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例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1

一、起始五分钟让孩子静下来,它是听觉训练的始发地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充分、有效地安排课堂起始五分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听觉体验活动,这不仅可以使孩子们马上静下心来,还可以吸引他们集中注意力倾听音乐,从而产生聆听音乐的兴趣,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为今后的听觉训练打好基础。

起始五分钟听觉训练的内容很多,如音符、节奏、旋律、主题等等的听辨练习,可以根据每节音乐课的需要设计安排。

如“五分钟主题听赏活动”。上课铃响后教师播放学生已经演唱过或聆听过的曲子的主题,当孩子们听到熟悉的音乐就会立刻静下来,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演唱和表演中,充分感受音乐课的轻松和愉悦,同时还会保持对歌曲持久、清晰的记忆。也可以安排本课时将要新教授的音乐主题,当孩子们听到新的曲子会特别好奇,也会听得特别认真、仔细,还会找出音乐的特点,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还可以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充分准备的课外音响或视频音乐,这些欣赏内容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积累很多好的音乐素材。

又如“五分钟节奏反拍”游戏。三年级小朋友在学习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之后,就可以进行“节奏反拍”练习了。方法是请孩子们认真倾听教师打节奏(教师打的节奏以两小节为宜),然后请孩子把教师拍的两小节节奏的顺序换过来,再拍出来。如教师拍“ × × | × × |” 的节奏,听三遍以后,学生就用“ × × | ×× × |”的节奏拍出来。游戏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集体练习、小组竞赛、同桌比赛、“开小火车”等多种形式进行。不同的年级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节奏来做“节奏反拍”练习,还可以变换方式,如“回声节奏”游戏、“节奏接龙”游戏等等。此类节奏游戏要求孩子在集中注意力倾听的基础上开展,它很强调学生的听觉注意和听觉记忆。

这样,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听辨练习在课堂前五分钟循环往复、日积月累,使小学中段孩子的音乐感受力、音乐听辨力和音乐记忆力得到锻炼,感受与欣赏音乐知识的经验得到积累和发展。

二、起始五分钟让孩子哼起来,它是发声练习的主阵地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而发声练习是歌唱教学的一个准备环节,是唱歌技能与方法的集中训练地,是学生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

三、四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歌唱能力,但还不稳定。我们可以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他们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声情并茂地演唱服务。

一般来说,课堂上的发声练习时间太短达不到良好的练声效果,太长则要影响教学进度,最好是三到五分钟,因此最适合安排在课堂起始五分钟,但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用的练声曲篇幅要短小、精练,一至两个乐句就行了;也可以是结合本课时的歌曲内容, 教师有的放矢地自编短小练声曲,因为不同的歌曲需要运用不同的演唱技巧与方法,通过发声练习为歌唱教学做好准备。

比如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就可以选用轻巧灵活的练声曲,如第六册第五课的《剪羊毛》,我自编了下面这段发声练习曲:

洁白 羊毛 像那 丝绵,锋 利 剪 子 咔 嚓 咔 嚓 响

引导学生用集中、明亮、短促、有弹性的声音和轻快活泼、热情欢快的情绪来歌唱。又如本课中《小小羊儿要回家》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可以用连贯而流畅的练声曲:

引导学生用平静、柔和、甜美、舒展的声音和亲切、深情的情绪来歌唱。

还有像第七册第二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坚定有力的歌曲,可以选用适合雄厚、有力、饱满的声音和热烈、激动的情绪歌唱的练声曲。有些歌曲对歌唱呼吸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演唱时要求学生能够控制呼吸的渐强、渐弱和速度的渐快、渐慢,因此可以将练声曲设计成渐强、渐弱或渐快、渐慢进行发声练习。如果学唱的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还可以设计简短的二部练声曲来练习,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音程概念等等。

短短三五分钟的发声练习,通过科学有效的发声,能让孩子们打开口腔,正确地认识歌唱的呼吸和发声的共鸣,并能将自然圆润的声音很好地运用到接下来的歌曲演唱实践中去,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起始五分钟让孩子乐起来,它是音乐实践活动的竞赛地

三、四年级的孩子大都活泼好动,爱唱爱跳,乐于表现自己。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以设计“五分钟赛场”栏目,让他们在课堂起始五分钟通过音乐竞赛、自由表演等活动乐起来;在积极参与动、听、唱、演等活动中巩固知识、增强记忆、活跃思维、发挥特长。

如“五分钟竞赛游戏”。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到游戏活动中,不仅让孩子提高了兴趣、活跃了思维,还加深了理解、提高了技能。比如三年级的《跳格子》游戏:在音乐教室的地板上画九个格子,格子中间各贴一个音符,它们分别是6(la,)、1(do)、2(re)、3(mi)、4(fa)、5(sol)、6(la)、7(si)、i(do’)各音。游戏开始前分组让小朋友在格子上跳一跳、唱一唱(跳到哪个格子就唱出这个音,教师在琴上弹出这个音,帮助学生唱准它)。游戏开始分两人一组进行,一个小朋友唱出音名,另一个小朋友就跳到这个音的格子中。各组竞赛(每次游戏安排五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配合得最好、唱得最准。以后将过渡到教师弹单音请小朋友听,并迅速地跳到格子中,比一比谁听得准跳得对。五分钟的时间,简单易行,生动有趣;孩子们兴趣浓、兴致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唱名与音高,还提高了视唱能力和听音能力。

又如“五分钟小小音乐会”。“小小音乐会”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个表演活动,方法是请一位孩子当主持人,其余是小歌唱家、小舞蹈家、小乐器手等表演者,由主持人请表演者(每次两到三人)上台表演自己准备好的节目,然后再请全体同学评出本次音乐会的“最佳表演者”,获得“最佳表演者”称号的同学可以在期末考评中加分,以鼓励每一位孩子主动参与音乐会活动。音乐会上的表演,给了学生更多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使音乐课堂多姿多彩、韵味无穷。这一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表演能力。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2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富于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无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民主的、和谐的氛围则是建立在师生感情交流的基础上的。只有在情感沟通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才强烈,情绪才高涨,兴趣才浓厚,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成为学习主人的快乐。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在其间点拨,由于老师转变了角色,进入了交际情景,就给学生创造了敢说的氛围。有的学生说话情绪紧张,不知所措,我亲切地鼓励他们,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对于说话声音小的同学,我侧耳倾听,及时肯定对的,纠正错的,然后鼓励他:“说得真好,要是声音大点就更好了!”教师短短的几句评价,却能够让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参与交际的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

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体验快乐

自主,就是主体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如《秋姑娘的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大家介绍出来。孩子们大胆地放飞自己的想象,有的采用表演的形式来介绍,有的采用解说的形式来介绍,还有的将课文内容画成一幅画介绍给大家。大家介绍得既有特色,又有创意。不仅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充满情趣,而且孩子们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配入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如在教学《升国旗》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儿童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孩子们听着歌曲,异常兴奋,不由自主地边拍手边跟着唱。又如在学习《大海睡了》一课时,孩子们在朗读时,我播放了一段非常优美舒缓的音乐,结果孩子们都读得非常认真,好像完全被深夜大海的美景所陶醉了。

(二)引入表演,增添课堂情趣。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如果采用表演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北风和小鱼》一文中,我抓住“北风呼呼地吹着”“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北风气极了,猛吹一口气”等句子。让孩子们加上动作,进行了表演。课后我发现大家对于这几句话记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呼呼地、得意地、气极了”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由此看来,通过表演,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还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三)设计游戏,调动参与热情。在低年级语文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授的知识的特点组织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需要多次重复才能掌握的知识。如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找朋友”的游戏。先把生字卡片发给几个学生,然后,老师说:“找朋友、找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卡片的学生跑上前说:“老师、老师,告诉你,××在这里。”接着,该生领读生字并组词。如果该生读正确了,生齐道:“棒棒棒!你真棒!”学生再跟读一遍。如果该生读错了,生齐道:“错错错!再想想!”会念的小朋友立即帮他改正。这一游戏的设计,形成了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运用媒体,注入语文课堂活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各种人、事、物的活动过程逼真地表现出来,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在教学声母j、q、x时,伴随着一阵优美的乐曲,j、q、x跳着欢乐的舞蹈出现在学生面前,紧接着小ü跑了过来,一边从头上脱下有两点的小红帽,一边俏皮地说:“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x就脱帽。”学生被她那活泼可爱的样子逗得哈哈大笑,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了教学所设计的情景中,很容易就记住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的规则。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幼儿教学 成人教学 方法与技巧 美感教育

声乐具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幼儿声乐对人的艺术启蒙也是相当重要的。

在幼儿声乐教学中,需要把握六个教育理念:第一,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第二,让幼儿体验快乐,引发对歌唱的兴趣;第三,面向全体幼儿,创设均等机会,使每个幼儿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第四,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展示他们的音乐才能;第五,重视音乐实践活动;第六,注重学科综合。在秉持这六个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做好活动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声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音乐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细胞。那么,幼儿应该怎样来学习音乐,教师应该怎样来教,它在教学当中与成人教学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

第一,关于认识活动的方面:具体形象。

第二,关于注意力方面:无意识的注意。

第三,关于记忆力方面:善于联想记忆、形象记忆、机械记忆。

第四,关于意志力方面:意志力不强,自制力比较弱,随意性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干扰分散注意力。

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幼儿音乐学习应该尽早开始,尤其是对4到5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机械记忆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有可能形成绝对音高,这种绝对音高对他们的智力发育以及今后的音乐学习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尽量选用一些能够引起学生联想的、有形象的、比较有趣味的讲解方式来帮助学生记忆。

第三,教师应该注意每次教学的上课时间安排以及难度的控制、知识点的数量掌握,避免“填鸭式”的教学。

一、幼儿声乐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幼儿声乐教师大多是声乐专业毕业生。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对声音已有了一定的辨别力,对歌曲也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但是还没有足够的思维、理解以及对自身器官的支配能力。所以声乐教师就不能把在学校时所学的知识内容直接灌输给孩子,那些抽象的发声引导和技能技巧孩子不能理解,也很难接受。所以,幼儿声乐教育必须用适合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方法。下面谈一下笔者的几点做法。

首先,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要讲气息、讲位置,然而这些又是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就要想办法把这些变成他们所能接受的内容。

第一,气息。可以用闻花香和吹蜡烛的方式进行训练。

1.带领幼儿去野外感受花草的气息,并尝试用鼻子去闻,用心去体会吸气。

2.准备蜡烛让幼儿近距离呼气,要求不能将蜡烛吹灭。

第二,位置。可以用捉蝴蝶的状态来练习。设计捉蝴蝶的情境,发现蝴蝶,张嘴快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轻轻接近,小心翼翼捉住蝴蝶。

当然,即便是这样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理解、接受直到完全掌握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甚至漫长的过程,而不同的孩子所谓的天赋以及身体器官等各方面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条件,对其进行不同的发声练习及引导方法,这样才能使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音准问题

在这里把音准问题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对于这个问题有些教师和家长感到茫然。很多家长都问过我:我的孩子唱歌跑调,节奏不在点儿上,像他这样的,能唱歌吗?其实儿童在初级阶段唱歌时,大部分都存在着音准及节奏不稳的现象(除非很少数的在乐感上极其有天赋的孩子)。原因有很多,如歌曲速度较快或较慢、节奏较复杂、音域太高或太低、对歌曲的熟悉程度等,都会影响到音准和节奏,包括一些本来音准很好的孩子,有可能在急于表现或是猛的想提高音量的时候把音高也提高了,教师及时地给予提醒和纠正,就会把问题解决。

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是音准和节奏,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训练音准和节奏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要重视视唱练耳。对此,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的节奏训练。唱歌跑调还受其他方面的影响,如歌唱气息支持不够、歌唱位置不够、换声点没有充分的准备等,通过不断加强歌唱技巧的训练,才能正常地发挥出技巧和风格。所以声乐教学必须要用科学的、适合的方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美感教育,“是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

作为指导艺术的方法论,美感教育在声乐教学中,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呼吸、发声、咬字,而是从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方面对学生施以启迪和影响,告诉学生如何用真挚的情感、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去认识歌唱、参与歌唱、融入歌唱。它强调的是心理而非生理,是意念而非技巧。美感教育可以从歌唱的状态和对歌曲情境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渗透和结合。

以上是笔者个人对儿童声乐教学的理解以及总结的一些方法。当然声乐这门课程每个老师都有其不同的方法和风格,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都是一致的,笔者所阐述的都是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到良好效果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希望也能对大家的教学有些帮助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刘畅,宋军.论声乐教学中的美感教育[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

[2]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刘朗.声乐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4

众所周知,儿童的生理特点有异于成人。就发声器官而言,儿童声带短而薄,音色明亮、悦耳、 稚嫩,共鸣腔体较小。这就要求在童声训练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处于童声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训练方法。不过,就目前笔者掌握的童声教学的资料来看,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只有很少一部分专业院校能够严格按照童声训练的原则,在充分发挥儿童发声的天赋的同时,避免竭泽而渔的教学误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孩子的音乐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相反,大多数在普通中小学接受童声训练的学生就不那么幸运了。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歌唱教学大纲中,还没有专门设置与歌唱训练有关的发声生理课程,甚至很大一部分声乐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培训,学生们只能仅仅依靠简单的模仿来习得音乐,靠嘹亮来评价歌唱水平的认识误区使很多的学生在欢唱童年的同时也丧失了良好的声音条件。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这岂不是现代教育所缔造的“伤仲永”悲剧?就目前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的现状来看,研发一套科学的、可推广的童声期声乐教学法,逐步健全童声教学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在我国童声期声乐教学研究成果略显不足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专业的音乐教育者认识到了童声期的重要性,并加入到童声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黄亚萍的《素质教育下幼儿声乐教育的几点思考》就根据素质教育对声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指出幼儿声乐教育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兴趣。论文以素质教育的标准入手,提出了如何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良好的声乐素养,与相关论文相比不乏新意。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王枚的《浅谈童声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在强调学生在儿童期发声特点的前提下,从童声训练的基本姿势、呼吸的训练、母音的训练区域的练习、声音的训练、咬字的训练、变声期的训练等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童声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对童声训练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不过,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童声期声乐教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等简单教学观念上,对于童声期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教学的区分,特别是童声期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研究甚少。正如许多音乐教育者已经注意到的,童声期音乐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特别是注意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那么,音乐技能的培养应该摆在怎样的位置上?音乐素养的培养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上应该如何有效结合?这样的思考,比起只是简单地谈论童声期声乐训练的观念,或许更具现实意义。

二、童声期声乐教学的训练法则

与成人声乐教学应该做到面面俱到不同,童声期的声乐教学切不可贪多、贪大、揠苗助长。根据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童声期声乐教学在遵循“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的观念之外,给学生传授必要的演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教会学生科学的呼吸法、如何寻找声音的位置和共鸣腔等等在成人声乐教学中微不足道的教学过程,却是在童声期不可忽视的教学法则。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呼吸训练法

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任何优美的歌声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未经专业训练的儿童虽然凭借处于童声期的优势也能唱出嘹亮的歌声,但是随着童声的失去,气息使用不当的弊端就会慢慢显现。因此,在专业训练的过程中,对于童声期学生的呼吸训练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通过形象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呼吸方法:

1.小狗喘气的呼吸法。

小狗喘气的呼吸训练法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模仿小狗喘气的呼吸方法,训练学生呼吸的速度以及呼吸活动的柔韧性,让学生在这种速度快、容量大、弹性强的深呼吸状态与感觉中去体验唱歌时的深呼吸。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让学生观察小狗喘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做出简单的模仿。简单的模仿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模仿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示范——张大嘴巴,打开喉咙,急速地喘气,使各呼吸器官都积极参与到呼吸中来。在反复的示范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的练习,掌握小狗喘气的呼吸法,体验到唱歌时深呼吸的状态。

2.闻花香式的呼吸法。

闻花香式的呼吸法,主要是通过平静、柔和的吸气状态与感觉,来体验唱歌时气息的流动。闻花香式的呼吸法,是一种简单、好掌握的呼吸训练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可采用具体生动的实验法来达到教学目的。首先,给每一个学生一朵花,让他“闻花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气息的使用未必到位。教师可做示范,慢动作示范此呼吸法——让气息直入小胸与腹部,横隔膜收缩下沉,腰围也向四周张开吸气,形成一个救生圈似的气带。在现场示范不能充分展示这种呼吸方法的时候,还可以选取相关的视频来展现“闻花香式呼吸”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变化与特征,让学生充分了解调节气息所带来的特点。在示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反复练习,理解并掌握气息的使用。

(二)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

声音的重要性,对一个歌唱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童声期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利用学生童声的优势,也要教会学生寻找声音的位置,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来控制声音。在歌唱的过程中,起音是非常重要的,声音的高位置是唱好歌曲的必要条件。我们知道,如果声音从头腔发出,位置就高,这样发出的声音不仅会铿锵有力,对保护嗓子也很有益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可一一指导学生念一句、唱一句,通过高位置的示范去体会正确的喉头状态和正确的共鸣位置,帮助他们学会用高位置来演唱。

(三)教会学生如何打开喉咙

好声音不仅仅来自于天赋,技巧的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打开喉咙也是锻造好声音的重要一环。这是因为,打开喉咙可以使喉结保持在深呼吸的位置上,通过稳定的合声带充分振动的自由空间可获得良好的起音。通常,教师用“打哈欠”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把口盖打开,让口腔内的共鸣腔体增大、增长。把软腭抬起,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把喉咙打开。同时也可以用把笑肌抬起,上下牙分开,把鼻、咽腔打开,用上牙尽量地往上抬的微笑状态打开喉咙。

(四)共鸣的技巧训练

共鸣技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专业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低。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共鸣技巧。共鸣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结合童声期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制定适宜的共鸣技巧训练:

1.寻找头腔共鸣点。

美国著名研究儿童歌唱的权威专家哈蒂,在其著作中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绝不允许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结合笔者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来看,头声是头腔共鸣,唱高音必须要有良好的头腔共鸣,否则学生就无法获得美妙清脆的高音。儿童要获得好的头声,必须从弱声的哼唱训练开始,因为哼唱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寻找共鸣点,以便发现声音缺点,从而进行纠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哼唱“eng”引起软腭后面垂直部分震动,并导致鼻咽腔通道的打开,同时放松了下颚,在呼吸的配合下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头声。

2.寻找胸腔共鸣点。

胸腔共鸣常在中低声部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喉部肌肉适当放松,喉头下降,即让学生想象“口含一口水,想说话”的感觉,学生会好奇地试一试、想一想,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喉部放松的感觉。如此方法,能增大咽喉共鸣腔体空间,使之与胸腔共鸣器紧密连接,同时要注意声音的位置。

3.寻找口腔的共鸣技巧。

口腔共鸣需要儿童打开口盖,让发生器官变长变大。可以让学生用“吞汤圆”的方法先打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做到“一松一提”,即“放松大舌头,提起小舌头”。放松的舌根有许多方法,例如让学生把舌头伸出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可以体会到舌头的紧张度,而小舌头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提起的。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的技巧就能轻松掌握了。

三、走出误区:区分儿童声乐教学与成人训练的差异

目前,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除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教学专业度不充分之外,将成人声乐训练与儿童声乐教学混为一谈,以及为追求短期效果,在童声期声乐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揠苗助长的现象也是当前童声教学最大的误区。专业的音乐教育者在强调儿童声乐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绝不能走入这样的误区。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童声期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并结合童声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训练计划。为此,应切记以下原则:

第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不应过分强调儿童的共鸣腔体。不能一味追求高音而让学生演唱其不能达到的音域,否则,容易损伤学生稚嫩的嗓子。同时,还应该让儿童生动、简单、自然鲜明的音域特色加以保留,懂得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来说“护嗓”远比“练嗓”更为重要。

第二,尽量不要演唱过于复杂的声乐作品。由于儿童的认知有限,尚无法很好地理解复杂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且大多儿童由于声乐技巧的能力有限,也无法驾驭高难度的声乐作品。因此,教学作品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来选择。

第三,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作品来演唱或教学,切不可将一些成人世界庸俗的音乐作品当作时尚来教授学生。一流的音乐绝不仅仅是高超音乐技能的展现,它更是文化内涵的展现。从学生音乐道路的起点开始,教师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当作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贯彻,音乐修养的高低对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语文;儿童;经典;阅读;启迪

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这是大家历经新课改的浪潮,在实践、反思再实践之后的共识。这里的“真”,即语文教学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学的“真”,首先须呼唤“儿童语文”的回归。一方面是要尊重儿童,遵循儿童学习语文的自然规律,适儿童之天性;另一方面是要遵循汉语言文字本身的规律,激发阅读兴趣,倡导阅读体验。呼唤“儿童语文”,就是呼唤基于儿童的本质语文教学,只有这样,才使语文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一、经典引领――“绿阴不减来时路,深得黄鹂四五声”

如今,功利已成为成年人的一个代名词,并且这个代名词逐渐下沿至儿童身上。教学的功利追求,课堂的功利摆设,现实的功利操作,都会让儿童沦落为“精神品质的奴役”。关于语文的功利,每当教师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感情大声读一下课文时,听到的只是生硬的模仿和情感的播音器,段落的划分和主题的概括已经掩盖了文章所能体现的生命的跳动和升华。教学没有把智慧、真、善、美、自由、公正、希望和爱的种子深深埋于书本中,也没有意识到挖掘出这些人间终极价值的重要性。也许,以前这个根源大家没有找到,而如今,我们需要利用童年的根源去纠正这个功利化的倾向,面对纷繁难辨的现实,如何重启纯真与理想,突破功利的狭隘空间呢?那就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要有儿童纬度,小语教学要有儿童纬度。我们要以坚定捍卫者的心志去捍卫童年,去追寻童年文化。这种童年文化的生成并非天然生成,它需要认可、尊重、培植和放大。孩子过早地将社会定格好,“伪大人”般的生活让他们确实丧失了许多童年的纯真;我们正需要用感动贯穿经典文化的童年文化,让他们回望童年。

特级教师周益民就曾尝试用经典文化的主题进行诗化教育,使儿童徜徉于经典的情趣之中,展“童本”之真。例如周老师就曾以《童年的月亮爬上来》为主题上了一节童谣童诗诵读课。我们先看周老师的选题:月亮。这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经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再是一个星球,它也成为千古文人墨客表达心迹,抒怀的精神品质寓所。神秘、含蓄、宁静、空灵、深远……无以计数的诗词赋歌月亮,流传世代的神话故事等传说月亮;世世代代的孩子、大人向往月亮。月亮的经典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理想。于是,月亮与童年结合在了一起。但月亮是成人的文化,如何将其顺应孩子的天性演变为儿童文化,这是必须考虑的。其实,月亮更寓予了母性色彩,也富有童话的光泽。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是诗,是梦,是可以对话交流看法的。这种合理的统一使月亮的童谣童诗里生成了儿童对文化的建构。于是,儿童用他独特的感性建构了月亮的世界。而教师用他独特的文化融合点帮助孩子完成了建构。这种经典的传承不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启迪,更是一种对心灵的哺育。孩子用自己的语言编织了月亮世界,其实就是自己美好心灵的反映,在想象而又朴实的语言里,儿童精神品质获得了永恒。

“绿阴不减来时路,深得黄鹂四五声。”大家要让孩子不忘来时路,只有重回来时路,才能走好去时路。

二、语文阅读――“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之涕下”。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分析,已消融了孩子的兴趣。如今,机械的模仿训练,仍然充斥着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没有精神品质的洗礼。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头号大事”。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更多的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样,大家才能摆脱“我要去记住”的桎梏,追求心灵的一份真实,让自己回归至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之涕下”。

孩子的兴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以理性及感融的视角去关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对文化的渴望。

当兴趣产生后,就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成了大家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另外,我们作为教师,仍需加强方法的指导。以同一种方式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也是当前的学生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实际上阅读的种类是种各样的,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大家应根据不同读物内容的阅读目的,引领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另外,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任务情境,确立相应的话题。话题应把握几个原则:宜大不宜小,宜宽不宜窄,宜整不宜碎,宜少不宜多。尽量避免对错的区分、优劣的比照。比如: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对人物传记感兴趣,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选择一位你喜欢的人物,课下阅读有关材料,并对这一人物写下你的看法。

孩子的阅读增加了他们的“心灵能量”,而学会分享则让他们更加走向“人性”的深处。正是因为分享,使得阅读成为了一种快乐,其阅读心理中产生的是无法比拟的。分享如同瀑布落差产生的壮观,如同空气流动磨擦产生的凉风,给人的心灵以启迪,以震憾,这样,语文阅读便产生了自觉,自觉便造就了心灵成长。

三、智慧点化――“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语文的阅读中,学生的智慧从什么地方来?智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中生成智慧。文章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正因为作者构思巧妙,语言的贴切,表达的准确,使得文本具有了艺术的魅力。作为教师,就是要持着这种魅力,并将它传递给学生。因此,应首先用作者的智慧去启迪教师的智慧,用教师的智慧再去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读中生疑,在思中生问,在问中生智慧。寻求多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学习多样的语言表现形式、结构表达方式,去建构自我的心灵世界。这种建构首先需要教师的帮助,儿童缺乏自主建构的体系,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中去生成。因此,文本解读、课堂生成、问题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在其中,也许学生能自我醒悟,这是一种直觉;也许需要点拨才能知道,这是一种引领;也许要告诉才能学会,这是一种指导。这就不得不要求大家在关注语文阅读的同时,要做一个倾听者,一个发现者,随时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去激活、唤醒、启迪、点化。在语文的阅读中,为什么需要教师?正是因为文本中作者构建的智慧文本,学生没有能够“悟”透,需要教师带领大家去追寻,方能达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境界。

在经历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索以后,大家发现孩子真正与“童年”为伴,真正畅“童心”所欲,真正显“童年”之真。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扇扇窗,只有关注儿童的心智,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范文6

我们的父爱主张:听音乐而不是放噪音

心理学家费尔巴赫曾用“生活中偏理性”来描述男性。在音乐这样一个感性的王国里,也许父亲的理性能带给孩子对音乐更自然、更宽容的理解。而且,父亲应该对音乐的“品质”把关,让孩子从小听到的是真正的音乐,而不是噪音。

音乐本该是用来欣赏和享受的,但是稍有不慎,音乐就可能变成伤害孩子的噪音和孩子的心理负担。妈妈们总是很热衷地送宝宝去学琴或者参加各种音乐兴趣班。而这时,理性的老爸如果能让宝宝发自内心地爱上音乐和学会欣赏音乐,那可就需要点儿自己的修炼了。

小调查

你家,父亲经常给孩子唱歌或者播放音乐吗?

不是 56%

偶尔 23%

经常 21%

父亲对孩子学习乐器的态度是:

无所谓 38%

孩子喜欢就支持 29%

不支持,认为没必要 21%

主要倡导者 12%

“音乐大师”训练营

让宝宝爱上音乐、了解音乐,并不能只带着他在歌声和游戏里“潜泳”,你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带着他游向音乐深邃的海洋。

关于品质

我们建议老爸要比妈妈更加关注音乐的“品质”。因为,音乐启蒙不应该是仅仅让宝宝听到音乐,而应该是让宝宝听到最好的音乐。

1 家庭音响

给家里置办一套比较好的音响设备。不用太专业和昂贵,但是要有精准的选择。不少网站和论坛里都有关于怎样用最有限的钱买到最好的音响设备的介绍。比如一些器材的品牌不大,但却是做专业音响设备出身的,选择这些品牌的音响产品应该是明智之举;音箱不一定买“发烧”级的,但摆放得有技巧就能做出“环绕”的效果,这样给宝宝听的音乐会更有立体感。

2 车内音响

给自己的车里安装音效较好的播放器也很必要,无论是送宝宝上学,还是全家自驾游,美妙的音乐都能陪伴你们全程。而且,车内的空间狭小,宝宝会对播放的音乐相对专注,所以他在车里听音乐的时间虽然短暂,印象倒可能更加深刻。

3 播放品

要注意CD或磁带等播放品的品质。不要只注意曲目,而忘记了演唱、演奏者及录制的水准。比如,听世界名曲,就要选择世界知名的交响乐团录制的版本。

4 音乐玩具、教具

给宝宝选择的音乐玩具一定要挑剔一些,音色优美、音调准确是起码的标准,最好是专业的音乐教具。如果是选琴,一定要选择专业水准的产品。不要认为随便给宝宝买个劣质的电子琴随意弹奏能培养宝宝的乐感,这样往往会伤害孩子的音乐敏感及欣赏力。

5 音乐启蒙班

如果要把宝宝送到一些音乐启蒙班,一定要挑选那些正规、严格、高水准的机构。学就要正规地学,不管孩子多小。

关于启蒙

关于音乐启蒙,大多数妈妈都已经做得很好。她们能每天给宝宝播放音乐,和宝宝做音乐游戏,或者带宝宝去学习乐器。但是,老爸的音乐直觉却能给孩子一个更纯粹的音乐世界。

0岁之前最佳音乐老师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孕中晚期,每天老公下班前,肚子里的胎儿就动得厉害。等老公进了家门,对宝宝说几句话,肚子就平静了。

医学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内最喜欢也最适宜听到的是中、低频的声音,而男性的说话声及唱歌的声音正是以中、低频为主。所以,爸爸是音乐胎教中的最佳任课老师。爸爸更要经常地给没见过面的小宝宝唱歌,也可以哼唱些自编的优美旋律。这些歌曲和旋律将成为你们之间的“联络暗号”,你一哼唱同样的歌他就会停止哭声,好奇地看着你。不信?试试看。

0~3岁最佳DJ(音乐播放师)

妈妈买回来的音乐CD不少,但是要听什么、怎么听,老爸有时却是最有灵性的DJ。

给宝宝放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和宝宝在一起。可以把他抱在怀里拍打旋律,也可以抱着他一起跳“国标”。总之,不要给宝宝打开音乐后就去干别的,这样宝宝会把音乐和分离焦虑联系在一起。

不要只把音乐当成背景或隔绝外部世界的屏障。有研究表明,一些孩子整天沉浸在音乐中,会使他们变成“聋子”。要多和孩子交流,比如可以把他听的音乐和他做的事、玩的玩具联系起来。

不要只给宝宝听一种音乐,也不要认为只有儿歌才适合孩子,任何旋律优美的音乐孩子都会喜欢。多样式的音乐以及那些节奏多元、曲式均衡、主旋律突出的曲目还有助于宝宝的智力发育。

支持“原创”。这里指的是你要自己多给孩子唱歌、多和他一起唱歌。对于8个月以内的孩子,“人声”更优美。

大自然里的音乐更应该是你选取的曲目。你可以经常提醒宝宝注意倾听小鸟的鸣叫、呼呼的大风、雨点的嘀嗒……

3~6岁最佳场外指导

已经畅游在音乐海洋里的他仍需要你的帮助。

多和孩子聊音乐。比如听完一支曲子后,共同说说感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体验到音乐对情绪调节的魅力。让孩子学会一种情绪自控的方法。

告诉孩子学乐器并非是要当演奏家或者掌握一技之长,而是希望他有个终身相伴的朋友。但是想要交到真正的好朋友肯定要付出努力和有所牺牲,比如玩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对学习乐器的逆反心理。

不必褒贬不同类型的音乐。世界名曲好听,但是也不要拒绝和孩子一起欣赏那些旋律优美的流行音乐。帮助孩子接受更广泛的音乐也许能使他的内心也变得包容。

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在外人面前表演。如果虚荣的妈妈想这样做,你一定要制止她。

老爸故事

儿子和他同龄的小伙伴有点儿不同,他不喜欢流行歌曲,一听流行歌曲就笑,说这就是他表哥喜欢的那种歌。陪他表哥看周杰伦的现场演唱会居然呼呼大睡。他喜欢英式的摇滚乐,喜欢美声,喜欢那些有流行色彩的古典音乐。这可能跟他弹钢琴有关,但更大的是受我影响。我就喜欢在家里、车里放这些音乐,他也就跟着喜欢了。

不要把音响放在婴儿的床头。距离太近会使音乐变成噪音,磁场过大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在家里播放音乐时,最适宜的音量范围是40~60分贝。而且不要同时打开电视。

给1岁以内的宝宝听音响设备里播放出的音乐时间不宜过长,每天1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超过90分贝的声音就可能对孩子造成听力永久性损伤。小喇叭约90~110分贝,挤压玩具约110分贝,那些闪着灯、会唱歌和跑动的电动玩具约130分贝,所以这些都不是孩子的音乐启蒙品,而是孩子的听觉“杀手”。

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