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虎的成语范例6篇

关于虎的成语

关于虎的成语范文1

关于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衣马轻肥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玉堂金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跃马扬鞭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意马心猿 一马一鞍 以毛相马

乌头马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洗兵牧马 选兵秣马 铁马金戈

悬兵束马 香车宝马 鲜车健马 鲜车怒马 悬车束马 野马无缰

下马冯妇 下马看花 系马埋轮 饮马投钱 跃马弯弓 信马由缰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效犬马力 朽索驭马 悬崖勒马 倚马七纸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以鹿为马 倚马千言

饮马长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老虎的成语

1、九牛二虎 喻极大的力量。

2、三人成虎 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3、生龙活虎 活泼壮勇的姿态。

4、如虎添翼 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5、羊入虎口 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6、纵虎归山 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7、狐假虎威 喻假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8、卧虎藏龙 喻人才多而杰出。

9、虎入羊群 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10、虎口余生 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11、虎视眈眈 形容贪婪地盯著,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12、虎头蛇尾 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13、为虎作伥 比喻做坏事的帮凶。

14、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粗鲁难看。

15、势成骑虎 喻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罢手也来不及,有左右为难之意。

16、骑虎难下 喻行事迫於大势而不能中止。

17、与虎谋皮 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18、暴虎冯河 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气的匹夫之勇。

19、谈虎色变 原意是指必须亲身经历才有真知;后引申为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色变。

20、调虎离山 骗人离开根据地,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21、养虎贻患 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

22、饿虎扑羊 喻非常贪馋。

23、龙吟虎啸 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24、龙争虎斗 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25、龙潭虎穴 喻险要的地方。

关于虎的成语范文2

2、将门虎子 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门庭。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

3、龙行虎步 形容帝王的仪态,比喻威仪庄重,气度不凡。

4、猛虎插翅 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5、猛虎添翼 比喻强大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

6、盘龙卧虎 比喻隐藏的人才。盘:盘旋,弯曲。盘曲的龙,卧居的虎。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焉:怎么。

8、藏龙卧虎 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9、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10、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11、风从虎,云从龙 比喻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12、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13、虎头虎脑 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

14、虎斗龙争 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15、虎卧龙跳 形容字势雄浑超逸。

16、虎踞龙盘 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17、龙盘虎踞 盘:曲折环绕;踞:蹲、坐。好像盘绕的龙,蹲伏的虎。特指南京。亦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18、踞虎盘龙 形容地势雄伟壮丽。

19、龙骧虎视 象龙马高昂着头,象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20、龙骧虎步 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21、虎啸风生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22、龙争虎斗 形容斗争或竞赛很激烈。

23、龙跳虎卧 比喻文笔、书法纵逸雄劲。

24、打马虎眼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25、大人虎变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26、大贤虎变 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

27、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28、恶虎不食子 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29、饿虎饥鹰 比喻凶残贪婪。

30、饿虎扑食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31、饿虎扑羊 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32、饿虎之蹊 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

33、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34、放虎归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35、放虎自卫 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

36、打死老虎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37、宫邻金虎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38、伏虎降龙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39、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比喻纵容助长坏人坏事,到头来自己受害。

40、官虎吏狼 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41、虎口逃生 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逃脱极危险的境地侥幸活下来。

42、马马虎虎 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43、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44、虎落平阳 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失势。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45、虎穴龙潭 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46、虎不食儿 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47、画虎不成 比喻好高骛远,一无所成,反贻笑柄。

48、狐假虎威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49、虎背熊腰 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

关于虎的成语范文3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也呈现在语言之中。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语言的隐喻不仅体现为语言本身的不同,更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通过“虎”的中英隐喻对比,揭示其产生不同差异的原因,进而更好地理解中英文化。

关键词:虎 隐喻 对比

一、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是meta(超越)和pherein(传送)。它是指一种特殊的语言过程,即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或者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以便使第二个对象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1】修辞学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以A事物喻B事物的方式。这种方式被人们深刻认识后,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义学研究的焦点。隐喻不仅仅是联系两种事物的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法。所以,隐喻继而成为一种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之一,深谙于人类认识过程之中。人类的认知对象——客观世界,是唯一的。人们对这同一客体的不同认知表达就反映出其文化差异。

二、“虎”的中西隐喻意义

“虎”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反映在其本意及隐喻意义上。《说文解字》:“虎,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故“虎”是象形字。在汉语中“虎”的隐喻意义大致有以下几种:

1.威武勇猛。《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抵,世之虎臣。”

2.迅猛。《敦煌变文选·五代·伍子胥变文》:“战卒骁勇如虎豹,铁骑生宁真似龙。”

3.高贵。《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

4.脸上露出严厉或凶狠的表情。潘勗《册魏公九锡文》:“君龙镶虎,旁眺八维。”

5.威吓,吓唬。《西游记》:“我出家人远来借宿,就把这厌钝的话虎唬我。”

从上面的隐喻意义可以看出,前三项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都与本义相关。作为“山中之王”,它具有威武勇猛、迅速的特征,而它“王”之美誉,自然也同化出“高贵”之意。后两项为老虎的动物性阐释,以其食肉特征,需得严厉、凶狠才不至于被饿死。

英语“Tiger”是一个外来词,源于法语“Tigre”(老虎)。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Tiger”的解释为“ noun, a large wild animal of the cat family, that has yellowish fur with black lines and lives in parts of Asia. ”而根据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词典》,tiger的实际用法有以下几种:

名词:1.凶残的人He is absolutely the tiger.

2.凶残的本性 Please be careful, if you go on batter him, may be you will arouse the tiger in his nature.

3.强悍的人,劲头十足的人 He is a tiger for work.

4.虎将He is a tiger in the sports competition.

5.浪荡子,蛮横霸道的人He is a tiger that he never listens others’ explanations.

动词:用对比色彩给……画条纹:The dog was tigerred with wounds from head to tail.

据上可知,英汉语中“虎”的隐喻意义数量相当,但其意义相差较大。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三、“虎”的中西隐喻意义对比

毫无疑问,在本文中“虎”和“Tiger”都可以理解为词语。而词作为代表一定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使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具有自身的特质。所以,本文就从体现其特质的意义类型、范围大小、引申方式和构词丰富性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其隐喻意义的差异。

1.意义类型

从意义特征上看,汉语中“虎”的隐喻意义“威武勇猛”“迅猛”“高贵”等都是表示概念的词,较抽象。而英语中“Tiger”表示“各种类型的”人,很具体。具言之,汉语中的抽象意义都分别能够成为英语中具体概念的“种差”(根据事物命名的方法:名称=种差+(类)属),如:“蛮横霸道的人”=【+蛮横,+霸道,+人】,其义素“+霸道”无疑也具有“+猛”的特征。可得出以下关系:

从上图可知,通过“+猛”这一义素,“虎”和“Tiger”这两个词语得到有机联系。换言之,“虎”(Tiger)之“猛”特征,是中英对它的共同认识。

在各意义项的感彩方面,汉语中“虎”的褒贬义相当;但在英语中“Tiger”却基本上属贬义词。虽汉、英语中都含贬义,但被否定的程度不同。如果分别用±5来表示褒贬义的最深程度,可总结出下表:

以上数据显示,若不计各意义项出现的频率,总体来说,“虎”在汉语中趋于正面,也可理解为正面形象较负面形象出现频率大。于在英语中,“Tiger”基本上是负面的,也理解为就在英语国家用它来表示赞美时,其赞美程度都不如中国人来得“猛烈”。

2.范围大小

“虎”与“Tiger”的范围是难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的。为了说明方便,本文从两个方面比较。单个意义上,“虎”多表示抽象概念,“Tiger”多用于具体的整体概念。结合图一可知,汉语“虎”与英语“Tiger”的关系类似于标记与含有该标记的事物的关系。此时,“Tiger”所表示的范围较“虎”大。从全局概念来看,“虎”和“Tiger”所表示的意义正负面都有,但各自所描述的事物的范围大小不同(参考表一),也就是说,“虎”所表示的全局概念范围较“Tiger”大。故“虎”和“Tiger”所表示的范围大小因标准而异。

3.引申方式

“虎”和“Tiger”的隐喻意义的引申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各项意义间的相关方式、相关程度和具体方式上。“虎”的第一个意义是老虎的体积的写照,“虎”是当今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看起来“威武勇猛”;第二个意义是老虎的动作的表达,作为食肉动物,要想捕获事物,必须动作迅速、猛烈;第三个意义是老虎斑纹、鬃毛方面的描写,老虎身上的斑纹呈“王”、“大”的字样,眼眶有醒目的白斑、两颊也有醒目的白色鬃毛,外观显得华丽,威武”,作为“百兽之王”,“高贵”气质是不言而喻的。第四、五个意义很明显相关,这是“虎”的动物性的具体体现,第四是具体威吓的方式、外在表现,第五是这种表现的结果、目的。可表示如下:

从上图可知,“虎”的第一、二、三个隐喻意义都是以老虎在不同的状态中的外在特征为基本点的,各有侧重,在同一个层次上。第四、五项意义是以老虎凶猛的动物特征的具体描写为基点,从第五项意义由第四项意义引申而来,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这样的方向。

“Tiger”的第一、二意义联系明显,第一意义是具体概念,第二意义是抽象概念,“凶残的人”具有“凶残的本性”特征;第三、四意义也具有相关性,是一般到特殊的关系,“劲头十足”是成为“虎将”必不可少的要素。可表示如下:

结合表一及图三,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Tiger”的第一、三、五项隐喻意义是对“Tiger”否定的程度不同,由同一层次引申出来的。而第四项隐喻意义是由第五项引申而来,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向;第二项自第一项引申而来,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这样的方向。

综上,图二、三体现出“虎”和“Tiger”各隐喻意义之间的联系,展现出其相互间的相关程度及引申方向。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的“虎”的隐喻方式除了有与英语相同的以老虎的性格特征为基点的抽象隐喻之外,还具有根据外形特征的具体隐喻。

4.词汇的丰富性

“虎”在日常生活之中时时出现,其构词能力也很强,具有成语、熟语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山藏白虎云藏寺,池上老梅枝”(张可久《人月圆·吴门怀古》)到“云龙风虎”,再从“坐山观虎斗”到“虎啸生风”,“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历时性和共时融,足以显现其重要作用。“虎”不仅存在的形式丰富,其表达的意义更为丰富,“虎略龙韬”的“智慧”,“虎背熊腰”的“强壮”,“龙腾虎跃”的“活跃”等等,将老虎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Tiger”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除了buck \fight the tiger(玩法罗牌游戏,或者(在法罗牌游戏或赌中)与庄家堵),have a tiger by the tail(遇到劲敌或处境比预料的困难), put a tiger in sb’s tank(使某人劲道十足),ride a\the tiger(骑虎难下,处境岌岌可危或企图使用无法控制的东西而危及自身)等熟语之外,根据英语的构词特点,还有tigerish(狂暴的,残忍的,虎一般的)(强调其内在性格)、 tigerlike(似虎的)(强调其外在形象)两个形容词,及tigerishly 一个副词,适合不同场合的使用。

综上可知,“虎”和“Tiger”的构词都很丰富,分别在各自的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四、“虎”的中西隐喻意义差异性存在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虎”的中英隐喻意义的差异分析,可看出其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差异就反映出受制于不同文化的个体对客观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认识的差异。通过挖掘这些差异的来源,可以揭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透视文化、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增长人们的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

1.地域文化差异

不同语言中隐喻产生差异的重要文化因素就是地域文化差异。汉语中有谚语说,“一方土养一方人”。这深刻地反映了地域文化对人们的深刻影响。英、汉民族在各自相对稳定的空间生活,地域文化的差异再现在各个角落。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性对地域文化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虎”与“Tiger”的引申方式中,其基点不同就是地域文化差异的集中表现。据目前化石分析,一般认为虎发源于亚洲东部,也就是我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然后沿着两个主要方向扩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系统进入亚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一部分最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所以虎仅生活在欧亚大陆,而美洲大陆及西欧地区基本上见不到野生的老虎,所以在几百年前人们根本见不到老虎,那时还没有现代社会的高级传媒工具,就难以想象其外部特征了。这就不难解释“Tiger”的隐喻仅以其抽象特征为基准点了。

2.神怪文化差异

神怪意为神仙和鬼怪,泛指鬼神怪异之物。鬼神怪异之物是人们在不能用科学解释的情况下,解释现象和世界的工具或结果。人类生活在自己相对稳定的空间之中,认识和解释世界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入而逐渐深刻。但是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充满恐惧,崇拜各种不能解释的事物及具有超过自己能力的事物,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种族信仰、彼此相异的图腾崇拜。虽然现代社会,人类崇尚科学,用知识来认识世界,但人类早期的思维印迹仍然沉淀于现代语言之中。这也解释了“虎”和“Tiger”隐喻的意义类型差异。

前文提到,在中国人心中“虎”多为褒义,而于西方是恰恰相反的。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东西,又是可敬的东西。可怕的是,它会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无比,能够避邪。而在一些古书中,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抟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古人还认为白虎是一种祥瑞:“德至鸟兽。”在古人心中,不管是天文(星宿白虎星)、方位(右白虎),还是宗教(道教四灵之一),老虎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所以就可以揭示出对“虎”的褒奖了,而不是像西方国家,就认为它是凶狠的动物,只讲究其动物性,而从没赋予过其灵性。

五、结语

“虎”的中西隐喻意义的不同,可通过追本溯源,揭示其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对这些差异的理解,无疑能更好地培养个人的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and Johnson,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T·霍克斯著.隐喻[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

[3]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外语教学,2006(05)

[4]丁毅伟.中西隐喻对比研究.学术交流,2004(12)

[5]冯立新.认知隐喻的文化视觉研究.学术论坛,2005(09)

[6]何善芬著.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李瑞华著.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连淑能著.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与出版社,1993

[9]廖传风.英汉隐喻性词汇对比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10]邵敬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02)

[12]许焕荣.浅析思维隐喻性的特点[J].科技资讯,2005(25)

[13]赵艳芳著.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关于虎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 文化意象 习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一、文化意象

意象,英语的对应词为image,韦氏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给出了这样的解释:a mental picture or idea; a mental conception held in common by members of a group and being symbolic of a basic attitude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something; a figure of speech。于是,我们对意象就可以这样理解:跟想象有关,是某一群体所共有的一种观念、象征及对某一事物的基本态度和取向,用于比喻。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等。意象与习语表达关系密切。许多习语(包括成语、谚语等)都包含着一定的意象,而意象又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中,译者难免会碰到包含有文化意象的习语。那么,文化意象应该怎样处理呢?

二、习语的文化特色

习语的文化特色,与其丰富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跃的习语中。

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一些习语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意象,但这只占习语中的极少部分,大量的习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意象。所以,处理文化意象个性差异就成了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习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要做到绝对的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译者有义务引导读者去接受异域文化,使译文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在原文读者中的效果,这样,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困惑就会在读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不断熟悉过程中日渐减少,直至消失。

在西方人的眼中,狮子是万兽之王(the king of beasts)。因此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说,对应的汉语应译为“狐假虎威”。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表示“入狮穴,异常勇敢”;the lion’s share表示“最大或最好的一份”;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表示“鲁莽地冒险”。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从中世纪开始,英国国徽的徽章就是狮子,英国被称为the British lion。to twist the lion’s tail意味着to provoke or insult the British or their government.而且西方许多国家的君主都爱自称为lion。狮子还可以指名胜或名人,to lionize 表示游览名胜或把某人视为名人,lion hunters指巴结社会名流的人。而英语中关于老虎的短语就少得多,have a tiger by the tail意思是“处境比预料的艰难、危险,骑虎难下”。

而在中国人的眼中,老虎才是“森林之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虎视眈眈”,“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将”,“虎里虎气”,“虎穴”,“虎穴龙潭”(或龙潭虎穴),“虎跃龙腾”(或龙腾虎跃)等。在中国十二生肖中,虎也位列其中。根据中国古老的传说,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而关于狮子的短语就少得多,如:“雄师”,“狮子搏兔”,“狮子大开口”等。

三、习语翻译时的归化和异化与文化意象的传递

1995年美国学者维纽蒂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使我们可以从跨文化的视角考虑翻译的问题。我们在翻译习语的时候要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

1.归化

归化翻译策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直译。译者一般按照本国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取同化的手段,使之符合本土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原则。在习语翻译时,如果有的意象不会构成翻译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在译入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意象大致相同或效果类似的习语来表达,这样会使译文形象生动。例如:

(1)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3)All one’s geese are swans.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4)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5)此地无银三百两。

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一个偷鸡贼晚上到一农户家偷鸡,主人听到鸡窝里有动静,就问:“有人吗?”偷鸡贼连忙说:“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后来“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常被引用,表示此地无银三百两。)

an ass in a lion’s skin表示狐假虎威。《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驴子披着一张狮子皮,大摇大摆地在森林里走,动物们看见它以为是狮子来了,都吓得仓皇而逃。驴子很得意,就去吓唬狐狸,它跑上前去大叫一声,狐狸一听声音就知道是驴子,于是把驴子嘲笑了一番。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表示养虎为患。这个成语起源于《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在寒冬救了一条快被冻死的蛇,将蛇放入怀中,蛇苏醒后却咬死了农夫。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cup.人一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像热锅上的蚂蚁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dog in the manger损人不利己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表示“对牛弹琴,明珠暗投”。这个习语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耶酥传教时说的话:“Neither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2.异化

有的意象在汉语中带有褒义,在英语中却成了贬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意象的错位。有的意象在源语中有,而在译语中没有,即文化意象的缺失或空白。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可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例如: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armed to teeth

武装到牙齿

meet one’s Waterloo

遭到惨败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好奇心害死猫。

“龙”在中西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象。在英语文化中,龙是凶残、可怕的象征。我们在译“望子成龙”时不应直译为become a dragon。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添加注解的方式。

外研社2001年7月版《现代汉英词典》952页中“望子成龙”条有如下翻译: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另外一个关于龙的短语为“藏龙卧虎”,我们常说“藏龙卧虎之地”。外研社2001年7月版《现代汉英词典》84页是这样翻译的:a place where dragons and tigers are hiding――a place where people of unusual ability are to be found.

《现代汉英词典》967页卧龙:sleeping dragon――a talent in obscurity.

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个例子看出,保存“龙”的文化意象并不一定会带来交流的障碍。由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英语片名为“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这部影片获得200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作曲,2001年度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译语的归化和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译文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意识。译作与原文之间要求同存异;“同”包含了译者的忠实态度,也含有一定的“异”。“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不同的文化意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频繁和深化,译语读者感受源语文化意象的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桂斌.文化意象与习语翻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8).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陈文谦.英语成语背后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4](美)Christine Ammer.这样的猫和那样的狗[M].邢驰鸿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柯素芬.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5).

关于虎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 “虎”学 内涵 汉英互译

1.汉语中“虎”学的内涵

虎文化是中国典型的民俗文化之一。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将“虎”这一概念揉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虎的联想有褒贬两个方面。从褒义方面说,虎英勇大胆、健壮有力、坚决果断。从贬义方面说,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下面我们就这两方面分别举例说明。

1.1“虎”的褒义色彩

1.1.1“虎”多用于比喻人的勇猛、威武。

我国古时战事频繁,出现了许多词语形容将领驰骋沙场时的威猛气势。比如用“虎将”比喻勇将、勇猛的人;“虎威”比喻武将的威风;“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比喻勇猛的军队;“虎贲”指勇士、武士,如:“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书・牧誓序》。

现在我们也常用带“虎”字的词语,形容人的生机活力、矫健威猛。“虎生生”形容威武而有生气,如:“他看着这群虎生生的新工人,感到十分高兴。”“虎气”形容有气势,如:“小伙子方脸大眼,瞧着挺虎气。”

1.1.2“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其特殊地位,中国人对龙始终抱有尊敬、崇拜的心态,汉语中“虎”和“龙”搭配的词语,用来表示刚强、有胆魄、有生气和活力,代表那些才能优异、杰出非凡的人。例如: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壮勇的姿态,如:“这群小伙子干起活儿来生龙活虎一般。”

“龙腾虎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如:“工地上龙腾虎跃,热气腾腾。”

“藏龙卧虎”: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

1.1.3“虎”有时用来表示人的体形、身材与姿态的魁梧、健壮。

“虎背熊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体格健壮。如:“只见里面有两个少年大汉迎了出来,都是虎背熊腰,相貌非凡。”――清・李汝珍《镜花缘》

“虎势”:形容健壮。如:“这小伙子膀大腰粗的,长得真虎势。”

“虎头虎脑”:形容浑厚雄健之貌。如:“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老舍《赵子曰》

1.1.4形容开头造大的声势。

“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如:“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不是我节外生枝,囊里盛锥,谁著你夺人爱女,逞己风流,被咱都知。”――《元曲选・李逵负荆》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1.1.5形容小孩健壮、活泼可爱。

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灵手巧的老人们还是给孩子们缝制虎头帽、虎头鞋、虎形枕,包括给孩子起名,也偏爱“虎妞”、“小虎子”之类,寄予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他们长得个个像小老虎一样结实。

1.2“虎”的贬义色彩

1.2.1“虎”字有“危险、贪婪、凶残”之意。

在我们熟知的一些文言文中,不乏“虎”这一形象。如:“苛政猛于虎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或问酷吏。曰:‘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均喻指虎残酷、凶暴的本性。“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易・颐》,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1.2.2由于“虎”和“狼”有着“凶狠残暴、贪得无厌”的相似习性,因而两者搭配更进一步彰显其程度之深。

“虎狼”:比喻凶恶残暴的人。如:“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如狼似虎”:比喻非常凶暴残忍。如:“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尉缭子・武议》

1.2.3用“虎口、虎穴”等比喻“危险的境地”。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大难,侥幸保全下来的性命。如:“况我本是虎口余生,诸事久已看破。”――清・李汝珍《镜花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危险的境地。如:“不探虎穴,不得虎子。”――《东观汉记・一六・班超传》

1.2.4“虎”还被用来比喻“恶人、坏事或恶势力”。

“纵虎归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养虎遗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1.2.5形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我们也常用“虎起脸”指露出凶相;“虎”指吓唬,恐吓;“虎唬”指威吓;“虎吓”指吓唬。

2.西方“虎”学的涵义

在崇拜狮子与鹰的西方人眼里,老虎并不是最威严的王者,而是代表一种同样强大但更神秘的力量,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他们看来,“虎”蕴含东方的异国情调,华丽妖艳,精力旺盛,桀骜不驯,像魔法一样难以捉摸,同时也能激起雄性的征服欲和占有欲。“虎”内涵了一种惊涛骇浪般的威力和燎原烈火状的恐怖。18世纪英国天才诗人威廉・布莱克在参观伦敦塔动物园后写下《老虎》一诗,它或许就是对西方视角下老虎形象的完美诠释,两百多年来传诵不衰。诗中把老虎既匀称又望而生畏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竭尽全力描摹深夜莽丛中火焰似烧红的老虎,赞叹它的雄厚与威力,赞叹造化的伟力。

The Tiger 老 虎

By William Blake 威廉・布莱克(郭沫若译)

Tiger,tiger,burning bright,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燃烧着煌煌的火光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节选)

3.英汉互译中“虎”学的处理

《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tiger”一词的释义为“large Asian animal of the cat family,with a yellow-brown coat with black stripes”,延伸义为“fierce,energetic,or formidable person”,强悍的人、劲头十足的人;勇士。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含义与东方的“虎”学意义相近。然而,在中英互译的过程中,还是要从其文化根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入手,及时变通,做到形神兼备。

在英汉“虎”学互译时,译者要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的方法。翻译时要善于分析两种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生动地生成译文,使目的语读者有着与源语读者相同的理解感受。

3.1采用直译法

对于能够采用直译的词语,译者应尽量选择直译或对应的翻译方法,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的风格和味道,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更强。如:“纸老虎”可逐字直译为“a paper tiger”,由于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国家,“纸”都会被认同为有着易碎易裂、不强韧、不持久的特性。因而虽然称其为“老虎”,却是纸做的,其引申义也很自然地表达出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直译为“How can you catch tiger cubs without entering the tiger’s lair?”并不会产生任何歧义,通顺易懂。英译后,既保留了源语的本意,又恰当地传达了寓意,外国人看后也能理解和接受。

3.2采用意译法

然而,很多谚语若是只采用直译很难做到形神兼备。所以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谚语中的内涵、寓意,还需要采用意译,甚至添加说明解释的方法。如“母老虎”一词是极具汉语文化特色的词,指的是语言气势汹汹、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女性,要是简单生硬地译为“the female tiger”,不免会让西方人感到理解困难,毕竟他们没有东方的语言环境和生活背景。所以应译成“lioness at home”,这样就更为地道,也容易让西方人接受。

由于汉语特定的文化习俗,长时间使用后形成特定的习惯说法,为了用英语表达同样特定的文化内容,必须译成在英语文化中有相似寓意的语言,所以使用了其它动物词汇。这类词汇错位的翻译十分常用:诸如“虎”、“龙”等动物在西方的地位并不如同东方,甚至南辕北辙。这样,在互译的时候我们就要格外留意。“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帝王的象征,我们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对龙顶礼膜拜;而“龙”在西方却被认为是邪恶的,龙在基督教、犹太教中被认为是恶魔的象征,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文报刊将“亚洲四小龙”译为“Asian four tigers”,而非“Asian four dragons”。这样一来,东方人心中的“龙”,与西方人所说的“tiger”就同有“强劲、雄起”之意了。再比如,汉语中的“虎”在英语中常用 “lion”表示,而非“tiger”,这与两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西方的百兽之王是狮子,它在西方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国国旗是以狮子为图案,代表着勇敢和庄严;出产的动画片《狮子王》以狮子作为塑造对象,却并没有“虎王”一说;埃及金字塔也是狮身人面像;还曾将中国形容为“东方睡狮”……因此,我们也就有了一系列“狮假虎威”的语言用法:“拦路虎”译为“a lion in the way/path”;中国的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在英语中对应语为“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狮子)另外,虎狼一家,有时也会将“虎”译为“wolf”,例如:“狼吞虎咽”(wolf down);“骑虎难下”(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

在英译汉时,也要遵循以上的原则,例如“work like a tiger”就可以直接翻译为“生龙活虎地干活”,这样就足以表达它要传达的意思。而英语有关“狮子”的习语译成汉语时也常用“虎”来代替,如:like an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虎口拔牙);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另外,an American tiger译为“美洲豹”,并非“美洲虎”。

因而,翻译时我们应根据需要,将源语中的“虎”语或删除,或补充,或用相对等的词汇充分表达出来。由于翻译手法的灵活性,并没有必要拘泥于一种翻译手法。对于同一条词语,只要能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就既可采用直译,又可采用意译,或者二者结合。

4.结语

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每个民族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相同的动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意蕴。掌握各民族词语的不同文化背景、深层含义及其差异所在,对于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起着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韩作黎.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孙艳.论英汉名词性动物隐喻的文化异同及翻译[J].时代教育,2008,(4).

关于虎的成语范文6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自主是合作与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种方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图,引导观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研读课文,了解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它生长茂密的样子。请大家仔细看图,在这郁郁葱葱的叶子下面,隐藏着什么?

生:叶子下面隐藏着爬山虎的脚。

师:同学们想知道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请找出描写脚特点的语句读读。

师:请同学说说爬山虎有哪些特点?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脚颜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样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

然后老师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的过程,理解体会“一脚一脚”。……

[案例二]

师出示课题——《爬山虎的脚》,指导审题。

师:请同学们反复读题。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脚”。

师:请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有关段落,朗读文段,边读边想,跟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接着,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发现,如读一读、画一画、演一演、议一议等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反思]

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导,通过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者则用直奔重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先研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并在读中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学习课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这样设计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吗?显然,这样的设计过于简单了,未能真正触动学生内部的探究欲望。因为,教师仍未完全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自主也只能是浅层次的。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

在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有关爬山虎的彩色图片。正当学生被爬山虎碧绿、浓密、生机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赞赏,联想翩翩的时候,教师出示爬山虎的仿真枝条……

师:是啊,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机,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现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疑惑)

师(也一脸疑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能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在帮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脚!

师(拿着那根仿真爬山虎):假如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脚一定能帮它爬上这块墙壁了。

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

除了“厉害”、“不简单”等等词语,学生大多会说到“神奇”一词。教师可借此词进一步引导。

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神奇?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了解它的神奇?

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考察,以便距离接触;查找课外资料,以研究它的生长原理;钻研课文,因为作者的观察与描写都很细致……

师(商量的口吻):看来,最快的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入地研读课文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寻宝”吧。

学生兴致勃勃地读书、画图、写旁注……教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情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师于是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看法,通过多种途径(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如有不同见解,要以充分的根据说服对方。在合作探究逐渐成熟之际,教师及时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神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