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工艺品范例6篇

剪纸工艺品

剪纸工艺品范文1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把中国民间文化现状概括为“死去的”、“濒危的”和“活态的”三种,而且经过他十年间的考察,现存的文化遗产以前两种居多,“唯蔚县剪纸是个活态”。

剪纸是蔚县艺人吃饭的一个工具,从清光绪年间的刘老布用他雕银的刀具雕出的第一张剪纸开始,剪纸就使部分蔚县人改善了生活,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老赏等一批优秀剪纸艺人出现,剪纸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蔚县剪纸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品位。村村寨寨有了剪纸艺人,剪纸就成了艺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

进入七、八十年代,蔚县剪纸开始了规模生产,集体企业、个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蔚县剪纸艺人们始终让这一民间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从创意、题材、材质、推广等方面赋予了蔚县剪纸更强的生命力。蔚县剪纸不仅成为文化个性鲜明的艺术品,也成长为一个活态的、发展着的产业。

专业村28个,专业户1100多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剪纸500万套,年收入突破亿元,产品远销欧、美、日、德、新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蔚县剪纸走进厅堂、走上挂历、走进礼品册……离开窗花的蔚县剪纸活得更加潇洒。

周永明剪纸世家

在蔚县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剪纸专业村里,南张庄村是最典型、最著名的一个。从蔚县县城出发,大概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中国剪纸第一村――南张庄。王老赏、周永明,20世纪两个大师级人物双峰并立在这里,遂使这个村子享有了非常的名声。

在南张庄,村口路边是一家挨一家挂着不同招牌的剪纸专卖店,其中有一家分外显眼,那就是“周永明世家剪纸厂”。

周永明是蔚县剪纸大师,他的孩子们在剪纸艺术的环境里,都成长为了著名剪纸艺人。如今,7个儿女有6个都在从事剪纸事业。

周永明的长子周广是这个剪纸世家的领军人物,也是剪纸的全能选手,绘画、刻染,样样精通,尤其他细腻的刀工,在蔚县堪称绝活。

周广的剪纸厂里,有各种风格的剪纸,从传统到现代,从花鸟、戏曲脸谱到风光,不一而足。目前,在周广剪纸厂的的销售业绩里,有一半来是客户的定制,比如北京大学定制的建校100周年剪纸,北京旅游局定制的旅游纪念剪纸等,甚至还有来自美国、日本客户的定制。

作为当地剪纸业的龙头企业,周家剪纸厂为蔚县培养出了很多剪纸人才,从周家出去的艺人,别人都会抢着用。周广告诉我们,去年,他免费培训了60多名下岗工人就业。

周家女儿周淑英也是蔚县剪纸界的代表人物,在中央工艺美院进过修教过书的她对剪纸有更深的理解,她的点染相当出色。今年周淑英还参加了世博会河北周民间艺人的绝活亮相。

安锦贵:蔚县剪纸的对外推广者

安锦贵的父亲安明,也是蔚县著名的剪纸艺人,耳濡目染,安锦贵对蔚县剪纸一样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不一般的热爱。于是,在任蔚州镇下关村书记期间,安锦贵建起了一家民间艺术馆,收藏并展示了以剪纸为主的蔚县民间艺术品。从草创到发展成熟,再到继承与创新,这个规模并不算大的博物馆内精品众多,大部分来自安锦贵的收藏。

现在,安锦贵依然从事着剪纸事业,在北京他有一家文化公司,主要业务是推介销售蔚县剪纸,已经拥有众多国内外的客户。这对他来说,并不仅仅是生意,更重要的是对蔚县剪纸的推广。蔚县剪纸绚丽夺目、风格独特,一直深受市场欢迎,可是有好多地方都在模仿复制,甚至说成是自己的东西,这让他忧心忡忡。

我们见到他的那天,他刚刚把上个世纪50年代出版的王老赏剪纸画册收齐,这让他很是兴奋,对于我们想拍照的要求,欣然应允。

像安锦贵这样的剪纸收藏和推广者,在蔚县还有很多,构成了蔚县剪纸产业里一个必不可少的链条,同时他们对于剪纸的热爱与收藏也为蔚县剪纸业甚至是中国剪纸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李闽:开创新写实主义剪纸

说起蔚县剪纸近年来的创新,就不能不说到李闽,他开创的新写实主义剪纸,把西方绘画的写实风格和中国传统的民间剪纸工艺巧妙地融为一体,从此剪纸界刮起了强烈的新写实主义之风。

李闽是张家口市工艺美术协会主席、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陶艺专业毕业的他对民间艺术深深迷恋,并一直在进行着将民间传统工艺与市场相结合的尝试。他说:“现代社会,只有被市场接纳并认可,才能让剪纸这种传统的艺术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终于,李闽另辟蹊径,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将绘画、版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到一起,变单层点染为多层套色,创作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新写实剪纸。

李闽的新写实剪纸作品一经问世,即刻风靡全国。津门剪纸第一人黄卫东这样说:“李闽剪纸的出现,不仅为剪纸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且能够让剪纸艺人过得更好。”

在李闽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这里的剪纸确实特别。山水、人体、肖像、历史故事,细到极致的刀工、层层叠叠的套色,这些剪纸作品仿佛承载着大千世界和古今中外。多年来,李闽潜心静气、精心钻研,终于让蔚县剪纸这株民间艺术的老梅,开出了新奇绚烂的花朵。

工作室里,给我们讲解的是一名刚刚毕业的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他说新写实主义剪纸文化含量高,市场行情好,所以利润也很可观,这使李闽的手下聚集了不少的工艺才俊,一起进行蔚县剪纸的创新和推广。

王峰、王文林:勇闯市场父子兵

在蔚县城州镇街坐落着一家“蔚县汉坤剪纸厂”,这家剪纸厂的厂长王峰为进一步开拓剪纸市场,走遍了全国,为北京国际书店、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艺品公司等20多个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发了贺年卡、明信片、书签、礼品册、挂历等剪纸系列产品,至90年代使剪纸厂的年产量由原来的7万套左右,提高到了30多万套。

或许是深受其父的影响,也或许是血液中流淌着蔚县人特有的那份勇于拼闯的激情,王峰的次子王文林,这位蔚县剪纸界年龄最小而学历最高的新人,已不甘于仅仅作为一名蔚县剪纸的传人,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产业市场。

2001年,王文林与朋友合作投资5万余元,创办了“蔚县网”、“蔚县旅游网”、“蔚县剪纸网”,从而将蔚县剪纸搬上了互联网进行宣传销售。

剪纸工艺品范文2

一、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美

1.主题之美

作为传统工艺美术艺术,民间剪纸作品的取材多数都出自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民间百姓自有的艺术形式,植根于民间,多数保留在偏远村镇。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闲暇时通过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一件件饱含生活感受的剪纸艺术作品,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艺术性,更富含民间自然、淳朴的人文之美。

在民间,剪纸艺术通常被用作寄托美好愿望,引导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是人们的真情流露,也是人们对于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的追求,剪纸艺术的主题通常取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赞美两方面。人们通过一张张带有喜庆寓意的红纸和剪刀创作出了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项项事物,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是山水花木等等,有趣且巧妙的图案设计表达了民间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而对于社会的赞美更多的体现于剪纸艺术中对生产生活的描绘方面,例如进行人物勾勒、生产劳动、祈福祝寿、婚丧嫁娶等等民俗风俗的表达,这从一个层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不同的场合、时间所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都不尽相同,例如在祝寿时,常以仙鹤、寿桃、南山、青松等等以表长寿之意。在进行剪纸艺术的创作前,主题选取是决定作品的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基础部分,民间剪纸艺术家用朴素的双眼观察世界,并运用剪刀与彩纸所勾勒出的事物来还原事实与真相,将大自然当中的美学品格真实的表达出来,且其艺术构思不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全方位立体式地表达出其作品的各个层次,这也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主题上所体现出的美。

2.符号之美

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使用诸多的象征性符号来满足自身的艺术表达需求。符号元素的应用更加丰富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符号的象征意义与对人类思维的导向作用在剪纸艺术的载体上充分的发挥着自身作用。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陶瓷器中,多数的花纹与纹样都是取材于动、植物等事物的抽象,劳动人民将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客观事物与一些图形的联系挖掘出来,并具象成为符号。在剪纸作品当中,符号能够通过其特性对其中的文化观念涵义进行解析,从而加深人们的理解,充分利用其象征性与代表性。譬如在剪纸素材的选择中,劳动人民对于桃子的定位既为长寿的意思,那么从中提炼出简化后的桃子符号,不仅能够令人一目了然,知道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能够提升剪纸艺术的内涵文化发展,使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得到双项发展。

在民间剪纸中,图形在演变的过程当中的绝大部分原始实践定义构成了观念性符号,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了一种对美的感知,也成为了一种装饰。对于剪纸艺术来说,符号所赋予它的是抽象化的形式美,也是符号所带来的独有的美。

3.图案之美

在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作品中,艺人们为了丰富作品形象,常常对传统形象有所变化,对于形象的比例并非一味遵循,更多的是将时间、大小等概念模糊化。譬如在表现鱼、人、花、果、植物、粮食等组合时,这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加工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将民间的朴素理想与素材融入作品当中,将剪纸形象的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共同构成顺应自然,和谐统一的剪纸艺术的图案之美。在剪纸作品当中,被表现的事物上均会配以纹样装饰,并装点形态各异的花边,这为的是丰富图案,填补空白,令整体构图更加丰满达到符合人们观赏性与审美标准的状态,这也是充分体现主图案造型完美性要求的表现之一。

二、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技艺美

1.稚拙之美

在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中,取材是艺术品产生及意蕴表达的重要基础。民间艺人所表达的多数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及贴近现实生活的花果鱼秧等等,因为受到耕种劳作及生活条件的双项制约,导致在制作之初并不能对作品进行精致加工,艺人完全凭借对生活的一腔热忱与丰富想象对事物进行描绘。我国的剪纸艺术长期以来的创作主体都是来自民间的民众,他们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只能通过自己的双眼进行观察,随后通过想象进行创作,同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又与自己的设计意愿有较大出入,因此作品中透露着较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偶然性与随意性,恰恰为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带来了另一种原始的美,一种不做作的美,在稚拙、质朴中体现了传统美学中的“稚趣”,即通过细微的不和谐形态所带来的趣味。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稚拙美体现了其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的契合,道家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倾注其中,这也作为民间剪纸的最为显著的特点。

2.构图之美

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贴近民俗文化的艺术创作形式来说,民间剪纸的艺术美所主要展现在构图方面。对于剪纸来说,镂空的虚实面块对比相对分明,对线条的变化以及规律是形成剪纸艺术独特的构图美的重要元素,剪纸在构图之初变具备良好的整体连接性,便于制作及使用,同时也蕴含着传统手工艺人们匠心独运的设计思维。因为剪纸艺人在构图的过程中力求使所有表现对象都巧妙的连接,不断不漏。

剪纸作为以点、线、面所进行构图形式的艺术,需要艺人在制作过程中做到虚实结合,构图合理,将线条的自身变化达到和谐统一,在勾勒出所需要的形象的同时不丧失形式美感。在我国传统剪纸作品的构图中,富含想象力,充满了夸张的变形手法,是自然、质朴的民间传统艺术的充分表达,也是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信手拈来的劳动人民粗中有细的朴实清新。传统剪纸的构图多以对称的图形为主,讲究均衡协调,对节奏韵律的掌握十分注重。它所传达出的,是对一种稳定、庄重的美感。其对称以左右或上下两侧的对称为主,也是传统剪纸的重要构图形式,对称法则多用于剪纸艺术作品的创作当中。在进行这种对称式的剪纸作品创作时,艺人往往通过折剪法来完成创作。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术之一,我国最早出土的剪纸作品出自新疆吐鲁番的古墓之中,而其中在南北朝时期的对猴团花剪纸,其造型便以十六只猴子所围成一个圆形,其中每两个猴子相向而立,作品当中使用树枝形状的花纹,如同群猴立于树上嬉闹一般。这副剪纸作品便是通过折剪法完成的,整幅作品展现了传统的朴素艺术美感,即均衡美与对称美。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对称美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剪纸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早在一千年前便已被艺人们所使用。

3.设计之美

在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之初,都需要艺人对于图案、构图、结构、纹样等等元素的设计,并经过一次次的加工在艺人的双手上迸发出富有生命力的图案。剪纸艺术作为民间朴素手工艺品的精华,多数用处在于装饰,而这种装饰并不像金银饰品那样带给人一种冠冕堂皇的感觉。它通过朴实无华的图案、纹样将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其间,虽然并不能像其他装饰品一样一入眼帘便获得我们的瞩目,但是只要仔细品味,便不难发现艺人在作品图案中的设计手法及艺术表达所饱含的美感。源自于民间劳动生活的设计灵感使得民间剪纸艺人的设计思维充满着对平凡朴实生活的美好憧憬,生动简单的形象使作品的艺术表达粗中有细,隐晦中透露锋芒,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思考,并使剪纸艺术充满了艺术内涵的设计美。

4.反差之美

在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通常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艺术设计中的图案设计、构图设计等元素设计外,其中的对比手法也不容忽视。在剪纸艺术中的对比所指的是造型、色彩、图案上的反差所带来的艺术效果,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带来超出剪纸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而想要达到这点,主要体现这种反差的便是在颜色方面,例如在剪纸当中使用拼接、着色等方式,或者以单色剪纸配以反差较大颜色的衬纸,这种颜色上的反差能够将作品完整的呈现在欣赏者面前,同时打破了传统单色剪纸因颜色单一难以受到人们关注的弊端。这样,既能够强调色彩搭配为人们所带来的视觉美感,更能够使颜色的和谐统一为作品增加关注度,烘托出作品想要表达的主观意愿。

三、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美

中国民间剪纸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点进行创作并融入自己的信念与情感,剪纸艺术同样不例外。

剪纸工艺品范文3

关键词:民间剪纸工艺;艺术风格;题材;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89-01

广东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手工业发达而称著海内外。陶塑、木雕、砖雕、石湾瓦脊群雕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佛山的民间剪纸相传起源于明代,发展兴盛于清末时期。佛山“剪纸工艺”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经过漫长的传承与发展,表现出强大、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剪纸工艺的发展中,精美的图案被大家争相传摹、交流,流传,并不断推陈出新。剪纸作为佛山地区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山剪纸在保持个性因素的同时,融合了苏、鲁、蜀、湘等剪纸艺术之长,造就了剪纸做工精细,种类繁多,形象生动,纹样古朴,构图饱满,色彩斑斓的艺术风格,表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剔透雅致、金壁辉煌的特点,以反映时代生活题材为特色,开创了传统艺术创新之路,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剪纸艺术。

一、剪纸艺术工艺特点及艺术风格

民俗民风是剪纸工艺传承发展的沃壤,佛山剪纸的风格具有中国剪纸的共性特点外,还施以凿、衬、印、手绘等技法。受到佛山多种民间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制作上有剪、刻两大类独特的工艺手法,民间艺人们创造探索、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浑厚苍劲、金壁辉煌,色彩强烈、玲珑剔透、纤巧秀逸富有南方特色的剪纸特点。

佛山剪纸更加形式多样,色彩丰富,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别有衬料剪纸(铜衬、纸衬)又名铜凿料、写料剪纸(铜写料、银写料)、木刻套印、纯色剪纸等大类。剪纸,是艺人手持剪刀在各种颜色的纸上剪出图案;而佛山其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银箔,用剪、刻、凿、印、写、衬等技法,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形成斑澜色彩。打“金银铜锡”箔是明清以来佛山一绝,这种铜箔比纸还薄,有经验的师傅用不到4公斤铜,就能打1000多张长宽各0.3米的铜箔。“铜箔衬剪纸”是先在铜箔刻出线条骨架,又于镂空处再衬以色纸,作品在剪刻时十分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用铜箔做剪纸可以说是佛山独有的品种,它溶汇了绘、刻、写的技法,独特的工艺形成佛山剪纸既工整精巧、剔透秀逸、又浑厚苍劲的独特表现手法。使作品呈现出既苍劲古拙、金碧辉煌又具细腻入微疏密合理的形式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工艺性。给人以高雅名贵之感。

二、剪纸艺术表现内容和题材上的创新

佛山剪纸在一百多年前已用作建筑、家具雕刻的底稿,后又用于室内装饰、贴在门楣、柱枋上作为家居陈设装饰,也用于祭礼、扎作、花钱、炮竹等装饰。表达了吉祥祝福,展现了特殊的审美情趣和象征意蕴,形成了鲜明的民间文化特色。

佛山剪纸图案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喻意深刻。主要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瓜果蔬菜、民间故事、历史人物、吉祥图案等题材进入画图中,富有生活情趣。在剪纸的发展过程中也加入了文字、书法、绘画、几何图形等图案。表达吉祥祝福,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热爱、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寄托。

佛山民间剪纸艺人们以创新的思维大胆革新剪纸工艺,把这一民间艺术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来进行开发和利用。剪纸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充分体现鲜明的艺术特色的同时体现了较高的商业价值,广州花园酒店大型剪纸壁画《红楼梦》是典型的代表。酒店以佛山剪纸为主要内部装饰。其中装饰在大堂正中画面气势磅礴的《红楼梦》巨型壁画尤为醒目,作品长22米高6米,用纯黑色大理石经雕刻后镶纯金箔而成,以大观园为中心内容,以十二钗故事情节为衬色,将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以及人物的各式情态巧妙融合。远观金壁辉煌,近看玲珑剔透、富丽高雅。突出了佛山剪纸的艺术特点。《红楼梦》在剪纸艺术与现代大型建筑装饰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并荣登《中国名壁画》之列。

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2007•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博览会的评选

中佛山剪纸新作脱颖而出,作品《奥运之光》(作者梁根祥),《家有肥猪过肥年》(作者陈加宁),《门笺•红梅迎福猪》(作者陈加宁)荣获大奖。获奖作品创作形式上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包容新的表现手法,吸收了北方剪纸粗旷的造型和外国剪纸剪影风格,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反映时代新风貌。

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吸收借鉴国画、西洋画、版画等艺术的技巧,观赏性强和造型优美的现代题材,成为集艺术欣赏、环境装饰等形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使佛山剪纸开拓了市场。民间艺术的工作者队伍在鼓励民间艺人积极创作的同时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以激发新的活力,新一代艺术家热爱佛山民间艺术把现代造型手法融入到民间剪纸创作中,取得喜人的成绩。

剪纸艺术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布可分,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审美情趣不断提高剪纸工艺艺术特点也在发生着演变和创新。佛山剪纸艺术列入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佛山剪纸赋予了新的艺术内涵,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了青春,逐步发展成展示时代精神,装饰性、实用性更强的现代创新剪纸艺术。

参考文献:

剪纸工艺品范文4

满族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之一。至今,农家城镇的居民逢年过节还要在门槛和窗户上贴各种剪纸以求平安祥和。各色剪纸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寄,年画、挂钱儿等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剪纸艺术形式。从明朝至今满族剪纸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古老的民间艺术想要经久不衰,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本文将主要从剪纸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民间剪纸作为旅游景区的新宠和剪纸艺术的传统收藏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剪纸艺术的当代转型之路,并在文章的最后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满族剪纸 当代转型 传承 保护

一、满族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

1.满族剪纸艺术的演变与类型

经考证,满族剪纸始于明代,在民间广泛流传,后金皇太极时,女真人已开始造纸,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满族剪纸艺术的真正源头,来自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生互殴在林海雪原中的满族人,崇奉神,是需要图像予以实现的,剪纸因材质和操作的便利,便成为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到了清代,满族剪纸艺术进入显赫时期。建国以后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满族剪纸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很强文化影响力的民间技艺,是我国民间艺术形式的一颗璀璨明珠。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刻画图形纹样,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习惯的民问艺术形式。剪纸艺术可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剪纸,风格秀丽,柔美明快,工艺精巧,整体给人的印象玲珑剔透。北派剪纸,线条简练概括,形象粗狂豪迈,色彩浓艳,人物特征鲜明。满族剪纸大体归为北派剪纸艺术形式,主要存在于东北和华北一带地区。满族剪纸受存在地域各方面的影响,其造型艺术形式也略有不同。丰宁地处河北北部坝上一带,其剪纸形式既有北派剪纸形式的粗狂轮廓也具有南派剪纸的细腻线条,粗中有细,生活气息浓厚。同属满族剪纸,长白山区地域剪纸内容直接表现民族祭祀活动,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文化的珍品,具有很强的北派剪纸特征,代表作有《祭祖》、《挂签》和《野祭》等。(图1、图2)

二、满族剪纸艺术的当代化转型方式

剪纸艺术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烙印,随着时间推移,剪纸艺术进入新的时代,走进现代文明的城市,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要跟紧时代的步伐。悠久与当代相碰撞产生出新颖的火花,如何与现代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如何令这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艺术的长河中获得涓涓不息的繁荣发展则是当代人最应该重视的问题。笔者在梳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总结出满族剪纸的现代化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

(1)剪纸与平面设计的结合;

平面设计是将文字、图片和符号等元素在二维空间里遵循一定美的形式法则来进行的排列组合,追求一种视觉上的有效传达。剪纸作为一种图形创作艺术形式,是平面设计的载体。剪纸中的很多图形图像、艺术形式被现代平面设计所运用。平面海报中的底纹、边框,包装设计中花纹的借鉴等。有很多传统主题的VI设计以剪纸艺术形式为主要的创作图形来进行设计,是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典型结合。在平面设计中除直接运用剪纸艺术形式外,也是创意图形设计借鉴的对象,是很多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图3)

(2)剪纸与室内装饰设计的结合;

室内装饰设计是一种对空间的设计,可运用的设计元素涉及的面更宽更广。对剪纸作品进行装裱挂在墙上,或将剪纸作品放在相框内摆放在家具上,可以对空间环境起到装饰的作用。

将剪纸艺术形式与现代软装相结合。将剪纸的图案绣于抱枕上,制作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古风底蕴的抱枕。将剪纸的艺术形式绘制于墙面,是近年来家居空间设计流行的一种形式,又称墙体手绘。剪纸不仅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形式在家居室内设计中应用,在很多工装设计中作为一种装饰创意来应用。唐山某家装饰公司在给街道政府做装饰创意的提案时,就曾运用传统剪纸形式与廉政之风相结合,剪纸形式创新颜,廉政主题树新风。正是凭借这一创意形式,贵公司在当年的区域评比中积攒了口碑,名列装饰公司前茅。

剪纸艺术形式可作为一种传统元素直接经匠人手绘制在墙体上,或者作为墙体绘制图案变形的原型,给单调的墙体增添一点生机和活力。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新的形式,点亮了设计,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图4)

(3)剪纸艺术形式与产品设计结合;

剪纸作为一种二维图形与三维空间的物象结合,会创造很多新的表现形式。剪纸艺术形式与旧式茶缸相结合,古韵不失时尚,当下正流行。剪纸艺术形式与水杯相结合,在双层透明杯具的里面一层上印制剪纸图案,透过外面一层透明材质就可以观赏到里面的剪纸作品。形式新颖、价格适中的产品总能在市场销售中占据领先的位置。传统的剪纸艺术形式不仅老一辈人喜欢,新颖的形式感也会招来不少年轻人的购买。

现代商品时代迅速发展,萌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让剪纸艺术形式里的各种人物形象立起来,从过去走进现代。配合现代漫画式的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剪纸艺术特色的有趣形象。可以做成钥匙链,或做成漫画玩偶。还可与不同材质相结合,棉麻布料的玩偶感觉更加质朴,毛毡材质更加可爱、趣味性更强。

充分挖掘剪纸艺术的形象特点,赋予产品设计更多创新的灵感。现代产品设计早已不是只具有实用价值的物件,形象的美观、造型的新颖,产品的趣味性和创新感是现代产品设计的特点。

(4)剪纸艺术形式与新媒体交汇

新媒体是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如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的新兴技术,传递信息的新兴传播方式,它先对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媒体多元素的融合和变迁,新媒体内容的表现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综合,配合现代的传播方式,其形式上追求更为夺目和绚丽,在古老与现代之间穿梭,时代感更强。满族剪纸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代时代浪潮相融合,碰撞出的火花将更加强力有力,这正是与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不谋而合。

(5)剪纸艺术形式与其他设计门类结合

近几年流行的行为艺术表现,材料运用新奇,表现形式怪异,艺术融合性更强。将剪纸艺术形式的斑驳,运用光影的艺术效果进行投射,来表现一种或凋零或唯美的艺术感。投射于人体,与^体的美感相结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艺术特色也会迎合时下现代杂志《男人装》杂志的喜爱。

将剪纸艺术形式与服装设计相结合,阴阳的剪纸成就了服装设计中的镂空,使服装更具层次感。多层的服装设计,里面的面料透过镂空处可以表现不同的形象图案,也可以运用光影表现透过镂空表现不同的质感,营造服装不同的整体形象感受。还可直接通过镂空表现人体的肌肤之美,表现形式直接大胆,性感夺目。剪纸与服装设计虽是不同的领域,但其技艺的想通之处,传统民间技艺映射到了现代艺术中。

现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离不开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可挖掘信息广博而深厚。更具特色的产品更容易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现代设计是个融合各方面要素的大家庭,充分挖掘传统剪纸艺术形式的现代价值,对推动现代设计发展,对点燃传统技艺的现代光辉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推动民间剪纸艺术与旅游行业的结合

艺术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民间剪纸技艺创作内容较为自由,多根据生活中的故事为背景进行创作,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生活的事件,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假期会选择出去走走。当我们走到一处景区,遇到庞大的建筑群落单靠相机恐怕是不能拍下景区的全貌了,但一副景区全貌的剪纸作品却可以活灵活现地对全景进行展示,同时一幅剪纸作品也是一个地区民风民俗的缩影和代表,如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分4个区的避暑山庄,要想照一张全景照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但剪纸作品却可以用更加直观和方便的方式将棒槌山、蛤蟆石以及远处的烟雨楼全部囊括在内,景区全景跃然在斑驳落空的红色纸之上。

承德当地流传的是丰宁剪纸,而丰宁满族艺术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土壤,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明珠,以阳刻为主,印刻为辅,“坯毛”纤长,剪工精细,是难得的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剪纸艺术形式,这种剪纸形式深深地扎根于当地民俗,创作团队庞大,所用材质质量上乘,从不掉色,这种独具魅力的剪纸艺术本身就是民间工艺品的一种,在一些旅游景区内旅游者既可以购买作为景点留念,也可以放在家里作为艺术品来摆放和观赏。

3.剪纸艺术形式的收藏价值

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收藏的物质价值。剪纸艺术形式作为―项拥有悠久历史的工艺,映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深受广大民众和各阶层的喜爱,凝集着多少人的智慧,其收藏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剪纸艺术品作为一种收藏品在专业的收藏人中间相互把玩,而且作为人们相互之间馈赠的礼物,互相交流感情,增进友谊。

三、满族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满族剪纸是第一批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这项技艺更多的掌握在中老年一带的手里,满族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急需抢救,具体可以有一下几种方式:

(1)编写剪纸艺术教材,作为中小学课程必修课

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要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辽宁省锦州市编写首本剪纸教材《满韵清风》,作为学生学习的课本教材,并将剪纸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

(2)建立剪纸基地,促进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

建立剪纸基地,将热爱传统技艺的人引进来,了解、学习,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推送出去。给民间技艺安营扎寨,找到根基,凝聚力量,吸引更多人来学习它。辽宁省锦州市闾山作为满族剪纸的故乡,成立了首家闾山满族剪纸传承教育基地,作为锦州市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

(3)开设满族剪纸博物馆

剪纸工艺品范文5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承创新;本土资源;校本课程;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12-050-004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艺术,就是手指尖上的一种智慧,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况能力、审美能力,也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美化他们的生活。它是中国的一种民间工艺文化,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悠久的历史,有众多的地方流派,有不同的创作技法。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它寄托了民族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的审美理想,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与乡土意识。

学校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和谐﹢特色”办学理念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明天”的办学宗旨,推进“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品牌名校”的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了以“师生和谐共成长”为主题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学

生全面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办学模式。立足于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以“继承民间艺术,创新剪纸特色”为指导思想,传承和弘扬剪纸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走出一条以苍南点色剪纸艺术为主要特色课程的艺术教育成功办学之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大做强了剪纸艺术教育品牌,打造了当地颇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文化名校。学校被指定为浙江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专项保护项目剪纸项目实施单位,先后被评为温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当前,学校正申报创建浙江省剪纸艺术教学传承基地。

1 立足传承与创新,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历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把过去、现在和将来紧紧地连在一起,学校文化的构建也决然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学校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活水”,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具有民族特色、中国气派的重要保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学校文化,既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包括学校本身经过积淀、创新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一流的学校做文化,学校文化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基础在于立足本土的特色文化,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形成鲜明特色。

苍南地处浙江省最南端,依山傍海,河网纵横,资源丰富,人文璀璨,具有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是著名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的滥觞之地,是全国民族工作的先进县和重点县。近年来,苍南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已打造并形成了诸如“温州礼品城、浙闽水产城、浙闽边贸副食品商城、中国冬虫夏草集散中心”等一大批具有全国性影响力、辐射力的专业市场。从文化资源层面分析,苍南有着十分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元素。以“滨海——玉苍山”旅游景区、临港产业、滩涂养殖为依托的山海文化,以“世界矾都”温州矾山为载体的明矾文化,以闽语、瓯语、土语、金乡语、蒲门语、畲民语等众多方言为特色的方言文化,以碗窑等古村落为中心的明清建筑文化,以莒溪、岱岭、凤阳等山区为革命历史寻根之旅的红色文化,以畲族、回族为苍南少数民族主体的别具风情的民族民俗文化。尤其是苍南的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珠玉生辉,光彩夺目,有夹缬、单档布袋戏等。其中以苍南点色剪纸为最具代表性,它集中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浙南的地域文化色彩。

它发源于苍南县桥墩镇一带,鼎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诸如许健、林湘、李步樾等众多名家。他们在当地传统剪纸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了乐清细纹刻纸、广东佛山金箔剪纸、河北蔚县剪纸等中国各地、各流派之长,融合了中国画和水彩画的用色特点,并利用水色(植物色)的透明性和石色(矿物色)的沉淀性的对比效果,利用当地特产明矾的功用,创造性地发展出了独步全国剪纸行业的“水点色”新技法。其制作工艺独特,常用的工具有油盘和刻刀,制作的工序一般有设计、剪刻和点染。作品题材丰富,有花鸟虫鱼、神话人物、戏曲脸谱及传统年画等内容。品种繁多,做工精细,花样翻新,色泽鲜活,尽得自然之妙,带给人们以美丽享受和艺术熏陶。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苍南点色剪纸逐渐式微没落。上世纪末,新世纪初,出于一种传承发展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使命感,学校决定把点色剪纸引进校园,开设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点色剪纸校本课程,整理、研究、普及、发展并革新了点色剪纸工艺,苍南点色剪纸从此进入了全面复兴的新时代。先后被列入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依靠苍南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学校通过学科渗透、校本教材开发、开设选修课、组织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剪纸作品展览与剪纸艺术节活动、创建剪纸专业网站、成立剪纸工作室以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领悟、熏陶,经过师生的内化过程进而变为自觉行动。在各个环节中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让学生感悟经典,让经典赋予学生智慧、技能和精神力量。剪纸艺术真正成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开设剪纸特色课程,培养剪纸特色学生

2.1 设定剪纸特色培育发展目标

初中剪纸是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初中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剪纸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剪纸活动体系。通过剪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我们从1998年开始,开发剪纸活动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4年为普及阶段:注重临摹,注重技能传授,重视兴趣培养;第二阶段2004—2008年为成长阶段:从临摹转向创作,主要分根据剪纸艺术本身的层次性以及学生心理发展阶段,设立了剪纸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要求能掌握剪纸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法,能够“临作”。高级班则在此基础上,能够“创作”;第三阶段2008年以后为再提升阶段:既重视剪纸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

2.2 以人为本,开发剪纸校本教程教材

美术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应具有人文性质,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根据七至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按学生年龄段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将剪纸由易到难分为撕纸教学-----对称剪纸----团花剪纸-----剪影教学-----拼贴剪纸-----作品创作等学习阶段。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细化了剪纸艺术教学的可操作性,唤起了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学会了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以课题研究积累的一些具有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特色的教案和典型案例为基础,编写了剪纸课校本教程教材——《怎样学会剪纸》。

2.3 剪纸艺术走进课堂,开展剪纸特色教学

开设剪纸活动课,把“剪纸”引入课堂。首先,在师资配备上,学校以叶文运老师为领头雁,安排了多位有一定剪纸特长的教师担任剪纸教学工作,并参与了剪纸教育教学的研究,同时也已拟定邀请民间剪纸艺人进校做具体指导。其次,在时间安排上,教务处要求各年级每学期的美术课和手工制作活动课,在完成教材大纲任务的基础上开设剪纸课内容,以保证剪纸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的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探索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剪纸教学方式,运用活动课程的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趣味中进步,体现了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以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示范、学生演示,师生对话等形式,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增强技能。教学中教师注意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人类文明与民间剪纸发源发展的关系史,系统地介绍我国北方、南方剪纸艺术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历史,分析鉴赏优秀的剪纸作品,介绍点评剪纸艺术大家的生平事迹,系统地介绍苍南剪纸的地方史,系统地传授具有鲜明的浙南地域特色的点色剪纸工艺,使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在创作每一幅剪纸作品时,运用所学知识与能力创造性地确定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素材,将图案剪纸化,由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传承中融入创新,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上生活,走进田野、树林、农家小院,以身边的景和事作为素材创作剪纸,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2.4 开展剪纸艺术综合活动,营造校园剪纸浓厚氛围,让学生充分领略地方工艺文化风采

学校在实施剪纸特色教学之初,先是成立了剪纸兴趣小组,让成员涵盖了全校各个年段各个班级,把剪纸艺术兴趣的星星火种播下,并使之成燎原之势。既而举办了剪纸习作展览和校园剪纸艺术节,创建了校园剪纸网站,组织选手参加市县中小学艺术节剪纸大赛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剪纸氛围,激发了全体学生剪纸的热情和兴趣,促使点色剪纸工艺在校园的推广与普及。2005年12月,学校被指定为浙江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专项保护项目剪纸项目的落实实施单位,并获得了5万元资金的支持,这是学校剪纸艺术特色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006年3月,成立了学校剪纸工作室,分批招收学员,并对学员有针对性、有系统性的指导和练习,整体提升了学员们的艺术鉴赏水平与创作技艺。通过参加市县艺术节剪纸比赛,参加县内“新星杯”、“民中杯”等艺术活动,学员们展示了各自的创作风采和创作水平,同时也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瞩目的“剪纸之星”。

十多年间,学校在历届市县中小学艺术节剪纸大赛和历届“新星杯”、“民中杯”各项活动中,共有100多人次获得一等奖。剪纸工作室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展示窗口,多年来,接待了国家、省、市、县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参观考察达30多次,获得了他们的一致好评。剪纸工作室的活动事迹先后受到《浙江日报》、《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今日苍南》、《温州教育网》、《苍南新闻网》等媒体网站的广泛报道。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月,中央电视台《芝麻开门》栏目走进学校剪纸工作室录制“苍南点色剪纸”节目,在央视少儿频道和军事农业频道播出后,受到全国广大剪纸爱好者的欢迎。

为了拓展发展渠道,为了给学生提供校外艺术实践基地,也为了开拓“以市养艺”的文化产业化道路,带动社区村居经济,叶文运老师先后牵头成立了“苍南点色剪纸中心”和“岩头村剪纸工作室”。开发了剪纸礼品册、剪纸画框、剪纸立轴、剪纸台挂历等各式剪纸工艺品,并投放市场,行销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走向社会,重返民间,让点色剪纸工艺老树发新枝

点色剪纸艺术来自于民间,新生于校园,只有当它重新扎根于民间的沃土,开枝散叶,传送清香,才意味着一个点色剪纸艺术复兴时代的真正到来。

剪纸工艺品范文6

关键词:佛山剪纸;生产性保护;现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135-0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热点之一,其适用范围已由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延展到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从一般的学术概念上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念。刘魁立认为:“以生产性方式对部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不仅是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方法,甚至还是唯一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方法。”[1]作为首批部级非遗之一的“佛山剪纸”正是依靠产销互动实践沿传至今,其传承模式天然契合“生产性保护”理念,带有佛山地域文化的先导性。“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2]。以此审视佛山剪纸的传承模式,将有利于佛山剪纸“生产性保护”理论研究。

一、现代生产与剪纸艺人谱系的建构

佛山剪纸生成于佛山地域文化生态。佛山早在唐宋已是鼎盛南国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更是跃为中国四大名镇之冠和仅次于京师的天下四大聚之一。重商传统使佛山城镇与中国内陆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农业区域迥乎不同,那就是孕育了浓厚的实用宗教意识。在商品经济与实用宗教的共同作用下,剪纸等酬神礼佛手工艺品成为市民生活必需并逐渐成行成市。至民国初,佛山剪纸已壮大为门钱、通花、符疏衣纸、溪纸、金花、磨花纸、醮料纸、打铜、铜箔、朱砂年红染纸、花红染纸、染色纸等12行。如“铜箔行,本乡制品特佳,箔有厚薄,俱用一字铜制洋铜质脆不适用,制成率售之金花店,最薄者称绉铜远销外洋”。①(民国)冼宝干:《佛山忠义乡志》卷六《实业》,1926。行业化、产业化推动着佛山剪纸艺术的持续兴盛,但因近代以来河道淤浅、帝国主义侵略所导致的商业生态破坏,让佛山剪纸产销链陷于瘫痪,剪纸技艺传承遭到灭顶之灾,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家对手工业的收编带给佛山剪纸重振生产的信号。1953年,《手工业生产合作基层社示范章程(草案)》在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上颁布,合作化思想渗入手工艺行业,至1956年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在政治宣传和制度保障下,1956年5月4日佛山在升平路成立民间秋色工艺社,同年9月改名为“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民间艺术社属于政府供养的半国有企业半事业单位,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单元。它将散落佛山民间的手工艺人集纳起来,组成剪纸、灯色和秋色3个车间。主持剪纸车间的梁朗生1907年生于佛山三水剪纸手工艺家庭,被纳入合作化生产之前跟随父兄经营佛山泰昌号剪纸店。依此现代化的手工艺组织和唯一的剪纸艺人,招工收徒、培训授艺、集中生产成为传承剪纸的现实路径。据《佛山市志》载,1956年至1960年之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挖掘、整理并创作生产的剪纸达2674万件[3]。在此基础上也建构起明晰的传承谱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4]。他们既是剪纸生产的核心,又是技艺传承的主体。根据《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佛山剪纸)申报书》及笔者的调研访谈,佛山剪纸自1956年纳入艺术社生产之后已建立起三代传承人谱系。由第一代传承人梁朗生开枝散叶,构建了由杨永雄、陈希尹、张拔、潘保琦、谭伯潮、石清汉、林载华、何燕、陈永才、吴子洲、梁志炎、邓本圻等组成的第二代传承队伍,以邓春红、茹新梅等为代表的第三代传承人。

第二代传承人最为中坚,除了张拔等个别师傅有大专文化程度,多数剪纸艺人并非美术院校毕业,而只具备初中甚至小学学历,他们均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剪纸车间,以40年代出生的居多,靠从学徒起步逐渐掌握剪纸技艺。据笔者访谈何燕师傅得知,通过招工环节进入剪纸车间做学徒,是第二代剪纸艺人的入门环节。凡是达初中以上学历、有兴趣、有恒心的青少年均可报名,有无美术基础并非硬性门槛。而从普通学徒升为梁朗生的徒弟并非易事,拜师学艺有特定的选拔要求和程序。梁朗生主要通过观察学徒的做工态度、做工质量和对剪纸的兴趣来选定徒弟,方式是“在赶工中暗中观察,谁做得认真,做工质量好,赶工之后就问他是否喜欢做这个,如果喜欢,他就收作徒弟,接受进一步考验”[5]。而入门后并非立即学习剪纸创作,而首先从学习磨刀开始,即在火柴盒上磨刻刀。何燕回忆“师傅要求所有的刻刀自己做,有时候手都磨起泡了,不小心磨出了血,师傅都不让我们用砂轮机磨刀”[5]。佛山剪纸以“刻”为主,利于小批量刻制,因此刻刀是否磨得锋利至关重要,而且学磨刻刀也能磨炼一个学徒的意志、耐性和定力。其次是学习刻纸,学徒案头一般摆一盏台灯、一块蜡板以及十几把大小不同的刻刀,依次铺一叠色纸和画毕纸样在蜡板上,学徒需要沿着纸样上的线条一点一点把色纸镂空,刻纸要求使用阻力、姿势正确。基本功训练过关后,还需要一定的艺术悟性和学习能力才能进入创作设计阶段。

可以说,培养学徒、批量生产、技艺传承几乎都是同步进行的。在国家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有序规训下,以前家族内传的私密技艺成为师徒相授的共享技艺,技术的民主化使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剪纸商品的量产同时实现。据剪纸部级传承人陈永才回忆:“如果从生产量的角度来看,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春节剪纸,订单特别多,几乎整天都在加班赶工。”[6]为此,艺术社年初就开始制定生产计划,召集社会青年临时培训,以应对春节前后的大批出口订单。这导致“60年代初,剪纸生产达到建国后的高峰,最高峰时剪纸车间达到98人,临时聘请的外工就有上千人”[7]。不管是学徒还是徒弟,艺术社都是采用师徒相授的模式,按照口传、身教、心授的方法,同时通过技艺交流、业务培训、艺术讲座等形式授予技艺。只不过学徒中热爱剪纸、勤奋擅悟的佼佼者被收为梁朗生的徒弟后,进一步掌握核心技艺,而不能拜师入门的也能得到公共技艺的指点。由于男性本身的体力和思维优势,由学徒升格为徒弟的也以男性居多,所以第二代剪纸传承人以男性为骨干,刻纸程序技术含量略低,则多由女性学徒担任,这种男创作、女刻纸的生产组合方式有效发挥了各自性别的特长,同时保证了剪纸技艺的手工价值和市场订单的数量达标。

二、生产发展与剪纸技艺传承的融合

传统剪纸的创作设计、刻制成型多由一人独立完成全过程,这种创制模式确实能体现剪纸艺人的手工意蕴和技艺含量,但是缺点是效率低、速度慢,比如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师须用1年时间才能完成1幅“红楼梦”剪纸,这显然不利于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生产力。尽管如此,艺术社并没有以机械化代替手工制作,因为剪纸与产业化生产的低成本、规模化、标准化的诉求不同,它要求有个性、有差异,能体现“手”的价值。面临两难境地,剪纸艺人坚持在生产发展中实施传统剪刻技艺保护,又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推动生产提升,可谓达到了当前“生产性保护”理论所倡导的生产与保护的兼顾。

(一)创作与刻制分开,生产分工专业化。民间剪纸艺人纳入合作化生产以后,他们的身份变迁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从“民间艺人”变为国家认可的美术协会会员或工艺美术师,他们集创作、设计、美术与剪技于一身,更有能力从事剪纸创作。1962年至1966年,民艺社随师学艺或自学成才的一批剪纸艺术家逐渐成熟,加上一批美术院校毕业生或原来从事其他美术专业创作的外地美术家如汤集祥、张拔、潘宝琦、石清汉等进入民艺社,剪纸创作在观念、造型、形式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推进。这时期的民艺社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人(汤集祥、张拔),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杨永雄、张拔),工艺美术师2人(林载华、梁志炎),助理工艺美术师5人(潘宝琦、何燕、谭伯潮、邓本圻),他们把美术院校的造型手法和民间画工的程式处理巧妙结合在一起,把版画、中国画的某些造型因素融入到佛山剪纸的创作;为培养艺人的造型能力,他们晚上举办美术培训班,由陈凝丹、林君选、汤集祥、薛里昂等教授素描、国画、书法等,可以说这10多人属于专业创作人员。明确细致的分工合作自此开始,即将生产人员分为创作设计人员和生产制作工人。创作人员负责设计初稿,一般是先创作底稿(比如是16开大小的画纸),然后通过电脑输出放大版,再用钢笔加粗线条;学徒工人则按照固定的内容、规格和质量要求,统一批量刻制。

(二)将剪纸技艺多元化,使流水线生产成为可能。佛山剪纸的制作工艺流程大体经过起稿、过稿、钉纸、操刀(或敲凿)、衬色、裱贴、装框等阶段,主要是创意设计、手工刻制,其中创意设计是核心技艺。作为纯手工创制的剪纸,不可能纳入机械化生产,只能借助先进的技术缩短工艺流程,因此革新剪纸工艺是民艺社的思考着力点。首要之一是以“刻”为主,以“剪”为辅,由此这项手工技艺具有了纯“剪”纸不可能具备的小量产能力。通过实地观察,车间工人用小刀刻一次便可刻20张至30张,若刻制粗线条的作品一次可刻50张,这为流水线化生产剪纸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从佛山木雕、木板年画、染纸、金花、绘画等其他手工艺中进行借鉴,创造了形式多样的生产方式,包括剪、刻、凿、印、写、衬、染等多种工艺。具体生产过程多种技艺还变通融合,或以刻代剪,或以写代刻,或以印,或刻凿并用,或染印并用,或写衬并用,大大提高了剪纸生产的美感与效率。再加上车间将工艺流程分解细化,创意、设计、剪刻、凿镂、衬色、写色、染色、木刻、套印、装裱、采购、销售、核算等各流程人员专司其职或合作完成,由此通过“流水线”批量刻出剪纸,既保持了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又不至于丧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关键是在保障剪纸手工特色的同时合理地提升了生产速度和效率。

三、市场期待与剪纸艺术的应时而变

传统佛山剪纸用于赛会迎神、祭祀建醮、出秋色之所需,主要是春节门笺和迎神祭祀等民俗宗教用品,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吞噬着传统民俗的生存空间,与民俗生活相生共伴的传统剪纸难免“无可奈何花落去”。而且现代社会审美急遽转型变换,大众艺术消费观也在经历相应的深刻变迁。作为现代企业的民间艺术社显然没有执守于传统剪纸的艺术范型,而是以市场期待为生产的支点,在20世纪60年代就组建了剪纸创作室,专门研究剪纸的创新问题,特别是改变传统剪纸古老而单调的功能,从题材及表现形式等角度革新生产。正是从民俗实用向艺术欣赏的转变,从小巧窗花向大型壁画的转变,佛山剪纸才满足了现代市场的期待,得以转化为具有独特人文底蕴的文化产品。

(一)给传统剪纸注入现代元素,使剪纸从民俗实用功能向艺术欣赏功能转变,是艺术社赢得市场的关键步骤。第一代传承人梁朗生首开创新之风,将传统铜衬剪纸与黑纸结合创作出黑金套衬剪纸,他首次获奖的作品就是1964年创作的以越南抗美救国战争为题材的新型剪纸《出击》,以空间华丽、色彩圆润呈现出新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他又用纸衬剪纸,由于纸衬剪纸可自如变化颜色,最易于反映现代生活题材和表达诗情画意格调,遂成为被广泛采用的现代表现手法。除此之外,梁朗生与佛山色纸厂合作研制了包括单色、衬色和套色等160余种不同品类的色纸,结束了以往只有一二十种单调颜色的历史。多种不同颜色的色纸可增加剪纸的艺术层次感,也可提高剪纸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在师傅的引领下,徒弟们无不走变革创新之路。据汤集祥回忆,20世纪60年代艺术社剪纸创作组的大部分创作人员都在从事现代题材的创作。1960年秋,由第一批徒弟陈希尹、郭守仁、杨永雄等创作的镌刻着时代记忆的大型铜衬剪纸组画《好》还被送到阿联酋参加世界博览会。直至前佛山剪纸都呈现出形式新、作品精的特点,即将版画、中国画的美术造型手法与民间画工的程式结合,同时表现当下题材,使剪纸脱离了酬神祈福的民俗载体功能。

时期,歌颂、工农兵、文化革命、讲卫生爱清洁等内容的剪纸成为主流,无一例外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呈现出重概念、轻艺术的时代倾向。但佛山剪纸向艺术欣赏功能转变的趋势不可阻挡,1972年林载华的《水乡小景》、邓本圻的《锻炼成长》、陈永才的《水乡四季》等入选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已初步表征这一信号。1973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林载华的《新苗》、陈永才的《鱼水情》,被《参考消息》外电评论为:预示着中国的文艺方针不再是8个样板戏,而是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文艺大政策的解禁,走现代艺术路线不仅成为佛山剪纸的创作主向,而且也被市场广泛认同。林载华风格化的水乡小景剪纸、杨永雄反映现实生活的铜衬剪纸、汤集祥用版画黑白手法创作的现代人物剪纸等都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鸟天堂》、《百花齐放》等数10幅剪纸成为销售最多的作品,其中郭守仁、杨永雄创作的剪纸屏风“小鸟天堂”在香港展出时售价达3500元,创造了单个剪纸作品的价格记录。据民艺社的梁爱媛回忆:“改革开放之初,岭南水乡题材作品成了旅行团争相购买的对象。”[8]

(二)将小巧窗花变身为大型壁画是佛山剪纸契合市场期待的创新方式。传统剪纸主要用于节日礼品装饰、祭祀装饰、刺绣雕刻图样、产品商标等,一直是小巧窗花型的艺术。从80年代起民间艺术社创新工艺,把剪纸发展为大型装饰艺术。1984年,首次为广州花园大酒店设计了3幅巨型剪纸形式的壁画“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水乡”“红棉” 以及5幅以中国传统戏曲为题材的大型剪纸,还有500多幅用于房间装饰的现代佛山剪纸。其中长22米、宽6米的“红楼梦”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剪纸壁画,由林载华、邓本圻、张拔、潘保琦设计制作。由于凸显了佛山剪纸金碧辉煌的艺术特点,它荣登《中国名壁画》之列,开创了将佛山剪纸艺术与现代大型建筑相结合的范型,此后佛山剪纸成为花园酒店、深圳大酒店、禅城大酒店的订购客户。1992年,吴子洲、陆驰、梁根祥合作的每幅长22米、高13米的剪纸石刻壁画《万里长城图》和《星洲风光图》在新加坡广惠肇碧山亭公所大堂落成,为佛山剪纸挺进海外大型建筑装饰增添范例。进入新世纪以后,大型剪纸壁画已成艺术社的经典产品,包括:2002年为香港慈善活动刻制的长488米、高244米的巨幅剪纸《纸艺传情暖万心》;2003年为佛山宾馆创作的长21米、高4米的剪纸壁画《佛山秋色盛会》;2005年为佛山琼花大剧院创作的长65米、宽53米的剪纸《天上人间》;还有近年为岭南新天地工程设计的长达9米的剪纸壁画《岭南·名镇·佛山》等,无不获得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佛山剪纸的潜在危机与传承之痛

经过民间艺术社的合作生产与创新,佛山剪纸早已不是酬神用品,而是集吉祥寓意、环境装饰、艺术欣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既入百姓家庭又登艺术殿堂。种类上呈多元化特点,包括纯色剪纸、衬料剪纸、写料剪纸、铜凿剪纸四大类,根据用料和工具的不同,还细分为纯色、纸衬料、铜衬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铜写料、银写料、纸写料、铜凿料等9种。剪纸生产与销售均呈良好态势,2010年艺术社的剪纸销售营收390万元,市场近至本土,远至美国、以色列、东南亚等地,尤以港澳台为主。但是作为2006年入围第一批部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佛山剪纸仍然面临着不少的潜在危机与传承之痛。

(一)剪纸技艺传承人的断代与缺失。目前第二代传承人已全部退休,有的虽被聘为艺术顾问,但年龄普遍都在65至70之间。第三代青年传承人明显偏少,出现于官方申报书的2名女师傅分别是29岁、32岁,还有很大成长空间,技艺传承上显现谱系断层。尽管艺术社有5-6个美术院校毕业生,他们并非专门从事剪纸设计,还兼跨彩灯等多个项目,剪纸车间仅有1-2人可独立设计。对一项部级非遗而言,专门设计师的数量储备显然不足。靠自然招录增补传承人也是一个尤为困扰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要掌握技艺,学徒须先从车刀和从最简单的刻法学起,一般3-4个月才能独立刻制作品,而要达到独立设计的水准,则需借助悟性经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经验磨炼。剪纸核心技艺门槛高,成长周期较长,令青年人望而生畏。即便如此艰苦,与其他工种相比,剪纸技工的收入并无比较优势。据剪纸车间主任邓春红介绍,车间的熟手一般月收入在1000-2000元左右。佛山剪纸被低估的市场价值也佐证了这一点,一个熟手工完成《金陵十二钗》需时5个月,售价仅为3000多元。2004年9月21日下午,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竞投会上,刘泽棉大师的一件佛山陶瓷品拍卖了20万元,而佛山剪纸代表作《红楼梦》起拍价不过2680元,最后还以流拍收场。再加上剪纸作品的署名权仅归创意设计者,普通刻工无此权利。因此在职业选择多元化的时代,年轻学徒不易招也不易留,流动性大,除了忠诚度比较高的少数几人坚守,一般1-2年就离开转行,这对剪纸的可持续性传承非常不利。

(二)原材料等关联行业的消亡给剪纸传承带来难题。没有配套的原材料、工具,传统手工技艺只能成“无米之炊”。比如绒片、玻璃镶衬剪纸,因技艺繁琐,原材料缺失,市场黯淡,解放前就已停产。而佛山剪纸中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是艺人利用本地特产的铜箔,靠以凿、以敲代画的核心技艺制作后,再套衬各种色纸和绘印上各种图案,独具色彩强烈、金碧辉煌的佛山特色。然而1982年铜箔工厂的关闭带来厄运,原材料的丧失铜凿剪纸一度停止制作,目前仅民间艺术社以及何燕师傅家中还剩少量铜片。依靠仅存资源,何燕制作的铜凿剪纸《蝶恋花》参加2009年全国“传承与创新—工艺美术作品展”,被佛山市美协副主席梁根祥评价为“佛山铜凿剪纸的经典”;2010年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和徒弟饶宝莲创作的铜凿剪纸《佛山新八景》(266米×02米),采取的底层铜箔配表层金箔的手法创新了传统工艺,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面积最大的铜凿剪纸。他们使一度失传的铜凿剪纸技艺得以复活,但是材料问题始终无法破解。据何燕介绍,已发现的替代品“电化铝”是机器压制出来的,平板光滑,不如手工打造的铜箔片有凹凸感,而且极易被氧化,长久存放后艺术价值很快流失。再加上铜凿剪纸的核心技艺是力道均衡的凿法,重则穿透,轻则无印,易学难精,非长年累月积累很难掌握,这一技艺面临失传。

(三)市场不稳定与税收压力仍是传承障碍。一方面,剪纸的市场行情并不稳定。50多年来,艺术社坚持“生产性保护”思路,虽在多次市场危机中突围,积极主动营销,赢得市场份额。但是,辽宁、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剪纸作品在技术和装潢方面提升较快,一些地区学习佛山的刻刀创作技术,也将剪纸发展为大制作、批量生产,佛山剪纸市场受到一定的挤压。加上一直以来对本土及低端市场缺乏有效培育,民众对手工艺产品认同度不高。以2010年为例,低端剪纸产品销售不足100万,主要是因为剪纸早已脱离民俗实用型功能,走欣赏型艺术路线,在实用性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缺乏关联,况且非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在旅游市场上因价廉形美倍受青睐,而耗时费工、没有价格优势的剪纸就缺少吸引力了。另一方面,高税率给剪纸传承带来压力,不利于稳定人才队伍。2006年以前艺术社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只有五六个点,而现在所得税高达17个百分点,加上其他各种费用,税费率在20%以上,这对于以手工技艺含量为主的行业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加之原材料、加工费等都不能开具进项发票进行抵扣,严重影响了剪纸传承活动的开展和业务的扩大。中国民俗协会会员、广东省民俗协会理事余婉韶经研究后感叹:“佛山剪纸的纳税税率远远高于四川、山东、陕西等地,这才是限制佛山剪纸发展的主要因素。”[9]所以,一方面大力高呼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对手工艺产品与工业流水线产品征收同样的税额,显然是不经调研的盲目之举。毕竟文化企业不是暴利单位,特殊行业仍需区别对待。

总之,身为部级非遗的佛山剪纸走过了坎坷起伏的传承之途。民间艺术社始终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接受的文化产品,堪称“生产性保护”的典型范例,由此延续了手工特色,传承了核心技艺。特别是至今仍不靠数量、规模取胜,坚持小批量生产,走装饰艺术的市场路线,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增加佛山剪纸的文化附加值。但是面对存在的危机和阵痛,仍需要各方力量共同襄助,破解难题,以使这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健康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刘魁立.民间传统技艺的人性光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2] 董大汗.专家热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N].中国艺术报,2012-02-03.

[3] 佛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佛山市志:上[M].广州:广东省人民出版社,1994:1138.

[4] 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0.

[5] 余 慎,何 燕.一凿一刻尽芳菲[N].佛山日报,2011-03-26.

[6] 黎丽明,张 煜.从民间日用品到艺术品——1949年以后的佛山剪纸[M]//中国佛山和瑞士剪纸联展专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博物馆,2006:40.

[7] 颜明霞,谢奕锋.剪出春秋—广东剪纸[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31.

[8]吴淑华.经典剪纸作者夫妇每月退休金未够买药费[N].南方都市报,2007-05-23.

[9]邢雅丽,肖 琪.佛山剪纸明起全面提价[N].珠江时报,2010-06-30.

Research on Modern Inheritance of Foshan Papercuts under the Vis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Protection”

XIE Zhong-yuan

(College of arts, Cantonese culture research base,foshan university, 528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