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古诗范例6篇

关于梅花古诗

关于梅花古诗范文1

梅岭位于大余县城南10公里处,又称为大庚岭,是江西省同广东省两省的分界线、分水岭。这里海拔仅有746米,但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们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在古代,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古代民族,两种不同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北面是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梅岭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

梅岭自古以来以梅花著称于世。自西汉初年,梅岭就开始种植梅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岁月兴衰变迁,到现在,山上山下,古道两旁,梅树拥簇,红梅白梅交织一起,尤其是寒冬腊月季节,银装素裹、唯余茫茫;白梅开放,傲雪斗霜;红梅展妍,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娇艳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为之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正如元朝吏部待郎聂古伯留下的“黄金台上客,大庚岭头春,如是无诗句,梅花也笑人”。有多少文骚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使梅岭留存下众多的咏梅佳句,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因为触怒权贵,抗击朝庭,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径大余梅岭时,都为这里的梅花景色惊叹不已。三国东吴大将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留下了一首《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的诗句,它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后人在梅岭风景区内修建了一座“折梅亭”也叫“一枝春亭”,以示对陆凯的缅怀纪念,这便是现在“一枝春”赞誉梅花的由来。在此之后,北宋著名的大诗人坡也曾经贬谪到海南儋州做官,他经过梅岭古驿道时题赋了好几首梅花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庚岭梅花》“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此外,唐朝的张九龄、宋朝文天祥、明朝的汤显祖、清朝李如筠等众多诗人都曾经为梅岭梅花题诗赋词,“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使得梅岭梅文化在中国诗坛占据重要一页。

梅岭的梅花,不仅数量之多,满山遍野,有“梅国”之誉,而且由于气候原因,曾出现过同一枝梅树“南树凋泠,北枝始开”之奇特景象。虽然这一景象现在难以见到了,但是同是一座山,越过关口的广东年年种梅树,就是不开花。

(古驿道)梅岭不仅以梅花称奇,更以梅关古驿道闻名于世。大家脚下踩的是一条鹅孵石铺成的石头路面,这就是悠悠千年的梅关古驿道,它弯弯曲曲伸向梅岭山顶,穿过顶端山坳延伸到山的南面,通向广东省。这段古驿道,长约2.5公里,宽约4.5米。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样一条小路,在以前可是中国江南唯一的一条“国道”,是中原地区同东南沿海相沟通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现在看到的是保存了原始风貌的古驿道。古驿道开凿时间是唐朝开元四年,即是公元716年,到现在有1300多年历史。当时是为了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才开通的,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之后,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而上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由挑夫挑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梅岭驿道即是这条“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通道。开凿这条驿道的人是当时唐朝内供奉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省始兴县人,在他年青时期进京考科举,经过梅岭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小道上有许多商人非常吃力地挑着担子过往梅岭,这种景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所以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把梅岭开出一条通往四海的大道。后来他考中进士做了朝庭重臣,第一件事就是向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庚岭驿道”,皇帝李隆基也考虑到这条路的重要性,很快批准奏请,并命张九龄率当地民工凿修。关于张九龄开通这条古驿道有一个传说,讲梅岭这里一带有一个镇山妖精,能破土重生,破石重合,张九龄带领民工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艰辛劳作,好不容易把驿道开通,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修好的驿道不见了,梅岭山顶依然原样,好象没开凿过,没一点痕迹,张九龄夫人知道是妖精作怪,便舍身祭山,从此,驿道就开凿成功了。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夫妇,在梅岭南侧建“张公祠”和“夫人庙”纪念其功勋。

(驿站)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座半环形的仿古建筑,这叫驿站。驿站是古代为过往的驿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场所,同时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宋朝时期坡流放岭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返回江南,路过这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庾岭红梅》咏梅诗,传为佳话。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据考证是因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而得名,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叙述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喜欢吃岭南荔枝,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长安以博贵妃欢心。据传,岭南荔枝即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现在驿站是照客家围屋结构重建的,是一个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面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往上走十几米就有块诗碑,刻的是《登大庾岭》诗,这是元帅在这里打游击战争时期写下的。1935年夏天,代表何应钦与日本驻华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签定协定,将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土地割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上下的愤慨,听到这一消息,心里怒火顿起,挥毫写下这首诗,表达当时的气愤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这诗碑旁是一棵古枫树,这里我们可把它称作“千年古枫”,相传是凿修驿道时栽种的。当地人把它当作“树神”来朝拜,每月逢初一、十五都有人来这里烧香。

(憩云亭)再往上走,便是憩云亭了。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名。以前这个亭还有个称谓叫“介梅亭”,是1946年,游梅岭而建的,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不满,因而“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现在的憩云亭是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拔款而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是这样写的: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现在我们来到一块石碑之前,这块碑长2.7米,宽0.6米,上书有四个字“重来梅国”。这也是我们梅岭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它立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这石碑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余活动的见证,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清朝咸丰八年即1858年,太平天国因上层领导之间的相互猜疑引起大分裂,著名战将翼王石达开遭天王洪秀全排挤后,率十万精锐太平军脱离南京回到广东。1863年石达开为了向江西转战,派贤王李士贤率军强攻大余县城,紧要关头因天降大雨,太平军无法穿越章江河,攻城失败。当时守城的清军领头是刘胜祥,得知太平军不攻自退、自鸣得意。第二年,太平军又转战大余,但因守城清军强大,亦未能攻破,主动放弃离开,清军守将刘胜祥阻击太平军得胜,于是连夜向朝廷邀攻请赏,朝廷也因他阻击太平军有功,而提他做清军总兵,执掌兵权。刘胜祥进京做官几年后,一次巡视来到大余,故地重游,他来到梅岭看梅花,心情很高兴,随即叫人拿来笔砚,写下“重来梅国”四个字。“梅国”则是大余古代的一个美称。大余的“梅国”之称是来自南安新太守赵孟适,那是在公元1268年,南宋咸淳年间,新来的太守赵孟适早闻梅岭梅花之名,上任后即到梅岭观赏梅花,时值腊月正下鹅毛大雪,梅花绽放,山上山下茫茫一遍,白雪覆盖的梅岭,分外妖娆,看到这幅景象,赵太守当即叫人拿来纸笔,亲手题写下“梅花国”字匾,后把大余简称为“梅国”。

(庾将军祠)沿着这条小路我们来到庾将军祠,这庾将军祠是为了纪念西汉初期大将军庾胜而建立的,座南朝北,前方有一旗台,是西汉士兵用来镇军杨威,表达守军“一心向着国家,爱国之心”的一种方式。汉朝初期,梅岭以南有一个南越国,南越王手下有臣相名叫吕嘉,在汉武帝时期,拥王自立,意在反叛汉廷,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率军出横浦挥师南下。庾胜就是杨朴将军的前锋将领,他率军在前头一路冲锋陷阵,英勇骁战,直至消灭南越国,为汉朝一统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汉武帝为表彰庾胜将军,封他驻守台岭、把守梅关,庾胜驻守梅岭后,在这修建兵营,日夜把关(所以这祠的原址还是庾将军营旧址),并热心传播中原优秀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造福了这里的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因他排行老大,所以叫他为大庾。1957年,改为大余,象征年年有余,希望这儿永远吉祥安康,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这建祠纪念他,并把他驻守的台岭改称为大庾岭。

(关楼)好了,我们已经来到梅关楼前,大家看到这象古老城门一样的砖体建筑就是“一脚踏两省”的梅关古楼。再往前走,关外就是广东了。这里石壁对峙,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是南北来往的重要关卡,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时期,在这里修通南越道,筑横浦关,并有军队守关,这是梅岭最早的关楼,后来年久失修,横浦关倒塌了。唐张九龄凿通梅岭驿道后,在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梅岭亦未设立关卡,军队驻守也是时有时无。只是到宋代时,广盐入赣,为加强管理,增加关税收入始于宋朝嘉佑八年,也即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在这驿道口建筑关楼,并命名为梅关,且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协议,以砖石分砌南北岭路。因此,这里就有“唐凿路、宋立关”的说法,梅关驿道的真正作用才得到体现。梅岭驿道自唐朝修通之后,直至宋、元、明、清,这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官人从这里经过,成为繁荣昌盛的“商业廊”,千余年不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盛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即鸦片战争之时,清政府被迫签定五口通商之后,这里的驿道逐渐衰落,关楼也失去它应有的作用。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宋朝建立,有上千年历史的关楼。现在的梅关楼,门洞深5.5米,内宽3.3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留有闸门缝道和闩门洞眼。这北面刻有“南粤雄关”,南面也刻有“岭南第一关”,城门二侧有“关防暴客来、梅止行人渴”对联,是光绪癸未年李化题。从这对联大家也可以想象当年梅关所起过的重要作用。北面东侧是登关楼的唯一蹬道。两侧竖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为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这里还可以把大余县城尽收眼底,大家看,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栋栋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农田,西华山选矿后的人造沙漠等等,还有这满山遍野的梅花,多象一幅幅美丽的油画。

(望梅阁)游完梅岭后,我们往右边这条路下山。在这里有一个亭,叫望梅阁。始建于宋,后亭圯。明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现在的亭于1990年重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西边的长凳供游人休息。“望梅阁”题匾为陈丕显书写。这阁楼上,是观景的好地方。

关于梅花古诗范文2

一、故弄玄虚说墨梅

《墨梅》是一首五言绝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初读此诗,尤其是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免会让学生产生生活中确有墨梅的错觉。事实上,还真有孩子这么认为。当我问及他们在现实世界是否见过墨梅时,他们这才咕噜一声说没有。恍惚之际,其他孩子亮出正确答案:“墨梅就是只用黑墨勾勒,不用色彩渲染的黑色梅花。”此语一出,多人哗然:“哦,说了半天,原来是指画在纸上的梅花呀!”那怪怪的表情大有被诗人耍了一把的感觉。

二、抛砖引玉题画诗

在《墨梅》这篇课文中有一幅《墨梅》图,图文同题是巧合吗?终于有一男生告诉我:“这是一首题画诗。”理由是他想起了王仕桢的《题秋江独钓图》。经他这么一启发,其他几首题画诗也从学生脑际跳了出来,如清代郑燮的《竹石》,唐代王维的《画》……一些观察仔细的学生还在《墨梅》图上发现了“痕”和“坤”字。于是,全班学生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一个个侧头读起诗,低头盯起画来,学习的兴奋与自觉全都刻在脸上。

三、忆文入诗崇王冕

《墨梅》的作者是元朝的王冕。那么学生对王冕又有多少了解呢?于是孩子们又温故起了《王冕学画》的故事,得知王冕少年家贫,是经过刻苦自学,终成诗画大家的,眼神里不禁流露出对王冕的崇敬之情。同时,细心的孩子还发现,《王冕学画》中讲的是王冕学画荷花的故事,而《墨梅》中画的是梅花。两种不同的花,王冕均能手到擒来,那其他的花、其他的景不也一样吗?不知不觉,孩子们对画艺精湛的王冕又增添了几分敬意。

四、寻根究底洗砚池

说起洗砚池,大家的思维都聚焦到几位书画大家身上,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于是不由地联想到王冕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作诗画的情景。从而也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大家”不是生来就是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磨练与煎熬才慢慢得到人们的赞赏与认可的。

五、艺术提升赏墨梅

《墨梅》作为一首题画诗,画的鉴赏有助于诗的理解。有资料如是说:“《墨梅图》是王冕画梅的代表作。此图写一干倒挂嫩梅,枝条生长茂盛,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这种以繁梅形式表现出清贞孤傲气概的艺术手法,较之疏梅更为不易。此图是王冕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精心之作。”读着这么精妙的语句,不仅是我,而且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似也瞬间提升了许多,同时对如何利用疏与密的关系进行巧妙构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苏教版本鉴梅魂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传抄者的问题,同一首古诗有时在个别的用词用句上会有不同。课上,就有一善读书的学生问我:“为什么这本书上是‘个个花开淡墨痕’,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是‘朵朵花开淡墨痕’呢?”我让学生先自己去寻求答案,有的说“个个”与“朵朵”是近义词,有的说“个个”读上去轻快悦耳……我也说出了我的理解:“在诗人眼里,梅花不是花而是人,瞧瞧图中的梅花,那一朵朵已经绽放的抑或是没有绽放的,难道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存在吗?”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对“只流清气满乾坤”和“只留清气满乾坤”进行了探讨。课堂又一次掀起了高潮。孩子们说苏教版课文中的“流”充满动感,有弥漫之意,而且还有穿透之意,似乎真能感觉一股清香之气从画中溢出来。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的“留”仅有留下之意,内涵不够丰富。我也脱口道:“此处的‘流’还有流芳百世、流传千古之意呀。”孩子们啧啧称是。

七、潜移默化学做人

关于梅花古诗范文3

“东风第一枝,梅占百花首”。梅花,作为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和钟爱。它以其优良的品质,被人们作为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象征而敬仰。人们还常把梅、松、竹合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梅原产我国,属蔷薇科落叶乔木,从河南殷墟出土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就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梅的果实了。春秋战国时爱梅之风很盛,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物品。到了南北朝,江西、广东交界的大庾岭成了规模最大的赏梅胜地。隋唐时,植梅、咏梅之风盛行。宋朝历史上是植梅最昌盛的时期,我国梅花从那时开始传入朝鲜、日本,后又传入欧美各国,现早已遍及全世界。

我国梅花分布很广,品种繁多,现在约有300多个品种,可分为观赏梅和食用梅两大系统。食用梅多为果梅,花多单瓣,结果。按果实的颜色,又分为青梅、白梅等几种类型。观赏梅,称花梅,花多复瓣,很少结果。观赏梅依枝条姿态可分为直脚梅、杏梅、照水梅和龙游梅四大类。按花型、花瓣、萼片、小枝的颜色和形态,又可分为宫粉型、朱砂型、绿萼型、洒金型等,千姿百态,馥郁芳香。以宫粉型品种最多,花瓣粉红色,花繁而香浓;朱砂型花紫红色,是梅花中比较艳丽的;绿萼型花白色,素雅清净,香味最浓;洒金型是一树上开放红白两色,具有条纹斑点的花,更是美丽动人。

梅花,从古至今,喜者甚众。人们爱梅赏梅,或羡其姿,“银妆素裹睡美人”;或喜其态,“映雪梅花分外娇”;或慕其香,“暗香浮动月黄昏”;或敬其品,“傲骨梅无仰面花”。梅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象征,是文人墨客吟咏书画不可或缺的“模特”。古人云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又云梅之五个花瓣为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以借其中吉祥的寓意。

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候,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期。开花期也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十二月间可在海南见到梅花,而一月间广州可见梅花,二月前后,武汉、成都、昆明、重庆等地,梅花已烂漫如霞了;三月前后,江、浙、皖、沪、青岛的梅花竞芳斗艳,而四月中旬,北京梅花破蕾而启,让人一饱眼福。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观赏梅花的胜地也最多。要想观成片梅花,则以长江流域为胜,姑苏的邓尉山、南京的梅花山、无锡的梅园、杭州的灵峰和孤山、余杭的超山、上海的淀山湖、武汉的磨山、青岛的梅园,此外,还有广州的罗岗、韶关梅岭、贵州荔波、闽西的十八洞、成都的草堂、重庆的南山、昆明的黑龙潭、北京的卧佛寺等,都是我国知名度较高的赏梅胜地。每逢梅花盛开的时节,香雪成海,醉人心目。

如何观赏梅花呢?一般着眼于梅的形、姿、色、味几个方面。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所以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潜确类书》中评梅的标准要符合“四贵”,一是贵稀不贵繁,二是贵老不贵嫩,三是贵瘦不贵肥,四是贵含不贵开。这四条标准很有见地:稀则风韵潇洒,老则苍劲古朴,瘦则俏丽多姿,含则香蕴持久,可谓言简意赅。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对梅花的美更有研究:“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称之为“赏梅三美”。

据说,观赏梅花的最佳环境是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美好的诗情画意。

赏梅是一种独特的享受。看着疏枝落叶的梅树枝干上,玉白、粉红、朱红、淡黄、墨绿的梅花点缀在枯枝老干上,含苞欲放,吐着幽香,不免令人油然升起爱怜之情。于是灵感至之,诗情画意跃上脑际。倘若带着相机,妻儿一家,或文朋诗友,梅树下留一张“她在丛中笑”的镜头,意味深长。到花间幽境,竹棚茅舍前置一张小桌,几杯清茶,说梅写梅画梅,更是别具情趣。徜徉梅海之中,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是踏雪赏梅了。这种天赐良机十分难得,正当梅花开放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小雪使五彩缤纷的梅花披上白玉素妆。踏雪探梅,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历来是一种高雅的游乐。“梅花喜欢漫天雪”。有雪就应有梅,有梅更应有诗。最有趣的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二首,其一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将梅与雪作了番比较,比喻高雅,妙趣天成。其二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诗人在这里将梅、雪、诗三者互相烘托,各具丰神,梅香映雪,诗成春浓,又一神来之笔。真是“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乎不似都奇艳”。如果在明月之夜,邀上三五好友知己,观赏那疏影横斜、梅花印月、月笼梅花时,明月、梅花浑然一体,那诗情画意才令人叫绝!

千百年来,人们爱梅植梅,咏梅画梅。颂赞梅花的诗文词赋数以万计,据说,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这样一段轶事:诗人和评论家们曾从数以万计的咏梅诗句中推出三联,嘉为奇绝之句。这三联即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梅花之风韵;高季迪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株下美人来”,言梅花之精神;杨廉夫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道梅花之气节。其中对林和靖一联评价最高,称之为盖世之作。

梅花那苍老的枝干和鲜艳的花朵,让历代画家为之心醉而巧施丹青,而且成为百世不厌的题材。南宋的宋雪岩很喜爱梅花,他把梅花从蓓蕾到盛开再到结实画成一百幅图,合成一册,取名叫《梅花喜神谱》。宋代的大画家宋伯仁,笃志画梅,先后描绘了200多幅作品。后来,他精选了100多幅,装订成册,并在每幅画下题五言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梅花谱》。元代以擅画荷花著称的王冕,也爱画梅花。他画的墨梅有时疏落花稀,有时千枝万朵,手法变化万千,令人拍手叫绝。清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画,以梅花为最多。品味他笔下的梅花,确有“凌寒独自开”的欺霜傲雪的美姿。清代的郑板桥虽以画竹闻名,但也偶尔画梅。有一次,他画了一幅梅花,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在近代,像吴昌硕和齐白石,也都擅长画梅花。

除了与诗、画关系极深外,梅花还与琴、棋、戏曲等也很有缘分。古代琴曲有《梅花引》和《梅花曲》、笛曲《落梅花》、琵琶名曲《梅花三弄》;而古代象棋的棋谱也多以梅花命名,如《梅花谱》、《梅花泉》等。近现代,以梅花为主题的音乐歌曲更是不胜枚举。越剧有《二度梅》、评弹有《梅花梦》、戏曲有《梅花配》、革命歌曲《红梅赞》等。历史上有关梅花的典故传说,更是不可胜数。如“贵列国君”、“望梅止渴”、“梅花妆”、“陆凯寄梅”、“何逊思梅”、“采苹梅妃”、“孤山梅隐”、“罗浮梦仙”、“梅岭衣冢”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篇什。女子取名,也多以梅为贵为美。还有以梅比人品,以梅命名书斋等,甚至连中国功夫,还少不了走“梅花桩”呢!

关于梅花古诗范文4

铁平先生爱梅,予亦喜甚;铁平先生沉浸书艺,予亦痴迷此道;至于铅椠文字,觞咏诗赋,留连绘事,亦是同好,故于先生处多盘桓,受益颇丰。常去铁平先生工作室请教切磋,近年来时时得观先生以梅花为题材创作书法,欣赏之余免不了附庸风雅,谈论些梅花故事来,以佐书写之兴,古人有诗云:“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一日见铁平先生擘窠书“罗浮”二字,笑谈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遇梅花仙子故事,不觉沉溺情景,心生向往。先生便衍生出一段文字来:昔有书生某,游罗浮山,时值梅花笑春,疏影凝香。生流连花下,不觉日暮。忽一丽人至,容貌清绝,举止端雅,与生语甚契,清香袭人。邀至山舍对酌,诗酒相欢,引为知音,生不觉醉饮而眠。旦醒,卧一绿萼梅下,忆昨恍然梦中矣。后遂以罗浮为梅花之喻也。犹蒲松龄公之述,一笑以记。先生录此段文字为书法款识,记录一段自己的爱梅情怀,发咏心志,以慰山林丘壑之想。欣赏者读此书法,睇观之,书法、文字皆有令人回味处,自然是收获良多。今人赏书法多只观笔墨,不睹文字,此书坛一弊也。重技轻道,或重道轻技,皆失之于偏颇,重技轻道尤为当下书法人之弊,文犹不逮,字品难高。技道并进、书文并茂,才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对于欣赏书法者来讲,赏书法亦须读文字,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仿佛是引人入琳琅之园,观书法走云连风,或恬静如玉,温润秀美;或江海滔滔,行气如虹,令人心驰神往,脱巾信步笔墨间,心情愉悦;读文字则妙语巧思,骊珠和璧,悦人心情,发人深省,体会文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玲珑莹彻之妙,作者的才情、志趣、学养也尽在其中,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铁平先生深谙此中三昧,故于书法之外,兼及国画、篆刻、诗词、文字等诸文艺,数十载孜孜LL,春写繁花,夏读繁星,秋模烟霞,冬练积雪。固其志于诸艺,不随世俗之好恶而变其学,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勤于字外功,并融会贯通,这也许就是铁平先生书艺成功的秘诀吧!

铁平先生博学而慎思,浸淫于诸艺,与梁溪名社碧山吟社及诸社友颇多结缘。袁宗翰、徐兴华、赵亚娟等诗友长相往来,品茗谈诗,词酒宴乐,问候唱酬,诗赋雅意纷纭不绝。常有诗书合作之兴,对雨拈句,临樽研墨,诗成援笔挥毫,往往天趣流泻,诗书俱香,人生一乐事也。先生生性耿介,不善阿谀权贵,不喜倨傲孤高,与之交往,如沐春风,欣欣然也。慕其名上门请教者甚多,不论来自于a_闾巷,还是来自于华堂高屋,熟识抑或初识,先生皆一视同仁,一一予以指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常使学书法者满载而归。与之论及艺事掌故,解衣磅礴,载笑载言,生动处绘声绘色,不知晨昏。其书法亦不趋时风,敬畏传统,力求回归自然,笔下自露灵聪之法。其人其字,真梅花风骨也。

自古文人皆爱梅。梅,素苞凌霜,绿萼缀雪;暗香凝蕊,一花领春。玉清冰洁,梅之形也;冲寒折雪,梅之品也。赏梅品梅,自古文人雅事;写梅画梅,至今雅士清兴。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时至今日仍是学童的开蒙之诗。铁平先生素爱梅,慕历代贤人高士植梅、赋梅、书梅、画梅之高致,肆力于梅花题材的书法创作。于梅花诗词文赋联爬罗剔抉,择己所好者以真行草篆隶诸体书之。北宋处士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养鹤,称“梅妻鹤子”。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推为梅花千古绝唱,暗香、疏影成为梅之雅称。铁平先生爱此诗,于此诗创作颇多,每每草之遍地,偶尔得一佳者存之。予见先生书暗香、疏影擘窠大字,往往一挥数幅,隔日再书,如此反复数次,得满意之作方止。有的作品已经托裱,隔时觉不满意者仍弃之不用,重新再写,先生于书法勤勉严谨若此。

先生具梅之情性,正如元代画梅大家王冕《墨梅》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隐居九里山,植梅干株,自颜其居为“梅花屋”,日夕画梅咏梅,留下千古梅花杰构。铁平先生虽不能步趋王冕、林逋等隐逸山林,然而以梅为友,步梅之韵,不慕虚荣,恬淡自守。数十年来,于霁虹居内醉墨滂霈,万斛泉涌,叠纸成山,累字为绮,又于数千幅中拣汰,得珠玑仅二三百余,方汇成今日之梅花诗书法展览。

明代高启有首梅花诗颇能形容铁平先生境遇:“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铁平先生龆龀之龄即喜书画艺事,天资颖悟,苦于家境清贫,无钱拜师,只能埋头自学。父亲在海外,靠母亲为人家缝补制衣,艰难度日,母子相依为命。先生从小对商周青铜器铭文、秦代石刻、石鼓文等古文字情有独钟,对《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等几乎能收罗到的古文字资料废寝忘食地临摹。又于汉隶兴致浓郁,临写了《史晨碑》《乙瑛碑》《华山碑》《礼器碑》《石门颂》等几十种著名汉碑,移晷忘倦,乐此不疲。其执着于碑学,因此在少壮之岁就形成了笔力豪隽,横绝超迈的书法风格。其篆隶构思新巧,融碑铸帖,雄浑处风疾雷飚,奔涛触天;新奇处花飞霞曜,云烟幻彩。近岁先生篆隶渐入覃思精微之境,尤见深远闲淡,人书俱老矣。

垂髫之龄为学治印,先生对罗振玉、刘鹗、董作宾、郭沫若、容庚、徐中舒等人的古文字著作囊萤映雪,孜孜不倦。生活稳定后广泛收罗明清诸篆刻名家印谱,庋藏研习之,于秦汉玺印、西泠诸家心摹手追,浙派刀法、字法了然于胸,游刃有余于刀石之间,以书入印,别具自家面目。先生楷书以颜真卿为宗,辅之以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石门铭及洛阳龙门造像等南北碑文字,亦私淑梁溪书家庄瑞安先生,于庄先生书法颇有领晤,但不拾人牙慧。而在行草书方面,先生则醉心于王羲之、张芝、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等诸家草法的锤练,线条绵劲,观其草书仿佛眼前飒飒风腾,耳畔潇潇竹鸣。

“世间才杰固不乏,辛勤甘苦几人知”。铁平先生在十年浩劫街道打杂工的岁月里,常常一人躲在外婆家的阁楼上练字临画,在众多人迷茫和激情的日子里,他赢得了自学自励的宝贵时间。期间遇到了一位老中医刘葆良先生,将秘藏多年的诸多碑帖拓本交与他临摹,使其如鱼得水,埋头于古人书海中废寝忘食。他还与古旧书店的职工交朋友,为他们布置橱窗等,用服务劳动换得了将古籍善本借回家学习的机会。他认为碑帖和画册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沉浸于古人的书法海洋中击楫泛舟,以达彼岸。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岁月虽然艰难,朝霞依然升起,当中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时候,铁平先生遇到了他的知遇恩人。一位北京的首长屈尊前来造访了他,首长在北京已了解了他的艺术才华而对他倍加关注。这位首长叫梅行,在中央机关工作,他的命运也随之出现了转机。在梅行先生和谷牧副总理的关怀下,铁平进入了无锡市书画院工作,成为一位专业书法创作人员,从此他真正走上了书法创作和研究的人生道路。以后他与梅行先生书信往来,交流艺术,聆听教诲,铁平先生也将梅老视为师长而终身铭记。1985年冬,在改革开放的春潮里,应北京市文物局之邀赴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书展,当时轰动了北京的文化界,后又被文化部艺术局推荐,成为第一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书法展览的中青年书法家。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等各类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了长篇连载。台湾、香港、海外侨报以及日本媒体也纷纷报道,铁平先生一展成名,在那个多年不遇的寒冷的北京城内,掀起了书法的旋风,他被人们戏称为“书法的刘旋风”……

岁月荏苒,梅行先生已然远去,然而铁平先生常常思念恩人,往事常常魂牵梦绕于心头。他想到梅老的高尚品格,想到他对诗词书画艺术的挚爱,想到他对梅花的敬重和赞赏,铁平先生产生了举办一个以梅老名字相嵌而成的“梅之行”――梅花诗书法展,以释自己日夜怀念和报恩之情。他开始全力以赴创作梅花诗书法,数年来积累了3000余件作品,从中选出300余幅,内容既有古今名家的咏梅诗词,也有自己从研究的青铜器和碑帖文字中集出的几十首梅花诗和楹联,加上平时自己的咏梅诗词,合在一起再从中遴选出200余件精品,终于在丙申初夏时节成功地举办了梅之行――刘铁平书法篆刻展。

200余幅梅花书法作品五体皆备,风貌迥异,篆隶风格尤为多变,铺锦列绣,叹为观止。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翟万益先生参加了开幕式,翟副主席在参观展览作品时深为铁平先生的作品所折服。翟副主席本人精擅篆书,面对刘铁平的篆书深情地对大家讲:“我今天不是来参加开幕式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是来学习的,感谢刘铁平先生给了我这个好机会……”

关于梅花古诗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古诗教学;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它的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意境优美,它是我国民族文化、思想的积淀,令人百读不厌。幼儿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诵读古诗,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和意境,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味。那么幼儿教师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呢?

一、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新颖的、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有助于教学有序顺利地进行。因此在幼儿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古诗非常注重情感抒发,它的核心就是情感,诗人通过对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爱憎和感叹,比如喜悦、伤感、悲愤等情感,因此,要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导入部分把诗中体现的意境展现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有兴趣进入到古诗学习中。比如,在教学古诗《梅花》时,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记忆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由于问题贴近幼儿的生活,他们都积极发言。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幼儿展现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让幼儿感受到冬天的寒冷,紧接着又出现了美丽的梅花傲然开放,与冬天白雪皑皑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课堂导入学生对“梅花傲然雪中”意境有了初步的体会。这时,教师趁机说道:“我国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也看到了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的情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梅花》,今天我们就与王安石一起走近梅花,领略梅花的风采。”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进入到了本课的学习中,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让学生掌握诵读古诗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读出真情。诵读是古诗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应当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始终。但是这种诵读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读出诗句,而是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和讲解,使学生理解诗句隐藏的情感,进而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这样的诵读才是生动的、感人的,才能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诵读。学生学习古诗,除了要靠教师的讲解理解其含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诵读来领会诗文所传达的精神。每个诵读者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不同,对古诗中所体现的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许多古诗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以上情形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古诗诵读提供了空间和条件。由于没有固定的朗读形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可以在不破坏古诗情感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进行诵读,比如对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的高低快慢等进行出灵活的处理,体现出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感,既具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要提高幼儿古诗教学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通过想象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因为古诗具有语言简练、篇幅短小但意蕴深远丰富的特点,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些对于只有几岁的幼儿,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幼儿要想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勾勒出美妙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江上渔者》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鲈鱼的情形,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对捕鱼人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关于梅花古诗范文6

中国古代没有物候学这个概念,但是古人在诗文中留下了物候的观察。成都的蜡梅也是一景,在郊区幸福梅林。我想起古人的诗也是写成都春节前后那种情景:“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春节前后成都有一个景观,街上突然出现很多郊区的花农进城来卖蜡梅,大家买了大束的蜡梅回去供在花瓶里。这首诗也说明古人已经有把蜡梅带回去插着供养的习惯,所以叫“一半到家开”。

古人栽花不只是美化环境,他们还用诗文把它写下来,成了一个城市特别的记忆。中国古人做过总结,说二十四番花信,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二月到五月,古人把这120天当成春天,每五天为一候,120天就是二十四候,每一候就有一种花开放,叫二十四番花信。成都的梅花、海棠、梨花、桃花、樱花、杏花这么一路开过来,一直开到一种楝花,如此次第开到谷雨后,真是万紫千红春满大地。二十四番花信,古代的文辞真是优雅,就是花给我们送来春天到来的信息,给我们送来春天走向浩大的美丽夏天的信息。

芙蓉真是跟成都有缘,这就说到感叹“芙蓉新落蜀山秋”的薛涛。薛涛喜欢写诗,她发明了一种写诗的纸,较方正,长一点,窄一点,叫薛涛笺。薛涛笺有讲究,不光是纸的开张不一样,她觉得纸要特别,就跑到浣花溪上跟造纸作坊的人商量,我们来造一种纸吧,芙蓉花的树皮韧性很好,拿来做纸浆,用浣花溪的水,造出来的纸是白的。她觉得白不够美,染色吧!那时没有什么化学的东西,她想出用红芙蓉捣汁染色,所以薛涛笺除了纸质不一样,它还是一种粉红色。那真是一个风雅的时代。薛涛给这个城市增加了文化记忆。

想起张若虚的一首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每年不一样,每年我们都有新的经历,新的感悟,新的发现,除了发现成功的机会,挣钱的机会,我觉得大家一定要给自己留下一个发现美的机会,美就在我们的四季循环当中。

古希腊的哲人亚里士多德说过,人都会通过文字和思考来使对象净化。我们要净化的对象是谁呢?是成都这个城市,使它更美丽,使它更意味悠长。净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你净化它,它也净化你,你提升它,它也提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