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3范例6篇

维生素k3范文1

关键词:膨化颗粒饲料,维生素K3,乳状液,真空喷涂

 

维生素K3又叫亚硫酸氢钠甲萘醌,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自然界常见的维生素K是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人工合成的为维生素K3。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侧链基团不同,其基本结构为2-甲基-1,4-萘醌,也就是维生素K3的化学结构。论文大全。论文大全。

维生素K族化合物发现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认为维生素K仅与机体凝血功能有关。近年来,随着对骨组织中维生素K依赖性骨蛋白的深入研究,发现维生素K对机体胶原组织,尤其是骨组织代谢有影响。

但是现有的饲料生产工艺大都是将维生素K3加入预混料投入混合机,再经过调质、制粒或挤压膨化、干燥等加工过程,此过程中维生素K3的热损失率高达20%~40%。为了减少维生素K3在生产过程中的损失率,本试验研究了对维生素K3乳状液采用真空喷涂的工艺技术,以期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验材料、设备

1.1.1 原料及其试剂

膨化混养鱼饲料(直径2 mm),武汉福龙饲料有限公司生产;常用试剂均为市售。

1.1.2 主要试验仪器

VIS-723 G分光光度计: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UV-1600型紫外可见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HJ-4型四联磁力加热搅拌器:江苏金坛市亿通电子有限公司。

1.1.3 试验系统

真空喷涂系统的主体设备,采用浙江省永嘉县通用机械厂的SCH-0.015P型不锈钢螺带锥形混合机。各处阀门均采用防漏气球阀。在机器内腔导出三个接口,分别用于安装喷嘴、真空表和泻压装置。泻压装置为自行设计,可控卸压时间。采用2XE-1型旋片式真空泵。液体喷嘴处的喷涂压力靠真空度调节。

1.2 试验方法

该试验采用L16(45)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每批试验饲料量:2 000 g。试验液体:含有80 mg纯亚硫酸氢钠甲萘醌的乳状液(油水体积比1:1,加入大豆卵磷脂等乳化剂)。

1.2.1 喷涂均匀度的测定

本试验参考GB/T 5918―1997及王卫国等(2005)的方法进行改进。

原理:以甲基紫作为示踪物,用比色法测定。

测定步骤:将甲基紫用无水乙醇溶解,按照饲料量的两万分之一加入喷涂液体中。按照不同的条件进行喷涂试验。从喷涂混合机排料口取样,通过试验确定每批饲料排料时间,等时间间隔抽取6个有代表性的原始样品,每个样品取10 g。将上述样品粉碎后,使其全部过60目标准筛。把样品用100 ml烧杯收集起来,加入30 ml无水乙醇,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溶解30 min。论文大全。在590 nm下测定吸光值,用吸光值的变异系数表示喷涂均匀度的好坏。变异系数越大,表明喷涂均匀度越差;变异系数越小,则喷涂均匀度越好。

1.2.2水中溶失率的测定

维生素K3水中溶失率指的是添加维生素K3的膨化饲料在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维生素K3损失的比例。测定步骤:用四分法取四个样品,每个样品20 g。加入100 ml水浸泡10min,抽滤。取全液放入分液漏斗中,然后按GB 7294―87的操作进行测定。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喷涂均匀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采用L16(45)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

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4.41%~19.08%,但是大都集中在10.0%左右。通过极差分析可以得出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液体体积>真空度>液体温度>混合时间,也就是说液体体积为主要影响因素,真空度、液体温度次之,相对来说混合时间影响较小。以喷涂均匀度为出发点的真空喷涂技术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A2B1C4D2,即液体温度为45℃、液体体积为90 ml、真空度为0.060 MPa、混合时间为6 min,此条件下的喷涂均匀度变异系数为4.31%。

2.2 水中溶失率试验结果与分析

试验采用L16(45)进行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由维生素K3水中溶失率试验结果及极差分析表可以看出,溶失率变化范围为11.25%~19.05%。通过极差分析可以得出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为液体温度>释压时间>真空度>液体体积。即液体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释压时间次之,真空度、液体体积影响较小。以水中溶失率为出发点的真空喷涂技术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A4B2C3E4,即液体温度为55℃、液体体积为110 ml、真空度为0.055 MPa、释压时间150 s,此条件下的维生素K3溶失率为9.54%。

2.3 工艺参数优化

当液体温度为55℃时,维生素K3水中溶失率均值最小,同时喷涂均匀度也较好,因此真空喷涂乳状液的最佳液体温度为55℃。当液体体积为110 ml时,变异系数较小,水中溶失率为最小值,因此真空喷涂乳状液的最佳液体体积为110 ml。当真空度分别为0.050、0.055、0.060 MPa时的喷涂均匀度变化范围并不大,而水中溶失率变化明显,当真空度为0.055 MPa时取得最佳效果,因此真空喷涂乳状液的最佳真空度为0.055MPa。由于混合时间对水中溶失率没有影响,因此只需考虑它对喷涂均匀度的影响。当混合时间为6 min时喷涂均匀度最好,因此真空喷涂乳状液的最佳混合时间为6 min。同样释压时间对喷涂均匀度没有影响,只需考虑它对水中溶失率的影响。当释压时间为150 s时水中溶失率最小,因此真空喷涂乳状液的最佳释压时间为150 s。

3.小结

综上可知,真空喷涂乳状液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液体温度55℃、液体体积110 ml、真空度0.055 MPa、混合时间6 min、释压时间150 s,此条件下的维生素K3喷涂均匀度和溶失率分别为4.43%、9.54%。

【参考文献】

[1] 钱云霞.维生素K对鱼类的营养作用[J].水利渔业,2003,23(6):58-59.

[2] 邓春来,邓斌,张曦.热敏性营养素在饲料加工中的损失及其后添加方法[J].饲料博览,2004(4):39-40.

[3]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饲料工业标准汇编2002[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4] 王卫国,杨洋.膨化颗粒饲料真空喷涂油、水的工艺参数研究[J].

维生素k3范文2

由于在细分行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兄弟科技近年来业绩保持了持续上升的趋势,2008-2010年净利润分别为3452.59万元、4031.22万元、5063.01万元。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2670万股,募投项目包括年产3000吨维生素K3技改、年产20000吨皮革助剂扩建、技术中心建设及全球营销网络建设等项目,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绝对领先的行业地位

兄弟科技维生素产品包括维生素K3和维生素B1系列产品,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皮革化学品包括铬鞣剂和皮革助剂等系列产品,广泛用于皮革、毛皮的鞣制和加工。

在维生素行业,兄弟科技在国际享有盛誉。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公司维生素K3(折纯)产品连续两年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2010年该产品的全球市场份额还从2009年的29.03%提高到37.92%,体现出明显的规模优势。根据规划,公司还将通过募投项目进一步提高维生素K3产销量,巩固全球龙头地位。

公司还是中国最大的皮革化工企业,根据中国皮革协会数据,2009年,兄弟科技的皮革化学品产销量排名国内第一,铬鞣剂产销量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三。2010年全球皮革化学品市场格局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仍稳坐国内市场龙头位置。

从行业趋势来看,维生素行业正经历向垄断竞争的过渡,生产企业将具有更大的定价权。对于皮革化学品行业来说,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皮革生产和出口国,政府一直强调要建立皮革技术创新联盟,下游的需求和政策的支持都将支持行业发展。兄弟科技将受益于两大细分行业的历史机遇,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联产工艺”接通两大业务

兄弟科技涉及的维生素和皮革化学品两大业务均属精细化工行业,进入该行业需要有较强的整体技术实力。公司已拥有一批达到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公司的技术中心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的“维生素K3联产铬鞣剂”生产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它能实现维生素和铬鞣剂两类产品的联产,最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据介绍,生产维生素K3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铬废液,兄弟科技利用创新的“联产工艺”能将这些含铬废液综合利用,用于铬鞣剂生产。新工艺大大降低了公司生产铬鞣剂的成本,同时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具有突出的环保优势,公司的联产工艺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募资拓展全球市场份额

精细化工行业的专业性较强,维生素和皮革化学品的下游企业往往对产品质量可靠、技术领先的优势上游企业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进而形成较高的行业壁垒。兄弟科技先进的核心技术凝聚了一批稳定的客户,公司与荷兰帝斯曼公司、比利时英派克斯有限公司等优质客户保持了长期互信的合作关系,对新进企业形成了较高竞争壁垒。

维生素k3范文3

关键词:道路,膨胀土,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膨胀土的矿物成分主要是蒙脱石,为一种高塑性粘土,一般承载力较高,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反复胀缩变形、浸水承载力衰减、干缩裂隙发育等特性,性质极不稳定。膨胀土粘粒成份主要由强亲水性矿物质组成,并且具有显著胀缩性的粘性土。该土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并往复变形的性质,对路基的破坏作用不可低估,并且构成的破坏是不易修复的。为了保证道路在较长时间内路基的稳定和路面的平整度,达到安全、舒适行车的目的,必须解决因膨胀土而造成的一系列工程问题。本文结合市政道路工程实例,对膨胀土地基的处理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2 工程地质条件

广西×市×路改扩建工程K0+102.975~K3+627.375段分布有膨胀土。道路宽度40米,路面设计标高为79.221~114.821m。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Ⅰ级,计算行车速度为40km/h,道路横断面型式为双幅路,机动车道数为双向4车道。

2.1地形地貌

道路位于×市盆地东侧边缘,属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勘察区所经地段有K0+230~K0+260为环城高速路,K3+300~K3+400、K3+460~K3+500为菜地,K1+830~K1+870、K1+880~K1+945、K2+940~K2+985 、K3+150~K3+230为鱼塘,K2+505~K2+510横跨一条五米宽的水沟,K3+410~K3+430为那平江,K3+080~K3+140、K3+250~K3+280为民房,地势总体北高南低,高程在76.200~123.160m。

2.2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揭露及现场地质调查,道路沿线揭露主要地层为:素填土①(Q4ml),硬塑粉质粘土②(Qel)及强风化泥岩③(E)。

(1)素填土①:黄褐色,呈松散状,成分主要为粘性土,局部含少量卵石、角砾和碎砖块。线路内均有分布,钻孔最大揭露层厚为8.3m,其他钻孔揭露层厚0.4~0.5m,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J土、石工程分级,素填土①属Ⅰ级松土,填筑时间为1~5年,人工堆积成因。

(2)粉质粘土②:黄色,残积成因,硬塑~坚硬状态,切面稍有光泽,手捻稍有砂感,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相变为粘土。路线的大部分地段均见有分布,钻探深度内部分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11.5m。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J土、石工程分级,粉质粘土②属Ⅲ级硬土。

(3)强风化泥岩③:青灰色、灰蓝色,泥质结构,中厚层构造,冲击进尺稍慢,岩芯多呈短柱状,局部夹薄层泥质粉砂岩。路线的大部分地段均见有分布,钻探深度内部分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12.3m。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J土、石工程分级,强风化泥岩③属Ⅲ级硬土。

2.3水文地质条件

2.3.1地表水

道路沿线K1+830~K1+870、K1+880~K1+945、K2+940~K2+985 、K3+150~K3+230为鱼塘,勘察期间水深约0.5~2.3m;K2+505~K2+510为横跨一条五米宽的水沟,勘察期间水深约约0.6m;K3+410~K3+430为那平江,勘察期间河面水位高程为74.5m,宽约20m,水面宽约8.0~12.0m,水深1.0~2.0m。

2.3.2地下水

勘察区道路沿线经过主要地貌单元属丘陵地貌。在钻探深度内局部揭露有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①层中,渗透性弱。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勘察期间初见水位3.0~6.5m,稳定水位埋深2.50~6.00m。地下水由地表水、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地下水的水位、水量、埋深受补给条件,随季节变化较大。

2.4地址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现场地质调查,拟建道路场地属丘陵地貌,场地地层主要由第四系残积层及第三系基岩组成。根据调查及钻探揭露,第三系地层岩体完整,产状平缓,场地内未发现活动性断裂构造带通过,属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2.5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2.5.1不良地质

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道路沿线未发现滑坡与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

2.5.2特殊性岩土

(1)素填土①力学性质差,分布广,对路基稳定性不利,建议予以换填处理。

(2)膨胀土:根据土工试验成果,依据《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 396-2007)判定,粉质粘土②的胀缩性等级为中等胀缩土,地基胀缩等级为Ⅱ级,破坏程度中等。强风化泥岩③的胀缩性等级为中等胀缩土,地基胀缩等级为Ⅲ级,破坏程度严重。

3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统计

标贯测试成果统计表表1

4膨胀土路基处理方法

膨胀土有多种处理方法,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4.1换填法

对路堑、路床的0.80m范围内的膨胀土或地表0.30~0.60m的膨胀土进行超挖,换填非膨胀性材料或符合要求的填料。换填法不仅能够改变路基土的性质,而且提高了路基强度,工期也比较短。

4.2改良土质法

在膨胀土中添加石灰、水泥等非膨胀材料或添加化学剂使膨胀土失去膨胀性的材料。在膨胀土中拌合一定量的石灰或水泥可降低或消除膨胀土的膨胀性;同时,有机和无机的化学剂也已经在膨胀良中得到应用,可以降低膨胀土的塑性指数和膨胀潜势。

4.3预湿膨胀法

施工前使土加水变湿而膨胀,并在土中维持高含水率,则土将基本上保持体积不变,因而不会导致结构破坏。根据膨胀土的特性,土体的含水率的变化是膨胀土产生危害的根本条件,采用综合措施切断基底下外界渗水条件,就可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各种处理措施,有时单独采用,有时需综合采用。

4.4土壤固化剂

现在很多工程都放弃了传统的改良方法,采用了土壤固化剂,土固精土壤固化剂做路基施工材料时可以不必挖除、运弃设计路面的现有土壤不需要铺设大量的砂石料,表层不受霜冻、湿热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用道路现场的土壤就可以处理成坚实耐久的公路路基其抗压强度等各项性能指标是用传统施工材料施工的数倍,大大的超过了国家标准。

5结束语

膨胀土分布广泛,需结合工程自身的特点、建设条件及地质条件,选择最优的膨胀土处理方法。本文通过对某市政道路膨胀土的分析及评价,对膨胀土路基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维生素k3范文4

关键词:脆弱地质 双连拱隧道 地质问题 防治措施

当今,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与日俱增,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正快步推进,在脆弱、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建设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1 工程概述

本文以贵阳市花溪二道(即现在已建成的甲秀南路)的苗圃1号为例。

拟建花溪二道道路工程项目位于贵阳市的西南,道路起点接于三桥中坝路,上跨西出口线后三桥汽车配件城、贵阳市汽缸套厂,在中铁五局砼拌和站后以隧道形式穿杨家山山脉,于介白山庄南侧的青龙山山腰出露,路线下穿贵黄公路后,南从园林局苗圃园区内通过,以隧道形式穿苗圃园山体,以桥梁形式上跨小车河、穿下坝,山体后路线沿南明区上下坝地块前行。道路全长17795.22m,分别按城市快速路与城市Ⅰ级主干道标准设计,计算行车速度分别为60km/h与50km/h。道路红线宽度为33-40m,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双向六车道。项目类别为市政一类工程,地震烈度为Ⅵ度。

隧道采用双连拱结构,左右行车道中心线间距17.258m,单幅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3.75m,净高5m,其中行车道宽3×3.75=11.25m,余宽0.25m,人行道宽1.0m,左右侧向宽0.5和0.75m,左右幅隧道间净距4.758m。左右幅隧道内轮廓总宽31.758m,最大高度7.9m(底板以上)+1.76m(底板以下)=9.66m,内轮廓与建筑限界间最大高度为2.9m,为直线隧道,设置纵向单坡,坡度+0.522%,隧道内路面设置单向横坡,坡度1.5%,指向道路外侧。隧道截面设计采用三心圆型式,其中拱部圆弧半径R1=7.85m,侧墙圆弧半径R2=5.8m,仰拱圆弧半径R3=22m。

苗圃1号隧道段:中桩里程K3+510~K4+140,隧道宽14.75m,洞高7.9m,全长630米,洞底板最大埋深约56米,起点设计高程为1109.860m、出口设计高程为1102.799m,地面高程为1115.05m~1167.3~1108.68m,路面坡度-1.121%。隧道采用双连拱结构,相应车行道分为左右两幅道路。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苗圃1号隧道(K3+510~K4+140)长630m,为中隧道。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贵阳溶蚀盆地的北西部外缘,黔灵湖西侧,属中低山沟谷及溶丘地貌。区内地形主要呈南北向延伸,区域地貌明显的受到地层近南北走向及岩性控制。区内以黔灵湖西侧阿哈水库东侧总体上呈南北向及北东向的山脊为分水岭,即沿大岩脚-界北关-下寨-大关-白岩脚-黄鳝冲山脊,以东因地层岩性较软,形成五里冲至小车河一线的深切河谷,并沿山体坡面冲刷形成方向向东的次一级冲沟和山脊,且植被广布、森林茂密;在山脊的西侧则因冲刷和溶蚀作用形成较为宽缓的开放式槽谷地形,多耕地、农田。

苗圃1号隧道工程中桩里程桩号为ZK3+470~ZK4+140(左线),YK3+510~YK4+140(右线),隧道轴线与山脊近于平行,在进口端,隧道按1700方向呈弧线进入山体,进口位置与山体坡面方向接近正交,隧道进入山体后按直线穿出山体。隧址测绘区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地面高程1115.05-1167.28-1108.68m,相应的设计底板高1109.86-1107.17-1102.80m;最低在出口端,最高点位于YK4+000里程桩,隧道进口端最低高程1115.05m,相对高差59.00m,最大坡度450,山体相对陡峻。苗圃2号隧道从进口至出口地面高1100.05-1136.25-1106.46m,相应的设计底板高1101.36-1101.93-1102.89m。

2.2 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成果及地表调查,隧道经过地段地层,分叙如下:

1、第四系(Q)

(1) 耕植土(Qpd):褐黑色,褐色,含少量强风化岩屑,见植物根系及残屑,结构松散,主要分布于隧址区、道路、平缓地段、沟谷及洼地处。厚0.2~0.5m。

(2) 残坡积粘土(Qel+dl):主要为红粘土及含夹碎石粘土;

A、红粘土:土质较均匀,可塑状态,局部含风化残屑及少量碎石,厚0.5~9.50m;主要分布在苗圃2号隧道出口段;

B、夹碎石粘土主要分布在进口段龙潭组硅质岩及燧石灰岩出露地带,厚5~21m。

2、二叠系(P)

(1)上统大隆组(P2d):深灰色薄层硅质岩夹蒙脱石粘土3―6层,厚2―6m。出露于苗圃二号隧道出口段(桩号ZK4+650―ZK4+715)。

(2)上统长兴组(P2c):深灰色、灰色中厚层燧石灰岩。厚20―45m。出露于苗圃二号隧道出口段(桩号ZK4+650―ZK4+715)。

(3)上统龙潭组(P2l):分三段:一段为页岩、灰岩、燧石灰岩夹硅质岩及煤层(单层厚0―1.1m),厚30――135m。二段为页岩、灰岩、燧石灰岩及硅质岩,夹1-3层煤层(单层最厚1.2m),厚70―145m。三段为页岩、灰岩及少量硅质岩,厚70―145m。隧址区主要为二段,主要分布于区内贵黄公路立交、苗圃1号及2号隧道的大部(桩号2+410~4+550),该地层为工程区主要地层。

2.3 地质构造

工程区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区内地质构造较为简单。工程总体上位于贵阳向斜的北西翼,线路从三桥起由北向南斜穿长轴北北东向的黔灵湖向斜,经长轴北北东向的黔灵山-五里冲-小车河背斜的核部从东翼靠近背斜轴部穿过,该背斜轴部位于黔灵湖和阿哈水库一线东侧靠山脊部位,轴部地层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灰色、深灰色灰岩及燧石灰岩及上统龙潭组的煤系地层,该背斜翼部地层倾角呈现从靠近背斜核部向翼部逐步趋缓的变化特征,且在岩质相对较软的页岩和泥岩部位倾角变化相对较大。从道路经过的地段呈现为一套连续的单斜岩层,地表发现F1断层通过苗圃1号隧道,为一张性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0~700,上盘岩层产状263°∠68°,下盘岩层产状320°∠30°;以F1为界,北段(K2+400~K3+600)岩层产状1200~1100∠750~330,南段(K3+660~K7+200)岩层产状为710~1340∠420~650。钻探过程中未发现掉钻、空洞等情况,但有掉块卡钻情况发生,岩芯以短柱状、砂状为主,起下钻困难。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地表不易发现的小断层与褶曲。受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

2.4 苗圃1号隧道地质环境条件

2.4.1苗圃1号隧道水文地质条件

苗圃1号隧道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以及带状裂隙水,地下水位在底板以下0.5~1.0m左右。

松散沉积物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覆盖层的孔隙中,位于包气带的上层滞水或潜水,由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弱,动态变化大。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三叠系龙潭组强风化硅质岩、泥岩和碳质泥岩的风化裂隙中,裂隙型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较强,动态变化大。

带状裂隙水:赋存于F1张性断层破碎带中,角砾以泥岩和硅质岩为主,裂隙型潜水,局部为燧石灰岩岩脉阻水地段,略具承压性,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较强,动态变化较大。

2.4.2苗圃1号隧道进、出口段地形地质条件

苗圃1号隧道进口段(中桩里程K3+510~K3+570),长60m,地形相对较陡峻,山形不完整,被冲沟、山洼等负地形切割破坏,左线高右线低,高差20~30m,无滑坡、塌方等不良地质现象,自然边坡稳定。洞口处(K3+570)左线地面较右线高23m,覆盖层厚4.5~22.0m,强风化埋深22~33.8m,洞口处隧道埋深14~19.6m。为小角度斜交逆向坡,中桩里程K3+510~K3+580,山形不对称偏压,在K3+570初步具备成洞口的地形条件,山体坡度在300~450之间,比较陡峻,强风化层及覆盖层厚22~37m,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P2l),岩性为硅质岩、燧石灰岩及泥岩,软硬相间,局部岩石强度接近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极破碎。在左线3+510处岩层产状110°∠33°,隧洞轴线与岩层走向夹角为200~300,为弱透水岩层,对隧道进口成洞,不利的因素有三点,首先,该处岩层为小角度斜交逆向坡,覆盖层和强风化层厚,自然斜坡稳定性较差,在隧道出口段中隧道顶板围岩一倍洞跨范围内,建议采用管棚施工工艺。若采取明挖放坡施工,开挖后将形成20~37m的土质高边坡,洞口只做一般常规支护难以满足要求,需进行经济费用比较和环境影响评价;其次,表面风化层厚度大在形成临空面后尤其雨季,易产生沿基覆界面滑坡;第三,地形条件限制,洞口顶部K3+570~K3+600段为具备成洞条件的唯一地段,因K3+510~K3+570段隧道埋深仅0~16.6m(强风化层),成洞的地形条件较差;ZK3+600~ZK3+660为F1区域断层破碎带,地形上为偏压段,围岩极破碎,该段除2m厚的燧石灰岩较完整外,硅质岩极破碎和泥岩均泥化,同时由于断层为张性导水断层,钻孔中地下水位较高,根据经验取渗透系数K=1×10-3cm/s,相应的透水率q=45lu,地下水较活跃,致使该段成洞极为困难。故隧道进口选择位置不合理。根据钻探结果及地质分析,洞口位置有两种选择:其一洞口选择K3+570处,由于受F1的影响,施工应采取必要的辅助工程措施,如管棚、超前钻孔注浆、排水及降水等综合措施,该方案施工难度较大;其二洞口选择K3+700处,可避开F1,施工较容易,但进口段将形成30~40m的土质边坡,工程造价较高,同时对环境影响大。上述洞口选择方案请设计根据地质条件结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初步选定K3+570为洞口位置,K3+510~K3+570段为明洞。洞口岩体多为较软岩和软岩,破碎与较破碎,BQ=90+3Rc+250Kv=154(Rc取0.5MPa,Kv取0.25),K1=0.5,K2=0.5,K3=0,[BQ]=BQ-100(K1+K2+K3)=54,进口段围岩定为Ⅴ级。

进口边坡及仰坡工程地质条件:进口段地形较陡,水平及垂直强风化厚度很大,洞口处仰坡为逆向土质边坡,边坡走向与岩层走向夹角63°,坡高14.2~37.5m,左边坡高24.5~37.5m,为斜交逆向土质坡,坡向与岩层走向夹角27°,右边坡高8.4~14.2m,为斜交顺向土质坡,坡向与岩层走向夹角27°;经稳定分析与计算,建议仰坡开挖坡率1:1.5,左边坡1:1,右边坡1:1。

苗圃1号隧道出口段(桩号K4+100~K4+140),长40m,位于两小冲沟之间的脊部,被冲沟地形切割破坏,右线地面高左线低,高差8~13m,洞口处(K4+100)右线地面较左线高13m,覆盖层厚3.5~5.3m,强风化厚度2~10.2m,洞口处隧道埋深7~14m。为斜交顺向坡,山体坡度在300~550之间,比较陡峻,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T2lt)的泥岩、硅质岩和燧石灰岩,岩性种类多,强风化层及覆盖层厚3.3~5.5m,岩层为倾角300左右的硅质岩、燧石灰岩及泥岩,软硬相间,局部岩石强度接近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极破碎。岩层产状81°∠42°、90°∠60°,隧洞轴线与岩层走向夹角为20~70,为弱透水岩层,对隧道进口成洞,不利的因素有两点,首先,该处岩层为斜交顺向坡,自然斜坡稳定性较好,开挖后将形成5~15m的土石边坡,洞口只做一般常规支护可满足要求;其次,表面风化层在形成临空面后尤其雨季,易产生沿强风化或层面滑坡;出口段40 m长度隧道顶板较薄,应采用及时支护的方式施工。隧道出口选择位置基本合理。根据钻探结果及地质分析,洞口选择在ZK4+100处较为合理。岩体多为较软岩和软岩,破碎与较破碎,BQ=90+3Rc+250Kv=180(Rc取5MPa,Kv取0.30),K1=0.4,K2=0.5,K3=0,[BQ]=BQ-100(K1+K2+K3)=90,出口段围岩定为Ⅴ级。

出口边坡及仰坡工程地质条件:出口段地形较陡,水平强风化厚度12~15m,垂直强风化厚度5~16.5m,洞口处仰坡为顺向土质边坡,边坡走向与岩层走向夹角88°,坡高12.8~26.5m,左边坡高10~14m,为切向土质坡,坡向与岩层走向夹角2°,右边坡高7.3~26.5m,为切向土质坡,坡向与岩层走向夹角2°;经稳定分析与计算,建议仰坡开挖坡率1:1.5,左边坡1:1,右边坡1:1。

苗圃1号隧道进出口边、仰坡边坡岩体属Ⅳ类,安全等级为二级。

2.4.3苗圃1号隧道洞身工程地质条件

苗圃1号隧道为直线连拱隧道,轴线173°,长630m,为中隧道。

苗圃1号隧道洞身经过地段,为单斜岩层,岩层产状71°∠57°,隧洞轴线与岩层走向夹角为120,在中桩里程K3+600~K3+680段地表发现F1断层通过苗圃1号隧道,为一张性断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00~700,上盘岩层产状263°∠68°,下盘岩层产状320°∠30°,上下盘地层岩性相同,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宽50~80m,破碎带主要为含硅质岩碎石的角砾土,可塑状,泥质胶结,胶结差;断层带中的燧石灰岩岩芯呈柱状,网状裂隙发育,方解石脉胶结;断层带中泥岩呈灰色、蓝灰色,可塑~硬塑状泥化体。以F1为界,北段(K2+400~K3+600)岩层产状1200~1100∠750~330,南段(K3+660~K7+200)岩层产状为710~1340∠420~650,开挖过程中,可能遇到地表不易发现的小断层与褶曲。受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主要发育有三组:①走向171°,倾向SW,倾角61°;②走向96°,倾向SW,倾角62°;③走向38°,倾向SE,倾角55°;受构造和风化作用,岩体极为破碎,风化强烈。岩层强度低,易崩解,完整性较差,自稳性差。隧道经过地层由新至老为:①残坡积夹碎石粘土(Qel+dl):黄色、褐黄色,可塑~硬塑,结构紧密,块状,碎石含量28~35%,一般粒径5~30mm,成分主要为硅质岩或灰岩、白云岩和燧石等,棱角分明,分布于进出口部位及山脊表层,厚度3~22m。②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为一套煤系地层,以贵阳为界,其西部织金、普定相区以砂页岩和煤层为主,其东部贵定一带以燧石灰岩、硅质岩夹少量页岩及煤层。总体趋势由东向西,灰岩减少,砂页岩增多;由西向东,灰岩,硅质岩逐渐增多,砂页岩减少,在本工程区,以硅质岩、燧石灰岩、炭质泥岩、泥岩为主,互层产出,偶见燧石团块、硅质灰岩、泥灰岩、炭质页岩,钻探控制深度内未见煤层。燧石灰岩,灰色,夹黑色燧石团块或结核,钻进速度较慢,局部返水,岩芯呈柱状及长柱状,岩体较完整;硅质岩呈灰色、褐灰色,灰黑色,风化后呈褐黄色、灰褐色,钻进快,不返水,塌孔、掉块时常发生,岩芯呈碎石和砂状,岩体破碎和极破碎;泥岩呈蓝灰色、灰色,钻进快,不返水,塌孔、掉块时常发生,岩芯为短柱状、块状,风化后呈灰黄、褐黄色。BQ=90+3Rc+250Kv=210(Rc取15MPa,Kv取0.30),K1=0.4,K2=0.5,K3=0,[BQ]=BQ-100(K1+K2+K3)=120,洞身段围岩定为Ⅴ级。洞身浅埋段(桩号K3+829~K3+886)BQ=90+3Rc+250Kv=154(Rc取0.5MPa,Kv取0.25),K1=0.5,K2=0.5,K3=0,[BQ]=BQ-100(K1+K2+K3)=54。

按JTG D70-2004附录E经计算浅埋隧道的分界深度为37.8m,依此标准,苗圃1号隧道左幅3+949~4+011(62m)及右幅3+733~3+796(62m)、3+958~4+043(85m)为深埋段,其余为浅埋段。设计为一连拱隧道,建议采用配合超前支护的三导洞施工方法,且相邻洞室的最大临界震动速度应不大于15m/s。同时宜采用外侧隧道先行的施工次序。

2.5 脆弱地质环境条件

1、强、全风化层深厚

2、软硬岩相间

3、地表及地下水的软化作用

4、地形及地质偏压

5、断层破坏

6、浅埋

3 苗圃1号隧道工程地质问题

苗圃1号隧道围岩为Ⅴ级,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支护,即径向锚杆+钢筋网喷射砼+型钢拱架,二衬采用模筑钢筋砼结构。采用三导洞施工方法,“先外后里”施工顺序。辅助工程措施有管棚、超前小导管、地表超前钻孔注浆等,由于地质环境差和地质条件复杂及 工期紧迫等原因,施工中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3.1冒顶及坍塌

施工中出现10余次冒顶或坍塌,主要出现在进出口、浅埋段、偏压段、软硬岩层界面或溶槽部位,主要原因是地质环境软弱,洞身为粘土夹砂或砂夹粘土,风化深,地表降雨渗入降低了土体强度;地质与地形偏压导致支护结构受力不均而失效,泥页岩层面雨后抗剪强度大幅降低在开挖形成临空面后顺层滑移(岩层从山内侧倾向外),如隧道出口左侧壁导坑施工中出现的塌方即是此因;由于工期紧迫,支护不及时,小导管注浆滞后,加之软硬岩相间时,爆破药量控制不当等因素造成。

3.2地面下沉及二衬开裂

隧道二衬完成几天的一次降雨(中雨)后,右洞(山内侧洞)中段靠近中隔墙一侧的二衬沿道路前进方向出现裂纹及裂缝,宽1mm~30mm,钢筋弯曲,出现险情,立即采用φ800的钢管(内现浇砼)支撑,经调查,地表相应区域出现纵向(平行于隧道前进方向)裂缝,范围较洞内大,宽100~300mm,局部为漏斗状裂缝。隧道施工原采用“先外后里”,由于变形较大,改为“先里后外”的施工顺序,此时,右洞已贯通,左洞余30m未通,经分析,由于施工中的注浆不足,特别是拱顶脱空区未注浆,上覆岩土体受降雨影响,强度降低,呈散粒体,无“拱效应”,松散压力垂直作用于二衬之上,本隧道施工全程均有专门的监控量测单位进行地质预报及顶拱下沉、地表沉降、周边收敛等监测工作,由于工期紧,初支变形很大时二衬就跟上,使二衬承受较大的荷载已是原因之一,同时左洞开挖的爆破震动也是诱导因素。

4预防及处理措施

4.1预防

从上述分析知:要预防必须先查明地质环境条件,特别是岩土结构,强度,岩土压力,地表及地下水的影响情况,同时设计要有针对性并措施得当,施工过程中措施必须及时到位,当工期紧时,应考虑洞内外处理措施齐上,甚至提前考虑地表加强工作。

4.2处理措施及方案

对冒顶或坍塌,采用地表回填后钻孔注浆加固,洞内小导管注浆处理均取得满意效果。

对地面下沉及二衬开裂,采用洞内洞外并举的方法,地表裂缝灌浆封闭,洞内三层自进式锚杆径向注浆加固,中隔墙对拉锚杆,左洞相邻处的开挖严格控制药量并加设隔震孔,对破坏了的二衬采用钢纤维砼重新浇筑,同时加强地表及洞内监测。

5结束语

维生素k3范文5

关键词 播出矩阵镜像切换;发射机瞬时切换;安全播出

中图分类号TN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217-0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62号)及其专业实施细则,推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我台高度重视,积极部署,对调频广播播出系统配置情况及安全播出管理进行了全面自查。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1)供配电系统配有发电机和UPS,UPS备电时间充足,达到了县区三级要求。但供配电管理不够规范,播出负荷配电未设置两个独立的低压回路;

2)广播制播网络与外网独立,存储空间冗余足够,播出音频工作站有备份,达到了三级要求。但备用发射机老旧,总控设备简陋,播出控制和应急切换能力较差;

3)机房环境和安全防范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但电源防雷、接地屏蔽有待进一步完善;

4)维护器材和备品备件不全,未达到三级标准;工具及仪器仪表不全,未达到三级标准;

5)应急预案齐全,紧急事件时有完整的信息报送机制,管理制度齐全,设备运行维护记录完整,达到了《管理规定》细则的要求。但制度执行较松,技术档案管理工作不够细致,应急预案演练次数较少,个别相关人员职责不够明确。

1 合理使用电源,保证配电安全

1)用电负载分类分级管理,根据功率进行相位分配,有效地控制了三相平衡,保证了高峰期用电安全;

2)认真执行《发电机组使用操作规程》,做好发电机日常保养,保证机油、柴油的充足,并配备了一台专用的充电器,定期为启动电池充电;

3)两路独立的低压配电。我们从制作机房的UPS引来一路低压线路,作为双电源设备的备路电源,达到了两路独立低压配电的要求;

4)加装UPS应急退出系统,以保证UPS发生严重故障时,能够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安全地退出系统,原理如图1。

(1)K1、 K2常闭,K3常开。

(2)当UPS故障时,可能会自动切换到旁路状态,如果没有,可手动切换到旁路,此时UPS输入输出已变为同相,依次合上K3,断开K1,K2,系统改由市电供电,UPS处于离线维修状态。

(3)UPS维修完毕后,依次合上K2,开启UPS并置于旁路状态,合上K1,断开K3,再将UPS置为在线状态。

(4)K1、 K2、K3不可同时开启。为防止误操作K3烧毁UPS,K3装在一个带锁的安全箱里。

2 完善总控功能,实现发射机瞬时切换

2.1 音频信号程控切换

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要求,县区级广播电台不需设立单独的总控机房,因此总控和播出功能可以整合在一起,以简化流程,减少故障隐患。县区台除自办节目外一般都有中央、省、市台转播任务,为保证切换精确安全,播出矩阵、报时器、调频收音机由计算机控制联动,切换原理如图2。

1)因系统规模较小,且最终播出的是模拟信号,为避免模数、数模多次转换产生的非线性失真,目前播控系统仍使用模拟方式;

2)取消输出调音台,以缩短信号流程。不同节目源的音频信号都送给音频处理器,处理器自动控制音量并优化各项指标,其实用性优于调音台;

3)计算机按编好的时间表控制8X8 模拟立体声音频矩阵进行总控切换,切换动作精确,保证了节目播出安全;

4)计算机控制报时器与播出矩阵同步工作,完成整点报时功能;

5)使用可预设多个频点的专用调频收音机,计算机按时间表选择频点进行转播。频点切换与矩阵同步;

6)直播信号按规定进行延时。

2.2 播出矩阵镜像备份

为防止播出矩阵成为单一故障点,播出矩阵进行镜像备份。信号流程如图3。

1)使用无源分配器分配信号,以避开电源故障;

2)矩阵镜像备份,以防设备故障。矩阵具有冗余电源,支持两路低压配电;

3)四选一(垫乐器)模块具有自动检测功能,能选择主备矩阵信号,并在两路信号全部丢失时调用本机存储的垫乐素材,以保证音频信号不丢失;

4)矩阵配有手动控制面板,以备应急切换;

5)系统设有跳线板以便检测和应急处理;

2.3 发射机程控瞬时切换

因发射设备老化严重,系统全面升级改造。为防止突发故障,发射系统具有程控瞬时切换功能,切换原理如图4。

1)两发射机功率输出端接至同轴开关。正常情况下主机接天线,满载输出,备机接假负载,无功率输出;

2)当主机功率丢失时,调频1+1控制器将判断结果送给计算机,计算机通知控制器进行切换;

3)控制器首先切换同轴开关,使备机接通天线,再逐步加大备机功率至满载;

4)备机故障时切换原理同上。主备机也可手动切换;

5)切换动作迅速,欠功率发射时间极短。

3 注意防雷接地,规范信号布线

3.1 发射铁塔防雷

1)铁塔安装时已满足国家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此次整改专门检查了铁塔顶端引下线和塔体连接的牢固程度、铁塔地网与广电大楼防雷地网连接牢固程度,并测量了接地点电阻(0.9欧姆),以上各项均满足规范要求;

2)安装新购置的发射天线时确保金属支架与塔体电气连接良好,确保馈管屏蔽层与天线支架电气连接良好,确保馈管进入机房前屏蔽层与建筑物的柱筋电气连接良好。

维生素k3范文6

本栏目作者王鹤滨同志曾是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同时还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他出生于1924年,已87岁高龄。应本刊特邀撰写关于养生保健的科普文章。王老毕业于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曾任中南海门诊部主任等职,后留学前苏联,获医学副博士学位。他至今笔耕不辍,在国内外共30多篇,出版多部医学著作。

维生素K于1929年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

维生素K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即从绿色植物中提取的维生素K1和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合成的维生素K2。另一类是水溶性的维生素,由人工合成即维生素K3和K4。

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属脂溶性维生素。其中,最常见的有维生素K1和K2。现代维生素K已能人工合成,如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已为临床普遍应用。维生素K1是黄色油状物,维生素K2是淡黄色结晶,都有耐热性。

维生素K人体需要量非常少,但它却是维护血液功能正常凝固的重要营养元素,具有抗出血作用,可用于妇产科和外科手术止血,还可辅助治疗慢性肝炎、癌肿、多发性硬化、营养不良、肠张力缺乏性排便障碍和痢疾等疾病。

维生素K可防止骨质疏松症。长期注射维生素K可起到增强甲状腺内分泌活性等作用。

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是水溶性的,可用于口服或注射。维生素K溶于线粒体膜的类脂中,起着电子转移的作用,可防治血栓的形成,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还适用于预防各种类型的偏头痛。

维生素K和肝脏合成4种凝血蛋白密切相关。如果缺乏维生素K1,则肝脏合成的凝血蛋白为异常蛋白质分子,它们催化凝血作用的能力将大为下降。这几种凝血蛋白减少,会出现凝血迟缓和出血病症。

人体缺乏维生素K时,可致平滑肌张力及收缩减弱。它还影响一些激素的代谢,如延缓糖皮质激素在肝中的分解。此外,维生素K缺乏常见于胆管梗阻、脂肪痢、长期服用广谱抗菌素的病患以及新生儿。他们在服用维生素K后,都可以使不良症状得以减轻。

据《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报道,有研究认为维生素K可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

维生素K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肠道内细菌的合成,其次是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K易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故要避光保存。

维生素K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其中富含维生素K的粮食作物和蔬菜的品种较多,动物性食品则较少。植物性食品主要有绿茶、南瓜、西兰花、水芹、花椰菜、香菜、莴苣、小麦、玉米、燕麦、土豆、青豆、豇豆等。

维生素K虽然如此重要,但也不可随意补充。由于它可能损害肝功能,所以肝病患者不宜服用。使用抗血液凝固剂的人同时摄入维生素K可能产生反效果。其他如孕妇及授乳妇女也应避免大量服用。

即使需要服用的人群,如经常流鼻血者等,也要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量。一般成年人建议摄取量为65~80微克。

如果服用维生素K过量,会影响皮肤以及呼吸器官的功能,导致呼吸困难,皮肤起水泡。补充维生素K过多会损坏肝肾功能。过多补充维生素K,孕妇会产生溶血性贫血,其新生儿会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有特异性体质的老人,过量服用维生素K后,可诱发溶血性贫血、过敏性皮炎、肝脏疾病等。

上一篇国庆周记

下一篇国庆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