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范例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

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范文1

2008年5月12日下午北京时间14:28分,这一刻,自然大灾害地震震倒了昔日欢乐的学校和充满和谐的家庭,使许多可爱的小天使没有了家,没有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志愿者和叔叔们不惜一切,只要有一线的希望,他们都不放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群众们虽然不能去救人,但他们用捐钱捐物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心。

在地震中,曾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的救护下,救出了一位妈妈和她几个月大的孩子。地震前,她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孩子没事,可是她为了孩子安全,自己被石头砸死了。在救护的过程中,发现了旁边有一部手机,上面写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这是让我最受感动的故事。

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范文2

经过几天在电视上看到的、网上查的,我了解了很多很多,每一幅画面都让人感到心酸,每一句话都让人感到难过。有许多画面都让我铭记心头。

在四川绵竹市汉旺镇武都小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众多学生和老师都被埋在倒塌的校舍中,在图上看到,从她们那一双双大眼睛里感受到她们多么渴望赶紧从废墟中被救出来啊!

在北川县城核心现场,从深山逃出的人流中,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张韩,非常吃力地走着。同行的爷爷奶奶已经老了,父母在外打工,小吉万就勇敢地担起小男子汉的责任。小吉万说,他很爱妹妹。

在什邡市洛水镇一间倒塌的民房内,传出了微弱的哭声,战士们经过了40分钟的紧急挖掘,终于清除了表层建筑碎物。顿时,一幕感人的情景出现在战士面前:一个脸色苍白、目光呆滞的两岁小女孩在墙角舞动这小手,她身上压着一个面孔朝下的老妇,老人身上还压着一个成年男子。男子全身几乎无处完好,却生生顶住了塌下来的断梁;老人的头已经垂下来没有任何反应,双手却紧紧将小女孩搂在身下……没有时间擦去夺眶而出的泪水,一位战士上前抱起小女孩,跑步赶往灾区救护所。据了解,那名老妇人,是小女孩的奶奶,成年男子是小女孩的爸爸。这一家三代的悲壮场景,感动和震撼了在场的战士们。

……

我们沉痛着,但我们也感动着。四川地震的受灾人们牵动这全国人民的心,救援人员不分昼夜地在废墟中救出遇难的人们。各地的志愿者也从四面八方赶往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有的志愿者几天没休息,竟累倒在现场!各地人民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

……

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范文3

??汶川第一次听到,听到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悲伤。汶川曾经绿树成荫,汶川曾经绿波倒影丛林,汶川的孩子曾经欢声笑语,……。

??一个如此美丽的县城却遭受了7。8极的大地震。曾经的绿树却只剩下残枝,曾经的绿波现在已是泥水滚滚,曾经孩子的欢声笑语早以消失在痛哭的泪水中。曾经繁荣的高楼现在已变成了废墟。

??四川人在哭泣,一个有良知的人也在哭泣。汶川人在关注,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一个伤员被救出,成就了一位英雄,却逃走了一个凶手。

??早在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精确的测知距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陇西发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知是现代人在退化,还是现代人健忘。二十一世纪,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却没有对地震采取一点措施。地动仪现在是古董了,张衡也成为了历史,或许这些也应该随时间在慢慢的淡化罢了。

??司马迁曾说过“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是就因为地震局的失职,就丧失了无数的生命。那无数的生命也就因为一些人的实职就这样麻木的死去。我希望真的有来世,或许在来世才能实现他们的愿望,才能证明他们的价值。现在政府在哀悼,国民也在哀悼,可是人都死了哀悼还有什么用。

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范文4

[关键词] 图书馆; 灾后重建; 信息服务; 管理

本文结合四川省汶川地区地震受灾的实际情况,以“5·12”地震灾后图书馆恢复重建研究为基础,从地震灾区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的重建重点和主要内容,对汶川地震灾区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管理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灾区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灾区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需要精神家园的建设。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慰藉灾区人民心灵的场所。在新馆还没建成之前,临时图书馆的搭建以及它所承担的信息服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 临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可调节灾民的情绪,抚慰心灵

根据受灾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文化需求,灾区临时图书馆可用文化服务调节情绪、抚慰心灵、疏导心理、安定人心;用文化活动舒缓焦虑,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用文化艺术作品坚定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信心。

2. 临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够提升灾区群众民心士气

让灾区群众生活好,这一点较容易做到,而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却需要耐心细致的精神宣传和鼓励工作。此时临时图书馆的工作和服务不仅对减少灾区群众的痛苦,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大有益处,同时也为他们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提供了精神支持。临时图书馆的工作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通过精彩的文艺汇演、切合实际的宣传资料、现场的咨询问答等灵活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为受灾群众送上精神食粮,不仅可以激发灾区人民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重建精神,更是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3. 临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新馆建设的过渡和保障

地震过后,社会各界捐赠十分踊跃,对于个人、高校、企业和政府等捐赠的书籍、设备与物资,临时图书馆通过代存代放,为新馆的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临时图书馆开展的信息服务,如心理咨询、送书下乡、流动图书、共享工程等多种服务方式是新馆开展工作的过渡。

二、灾区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的重建重点

在地震受灾之后,灾后恢复重建新的要求,使汶川地区图书馆的重建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

1. 主要困难与面临的问题

汶川地区图书馆灾后信息服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图书馆馆舍:在汶川大地震中,汶川灾区的图书馆破坏严重,馆舍建筑受损坍塌。地处重灾区的汶川县图书馆“馆舍严重毁损”,北川县图书馆“馆舍全部倒塌”,青川县图书馆“只剩下了残垣断壁”。四川省高校有34所图书馆在汶川地震中不同程度受损,其中有10余所图书馆损毁严重。

(2) 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大量的书刊资料在地震中被损毁。汶川、北川和青川等县市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损毁上百万册,四川省高校灾区图书馆毁坏图书资料达数十万册。灾区图书馆藏书的损毁,给汶川灾区的图书馆馆藏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3) 图书馆设备:灾后的图书馆各种物资设备损坏严重,书架桌椅损坏,计算机等技术设备损坏,有的图书馆服务器也不能使用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

2. 恢复重建与工作的重点

灾后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恢复重建与工作的重点是:

(1) 筹建临时图书馆。在筹建中,汶川灾区图书馆的同仁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筹建临时图书馆,积极地开展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的自救工作。在汶川灾区,临时图书馆的筹建显现多元化趋势,有板房图书馆、帐篷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等多种形式,面向汶川广大受灾地区,方便灾区民众利用图书馆资源。

(2) 筹集书刊文献资源。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筹集中,一是奋力抢救在地震中被埋的书刊文献;二是及时地收集与整理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接受到的捐赠书刊文献;三是组织人力收集与编辑汶川灾区珍贵的地震文献。通过筹集书刊文献资源,受灾后的各个图书馆努力为向汶川灾区人民提供优质的图书馆服务创造条件,保证汶川灾区人民的知识需求。

(3) 创办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体系。在汶川灾区恢复重建中,各受灾图书馆面对困难,积极自救,恢复图书馆工作,结合汶川灾区的实际情况,以汶川灾区人民、受灾学校师生、抗震救灾部队、援建人员和志愿者为服务对象,以汶川灾区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为服务重点,以汶川灾区地震知识服务为服务特色,以汶川灾区临时图书馆为服务中心,以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为服务目标,创办临时图书馆服务体系,积极为灾区民众服务。

(4) 图书馆新馆的规划。新图书馆的设计与构建是图书馆恢复重建工作的大事。在图书馆恢复重建工作,图书馆新馆的规划要纳入汶川地区的整体重建规划中,结合灾区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

三、灾区临时图书馆信息服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1. 地震知识特色服务

地震知识特色服务是图书馆开展灾后信息服务的重点。在地震知识特色服务时,图书馆注重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特点与要求,有重点地开展灾后地震知识特色服务。特色服务的内容是: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知识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避灾和减灾知识的特色服务,保证汶川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进行,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汶川地区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2. 灾后流动阅览服务

灾后流动阅览服务是图书馆开展灾后自救服务的主要方式。流动阅览服务主要是为抗灾军民、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援建人员和志愿者提供图书馆流动阅览服务。在汶川图书馆设立了汽车流动阅览室,轮流到地震灾区各个安置点,提供流动阅览服务;北川图书馆建立了流动图书车,积极开展灾后流动阅览服务等。通过图书馆灾后流动阅览服务,主动地为灾区人民送情、送书、送爱心,让图书馆的流动阅览服务深入灾区,走进灾民家中,丰富灾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 书刊文献借阅服务

在灾区,图书馆利用在地震灾后抢救的有限书刊和接受捐赠的书刊,及时地筹建书刊资源,以灾区的社区、乡村居民安置点为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阅览室,开展爱心书屋借阅服务。临时阅览室的形式多样,有板房图书室、帐篷阅览室、爱心小屋、农家书屋等。爱心书屋,情暖灾区人民的心。在爱心小屋中,灾区的广大读者可借阅各种图书资料。通过爱心书屋借阅服务,临时图书馆为灾区人民提供书刊借阅、书目查询、参考资料等多元化的知识服务。

4. 读者读书导读服务

针对灾区实际情况,结合图书馆的特点,在灾区开展系列读书活动。读书活动丰富多彩,有大型的读书导读活动、流动读书服务;办有读书乐园、学习园地等开展读者读书活动。通过指导灾区读者读书,营造科学的知识环境、学习风气与文化氛围,活跃汶川灾区读者读书的氛围,提高汶川灾区人民文化活动的能力,促进汶川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5. 专题讲座宣传服务

配合抗震救灾工作,了解灾情,报道地震受灾情况,积极为开展抗震救灾进行专题讲座宣传服务,这也是图书馆开展灾后信息服务的主要任务。围绕抗震救灾的重点工作,图书馆举办各种各样的专题讲座,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收藏、整理与编辑有关地震知识宣传资料:地震知识宣传手册、防震减灾知识小册子和心理咨询宣传资料等,及时地提供给广大灾区人民,配合抗震救灾专题讲座宣传服务。同时,结合灾区的特点和灾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抗震救灾知识、科学教育、农业技术、民俗文化、心理咨询等各种专题展览,引导灾区人民科学致富,重建家园。如举办灾后重建大型图片展等,展示汶川灾区灾后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灾区人民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宣传,引导灾区人民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宝贵信息资源。

6. 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

在灾难面前,结合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和信息的需求,图书馆主动地开展灾后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在信息服务中,图书馆以新书通报、期刊介绍、知识咨询和信息推荐为重点,强化个性化服务,不断创新灾区个性化信息咨询服务,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图书馆服务。

7. 珍贵地震文献服务

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深入灾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及时地收藏、整理与编著“5·12”汶川地震灾区资料,为灾后汶川灾区恢复重建与地震灾害研究提供汶川地区珍贵的地震文献与参考资料等,主动地进行汶川灾区珍贵的地震文献服务。

8. 组织爱心活动服务

在抗震救灾中,根据临时图书馆工作的特点,组织献爱心活动服务,是图书馆开展灾后自救服务的重要任务。图书馆人员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积极组织爱心活动,主要有:献爱心捐赠活动、捐款活动、捐赠书刊活动等,争取社会资助。通过机构、团体与个人的大力支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接受各种捐赠、捐助和捐献,配合汶川灾区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5·12”地震灾后,汶川地震灾区图书馆恢复重建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汶川地震地区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信息服务的管理工作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图书馆同仁团结努力,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特大地震灾害,不断推进四川省汶川地区灾后图书馆事业新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范文5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57.8秒。中国,依然是春日晴好,万里安澜。之后一瞬,5月12日14时28分57.9秒!四川阿坝州汶川映秀镇(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地下12~19公里处的地壳,在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挤压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一瞬间释放出来的能量,从青藏高原向内陆边界释放,相当于255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一场里氏8.0级地震爆发了!

一瞬间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就在成都西北方向60公里到200公里范围内的汶川、北川、都江堰市、绵竹市、德阳市、茂县,甚至就是成都市,整个大地和大地上的所有建筑物,都在剧烈地震动、摇晃,1分钟,2分钟,3分钟……大量曾经看上去那么坚固的一幢又一幢楼房此刻仿佛积木,从地震开始的十几秒钟之内,在扭曲、撕扯中轰然坍塌。

顷刻之间,宁静美好的城市乡村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那一瞬,成千上万的人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就随着坍塌的房屋被压在了钢筋水泥的残骸里,成千上万的人一瞬间就血肉模糊失去了生命,成千上万的人一时间魂飞魄散。承受这一灾难的,仅仅震中汶川,就有10万在册人口……

一位后来亲历现场的女记者,泣不成声地形容:“世界末日!”

大半个中国都在战栗,地震波向四面八方横扫千里,大半个中国大地上的百姓几乎同时看到了、感觉到了大地、建筑和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晃动。成都“楼房裂缝,物品倒地,电视移出1米多远”,满街市民乱成一片;重庆“所有高楼矮楼都在摇晃”,楼上的人都涌到楼下;湖北武汉“花瓶摇晃,百叶窗抖个不停”;贵阳“楼内吊灯大幅度甩动,鱼缸内水被晃出,人们纷纷躲到空旷地带”;湖南“睡在床上的人被摇醒”……

北京、辽宁、上海、内蒙、甘肃、青海、河南、云南、河北、浙江、台湾、广东等省市均有明显震感,甚至千里之外的泰国、越南等地也受到波及。人们惊魂未定,几乎所有人同时掏出电话,试图联系亲友,却发现突然间手机不通了、座机也不通了……

地震了!国家地震台网迅速测定方位,四川,汶川,7.8级(后修正为8.0级)!

8.0级是什么概念?1976年将河北唐山夷为平地的那场地震,才7.8级,就死难了24万人!

“我们站在地狱边缘,但是我们没有战栗!”

灾情就是命令,生命重于一切。

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

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一级预案,抢险救人。

仅1小时后的15时30分,四川省立即行动起来,省委书记刘奇葆带领12支医疗队赶赴灾区一线,其他领导分赴各地灾区。

16时40分许,地震仅2小时12分钟后,总理紧急担任抗震总指挥,立即搭乘空军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赶赴灾区指挥抢险。中央电视台立即向灾区派出记者,启动24小时不间断现场直播,及时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传递最新信息。

16时,民政部从西安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5000顶救灾帐篷发往灾区。

19时10分,温总理专机抵达成都,他当场要求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早一秒进入受灾地区,就能早抢救一个生命”。19时50分,两架空军伊尔76军用运输机运送着224各紧急救援人员、专家和医生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20时30分,温总理一行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都江堰市,连夜部署救灾行动。

与此同时,全国四面八方更多的和武警官兵、民政及医护人员,正在向灾区紧急集中。

汶川地震重灾区的范围已经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的强度、烈度甚至超过了唐山大地震。在前线,大量民宅发生垮塌,全城停电、停水。政府和部队组织人员奋力救援。都江堰聚源中学300名师生被埋,深夜22时许,大雨滂沱。温总理望着从废墟里扒出的孩子们的遗体,这位66岁的老人潸然泪下,面对遗体弯下腰深深鞠躬……

同胞罹难,神州同悲。一场凝结民族团结信念和生命尊严的生死大搏斗就此展开……

12日当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讲话,代表联合国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对死难者表示沉痛哀悼。

死亡数据在上升。12日22时50分,8533人遇难;1个小时后,上升到近1万人。

时间就是生命。与此同时已有近24000名官兵投入重灾区都江堰、德阳、绵阳、绵竹救人,另有1万多名官兵通过铁路公路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赶来。此时,重灾区停水停电通讯中断,冷雨如泣。看到大面积的死伤惨状,无数人一边流泪一边奋力救援。一位战斗在废墟中的前线记者的话让人记忆深刻:“我们站在地狱边缘,但是我们没有战栗!”

受地震影响,中国移动四川公司有3个交换机发生拥塞,有2300多个基站因断电、传输中断等原因退出服务;汶川、理县、黑水和茂县本地固定通信也完全阻断。而通向汶川的公路被滑坡的山体掩埋,进不去,也出不来,没有汶川的任何消息。

震中汶川,崇山峻岭中那个并不遥远的县城,正笼罩在重重乌云和捅破了天一般的暴雨中。十万火急,抢进重灾区!

遇难数字在不断攀升。救援工作展开的面积越来越大,人力紧张,供给紧张!

12日下午,全军紧急总动员,全国紧急总动员。

此刻,全世界在~夜之间知道了一个名字:汶川。现在它是一座“孤城”!道路中断,救援难及;通信中断,信息不通。灾难使汶川成为了灾难中的孤岛,也成了抗震救灾最引人关注的焦点之一。汶川的灾情到底怎么样了?救援何时才能抵达汶川?

13日1时15分,通过近11个小时的联系,阿坝州政府终于与汶川县委书记通过卫星电话取得了联系,第一次向外界传递了汶川房屋倒塌、物资短缺的信息。

7时30分,赴汶川先遣部队距离汶川还有75公里。暴雨如注,山体滑坡,道路掩埋。行军受阻。

“就是步行也要尽快进去,早一秒就可能救活一个人!”这是温总理的命令。此时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里电话此起彼伏,因为通信困难,所有的参谋人员都在声嘶力竭地对着电话讲话,司令员李世明的嗓门也越来越大:“焦点在汶川,制高点也在汶川,关键的关键在汶川,你们要连夜出发,进入汶川,把汶川的情况说明白!”

“带上精干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进发!”13日10时,李世明大声命令。

此时,3000多名官兵正冒着暴雨和余震,克服一切困难,徒步从都江堰、理县、茂县等多路向汶川进发。但是12日晚开始的暴雨,大大减缓了先遣部队连夜急行军的速度。挺进的困难超乎寻常,先遣队报告说:“路上到处都是塌方,70%以上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

为了进入汶川,动用了一切手

段。13日,军用直升机两次试图着陆,终因气象条件太差,无法实施。空降兵部队甚至准备好进行伞降,也因为雨太大而放弃了。此时温总理心急如焚,对空军领导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从中午12时开始,好消息传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监测到,一支携带了卫星定位系统的部队,沿着马尔康、黑水、理县到达汶川的317国道,以每小时6公里左右的速度一路急进,已经进入汶川境内,离县城还有40公里左右的路程!

就在排除万难的同时,几支武警驻川部队2000名官兵也兵分多路,同样在紧张地向汶川这个举世关注的重灾区靠近。

13日22时30分,武警某机动师600余名官兵正在冒雨徒步赶往汶川,距汶川仅9公里,有望1小时内赶到汶川灾区

这一天,空军空运兵力11420人,创中国军史单日空运纪录。

到处都是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军队紧张施救的身影。新华社记者13日上午徒步进入北川县城,受灾特别严重的北川老县城80%、新县城60%以上建筑物垮塌,县城已成一片废墟。搜救人员已救出100多名重伤员,但下雨和交通不便导致搜救工作十分困难。

派出的医疗分队和某集团军1300余名官兵13日12时前,已陆续到达距都江堰市约20公里的震中汶川映秀镇,冒雨展开营救,清理倒塌房屋,抢救伤员,搜救遇难者。

截止13日17时,武警部队共投入20460名兵力参加四川地区抗震救灾。共搜救、挖掘被压埋群众,抢救伤员4130名,转移疏散群众3万余人。

9810名官兵正分别向北川、茂县、汶川开进途中……

到处都在抢救,到处都在急行军!救援向纵深推进

13日23时15分,第一支开进的救援部队终于出现在了汶川人民面前。

武警驻四川某部救援第一梯队的200名官兵由理县强行军90公里,到达这座“孤城”。他们却兴奋地发现,汶川大多数房屋并没有倒掉!这意味着,伤亡人数将被大大缩小!

14日8时,武警驻四川某部救援部队的第二梯队470名官兵成功开进汶川县城展开抢险。在汶川县城展开救援的武警部队已有900多人,后续部队在继续开进中。

上午10时许,经过铁路部门的全力。抢修,受损线路、桥梁及其他铁路设施得到及时恢复,都江堰火车站恢复通车。10时30分,受地震影响中断的成汶支线铁路恢复通车,为争分夺秒抢运救灾物资创造了条件。

截至14日12时,全军已经投入、武警部队超过5万人,还有来自各军区和海空军的1.3万人正在源源不断地集结,然后由空中、铁路、公路,多路推进。

14日12时15分左右,茂县。空降兵某军100人已在县城实施空降。

14时40分,由于连日暴雨和山体滑坡倾泄而入,紫坪铺水库已非常危险,如果溃堤,整个都江堰市将面临灭顶之灾。此时2000名官兵火速前往,采取泄洪的办法把水位降了下来。之后15分钟,俄罗斯政府捐赠的首批救援物资由专机运抵成都。

15时22分,3架直升机从成都凤凰山军用机场起飞,编队飞行。15时40分,直升机越过都江堰上空,沿着山高谷深的河谷地带向汶川方向飞行。一路上,河谷两侧岸坡E倒塌的房屋逐渐多起来,多处山体滑坡,公路上随处可见堆积的大块山石。

飞抵映秀镇上空时,可以看见整个镇子几乎被夷为平地!

映秀镇,才是真正的震中,地壳断裂,就是在这个镇下12~19公里处……

14日,整个四川西部上空仍然一片繁忙。除了继续输送救灾部队,直升机发挥了灵活机动的特性,不停地在山坳里穿梭,把药品、棉衣、发电机和食品送到理县、茂县、彭州等灾区。

随着的不断调整,指挥所的地图也在不停更新。代表部队部署的红色小旗在灾区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地图上显示,在汶川附近的理县、茂县、安县等地,有的6100多人在不停地挖掘、抢救;在北川、绵阳、什邡、德阳等地,来自空军和的1.5万多人在不停地边开进,边搜寻、边救援;在都江堰、彭州,以工兵部队为主的的1500多名官兵在抢修道路,清理废墟……

已经是灾后的第三个夜晚了,在余震中,中国军队,将继续不眠。

打通生命通道

救援在继续,交通的畅通刻不容缓。100架直升机急援灾区!

15日凌晨总参谋部命令陆航、空军部队火速增派71架运输直升机飞赴灾区增援。同时,民航部门也紧急派出30架运输直升机赶往灾区增援。这些直升机在黑夜里向灾区隆隆飞去,抵达后,主要担负空投救灾物资、转运重伤员和投送救援兵力等任务。

10时50分,“生命通道”打通在望。经过连续奋战,四个方向通往汶川的公路抢通工作均取得突破,其中由西往东方向的G317抢通进展速度较快,救灾“生命通道”打通在望。到上午9点,各条线路具体进展为:

西线:由马尔康――理县――汶川的G317线,14号一天抢通了31公里,到15日凌晨距离汶川还有18公里。另一条由丹巴――小金――映秀的8303线的抢通工作受阻。

北线:由沙坝――茂县的G213线已抢通至老龙湾,距离茂县还有28公里。

东线:由北川――茂县的S302线已经抢通至飞虹桥,14日一天抢通了70公里,距离茂县还有28公里。但前方公路损毁非常严重,抢通难度极大。

南线:都江堰――映秀――汶川的G213线距离映秀还有30公里。

截至5月15日中午,救援人员已从汶川震区抢救出伤员6万多人。部队还在继续努力,在10个乡镇空降,“33孤岛乡镇今日必到!”

台湾同胞捐赠力度空前。装载约110吨第一批救灾物资的货运包机15日晚间20时30分抵达成都双流机场。

“绝不放弃!”

救人!救人!还是救人!

5月16日14时28分,此时距汶川地震发生已整整96个小时。虽然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已过,但“生命的接力”仍在分秒必争。总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仍处在抢救人员的关键时刻,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决不轻言放弃!”

上午10时30分,绵阳南郊机场。

刚刚抵达绵阳的国家主席,和总理紧紧握手。随即,两位最高领导人携手走出机场的图片传遍大江南北,举国为之动容。

随即,乘车赶往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北川。温总理返回北京。至此,这位66岁老人已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前线战斗了5天4夜。

另一边,一条由北面入川的“生命通道”终于打通。5月16日1时,154名抢险大军,冒着3000余次大小余震,在艰难的作业环境下,让此次地震中受损最为严重

的铁路大桥――金龟岩大桥顺利通车。“修复金龟岩大桥,就是抢救生命!”

16日8时,275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经43个小时强行军抵灾区,立即投入抗震抢险,比原定时间提前了6个多小时。这批海军陆战队官兵是14日从广东湛江启程的,在43个多小时内跨越4省1市,行程1800多公里。他们携带了用于探测生命体征的特种装备,可发现10米以下微弱的生命体征。

16日,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在接受部分中央媒体采访时说,无论从破坏性,还是波及范围来看,四川汶川地震都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超过了唐山大地震。

随即中国军队刷新抗灾历史纪录――地震发生后,和武警部队迅速调动最强力量投入救灾,到目前共出动超过了14万人的兵(警)力,涉及各大军区和武警部队,包括20余个专业兵种,规模之大,专业之全,均创中国军队抗灾的历史纪录。

最大规模的空中救援行动――截至17日凌晨,本次抗震救灾行动共动用直升机99架,飞行300多架次。空军司令员称,这是空军史上同时出动飞机最多、飞行强度最大、反应速度最快的非作战空运行动。

首次有外国救援队参与救灾――17日中午,日本第二支救援队抵达青川,这是地震灾区迎来的第五批国外救援队伍。目前,地震灾区共有来自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和韩国四个国家的救援队。外交部新闻司参赞李文亮表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外国专业救援人员参与救灾。

最大规模的民航空中救援行动――目前,来自全国的30架民用直升机担负投放救援物资、运送伤员的任务,成为中国民航史上征用直升机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救援行动。

截至17日上午6时,铁路已经开行抗震救灾专列247列,将满载着爱心与温暖的救灾物质运往灾区。为灾民献血也成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自发行动,截至17日零时,四川省各灾区血站血液库存总量超过300万毫升,未出现供血紧张状况。全国各备战血液中心库存仍然充足。

17日12日下午,某部通过“北斗一号”发回信息:北川茶坪余震不断,海子水位迅速上升,随时可发生重大洪灾。灾民已弃家转移至高处。

截至17日16时,全军已有33支防疫分队分别在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等重灾区,全面开展卫生防疫和传染病控制工作。

截至5月17日19点,震区共发生余震5411次。

截至17日13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各界款物60.23亿元。

截至17日,汶川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28881人。

四川汶川大地震作文范文6

关键词龙门山地区,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汶川地震

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 A

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之前,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代构造活动一直引人关注(Molnar e t al . ,1975;Tapponnier et al . , 1977; Molnar, 1989; England et al . , 1990),但主要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而实地考察工作多是在红河断裂和阿尔金断裂上。Tom Parsons(2008)及Toda(2008)参考汶川地震应力变化,认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为汶川地震形成的库伦应力增加区,其地震危险性增加,2013年4月20 日,断裂带南段距汶川地震西南约 85 km处的雅安芦山县发生 ML7.0 级地震,因此,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引起了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

研究选取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28.5°~33.0°N,101.0°~106.0°E)(图1)作为研究区域,主要研究其地震分布特征和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研究区域地质结构复杂[1],断裂构造发育,其中北东向断裂包括龙门山断裂(F1,F2,F3)、巴中-龙泉山断裂(F13)及七曜山断裂(F14)南段,近南北向断裂为岷江断裂(F11),北西向断裂包括鲜水河走滑断裂带(F8)、安宁河走滑断裂北段(F6)、马尔康断裂(F10)、泥曲-玉科断裂南段(F9)。

龙门山断裂带平均海拔达4km左右,绵延长约500km,宽约40~50km[2],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龙门山断裂带自西向东有三条平行的主干断裂[3,4]:龙门山后山大断裂(F1)由北段青川断裂、中段汶川-茂汶断裂和南段耿达-陇东断裂构成,横跨汶川、茂县、平武 、青川;龙门山中央大断裂(F2)由北段茶坝-林庵寺断裂、中段北川-映秀断裂与南段盐井-五龙断裂等组成,横跨映秀、北川、关庄,2008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中段北川-映秀断裂上;龙门山前山大断裂(F3)由北段江油-广元断裂、中段灌县-江油断裂与南段双石-大川断裂等斜列而成,横跨都江堰、汉旺、安县。

1资料与方法

本文采用1992~2007年间全国联合遥测台网、四川地震台网、陕西地震台网的65个台站(图2)记录到的地震资料,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对龙门山及邻近地区进行研究。经过多次筛选,剔除走时曲线离散较大的观测数据,共挑选出ML≥1.0级的地震3,768个,图2为地震震中与台站分布图。每个地震的Pg波到时观测数据不少于8个,共获得Pg波绝对到时数据32,990条。之后进行地震对匹配[5,6],共获得Pg波相对到时数据234,764条,其中地震对平均距离6.27 km,“强匹配地震对”平均距离6.07 km,将所得数据用于双差地震层析成像反演计算。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是基于双差地震定位方法[5]提出的,对于同一个地震观测台站,震源和震源之间观测到时之差和理论到时之差的残差为:

(1)

式中,为震源的初始发震时刻,为走时对震源空间坐标的偏导数,为发震时刻的改变量。为慢度扰动。

Zhang和Thurber利用差分到时数据直接求解上述方程,求解过程中明确考虑了方程中地震对之间的路径异常,并在反演中采用恰当的相对权重把地震波的绝对到时数据和相对到时数据有效的联合起来,经过联合反演同时得到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地震的绝对定位和地震的相对定位。联合反演确定地震位置参数以及Pg波三维速度结构,大大削弱了震源位置误差及初始模型对地震波走时的影响。因而,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能够得到更为精确可信的三维速度模型和地震重定位结果。

本研究采用三维节点速度模型[8]来描述研究区域的非均匀速度结构,对研究区域三维空间中呈网格状分布的点赋予速度值,而空间任意点的速度值则由线性B-spline插值方法求得[7]:

(2)

式中,表示点 周围8个节点的坐标。

分析过程中,网格根据震源和台站稀疏程度进行了划分,以保证每个网格内有足够的射线交叉覆盖。图3为研究区域线分布情况,由图3可看出,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分布较为密集,速度结构可靠性相对较高。本文选择水平方向网格的划分尺寸为20km×20km,在边缘区域节点间隔加大,垂直向共划分8个层面,分别位于0,6,10,15,20,25,30,35km处(图3)。

图3 一维P波初始速度模型, 图4不同深度层面P波速度扰动 红点表示距层面5km范围内的重定位地震

2双差地震层析成像结果与讨论

图3展示了不同深度层面P波速度扰动及重定位地震分布情况,龙门山断裂带(F1,F2,F3)南段、马边断裂(F6)及马尔康断裂(F10)附近整体表现为低速异常,与青藏高原南部的速度结构特征一致,七曜山断裂(F14)高速异常与七曜山隆起相吻合。在中地壳,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高速异常减小,东南侧低速异常向断裂带方向偏移,20km处断裂带附近速度结构发生反转,西北侧速度转化为低速异常,西南侧转为高速异常,这种速度结构一直延伸到下地壳30km处;35km处断裂带附近区域整体上表现为低速异常,而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位于低速异常上。康定地区在25km以上表现为局部的高速异常,这与地下的杂岩体有密切关系[8]。

根据研究区域内垂直剖面上P波速度扰动情况和重定位地震的分布可知,在A-A´剖面上(图5),鲜水河断裂(F8)东北侧(100km处)有一近乎垂直的高低速异常交界带,地震沿交界带集中分布,对应该处地形的凹陷,而鲜水河断裂(F8)略偏向高速异常一侧,断裂带之下地震亦近垂直于地面分布,证明鲜水河断裂倾角近直立,此断裂带大震发生率相对较高,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23次6.5级以上地震[9]。在B-B´剖面上(图5),龙门山断裂带在将高低速异常区分割开来,龙门山中央大断裂(F2)靠近前寒武纪高速异常区,龙门山前山大断裂(F3)靠近三叠纪低速异常区。

A-AA´, B-BB´, C-CC´, D-DD´, E-EE´剖面上的高程分布(上)、双差地震层析成像获得的P波速度扰动分布(中)和模型重建实验后的P波速度扰动分布(下),黑点表示距剖面50km范围内重定位地震分布。

在C-C´剖面上(图5),根据速度异常分布可推测出龙门山三大断裂的位置,10km深度之上,龙门山中央大断裂(F2)位于倾向NW的高低速异常交界带上,后山大断裂(F1)位于低速异常区,前山大断裂(F3)位于高速异常区。剖面200km处有一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区,这与四川盆地的第四纪沉积相关。在20km深度上,龙门山断裂带整于低速异常区。B-BB剖面上地震主要分布在10~25km之间,且在断裂带附近分布较为集中,汶川地震位于中央大断裂上,且处于高速异常区,其下方为低速异常,推测低速区存在下地壳流[10]。

在D-D´剖面上(图5),四川盆地第四纪沉积岩、晚三叠纪及白垩纪碎屑岩构成低速异常区,低速异常区之下的寒武纪基岩显示为高速异常特征。龙门山断裂带(F1,F2,F3)位于高速异常区,断裂带附近发生的地震亦在高速异常区边缘及内部分布,剖面200~300km的马边断裂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9,11]:北段地震活动较弱;中段地震活动以频繁的6级地震震群为特征;而南段历史上曾发生了两次7级地震,地震发生率较高[11]。

在E-E´剖面上(图5),剖面50km~100km之间及200km处的受元古宙杂岩[11,12]影响而显示为高速异常,两高速异常区之间有一沿小金河断裂(F7)西侧分布的古生代变质沉积岩体,故而呈现低速异常,高低异常边界近垂直。剖面50km范围内地震在高低速交界处分布较多,特别是在小金河断裂(F7)和安宁河断裂(F6)附近,印证断层以走滑分量为主。

我们对比研究区域内垂直剖面重建结果与实际资料反演结果以检验其模型重建能力(图12),从而验证上述结果的可靠性、整体上看,大部分区域RRT重建效果良好,而这些区域也是射线集中分布区。但在研究区域的边界由于地震数据较少,重建前后的速度结构有了某些程度的偏离,同时这些区域也是射线分布比较稀疏的区域,成像结果质量较低。

3结论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整体表现为低速异常,中段和北段附近速度结构变化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沿断裂带走向方向观察,汶川地震位于狭长的高速异常带上,其上下方均为低速异常,高速异常带向东北方向延伸,中途伴随小范围的低速异常,最终被广元附近较大范围的低速异常截断。垂直于断裂走向方向观察,汶川地震就位于龙门山中央大断裂上,在剖面上处于高低速异常的过渡带上。因此可以推测,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由于四川盆地高强度岩石圈的阻挡, 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中下地壳层流物质在龙门山断裂之下堆积,同时青藏高原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产生能量的积累。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低速异常区介质强度较低不利于能量的积累,因而能量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积累。在汶川地震所在的高速异常带上,其上下方的低速异常阻碍了能量的传播导致该处能量更多地积累,当能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岩石发生破裂,从而导致汶川地震的发生。汶川地震引起的破裂沿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延伸,遇到广元低速区低强度介质的阻挡而停止,因此汶川余震沿北东向分布直至广元低速区。

本次工作使用1992-1999年的P波观测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增加汶川地震发生前后的P波观测数据,并结合对应的S波数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以便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Burchfiel B C, Royden L H, Vander Hilst R D, et al. A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context fo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 Sichua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SA today,2008, 18(7): 4-11

2 张培震, 徐锡伟, 闻学泽.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地球物理学报,2008, 51(4): 1066-1073

3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地震地质,1994, 16(4): 389-403

4 朱艾斓, 徐锡伟, 刁桂苓, 等. 汶川M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地震地质,2008, 30(3): 759-767

5 Waldhauser F, Ellsworth W L.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 Bull SeismolSocAme,2000, 90(6): 1353-1368

6 Waldhauser F. HypoDD--A program to compute double-difference hypocenter locations (hypoDD version 1.0-03/2001). US GeolSurv. Open File Rep, 01,2001, 113

7 Thurber C H. Earthquake locations and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in the Coyote Lake area, central California. J Geophys Res,1983, 88(B10): 8226-8236

8 许志琴, 李化启, 侯立炜, 等.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地质通报,2007,(10): 1262-1276

9 张培震.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的现今构造变形, 应变分配与深部动力过程.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2008, 38(9): 1041-1056

上一篇云游天下

下一篇儿童安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