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文化范例6篇

母语文化

母语文化范文1

关键词: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刘丽丽(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朱世波(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00047)、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53203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61-02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影响,中国的外语教育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认为语言技能训练就是外语学习的全部,文化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境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外语教育中应导入目的语文化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但该理念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过度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吸纳与理解,一味“求同”忘记了“存异”,母语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文化交际以及语言教学界对语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开始出现从单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学习转向关注“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双向互动问题,代表性研究有何自然(1993)、王宗炎(1993)、高一虹(1994、2002)等。[1-4]虽然语言学界已经认识到文化与语言的不可分割性,但是由于结构主义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若要外语教学模式短期内从技能训练走向文化理解是不现实的。况且,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不单单是指目的语文化,还包括母语文化,因此,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及其补救策略引起了学者的广泛重视。[5-7]

梳理先行研究的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一是绝大部分研究者是一线外语教师,对于外语教学中文化的缺失有着痛切感受,但同时论点也偏向从自身经验与感受出发,缺乏实证调查;二是虽然文化导入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文化范畴极广,在具体的文化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项目往往局限于对一些社会风俗习惯的介绍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导入,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三是外语教学中导入母语文化是解决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一条出路,不仅如此,母语文化素养的培育与目的语习得及目的语文化素养提高必然有着内在联系。以“添加式”开展起来的母语文化补救策略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双向文化素养育成与目的语习得的共赢,仍需要各方展开深层次的研究与实践。

一、外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调查――以日语专业为例

为了调查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素养情况,笔者以日语专业大一和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实施了问卷调查,下面围绕调查结果展开分析。

1.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以哈尔滨理工大学日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为受试对象,在杨洋(2006)设计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分为知识与意识两部分,由100道题构成。[8]第一部分为文化知识测试,共80题,中国文化40题,考察范畴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中国现代国情、生活常识、科普知识、中国交际礼仪;日本文化40题,考察范畴包括日本古代文化、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心理及风俗、日本地理国情、日本现代社会常识、日语语言交际技能及日语惯用语。第二部分考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7份。

2.调查结果

分析1: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不高。研究者对文化知识部分进行统计分析,从80题的成绩分布情况来看,大三学生的成绩要优于大一学生;从1~40题的中国知识成绩分布来看,大一学生要优于大三学生,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中日两国文化的测试,大三学生平均分比大一学生高,该结果在情理之中,大一学生没有经过日本文化及语言的系统学习,对日本知识知之甚少是自然的。然而,关于中国知识部分,大一学生平均分比大三学生高1.02分,优、良、中、及格的比率均高于大三,大一不及格的比率为5.3%,而大三不及格的比率为13.6%。表明学生在日语专业学习了三年后母语文化素养降低了。

分析2: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目的语文化素养不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不高,那么他们的目的语文化素养如何?经过三年的目的语学习,是不是已经很好地了解了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图2展示了大三学生日本知识测试各分项成绩。依据图2的统计结果,大三学生对日本文化知识的掌握不能令人满意。该部分的实际平均得分为21分,低于24分的平均及格分,分项统计实际平均得分也均在平均及格分以下,日本古代文化、日本文学、日本地理国情、日语惯用语各项中甚至出现了0分,分别为10人、20人、4人、2人。该结果表明,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了解不够,从侧面反应出目前日语教学仍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化境地。

3.外语教学应平等对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日语专业大一学生母语文化素养较高,大三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不高,目的语文化素养也不高。这种对比一方面说明目前的日语教育存在缺陷,既忽视了母语文化素养的培育,又没有很好地导入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验证了母语文化素养造诣决定目的语文化素养高低的结论。因为母语文化是成年人判断一切新鲜事物的认知基础,母语文化素养较好的学习者必然对一切文化抱有移情意识,进而积极接近、探究、吸纳新鲜文化。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多以微笑握手的方式打招呼,而日本人则会鞠躬以示礼貌,学习者首先启动母语认知理解日本人的做法,逐渐形成了具有学习者特征的打招呼方式,因此,仔细观察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人,与普通人相比他们与人握手时弯腰程度要深一些,接近鞠躬。可见,母语文化是学习者理解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基础,是决定学习者能否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外语学习者只有在通晓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出两种文化的异同,才能真正实现从技能训练到文化理解的转变,而对目的语文化的良好把握,又反过来会促进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展开深度思考,这样就形成了目的语与母语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相互促进的效果。可以说,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学习者身上是一个同时存在、共同变化、重新融汇确立的过程。因此,外语教学不应厚此薄彼,只有平等对待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才能创造“面向交际”的外语教育。

二、建议

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都应是外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语言与文化也不可割裂开来分科讲授,以下从课程设置、教学法理念、教师及教材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开展文化教学的途径。

1.课程设置――将文化教育思想融入整个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不是相关课程的简单罗列,是系列课程连贯式、渐进式的有序展开。目前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开设了目的语国家文化课,有些学者还主张增设中国文化外语课,即用外语讲解中国文化。对比国外大学的外语系课程设置可知,国外大学没有设置那么多的速读课、泛读课,开设更多的是文化史、目的语国家与本国思想史、比较文学研究等等,精读课从三年级开始以各种讨论会和发表会的形式开展,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了双语文化比较思维,启发了学生展开探索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异文化交流意识,从而使学生建立了“大文化”观,使文化教育思想融入到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整个课程设置中。

2.教学法理念――为获得跨文化交际敏感

交际法与任务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与文化素养育成的理念不谋而合。桂诗春教授曾经介绍过几种传授社会文化知识的方法:一是文化旁白,即随时碰到随时讲授。二是同化法,即辨认交际中的文化失误。三是文化包,即对特定文化题材进行对比和讨论。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和专门讲解法都是课堂讲授文化的常用方法。刘长江(2003)提出文化教学程序可分三个步骤:提呈(语法翻译法),重复(听说法)和运用(交际法)。[9]总之,教学法的运用不是僵化的,无论何种教学法都应为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敏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也不是各自分工的关系,而是同进退、共存亡的关系,只有双向语言文化与语言技能共同提高,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3.教师与教材――坚持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的文化取向

除个别一流大学能够实现全员目的语国家实习一个学期或者一年外,中国高校的外语专业学生基本生活在非目的语环境之中,大部分人很少有机会去体验、了解目的语文化氛围,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和教师,因此,教师与教材对于外语文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从事外语教育的教师基本从外语系毕业,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了解程度颇深,有些教师留学海外多年,目的语文化已经内化在自身的行为方式之中。因此,外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弘扬中国悠久思想文化的意识,在提高自身外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观。

教材是传递文化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是师生获得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现代教材编撰已经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多以“文化专栏”、“小贴士”的形式进行介绍,但是大部分教材仍然只注重目的语文化的介绍,母语文化普遍被忽视。若要彻底贯彻文化与语言并行的思想,必须在教材的语料选取上下功夫。一般来说,语料中的文化项目的取舍应遵循实用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外语学习初始阶段的材料应尽量反映表层文化(器物文化,如西方的刀叉和中国的筷子等)。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的牵制作用就愈加明显,有关文化的课程可以逐步增加,教材中可以选入一些反映中层文化(制度文化)和深层文化(观念文化)的语言材料。[10]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离格”现象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2).

[2]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1993,(1).

[3]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5).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6]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7]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5).

[8]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06.

母语文化范文2

1.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有的课程设置很难体现出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大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所开的选修课,如《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多集中介绍西方社会文化,而有关母语文化的一般性知识到系统整体学习的英语课程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母语文化的课程多为大班授课以汉语讲授的选修课程,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且只关注母语文化,甚少涉及文化对比,学生缺乏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有效输入,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和流利性,尤其是在用英语表达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如,中医中药、佳肴菜系、传统民俗等话题时,常常无所适从,一头雾水,导致交际任务失败。

2.教材是学习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文化教学内容的直接和重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内容隐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对母语文化认知和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所选文章多部分来自英美报刊书籍,而与中国本土文化有关的语料却少之又少,这种只注重西方国家语言与文化的引用和介绍,缺乏对母语文化的导入和传播的教材内容,使母语文化长期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缺乏中国性和民族性,而学生因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越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由于反映母语文化的英语教材材数量不多,且不够系统准确,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学到有关母语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从而产生文化误读,文化负迁移不可避免,长期积累就出现了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3.测试是教学的指挥棒,指导着教学方向,对教学内容有反驳作用。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各级英语考试中,内容几乎都是考察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虽然新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增加了中译英翻译题,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但这显然还不够全面,母语文化还没有作为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英语考试的其他几个方面,如听、说、读、写几项技能中充分体现,这必然会减弱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中国文化的动力。

4.英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导入母语文化,教师的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弘扬母语文化的意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邓文英等(2005)、肖龙福等(2010)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但他们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不够乐观,他们应用所学语言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不令人满意,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尽快加强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途径

1.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更要学生以此为媒介在跨文化的交际中,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知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向其他民族介绍中国文化,并与其他民族进行平等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因此,大学英语中国文化课程设置必须针对学生欠缺中国文化知识的现实,开设英文的或者双语的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或者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课程,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输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设置用英语表达母语特色文化或者中西方文化对比方面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外阅读、专题讲座、电视节目、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加深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理解,或者组织学生表演英文版的中国故事,参加中国作品的英文翻译比赛,进行中西方文化的辩论或演讲等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培养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逻辑思辨能力。

2.目前使用的原版英语教材虽然能促使学生掌握纯正的外语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但不利于母语文化的传播和学生应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能力的提高,因此,要编写适合我国国情,顺应学生跨文化交际需求的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教材的内容,加入一些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鉴于用英文介绍母语文化的参考书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尤其是音像资料极其缺乏且许多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名词,翻译不够准确规范,应先组织专家展开研讨论证,做出规范和标准统一的英语表达方式,然后聘请专家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结合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需求,参考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诉求,编写出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针的规范的实用教材,并应尽可能的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大学英语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

3.鉴于考试对教学内容的反拨作用,英语测试中除了考查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外,还应增加对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的考核,在不改变英语课程性质的基础上,加大有关中国文化题目的比重,使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得到足够体现。如在英语的各类测试中,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从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题目,同时在英语学期成绩考核中,可以考虑在期末考试作文部分加入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考查的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上或者课下写或者说有关母语文化方面的内容或者参与文化对比的辩论,小品演出等活动,并把学生的表现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通过测试评介,不仅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有关母语文化英文表达的关注,引导他们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能及时地检验大学英语母语文化教育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直接的教学成果反馈信息。

母语文化范文3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母语文化 导入途径

引言

在语言教学中,绝对不可以将语言与文化分隔开来,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向来是研究的重点所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的载体存在,而文化又是语言得以广泛使用的底座,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既然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就需要将语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人类文明产生、发展、传承和更新的过程中,语言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语言是可以从整体上反映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的。

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国家,其民族语言与文化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学习不同的语言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学习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容。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任何一种外语的学习,都需要在母语的基础上,也就是在母语文化环境下学习。我们在用外语进行交流时,除了会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影响外,母语文化时时刻刻都对学习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外语学习中,人们学到的并不是对于周围世界的全新认识,也不是对自身已有观念的彻底颠覆,而是学习该语言的语言知识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母语的学习经验,尽快接受其他语言。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母语环境下的学习者,其知识体系和学习方式稍显固定,会在语言学习中构成障碍。

本文正是从这个大方向入手,从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探讨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如何将母语文化更好地导入到外语教学中,以期对这一问题做出有意义的思考。

一、利用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开展外语教学

在外语学习中,会产生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这也就从另外一个方面决定了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外语教学者经过不懈努力,逐渐总结出一个“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正是让我们可以看清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具体来讲,这个理论就是对学习者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确定的,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区分。

1.削减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者一般比较消极,不容易摆脱母语带来的固有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急于融入目的语文化,不仅不能够很快理解目的语文化,自己的母语文化归属感也受到威胁,因而为了最快学会目的语,消极放弃母语文化的“主位”立场。

2.附加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可以很好地处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很好地接受目的语文化的同时,能够保证母语及母语文化归属和“主位”不受威胁,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让两种语言体系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又互不干扰。

3.生产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地掌控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深入了解到两种语言体系的优缺点所在,对语言系统有强烈的文化鉴赏能力,能够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下的母语文化,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的作用。

根据上述三种划分,我们可以看出,剥削性学习模式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学习方式,不仅没有发挥母语文化在语言学习中应该有的作用,还会导致母语文化的缺失和断层危机;在附加性学习模式中,母语文化得以运用,但是只是机械地接受,并不会有太大的积极影响;第三种的生产性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更能够将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相辅相成。

生产性外语学习注重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互动和结合,是一种会产生额外积极效果的学习方式。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对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在不威胁母语文化的前提下发生的,与此同时,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会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感情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归属感等多方面素质。更长远来讲,除了积极的学习效果,还对外语学习者的个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培养学习者全面的、综合的个人素质的学习方式。

上面我们从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外语教学的开展,其实,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也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具体来讲,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不管是在产出性还是在接受性语言当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本身的母语文化中的意义和形式进行迁移,这种迁移到外语学习中的过程,自然会对母语文化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运用母语进行良好沟通的学习者,在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时,自然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特别是如果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有着相似的语言结构、相似的文化背景,这种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就越大。

再者,目的语文化教学的对比性特征是以母语文化教学为基础的。在对各种语言的文化因素进行传授时,讲授者需要对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进行基本的了解,进而可以进行比较。只有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才可以了解到所教授语言的真正语言底蕴,增强自身对异族文化的敏感性。在外语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是不能够被轻易理解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相似的文化现象作参照,理解文化现象。总而言之,在外语教学中,想要完全脱离母语和母语文化进行学习是不可行也是不现实的,把握好母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开展外语教学,才是积极的教学方法。

二、规避“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的,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他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他发现很多青年学者具有非常高超的英文水平,在进行日常沟通和学术文献阅读过程中毫无障碍,但是在真正进行学术交流时,就无法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这个概念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我国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当前文化教学的方法和实效。

目前,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时,基本上都可以做到重视和了解“目的语文化”,却普遍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培养。换句话说,我们在进行外语教学时,会将目的与语文化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文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为目标语文化的教学。在英语教材中,会有大量反映英美文化的语言材料,而反映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语言材料则非常少,更别提深入反映中国文化的课文内容。这种学习方式的偏差,虽然使学习者可以掌握目语及文化,与此同时却产生了对母语文化目标语的操作失败,导致母语文化的断层危机现象。

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只是反映了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方面的缺失,其实在一系列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问题屡见不鲜,需要我们认真思索。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外语教学中若是忽视母语文化,不仅不能弘扬民族文化,还不能使学生更好地面对外部世界、反思民族传统,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三、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导入途径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实用性、阶段性和适合性。在这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外语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途径进行导入。

(一)语言教学语文化教学相融合

在外语教学课堂的讲授中,采用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和专门讲解法等不同方法,将语言教学语文化教学真正结合起来。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母语文化的语言结构,同时,能够理解目的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将两者进行比较,就会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这种差异性的文化根源,会代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二)平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内容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平衡,最基本的表现就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在选取语篇时,一方面要选择那些最能体现语言我精华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要通过选择能够体现双方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以此体现文化现象。教材中篇幅的比率应当是既要包括目的语文化又要包括母语文化,将两种文化有机结合在同一教材中,给学习者最全面的材料。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所选择的材料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得体性、简洁性和规范性,不能一味选择主流文化的内容,还应考虑与非主流文化的结合。

(三)通过实践环节来关注文化差异

外语学习的最根本目的还在于运用,因此要在实践环节检验自身外语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在语言实践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从自身的文化视角观察评判目的语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也就是说,经常忽视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对话,却无法真正理解目的语国家特有的一些语言含义,从而在真正与外国人沟通时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话,甚至由此导致一些语言上的冲突。因而,在实践环节一定要重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因循守旧,套用自己旧有的文化认知去简单评判他国文化。此外,实践环节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应当时刻进行两种文化对比的教学,有意识地将课文中可以联想的内容与中国文化相联系。举例来讲,在讲授圣诞节的内容时,可以提及中国的春节,使学生接受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熏陶。还要经常安排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留学生进行文化的交流,就中国文化或所在地区文化进行探讨,关注和探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四)提高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

教师母语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与否,因为外语教师是英语知识的直接传播者。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高校的外语教师素养非常高,外语说得很流利,和外国人交流基本上很难有任何的困难,但是当外国人需要他们介绍自己本国的文化风俗时,却显得无从适应,甚至出现语言表达“卡壳”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外语教师忽略了自身母语文化知识的学习,试想这样的教师,又怎么能够培养出中西方文化都兼通的优秀学生来呢?所以,外语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母语文化的学习,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修养,尽量使用正确和得体的语言进行外语课堂教学,放弃不利于语言学习的固有教学观点,将母语文化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提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

结语

我们基本了解到,不管是在何种语言的教学中,都不可否认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母语文化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对所教授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重视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换句话说,就是对母语文化本身的传播。

本文从这个大方向入手,从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象,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如何将母语文化更好地导入到外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肖淑云.外语文化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5):45-46.

[2]曹威.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11(6):50-51.

[3]刘颂.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外语教学[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1):51-54.

[4]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104-107.

[5]刘桂影.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1):151.

[6]彭洁.浅析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导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8(2):150-151.

[7]张维娜.对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问题的反思[J].东方教育,2014(8):51-51.

母语文化范文4

关键词:“母语文化失语”;传统文化;英语热

一、引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说“母语文化”实际上就是指中国文化。本文所研究的“母语文化失语”指的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现象。

早在21世纪初,这个问题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学术界已有百余篇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英语写作,英汉互译,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母语文化失语”的危险。研究者们纷纷呼吁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并没有丢失,也不是面临危机,而是正在经历正常的现代化过程,是处于转型时期,正在被继承和发扬。本文在认真研究了学界的不同观点后,对湖北民族学院的248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现阶段有必要对“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进行重新审视。

二、问卷调查

问卷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母语文化与英语学习”,总计五题,目的是了解现阶段学生对待母语文化的态度(用汉语作答)。第二部分为中国文化知识测试,总计7题(20个答案,每个答案计5分,满分100分),涉及中国文化的宗教、政治、文学、民俗等方面(用英语作答),目的是了解学生现阶段“失语”的程度。受试对象为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共计248人。

卷一:关于我校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FL)学生对母语文化、学习英语和母语文化关系的认识的调查

1.你觉得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在何种程度上有意义?

A.十分有必要

B.可能有用处

C.完全没意义

2.在你的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知识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A.对我的英语学习有帮助

B.对我的英语学习负面影响比较大

C.基本感觉不相干

3.如果在英语专业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设想一下对你将有何影响?

A.有利于我的现阶段学习和今后的就业

B.有作用,但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才能显现出来,对现阶段实际生活影响不大

C.基本没有作用,我不需要学习

D.有负面影响

4.如果将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你希望从中学到什么?(多选)

A.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B.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

C.如何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

5.当外教向你探询中国文化内容,如:孔子、孟子的经典时,下列哪种情况你最可能遇到?

A.自己对这个知道得很少,无法回答

B.只能粗浅介绍些基本常识的内容

C.知道很多经典,但无法用英语表达

卷二:关于我校EFL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测试

Questions:

1.List the names of “The Four Classicality Masterpieces of China”.

2.In 140 BC ( ) decided to make Confucianism the state thought. From then on,Confucianism was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thought for 2000 years.

3.List the names of “the Four Greatest Chinese Legends”.

4.( )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beginning of realism in literature.

5.The Peony Pavilion is ( )’s masterpiece, which portrays a woman with new ideas.

6.List the names of the Four Traditional Auspicious Beasts.

7.Please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Chinese words into corresponding English words: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小康社会( )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前一份问卷的第1题中99.5%的学生表示自己需要更多了解中国文化,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在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存在缺陷,同时也说明“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已经在社会上逐渐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第2题讨论在英语学习中,自己的中国文化知识所发挥的作用。有93.1%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知识有利于学习英语,6.5%的学生认为对英语学习负面影响比较大,另有0.4%的学生认为两者并不相干,这表明多数学生有学习母语文化的意愿,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过去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母语文化知识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以为学习外语必须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完全摆脱是不可能的,母语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并且也没有完全摆脱的必要性。在第3题中62.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个人现阶段学习和今后的就业,29.8%的学生倾向于有作用,但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才能显现出来,对现阶段实际生活影响不大,1.2%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作用,不需要学习,6.9%的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对待母语文化,但是和在第2题中显示的一样,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说法仍然有一定影响。第4题(多选)中,希望学到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占75.4%,希望学习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的学生为68.1%,高达94%的学生希望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这说明“母语文化失语”其实是多个问题的综合反映,不仅是对于我们自己文化内容的不了解,而且是对于如何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方法不了解;不仅是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中国现当代文化同样不能表达。第5题试图探讨“失语问题”的原因,“当外教向你探询中国文化内容,如:孔子、孟子的经典时,下列哪种情况你最可能遇到?”16.5%的学生选“自己对这个知道得很少,无法回答”,58.5%的学生选“只能粗浅介绍些基本常识的内容”,25%的学生选“知道很多经典,但无法用英语表达”。多数学生能够介绍一些粗浅的内容,也有一些同学认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了解颇深,只有16.5%的学生认为自己根本无法向外国朋友介绍本国文化内容。

在第二份问卷“中国文化知识测试”(要求用英语作答)中显示:62.3%的学生具备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方面的知识,比如:四大名著的名称,但是对于儒家道家等的经典,只具备一些笼统的概念,对于稍微生僻的内容则不能表述,这表明现阶段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仍然比较困难。有学生表示平时接触以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英语材料比较少,即使自己知道有些中国文化知识,要用英语说还是存在障碍。

(二)结论与启示

第一,“母语文化失语”并不等于“传统文化失语”。过去我们谈到“母语文化失语”,总是和传统文化的没落联系起来。这样就有了“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传统文化岌岌可危”之类的有点严重的说法。其实“母语文化失语”是关系到整个中国文化内容的一个现象。整个中国文化时间上包括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失语”现象表现在各个时间段上,不仅是传统文化部分“失语”,现当代文化部分也未能幸免。所以我们要改变“母语文化失语”现象,也不是仅仅提倡回归传统、补习传统文化就能解决的问题。

第二,“母语文化失语”和“提倡学习英语”、“外语热”的关系。母语文化失语”是提倡学习英语导致的吗?笔者认为不是,而且恰恰是由于英语学习得还不够好。学习英语占用了学习母语的时间,但是学好英语并不会妨碍接受母语知识,不应该把学习英语和学习母语矛盾起来。很多研究把英语热的现象和母语冷进行比较,仿佛是提倡英语学习耽误了母语学习,因此得出“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文化的教育”类似的结论。母语教育和英语教育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学好英语并不会直接产生偏废母语的结果,应试教育才是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三、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心态疏忽

不了解中国文化首先是由于心态上的疏忽。这要追溯到近百年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多数人一谈到中国文化,首先想到的总是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在社会上造成的舆论,实际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待整个中国文化的态度。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历来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不得不承认对如何继承其精华提得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提倡学好英语,引进西方文化,形成了学习英语,接受西方文化的热潮,相伴产生了众多与升学就业密切相关的考试如四六级、雅思、托福,使得学生们有限的精力自然无法在母语文化的学习上多作停留。

(二)英语水平不高

现在,我国最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自学校。目前我国有在校大学生1400万,几乎每个人都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能毕业。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3亿的英语学习者,并且仍在以每年2000万人的速度迅速增长。但是在“英语热”的同时,学生实际能力低下:六级考试拿到500多分,却连简单的接电话都难以用英语准确地表达;GRE高分考生,无法正确书写英文论文;英语专业的学生面对外宾的询问,连一句话也说不出……在全民英语热情高涨的同时,其实学生的英语实际能力并不高。

(三)接触过少

不了解如何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内容,是由于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材料接触得少,缺乏合适语境。现在多数英语教学资料以英美原版为标准,以为只有英语国家的英语才是正宗,这个观念实际上已经过时。近年来,全世界英语的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英语为第二语言或外国语的国家的英语使用者日益增多。既然是国际语言,英语就不再是必须与英美文化或者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联系的。用英语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本民族文化,为了达到使各国的英语试用者互相交流的目的,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承载的必定是使用者本国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国际间的文化碰撞和交融。

四、思考及建议

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内容的,最终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交际服务。所谓交流就是有来有往,如果我们本国的文化没有显示出足够的吸引力,当然不能达到交流目的。对整个国家而言,还有可能丧失文化主体性和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我们迫切需要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多为学生提供以中国文化为内容的英语阅读资料,营造适当的环境,加强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

“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解决影响到与他国的交流。只有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自己的文化主体性,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广泛的理解、认可和接纳。所谓交流必须有来有往,如果只是一味迎合西方文化,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尤其在当前看来,我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的情况下,文化输出已成为国家实力竞争的必要。现在我们反思这个现象,应该要大力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让母语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挺直腰杆。这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同时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的输出。

母语文化范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失语 母语文化导入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背景。这一点从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兴起之后便被广大英语教学者接受并广泛应用。一大批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语言本身,而且全面了解了英语文化中的各个方面,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等故事到情人节、圣诞节等各种节日,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到英美的日常生活习俗无一不晓,造就了一大批传播西方文化的对外交流人才。跨文化交际的宗旨是平等,只输入目标语文化,忽略母语文化的输入,造成了我国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偏离了跨文化交际学的平等宗旨。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要。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以培养其文化意识为首要任务,文化意识是一种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这种理解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现在普及英语教育,无论是高考、考研还是职称晋升,都需要英语,汉语课程却很少开设;我们对西方的文化、习俗如数家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却不甚理解,更谈不上用英语表达了;我们每年都举行西方的万圣节化装舞会,却不知道中国传统的中元节都有哪些习俗。所以,加强中国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为迫切。

2.加强传统道德观念培养的需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及大众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引导着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走向和人文情操。但现在很多“80后”、“90后”都是吃着汉堡喝着可乐说着“yes,no”长大的。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人信仰缺失,近年来不断出现集体冷漠事件。在课堂中渗入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3.学生多元化平等文化观培养的需要。

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等各种文化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多元化格局。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冲突又互补。只有批判地吸纳目的语文化,弘扬母语文化,才能真正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只有平等,双向的文化交流才能实现沟通的双赢。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目的语文化),而且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母语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平等的自觉意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导入策略

1.调整教材,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比重。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选自英美出版物,都是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有关的文章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反映中国文化的文章了。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交流时,可以很流利地表达yellow stone natioanl park(黄石公园),对中国的宝塔(pagoda)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我们应该改革现行教材,加大中国文化比重。

2.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目标,设立科学的培养方案。

我们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过分强调英语的重要性。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只提了一句: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目的语文化,忽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使用外语导出本土文化的意义。所以,改变现在过分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专业的设置,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迫在眉睫。

3.教师加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强英语表达能力。

英语教师是英语语言及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自身必须有极深厚的文化功底、渊博的知识,上课时才能够旁征博引,给学生正确有力的指导。英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加强业务进修,在平时课堂上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讲授,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

4.教师应用实例。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备课一定要下足工夫,比如在“21世纪大学新英语”中love works miracles引入了西方文化、《圣经》中爱的真谛,Love is patient;love is kind;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It bears all things,believes all things,hopes all things,endures all things.Love never ends,爱的真谛――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不是单纯指爱人之间的爱,而且包括对父母,对朋友,对理想,对生活,对你热爱的一切的东西的爱,这些高于爱情的东西。课文A的主题是helping others,孟子(Mencius)在《孟子・公孙丑》一章里提出了“人皆有不忍之心”的性善论,并由此引出了四端:Humans by nature have four “incipient tendencies”、The heart-mind of compassion(恻隐之心),the root of human-heartedness(仁之端);The heart-mind of shame and aversion(羞恶之心),the root of appropriateness(义之端);The heart-mind of apologizing and yielding(辞让之心),the root of ritual propriety(礼之端);The heart-mind of pro and con attitudes(是非之心),the root of wisdom(智之端)。人之是有四端也,犹其是有四体也。由抢救落水儿童,我们看到人都有恻隐之心,课文中帮助陌生老太太的Joe,就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与恻隐之心的人。这样引入课文,性善论与西方original sin(原罪)相比较,学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受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洗礼。

四、结语

外语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包括文化教学;不仅要引入西方文化,而且要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意识,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要解决目前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必须在英语课堂中导入母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传承中国文化,使之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教育周刊,2000-10-19.

[2]宋晓红.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文纵横),2010.

母语文化范文6

如果你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一定会被韩麦尔先生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打动,他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可见,母语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支柱,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力量。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学生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习外语,而对我们的母语却并不重视,许多孩子不喜欢传统文化,不了解中国历史,学生的母语意识、母语情感乃至民族文化认同感逐渐淡化。那么国外母语教育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一、国外母语教育的现状

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就能认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就能够了解该民族所特有的心理和性格品质。日本称自己的母语为“国语”,并充分认识到母语与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把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作为国语教育的重心。在日本,从小学到中学,从教学总目标到各科分目标都反复强调“加深对语言文化的关心”和“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 充分体现了其国语教育的民族性。

日本国语教学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突出表现在对古典作品、乡土文学作品以及文字书写的学习上。日本在国语课程中设置了多门选修课,精选了大量日本古典名著及乡土文学作品,比如日本传奇故事、民间歌谣、古代诗歌,还有各地方言等。这些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富有思想性和启发性。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尊重、热爱、传承和发展母语文化的真诚态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美国对母语教学是如何重视的呢?在小学,每天至少有两个小时的母语学习时间,重视基础母语的教育,通过阅读和写作工作室,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并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选取了“不同时代具有重要影响及优秀文学作品”作为教材的内容,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选修课,进行各式的主题学习、辩论及书本讨论等,并在其他的科目学习中渗透母语的学习,以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对民族语言的尊重与热爱,弘扬民族个性与精神。

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如此重视母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深厚感情,让学生尊重和热爱母语,进而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感,这对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对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的启示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科学的母语教育观

良好的母语教育,关键在语文教师。要想让儿童热爱母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母语教育观,深入了解母语的特点,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母语水平,提升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把真正充满语言美、文学美的课堂呈现给学生,通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他们在母语学习中感受到母语的美。倡导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扩大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眼界,只有这样,才能使母语的美彰显出来并传达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学生喜欢语文,进而热爱自己的母语。

(二)领略汉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热爱汉语就是热爱母文化,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

汉字是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母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背诵经典诗篇及文章,使学生体会汉字语音抑扬顿挫、悦耳和谐之美;通过反复推敲、咀嚼,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字义丰富细腻、表达力强之美;通过识字和写字练习,尤其是书法的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汉字字形的独特魅力。如“聪明”一词可以这样理解:人只有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且只有日日到、月月到才能变得聪明。尤其是在儿童刚刚开始学习母语时,教师这种形象生动的讲解,可以大大激起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把母语的学习过程变为领略母语魅

的文化之旅,从而让学生喜欢母语,热爱母语。

(三)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应该从小培养儿童对母语的深厚情感,使儿童喜欢母语,热爱母语,使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国古代有许多经典的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弟子规》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写字,更能在学习之中使他们学到许多礼仪知识及做人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经典诵读,读诗经,读论语,读唐诗,读宋词,共同学习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孩子从小喜欢学母语,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识多少字、读多少文章、写多少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民族精神的熏陶,使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主要载体。我国的语文教材,每本都选取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在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它们为学生认识、热爱、传承民族文化,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故都的秋》、《桂林山水》、《沁园春·雪》等作品,唤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可以通过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等篇章,加强学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培养历史责任感;也可以通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苏轼的《赤壁赋》等,培养学生高洁的性格品质,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还可以通过学习屈原、林则徐、孙中山、鲁迅等伟大人物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它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激发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激励学生认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母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气息。如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文物古迹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母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学习、传承民族文化有关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和成长;还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我国名人的画像和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优秀书法作品,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良好情境的熏陶下亲近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

总之,母语乃中华民族之根,是每个学生、每个公民的精神家园。教师应该把母语文化的经典带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经典和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尊重、热爱民族文化,进而认同、传承民族文化,在母语温暖的怀抱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佐斌.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02).

[2]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02).

[3]王和平.论母语教育及其文化的价值与建设——母语教育,我们丢失了什么?[j].教育学报,2007,(03).

[4]刘淼.根植民族土壤,面向国际社会[j].中学语文教学,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