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范例6篇

减负提质范文1

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 年作为“基层减负年”。《通知》围绕为基层减负,聚焦“四个着力”,从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思想教育、整治文山会海、改变督查检查方式,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现象、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务实管用的举措。这份重磅文件一经公布,在广大基层干部中间引起了热烈反响。

在落实《通知》的几个月来,基层干部明显感觉到上级对单项工作的督查检查次数减少了,陪同人员人数降低了,发文通报频率减少了,给上级单位上报的文字材料没之前那么多了……无论是在工作内容还是在工作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在落实《通知》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地产生了各种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依旧突出。比如:有的党委、政府为了减少自身发文数量,将大量的文件改为由党委办公室或政府办公室印发,各类文件的发文总数没有明显下降;一些业务部门疏于将工作抓在平时,往往在应对上级巡察督查时,向基层政府集中印发相同主题的文件,要求基层党委政府上报各类工作总结、信息表格等各类材料,集中施压现象较为突出;在办会方面,虽然一些会议不再明确要求“一把手”参加,但大量的会议明确要求分管领导参加,很多分管领导接近一半的工作时间用来参加各类上级会议,严重影响了工作落实;在规范考察考核上,一些单位和部门拥有较大的权限,动辄对基层单位给予通报批评甚至效能考核扣分,使基层干部对一些工作疲于应对;有的部门将本该自身履行的监管、服务职责压给最基层的乡镇,只讲属地管理原则,不讲行业监管原则;有的干部误将减负理解为少干活,没有认识到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负面问题。

以上问题的发生,既暴露出各种“四风”问题顽疾难愈,也暴露出基层减负工作落实质量不高的问题。落实基层减负,需要在质量上切实下一番大功夫。提高减负质量,就要切实纠治各种形式主义问题,具体而言,写文撰稿不要热衷于词语堆砌,不要熬夜加班“稿来稿去”;领导开会不讲空话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简意赅,涵养良好会风;督查检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领导干部要带头形成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声;要创新工作方式,借助新型互联网技术思考简政便民之策,打通信息壁垒,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提高工作效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拧干形式主义“水分”,让实干者得实惠,倒逼基层干部在工作“赛马”中,增强业务能力,练就过硬本领;要树立问题导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集中攻坚一批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痛点”,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减负”是为了让基层干部更好的工作,“提质”是为了让工作更好的服务群众,因此,“减负”和“提质”要“两手抓”“两手硬”。“减负”不“提质”,群众会质疑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质”不“减负”,基层干部负重前行,身心疲惫,难以为继,非长久之计。唯有“减负与提质齐飞”,才能各归其位,各得其所,实现共赢。

减负提质范文2

“减负”,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减少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增效提质”,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教学就是每一节课四十分钟,所以说课堂教学是减负提质的主阵地。成也四十分钟,败也四十分钟。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心理压力入手,改革教育教学,减负增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

1留给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

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生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没有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因此,在四十分钟时间里,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

1.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

“实现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效果。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1.2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形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留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时间。

减负了,对教师的要求是提高了,但对学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挑战呢?他们如果仍一味地“学会”,那只能获得有限的知识,只有自己“会学”了,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畅游。因此,减负之后,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1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各学科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学科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学科知识的支柱。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2.2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例如: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去。

2.3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促使学生去寻求新旧知识间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2.4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知识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3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

减负提质范文3

一、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含义

“素质”原本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心理学上则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后来泛指人多方面的能力和修养。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减负提质,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实施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原因

在过去,我国的教育一直强调“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学生能力的养成不过是训练应试技巧过程中的附属品。这严重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种技能的提高。素质教育则不然,它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一般意义上,素质教育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理想,值得提倡。

与倡导实施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现实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些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搞的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不断出现。《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中曾指出:“现在一些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心理压力很大,这不得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容易产生其他方面的问题。”可见,给学生减负,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实施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主要层次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谋生手段和发展技能,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具备这一基础,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所以,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其次,要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意识和技能。在社会化过程中,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在个人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进而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素质教育不能只教人学会“找工作”,而应当“开发和培养人的真心、爱心、责任心、羞耻之心。”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要弄清负担的成因在于学生升学压力大;升学压力大,在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又在于……

据此,给学生减负,(1)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严禁组织学生统一购买辅导资料、订阅报纸杂志;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等等。

(2)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投资环境,大幅度开放教育市场,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多渠道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和个人投资教育,加速放开,放手发展,太力发展民办大学。丰富高等教育资源。这样,升学就不再会成为一种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才有望随之减轻。

(3)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着力培养独立思考、诚实守信、大胆创新、自由创业的现代公民人格,摒弃或妄自菲薄、因循守旧,或偷奸钻营、尔虞我诈的传统奴化人格。”

四、摒弃对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错误看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对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往往理解得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歪曲的理解。有人认为,既然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就应该抛弃应试教育的“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少考试甚至不考试,这样就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抛弃“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是对的,但据此就否定考试无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素质教育既然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安排合理的、必要的考试是完全应该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减负提质范文4

对此,重庆市进行了有益探索,自2011年以来,市教委先后出台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简称“减负十条”)、《关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简称“提质十条”)等文件,从“减负”这个人民群众最直接关切和忧虑的教育民生问题入手,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重庆的“减负提质”行动阶段性成效明显。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2011年度,重庆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成效满意度居全国30个主要城市之首,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二。

2013年3月,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掀起了“宣传典型经验、规范办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营造良好氛围”的热潮,就是要通过标本兼治的方式来破解“减负”难题。

一、“减负”与“提质”的辩证法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是由两个“负”构成。一个是负担的“负”,“负担”的意思就是负重和承担,必要的负重是在学生可承担和能承担的范围内,而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过重”,学生难以承担,就会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当前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即,经验层面的作业超量、课时超限、内容超标(课业标准)、考测超度(难易度标准),主要是“量”的增加和难度加大,超出了学生所能承担的范围;第二是心理层面的压力,不同学生的学习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活动,就容易使一些学生学习动力减弱,丧失学习兴趣,正常的课业也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使其心理压力增大,超出其能承担的范围。“减负”就是要减“超限的量”、减“超标的度”(难度),还要因材施教,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另一个“负”是衡量教学效果、效益的“正负”之“负”,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的正效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有限的课业时间中,完成课业目标和任务。而无效或低效课堂的“负”,往往会增加学生课后的作业量,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课内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这就会成为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所以要实现“减负”就要实现两个“有”,即“有效课堂”和“有限作业”;从课堂教学来看,前者是本,后者是标,治理“减负”就是要标本兼治;从学校教育来看,“减负”也是为了“增”,即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时间,增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增加学生锻炼身体和足够睡眠的时间。

重庆市教委注重了“减与增”“标与本”的关系,不是单纯地就“减负”谈“减负”,而是从有利于课程改革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出发,来治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将“减负”与“提质”结合起来,这就使“减负”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是“增效减负”,“提质十条”提出通过推进“卓越课堂”建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减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提出深入推进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活动,开设好阅读、书法、外语、演讲、课程辅助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通过增加非传统“应试”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兴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也就是“增量减负”,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减负”固然可以用“减法”,但也要学会用“加法”;“减负”是科学提高质量的手段,反过来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就是“减负”与“提质”的辩证法。

二、以深化课改为核心促进“减负提质”

“减负提质”应该说获得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高度关注,但从整体上看,成效依然不明显。我觉得应该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从三个方面突破瓶颈。

(一)破解教育观念和社会观念制约,以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领“减负提质”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比如“应试教育”以“知识本位”为核心,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为了装载工,将知识机械地往容器里面装填。杜威先生将这种教学比作“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积累”,对学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败坏思维能力”,“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新课程强调建立新的观念,变“知识本体”为“学生本位”,以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建构为主,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教育的中心和方法都要有所改变,这种转变是重要的,但同时也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在这缓慢的过程中,教育的功利性思想对实现这种转变带来较大冲击,加上评价标准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课程观,评价的倒逼机制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观念转变的实现。观念引导行动,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新课程改革就难以顺利推进,而“应试教育”观念滋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就难以彻底解决。

当今教育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家长层面传统的“成才观”,也直接制约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现在有的人一面在批评“应试教育”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却又不断地让自己的学生和孩子“背上沉重的负担”。比如将“不输在起跑线上”、功利性的成长要求等,一股脑地压向学生和学校,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状态下,使得观念转变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课业负担难以有效地减下来,教育质量也难以全面提高。

重庆市教委提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减负提质”,有重要的引领意义。一是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好每一位学生。二是个性发展的质量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在达到全面发展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富有个性的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从终身发展的角度,为每个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全面、扎实而牢固的基础。四是公平发展的质量观。让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全面提高,实现均衡发展。

(二)缩小观念和行为之间的“错位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任何观念到行为实施都存在“错位差”,又称为“有限理性”。主要有两情况:一是新观念与旧行为之间的“错位差”。表现在观念发生变化而行为还是沿用旧的方法,观念与行为之间出现错位,具体说就是观念上接受了新课程观念,但教学方法上还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这是因为旧方法轻车熟路,容易达到“应试”目标。二是新观念与新行为之间的“错位差”。教师教学行为的实施,有的是大量运用模仿,创造性程度还不是很高。而模仿虽能解决一些行为的实施,但毕竟还是属于外在的,并没有融入自己的独有教学风格中去,所以我们常见有的教师将一些名家的讲课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却完全达不到名家的课堂效果。旧的课堂行为仍在沿用,新的课堂行为又不能到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课堂机制不能有效解决,负担就难以彻底减下来。

解决“错位差”根本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实践反思、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等方式,不断缩小这种“错位差”,真正将新课程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能从教育思想和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治本的重要环节。

(三)形成课改拉动和整体改革推动合力,实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回归

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其中课程结构、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可以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能不能真正减下来,教育质量能不能提上去,与这四个方面的改革密切相关。而相关的教育改革能不能有效跟进,也牵动着课改核心目标的实现。

课程改革意在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带来深刻影响,也必然触动到教育改革的深层问题。比如,如何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多元化、多样化的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评价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又比如社会适应性及功利性与教育的独立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教育公平和优质资源的配置等等,这些问题,仅仅靠课程改革的单兵突进,是难以取得成功的,课程改革亟需教育整体改革的支持。“减负提质”的有效性取决于课程改革的有效性,课程改革的成功又依赖于整体教育改革的推进力度。因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构建课程改革与教育整体改革合力推动“减负提质”的协同机制。

减负提质范文5

[中图分类号]G4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20-01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与学校教育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直接关系。《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以下称减负)。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笔者所在学校高度重视“减负”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效课堂,丰富课程资源,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减负措施

学校利用集体学习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法律法规,理解素质教育内涵,深刻认识“减负”的重要性,切实贯彻落实“减负”措施。围绕“如何提升专业素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讨,大家认为,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就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好底色,切不可急功近利,单纯为追求考试成绩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要优化教法、学法,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率,把时间、空间、健康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让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

二、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

1.开展有效教研。提升教研能力。学校以“共兴”文化为核心,创建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以学科为主,组建教师发展团队,分为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综合学科三大团队,分单双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单周为教研活动,双周为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内容有:学习交流、专题研讨、教研课等。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每次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学习研讨,大家开诚布公,见仁见智,交流沟通,碰撞思想,升华认识,得到共同提升。

2.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能力。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学主要指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要做到三“精”,即课前精心预设、课上精讲活学、课后精心设计作业练习,以达到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之目的。

精心预设是指教师钻研教材、教师用书、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同时,汲取集体备课精华,融合个人观点,形成融集体智慧与个性化设计的“经典”教案。

3.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学习方法得当,效率高,课业负担也会减轻。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语文课上听、说、读、写的习惯;数学课上口算、笔算、观察、思考、规范书写的习惯等。二是注重学法指导。着重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树立自信,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三是分层设计作业练习。

4.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专业发展。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团队,我们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学科成立课题组,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在研究中,遵循“研学结合、以研促教”的原则。从教学中提炼问题作为课题,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分析、实验、行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式。丰富课程资源,减轻学生负担

1.加强体育艺术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校高度重视体育艺术教育。开齐开足每门课,严禁教师挤占课时,把“提质增效”作为“减负”的重要措施来抓,除了“减负”的相关规定外。还出台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和《学生评教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减负提质范文6

关键词:情感减负 体育游戏 锻炼习惯 培养个性

在目前新的教育形势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学生家长均纷纷要求减轻广大学生课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空间,还广大学生一个健康、愉快的童年生活。在此大环境下,各学科纷纷给学生“减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课外作业量,把课外作业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同时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布置的作业做到“精”“准”“优”,从而使“减负”之下能“提质”。体育课是否既能“减负“又能“提质”呢?如果能,又应“减”些什么呢?本人以为,体育课也能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减负”精神,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应“减”什么呢?

一、给学生对体育课的情感“减负”

体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的素质,注重与学生交流、沟通,培养健康融洽的师生感情,对学生要和蔼友爱,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上课既要严格又要有幽默感,让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乐于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教师还应朝气蓬勃、精神饱满、有健美的体魄、良好的形象,得体的言行,使学生从热爱教师开始进而热爱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情感“减负”,自然上体育课就会自觉积极地学习、训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在教学方法上优化,练习方法上为学生“减负”

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领会新教材的精神,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内容的练习方法,多采用丰富多彩又让学生乐于接受的练习方法,使广大学生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真正为学生在练习方法上“减负”。

三、从备好体育课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体育的中心任务是体育教学,怎样才能把课上地好些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钻研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

1、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

2、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安排和设计好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

4、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器材等方面允许各持己见,鼓励创新,允许试验。暂时不能统一的意见,通过专门的讨论研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另外,教师应集体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以便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集体备课,观摩课是备好课的重要内容,应积极参与。

四、体育游戏,增强课堂趣味

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是属于教育性游戏的一种,它主要是作为体育的一种手段,组织者(教师)组织与运动体育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游戏的进行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和规则要求,针对性强。或是为了传授生活和劳动技能,或是为了发展体力和智力,或是为了身体教育和身体娱乐。它综合了多种活动技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团体活动的集体组织形式进行活动,是一种独特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它包含着竞赛的因素,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体现出竞争、进取精神。游戏简单易行,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面广。它具有突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要求。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欢迎。

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总之,体育课是有“负”可“减”的,而且是应该的,只要广大体育教师能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贯彻落实其要求,必能彻彻实实为广大学生“减负”但又能实现“提质”的美好目标。“减负”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一起行动起来,为实现“减负”“提质”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