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年度总结范例6篇

义工年度总结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1

一、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观察事物,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积极构筑抵御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由化、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一切腐朽思想侵蚀的坚固防线。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二、强化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本年度, 我重视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在工作中,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一是自觉加强学习。我通过报纸、书本、电视等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增强自己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自觉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为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二是参加了市里面组织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首先做到不请假不缺席,认真记笔记写心得体会,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理论精神。在学习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认真学习工作业务知识,重点学习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专业和电脑知识。在学习方法上做到抓住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电脑知识方面主要是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三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特点,利用闲余时间,选择性地开展学习,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法》、《刑法》、《民法》,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努力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一》、强化德育管理,净化育人环境

1.以人为本,探索富有时代特征的中专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核心。首先加强德育了工作的领导,首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其次学校制定了德育工作计划,三是学校在秋季开展了以“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为主题思想教育活动,通过各班主题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使德育工作得以落到实处,使校风、学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加强班主任管理,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首先完善了《班主任工作细则》,使《细则》更具有操作性。其次,结合我校班级工作特点,开好班主任每周二的工作例会。例会除了布置工作任务,同时还研讨各班教与学的情况,交流各班管理经验,探讨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以会代训来提高班主任的水平。三是抓好班主任考评工作。根据《班主任工作细则》和其他考核制度,做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班主任实行量化考核,结果与津贴和奖金挂钩。

3.强化学生管理,抓好学生工作。开学初,学校开展了“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主题活动,制定了文明学生的标准和文明学生誓词。学校召开了“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的誓师大会,400多名学生为争做文明学生进行了集体宣誓。各个班各位同学都根据文明学生标准,对照检查,共同进步。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和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利用校广播站、橱窗、专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让学生介绍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报道好人好事,刊登文学稿件和个人作品,从而加大了宣传表彰和奖励力度,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展示自我,使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感到自己的进步,每天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构筑“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育人环境。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毕业实行双合格(文化理论实践实习成绩合格,思想品德合格)要求。

《二》、优化管理模式,狠抓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把教学工作管好了,可以保证学校形成正常教学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我们修订和完善了一些管理制度,本期《教学常规管理条例》,《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学工作计划》等规章制度。加强了教学的制度保证 2012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度工会工作总结 幼儿园小班2012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度采矿技术工作总结 管理所2012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度县森林公安分局工作总结 县林业局2012年度护林防火工作总结 2012年度酒管工作总结

【返回 年度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2、抓过程管理。首先抓了教学计划的制定,做到科室有计划,人人有进度。其次对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定期进行检查。 第三是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第四抓好终端管理。考试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同时对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形成有很好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认真抓了期末考试,做到考试逗硬,改卷认真,评分公正。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

《三》、狠抓综合治理和卫生工作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创建文明校园活动,我们狠抓综合治理和清洁卫生工作。在安全防范上,学校实行岗位责任制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门卫的管理,加强了住校生、走读生进出校园管理,学校通过生活老师,班主任以及团委、学生会成员和学生管理干事等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有效地扼制了不良分子对学校的干扰,确保了学校工作的正常进行,把“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工作落到了实处。在卫生工作方面,我们着重抓好教室、寝室及周边环境的卫生,定时对教室及寝室进行检查。由于学校各部门对卫生工作的重视,校园环境整洁,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良好。

四、廉洁奉公,率先垂范

一年多来,我认真落实党的廉政建设方针政策,坚持廉洁奉公,率先垂范,没有任何腐败行为,更没有违法行为。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2

延安时期,非常重视纠正错误思想,并且经常针对纠正错误思想路线进行总结。早在1937年4月24日,就对过去陈独秀、李立三的宗派主义错误进行了总结,提出以后还会不免发生,因此要继续开展反对宗派主义的斗争。1937年6月1日,分析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5年以来,之所以存在错误,原因就在于存在“左“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命令主义、冒险主义等错误,这不仅体现在党内关系方面,还体现在理论宣传的过程当中。不仅如此,还深刻总结了导致“左”的错误的四个因素:第一,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存在,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极端困难,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环境也很艰苦;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很多人存在阶级成分的问题,例如小资产阶级和幼年无产阶级;第三,没有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紧密融入中国的革命实际当中;第四,仍然存在斗争策略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提出,要克服“左”的传统,一定要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到了1937年七八月间,对党的历史经验以文章的形式总结出来,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文章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领域,对党和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进行了哲学概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的阶段性成果。这两篇文章为全党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准备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其中,《实践论》深刻地揭露了唯心论和机械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思想根源,指出它们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结果。这一科学结论是在同党内“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斗争中形成的。《矛盾论》中的哲学观点同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浑然一体的。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科学原理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对马克思主义为何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充分的哲学论证。在此基础上,针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从哲学角度作出了详尽的批判。1941年,写作《关于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内容长达5万字。这篇文章批判了王明“左”倾路线的主观主义、冒险主义、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年,在《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中,对王明“左”倾路线作出概括:这条路线的性质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而在形态的完备上,在实践的长久上,在结果的严重上,则超过了陈独秀、李立三两次的错误路线。结论草案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在思想、政治、军事、组织上所犯的严重错误。1942年2月1日,在其所作的报告《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中明确指出了在学风、党风和文风上不正的问题,所谓学风不正是说存在主观主义;所谓党风不正是说存在宗派主义;所谓文风不正是说存在党八股。对于教条主义的问题,1942年3月2日在谈到党的创立至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的经过中提到,中国的教条有两种,一种是旧教条,一种是洋教条。旧教条被“”所打破,但在大革命失败后,又出现了洋教条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那么整风运动是另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1943年4月13日,总结了自由主义的特点。指出自由主义在党内和党外是不同的:思想自由与自由主义应有区别,党内有思想自由,但不能有自由主义。要正确区分在立场方面的坚定以及在策略上的灵活。自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以来,党内生长了一种自由主义倾向,要达到整风的目的,就必须要克服这种自由主义的倾向。克服自由主义倾向的有力武器就是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备的武器。1943年9月7日-10月6日,对十年内战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总结。指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制造者是王明,博古具体实行了这条路线。1943年10月14日,再次对王明的错误思想路线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有22年经验,有军队有根据地,已有三次革命的经验,不能再容许王明路线占领导地位了。1943年11月13日到27日,以遵义会议为界限,总结遵义会议以前的路线和以后的路线是非马列主义和马列主义的区别。1944年3月5日,对路线、作风以及时局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关于路线学习问题,强调:王明、博古同志是党内问题。整风运动是治病救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反对、陈独秀、李立三路线的斗争。由于当时没有清算到底,彻底肃清错误思想路线,所以并没有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过去未做过认真研究理论和研究历史的工作,对犯错误者只是惩罚。没有认清立三路线的错误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急性病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必然性,不是个人的偶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中国社会小资产阶级占多数,所以需要强调产生错误的社会原因,而不是强调个人问题。关于工作作风问题,指出:经过整顿三风、审查干部和路线学习,有些领导同志的工作作风有进步。但从全党来说这个作风问题还很严重,作风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不论对于个人来讲,还是对于革命来讲,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关于时局和方针问题,指出:要使既不能投降又不能打内战。

二、总结教育经验

在总结教学方法方面,1937年9月10日,就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发表意见,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军事理论应讲授战略思想、战略原则。针对有些高级军事干部对战略问题毫无兴趣的问题,提出要改变教学方法,要变旧的注入式教学法为启发式的教学法。1938年12月12日,总结办学经验时提到,在已经建立了多所学校,并且训练了很多干部的基础上,强调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于训练大批干部到前线去,领导游击队、军队,组织群众,发展统一战线,等等。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强调还要保证物质需求,这需要自己动手解决。1941年8月27日,讨论党内教育发展问题时,总结:过去学校教育没有注重对理论的运用,缺乏联系实际的教育。所以指出,首先应当承认缺乏关于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才能真正实行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改造各方面教育。1941年12月17日,总结关于马列主义的教育工作,指出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仅仅是形式上的教育,而忽略了理论的实质教育,忽略了对理论的运用。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际有效地结合。关于总结干部教育的经验方面,指出在职干部教育存在四个缺点:第一,没有着重本身业务的学习;第二,忽视政治教育;第三,对文化水平低的工农老干部没有以文化教育为主;第四,理论学习无组织无目的。1943年3月16日,指出干部教育非常重要,干部教育要重于国民教育,并且提出了干部教育的方法。在对干部的教育当中,整风教育与思想教育要放在主要位置;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当中,要将高级干部的教育放在主要位置。1943年8月15日,作《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时,对整风运动中干部的审查工作与内战时错误的肃反方针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内战时期错误的肃反方针,即逼、供、信。在整风运动当中,对干部的审查工作由首长负责,注重调查分析,是从培养干部、教育干部的角度来进行的。

三、总结学习经验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3

我从事办公室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离工作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能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端正工作态度,积极的向其他同志请教和学习,能踏实、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出版社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学习体会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党员先进性标准,同时也认真地审视了自身今年以来的思想和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思想实际,我准备:

第一,要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党章规定的共产党员义务的第一条。共产党员必须懂得: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清醒于理论上的坚定。有些同志在重大问题上政治不敏锐,甚至失去辨别能力,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论上贫乏,政治上就不清醒。只有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永远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共产主义纯洁性。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最重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改造主观世界,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自觉性。评价一个共产党员重要的是看他做的怎么样,看他能不能在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实现学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第三,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党章中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作为共产党员的一项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当即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对社会,对经济影响愈来愈大。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增强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共产党员要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一靠学习,二靠实践。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努力成为本职岗位上的内行和能手。

共产党员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不但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要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加倍认真负责,更加严格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向党员同志看齐,缩小同党员同志的差距,经受住党组织的考验。无论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都始终坚信党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毫不动摇地跟党走,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工作总结范文

同志们:

平远县供电局第九届二次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今天在这里正式召开,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盛市、县各级工作会议精神,回顾**年度的主要工作情况,表彰过去一年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部署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此我代表企业行政组织就企业**年度工作情况和**年工作思路及任务目标向大会报告,请代表们审议。

一年来,我们在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企业全体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有了新的突破,度过了最困难的经济时期。**年度企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安全供电;加强电网建设,立足本职争创佳绩,在企业内部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开拓电力市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紧紧围绕年度工作任务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致力于安全、文明、多供、少损、优质、高效的电力生产方针。

辛勤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过去一年较为波动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部分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在此,我代表企业感谢在座各位代表对企业工作的支持,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企业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谢意。

一.企业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及电网建设完成情况

1.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购电量:实现2.204亿千瓦时,比XX年度实际购电1.856亿千瓦时增长18.75%,比XX年的计划1.640亿千瓦时增长34.39%。其中:购县直电站电量0.51亿千瓦时,比上年度0.333亿千瓦时,增53.15%,占总购电量的23.14%;购各镇电量0.972亿千瓦时,比上年度0.878亿千瓦时,增10.7%,占总购电量44.1%;购省网电量0.722亿千瓦时,比上年度0.645亿千瓦时,增11.94%,占总购电量的32.76%。

售电量:实现2.098亿千瓦时,比XX年度实际售电1.766亿千瓦时增长18.80%,比XX年计划售电1.620亿千瓦时,增长29.51%。其中:工业售电1.004亿千瓦时,比上年度0.885亿千瓦时,增13.45%,占总售电量的47.86%;向各镇售电0.669亿千瓦时,比上年度0.564亿千瓦时,增18.62%,占总售电量的31.89%;生活售电0.164亿千瓦时,比上年度0.142亿千瓦时增15.49%,占总售电量的7.82%;售省网电量0.082亿千瓦时,比上年度0.048亿千瓦时,增70.83%,占总售电量3.91%;其它售电0.0054亿千瓦时,与上年度0.0054亿千瓦时持平,占总售电量0.26%;商业和非普工业售电量0.175亿千瓦时,占总售电量8.34%。

线损率:4.8%,比XX年度的4.9%,下降了0.1个百分点。

供电销售收入:实现10288.92万元,比XX年度8646万元增1642.92万元,增19%。

供电利润:亏损92.61万元,比上年度亏损421万元,减亏了328.39万元。

上交税收:1248.33万元,比上年度823.87万元,增51.52%。

人均创税:实现2.06万元,比上年度1.53万元增34.64%。

平均售电单价:490.25元/千千瓦时,比上年度的489.58元/千千瓦时,增0.67元/千千瓦时,增0.14%。

平均售电成本:444.66元/千千瓦时,比上年度的464.60元/千千瓦时,减19.94元/千千瓦时,减4.29%。

固定资产总值:13161.76万元,比上年度11294.30万元增1867.46万元,增16.53%。

全员劳动生产率:11616元。

2.安全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实现全年无重大设备损坏事故,无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

设备完好率保持100%。

供电可靠率达99.49%。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4

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

一、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

1842——1949年(中国近代经济史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的和剧烈的变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进入了从使用手工工具生产到使用机器生产的过渡。在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史上。是一次新飞跃的开始,也是中国工业现代化即工业化的开端。

中国生产力现代化的起步,晚于英、法、美等国100多年,因而有后发现象,即一开始就可以接受、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在19世纪中叶已有的设备和技术。这使中国的生产力,从设备技术层次上说,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说,现代化的进展缓慢。直到1949年,现代生产力在整个社会生产力中占的比重一直很小。

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处在后发地位。后发地位有其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的半殖民地国际地位使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处于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半封建社会结构又使它的国内环境恶劣,以致引进的和内部发展起来的现代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长期并存。在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地区,生产力中存在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各种衔接形式。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多元的、多层次的结构。从部门言,在交通运输业中,从肩挑手提到手推车(鸡公车)、手拉车(板车),到脚蹬的三轮车、自行车,到利用畜力的马车、大车,从电车、汽车、火车,到轮船、飞机等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都同时存在。工业生产领域里,各个层次的设备,技术几乎无所不有,即使在最先进的部门或工厂里,也并存着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多个层次。从地区言,在某些边远地区和山区,使用木棍、鱼叉、弓箭、陶石纺轮等王具从事耕作、渔猎、捻线。这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早期出现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在部分山区,存在着奴隶社会早期出现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牧区的游牧生产方式,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游牧业没有重大区别。在多元的生产力结构中,最广泛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农业与手工工业的结合。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便已普遍存在的生产方式。从城乡言,在少数城市与矿区,使用机器生产或半机械牛产。在农村,某本卜县手工生产。在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部门中,并存着从原始工具到现代机器的各个层次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或同一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生产力多层次也就是部门、地区、城乡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

在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中,基本的层次是两个:机器生产力(现代生产力,新式生产力)和手工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旧式生产力)。无论是就产值言或按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计算,比重最大的层次都是手工生产力。

就产值言,1914年,“近代生产”与“旧式生产”的产值(1936年币值)分别为2.9亿元和149.9l亿元,即1.89%和98.11%。1936年,它们的产值分别为13.12亿元和193.3亿元,即6.35%和93.65①山两者都有增长,但前者快于后者。另一种估计是: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手工劳动创造的产值所占比重,1936年是89.2%,1949年是83%。②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占了4/5以上。

以手工工具进行劳动的部门,主要是农业。农业中机器生产占的比重微乎其微。1933年,在国民生产净值中,农业占62%一65%。1936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5.8%。1949年,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9.4%;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58.5%,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个手工劳动的农业国。

--------------------------

①刘佛丁、王玉茹、于建玮:《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7页。

②根据丁世洵:《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几个问题》,《南开大学学报》1976年 第4期数字计算。据刘佛丁、王玉茹计算,1936年,在国民收入中,农业占64.5%.工业、服务业占35.5%;在就业人口中,农业占75.52%,工业、服务业占24.28%(见上引刘佛丁等人之书,第308页)。

在工业总产值中,手工业总产值占的比重,1936年为68.96%,1949年为43.58%,个体手工业总产值占4l。38%。

在全国运输总量中,木帆船、畜力车、人力车和肩挑背驮运载的占70%以上。

就劳动力计算,1949年,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人数的91.5%,占工农业劳动者总数94%以上;另一种统计数据是:1.7亿个劳动力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约占80%,从事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约占20%。在这20%中,约有一半是以传统戴式从事生产的城乡个体手工业者、挑运工人与建筑工人,另一举为现代企业中的产业工人。在工业中,工场手工业工人与工厂工人的人数约为6:l。这就是说,95%左右的劳动者从事手工劳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二、生产力的落后性

(一)生产力发展速度缓慢

1842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是有发展的。

据中日经济史专家组成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核算组计算的初步数据,1840年国内生产总值129.88亿元(1933年币值),1936年252.64亿元,比1840年增长94.52%。”1949年190.44亿元比1840年增长46.63%。英.麦迪逊按固定价格计算的结果,中国192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820年的190.48%,1952年为1820年的168.43%。130年或1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到避免1倍,这种速度很慢。

相对于此前和此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速度最慢。据英·麦迪逊的数据,中国1700~18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O.85%,1820~1952年是O.22%,1952~1978年是4.4%,1978~1995年是7.49%。1820~1952年的增长率是最低的。

------------------------------

① 江海:《中国近代经济统计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l期

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生产力发展速度来说,中国也是很慢的。1820~1952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1.62%,欧洲是1.7l%,美国3.78%。中国的邻国印度是O.54%。日本1.74%,俄罗斯2.08%。中国仅0.22%,比这些国家慢得多。

上述统计年限选择1820年和1952年,是因为前者代表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发展最高水平,后者是国民经济恢复期之末年,其经济发展指标代表的是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发展最高水平。

在1820~1952年期间,中国人口由3.8l亿增加到5.69亿,增长率比许多国家高,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快,以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负增长,比许多国家慢:世界平均是0.92%,欧洲1.03%,美国l.63%, 日本0.95%,俄罗斯1.04%,印度0.1%,中国是一0.08%。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820年为28.67%,1929年为lO.3%,1950年降至6.25%。①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落后的第一个表现是,在生产力多层次结构中,现代化生产力很薄弱。现代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在1936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只占34.9%,其中,现代工业只占10.8%。1949年,相应的比例是3。.1%和17%。②

-------------------------------

①英.麦迪逊(Angus Maddison):《世界经济200年回顾》,中译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31~135、158页。

②根据丁世洵:《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几个问题》,《南开大学学报》1976年第4期数字计算。据刘佛丁、王玉茹计算,1936年,在国民收入中农业占64.5%.工业、服务业占35.5,%在就业人口中,农业占75.52%,工业、服务业占24.28%(见上引书第308页)。

在现代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很小。据估算,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的比重1936年为23%左右,1949年28。8%。①生铁在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1943年)是180万吨,钢92.3万吨。②重工业的生产技术落后,最大、最先进的钢铁企业鞍山钢铁厂,其技术设备也不是世界先进水平,技术操作没有全部机械化。重工业中,大多是外国在中国的机械修理厂,以及为外国提供原料和半成品的矿山和工厂。这种状况的重工业,无力为轻工业和农业以及自身提供现代化的装备,不能成为工业独立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水平低下与落后,直接表现为人均产量少。1936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几种主要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对比,情况如下:电力,苏联219.3度,美国1144.5度,英国514.9度,中国7.9度;钢,苏联95.3公斤,美国376.3公斤,英国253.2公斤,中国O.9公斤;棉布,苏联20.28米,美国61.42米,英国70.38米,中国7.34米(包括个体手工业者生产的棉布在内)。1949年中国的人均占有量与1950年的印度相比:电力,印度为中国的l.7倍,钢为13倍,棉布为2.75倍。中国比长期是殖民地的印度还要落后。

在农业方面,生产经营是以个体手工劳动为特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劳动生产率很低,每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少,产值低。粮食和棉花的最高年产量是在1931一1937年。一种估计是粮食12069万吨,棉花80.5万吨。③另一种估计是粮食15188.5万

-----------------------

① 杨坚白:《我国八年来的经济建设》.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3页。按净产值计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1949年,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在工业的15.5%中,轻工业为11%,重工业为4.5%。

②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63~164页.

③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8、 34l页。

吨,棉花94.5万吨。①1949年,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单产每亩68.5公斤;棉花总产量44.4万吨,单产每亩10.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09公斤,棉花O.8公斤。②1949年,农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是245亿元(折合新人民币1955年币值),占国民收入总额的68.4%。以4.8亿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创造国民收入5l元。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中可以用于积累的部分是很小的,决定了人口中的大多数只能去生产粮食、棉花,抽不出更多的劳动力与资金去经营农业的其他部门和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所以,农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种植业。以1949年的农业总产值为100%,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状况是:农业占82.5%,林业0.6%,牧业12.4%,渔业O.2%,副业4.3%。全国总人口89%以上的人忙于生产粮食、棉花,同时还要进口粮食和棉花。尽管如此,:大多数劳动者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过上吃饱穿暖的小康生活。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均国民收入必然少。学者们对1933年、1936年、1949年的国民收入与人口数有多种估:算。1936年国民收入258亿元(当年币值),按当年汇率为77.36亿美元,按5亿人口计算,人均52元,折合15.45美元。1949年国民收入,按1936年中国币值计算为189.48亿元,人均34.98元,③按当年汇率折合239亿美元(从1936年到

------------------------

①[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37、339页。

②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与农业部统计局1958年公布的数据(1949年每亩单产70.9公斤,10809.5万吨。棉花44.5万吨,每亩单产l0.7公斤),稍有不同。见该局编:《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生产统计资料汇编》,农业出版社,1958年,第7、9、34、36页。

③刘佛丁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1949年,美元也在贬值),按5.4亿人口计算,人均44.26美元。①是当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l/20,英国的l/ll,法国的l/6。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产值比印度低20%。②

社会生产力的两个层次,即现代的机器生产力与传统的手工生产力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例如,机器纺纱能力的增长,使农民家庭手工纺纱受到排斥和淘汰。机器纺纱用的原料——棉花,是手工生产的。它的产品—— 棉纱,有很大一部分售给农民家庭和城乡手工工场,作为织布的原料,推动了手工织布业的发展。从家庭手工业、个体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现代化的表现之一。例如,轮船与火车会代替沿途传统运输工具及相关从业者。许多农副产品,靠肩挑、手推车、马车、木帆船等,从深山邃谷、穷乡僻壤运至车站、码头,由人力搬运到火车、轮船上,然后由火车、轮船运到国内各地。而外国进口的和城市生产的部分工业品,由火车、轮船运至一些车站、码头后,由人力搬运下来,再由人力挑、推或驾驶马车、帆船运至其他城镇或乡村。在社会生产中,普遍地存在着这种现代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既竞争又衔接、互补的现象。从手工生产为主转变到使用机器生产为主,:是中国工业化的过程。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经济现代化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生产力去替代传统生产力,而是在培育现代生产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生产力中有价值的东西(如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有机种植,家庭生产;手工业中的传统工艺等)及其对现代生产力的互补作用,才可以避免既有的生产能力受到破坏,才能使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并带来各阶层收入的普遍增加和社会稳定。

----------------------

① 赵德馨等:《近代小西关系与中国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9~241 页,表3.表4 —1,表4—2中的人口数45000万人,应为54000万人。人均数值随之变动。据联合同的地区组织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美同是1453美元,西欧是173美元。 日本是100美元,印度是57美元.中国是27美元。(日本)小岛朋之:《“东方巨人”面临各种课程》:“1949年时的入均国民收入仪为18美元”。载[日本]《产经新闻》1999午10月4日。折合美元数宁的不同,是由于采用不同年份的美元值,以及不同的折算的方法。

② 前引刘佛丁等人之书第五章附录。

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生产力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多层次结构的这个特点有重要意义。只看到手工生产为主这个方面,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中的现代生产力部分,是认为中国缺乏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物质技术基础的认识根源。谁犯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谁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如果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这个特点,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中手工劳动为主的这个方面,是认为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可以在短时期内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盲目求纯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认识根源。谁犯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国现代化过程,在经济领域内,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以卷入世界市场为特征的商品交换的发展和以使用机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后者为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1842~1949年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述现代生产力的出现与发展,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

1842年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爭,强迫中国在沿海、沿边、沿江及主要陆路干道上,向它们开放了85个商埠。1898~1930年,中国政府又主动开放2O多个口岸。这些地方成为中外经济交往的基地。随着外国商人到这些城市经商、设厂、办银行,带来了商品、资金以及股份公司等经济组织。19世纪末,中国自己也办起了银行,后来又创立各种交易所。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等少数城市中,已出现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形成一整套现代市场体系.银行、各种交易所、证券买卖相当规范。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类经济组织与工具,在这些城市中已是应有尽有,只不过规模和程度不同罢了。城市与城市之间,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交通运输工具,各种经济联系颇为密切。法定的全国统一的度量衡与货币制度在逐步推行。各地区有层次不同的地区中心市场。上海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远东地区的商业中心、运输中心和金融中心。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初具规模。

市场有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1864年(有海关统计的一年)至1931年(进出口最多的一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由9486.5万海关两,增加到234296.5万海关两,67年间增加近24倍(以美元计算的贸易值和物量指数仅5倍多),速度不慢,但人均不足s两。①1840年前后国内贩运贸易7种主要商品的流通额估计为3.5亿两(规元)。②1890年国内市场商品量11.74亿两。1936年120.17亿两。46年间增加9.24倍。粮食的商品率,1840年为 lO.5%,1894年为15.8%,1931年31.4%。1920年,工农业总产值159.3亿元,其中商品值92.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1936年,工农业总产值242.4亿元,其中商品值168.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4%。③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值已近60%~70%。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中还包括进口商品,其价值,1920年约11.9亿元,1936年约15.6亿元。

--------------------

① 据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第59~63页的数据计算。

②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3页。

③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第 153~154页,第209~210页。

在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在1937年以前相当快。1894—1919年的25年间,中国农村几种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3.4%。1919~1936年增长了1.07倍,年增长率近5%。1936年,农产品的商品率已达30%。①

1842—1949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期快。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起基础性作用的时期,亦即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时期。

二、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

1842~1949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很不充分;发展的程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差距很大。这种状况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的。

直到1949年,以手工劳动为特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在生产单位中占绝大部分。它们是基本的生产形式与经济单位。其中,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民经济占主要地位,其次是个体手工业者。中国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为特征的农业国。在1842~1949年的108年间,农民经济从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但是农民中成为小商品生产者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从全国农业产品来看,商品率仍低;从全国农民经济来看,商品化的程度不高,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经济。

-------------------------

①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lO9~110页。

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地区调查资料说明,除了上海、无锡、苏州、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的农村和广州、天津的近郊外,在广大乡村,农产产品的商品率,从总体上说,是低下的。农民在经济上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实际的进展情况很慢。原因在于:只有极少数的农户可以看成是农业小商品生产者,即他们的大多数产品是为市场生产的,同时大部分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从市场上购买的。绝大多数的农产仍是男耕女织的生产结构,产品的主要部分是供自己直接消费,偶而出售部分产品,主要是为了购买物品及交纳租税而需要货币。农户产品的商品率各地不同,同一地区内各户不同,但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却基本相同。下列数字可以说明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这个问题。20世纪30年代,农产品商品率30%;对外贸易总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据1936年40个海关货运单统计,国内埠际轮船运载的贸易额为11.85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242.39亿元)的4.8%,占当年国民收入(258亿元)的4.6%。全部埠际贸易额估计为上述轮船运载数的4倍,即47.30亿元,上述百分比相应为16.3%和18.6%。货币流通总量31.9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19%。①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商品——市场经济有所发展,但发展很不充分。

必须提到的是,在1937年以后,由于战争造成的生产力受破坏,地区分割,城乡交流阻塞,原有的商品流转路线中断,对外贸易不畅,田赋由征收货币转为征收实物,恶性通货膨胀使一些地区实行以实物、黄金、银元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商品经济曲向前发展转为后退。到1948一1949年,商品流转额在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粗略地估计,大概在lO%~12%左右。中国近代的经济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因而是一种半自然经济。

--------------------

① 工农业总产值,据上引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第210页;货币流通总量,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s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页。

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城市化水平低。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1800年,世界平均为3%,低于中国的水平。1900年,世界平均为13.6%,中国1893年为6%。1949年,世界平均为28.8%,中国为lO.6%。①这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时期,城市化进展慢,水平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扩大。

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

一、八种所有制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包括8种所有制:①原始氏族所有制。②奴隶主所有制。③领主所有制。④地主所有制。⑤资本家所有制。⑥国家所有制。⑦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⑧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前3种所有制只存在于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②后5种存在于广大地区,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之所以有多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多层次结构状态。这是决定性的因素。其次,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最后,是由于中国从传统社会步人现代社会的国际环境与转机。中国由独立的形态转变为半殖民地性质的经济形态,是一系列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造成的。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到之处,总是按照自己的面貌与需要来改造和影响中国经济。它们为了自己的利

---------------------------

①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5l、26l页。

②关于这8种所有制,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结束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益,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银行、洋行等等。它们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和从中国运走绿茶、矿石等物资,需要利用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诸如商业网络、钱庄、运输工具,还需要兴办新的运输、通讯等手段,诸如轮船、铁路、电报等等。它们的行动必然导致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为了抵抗外国的侵略,“师夷以制夷”,展开各种斗争和学习,兴办工厂、铁路、银行,在市场上与外国商品竞争,等等。这样,新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产生了,旧的所有制却并未消灭,形成了新旧所有制并存的复杂结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所有制,与其他经济形态中的同类所有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而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关系,则更为复杂,更具特点。

二、新所有制的产生与地位

1842~1949年间,中国经济在所有制方面的主要变化,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成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一种起重大影响作用的、独立的经济成分。这是半封建经济形态区别于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

资本主义经济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1920年为16.1%,1936年为28%①(参见表1)。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里,资本主义所有制包括两大部分:本国资本所有制和外国资本家所有制。本国资本所有制包括资本家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两种。这3种资本的估值及其所占比重的演变趋势如表2所示。②

------------------------

① 刘佛丁、王玉茹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②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第207页。原表1947/1948国统区,1936年币值。t936年分关内与东北两个地区。本表中未包括东北,因东北此时属殖民地经济形态。百分比是本书作者计算的.“外国资本”,原表称“外国在华企业资本”;“国家资本”,原表称“官僚资本”;“私人资本”,原表称“民族资本”。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取得了在中国办厂的合法权利。随后,发达国家掀起了对华投资的高潮。到1914年,在中国近代工矿交通业中外国资本明显地居于垄断和支配的地位。外国资本所占比重达到高峰。以后比重下降,到1947~1948年,只占8%。这是由于1914年之后中国资本比外国资本增长快。1937~1945年没收了德、意、日等敌对国的在华资本。中国人民通过学习和斗争,在经济的独立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国家资本所占比重在1920年至1936年间,由13%升至38%。1920年时比私人资本少41个百分点,1936年则超过私人资本1个百分点,占据第一位。这主要是国有金融业资本膨胀,由1920年的2.3亿多元增加到1936年56.3亿元,16年间增加了23.5倍。金融业资本占的比重,1920年为25%,1936年为73.6%。国家资本在铁路、公路、邮电业中长期占垄断地位。国家资本在1947~1948年之所以升至高峰,是由于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敌伪资产的结果。

抗日战争发生之前,私人资本长期占主要地位。它的优势在工业制造业和商业领域。1920年,私人商业资本占商业资本总额的72.6%。私人工业制造业资本占工业制造业资本总额的52%。1936年相应的比重为75.6%和53.8%。①

以上是就资本额而言。就产值而言,1920~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年平均增长9.0%,外国产业资本3.9%。工业中国家资本年平均增长1.18%,民族资本12.4l%。②中国资本企业的生产比外国资本企业增长得快。在中国资本企业中,私人资本企业的产值比国家资本企业有更快的增长。到抗战前,私人资本企业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不仅超过了国家资本,也超过了外国资本。这种发展趋势被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所打断。

三、五种主要的所有制及其相互关系

(一)资本家所有制,或称私人资本主义。③它是一种新生的所有制。它以新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带来新的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是国民经济中的进步因素。

--------------------

① 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第208~09页。

② 刘佛丁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第218页,第211页。

③ 私人资本主义又被称为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的”即“本国的”、“中国的”,应是相对于“外国的”而言。传统论著中的“民族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对于“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相对于“外国资本主义”而言的概念,它不甚科学。

1842年前,中国经济中已有资本家所有制。它很微弱,处于萌芽状态。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种成分或一种独立的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资本家所有制工业的产值,1920年为2.5l亿元(1936年币值),1936年16.32亿元。年均增长12.4l%。这16年的速度不慢。在同一时期里,在中国工业资本中占的比重,私人资本由57.8%上升到88%。相应的,国家资本由42.2%降至12%。①在工业生产中,私人资本在这个时期占了绝对优势。在商业领域,相对于国家资本,私人资本一直处于优势。1937年以后,由于战时国有工业的发展,以及战后国家接收日伪工业,在工业资本中,国有资本占2/3,私人资本仅占l/3,其力量是微弱的。1948年,全国私人资本12.3万户,职工人数1643.8万人,资产净值(折合1956年人民币)20.8亿元,总产值68.28亿元。

私人资本主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封建经济的对立面,是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力量,是反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行为的力量,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新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在剥削劳动者方面,它与外国资本、封建主义、国家资本或多或少有利益一致的一面。部分资本家同时又是地主,其资金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两种生产方式之间融通。由于私人资本的微弱和资本家阶级在政治上的无权,私人资本企业在资金、设备、原料、材料、技术、运输等多个方面要依赖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与它们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国家所有制。在中国,这是一种自有国家以来就存在的古老的所有制。国有的范围很广,如土地、建筑物、工厂等等。其中有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在19世纪下半叶后出现的国有现代企业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所有制。

---------------------------

① 刘佛丁等:《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8页。

国家资本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27年后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后者的通俗称呼为“官僚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①它是国民政府建立后,凭借政权力量建立起来的。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所有,在国民经济中占垄断地位的经济成分。“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本在华财产和伪政权的财产,没收汉奸的财产,国有经济迅速膨胀。1948年,国家资本控制了全国银行的70%,纺锭的40%,织布机的60%。国民政府控制工业的主要机构是“资源委员会”。它掌握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糖产量的90%,以及全部石油和有色金属。在全国产业资本中,国家资本约占64%以上.在交通运输方面,它控制全部铁路、公路和43%以上的轮船吨位。在流通领域,它掌握十几个具有垄断性质的大贸易公司。

与发达国家或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不同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或旧中国经济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集中带来资本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同样是进入社会主义的台阶。

(三)外国资本家所有制,即外国在华企业资本所有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依仗本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特权,在中国办工厂、矿山、银行、商店、铁路等等,渗人中国国民经济的多个部门,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形成了一种成分。

与殖民地经济形态相比,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中外国所有制的特征,在于不是由一个外国独占,而是属于多个国家。全世界所有的资本主义强国,都对中国进行过经济侵略,都在中国有过投资。它们在中国的势力互相斗争,依其国力及在华力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

① 所谓通俗称呼,即不是科学概念。

②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1149页。

与主权独立国家的外国资本不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中的外国资本,有特权护身,且在某些时期某些部门中处于垄断或操纵的地位。

在华的外国资本家(所有制),带来资本、设备、技术与企业管理经验;既利用又破坏原有的封建经济组织;掠夺中国的财富,对中国资本起着示范、压制等多重作用。

(四)地主所有制。工842年以后,封建主义所有制起了重要变化。国家所有制的土地逐步转化成了私人土地。土地买卖向现代性质的自由买卖发展。封建主义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旧式地主经济衰败,出现了经营地主。地主中兼营工商业的比重加大。佃仆制在没落,永佃制和押租制在发展。实物地租中的对分制进一步为定额租制所代替;折租制扩展较快;少数地区出现了货币定额租制。地主与农民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产生了半封建性的富农。城市中的封建主义所有制比农村变化得早一些,快一些。到20世纪40年代,它仅以残余的形态存在.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看,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经济了。以地主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在农村仍占统治地位。在封建生产关系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封建经济逐渐丧失了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地位,变成帝国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主义所有制是一种走向没落的、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

(五)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包括生产领域的小生产者(主要是自耕农和手工业者)和流通领域的小商小贩。在中国,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也是一种古老的形态。1842年以后,这种所有制发生重要变化。一部分个体农民的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农户生产的产品中,进入市场的部分日益增多。农民经济由原来的完全依附于封建经济,变成部分依附于封建经济,部分依附于资本主义所有制主宰的市场经济,受世界市场上垄断资本主义的支配。城镇中个体手工业者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在市场上受到机器制品的排挤,有一小部分进入国际市场。前者衰落,后者发展。这一切加速小生产者的分化,极少数中农变成了富农,极少数手工业者变成了产业资本家,极少数小商变成了商业资本家。很多人却破产,其中有的人变成了资本主义所有制中的雇佣劳动者。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及个体劳动者的发展方向与1842年之前大不相同了。

在上述5种所有制中,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三种所有制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受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支配;都集中在城市,集中在现代工矿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商业、对外贸易等部门,与现代生产力、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相联系;企业规模大,活动范围广,影响力强。地主所有制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农村,存在于农业与手工业中,与传统的手工劳动与经营管理方式相联系,规模小,活动范围窄,影响力弱。就与之有关的人数、地区及产值来说,后两种所有制占多数。就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来看,前3种所有制处于主导的地位。忽视后两种所有制占多数,是企图跃过民主革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或“毕其功于一役”的认识根源。忽视前3种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不承认中国可以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根源。

转贴于 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

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实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次侵华战争,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从此,中国政府被迫实行开放政策,中国经济逐渐地被卷人世界范围的经济联系之中,中国市场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是被动的。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中国经济丧失独立性,变成依附型经济。

半殖民地性质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就是中国经济在对外关系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的地位。其实质是依附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这种依附是与上述外国资本侵入中国经济内部,成为中国经济结构的组成部分相伴随的。外国资本在一个时期内控制中国的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对外贸易、金融业、关税及财政。这些部门的依附程度、表现形式与发生时间不尽相同。从总体上说,是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变化的部门首先发生在对外贸易、关税和金融。变化的地区首先是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总之,变化首先发生在市场上,中国市场变成世界市场的一个依附的部分。市场的变化影响生产的变化。首先是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产品与世界市场发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外国的生产,外国的市场,外国的商人,处于主导的地位。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茶叶与生丝,由外国商人在中国收购并运到国外销售。处在这种关系下的中国农民和手工业者,其命运——他们生产的产品是否可以卖出以及能卖何种价钱,便逐渐地由世界市场摆布,即操纵在外国资本家手里。在工业方面,首先是机器、设备、技术依附外国;一些工矿的资金要靠在华的外国银行调剂,部分工业原料、材料、燃料要从外国进口。其次,在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为外国资本在中国进行侵略与掠夺活动服务的行业优先得到发展,如船舶修理业、出口商品加工业、打包业、运输业、矿砂开采业等。在地区上,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口岸城市。这些城市里有租界,有外资的电力公司,有工厂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公共设施,融通资金与获取机器、设备、技术、原料、材料、燃料、动力都较为方便。一些资本家办工厂时,邀请外资人股,或在外国驻华领事馆注册,以对付中国政府的阻拦。中国金融业的依附性很严重。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汇率是以英资汇丰银行的挂牌为准。中国货币的依附色彩浓厚,法币币值与外汇挂钩,通过外汇比值钉结在英、美两国的货币上。

经济上的不独立性,首先是因为经济的落后,同时是由于政治上只有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是不独立所决定的。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历史告诉人们:丧失政治上的独立,经济就必然是依附性的;不先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便不可能有独立的民族经济。

国民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

1842年以前,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中英鸦片战争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有新的性质与特征。这种不平衡,除上文已述者外,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842年以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比过去更加厉害了。地区之间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且有了某些性质的不同。如原本都是自然经济,现在,有的地区仍停留在自然经济状况,有的已是市场经济了;原本都是封建经济,现在,有的地区仍是封建经济,有的地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有的地区已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原本都是权自我操的独立经济,现在,有的地区是独立经济,有的地区是半殖民地(半独立)经济,有的地区是殖民地经济,如此等等。

这些新的不平衡的发生,主要是由外国侵入、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等因素决定的。外国的侵略是从边境进来的。外国和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经过边境进行的。凡属于外国影响引起的变化,总是从通商口岸开始,然后波及周围地区,浸及内地。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边境的东南西北,都开了通商口岸。外国的经济侵略活动,除沙俄的一部分是从北方进来以外,其余大多是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这造成了沿海地区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工矿交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以及半殖民地经济特征的演进程度,都高于内地的状况。1842年以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加上1842年后这种从东向西波及内地的现代化扩散路线,形成了从东向西的梯形地区经济结构。以现代工业为例。就工厂数言,1937年底,全国(不包括日本占领的台湾和东北地区,英国统治的香港和葡萄牙统治的澳门)共有工厂3925家,其中,沿海各省3298家,占总数的84%;内地各省627家,占总数的16%。在沿海各省的3298家中,上海一地占1235家,占总数的31.5%;在内地各省的627家中,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等现代工业较多的7省,共有工厂237家,占总数的6.04%。①就工业产值言,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12%的沿海一带,现代工业净产值占全国现代工业净产值的70%;占全国面积的88%的其余地区的工业净产值,却只占30%。这30%又主要集中在武汉、重庆等几个城市。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以后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西部地区工业有所发展;日本在东北建立一些重工业。到1949年,沿海地区集中了60%~70%的工业产值,重工业集中在辽宁。现代工业生产力的分布和现代经济从沿边(主要是沿海)向内地,从东向西、从南向北散布,主要是沿着沿海线,铁路线与内河航线,其中主要是长江航运线和陇海线,三者恰似一个横放着的“Ⅱ”字形。在占国土面积60%左右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如1949年新疆现代工业产品只有11种,在当地工业总产值中,机器工业占2.9%,手工业占97.1%。

--------------------------

① 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三联书店,1961年,第97页。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史表明,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一般会在共同发展基础上的相对差距扩大。中国近代时期市场机制在发展。由于市场以效益为导向,落后地区的投资效益相对较低,必然加强地区间的不平衡。与生产力地区分布不平衡相一致,市场发育在地区间也不平衡。就数量而言,商品流通量、货币流通量、商业资本、银行资本以及城市等等,东部沿海地带多,中部地带次之,西部地带少。就性质而言,上海等大城市中各类市场已经现代化,西南和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内地偏僻乡村,靠地方小市场生活,在这种市场上的交换,多数是以有易无性质。这种市场与全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联系不多,或全无联系。有的地方还停留在原始的物物交换阶段,即没有市场的阶段。沿海沿江的市场,进出口贸易发达,与国外市场联系密切,与资本主义工业联系密切,资本主义商业占主导地位,已是现代性质的了。农村基层市场,在多数地区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内地和边远地区的农村基层市场仍保持着传统的特征。各地市场上使用的货币,不仅呈现出不平衡性,而且表现出不统一性。1933年废两改元前,银两的计值单位,有库平两、海关两等。各地通用的记账银两,在上海为规元,在天津为行化,在汉口为洋例。银元有鹰洋(墨西哥的)、站洋(英国在亚洲铸造的)、香港银元、日本银元、美国贸易银元、龙洋(清末各省铸造的)、袁大头(袁世凯像)、孙小头(孙中山像)、蒋光头(蒋介石像)等等,它们的形制、重量、价值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几个解放区,也铸造过银元,发行自己的纸币。在外国占领区,如日本占领的台湾、东北及关内沦陷区,为日元系统的台币、满洲币、伪币;在英国占领的香港为英镑系统的港币。在外国势力大的地区,也流行外国货币,如上海一带流行英镑、美元,华南一带通行港币,新疆一带用卢布。在新疆市场上,不仅货币受俄国影响,就是度量衡亦如俄国,用公制而不是市制。

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1842年以后,中国出现城市化进程。城市的数量、规模、职能、性质都在变化。一批传统城市成为现代型城市。另一批传统城市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现代化因素。在传统城市之外,兴起了一批新的现代型城市。在城市中,现代型城市逐渐占了主导地位。这是经济现代化的结果与表现之一。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数中占的比重增加。城镇人口,1843年2072万,1893年2351万,1949年5765万。在这3个年份,城市人口比重分别为5.1%、6%、lO.6%。①城市人口年平均递增率,1843一1893年为0.3%,1893—1949年为1.61%。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快得多。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经济构成、经济职能、人口构成和由此带来的城乡关系变化极大。在1842年前,在政治上,城市统治农村,城市是行政网中的大小网结;在经济上,是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年以后,包括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等经济现代化现象,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城市不仅仍在政治上统治农村,在经济上也领导农村。

---------------------------

① 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57、261页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首先表现为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农村的资金与人口向城市集中。大批失业的农民涌人城市寻找生计,使少数城市畸形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如上海)。它们的经济繁荣(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超城市化”)。广大农村生产萎缩,资金枯竭,破产流亡者不计其数,一片凄凉。农村经济陷入慢性危机之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居住的牧区和山区,生产工具落后,耕作方法原始,人口锐减。现代化城市生活与中世纪农村生活相对立。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与自给经济与半自然经济的农村相对立.用机器生产的城市工业与用手工劳动的农村农业相对立。外国侵略者、居住在城市的大地主、大高利贷者、银行家、工商业资本家、政府机关和官僚们所在的城市,与贫苦农民聚住的农村相对立。作为利润、利息、地租、赋税主要集中地的城市,与赋税、地租、利息、利润的主要来源地的农村相对立。这些都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少数大城市的畸形发展,是以广大农村的衰败为基础、为代价的。这种不平衡的实质是城市掠夺农村。城乡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质的矛盾。

三、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1842年之前,封建经济形态中的手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三个产业部门,都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以人力、畜力为基本动力(生物动力)。其中,农业占主要地位。19世纪60年代以后,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日益增多地使用机器,使用非生物动力,产品供应市场,资本主义关系随之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面却依然如故。传统的农业与新生的现代工业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日益严重。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殊结构与运行规律,商业与金融业超越生产事业,得到畸形发展。资本主义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与封建主义的农业是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重大矛盾。

在同一经济部门内,各部类各行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例如,在农业内部,某些经济作物,由于出口量大和工业需求多,有所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不多。在工业内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严重不平衡,生产资料生产的部门特别薄弱,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平衡。在重工业内部,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发展不平衡。在冶金业中,采矿业又和冶炼业不平衡。在冶炼业中,炼铁能力又与炼钢能力增长不平衡。炼钢能力又与轧钢能力增长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大都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半殖民地性质造成的。

经济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业等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工业的发展不平衡以及二者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并存,是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现象。中国也是如此。与先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特殊性在于:现代工业的机器与技术,主要是中国从先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引进或这些国家向中国移植的;农业中手工劳动与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格局未变。这种现象,在其他发展国家中也存在。它被刘易斯等人概括为二元经济。①从二元经济结构推导出的关于一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的假设,已被实践所否定。二元经济理论所概括的内含主要是工农两个产业部门的不平衡,远不如我们上述不

----------------------

①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平衡经济理论内含之全面与丰富。二元经济理论视传统经济与现代产业完全对立,看不到二者之间有互补的一面。用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经济结构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有很大的片面性。①

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不平衡特点,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只看到占国土百分之十几的沿海地区,而忽视广大西部地区的情况;如果只看到占人口总数10%左右人口居住的城市,而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情况;如果只看到占工农业总产值20%左右的机器生产的部分,而忽视了占泰半之数的手工劳动的情况,便会高估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便会高估经济可能的发展速度,便会产生中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错觉,从而导致制订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的经济发展战略。

转贴于 历史地位的过渡性

一、特殊的经济形态

在人类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过渡性质。②过渡性质表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历史地位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两个方面。

-------------------

① 严英龙主编:《中国经济现代化》,南京出版社,1998年第5页:“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二元结构的加强或减弱是表明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最为科学的全面的表征,可以被视为判断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依据。……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之日,就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实现之时。二元经济一元化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目标.”这似乎有点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表征与目标简单化了。关于经济现代化的内含与标志,参见拙撰《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l期。

② 参见赵德馨:《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4期.

认为中国近代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20世纪20年代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吋得出的一个结论。他们所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概念,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先提出来的。“半封建”或“半封建社会”概念要比“半殖民地”概念出现早一些。马克思、恩格斯都曾使用这个概念,用来表述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从封建经济形态向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从封建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经济状况。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里,“半封建”中“半”字的含义是指过渡状况。①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观点,用“半封建”这个概念表述封建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演变过程中间的一种经济状况,或处于这种经济状况的国家或社会性质。在列宁看来,半封建国家和封建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和发展。在1912年7月写的《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列宁明确提出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的、半封建国家”,并就半封建的经济和政治特征作了分析。②列宁是指出中国属半封建国家的第一人。

----------------------------

① 马克思、恩格斯在1851~1852年的《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首先使用“半封建”一词(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494页:1972年版,第509页。此文为恩格斯作,发表前由马克思认真审读,经马克思同意,用马克思名字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多种论著中使用“半封建”这个概念.如《资本论》第3卷第47章;“那些在或多或少还是半封建社会内成长的思想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886页)。

②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全集》第2l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9页。

“半殖民地”概念首先是由列宁提出宋的。同时,列宁也是认为中国属半殖民地性质国家的第一人。他认为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列宁从国际关系上,把帝国主义时代世界上的国家分成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宗主国,即统治或控制其他国家的国家。第二类是依附国,即政治上、经济上受宗主国控制的国家。第三类是介于这两种国家之间的,既不控制别国,也不依附于他国。对于第二类国家,列宁认为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在军事上被打败了、签订过不平等条约、政治上独立而财政和外交上不独立的国家。第二种是政治上也丧失了独立的殖民地。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如土耳其、波斯、中国,列宁称之为“半殖民地国家”。他认为这类国家是自然界和社会各方面常见的过渡形式的例子,是典型的中间形式。①半殖民地中“半”字的含义,是指“过渡形式”、“中间形式”,指一类国家与另一类国家的关系的状态,即一类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1921年后又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所以在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时直接接受列宁的观点。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案中,在分析世界形势时指出:“在经济秩序毁坏中的世界资产阶级,又企图劫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原料、劳力,来补偿他们在大战中的损失”。这里的“半殖民地”,是就整个世界范围而言,虽然包括中国在内,但并不是特指中国。另一个决议案指出,中国为“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支配的半独立国家”。②半独立国家亦即半殖民地国家。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蔡和森在两篇文章中相继指出:“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早已处于半殖民地地位”;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民主的局面”。③1923年1月23日,在有共产党

------------------------

①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801~802页。

② 《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l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第35页。

③ 蔡和森:《统一、借债与国民党》,《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割据》,《蔡和森文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72、88页。

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已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① 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一文中明确地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②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土地问题决议案》中指出:“现在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确应当规定为半封建制度”。③ 1929年2月,中共中央在《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农民运动的策略》中,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词来规定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④此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半殖民地半封建”作过多种解释。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是1933年苏华的文章,他认为中国是“带有半殖民地性的半封建社会。”⑤一是1934年1月,张闻天在《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一文中,着重从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关系进行分析,认定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经济”,“这种经济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与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中各阶级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动力”。⑥

---------------------------

①《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第80页.

②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1926年),见《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③《土地问题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96页。

④《中央通告第二十八号》、《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3页。吴承明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的一个脚注中写道:“1928年后这个词创行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大约40年代改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996年,第9页)与历史实际不符。他认为以用“半封建半殖民地”为妥,也值得商榷。

⑤苏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第l卷第6期,1933年9月。

⑥张闻天:《中国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479页。

从“半殖民地”、 “半封建”这两个概念的提出,可以看出“半殖民地”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交往关系(国际关系)的状况及其过渡性质(主权所处半独立的地位),“半封建”则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经济、政治结构亦即社会性质的状况及其过渡性质(处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过渡中)。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内涵,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半殖民地(半独立)地位的,其内部经济、政治结构属于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是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单位”不同,是不可以相加的。绝不可以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社会,另一半是封建社会。此其一。其二,“半”字,除有“二分之一”之义外,还有“中间”、“不完全”等义。“半路”、“半途而废”, “秦军半渡”之半,即“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中间”之意。“半文半白”(文言白话夹杂),“半生半熟”(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半死半生”(未全死)、“半梦半醒”、“半信半疑”、“半新不旧”、“半懂不懂”等词中的“半”,均为 “不完全”之意。对“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二词中的“半”,绝不可理解为“二分之一”,(如“半封建”,并非在经济中,封建经济占的比重为二分之一,资本主义经济也占二分之一),而是“不完全”和“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间”之义。

二、过渡性与三种前途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是其过渡性的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在于没有相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方式。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未曾有过也不可能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生产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是由多种生产方式构成的。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形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它就不能是稳定的,而只能是不断变化的,过渡的.过渡到以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才能相对稳定。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过渡性与不稳定性的明显表现,是它的发展过程中,旧的所有制在变化,又产生新的所有制;经济变化异常剧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经济形态过渡到哪里去,或者说,其发展前途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列宁在不同时期讲过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过渡为殖民地社会或殖民地经济形态。第二种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第三种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即1916年提出的一个伟大的战略设想。他认为当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可以帮助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实行民主和社会主义”,①即半殖民地国家有可能经过一些过渡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②进入2O世纪2O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国际环境,使中国的发展前途并存着上述三种可能性。代表三条道路的社会力量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斗争的胜负,直接地取决于有关发展道路赞成者的力量对比与斗争的策略是否正确.取决于哪一种前途最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

在中国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都有人想走西方国家的道路,即资本主义道路。1859年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歼作《资政新篇》,其基本内容是按照他所了解的西方国家的制度,依样画葫芦。在当时环境里,他的方案不可能付诸实践。几乎同时,清政府中的一批封疆大吏,主张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他们这种做法被后人称之为“洋务运动”,其主观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客观的后果是导致第一批大型现代企业的产生。“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成效不大。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是自觉地公开地全面地想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足百天而夭折。紧接着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从经济方面而言,实际上即资本主义。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执政也不过百日左右,无法推行他的三民主义。1927年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说的是要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搞的是资本主义。搞了20多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

①列宁:《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2页。

②参见赵德馨:《列宁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说》.《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l期。

在中国走向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在中国一小部分地区建立过殖民地统治和殖民地经济,如香港、台湾等割让地里,澳门、香港新界等租借地里,通商口岸城市的租界里。以及1931年后日本军队占领的东北及关内广大地区。对于中国人民是否愿意接受使整个中国变成殖民地和殖民地经济形态前途这个问题,是无需讨论的。在整个近代时期,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就是为了反对这种可能的前途,以求国家独立,民族生存。至1945年,除香港、澳门外,中国领土上的各种类型的殖民地经济形态都被消灭了。到了1999年,香港、澳门也不是殖民地经济了。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5

为进一步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按照中央及省、市、县的安排部署,结合市委宣传部《2019年全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安排的通知》(筑宣字[2019]20号)和县委宣传部《县2019年度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开委宣发〔2019〕6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现将2019年我局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安排如下。

一、总体目标

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结合“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和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深化理论武装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党委(党组)中心组和专题学习,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建设公平共享富美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学习内容

(一)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重要论述。

(四)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论述。

(五)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民主集中制的重要论述。

(六)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

(七)深入学习领会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

(八)深入学习领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九)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全国“两会”精神。

(十一)深入学习领会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十二)深入学习领会省委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精神。

(十三)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党内法规。

(十四)深入学习领会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贵州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贵阳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十五)深入学习领会市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市“两会”精神。

(十六)深入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七)深入学习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的基本知识。

(十八)深入学习领会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县“两会”精神。

(十九)深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三、学习方式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改进理论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要综合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载体,把学习与研讨结合起来,把专题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把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

1.继续采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形式进行集中学习和专题学习,同时结合工作实际,针对重大问题,有计划地深入开展学习研讨和经验总结。

2.要采取举办理论学习宣讲活动及各类研讨班、进修班和短训班的形式,深入开展学习活动和工作调研,着力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工作上下功夫、见成效。

3.各党支部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要以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为载体,通过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征文,读书交流会、编发学习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

4.要精心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抓好网络在线和移动终端学习,在推广运用速度、广度、热度上狠下功夫,营造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

四、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健全落实各项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实施,不断提升学习实效。12月底前,政工室要将理论学习总结上报至县委宣传部,作为年终目标考核内容之一。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6

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学习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课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要牢记党史、西藏史,继往开来、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强调:历史量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学习党史进一步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路,关键要看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华民族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从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到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是无数中华儿女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成果。这种探索和实践向世人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学习党史进一步坚定我们的理论自信,理论决定思路。中华民族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中,取得的一次又一次重大历史性进步,都离不开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近百年来,这种与时俱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为中华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党史进一步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制度决定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体制,运用什么制度,“鞋子合脚才是好”。有怎样的制度设计,就有怎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状态。制度的“鞋子”合不合脚,人们穿上就知道。从四十多年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式的制度探索与创新,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出乎史,入乎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让党史国史之光照亮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二、要牢固树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思想

1921年,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力量的结合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明年是建党100周年,两个一百年的任务即将完成了一半,99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新生革命党,发展到今天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事业的核心力量。99年的艰苦求索,我们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做的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苦苦求索的民族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99年的与时俱进,我们党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新理论。这些新思想、新理论,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回顾我们党99年光辉而伟大的历程,我们更应该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富于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党;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勇于在困难和挫折中奋进的党;是执政为民、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奋斗不息的党。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

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清醒地认识肩负的历史重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立足本职工作,以主人翁精神,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投身到新时期人大工作大局中,艰苦奋斗、不图虚名、干出实绩、做出贡献。

三、要牢固树立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藏和祖国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我们实行了民主改革,西藏可以说从1959年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之后,正式进入祖国大家庭当中。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40年来,世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这片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上。西藏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西藏的美好生活。

2020年8月28日-29日,中央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是党中央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关键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工作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同时对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涉藏工作作出部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更为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必将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深刻领会把握西藏工作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党中央对西藏工作形势的科学判断,深刻领会把握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进一步加深对“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四、要坚定信心,锻造维护核心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老西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西藏干部带头发扬“老西藏精神”,有利于促进西藏经济社会更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使发扬“老西藏精神”成为西藏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要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维护核心、对党忠诚,在重大任务考验面前经受住检验。把各项工作的落实作为维护核心的实际行动,以坚强的党性、高度的觉悟、振奋的精神把各项工作完成好。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用于指导实践,化为我们攻坚克难、接续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抓好统一思想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引导人大代表站在维护核心、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投身到建设美丽西藏的工作大局来。

二要在常学常新中坚定理想信念。同志指出,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及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按照在座谈会上提出的‘十个必须’工作要求,抓好学习贯彻落实,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重点学习,多思多想、学深悟透,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牢牢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