时,很容易被遗忘掉。因此,让孩子尽可能地阅读各种适宜于他们读的书籍十分重要,这可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汉字。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54―01

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求实的品质、创新的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设置教学情境,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展开想象,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情境教学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产生学习动机,从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情境。如在教《渔夫的故事》一课时笔者告诉学生,这则故事在选入课本时删去了原文的结尾:渔夫放出了魔鬼,魔鬼给渔夫指出了一条发财路。笔者在此处适时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如果魔鬼在前三个世纪被人救起,他会兑现自己的承诺吗?”“你认为原文结尾保留好还是删去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马上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部分学生认为魔鬼如果在前三个世纪被救出会兑现许诺,反方则提出:如果渔夫选择了老死,魔鬼会答应吗?通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了一致的意见,表面上看来魔鬼会兑现自己的许诺,但从他的本性看是不会兑现的,他不会让渔夫选择老死。兑现诺言表明他讲诚信,不杀渔夫表明他讲道义,这不符合他无恶不作的恶魔形象,因而魔鬼不会兑现自己的诺言。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不删原文的结尾就会削弱故事惩恶扬善的意义,就会淡化魔鬼邪恶的形象,因此删去原文结尾比较好。

二、设置问题,优化情境,在亲身体验中培养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努力优化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亲身体验的乐趣,并从中培养自身的能力。如,一些学生在读完《孔乙己》后,认为现在学生读书考大学跟古代考秀才、考举人没有什么不同,笔者首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提出了表扬。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并非都值得探究,教师在大胆肯定的同时,还要懂得“集疑”――听取和归纳学生的提问;“设疑”――继续提问;“析疑”――组织讨论;“置疑”――筛选定向,浅显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回答,与教学关系不大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作为预留作业,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这一教学方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使原先的阅读课转变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观众一跃成为演员,他们用感官和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了探求未知的愿望。

三、参与体验,联系情境,在积极创新中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优化情境,更要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训练学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直觉,提高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老残游记》等课文后,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并开展了命名为“小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几个学生当“导游”,其余学生当“游客”。“导游”挑自己最喜欢的景点介绍给“游客”,“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这样的体验活动既有利于师生互动,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 教师;教学思想;更新;必要性

一、从高考满分作文说起

也许是前些年各种条条框框太多,学生作文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缺乏灵气飞动,读者枯燥、僵硬。近几年,话题作文拓宽了学生写作空间,文体灵活使其可拿出“绝活”,呼唤创新使其挥洒才气,文采飞扬,我们的教师在为我们的学生拍手叫好时,可曾闪过几分不安,几分恐慌;可曾感觉肩上的分量加重?我不想掩饰,我有!我们的一些学生太厉害了,他们引经据典很“老道”,他们融现代科技于文,他们入题角度之新,他们鞭辟入里的力度……让我有些汗颜,也许有人说:“人家学生基础好,再说,高考满分作文也是凤毛麟角”。我认为,这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我们的教师要赶紧觉醒,奋志直追,只有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才能肩负起新时期教育的重任,俗话说:“师傅技不高,徒弟拱拱腰”。我们渴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期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这需要教师先要有过硬的本领。

二、从知识更新的角度看

从没有哪个时代的更新速度超过今天,二十一世纪,许多东西、许多事物紧承上一世纪波涛汹涌、方兴未艾:下岗再就业,炒股买、手机、电子商务、wps系统、极客,数字化时代……新名词、新事物仿佛没经历几多风雨便齐刷刷冒出。据资料显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知识更新的周期以说短为2-5年,网络技术的更新周期更是从18个月缩短为8个月,难怪有人惊呼:“一夜醒来已是桃花源中人”。教育担负着百年大计,教师更不能久居桃源。以前提倡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时展到了今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远不是一滴水。一桶水所能解决,教师应有一条鲜活的河水,这条河要不断吐故纳新,教师不仅要尽量汲取几千年的文化精髓,还应具备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要有时代的活水,要摒弃一次充电一生发光的观点,要“激活自己内驱的动力,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于漪语)。知识的更新首先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有不断学习的理念,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只有老师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才能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所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也就是这个道理。其次知识的更新在于一方面着力钻研业务知识,掌握新技术、新信息,跟上时代的节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孩子的世界,知其所想,明其所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另一方面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作为教师就要从自己求知的切身经历中探索求知的门径,把握学习的规律与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最大程度的行之有效,而不是“死教书,教死书”,只能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的行家里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之后,他就当不好老师了”。诚哉斯言。“教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不停充电,才能永放光芒,否则,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三、由“渔夫教子”所想到的

渔夫教子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渔王”没有成功的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新一代的“渔王”,甚至他们的渔技还赶不上一般渔民的儿子。渔王的教育是失败的,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不也常常像渔王一样吗?从来不敢也不肯放手让学生动起来,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压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扑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回想语文教改走过的路,由“满堂灌”到“满堂问”教师呕心沥血,口干舌燥却收效甚微,渔夫教子启示我们:不要怕学生被海水呛着,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地、自主地获取信息的能力,要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为出发点,变为“为传授知识而教”为“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这才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吧: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们去选择;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们去评价;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表现;给学生一些疑难,让他们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去创造,让学生“亮相”,让主体性教学落到实处。这番话说着容易做着难,但我们的教师先有了这一教学思想,通过摸索、探究,谁能说找不到最佳途径呢?“胸中有了大目标,上思考问题就能登高望远,就能教拓今天,想到明天,以明天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要求,指导和促进今日的教学工作” (于漪语)。“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话有一定道理。

四、从新课程改革下教育观念的改变谈起

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观念还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观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像指南针一样引领着学习的方向,像火炬一样照亮思想的天空,像星星之火燎原于知识的田野。我们亟待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与学的理念。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具体体现为教师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最终导致教师愈教,学生愈不会学,愈不爱学。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对教师而言,教学就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分享理解合作交流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合作交流中的首席发言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实现完美的蜕变。

其次是让关注成为教育的核心。中学教育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也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人格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创设出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才能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学生。这种关注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只做知识的传声筒,让鼓励、表扬给学生插上翅膀,扬起风帆。“数子十过,不如赞其一切”。要学会让课堂溢满赞扬省,让学生感受赏识的魔力。

最后,以校本研修为契机,实现自我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变成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教育之路上走的更远飞得更高,就必须培养自己教研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不断阅读吸取新知识,更要勤于动笔,依托日常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形式笔耕不辍完成自我成长。

每一粒种子都渴望成长,只要有了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就会凭借内驱力突破种种障碍,哪怕是在巨石上,也会破土而出。时代变化迅猛,社会、家长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新课程呼唤全新的观念的新教师,如此新常态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主动激活,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 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范文6

设计思路:中班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对新鲜、感兴趣的事物探索,尤其是对小金鱼、小青蛙、小兔子等小动物特别感兴趣。在一次室外活动课上,我们班的孩子被池塘里的小金鱼吸引了,于是有关小金鱼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还有几个小朋友用手搭起渔网玩捕鱼的游戏。看到孩子们玩得如此开心,于是,灵感一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在传统捕鱼游戏的基础上,我萌发了为他们构思一个新捕鱼游戏的想法。

游戏被誉为幼儿的生命。这个游戏正好针对中班孩子年龄和真实情境中多感官地学习以及有较强模仿能力的特点,在玩中渗透教学内容,符合《儿童发展纲要》的要求。

活动目标:

1.学习小鱼游水、戏水的基本动作和技能,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身体素质。

2.感知10以内数,理解数字能表示相应数量的物品和动作。

3.通过亲子互动游戏,促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体会和家长游戏的快乐。

活动重点:

学习小鱼游水的基本动作、体会和父母一起游戏的快乐;练习躲闪等敏捷的反应能力。

活动难点:

理解10以内的数和物品及动作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1.音响设备,《震动世界》《森林狂想曲》《小鲤鱼历险记》等音乐。

2.服装:白色上衣,黑色裤子。

3.道具:斗笠、用丝带和呼啦圈编制的渔网、几种金鱼的头饰、袜子。

4.用于区别场地的起点线和终点线。

活动过程:

一、家长热身操

1.家长站成四路纵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震动世界》第一段)进行热身运动。

2.随着音乐的结束,家长两两相对,单腿跪地,手拉手搭成拱形小桥。

评析:跳动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家长热情奔放的热身操,既展示了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凝聚力,又体现了家长参与游戏的乐趣。

二、鱼儿戏水

1.小鱼们(幼儿)在鱼妈妈(老师)的带领下,在背景音乐《森林狂想曲》中,学习小鱼游水,并快乐地穿梭在拱形小河里,鱼妈妈巡回观察、指导。

2.音乐结束,小鱼们退出场地,家长迅速手拉手坐在场地中央,围成一个大圆形的池塘。

3.《小鲤鱼历险记》音乐响起,小鱼们跟随鱼妈妈在池塘里无忧无虑地畅快嬉戏、玩耍,探索、学习各种戏水动作,如:向上游、向下游、吐泡泡、定位休息等技能。曲子终结,天黑了,鱼妈妈和鱼儿们以各种姿势悠闲地睡在池塘里。

评析:这个环节表现鱼儿们跟着妈妈通过亲子体验来探索、学习游水的多种方法,更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中幼儿积极性很高,气氛很活跃。

三、渔夫捕鱼

背景音乐:轻音乐《西湖早晨》。

旁白:清澈的溪流、浩瀚的江河。天亮了,渔夫听到了阵阵清脆、动听的鸟鸣声,戴上斗笠,拿着钓鱼竿和渔网就高高兴兴地划着小船向池塘出发了。

小鱼们和鱼妈妈在池塘里(由家长盘腿坐地手拉手围成)做游水状定位不动。

渔夫在池塘边,捋袖子,甩鱼竿、渔网进行捕鱼。鱼儿们看到后,快速地钻过或躲过渔网,没有逃脱的小鱼会被渔夫捕到,渔夫将捕到的小鱼放到岸上。

家长问:数数一共捕了几条鱼?

孩子和家长一起点数捕到的小鱼:1、2、3、4……渔夫满载而归。

评析:本环节以渔夫和鱼儿们的形式来游戏,幼儿情绪高涨,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在游戏方法上,注意幼儿参与、探索,使幼儿主动学数数,既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又有了初步的遵守规则意识。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是:1.鱼儿游水时不能故意被捕到。2.不能跑出池塘,游戏时要注意安全。本环节的游戏可重复进行。

四、结束部分

音乐响起,家长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站成两纵队,两两相对,手拉手搭成一座拱形桥。没有被捕到的鱼儿在妈妈的带领下,继续练习本领。

评析: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又开始练习本领了,尾部和首部呼应,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加深了幼儿对捕鱼游戏的印象和感受,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活动评价:

首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精心选材、策划、制作道具;其次,配以优美的音乐,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所以幼儿和家长对该活动相当感兴趣。

活动中家长和孩子服装统一,白上衣、黑裤子;幼儿头戴小鱼头饰,手和胳膊套上袜子,就成了活泼可爱的小鱼,他们以小鱼的角色进入学习、探索,踮脚走、小碎步慢走、快走和侧身钻的基本技能,发展了动作的协调性,渔夫头戴斗笠,拿着渔网、钓鱼竿,划船,形象生动逼真,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流动的鱼群、变换的拱桥和池塘,环环相扣,衔接自然,随着故事情节不断丰富和深入,逐步增加运动的密度,充分调动了家长和孩子的参与和积极性,舒缓、流畅、欢快的音乐渲染了氛围,在数和量的对应上也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枯燥的形式,注重幼儿参与主动数数的过程,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为目测数群的能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