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迁移范例6篇

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范文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母语迁移 正迁移 负迁移

一、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正迁移

1.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任何语言的习得均是以扎实的词汇量掌握为基础。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常而言,学生对英语词汇的习得一般均由发音着手,在掌握词汇正确发音后,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词汇释义以及词汇用法讲解。按照对多数语言词汇的同质性分析能够看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母语的正向迁移效用能够强化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水平。如英语中的一些音译外来词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迁移而来的:Coke即为汉语中的“可口可乐”,chocolate即为“巧克力”,而vitamin为汉语中的“维他命”,montage则为汉语中的“蒙太奇”等。在对前述英语词汇进行识记的过程中,考虑到汉语发音同词汇的英语发音近似,因此教师能够带领学生通过发音中的正向迁移实现对这些词汇的识记,从而使学生的英语词汇记忆效率有效提升。

2.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正向迁移

从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内容看,英语语法同汉语语法具备一定近似之处,因而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借助对英语语法规律同汉语语法规律的对比,并藉由二者的近似之处带领学生实现正向迁移,进而使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得以提升。从日常英语教学角度看,此种模式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领会与认知,使学生提升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在简单句的基本结构上,汉语中的“单句”和“复句”对应着英语中的“分句”和“句子”,两者在语言结构的组成上有极大的相同之处。如英语句子:The good news made Mr. Green excited.这一句子的结构即和汉语中的“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的句子结构大致相同。有鉴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句型翻译练习时,能够使学生在掌握词汇含义与正确用法的情况下,借助其所掌握的汉语句式结构加以推导,进而使其英语句型翻译的信度提升。

二、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

同汉语相比,英语在句型、时态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区别。有鉴于此,作为汉语为母语背景的初中生而言,其难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影响。

1.母语语音的负迁移现象

尽管经过系统性的英语知识学习,使初中生能够较为流利的进行简单英语对话,然而其发言、语调等方面同期在使用汉语时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即是作为母语的汉语发音负迁移影响所造成的现象,诸如在汉语发音中只有平仄之分,并无清辅音和浊辅音的区别,但英语中有清浊之分,如[k]、[t]、[p]、[f]等,很多学生在说到以清辅音结尾的单词时,就会在其后加上(e)音,如:book-book(e),map-map(e)等。

2.母语词汇的负迁移现象

初中学生在学校英语词汇知识过程当中,因为在词汇构成方面,汉语同英语出入较大,因此一些学生在学校英语词汇时,经常会不自觉得使用汉语词汇结构对英语词汇搭配进行套用,因此出现舛误。如不可数名词的表达,如:一张纸a piece paper,一碗米饭a bowl rice。再比如:看报纸,会表达成:see a newspaper.

3.母语句法的负迁移现象

从句法构成看,汉语同英语相比而言,汉语不具备形态标记,而英语的语序较为灵活,注重人称与数的匹配,可以说,二者一个为“形合”,一个为“意合”。受此种情形的影响,学生极易在英语句法、句型学习过程中受汉语负迁移的直接影响。

4.文化差异负迁移现象

文化的异质性是阻碍学生习得英语知识的又一因素。具体表现为,学生极易在进行英语表述时运用了汉语的表意方式,因而造成误解。同时受语言背景文化的差异影响,同样的语义在汉语语系人群和英语语系人群的理解是不同的,因而如若不在英语学习中注重对学生讲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则将导致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出现语言使用不当的情况。

三、初中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应对

1.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现象

对于母语负迁移现象,初中英语教师应当辩证对待,即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指明母语负迁移现象对学生英语知识掌握和运用的影响,同时合理的将其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之中。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学生学英语,要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如词形、词义、句子结构)上,让他们通过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面对学生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指出错误,更应使学生了解产生错误的源头所在。

2.规避母语干扰,养成英语思维

任何语言的学习不能离开对此种语言特定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基于帮助学生规避母语干扰,应当通过英语文化的讲授,使学生逐渐在学习中养成英语思维,从而提升其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梅.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 职业教育研究,2004(08).

[2] 吴明军. 词语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母语迁移范文2

汉语母语外语迁移积极因素

迁移(transfer)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原本是指在学习新知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理论提出了“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所谓母语迁移,是指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那么,将母语语言习惯运用到外语习得中,如能促进外语学习和应用,则称为“正迁移”;比如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初级阶段,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习者对外语的实际运用。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单词基础后,学习者很容易翻译一些句子。例如,西安是一个美丽的城市:Xi’an is a beautiful city.等。相反,当母语的语言习惯干扰、阻碍外语习得时则产生“负迁移”。 比如很多学生在表述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句子:I buy a book last week.(我上周买了一本书。)等。任何人在学习第二外语时都会遇到母语习惯迁移的问题。

一、迁移的因素

一般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有两种: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结构因素包括语言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如语音、句法等。例如,英语的语法是一个很令学习者头疼的问题,原因是汉英语法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在运用外语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将汉语的语法概念转移到英语中,从而造成一些失误。比如,汉语中名词没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这一缺损易造成负迁移。所以初学者易犯“two book”“He love game”之类的低级错误。另外,在动词使用上,还有的学生将“他去广州都十年了”译成“He has gone to Guangzhou for ten years”,很显然,这是由于没有搞清楚,汉语词汇中瞬间动词与延续动词之间的区别不如英语那么严格。非结构因素是是指语言以外的因素,比如英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也会影响语言的迁移,例如学习者的年龄、对语境的了解程度、语言的共同性、语言距离(语言的相似程度)、类型性、标记性等。与此同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语言水平、心理类型也会影响语言迁移。就文化影响来说,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并总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第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而交际失误屡屡发生。比如中华文化中“尊老爱幼”的思想根深蒂固,假如让你的学生打招呼时,直呼老师或长辈的名字,这恐怕是不可想象的;同样的是,当英语国家人如此称呼我们中国人时,我们也可能会感觉受到了轻视或侮辱而大为不快。

因此,有关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有利于对外语教学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语言错误类别和趋向、语言学习障碍的原因、语言与环境、社会及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梳理,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外语,特别是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

二、教学中的正迁移

1.促进认知,提升思维水平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对新事物的观察、认识、判断,对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依赖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换个角度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结构直接影响新信息、新知识的过程。Newmark & Reibel的“无知假设”认为,人们在学习一门新语言的初期,由于很多东西学习者还没有学会,他们只能依赖已知的(母语)去弥补不知道的(目标语)。]桂诗春也曾指出: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人们在学习一门外语以前,母语的学习规律和使用习惯已经形成,并会不自觉的以其为起点来理解和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和结构。在缺乏外语环境、没有很好掌握外语语言的情况下,学习者会经常不自觉的将母语思维、知识、习惯运用到外语学习中。

因为虽然各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千差万别,但又不失其共性。对大多数人来讲,学习外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用它表达自己在母语环境下的思维成果,因此在传递自己思想的时候,不可能不带上母语思维的烙印。英语语言自身的发展也在印证这样一个道理,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在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在母语国家产生一种新的带有母语思维烙印的外语国别变体是非常自然的,如北美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牙买加英语等。同样,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也表现出一些中国特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本地化”的、“中国特色”英语,即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官方的定义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one country ,two systems;Veg-etable basket project”等这些具有显着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在英语的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总是无意识的、不可避免地将汉语和英语结合起来,通过翻译、对比、联想等办法来理解、记忆英语词汇或用法,如“tank”(坦克),“hamburger”(汉堡包)等音译词;“Microsoft”(微软),“hardware”(硬件),“pen-friend”(笔友)等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为学习者记忆词汇提供了捷径。因此教师应该敏锐地、大胆地使用这类联想、类推等学习方法帮学生举一反三,不仅能迅速扩大英语词汇量,更重要的是曾经了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成长。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对于新信息的获得多半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而且“人的语言发展经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者可以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学习领会英语的语言规则,从而促进英语学习。有研究调查记录了10名高中生和2名大学生在英语看图作文中的思维过程,结果显示11名学生在图画理解阶段用母语进行分析、判断等认知加工,在形成表述内容阶段60%的内容是由母语生成的。一项研究发现,用母语参与英文写作的学习者占高水平写作人数的2/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即使在像汉语和英语这样不属于同一类型的语言之间母语在写作过程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因此,在外语教学别是初期阶段,不应该否认、拒绝母语而一味地要求学生使用外语,这是对正常认知心理过程的违背。杨卫德也认为“学生只有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才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可以说,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学习又因迁移而提高和深化,所以学习与迁移是不可分割的学习心理现象。

2. 突显共性,求同存异

英国语言学家 Ellis认为,在人类千差万别的自然语言当中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这些规则构成了普遍语法,而普遍语法则是人类每一种语言特定语法的基础 ”。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在本质上都是对某一种语言符号系统的学习和使用,他们的差异体现在学习者的起点、学习环境、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及语言自身规则及其文化背景等方面。

基于语言所具有的共性,任何民族的人在学习和掌握母语的过程中对语言共性即“普遍语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外语过程中会把通过学习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外语学习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由此观之,人类语言的共性对外语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据调查,中国人学习英语和汉语成绩的相关系数呈正相关系。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有一种强调“标准化语言”的倾向,一味追求学习者要达到用外语思维的目标,特别是中国英语是一种低水平的、不标准的东西。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从实践上看,用外语思维主导外语学习的效果并不很理想,从理论上看,它对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片面解读心理语言学与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Bosher、Cumming、Lay等学者的研究充分证实了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母语思维的依赖;80%的学生都用母语构思文章内容和结构,有的还先用母语写提纲,有的学生甚至先用母语思维,用母语写,然后再翻译成二语文章。因此,充分利用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有共同或者相似之处,通过掌握相关的汉语知识将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速度和水平。

3.过滤不良情愫,改善情感学习策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与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有很大关系。积极的情感对语言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相反,消极情感,包括焦虑、抑制、害怕、愤怒、胆怯、沮丧、厌烦等,则会阻碍语言的学习。对此,Elsa Auerbach就特别强调母语在英语教学中起到的不可比拟的作用:“用母语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知识来帮助新的语言的学习,同时也能使其大胆地开口表达自我。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冒险、去尝试使用英语来表述,从而克服怕犯错误的心理,达到外语学习的目的。”

对外语初学者来说,坚持使用全外语上课,当学习者收到的外语信息量超出了他们现有的理解、接受能力时,他们就会产生担心、忧虑、茫然、失落等情绪。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一致,因此教师如果用全英语教学时只有一部分学生能跟上,没有听说基础或基础较差的学生想听听不懂,想学跟不上。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失去学习兴趣,不会参与课堂活动,及至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英语。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本身英语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对全部使用英语的课堂持一种强烈的排斥心理,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会感觉自己完全被拒绝在外,所以他们不可能融入其中。时间长了,有的学生会干脆就不去上课,以及转专业甚至产生退学回家的心态。在对一所初级中学的调查表明85.6%的学生认为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能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更放松。在调查中,高达88.7%的学习者认为在外语课堂中当他们感到迷茫时使用母语能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更轻松、更自信。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还需要适当使用母语来解释文化背景知识,讲解复杂语法结构、难句句型等,来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其以轻松的心态进行学习,这也会大大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

因为我们相信学习的兴趣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一种重要的内在动力。它不仅能使学习者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而且具有一定的智能价值。

4. 文化对比与传承,促进英汉共荣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是文化的载体,记录并反映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它特有文化的载体和沉淀,也是它传统的积累。语言的使用会受到文化的制约,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思维方式等都反映在语言之中。所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搬到英语学习中去。中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会说“久仰大名”,但在英语交际中却不能说:I have heard your name for a long time.只能说Nice to meet you.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它所产生、使用的文化氛围和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这样有助于提高文化敏感性并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有效提高其目标语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研究表明,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

与此同时,这种不同文化差异和对比也能充分促进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当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时,利用文化对比教学,能帮助学习者正确理解目标语文化,增强文化差异意识,避免在外语交际、双语翻译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失误。同时,当两者含义相近时,比如,在汉语和英语中有很多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方式: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等,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就可以充分利用母语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就能很容易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些英语表达,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三、结束语

如前所述,母语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完全避开母语是不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01.

[2] Eisa Auerbach. Reexaming English Only in the ESL Classroom [J]. ELT Journal, 1987(4), 41.

[3]Newmark,L.&Reibei,D.Necessity and Sufficiency in Language Learning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68(6),145-164.

[4]何声钟.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5]陆效用.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J].外语界,2002(4):11-15.

[6]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母语迁移范文3

关键词: 二语习得 迁移 过渡语

一、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习得和解决新问题的处理所产生的影响(朱智贤,1998)。按其效果,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的不适合目的语的形式;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则是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出现,即先行学习的母语对后来学习的目的语产生的有效的促进作用(崔菲菲,2012)。许多调查和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输出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十分突出,此类错误占语言输出错误的比例相当高,有的近乎一半(周启加,2008)。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避免汉语的负迁移,对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从语音、语法、词汇及表达方式、日常交际等方面,分析英语初学者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母语在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很多英语初学者由于内心的不自信和焦虑,为了帮助记忆,往往求助于自己已掌握的母语,甚至试图用汉语的发音代替英语发音。为了记住单词的读法,在书上做了许多笔记,诸如Thank you.桑可由,用汉语中的“桑”这个音代替英语中根本就没有对应的/θ/的发音。当然,母语在语音方面的负迁移并不仅限于此。

(二)母语在语法方面的负迁移。

汉语重意念,而英语重形式,因此,英语的语法是很多英语初学者的难题之一。英语中主谓要保持一致,初学者往往会忘记这一点,他们可能会说出“She speak English.”这类句子。英语有时态的变化,而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时态的存在,如“I go shopping yesterday.”时态使用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乱用规则。许余龙认为,迁移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迁移现象,可以看做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母语知识对所学外语的语言规则提出的假设。

(三)母语在词汇及表达方式上的负迁移。

英语中的单词和汉语中的词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语中对他人的称呼划分得很细致,如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这些称谓在英语中只有一个词,那就是uncle。

一些初学者的表达,从汉语的角度来看,看似没有任何语法问题,但是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或者是完全按照汉语的句法组织的,这就是典型的Clingfish(中式英语)。如“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这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经常经常出现的一种过渡语,过渡语是指从母语到外语这一语法重新组织一个连续体(a restructuring continuum)(钱敏,2006)。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学习构建自己的过渡语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

二、母语负迁移对教学的启示

Ellis(1985:29)认为在外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母语的迁移现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既然无法回避,那就只能正确面对。母语迁移是学习者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不自信,对目的语知之甚少,依赖并得以继续前行的“拐杖”。对于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汉语负迁移现象不必过度忧虑,以下是我总结的日常教学心得。

(一)引导学生多接触可理解性的材料。

Krashen认为真正解决母语迁移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钱敏,2006)。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之一就是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教师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听、说的机会。除了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化的原版的英语素材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接触英语的渠道,让学生真正充分利用生活中对学习有利的条件。

(二)多对学生进行文化背景的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没有文化,语言就失去其意义。因此,要掌握一种语言,了解相应的文化是相当重要的。了解文化差异,进而了解人们思维上的差异,有助于语言的学习,因为思维上的差异往往体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上。

(三)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

母语的负迁移是学生对自己的语言学习不自信的表现。一味地批评会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进步,看不进步就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对于语言的初学者,他们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这都是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结语

语言学习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见证学生成长的老师,我们应该耐心帮助他们慢慢地、逐渐地形成目的语的思维方式,扔掉Clingfish(中式英语)这根“拐杖”。

参考文献:

[1]崔菲菲.母语正迁移现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读与写杂志,2012(2):229,240.

[2]朱智贤.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迁移现象论析[J].外国语文,2011(4):141-144.

[3]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4):59-62.

母语迁移范文4

关键词: 母语二语习得正迁移负迁移影响

人思维活动的第一语言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母语。母语是在没有任何别的语言系统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二语是学习者的第二个语言系统,是在母语系统已经形成以后才建立起来的。所以很多人觉得学习第二语言很困难。因为教师没有摆脱母语的影响,受到母语正负迁移的影响。

我们习得母语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听、说、读、写。我们先对语言进行吸收、消化,然后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里的吸收就是指的语言的输入(input)。使用语言就是指语言的输出(output)。我们能学习好母语是因为我们是按照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来进行的。而学习者之所以学习不好第二语言是因为学习者学习的时候违反了这个自然的顺序。

著名的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Comprehensible Input(i+1)”概念,指出输入信息不能太难或容量太大,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语言习得活动,激发其创造语言的欲望。而学生习得二语的时候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先去读大量的书,不管能否接受,这样使得有的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心理放弃。因此,教师平时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多鼓励学生先去听,哪怕听不懂也要坚持听,量变成质变。教师应要求学生先听,对于听懂的内容说明他们已经吸收了这些语言,听不懂的再去看,然后再听。其实语言学部分都是需要靠学生自己去吸收消化。无论是在第一语言习得还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输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言学家Newport 和 Gleitman 曾经有一个研究报告,研究内容是儿童是如何学习母语的,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语言在说完之后,儿童能有96%的语言能复述出来。但是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语言,在听完之后,儿童只有91%的语言能复述出,而且说出的话不符合语法的标准。这点表明了学习语言的顺序,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在第二外语习得的过程中,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沟通中出现困难时,如果交际对方了解对语言输入调整的重要意义,他们之间就有机会在语言结构及会话结构上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语言输入就可能变得更加可以理解,这样就能使得语言习得的效果更佳。

如何通过母语更好地进行二语习得呢?迁移(transfer)原来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interference)。(母语对二语习得有着正负的迁移,所谓迁移就是影响)归纳起来,常见的负迁移有:

1.母语文化负迁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并且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和思想,并总用自己的母语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第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因而交际失误屡屡发生。

2.母语语法负迁移。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如汉语中名词没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这一缺损易造成负迁移。所以初学者易犯低级错误。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汉语的语法概念转移到了英语中,因而造成了一些失误。

3.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外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将“吃药”说成eat medicine。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中文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

语言负迁移对二语习得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部分中国的语言教育者与学习者对语言负迁移现象避之唯恐不及。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候可以先用汉语解释下要学的英语知识,通过比较与强调汉语和英语的相似处,更多地创造语言正迁移的条件,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总结如下。

一、避免母语负迁移,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汉语无论是从发音、结构还是文字体系、书写方式上来说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拼音文字的语言完全不同,而且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汉语,其文化内涵、思维模式、风土人情等都与印欧语系有着天壤之别。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避免负迁移呢?

1.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共同弱点是对英美文化中一些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了解不深,因而常常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语言的“文化交流能力”。教师若能将西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及思想、行为模式有效地传递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材料。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国人学习语言的环境十分贫乏,书本和教师是唯一的输入源。教师应尽量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录像、新闻广播、影碟等现代化手段让学生欣赏英语原版电影、电视、广播节目,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原版小说、文章,让学生接触真正的英美文化及其语言环境。

3.帮助学生在英语应用中逐步淡化母语意识。当学生掌握到一定程度,教师应培养他们逐步淡化母语意识,尽量用英语进行思维、判断,以求在语音、语言上与native speaker接近。

综上所述,对语言迁移现象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正迁移,有效避免负迁移,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二、促进母语正迁移,提高教学效果

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

1.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善于用汉语思维组成句子而不善用大量模仿而习得句子这一现象,教师应在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前提下,以诱导的方式帮助促成正迁移的形成。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在纠正错误中不断提高判断力和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如 hamburger(汉堡包)等音译词以及 pen-friend(笔友)等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为学生记忆词汇提供了捷径。教师应该利用这类词汇帮学生举一反

三,迅速扩大词汇量。

2.借助母语,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词。例如international 这个词是由inter(相互的,内部的)和national(国家的)组成,合起来则表示 “国际的”。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学习英语是枯燥的,尤其母语在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给学习者的影响是无法避开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尽可能利用语言正面的迁移,正确看待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负面迁移现象,积极地利用母语正面的一面,从而使学生全面提高第二语言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宣维.语言教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母语迁移范文5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 英语学习 翻译 影响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12-01

从二语习得理论可知,对于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从而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向迁移能促进学习者掌握第二语言,而负向迁移不仅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还容易导致错误的语言认知,尤其是在翻译学习中更为突出。英语翻译作为基于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转换,在母语规则的影响下易产生负迁移,造成语义混淆或错误。为此,本文将从英语翻译学习实践中,对母语负迁移的表现进行分析,为再现英汉原文风貌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

一 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1.负迁移在不同背景文化翻译中的表现

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性对于翻译来说特别重要,由于各民族地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反映在思维观念,以及个人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一定的相异性,而这种文化差异性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对于英语翻译的学习,往往受到汉语民族语言结构特征的影响,从而将汉语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翻译中,产生混淆或错误。如汉语“挥金如土”译为英语时“spend money like water”,之所以用“water”代替“earth”,缘于英国作为岛国,其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犹如中国汉民族生活的大地一样。再如对于“a white day”的翻译,不能表达为“白色的一天”或“白色恐怖的天”,而应该翻译为“吉庆的日子”,其原因是西方对白色理解为圣洁美好的意思,而中国却以红色作为喜庆的颜色,白色只是丧礼上的颜色,由此而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差异下的语言翻译的不同。

2.负迁移在词汇翻译学习中的表现

词汇是表达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不同语言的词汇来说,其所包含的意义与内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样以英语翻译为例,中国的学生在学习单词的过程中,习惯于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单词本身的内涵与外延,翻译时往往因母语文化的影响而造成词不达意或用词不当。比如我们在翻译词汇teenager时,其英语所代表的含义是13~19岁的青少年,而非10岁左右的孩子。又如在翻译red meat时,从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从颜色上来划分肉类只是在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同样对于汉语中的“仁义”“阴阳”等词,却找不到合适的英语单词对应。再如在翻译“盐水”时,不能用“salt water”,而应该用“salt solution”,对于一张好看的电影票,不能用“good tickets”,而是应该用“good seats”;由此可知,对于母语负迁移在词汇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词汇的概念差异性,以及所指代的范围大小等不同,并受其风土文化习俗的影响较大。

3.负迁移在不同语法翻译下的表现

在英语句子结构变化中,语法形态的变化往往代表不同的语义内容,而在汉语学习中,却没有繁复的形态变化,多以对话双方的意会来传递思想。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如果直接以汉语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直译,则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如在翻译“尽管今天的天气不是太好,但我们还是想要出去”时,就容易翻译成“Although the weather is not good,but we are still want to go out.”由此,就陷入了关联词语套用的错误中。同时,在句法结构上,英语强调紧凑,而汉语则在句法逻辑结构中更胜一筹。在翻译“有许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时,如果按照“There were many people attended this meeting.”来翻译,则忽视了句法结构与语序排列的差异,正确的翻译应为“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ttended this meeting.”另外,对于英语句子中不同时态动词的表达,其过去式、过去分词以及单复数词尾变化等,都与汉语缺少对应的联系,因此,也是母语负迁移中常犯的错误。

二 应对翻译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有效对策

从母语负迁移在英语翻译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来看,结合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从负迁移的影响上来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规避对学习者的干扰与阻碍。一是从英汉词汇的学习中,比较其含义的差异性,如东西方民族人文习俗、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性,从而从“求同存异”中来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与感知,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二是从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上来比较,充分理解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三是注重整篇句意分析,切忌断章取义,抓住原文的中心思想,做好段落间句子结构中的指代关系与连贯性,从而增强抵御母语负迁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母语迁移范文6

关键词: 母语 负向迁移 中学英语写作

英语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中,一直是一门主科,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即便学了多年英语,仍然写不出正确的英语作文,其原因是汉语作为母语对其造成负向迁移。那么,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向迁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应采取什么对策避免影响呢?

一、语言迁移理论概述

语言迁移是指在学习时,学习者将以前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母语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外语学习的一种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困难。

二、母语负迁移在中学生英文写作中的分类

中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的过渡,很多因素都受到汉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1.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词汇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成分。离开了词汇,人们就难以表达思想。一些中学生因词汇量小,写作时往往不知道怎么表达,就按照汉语习惯误译。如“看报”写成see a newspaper,“学习知识”写成learn knowledge,还经常把 “吃药”写成 “eat medicine”,甚至在英文书信中把“注意身体” 写成 “notice your body”。

2.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一些学习者在写作中经常不按照英语的句法规则,而是以先入为主的汉语表达方式构思,生搬硬套汉语句式,用英语单词一对一地表达思想。这类“对译”式的错误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非常顽固。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Some drivers say there are too many cars don’t well.(有些司机说,有太多的车不好。)

②I advice you ride bike or on foot,it’s good for our health.(我建议你骑车或者步行,这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

另外,英语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句法表达手段,如:强调句、倒装句、复合句、分词、省略等,这些句法手段在汉语中是没有,或是用得很少的。有些学生怕用错,不敢用,所以采取回避的态度。如A man is cutting earth in a tunnel,hopes to find some diamonds. 一句中,hopes如改成hoping,使用分词结构,效果就非常好了。

3.语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合,即我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而英语强调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整,用丰富的连接词来表达句际关系,段落之间必须有有效的衔接性。在重“神”的汉语里,流水句、松散句得到了极好的发挥。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仍承袭这种表达模式,以致句中或句与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常常写出不被接受的英语流水句,下面来看某学生的英文日记中所描述的内容。如果没有括号内的词语,整段文章就显得毫无生气。

“I had a bad cold last week.(First),I had a running nose,(but) I did not take it seriously. (Then)I began to cough. (After that),I had a fever and felt weak. (Finally),I was sent to hospital and had to lie in bed for three days.

三、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英语教师应怎样减少或排除汉语负迁移的干扰与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母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只重语法、句型和语言点讲授的做法,应适当地介绍一些英文写作和修辞的知识,多讲一些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异同。同时,加强学习策略的训练指导,使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母语的负迁移。

2.加大阅读输入力度。著名语言学家Nuttal曾指出,增进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外语的环境当中,而仅次于这种途径就是大量阅读。我们的学生要想摆脱汉语的干扰、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就必须大量阅读。

3.加强英汉对比,熟悉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适当地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增强使用中的区别意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

4.鼓励学生多写、多改,增强写作意识。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做到循序渐进。修改也是写作的重要一环。平时的作文可以让学生互改、互评,典型的错误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讨论,共同纠正。这样在词汇、句法、篇章中出现的母语干扰错误,在短时间内比较容易消除。

综上所述,要避免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艰巨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尽量使学生了解母语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和影响,善于排除汉语的干扰,防止负迁移,写出正确、流畅的英语文章。

参考文献:

[1]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3,1.

上一篇选择小学

下一篇单身闺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