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现代诗范例6篇

关于雪的现代诗

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1

关键词:雪;意象;诗词;诗歌

雪诗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白色的,代表着纯洁的心灵,给人清新自然的美感。从心里上,看见雪,我们的感觉是非常的宁静,内心犹如白雪一样的安静。而在诗人的眼中,雪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雪的意象是相同之处见不同。

从中国的诗词中看“雪”的意象。首先,在《诗经》中,雪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表示自然现象。在《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上天同云。雨雪,益之以@(音麦木,指小雨)。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蒙蒙,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这里的雪只是指一种自然现象。第二,表示生命的流逝、路途的阻碍。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体现出来。第三,、政局黑暗《诗经•国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音旁,雪盛貌)。”“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释义: 以风雪的寒威来比喻虐政的暴烈:“ 北风其凉。雪雨其 ” ,“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 。北风凛冽,雨雪猖狂,渲染出一种凄冷阴森的气氛。第四,、君王的骄横无所节制和小人的愚顽不化《诗经•小雅•角弓》“雨雪dd,见曰消。莫肯下遗,式居娄骄。 雨雪浮浮,见曰流。如蛮如髦,我是用忧。”释义:大雪纷纷满天飘,太阳一出自然消。小人不肯自谦让,常常无礼耍骄傲。 大雪纷纷飘未休,太阳一出化水流。小人愚昧如蛮夷,我为此事心忧愁。以雪花见日而消融,反喻小人之骄横而无所节制和不可理喻。

在唐诗中,对于雪的意象有继承,但是也有发展。在这三个方面表现继承。第一,是一种自然现象,如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黄庚《咏雪》:“江山不夜月千里,无地无私玉万家。时延(青门饮)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都表现为自然的雪。第二,表示路途的阻碍,如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释义:巍巍秦岭云海茫茫,身家何处是归宿?皑皑白雪拥堵蓝关,马儿都裹步不前。荀子:“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谢,蒙霜雪而不变,可谓的其负也!第三,社会黑暗,如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在继承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不同的意象,体现在下面几点,首先是一种情思的表现,有孤独,凄凉、思念还有悲伤等情感。如唐戴叔伦《调笑令》表现的征人思归之苦,如唐李商隐《哭刘司户》表现的悲伤情绪,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此诗为李白自制歌行,用来送他的朋友岑征君到嵩县鸣皋山隐居,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就要离开宋州的梁园到嵩县鸣皋山去隐居了,面对着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诗人的心情特别“烦劳”。戎昱(霁雪)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其次,人格精神的象征。有表示高洁的情怀 如韦应物《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2)英雄气质 唐 齐己《剑客》,这是北方冬季的大自然特有的最雄浑壮丽的画图。诗人把剑客放到如此西风狂啸,漫天大雪纷飞的背景下,有力的烘托出剑客的英雄气质。赞扬他下定决心,不为风雪所阻,一定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最后是作为松、梅等陪衬的意象,如朱庆余《早梅》:“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而在西方诗文中,雪地意象是不同的,但是在其中也有相似之处。有以下几种意象。表示童年年幼时的美好,在索科洛夫的静静地雪这首诗中,我朝窗外张望,树木在积雪下挺着胸膛,人们在行走,雪花在飞舞,雪堆在悄悄地增长,我好像回到了童年,雪的意象是童年的时光,年幼时的美好。雪的飘落是生命的诞生 雪的堆积是生命的成长。雪表示时间的消逝。雪的融化标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时间终将会逝去,表示困难险阻。库兹涅佐夫的雪中,冬令时节,一片低沉的呼呼声,雪花纷纷扬扬,往人们身上飘洒。银装素裹的夜景,使我不由得放慢狂奔的步伐。雪象征着阻碍,困难险阻。雪地里前进,就想是逆境中的生活,总少不了磕磕碰碰。不过人生却是充满希望的,如雪一般,雪会融化,艰难险阻也会被克服,所以这首诗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激励所有身处逆境中的人,勇往直前,力克困苦。代表专制主义的罪恶。《红的雪》雅库博维奇中,四周是一片雪地,到处洁白无暇;气候比较寒冷,但闻风声飒飒。整首诗描写的是战争,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对当时统治的不满。还表示希望。《今天有时雪纷纷》伽姆扎托夫。发辫凝一层白霜,雪花洒落在肩膀,们返回温馨的家,晶莹的霜雪正在融化,火炉熊熊火正旺。《雪》吉皮乌斯神奇地沉默,它重又飘飞,轻轻地摇摆和降落……幸福的飞行令心儿多快慰!不存在的它又重新复苏……

雪的意象相对来说是比较广泛的,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到雪这一事物中,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在中国和西方的诗词中,雪的意象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表示时光的流逝,、困难险阻还有社会的黑暗,不同的是在中国诗词中,表示情感,人格精神的象征,而在西方诗文中,有表示童年的美好、生活的苦难还有表示希望。中国诗词中的雪意象和西方雪意象的不同,主要是因为;

1.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受教育的文化不同,看待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不一样。中国主要是受儒家文化影响,而在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

2.写作手法不一样。中国的诗词主要是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方式比较多,而在西方,多的是直述,直接写雪,将思想情感寄予在整个诗文中,在诗文中把一种事物作为代表来写。

3.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对于情感的表达都是很委婉的,运用不同的语言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西方,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是很直接的,很容易就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之,中西方雪意象是同中有异,雪在作者的笔下赋予了不同的情感,雪有了不同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张草纫《苏联抒情诗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8

【2】汪剑钊译《吉皮乌斯诗选》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

【3】王守仁译《苏联抒情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8

【4】谷羽译《伽姆扎托夫爱情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1

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2

关键词:哈代 郊外雪景 自然诗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连接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文学桥梁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成就体现在小说和诗歌方面。在哈代看来,只有在诗中才能“更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消极意见相对立的思想与情感”。

哈代认为,世间万物构成了自然的整体,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哈代的一些自然诗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意、同情与热爱。然而,在自然面前哈代的意识是复杂的,因而其自然诗中的自然经常是阴郁的、冷酷无情的,在一些自然诗中,哈代对自然持否定的态度,在自然界和谐的表面下面看到的是残酷的竞争。由于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哈代的自然诗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感悲哀的事实:残酷是贯穿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法则。在哈代的诗中,自然是现实的反映。颜学军曾指出,哈代的现实感使其自然诗超越了浪漫主义的自然诗。他对自然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他从自然万物的悲剧性中看到了人类的悲剧命运。虽然对于哈代来说自然是灾难的承受者,本身有许多不和谐因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均充满着残酷的竞争,然而他在自然诗中从来没有让人们放弃生存意志,而是希望人们用坚韧和刚毅的态度来对待生存的痛苦。

《郊外雪景》(Snow in the Surburbs)是一首借雪景抒情的诗,诗中生动地描绘了雪景,从形象到声象, 从静态到动态, 观察入微,富有情趣。当然,诗人并不止步于写景,他借景抒情,以期引起读者对自然现象带给生物界灾难的思考。诗中的第一节描述了静态的雪景,首先是树干上的雪,树枝上的雪,而后写到大街小巷的静悄悄一片,渲染了一种静的气氛:

雪使树干变粗了,/雪把树枝压弯了;/一个个树杈都嵌满白雪,/一条条街巷都人声寂灭。

好一幅寂寥的冬景!冬天的萧瑟,在皑皑白雪的背景下,再加上人声寂灭的条条街巷,给人以一种残败感。大雪压弯了树枝,变粗了树干,嵌满了一个个树杈,我们不禁感觉到自然的冷酷,体会到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如此的恶劣与艰难。第二节诗是对雪景的动态描写:

雪花迷失了路转向上飞去,/遇到新的雪花一齐向下飘去。/条条篱笆被雪花连成一片围墙,/静悄悄中鹅毛大雪在飞翔。

此节的前两句描写了迷路的片片雪花,是否象征人生的飘忽不定与沉浮无助?第三句中雪花连成的篱笆围墙,笔者认为正象征了人生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障碍。“静悄悄中鹅毛大雪在飞翔”,一方面继续暗示人生中的阴晴,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作者敢于去体验残败、冷酷的大自然的心境。第三节依然是动态描写:

一只麻雀飞上了树枝,/摇落一团团银絮,/雪块有它的三倍大,/朝着它的头和眼睛洒下。

第三节和第一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阴郁、冷漠的自然,同样是恶劣的自然给生物带来的恶运,只不过这次人变成了麻雀。麻雀在浩瀚的自然背景下是如此的渺小,残酷的自然给麻雀带来的恶运要数倍于它。

雪块冲倒了麻雀,/几乎把它埋在雪窝。/麻雀飞到低枝上栖歇,/又抖落树枝上片片玉屑。

第四节的前两句,“雪块冲倒了麻雀,几乎把它埋在雪窝”。冷酷的自然真的向麻雀发起了攻势,这个弱小的生物几乎抵御不了。但勇敢的麻雀却出乎意料地战胜了严酷的自然,尽管没有大获全胜,至少它飞上了低枝,并且还又抖落了树枝上的片片玉屑,对冷漠、残酷的自然也算是进行了一场漂亮的反击。

台阶变成了白色斜坡,/走来一支有气无力的黑猫,/饥饿的大眼睛,骨瘦如柴,/我们把它抱了进来。

最后一节,我们可以感觉到大自然无情的法则一直在循环反复。尽管麻雀飞上了低枝,它仍旧有可能成为黑猫嘴中的美食,尤其是一只饥饿至极的猫。反过来,黑猫已饿得骨瘦如柴、有气无力,饥饿使它的眼睛变得硕大。但如果黑猫没有足够的力气,使得低枝上的麻雀成为它自己的美餐,它就只能是大自然的又一个无情的牺牲品。偏偏人类在这个时候,像个救世主似的,把黑猫抱了进来。人类果真是救世主吗?救了黑猫,同时也救了麻雀吗?其实不尽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精华。在1911年和1924年,哈代曾两次列出对他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名单,其中,达尔文被置于首位。人类的突然出现,在哈代看来,实际上是对自然和谐的一种破坏,我们不能不生出一丝忧虑。

从《郊外雪景》映射到哈代的自然诗歌,不难看出,哈代的自然诗再现了阴郁、冷漠、残酷和伤感的自然。在他的自然诗中,把阴郁的自然同阴郁的人生联系起来,从而揭示残酷是贯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法则,人们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而不能奢望从大自然中寻求解脱。

读哈代的诗歌,我们能够体会到浓郁的现代意识。他对人们心灵创痛的坦诚表现以及他对人在冷酷的世界里生存困境的执着探索,使他的作品颇具现代文学的精神。从表面上来看,哈代的诗歌表现了诗人的悲观主义思想,诸如阴郁自然的背景下,麻雀的弱小与无力,黑猫的气息奄奄,但是我们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哈代诗歌中深沉的乐观主义精神。麻雀在浩大的自然背景下虽弱小无力,但也能振翅飞上枝头,抖落片片玉屑。

哈代的诗歌总是从许多角度对生活进行考察和反思,表现了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途径所进行的真诚探索。尽管他的诗歌流露出悲伤的情绪,但是,哈代的诗歌与其说是悲观主义情绪的流露,倒不如说是对人类前途的忧患意识和对人类的愚蠢和荒诞行为的极度失望。《郊外雪景》中的那只麻雀是拼搏的化身,面对冷酷的自然,它没有退缩,没有让自己弱小的身躯被雪窝埋葬,而是奋力飞上枝头。那只有气无力的黑猫,也许象征了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下层百姓,尽管饥饿难耐,依然没有停下觅食的脚步,依旧在路上前行。诗中结尾提到黑猫被人类抱进了屋,表面上看,黑猫得到了拯救,但深入思考后,我们会发现,拯救只是暂时的,大自然的法则会在人类的参与下遭到破坏。读哈代的诗歌,你会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人生,反思生活。

哈代的自然诗是丰富的,诗中有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以及对自然状况的忧虑。哈代的自然诗是深刻的,因为它们探索世间万物的秘密、人类生存的状况及意义。更重要的是,哈代的自然诗歌颂生命,歌颂生命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的残酷法则,批判人性中的残忍和无情。从这个角度而言,哈代的诗歌具有现实意义。

哈代在他的自然诗中真挚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其诗歌直率、深刻,因为哈代追求真理,坚持在诗歌中表现生活的本质。所以,他的诗歌很容易引发人们对生活作出深刻的思考。不管人们是否接受哈代的生活理念,但是,他对大自然的真诚探索和面对惨淡人生的勇气会深深地打动每一位读者。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

[2]诸国忠、李珠:《哈代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创作风格》,《齐鲁学刊》,2002.6。

[3]哈代:《无名的裘德》,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3

田园之作,但是其间隐含着挥之不去的沉郁悲凉之感。诗歌所描绘的宗室诗人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心曲正是对《红楼梦》中描写的八旗才士的个案解读。

关键词:敦敏;宗室布衣;悲歌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懋斋诗钞》与曹雪芹

《懋斋诗钞》重现世人眼前,缘于其中收录的六首关于曹雪芹的诗作。

1921年,胡适在《雪桥诗话》中看到了如下记载:“懋斋名敦敏[1],字子明,其《赠曹雪芹》云: ‘寻诗人去留僧壁,卖画钱来付酒家。’”由此开始了对《懋斋诗钞》的寻找。1947年周汝昌在燕京大

学图书馆找到了,并由文学古籍出版社刊行了影印本。人们才得以看见《赠芹圃》的全篇: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白眼斜。

“燕市”是敦敏诗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如:“燕市须沽酒,无劳问泪襟”,“昨岁遇燕市,酒楼频系马””燕市悲长铗,西湖有旧庐”。在另一首追忆曹雪芹的诗歌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意象运用,“秦

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这个典故出于《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敦敏

将他与曹雪芹等人的友谊视作荆轲和高渐离的相交,饮酒作乐只是表象,深层的意蕴隐藏在旁人不能解的悲歌中。

乾隆继位以来,接连赦免释放雍正朝牵涉争储祸斗的宗室臣子。因此宗室各支“生存环境固相对宽松不尽凌厉肃杀,父祖辈经历的酷烈事件以及由此而对人生的诸多体验,亦得能在拉远具体时空距离的

这一代心中吸纳、警悟、反思、审辨,于是一群‘不衫不履’的宗室群体渐见构成” [2]。这一群体的成长有着相同的土壤,身在八旗宗室,却被流放至权利的,繁华往事已成旧梦。他们的创作

虽然披着“烟波渔艇”的外衣,却怎么也掩不住其中“燕市悲歌”的郁勃之气。敦敏的《懋斋诗钞》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均是此中的代表作品。

二、敦敏的生平及其宗室布衣心理的形成

敦敏,字子明,号懋斋。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卒于嘉庆元年(1796年),努尔哈赤裔孙。其五世祖英亲王阿济格为太祖第十二子,少即骁勇善战。《清史稿》[3]中详细记载了他的煊赫战功,十

六岁起便随兄长们征讨蒙古诸部,功授贝勒。此后大半生,征战朝鲜,纵掠京畿,五十六战皆捷。为清朝此后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功勋卓特足称一代名将。最终竟在权利斗争中惨败,刺死削爵,诸

子均废为庶人。此后这一支虽时有复宗室之虚名,实际已一蹶不振,成为“横逸于皇权藩篱之外的寒花” [2]。

《懋斋诗钞》残卷中的第二首便是《谒三忠祠》。诸葛武侯、岳武穆、文信国的功绩一直是受后人赞叹与敬仰的。但是,相较于杜诗抒发的对武侯忠心辅佐的赞颂及功业未成的感叹,敦敏的视角则集中

于“为中原谋帝业”后的繁华落败。“余荒草”、“冷夕阳”、“断碣残碑”、“芦花枫叶”等萧疏荒寂的用词莫不昭示着敦敏在历经了五世祖勋业的凋零、家道的巨变及个人仕途的沉沦后对世事的冷

眼旁观。

敦敏在约十六岁时也曾进右翼宗学读书,在宗学考试中与胞弟敦诚同列优等,得到了族叔恒仁的“青眼仲容贤”。那时的敦敏是否内心充满着踌躇满志,想要一展抱负,很遗憾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懋

斋诗钞》残卷中所保存下来的两百多首诗只有戊寅夏(1759年)至癸未夏(1763年)之间的诗作。敦敏曾协助父亲瑚在山海关管理税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瑚被革职,三十一岁的敦敏随父亲

返回北京,闲居于太平湖侧的槐园中。

敦敏自山海关归京后,闭门谢客,偶与三两友人乘轻向芦花深处,遇酒帘则饮三五杯,随风吟啸,有所得便写数语。这样心境与生活状态下写出的诗文“大约烟波渔艇之作居多”。然而,“夫波渔艇

,素所志也”,毕竟只是理想中的生活情状。虽为宗室,却沉沦下僚,甚而闲居在家,生活困顿,空有壮怀。这些被边缘化为闲散宗室的情绪都在敦敏的心中以及他看似淡泊清远的诗作中奏响了一丝异

音。

三、《懋斋诗钞》中诗作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懋斋诗钞》中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是“梦”。如:“疑从云路梦茫茫”、“好梦依依忆故庐”、“江天旧忆维扬梦”、“万柳旧如梦远”等等,足有25处之多。这个“梦”既代表着家族的富安尊

荣已成往事,也代表着自身建功立业的理想遥不可及。梦总会消散,更显出现实的残酷。

敦敏的《典裘》描写了他的现实生活困顿到为了做春服典当冬衣,却用余钱沽酒、买鱼虾招待客人。还豪爽地对客人说,莫怕钱资不足,刚制的春服也可以换酒。颇有李白“《将进酒》豪气干云霄的意

味。虽为八旗宗室,竟至于典裘度日,让人难以置信,似乎有夸大其词之嫌。而同为努尔哈赤六世孙的嵩山将军的处境并没有好多少,《雪桥诗话》[4]记载他“所居水云乡,山房颓坏,一日雨夜浸漏

,至不能寝,因得句云:‘自信平生多坦白,谁知一夜数移床。’”由此可见得这些宗室布衣在躲入淡泊处世的象牙塔中力求心灵的宁静平衡时,被现实逼迫的叛逆心理始终萦绕心头。

《雪桥诗话》有载敦敏的咏史诗《读史四首》其中的三首,敦诚也赞这三首诗“意调双美”。“葛灯绳拂留阴室,贻笑孙谋田舍翁。”描写了宋武帝刘裕先后消灭了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

的统一局面,被明代大思想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他清简寡欲,生活朴素,却被后代子孙刘骏称为“田舍翁”。“寄奴一世为谁雄?”这一句诘问道出了,征战一生,战功无数,雄霸天下,可是

所有作为最后只能“留阴室”的哀情。这种思想感情难免有些消极,但是联系恒仁、敦敏、敦诚叔侄所有向上的奋力换来解职闲居这样的结果来说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与曹雪芹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

干净”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经历过相似生命体验后迸发的心灵之音。

在一些咏物诗中,敦敏同样流露了同样的思想感情。他的《春柳十咏》其四化用了唐白居易的诗句。白居易曾借洛阳永丰坊中垂柳赋《杨柳枝词》,以婀娜杨柳无主抒才士得不到重用之情。这首诗后传

入乐府,唐宣宗在听闻之后下诏取永丰柳两枝植于禁苑中。敦敏这首诗却写,即使被移入离宫禁苑之中,永丰柳依旧像“转蓬”一样无人看顾,自经风雨。诗中有一股嗔怒之气,作为与永丰柳感同身受

的“篱脚寒花”,处于皇权藩篱边缘的敦敏不禁要感叹归属究竟在何处。

敦敏与曹雪芹、敦诚等人同为满洲八旗作者,相似的境遇使他们产生了相互贴合的心态,即在繁华渐逝后,对人生有更深层次的警醒和反思。他们三个人并不是特例,著名宗室诗人永忠在《因墨香得观

红楼梦小说吊雪芹》有:“不是情人不泪流”语。这是在一个大背景下,时代因素使旗人才士产生的心灵涌动。曹雪芹将之表现于《红楼梦》,而敦敏将之展现于诗歌。于是乎《懋斋诗钞》成为“不衫

不履”的宗室诗人的一曲高歌,在平缓的旋律中间杂着一丝悲凉。

参考文献

[1]敦敏.《懋斋诗钞》[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严迪昌.《八旗诗史案》[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第1~11页.

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4

关键词:《江雪》 精神世界 现实世界 文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90-02

中唐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宋范文说:“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此说虽不免溢美,却也说明了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影响。那么,柳宗元仅仅四句二十字的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奇特处,以致后人如此倾倒呢?综观前人的论述,要么认为是写景的诗,要么认为是禅诗,要么认为是遭贬后表达孤傲性格的诗。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歧义的原因是他们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诗中所营造的两个世界和诗人对待这两个世界的态度。本文从意象分析出发,认为本诗营造出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诗人通过对这两个世界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当时的独特心境。在此基础上,试图探寻千百年来对此诗意蕴和内涵众说纷纭的原因。

一、《江雪》诗中的两个世界

笔者认为,要准确地理解这首诗,首先应该从诗歌本身入手,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解读,在此基础上联系作者身世,才能对诗作有准确独到的把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本诗题名《江雪》,可开篇不着一“雪”字或“白”字,起笔不凡。本来是一片雪景,整个大地白茫茫一片,可诗人偏偏宕开一笔,由茫茫白雪所隔绝了的“千山鸟飞”和“万径人踪”着笔,境界开阔,兴象独绝。也就是说,为了描写那个白雪皑皑的世界,诗人开篇却营造了一个没有白雪覆盖的、世俗的世界:众鸟高飞、人踪凌乱的世界。诗人为什么要这么写?艺术手法的运用肯定是原因之一。诗人要写雪,但不直接写雪,而从反面来写,用无雪的世界来衬托大雪茫茫的世界,这比直接写雪更易写出雪景的特点。因为雪景本来是大地白茫茫一片,直接描绘很难下笔。然而,高明的诗人、伟大的诗作从来就不会仅仅为艺术技巧而使用艺术手法,诗人在这里以无雪写有雪,除了前述手法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由此正好衬托出了两个对照鲜明的世界:一个繁华的世界和一个孤寂的世界。很显然,“众鸟”和“人踪”在这里是这个繁华的世俗世界的象征,这个世界本来是“千山鸟飞”“万径人踪”的繁华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繁华世界,却被一场茫茫大雪所隔绝了……所以,这个世界是现实的世界,而在这首诗中却首先作为另外一个世界――精神世界的参照物出现。

这种写法在前人的诗歌创作中也屡有显现。如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里也是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人境”,是世俗扰攘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无车马喧”的精神世界。“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通过这两个世界的对照,显示出诗人心灵之静、之超然。其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分野是那么清晰,诗人对两个世界的取舍也是很清楚的:追求心灵宁静的精神世界,而超脱于世俗扰攘的现实世界之上。《江雪》中两个世界的对照也有似《饮酒》,可在对两个世界的态度上比陶诗显得更为复杂。

前面两句的意义不仅在此。有了“千山鸟飞”“万径人踪”的现实世界之后,又分别以“绝”“灭”二字突然收尾,从而与这个繁华的现实世界隔绝了。这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方面,诗人在这里是写雪景,平日里是“千山鸟飞”“万径人踪”,而此时这一切都被一场茫茫大雪所覆盖,“飞鸟”“人踪”绝灭不见,这是静态地写雪景;另一方面,本来是“千山鸟飞”“万径人踪”的繁华世界,一片世俗生活的繁荣景象,可突然被隔绝了。这隔绝了繁荣景象的东西正是“雪”。

如果说前面两句既写出了那个繁华热闹的现实世界,而且也交代了这个世界被雪所隔断,那么后面两句则写出了被白雪所隔绝后的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超绝世俗人间的纯精神世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个寂静的世界,一个凄清的世界,一个孤独的世界,也是一个空灵的世界。繁华世界已经远去,只有寒江上茫茫的白雪做背景,衬托出一个孤傲、倔强的渔翁:冒着严寒,不向风雪屈服,不向命运屈服,像西西弗斯一样,也许他知道自己的垂钓注定没有结果,但还是不屈地傲立在寒江白雪之中,用自己孤傲的垂钓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二、诗人对这两个世界的态度

那么,诗人对这个“千山鸟飞”“万径人踪”的现实世界和那个超绝人寰的精神世界各持一种什么态度呢?此前的论者很少注意到诗中现实世界的存在,而只是看到了其中精神世界的存在。正因为只是从这个精神世界出发,于是就有前述各种互不相同,甚至矛盾的解读。如果从诗中这两个世界的对照出发去理解前述不同观点,则会对其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5

一、大体把握诗意

“大体把握诗意”,必须对古诗文所描绘的生活景象有所了解。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由于唐代离现在已一千多年,为了减缓坡度,学习本课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要是对古诗字、词的识记和理解,更要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请教别人等多种渠道,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教学伊始,我先板书“安史之乱”,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安史之乱”,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安史之乱’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他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将自已的心情浓缩到这首只有56字的诗中。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导入,学生易于形成阅读的期待。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通读了这道诗,“涕泪”“妻子”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昨天查了词典,“涕泪”解释为鼻涕和眼泪。

生:不对,我爸爸说在古代就是指眼泪。

我表扬了第一个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又肯定了第二个学生的答案。接着,我引导学生:“猜一猜,‘妻子’在古代和现代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妻子的古今义,古代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指男子的配偶。在充分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来说说古诗大意。

在上面这一教学过程中,有预习资料的交流,有思维的碰撞,有自学方法的指导,有学生之间的合作,达到了“大体把握诗意”这一学习要求。

二、想象古诗文描述的情境

1.诗画结合景再现。例如执教《江雪》一诗,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哪几首诗描写的画面,画面清晰、简约,学生饶有兴趣,很快就猜出了答案。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读古诗,思考: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黑板就是一块大画布的话,你最想在上面画什么?学生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随后,请学生根据想象绘画。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一片江水,渔翁正坐在船上垂钓)

师:你为什么只画了一条小船,一位渔翁呢?

生:我从“孤舟”“独钓”中明白的。

(一学生画出了许多的山和山路)

师:你为什么画了许多的山、许多的路呢?

生:我从“千山”“万径”中明白的。

师:画面基本完成了,可好像还缺少点什么?

生:缺少雪。(教师随手画上几笔)

师:够了吗?

生:不够。

师:为什么呢?雪很大吗?你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我从“寒”字看出天气很冷,所以雪很大。

生:我从“绝”看出了雪很大。因为雪太大,鸟儿们都飞走了。

生:我从“灭”看出了雪很大。人们都不敢到山上来了,就算来过,脚印也很快被大雪盖住了。所以雪太大了。(教师在山上和路上画满了雪)

师:你能将眼前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一座座大山上落满了雪,鸟儿们因为怕冷都飞走了,一只也看不到。山路上也全是雪,一个人也没有。一只小船漂在江面上,一位老渔翁坐在船上正在钓鱼呢!

简洁、清晰的教学步骤——读读诗文,想想画面,说说理由。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2.音乐渲染情渐浓。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例如在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一段深沉的古筝曲,曲调伴着江水涌动的声音引人深思,特别是那哀怨愁苦的曲调更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看到诗中的画,悟到诗中的情,再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通过深沉的古筝曲感受到了诗人落榜之后那种孤寂惆怅的心情。教师若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学生将会对古诗有更新的认识,他们在音乐的陪伴之下会张开想象的翅膀,扩大思维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音乐美、词句美、意境美,丰富了情感,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为进一步体会古诗的词句奠定了基础。

3.创造表演意境生。课堂上创造性的即兴表演能促使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同时更能深刻领悟意境。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全诗的中心画面,是持续进行的活动。怎样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画面活起来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以表演激趣,让他们感受其中的意境。

教师启发:高高的青山上云雾缭绕,浓浓的雾霭中走出一个人,这就是——诗人贾岛。山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天边。贾岛要去拜访一名隐士,可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他眼前一亮,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有一位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书,心想:也许这个儿童就是隐士的童子吧。贾岛看到的情景,你看到了吗?请你演一演诗中的贾岛和童子,贾岛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童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学生先完成这样的一道填空题:

松下问童子:______?

______:言师采药去。

______?只在此山中。

______?云深不知处。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完成了填空,表演的学生也就知道所要进行的对话内容了。

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接着问:“诗人贾岛和童子还会有哪些对话呢?童子的师父回来后,童子又是怎么将贾岛来访的事情告诉师父的呢?展开我们的想象,试着再说几句话,可以先写一写,然后同桌交流。”学生进行第二次表演,无论是内容还是效果都比第一次表演生动了许多。

三、体会作品的情感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品的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操、情绪、情调都是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述的景物,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隐藏于诗中的个人情感。如教学《江雪》一诗时,在学生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诗人主要描写了冬天的哪些景物?从中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从“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孤舟”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柳宗元在作品中表现了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

关于雪的现代诗范文6

关键词:同形语 雪 中日

中日同形语是在汉字传到日本之后,在两国语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参照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彩陶上一些文字模样的简单刻画,就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而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据《古事记》的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即公元285年,五经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来到日本,汉字始传入日本。进入六世纪之后,随着遣隋使遣唐使的来华,大量的汉学典籍和佛教经典涌入日本。汉字在日本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上层社会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这一时期,在日本出现的大量的汉字词,对日本汉字词汇的影响很大。镰仓时期,由于汉学与汉诗在日本的盛行,坡等宋朝诗人的诗和文章在日本受到推崇,这些诗与文章中的汉字词也有不少成为现存的中日同形语。这些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中日同形语,在后世各自的发展中,意义有的有所添加,有的有所减少,也有的意思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本文将以日语中“雪”的别名为例,考察一下中日同形语的释义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一、雪的别名之 “六出”

“六出”在日语中是雪的别称。而在中文中,“六出”的意思要丰富一些。《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释义如下:(1)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六出。雪花曰。”南朝陈徐陵《咏雪》:“M若天庭瑞,p雪эL斜。三r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唐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宋王禹《贺雪表》:“靡神不e,有感t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r之望。”清赵翼《戏作》诗:“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2)谓一花生六瓣。南朝梁任P《述异记》卷上:“东海郡尉于台有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号六仙人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宋陆游《二友》诗:“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3)古代妇女有“七出”之条,犯其一条即被休弃,唯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称为“六出”。《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唐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u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天子、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唯有六出耳。”

二、雪的别名之天花(天华)

“天花(天华)”在日语中用作佛教用语,意为“天上灵妙的花”。《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1)亦作「天华。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南朝陈徐陵《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宋辛弃疾《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清姚鼐《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钟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2)指雪。唐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金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疏竹共风流。”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三、雪的别名之风花

“风花”日语中的释义为“雪花、飞雪”。《汉语大词典》中对“风花”的释义有:(1)风中的花。《南齐书・乐志》:“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堂。”唐卢照邻《折杨柳》诗:“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宋陈师道《奏酬应物》诗:“生世如风花,高下亦偶然。”(2)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宋晁补之《祝家墩阻水旦起舟人云天上风花顺矣作一绝》:“明日扬c应复驶,蒸云散乱作风花。”明杨慎《田家喜晴谣》:“风花闪日日笑云,云气烘为雀头色。”自注:“俗以云气斑驳谓之风花。”(3)指起风前的大雾。宋陆游《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雨脚稍收初见日,风花忽起又遮山。”自注:“风欲作,则大雾充塞,谓之风花。”(4)指用华丽辞藻写景状物的诗文。唐白居易《答故人》诗:“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五》:“《诗眼》云:‘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清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四、雪的别称之青女

“青女”在日语中意为掌控霜雪的女神,转义为雪;同时又可以指代那些青涩的、涉世未深的少女,或是宫廷中没有官阶的女性。而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如下含义:(1)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唐杜甫《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清姚鼐《问张荷塘疾》诗:“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郭沫若《东风吟》:“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2)借指霜雪。唐寒山《诗》之一一五:“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宋王安石《红梨》诗:“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元张可久《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权独占,青女三白势转严。”清纳兰性德《浪淘沙・秋思》词:“霜讯下银塘,并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3)喻指白发。明顾大典《青衫记・乐天赏花》:“繁华易陨,恐青女又侵青镜。”

五、雪的别称之玉屑

“玉屑”在日语中,意指雪花,又可以指代玉的碎屑或是灵丹妙药,同时又用来描述妙词佳句。与此相对,《汉语大词典》里的“玉屑”意为:(1)玉的碎末。《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昔汉武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宋谢翱《后桂花引》:“修月仙人饭玉屑,瑶鸭腾腾何处k。”(2)碎末的美称。唐李贺《题赵生壁》诗:“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此指米粉。《群音类选・双忠记・张母忆儿》:“又节届端阳,酒泛菖蒲玉屑香。”此指香粉。(3)谓华而不实的文词。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4)转以喻美好的文辞。元许有孚《观雪冷然台》诗:“坡诗诵得聚星堂,字字珠玑飞玉屑。”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叠韵诗》:“话旧尚能霏玉屑,延龄端不藉金丹。”(5)比喻雪末。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群音类选・升仙记・复度文公》:“万里云彤,玉屑银砂乱洒空。这雪声敲窗纸,势压梅梢,色映帘笼。”茅盾《新疆风土杂记》诗:“纷飞玉屑到帘栊,大地银铺一望中。”(6)纸名。即麻纸。产于蜀地。南唐李后主请蜀笺工制造,因与玉屑无异,故名。参阅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

此外,日语中的雪花,还可以称为“六出花”“六花”等。汉语中,雪花还被称为“寒酥”“玉龙”等。《汉语大词典》中对应的解释如下:

寒酥,喻指雪花。明徐渭《谑雪》诗:“一行分向朱门屋,误落寒酥点羊肉。”明徐渭《梨花》诗之三:“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

玉龙,(1)龙形的玉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2)传说中的神龙。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金高庭玉《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永安寺壁上有梅田女史题诗云:‘灵妃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绿苔。’”(3)指龙形的漏壶。宋张孝祥《菩萨蛮》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雪。”元萨都剌《章贡道中》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4)喻剑。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王琦汇解:“玉龙,剑也。”唐吕岩《化江南简寂观磨剑赠侯道士》诗:“欲整锋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5)喻笛。宋林逋《霜天晓月・题梅》词:“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元张翥《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词:“闲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叠。”(6)喻雪。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张元《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水浒传》第十一回:“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清秋瑾《齐天乐・雪》词:“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念奴娇・昆仑》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由上述举例可以看出,日语虽然在历史上深受汉语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同形词在后世使用语境及使用频率的差别,中日同形语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词,如“六出”、“风花”、“玉屑”等,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了丰富的释义,但是在现代日语中的释义却相对单一;有的词,如“天花”,其在现代日语中完整的保留了古代释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添加了新的含义;同样,又如“青女”,中日两国语言在其后世的发展中,都添加了新的含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