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范例6篇

女娲造人范文1

于是,女娲突然想起她当年补天时还剩下一块灵石未用,于是飞奔青埂峰下,找到了那块灵石,那是,女娲把灵石捧在手心里,突然发现石头上有字,原来是《石头记》啊!女娲细细回想祖先说过的话:在我们仙界和人间之外,还有另一片地方,那就是虚幻世界,我们仙界和凡人都不能进去,进去的东西出来后会被刻上字,你们一定要谨记,不能硬闯虚幻世界啊!原来,祖先们早就知道了会有“人”的出现啊!不过,这“人”要怎样造呢?

女娲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想起仙界紫巫女魔拉拉的紫云书架上有一本名叫《幻术》的书中记载过:造人,将灵石于大熔炉中熬七七四十九日……不过,后面的被撕掉了。女娲想,不妨试试吧!于是,她找来仙界唯一的大熔炉,加入紫巫女花园中魔力池的紫晶水,再将灵石放入。待到七七四十九日之后,女娲来到大熔炉边,灵石已熔化,只有一炉紫色的水。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女娲拿勺子舀了一勺准备观察,突然,送信鸽子飞来,不小心撞到了女娲,女娲手中勺子里的水就溅落在旁边的含羞草上。奇怪了,那水遇到含羞草就慢地,慢慢地变成了人,女娲高兴极了,又照这个方法造了许多的人。

女娲造人范文2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在就在刚开天辟地的时候,有一位女神诞生了,她的名字叫女娲.

这位女娲娘娘可和神话里的女娲娘娘不一样,她可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石匠,大地的万物基本上都是她雕刻出来的。有一天她看到天上的鸟儿是成双成对的,树上的松鼠也是成双成对的,心里感到有一点孤单。她忽然想到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同类,可单单就是自己没有同类,为什么不创造一个更自己一样的生物呢?说干就干,女娲娘娘从山上拿了一块大石头,按照小溪边自己的样子雕刻着,不一会,一个机灵的小人就诞生了,女娲双手合拢施法,小人马上就有了生命,不停地向女娲叫:“MOTHER,MOTHER.”女娲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而且这种小人和那些低等动物不一样,一眼看上去就感觉特别得聪明,还刚诞生就会说英语,女娲娘娘一直想让这种生物覆满整个大地,就一直不停地工作,可是力不从心,小人总是达不到女王想要的那个数量,想了很久,灵机一动,不如让这些人类自己雕刻自己,她只要施法就可以了,这样果然省事,人不一会就覆满了整个大地。

可是人总是要死的,然到还要重新制造吗?所以女娲要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繁衍,从此以后人越来越多,最后管理了整个世界!

女娲造人范文3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在古埃及神话中,人是神呼唤而生的,在犹太神话中,耶和华创造了人,那么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人身龙尾的女神。

相传大英雄开天辟地之后,女娲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当时,尽管大地上已经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鸟兽虫鱼,但仍然显得死气沉沉,因为大地上没有人类。一天,女娲行走在荒寂的大地上,心中感到十分孤独,她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些更有生气的东西。

女祸沿着黄河滑行,低头看见了自己美丽的影子,不禁高兴起来。她决定用河床里的软泥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泥人。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捏好了好多的泥人。这些泥人几乎和她一样,只不过她给他们做了与两手相配的双腿,来代替龙尾巴。女娲朝着那些小泥人吹口气,那些小泥人便被灌注了活力,“活”了起来,变成了一群能直立行走、能言会语、聪明灵巧的小东西,女娲称他们为“人”。女娲在其中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阳气——自然界一种好斗的雄性要素,于是他们就成了男人;而在另外一些人身上,她又注入了阴气——自然界一种柔顺的雌性素,于是她们便成了女人。这些男男女女的人们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神的工作似乎就可以停止了。但她又有了新的考虑:怎样才能使人很好地生存下去呢?人总是会死亡的,死去一批,再造一批,那就太麻烦了。于是,女娲神就把男人和女人配成对,叫他们自己去繁殖后代,担负养育后代的责任。人类就这样繁衍绵延下来,而且一天天地增加着。

广东东莞福海学校初一:沈雪婷

女娲造人范文4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鱼虫,可是单单少了一样,就是人。这世间,如果少了人,无论怎么看,都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有一天,她行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去寻找快乐。走着走着,觉得有点儿累了,于是,就到路边靠着一棵树休息了一会儿,突然刮起了一阵风,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下来,这时,她眼前迅速闪过了一道光,她明白了,这世间任何生物都有了,却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如果让这世间到处都有和我一样的生物,那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我也会变得幸福的。

想着,想着,她便拾起两片树叶将叶子重合在一起,然后用手描出跟自己大体相似的生物的轮廓,说来也怪,刚描好,这个小生物就活了,可是,他在地上跳跃了好久,却一句话也没说,女娲觉得很奇怪,心想,会不会时因为体形太小了,于是,她又找来了两片大叶子,好不容易才把两片叶子重合在一起,然后开始画轮廓,从深夜一直画到第二天午后,总算完成了,但是,这个小生物还是不会说话。女娲有些着急了,又找了一大堆叶子来,制成了上千个小生物,却一个也不会说话,女娲不灰心,她相信,她的孩子会有能说话的,数年过去了,女娲一直没有停过,不知为什么,有一天,她突然停止了工作,坐在那里看着她的孩子们发呆,眼里流出了眼泪,看来她已经放弃了,她一直哭,直到眼泪都流干了,只剩下了血泪,终于有一天,上帝被女娲的真情感动了,赐给了女娲一瓶言话水,只有把它撒向空中,让小生物们每人喝一滴,便可以治病,女娲照做了,结果她的上亿个孩子真的都会说话了,围着女娲不停的喊:“妈妈,妈妈……”上帝为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女娲听了又惊又喜,从此,她真正得到了幸福与欢乐。

初一:冰灵甜璎

女娲造人范文5

关键词:女娲人首蛇身 先祖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关于女娲造人的传说

在中国古神谱中,女娲是名气最大的女性神。女娲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在神话传说中,女娲被看成始祖神和裸神。女娲的神通和伟大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造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中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人也。”这个造人的神话,使我们想到原来中国北部民族拥有自己的创造天地的神话。女娲就是造人活动的中坚力量,是开辟神话的主人公,所有重要的活动都应该由女娲担当。但是神话历史性的特征没有体现在女娲身上,可惜已经完全亡佚。二是化育、创造世界万物。《说文解字》十二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表明,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造物主,她身负化育世间万物的责任。三是炼石补天。《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岛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蛟龙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蜇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女娲补天的神话在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流传,只是说法有所不同。四是创建婚姻制度。女娲可谓是中国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为媒神,又称“高”,即婚姻之神、媒人之祖。在《路史・后纪二》中记载:“女娲祷词神,祈而为女媒,因而置昏姻。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裸之祖。”南苗人以农业为生,以伏羲、女娲为始祖神,信仰的图腾为蛇。《山海经・海内经》中对苗人的记载曰:“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左右各有首,衣紫衣,冠蚺冠,名为延维。人主得而飨之,伯天下。”可以看出其中对苗人的外形描述和后来流传下来的女娲图像极其相像,现在普遍的说法认为伏羲女娲传说最早出现于南方以苗为主的民族神话中。在南方苗族、瑶族、彝族等民族神话中,都有洪水神话,并极为雷同地描述,伏羲女娲兄妹种下葫芦,在洪水暴发时藏身之中,得免洪灾。之后结婚生子,成为祖先。如《盘王歌书・葫芦晓歌》中称“伏羲种瓜有七夜……寅卯二年洪水发,伏羲走人里头藏”;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中提到,苗、瑶族中有伏羲、女娲以雷公之齿种出葫芦,躲藏其中,得免洪灾,后结婚生民的传说;《瑶族民间故事选》中也讲述了与前面故事大略相同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其它很多类似的传说。

二、女娲和伏羲的关系

关于女娲和伏羲的亲属关系,有种种说法。较早而又能代表传说真相的一说,是兄妹说。在《路史后记》二注引《风俗通》说:“女娲,伏希之妹。”次之是夫妻说。在《唐书・乐志》载张说唐《享太庙乐章・钧天舞》中云:“合位娲后,同称伏羲。”卢仝的《与马异结交诗》说道:“女娲本是伏羲妇。”在伏羲、女娲的可能发源地苗族神话中,同样称他们是兄妹。许多边塞和邻近民族的传说中,伏羲和女娲原是以兄妹为夫的一对人类的始祖,总之“兄妹配偶”是伏羲和女娲最基本的轮廓。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女娲是唯我独尊的大女神,是南方民族的总先妣,先于伏羲而存在。这一说法主要是以一些关于女娲和伏羲的出土帛画为根据的,根据图画内容进行推测,如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女娲高踞于画面上方,位同于日月。

女娲造人范文6

关键词:女娲神话;大传统;小传统;编码程序;多重身份;意义

“女神”是现今社会的流行词语,那么“女神”究竟是什么,叶舒宪教授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即:“女神是以女人为原型的一种神话形象,是神化、圣化女性的多棱镜中折射出的形象。她忽远忽近,变化莫测。”女娲神话是中国神话研究中的重点对象,对于其各方面的研究都较多,目前学界运用N级编码理论对其分析甚少,所以将这一神话与N级编码理论相结合,让人们对于这一神话有更深层的理解,亦明白这一新兴方法论在学界不可小觑的地位。

一、女娲神话的编码程序探析

早期的女娲传说出现于《山海经》《楚辞》等书中,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经同位素测定为战国中后期文物,是我国先秦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这些说明在战国以前,女娲故事已经存在。而女娲神话的一级编码中,也就是考古文物与图像中,最直接与女娲神话有关系的就是在山西所发现的谓之的“女娲”遗体,而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见解,而对于其真实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而在“1963年后在我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也陆续出土了一批女神塑像。这些佐证都支持了女娲作为史前女主神的看法。”另外,研究女娲神话的一级编码,神话思维的贯穿是非常重要的,也就如卡西尔在《神话思维》中所描述:“这种客观性既不在于其后的玄学实在,也不在于隐藏其后的经验―心理的实在,而在于神话本身,在于神话所造就的东西,在于神话完成的客观化过程的方式与形式。”这种思维与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所阐释的文学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学是一种假设的创造实体,它没有必要陷进真实与事实的世界里,也没有必要同其背离,而是可以进入同他们的任何一种关系之中,从最清晰的到最不清晰的。”而且弗莱在书中将文学与数学作了比较,最终得出“当它被应用于外部事实时,被证实的不是它的真实性,而是它的应用性。”史前时代的人们由于自己的愿望以及对于世界模糊认知,使得他们创造了神话,继而在完成了神话的创造之后,就将这一神话在具体的物品之上。本着这种思想,于是一级编码的研究对于研究女娲神话有着重要的意义。诚然,如上述所说,对一级编码的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于真实性的证伪上,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这一神话在当时社会中的实用功能。

女娲神话的二级编码便是有关这一神话的文字的出现,如“娲”字的出现,最早出现的便是秦朝统一之后的小篆体的出现,在小篆体中,“娲”字如下“ ”,其中对于这一字的解释是“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古蛙切。”对于这一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进行细微的考证,这一字的出现就是指代女娲的存在,是上古时代神圣的女子,在世界中承担着生化万物的责任。这一字的读音是从属于呙的,而呙在古时所指代肚子的鼓与大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在 字出现之前,就是由单独的“呙”来指代女娲的,后来加上女字旁是考虑到其性别。而从神话思维出发,也可以对这一字进行一系列的解释,“娲”音同“蛙”音,在史前时代,生殖崇拜自是早期人类临对自然之“强力”而自身繁殖力之孱弱而生发之本能性且原初性观念与意识。由是而知,处于生殖崇拜核心之女性,实为兼具有繁衍、丰产、致福等诸多的“功能喻”,而“蛙”这种动物正好是当时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它的外部形体与女性怀孕时期的形态很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生殖能力,所以人们希望女性也能够像“蛙”一样,具有它的这一特征,所以“蛙”在当时是女性的象征,人们对于“蛙”的崇拜具有普遍性。而有可能“女娲”就是“女蛙”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的演化而来。从这一层面进行考虑,在考古之中所出现的有关“蛙”的玉石或者是画作、有关生殖崇拜的物件等都可以将其看作是女娲神话的一级编码,只不过存在着一些编码需要我们去更加精确的考证。

女娲神话的三级编码就是指有关女娲神话的古代经典。一个神话的最初记载年代也是判断真实性的依据,这些考证结论愈接近史前期,其可信程度就愈高,经过后人杜撰的可能性就会越小。国内以历史学角度的研究为主流,普遍认为《山海经》是一部上古百科全书。其中记载女娲传说的《大荒西经》中如是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在这一记⒅芯兔枋隽怂的生化万物的贡献。基于此,女娲传说出现年代判断可大幅度前推。我们所熟悉的《天问》,作者与在文中的具体叙事明确,东汉的王逸认为,屈原仅以“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两句提及,今人受闻一多等人的启发,多认为可前推为四句甚至八句,其尊崇程度自然不同。增加了前面的“登立为帝,孰道行之”两句,比较清楚折射出女娲在早期商周文明中的创世地位。先秦时期的相关著作为后续有关女娲神话的再创作提供了本土与根基。

女娲神话的N级编码是指在经典时代之后的数不胜数的编码,即与之有关的写作。在较早的作品中,对于女娲的描述还比较简单,从文献中所能分析出的就是女娲有化生万物的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神话在流传中的不断变异,女娲神话的内容不断地丰富,这一神话在这一过程中更也不断地经历着编码与再编码,最终达到现今的有关女娲神话相关作品出现的顶级编码。叶舒宪教授在《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新视野》中所记叙的关于希腊神话的编码程序――八面雅典娜的分析之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雅典娜进行阐释。而受这种思路的启发,女娲这一历史角色在中国历史的建构中也是如此,这也不失为一块为学术界在这方面钻研创新的“砖”。

二、“女娲”女神的多重身份建构解析

女娲在中国是被视为女神的,从最初的文献记载来看,女娲可以被视为“创世女神”,她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化生万物”,她的创世能力也得以体现,之后在《风俗通义》与《华阳国志》中明确记载了女娲抟土造人,在对传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辅以出土文献,即在战国中后期长沙子弹库帛书中,完整地记述女娲伏羲共同创造宇宙和人类。文学的产生是对社会的能动的反应,神话的产生亦是如此,而女娲作为“创世女神”,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据此可推出这一神话的产生应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之前,或者在向前追溯,可追溯到母系社会中“以女为尊”的史前的神话中。即使在女娲与伏羲后期支系融合而形成的新神话中,也表明女娲的实际存在可以追溯到商周以远。而隐藏在背后的思想有许多,诸如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当时对于大自然的依赖和对于生存的渴望等。

在后续的记载中,女娲作为“音乐女神”出现,其中关于其详细的文献记载不多,其中史籍《世本》和儒典《礼记》中有关笙簧的记载,是女娲“音乐女神”的来源。此两本文献是后世考证世系族源和礼乐制度的根据。近年郭店楚简出土,进一步证实后者为先秦著作。其中《世本》中的“女娲制笙簧”,《礼记》中的“女娲之笙簧”,可以看出其行文明确且一致性程度较高,而且关于这一记述并列于醒目位置。仅仅五个字,“女娲制笙簧”,就可以看出女娲在古时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首先是肯定了女娲在历史上存在的真实性,不少学者都认为历史上是存在女娲族的,而经过对文献的挖掘与思索以及对于后世考古发现的探析,也很大程度上证实了这样一种观点。其次是笙簧在商周时期具有正统地位。在先秦的文献中,对“笙”都不乏详尽的描述,在《周礼》中宫廷乐官称为笙师,其中主要是司音。而且在对“笙”进行分析之时,可以发现它与生、声、升同音,在古代社会中,“生”有崇高地位,代表着孕育与希望;而“声”主要蕴含着节庆意味,通过这一分析,可以感知笙簧同中华古文字系统的深厚渊源。而在殷商甲骨文中有“和”、“竿”两种笙的记载,它的出现可前推至商以前。于是我们也可以知道,笙是古代中原礼乐的基本乐器,主要在各类仪式和庆典中吹奏,是中华正统乐器。而正如先秦古籍所记载,女娲是制作笙簧的人。所以由此给女娲冠以“音乐女神”的称号是情理之中的。

“女娲补天”的神话是中国社会中众人所熟知的,所以将她奉为“救世女神”是众所能接受的。最早在古代经典中的记载是《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火监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山而页民,鹜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在这一记载之中,关于“女娲补天”的事迹的来龙去脉记叙的较为完整。关于这一传说的研究颇多,但都是各家之言,部分学者认为这一神是次生神话,是在原有的关于女娲的神话传说的基础上的再次编码,主要将这一神话放诸在当时的历史现状中,深层次进行探析。运用文学、历史学以及人类学等相关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可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与了解。出现“女娲补天”传说的最早记载最早出现在道家的所编撰的《淮南子》中,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其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众人所知的,在他们的观念之中,“天”是可大可小的。在《说文解字》中,“宇”的释义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它既有天的意思,同时也有屋的意思。所以对这一神话进行溯源,“补天”的神话可以理解为“补宇”,这样对于这一神话的理解就可以简单,从最初的岩洞穴居到人类自己搭棚建屋,住所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在史前,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来自大自然的威胁,饥饿、寒冷、疫病、等,对当时的人们都构成致命威胁。“女娲补宇”可将其理解为一系列自救措施。从这一角度进行理解,对于“女娲补天”我们便可以追溯到史前,而不是到汉代之时才出现的次生神话。

在《风俗通义》中记载:“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C之神。”女娲在造人之后,便在神祠中祷告,祈求任命她做女媒,因此女娲来安排男女之间的婚姻。而在先前的记载中,如《山海经》中描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淮南子.说林篇》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娲所以七十化也。”所以女娲亦可被称作“婚姻生育女神”。叶舒宪教授在《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对女娲作为“地母”进行了描写,突出了女娲作为母亲的这一角色以及生殖繁衍的功能。女娲神话的由来是以一定的社会事实为依据的,而女娲的存在亦不是凭空产生的,女娲的幻化除了与“蛙”联系在一起之外,也与史前的母系社会联系在一起,男女之间的结合于孕育新的生命在氏族的生活中就显得重要,所以在集体生活的时代就会对这方面加以重视,而衍生了“女娲为高C”的神话。闻一多先生说过:“古代各民族所祀的高C全是各该民族的先妣。”据考证姜塬氏是周的高C,商的高C是狨简狄,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高C女神。在后世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可以见到许多人到女娲庙去求姻缘以及求子。

女娲神话的编码需要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探讨,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女娲神话中隐藏的诸多意义以及对于中华文明的重大影响。女娲神话这一原型编码是一种神话概念,而其后的二级编码、三级编码直至多级编码都是对原型编码的置换变形。所以在女娲神话的研究中仍然需要加强对于一级编码的研究,同时,正确与恰当地运用四重证据法,人类学家认为,“世代相沿袭传承的仪式就是文化记忆的重要活载体,是古老的文化信息经过象征编码和保存的绝好储藏库。”所以对于女娲神话的研究需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领域联系,从仪式以及风俗等活态载体入手,从而对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考古,以期使国人以及世界对“神话中国”有更加准确与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董楚平.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J].中国社会科学,2002(5):151-63.

[2]黄龙保,周振选译,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6.

[3]陈慧,袁宪军等译,弗莱.批评的剖析[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90.

[4]Mariaja Gimbutas,Joseph Campbell,The Language of the Goddess.London:Thames&hudson,2001:316.

[5]叶舒宪.文化符号学――大小传统视野[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66.

[6]叶舒宪.神话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7.

[7]叶舒宪.千面女神[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

上一篇好朋友

下一篇春夏秋冬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