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科状元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5-11 10:10:02

浙江文科状元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1

【论文摘要】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切入点,展开对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发展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实中,并由此提出对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对策,对提升浙江外贸发展水平,实现浙江省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 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进出口浙江 高新技术产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映了一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潜力,决定了其发展将在根本上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并以此作为发展对外贸易和开展技术经济合作的战略重点。因此研究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实现浙江省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现状 1.浙江省高新技术进出口的发展环境分析 (1)国际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迅猛,规模日益扩大。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高新技术产品比其他制造业产品的增长速度都快,其他制造业产品的增长速度大约只有不到3%,而高新技术产品增长速度则接近6%。尤其在1995年之后,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更是年递增10%以上,是同期其他制造业增长速度的3倍。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也给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大大提高等方面。 (2)国内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参与高新技术研发的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投入的研发经费逐渐增加,高新技术开发区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断增大。到2l世纪前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成雏形。现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不排除有少数行业已进入到成长期。 “十一五”期间正值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必将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冲击,这决定了不可能再走过去那种一味追求“做大”的做法,而应该在继续做大的同时,将重点转向“做强”。做强的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果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可能在全球化过程中走向“边缘化”,成为跨国公司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及加工车间。因此,“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十一五”计划对科技创新的提出给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和良好的发展氛围。 2.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现状 自“九五”以来,浙江省一直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优先位置,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浙江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到目前为止,经省政府批准创建的省级高新园区总数已达12个,全省已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03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146家。在全省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有64家,超5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5家。有2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在或即将在上海、深圳上市。许多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特色明显。随着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加快。但与全国和其他沿海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发展状况 就发展规模来看,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0.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06.2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从2001年的9.17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60.2亿美元,进口额从2001年的1.5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6.08亿美元。进入2006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月至3月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3.95万美元,进口比2005年同期增长11.37%,出口增长90.59%。与此同时,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据海关统计,2001年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16亿美元,年均增长65%,高出 全国同期平均增长率27.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外贸出口同期平均增长率31.4个百分点;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60.2亿美元,同比增长55.52%,高出全省外贸出口同期年均增长率32.09个百分点。 随着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在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2001年的3.3%提高到2005年的9.9%,年均增长8.28%;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浙江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4%提高到2005年的7.8%,年均增长5.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占浙江外贸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1.6%提高到2005年的15.1%,年均增长14.52%。 从高新技术贸易方式来看,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各占半壁江山,后者增幅明显高于前者。在2001年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为4.7亿美元,增长75.6%。一般贸易出口4.8亿美元,增长25.5%。2011年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了出口贸易量的60.1%。 从贸易经营主体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集体企业出口增长较快。国有企业出现负增长,所占比重进一步萎缩,由2000年的43.6%降至2005年的27.5%。 从技术领域来看,在9类技术领域中,浙江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业,其次是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生命科学技术类出口浙江省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为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13.8%。 从贸易国别来看,浙江技术产品的市场主要仍相对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四者合计占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3.2%。 (2)浙江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全国和沿海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贸易方式方面,加工贸易比重偏低,缺少带动出口持续增长的动力。加工贸易是全球范围高新技术产业主导的贸易方式,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最主要的出口方式,2000年、2001年加工贸易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88.6%和89.3%,而浙江省仅为41%和49.5%。至2004,浙江省也只是提高到了6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比重达到65.4%。正是由于这一滞后因素,直接影响了浙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扩大。 在贸易经营主体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偏低,缺少带动出口总量快速增长的中坚力量。从近年全国高新技术出口发展情况看,外商投资企业是主要力量,其出口份额要占到总额的80%左右。浙江省这一比重近几年尽管提高较快,但到2005年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企业经营方面,上规模的重点出口企业比重偏低,缺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骨干企业。近年来,广东、江苏等沿海省市已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年出口规模超亿美元的企业,而浙江省目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根据海关总署、外经贸部2000年联合签发的《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年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高新技术生产企业,经审核同意后,可享受海关各项简便措施,浙江省符合该条件的企业仅有1家。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2

关键词:樟科植物;资源;形态;园林应用;浙江庆元

樟科植物为常绿或落叶乔木或灌木,有45属2 500种左右,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1]。我国有20属40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其中浙江省有11属,46种,8变种,1变型,为浙江省常绿阔叶林与常绿、落叶混交林的重要组成成分,标志着浙江省常绿阔叶林的热带性质[2,3]。樟科植物拥有众多优良的园林树种,它们具有树干挺拔、树姿优美雄伟、枝叶茂密且冠大荫浓的特点[4]。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无霜期256d,年平均降水量1 427.0mm。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最高峰海拔1 857m,最低海拔240m,相对高差达1 617m。境内山地起伏,山峦重叠,立体小气候复杂多样,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地带性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布带谱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樟科植物资源丰富。现对庆元县主要樟科树种的形态及园林应用叙述如下。

1庆元县樟科植物资源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庆元县有野生樟科植物6属21种6变种,大多数可以用作园林绿化,主要有檫树(sassa-fras tzumu)、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浙江樟(c.chekia-ngense)、华南樟(c.austro-sinense)、细叶香桂(c.subaven-ium)、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薄叶润楠(m.leptophylla)、刨花楠(m.pauhoi)、绒毛润楠(m.velutina)、紫楠(phoebe sheareri)、浙江楠(p.chekiangensis)、闽楠(p.bournei)、浙江新木姜子(neolitsea aurata var.chekiangensis)、浙闽新木姜子(n.aurata var.undulatula)、山鸡椒(litsea cubeba)、毛山鸡椒(l.cubeba var.formosana)、豹皮樟(l.coreana var.sinensis)、黄丹木姜子(l.elongata)、石木姜子(l.elongata var.faberi)、乌药(lindera aggregata)、黑壳楠(l.megaphylla)、毛黑壳楠(l.megaphylla f. trichoclada)、香叶树(munis)、山胡椒(l.glauca)、狭叶山胡椒(l.angustifolia)、山?^(l.reflexa)、红果钓樟(l.erythrocarpa)等。

1.1浙江樟

高15m,胸径40cm,树皮灰褐色,有芳香及辛辣味。小枝绿色至暗绿色,幼时被细短柔毛,渐变无毛。叶互生近对生,薄革质,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形,圆锥状聚伞花序,生于小枝叶腋。花黄绿色。果卵形至长卵形。树干端正,树形美观,绿叶浓荫,是庭院绿化的理想树种。且对二氧化硫有一定抗性,隔音、防尘效果好,可作污染区厂矿绿化树种。

1.2红楠

高20m,胸径100cm,树干粗短,树皮黄褐色。嫩枝紫红色,叶片革质,互生,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顶生或在新枝上腋生,花梗紫红色,果实扁球形,成熟时黑紫色,果梗鲜红色。生长迅速,枝叶茂盛,树冠浓荫,可作庭园和行道绿化树。同时,还可用作防风林,防火林道及水源涵养林树种。

1.3刨花楠

高20m,胸径40cm,树皮青灰色或灰褐色。嫩枝新叶带红色,叶片革质,互生,全缘光滑,椭圆形或狭椭圆形。聚伞状圆锥花序,生于新枝下部,果实球形。成熟时黑色,果梗红色。刨花楠生长快,花大,外型美观,是优美的庭园绿化观赏树种。

1.4薄叶润楠

高15m,树皮灰褐色,平滑不裂。枝粗壮,暗褐色。叶互生或轮生,坚纸质,倒卵状长椭圆形。圆锥花序,集生于新枝基部。果球形,熟时紫黑色。树姿优美,可作园林观赏树种。主要分布于苏、浙、赣、闽、湘、粤、桂、黔等地。

1.5浙江楠

高20m,胸径50cm,树皮淡黄褐色,薄片状脱落,叶片革质,互生,全缘光滑,倒卵形至倒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腋生,果实椭圆状卵形,成熟时蓝黑色。树形高大、通直,枝条粗壮,树姿雄伟,树冠整齐,枝叶繁茂,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并且是优良绿化观赏的庭荫、园景树种。

1.6紫楠

高20m,胸径60cm,树皮灰至灰褐色,纵裂。小枝、叶柄及花序密被黄褐色绒

毛。叶片革质,互生,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白色。果卵形至卵圆形,熟时黑色。树形优雅美观,枝叶秀美,生长较快,对有害气体抗性较强,且能防风、防火,可作绿化和防火林带造林树种。

1.7浙江新木姜子

高8~10m,树皮灰至深灰色,平滑不裂。小枝灰绿色,被易脱落的锈褐色绢状毛。叶片革质至薄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伞形花序,花黄绿色,果实椭圆形至卵圆形,熟时紫黑色,有光泽,可用作绿化观赏树种。

2园林应用前景

2.1行道树

樟科树种冠大荫浓、枝叶茂密、树干通直,树姿优美;大多根系深、较耐旱,对环境适应力较强;有一些树种能吸附有毒气体和灰尘,且不易发生病虫害。无论从景观美学角度还是生态园林角度,它们都是很好的城市行道树。大乔木和乔木可种植于街道两侧,作遮荫树和美化树,小乔木和灌木可种植于街道中作分车绿带树。近年来,香樟广泛用作行道树,据笔者调查发现,庆元县大多数街道绿化都选用了香樟。香樟作为乡土树种,作城市主要基调树种是合适的,但也存在美化效果单调、各街道之间缺少变化、城市景观质量低、层次少、易引发病虫害等问题。

2.2风景树

樟科植物作为风景树,其优点甚多。其中,乔木中的常绿类,树姿雄伟挺拔、枝叶浓密青翠、主干通直、树冠发达,且大多数枝叶具有香气,为园林增色(味)不少。如香叶树,果为球形,成熟为深红色,叶绿果红,颇为美观。落叶类中的檫木树姿优美,且都为异形叶,叶形美观、观赏价值较高。山胡椒为小乔木,叶到冬季变为枯黄色且不凋落,又被称为假死柴,是冬季的一个独特景观。这些优秀的园林树种,能增加环境的季相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樟科植物可孤植作主景树观赏,也可丛植、群植作群体观赏或作背景树。

2.3水土保持及造林绿化树

樟科植物中,耐水湿或耐干旱瘠薄的深根性树种,均可为再造秀美山河作出贡献。耐水湿的有闽楠等,耐干旱的有香叶树、山胡椒等。樟科中的抗污染树种还可用于工矿区或污染较大的地方绿化。如香樟对臭氧抗性极强,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的抗性和吸附能力强,对氨气抗性较强,吸附粉尘、减弱噪声能力较强,并有杀菌功能;如檫木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强,对氟化氢和氯气抗性中等。

3参考文献

[1]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1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2] 李锡文.中国植物志(第31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王景祥.浙江植物志(第2卷)[m].杭州:浙江科学出版社,1992.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3

关键词:浙江;经济转型;科技创新;民间资本;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1年,浙江省经济总量从124亿元增加到31800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居第4位。2011年人均G D P达到9115美元,居全国第五位;2011年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收入分别为30971元和13071元,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两市,均居全国第三位。

但是,最近几年来,浙江省的一些经济指标显示出放缓之势。如2004年,浙江省的G D P高居各省区(不含直辖市)的第一位,比第二位的江苏多出300多美元。但是到了2011年,江苏人均GDP反超浙江300多美元。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浙江省经济。不少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个别甚至爆出资金链断裂,老板出逃的事件。

我们应该可以看到,浙江省正处于由低附加值的加工产业经济向高附加值的重工业和高新产业经济转变的关键转型期。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处于求变的境地,政府则面临战略方向的调整。而当前经济层面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充分印证了经济的转型和前进之路并不平坦。

国际上,类似的经济转型有成功的先例,也有更多失败的教训。如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八九十年代的韩国,通过成功的转型,跻身发达国家行列;而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国家,则转型失败,经济陷入了很长时期的停滞不前,甚至是衰退。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当前经济的转型挑战呢?笔者以为,须充分认识浙江省的自身优势和面临的困难,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打好人才基础,改变投资方式,积极开展制度创新。

浙江省具有的优势还是很多的。第一,浙江省的经济形势总体仍然是向好的。各项经济指标仍然是健康的,2011年,G D P增加了9%, 经济仍然可以说是处于繁荣状态。良好的经济状态,有利于政策和措施的推行,为经济的转型提供了更大的可操作余地。

第二,浙江省民间资本数量巨大。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光温州市大约拥有6000亿元。巨大的民间资本可以为经济转型提供充足的能量。

第三,浙江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相当好的成就。交通方面,实现了全省“四小时公路交通圈”,电力方面,三门核电站已经在施工阶段,全面建成后,装机总容量将超过三峡电站。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了未来浙江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四,浙江省目前的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2005-2009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2009年浙江省社会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三位,仅次于上海市和北京市。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利于产业转型,比如容易吸引人才在浙江安居乐业。

第五,浙江人具有优秀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转型本质上是二次创业,只要浙江省能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肯定能吸引浙江人回到省内再次创业。浙江人的二次创业也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笔记认为,当前经济表现出来的不利形势更多是转型过程中短期不适应,包括投资放缓、产业转移、资金外流、中小企业转型艰难等。

首先,投资放缓。大家都知道,投资和外贸出口一直以来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个引擎。当下,金融危机的余波未了,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人民币汇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在外贸出口面临严峻形势下,本来更凸显投资拉动经济的重要性,但是近几年来,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却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相对GDP的比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一半强一点。投资放缓凸显了目前经济转型道路的不顺畅。

其次,产业转移,资金外流。应该说,低级产业从相对发达的地区转移到相对欠发达地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产业的转移的同时,浙江省的产业升级却相对滞后。资金大量外流到了外地,甚至转成了投机性资金,进入楼市、股市等,尤其是炒高了省内的楼市、地皮,增加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和企业的生产成本。留不住人才,对转型更不利。

再次,民营中小企业转型艰难。民营中小企业是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在金融危机的大风大浪中,却变成了“船小抗风浪差”的劣势,一度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民营中小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劣势尽显。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但是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依靠的是高素质的员工和企业极强的专业性。而浙江省的很多民营中小企业脱胎于手工作坊,企业主往往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雇佣的工人的文化层次也不高,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创新。而民营中小企业的同质化又非常严重,往往一个区域内的众多公司生产同一样产品,企业的专业性非常低。可见,民营中小企业向技术密集型的创新企业转型之路不平坦。

上述的不利形势真实的反映出,以投资拉动经济的为代表的政策开始变得不再那么有效;以低端产业扩张,产能扩大为代表的粗放型经济已经没有空间;企业必须创新以求生存、求发展。政策、产品、企业都到了要转型,求变的时刻。

经济转型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在不少方面显示出落后日本的迹象,但是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九十年代以后实现了对日本的全面反超;而日本依靠学习模仿,在追上欧美经济后,却缺乏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无法更进一步,陷入了长时间的衰退。这对我们的经济转型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要树立科技创新主线,必须要树立科技创新的指标。我们都明白,指标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过去的三十年,我国的经济主线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个主线下,我们树立了GDP、引进外资数量、投资数量、出口创汇数量、企业产值、重大工程等指标,在这些指标指引下,从国家到地方,经济建设蓬勃开展,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一穷二白的中国,基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在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新的指标,比如:发明数量、专利数量、企业拥有重要实验室数量、科技创新转化成产品的比例、引进和培养人才数量。这些科技创新的指标将成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最重要的指标, 引导和指引我们的工作。

树立科技创新主线,还要使科技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崇尚和发扬科技创新的新风尚。这要求我们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培养孩子科技创新的意识,引导企业走上科技创新之路。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在生产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在现代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人才尤显重要。但是浙江省目前的人才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浙江企业从业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偏低,文化素质较低。我们以兄弟省份的江苏省作为比较,根据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浙江省的单位就业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大学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分别占0.6%、7.7%、12.0%、26.9%和52.7%。 而江苏省的相应指标分别为0.9%、8.4%、14.3%、32.8%和43.6%。江苏省的从业人员的指标明显好于浙江省。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研究,职工的低文化素质,对企业的转型是非常不利的。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如果说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含有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准确反映浙江省实际教育水平的话,那么浙江省真实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又是如何呢?我们在第六次全部人口普查的数据中找到答案。根据普查数据,浙江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9330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为13562人;仍然以江苏省作对比:江苏省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0815人和16143人。以上数据可见,浙江省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然和江苏省有些差距。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到,加大浙江省的教育投入,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刻不容缓。

投资是最好的推动力,因此,改变投资方式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一个好手段。笔记前文已经提及,浙江省的资本的优势是民间资本,但是由于前几年省内投资环境不理想,浙江省的民间资本纷纷投向了外省,甚至是外国。如何吸引浙资回巢,关系到经济转型的大局。2011年,国务院推出了鼓励民间资本的新36条,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一些垄断行业,国家也把经融改革的试验地选在了温州,这对浙江的民资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经济转型要坚持经济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实质上是改进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后,现有的一些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合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了, 因此需要制度创新。而勇于制度创新则是浙江省的传统。回顾过去30年的发展之路,浙江省一没有高比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二没有大量吸引外资,三没有丰富的矿产和物产资源,靠的是经济的内源性增长。经济的内源性增长除了要归功于浙江人民天生的勤劳、开拓、创新的品质外,很大程度也受益于省委、省政府前瞻性的选择了适合浙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比如放开经济管束,尊重和帮助群众自主创业,自求发展。也正是在正确的经济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浙江经济发挥自身特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成功。人称之为“浙江模式”。而今,浙江经济也到了第二次制度创新的时候了,经济体制和制度能否适合浙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浙江经济能否再上一台阶。

参考文献: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4

【关键词】政府风险资本;杠杆效应;引导效应

政府创业投资形成的资本是政府风险资本。政府风险资本(Government or Public Venture Capita)又称公共风险资本,是指来源于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或财政拨款、以有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或私人创业投资机构为投资对象的资本。浙江省政府风险资本包括国有创业投资公司管理的风险资本和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如浙江省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

一、浙江省政府风险资本发展现状

浙江省政府风险资本也包括国有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两种。浙江省政府风险资本比重如下表所示。

(一)浙江省国有创业投资公司的现状

相比银行和证券市场,创业投资的资金量更大,风险更高。直接投资创业企业的国有创业投资公司的投资风险高,总体来讲,国有创业投资公司成功运营的难度很大。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浙江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天堂硅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宁波创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均为浙江省的国有创业投资公司。这些国有创业投资公司难以建立起与创业投资活动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一些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因为缺乏人才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采用吸引私营企业增资扩股、出售股权等方式深化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改革。

2000年11月,浙江天堂硅谷股权投资管理集团成立。浙江省政府财务开发公司作为大股东,体改委、18家企业注资,注册资金1.568亿元。2005年天堂硅谷净亏30%,总资产跌到1.1亿元。18家股东中有10家上市公司退出。钱江水利的上市公司作为天堂硅谷的股东,其高管王林江接手处于低谷中的公司。2006年,天堂硅谷投资莱宝高科,2007年莱宝高科上市。此后,天堂硅谷按市场化运作思路,走上快速扩张之路。

(二)浙江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现状

浙江省设立引导基金数量最多,包括县区级引导基金在内共有21只。其次是江苏省,共设立引导基金13只。

浙江省内的所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都是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有投资地域或投资阶段等各方面的限制。如杭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求不低于80%的比例投资于杭州地区,不低于50%的比例投资于初创期企业;浙江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定80%投资资金投在浙江省企业、30%投资资金投向初创型企业。2011年5月,摩根士丹利(中国)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杭州发起成立首只人民币基金,募资额为15亿元人民币。但杭州创业引导基金却最终落选出资人名单,主要原因就是投资限制。

二、促进浙江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外优秀政府创业投资项目的经验与启示

政府只是作为投资者,供给资本,不参与民营创业投资机构的运行,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能较好结合。相比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有创业投资公司无法有效发挥对行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后不应再成立新的国有创业投资公司,已有国有创业投资公司应该通过引入更多产权主体深化改革,或者转化为母基金或者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促进浙江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政府干预风险资本市场的原则和目的

政府应该把资本投入定位于引导作用,它的目的仅在于为民间创业投资机构培养创业投资人才,组织、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而不在于增值或与民争利。国家应该尽快出台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指导意见,规范政府引导基金的性质、投向、投资形式、财政部的预算和财务审核、审评决策与方案实施的分离、控制引导基金的参股比例和融资担保金额、禁止性条款、引导基金资金托管、监管和风险防范等问题,禁止各级政府的过度干预。

2.建立公正、透明、规范的运作流程

建立科学、高效的政府扶持专项资金的运作流程,应当包括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财政资金扶持导向、财政资金申报与审批,到财政专项资金拨款与管理、项目评估在内的财政专项资金运作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工作重点是财政资金扶持对象的审批和事后监督。借鉴美国SBIR的经验,增加决策过程的参与人数。成立财政专项资金联席评审委员会,由项目主管部门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相关行业机构和学术研究领域人士以及政府人员组成,讨论确定各专项资金的支出结构以及对不同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

3.应多采用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形式

政府创业投资引导产生“杠杆效应”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不公平竞争,没有和引导基金合作的民营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受到抑制。当浙江省创业投资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更加强调引导基金的“引导效应”。

所以,应该禁止一切政府跟进投资,少用阶段参股的运作模式,鼓励采用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通过对投资早期阶段中小企业和投资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民营创业投资机构提供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引导和增加早期投资和高科技投资的比重,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采用适当的方式逐步实现政府退出

政府背景的创业投资机构已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平台,聚集了一批人才,有可供上市的项目资源,但不适应投资管理的发展。现在外资和民营企业对股权转让有兴趣,这样就形成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股权多元化,国有股权实现局部退出或全部退出,从而逐步发展成为股权与管理运作均与国际接轨的“创业投资管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大楷,李丹丹.政府支持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05):52-60.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5

反观位于长三角南翼的民营经济大省浙江,1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浙江依托加入WTO后的出口替代战略和黄金十年的房地产飙升这两大路径,总体发展速度仍处于快速期,浙江企业或依赖出口,或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发展势头尚可。浙江的各地方政府依靠房地产带来的巨额收益日子过得还挺滋润。但2008年后,浙江企业的日子急转直下,外贸大幅下降,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也遇到瓶颈。依靠4万亿强刺激,浙江房地产业好日子并未延续几年,时下房地产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那么是否说江苏业已超越了浙江呢?7月初,江苏代表团到浙江考察,从两地掌舵人的言语中可见端倪。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吴越地缘近,浙苏一家亲。浙苏两省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经济相融,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合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实现了一步又一步的历史跨越,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就,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浙江学习借鉴。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讲话中说,浙江一直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是一方创业创新的热土,是江苏学习的榜样。党的十以来,浙江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特别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的积极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创新思路,加强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的成功做法,敢为天下先、勇于创业创新的奋斗精神值得江苏学习。

显然,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浙江似乎占据了先发优势。但回顾刚刚过去十年的黄金发展期,江苏的确在多个方面领先全国。

论总量与速度江苏占优,论质量与效益浙江领先

从评价经济发展传统视角看,近十年江苏的确大幅超越了浙江。2008-2012年,江苏发展更快,江苏年均增长11.8%,比浙江9.6%高2.2个百分点。尤其是2011-2013年两地差距拉大,浙江经济分别增长9%、8%、8.2%,江苏分别增长11%、10.1%、9.6%。到2013年江苏GDP超浙江2.15万亿,两地人均GDP基本相当。从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方面,江苏明显占优。但从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看,浙江依然领先。

首先是经济发展最核心、对百姓最重要的指标,居民人均收入,浙江一直牢牢领先于江苏。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这一点浙江实现的更好。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上海、北京,2013年达到37851元,是江苏32538元的1.16倍。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省区第1位,2013年达到16106元,是江苏13598元的1.18倍。2013年,国家推出了城乡统一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新指标,浙江达到29775元(全国第3),是人均GDP的43.5%;江苏24776元(全国第5),是人均GDP的33.2%,比浙江低了10.3个百分点。而且,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35:1,比江苏的2.39:1低0.04,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其次,从GDP和财政收入含金量来看浙江一直好于江苏。据《中国经济周刊》的2013年全国“GDP含金量”(单位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排名中,浙江位居全国第4位(列上海、北京、广东之后,2009年浙江列第5位),已经连续三年稳居“第一方阵”,而江苏排在第18位。在财政收入质量上,浙江一直优于江苏,浙江财政收入税收占比一直在93%以上,位居全国前茅,优于江苏10个百分点左右,显示出浙江财政收入更加稳健与坚实。

再次,从消费水平和购买力看,浙江明显优于江苏。购买力和消费水平是国际上通行的、最为重视的经济发展指标。2012年浙江的消费率50.4%,比江苏高8.4个百分点。浙江居民消费水平为22845元,比江苏19452元多3393元。浙江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都很高,其中城镇28259元、农村13724元,都是江苏的1.17倍。浙江百姓吃穿住行都好一些。从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看,浙江21545元,比江苏18825元多2720元。其中,吃、穿、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的人均支出为9515元、1618元、1552元、4134元、1228元,分别比江苏多1529元、180元、115元、1444元、170元;每百户拥有汽车,浙江36.5辆,江苏26.2辆。从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看,浙江10653元,比江苏9138元多1515元。其中,吃、穿、住的人均支出为3947元、752元、1950元,分别比江苏多898元、141元、457元。从人均居住面积看,2013年末,浙江城镇居民为38.82平方米,江苏是36.8平方米;浙江农村居民为60.82平方米,江苏是43.6平方米,多了17.22平方米。2012年末,浙江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26343亿元,人均48097元;江苏为30057亿元,人均37951元,比浙江少了1万多元。2013年末,浙江个人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为29360亿元,人均存款余额达到53041元,明显好于江苏。

最后,在生态和资源消耗水平上,浙江优于江苏。浙江森林覆盖率一直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福建,2013年达到60.82%,比江苏高出40个百分点。在能耗和排放上,浙江也优于江苏。浙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更高一些,万元GDP能耗、地耗、水耗等指标都好于江苏。

十年间,浙江经济总量为何大幅落后于江苏

首先是两地资源要素决定发展差异。两地国土面积相仿,苏、浙国土面积均为10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但浙江的可用面积只有江苏的三分之一,对于仍处于东亚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的中国,有大量可消耗的土地就意味着有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这点苏北广袤的平原做到了,为江苏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土地等资源的强力支撑。尤其是投资拉动方面,江苏大幅领先于浙江,近十年连续多年在10%左右徘徊,低于江苏10个百分点以上。

其次是两地经商方式决定发展差异。浙江人喜欢行商,江苏人则倾向于坐商。浙江人全中国、满世界跑,创造了是浙江GDP体量相当的省外GDP(有的专家甚至认为省外是省内经济总量的2倍多),如果算GNP,浙江无疑在全国是最高的。据不完全统计,650万浙商在省外创办企业30多万家、专业市场2000多个,总投资4.5万亿元,每年缴纳数千亿的税收,创造数千万的就业岗位,为全国各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是近十年发展中浙江投资远逊于江苏。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特征为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力量加强、大规模刺激经济发展;货币超发、地方债务迅速扩大;国企借机迅速做大作强、民企发展空间不能有效放大。显然这对于国企、外企为主导的江苏经济发展更加有利。这对于以民企为主导的浙江经济却很是不利。由于大环境所致,浙江民企未能有效转型升级、稍好的民企全跑去做房地产了。十年中江苏的国企和外企顺势而上,成为超越浙江的领头羊。

从工业领域来看,浙江不仅在投资总量上与江苏的差距越拉越大,投资结构的差距也是日益明显。浙江仅有1/3强的投资是进入工业领域的,而江苏有超过一半的投资进入工业领域,工业投资中更有绝大部分是投入到制造业中。

那么,浙江省近2/3投资都到哪里去了?实际上,从2006年开始,浙商资本就持续投入房地产、股市、基金、高利贷、担保公司等非实体经济领域,以及到省外炒作资源赚取暴利。这种投资方向,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浙江投资一直处在低位运行状态,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也低于东部水平。”浙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徐志宏说。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里,浙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8年低于全国水平。

第四是江苏的大城市群带动效应更强。浙江是省管县体制,这种扁平化管理体制带来的直接效应是促使浙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这也是浙江在全国百强县中占三分之一左右的原因。县域经济发达也带动了老百姓收入提高,为居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实惠。但时至今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已进入了城市群经济发展新时代。这一点为实行市管县的江苏带来正效应,由于地级市集中全市财力大搞城市建设,导致江苏城市圈和城市群优于浙江,2012年,400万人以上的城市浙江1个、江苏1个,200-400万人的城市浙江1个、江苏7个,100-200万人城市浙江3个、江苏3个。江苏城市群带动和辐射效应也强于浙江,如2013年浙江城市化率达到64%;而江苏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64.1%,首次超过浙江。得益于中心城市的集聚发展,2013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26596.0亿元,是浙江的1.5倍。

最后,由于外来人口剧增导致浙江人力资源逊于江苏。投资问题只是一个方面,在其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人口结构。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就业和人口结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浙江常住人口5443万人,其中省外流入人口1182万,与2000年相比,省外流入813万人,相当于流入了一个海南省(867万人),而江苏十年只增加428万人。“十五”期间,浙江年均净流入22万人左右,江苏是29.5万人;“十一五”时间,浙江年均净流入79.8万人,而江苏只有6.1万人。大量低学历素质人进来的同时,带着资本、技术的人――浙商离开浙江,这种人口“逆向”流动的格局,实际上已经直接影响到浙江的转型。“浙江目前的产业结构,吸纳了大量的低素质劳动力进入,不仅加剧了资源消耗,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管理问题,增加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严重制约着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一次在浙商创业创新会议上分析说。

未来取决于孰能真正转型升级

时下,江苏政府财政收入、多向显性经济指标超越了浙江,尤其是GDP大幅甩开了浙江,但从科学发展角度来评价,未来孰优还看苏浙谁能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谁能真正转型升级、谁能咬牙提高速度下行的容忍度、谁能挺住阵痛全力拼质量拼效益拼创新。

从最近两年看,在咬牙转型、科学发展上,浙江似乎在逐渐超越江苏。虽然浙江当下日子也不是很好过,但政府在科学发展上却是真抓实干、大刀阔斧,不比总量,而是搞效益型、内涵式发展。

首先,浙江正在咬牙爬坡过坎、转型升级,正所谓“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当下浙江强力推进的“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就是浙江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咬牙忍痛转型的明证。浙江在经历了“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阶段后,全省上下统一认识并率先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举措,兴起了“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热潮。虽然是自上而下推进的,铁腕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改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生态环境。从当下看,浙江的发展速度下来了,但质量上去了,常此下去,浙江在科学发展上必然走出一片新天地。

其次,浙江在激发发展活力上尤其是草根创新力上更加占优。给点阳光就灿烂,一直被用来形容浙江人的创业精神,尤其是草根创业活力更甚于江苏。这也是浙江小老板、个体户远超江苏的原因。时下,浙江正全力打造全国“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地方政府,大大激发了浙江人的草根活力和创业创新。时下,浙江正在点燃激活民间活力的“新炉子”。比如,在海宁市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试点,按照“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创新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配置机制,将亩产与用地、用电、税收优惠等挂钩,促进要素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还有在柯桥区开展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在富阳开展权力清单试点;在平湖市搞产业结构调整机制改革试点;在德清县搞城乡体制改革试点;在开化县和淳安县谋划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国家生态公园等。

特别是出身于草根代表未来商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向的互联网经济,浙江已远超江苏。如浙江在网络经济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经济领域再次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浙江已成为电子商务大省,并正在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杭州正在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之都。论企业阿里巴巴业已傲视群雄。2012年,域名数浙江343万个,位居全国第1,是江苏52.2万个的6.6倍;网站数浙江19.6万个,位居全国第4,比江苏17.1万个多2.5万个。2013年,浙江已登记的网上商品交易市场157家,交易额为1.95万亿元,增长52%,首次超过实体市场,并且在前50强网上商品交易市场,浙江独占大多数,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浙江电商正在引领全国、带动全国,辐射全球。

浙江文科状元范文6

关键词浙江模式;农民工;市民化

Abstract Private enterprises, blocked economy and optimized industry structure formed the “Zhejiang economic model” and developed the ability of absorbing labor force. So there aregreat lot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ization is the efficient method for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labor transferring. Zhejiang economic model bring some chance and elicitation for urbanization such as city choice, employment choice and how to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etc.

Key wordsZhejiang Economic Model;Migrant Worker;Urbanization

进入21世纪,“浙江模式”使得浙江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人均GDP在全国率先突破3万元大关。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1700万农民工在浙江省就业生活,却面临着工资水平低下、各种社会保险缺乏保障的尴尬局面,农民工市民化是许多发达国家解决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成功经验,也是我省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模式”特色经济也给农民工市民化带来一定的契机和启示。

一、“浙江模式”经济特色

(一)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浙江民营经济自下而上,先从温州、台州等沿海地区起步,再逐步向浙中和浙北蔓延,各种形式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2006年,浙江有个体工商户179.8万户,私营企业40.6万个,合计吸纳就业人员874万人,实现总产值11530.16亿元。1978至2007年,浙江生产总值增量的71%来自于民营经济,其中55%是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改革开放的主体和推动者,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主力军,成为吸纳就业、上缴税收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

(二)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创新生产方式浙江经济的典型特征是“轻、小、民、加”,即以轻工业、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加工经济为主,形成“小企业、大集聚,小资本、大集中,小商品、大市场,小城镇、大发展”的能够自我强化的循环,使区域经济更富有生机。

1.发达的专业市场

浙江省拥有一批规模较大的商品和专业市场,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如世界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经成为“中国小商品指数”中心和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中心。另外诸如绍兴轻纺城、永康小五金、乐清小电器、海宁皮革城、嵊州中国领带城、台州电子数码城等,这种专业市场对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2.富有生机的块状经济

据调查,浙江90%以上的县市区都培育和发展了块状经济,像杭州软件、宁波服装、温州低压电器及皮鞋、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面料、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嵊州领带、大唐袜业等区块,在全国同类产业中都占有相当份额,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目前,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总产值15826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区域块状经济把大量中小企业集聚起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促进了区域龙头企业的成长,塑造了集群品牌,形成极具特色的“浙江模式”。

3.活跃的县域经济

浙江省通过加强引导和鼓励县域经济,因地制宜,鼓励欠发达县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走自我积累和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推动欠发达县市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58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均超过亿元,其中24个县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同时,享受强县扩权政策的萧山区和鄞州区的财政总收入均超过100亿元。2008年中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浙江占了27个,名列全国各省的榜首。

(三)浙江省服务业率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财富》杂志排定的全球500强企业,服务类行业的企业就占了60多家,零售业龙头企业沃尔玛更是名列榜首。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领域已延伸到了商业服务、电信服务、旅游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以及房地产、现代物流、文化传媒等在内的诸多行业,可以说组成了当今世界成长率最高、范围最广的庞大产业群。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从2002年至2007年为止,第二产业比重一直维持在50%以上,并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从2004年开始稳定增加。到2007为止,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GDP构成比例为5.5:54.2:40.4,仍未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远未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即45%以上)的要求。但是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1.7∶49.2∶39.1及其他省份相比第三产业比例处于领先地位,2001至2006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居全国第2位,且2007年第三产业增长幅度为0.3个百分点,远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

表一2002至2007年浙江省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短期内浙江省的经济增长点仍然是制造业,而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浙江也将由此进入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新阶段。

二、“浙江模式”给农民工市民化的契机与启示

“浙江模式”特色经济决定了浙江的制造业、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为农民工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浙江省农民工市民化以契机和启示。一方面出于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发展农民工市民化是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尽管目前浙江省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障碍包括制度障碍、政策障碍、农民工素质障碍、自身就业竞争力障碍、心理障碍以及进入城市成本等障碍。但是据《2007浙江就业报告--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指出近一半农民工都有“城市梦”和“市民梦”。因而从“浙江模式”经济现状给予的启示中探索农民工市民化途径就成为必要。

(一)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重点选择县级市作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点区域

首先,杭州、温州、宁波等城市由于其产业结构升级要求、长远发展规划、接纳能力等限制,低层次的劳动力市场已经非常饱和,并不适合接纳大量农民工市民。而县域的城市化则是当前城市化的关键所在。2007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浙江省绍兴县、慈溪市、余姚市、义乌市、杭州萧山区、嘉善县、诸暨市、富阳市、桐乡市等19个县、地级市榜上有名。这些城市在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特色经济,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如服装制造业,皮革、毛皮、五金等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水平要求处于初级阶段,适合初中、高中教育程度的农民工就业和居住。

表二中国历年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地区分布统计

(2001至2004)

中国经济年鉴2005

(二)农民工就业行业选择契机--由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转移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网2007年4月的抽样调查表明,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农民工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占40.0%,其次是建筑业,所占比重为16.8%,从事饭店、餐馆和商店服务员工作的比重为11.7%,从事美容美发、娱乐业服务员工作的农民工占3.2%;从事管理、研发、营销等岗位工作的农民工占8.7%,自己打零工或做小生意的农民工占4.5%。①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浙江省从2002年到200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从31.6%增加到32.3%,呈稳步增加态势。主要城市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在24.07%-39.13%(见表三),而据专家表示,大多数中等收入国家一般为45%左右,发达国家都在70%以上。由此可见浙江第三产业发展和就业空间巨大。进入 2009年浙江经济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经济困局,劳动密集型的建筑、纺织、服装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但据2009年4月浙江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联合公布统计公报显示,浙江省当年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8%,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这一数据说明了第三产业在浙江省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厉志海主任2008年12月29日在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突破口,并把发展服务业与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可见第三产业已经逐渐赶上并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新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主要就业领域。

表三浙江省2006年底各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统计

(单位:万人)

浙江统计年鉴2007

(三)发展适应“浙江模式”需要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促进市民化进程

长期以来,浙江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依靠技术模仿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创造了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浙江模式”。但近年来,受能源、水、土地等资源约束,以及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近期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成本上升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出口形势严峻效益大幅下降。浙江省转变增长方式已成必然趋势,迫切需要从成本优势转变为差异型竞争优势,需要一支高素质的“蓝领”工人队伍。而未来“蓝领”阶层中的大部分就是由现在的农民工逐步“升级”而成的,这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良好的职业教育也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市民化的必经之路。

1.各级政府行政机关应该根据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定位和对劳动力的需求。并进行分类统计,预测未来对蓝领工人的需求类别和需求量,以此作为区域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依据。

2.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要求作为直接受益者的企业,定期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建立有偿培训制度,使企业培训和民工自主培训能得到一定的补偿,以鼓励他们的积极性。

3.社会教育和培训机构应在政府信息的指导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技能和素质并重,提高受训农民工综合素质,为其市民化创造条件。

4.鼓励举行各种职业技能比赛,在全社会建立接受职业教育鼓励引导机制,对具备较强职业能力者参考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实现其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身份转变。这样在引导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优秀农民工市民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155-161.

[2] 钱一舟.“收入-成本”对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的壁垒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8.2,20-24.

[3] 陈诗达、张春玉.浙江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J].浙江经济.2007.11,32-35.

[4] 冯宪.浙江制造业中的农民工现状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7.9,52-57.

[5] 杨松涛.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问题”调研[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1-52.

: 本文章是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浙江省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解决途径研究;项目代码:15143;项目来源: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基金。

上一篇报告怎么写

下一篇写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