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工程范例6篇

加固工程

加固工程范文1

关键词:桥梁加固;放线;钻孔;浇注;安全;质量

一、前言

目前,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桥梁建设更是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在飞速发展,伴随着桥梁数量的增多,我国危桥、险桥的数量也在急剧的增多,有相当多的桥梁已经到了非加固不可的地步了,研究总结桥梁工程的加固技术,确保加固质量与施工过程的安全,对于桥梁加固工程施工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现状分析

(一)加固桥梁工程由于受原有结构的影响,施工设施、作业环境、作业空间均受到限制,如梁体内所有的施工物资设备均需人工搬进搬出,机械设备基本无法使用,安全状态更加不宜控制。

(二)加固部分与原有结构共同作用,因此不仅要保证加固部分的施工质量,还要同时保证原有结构不被破坏。

(三)腹板加固为加固工程的关键施工工序,腹板加固采用在原来箱梁内侧加浇20cm厚的混凝土,并在加固腹板内施加竖向预应力。竖向预应力采用直径为25mm的冷拉级Ⅳ钢筋,标准强度Rby=750Mpa,张拉控制力331KN,采用无粘结方式、轧丝锚体系。

三、施工前的准备

(一)电力线路。在箱内铺设380V动力线路一条,220V照明线路一条,且每4m设照明灯一盏,每16m设简易活动配电盘一个(插座若干)。照明及动力线路均采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梁体顶板下缘(桥中心处),防止地面潮湿漏电。

(二)疏通,清理:疏通原箱内通风孔及泄水孔,不通处采用钻机成孔或人工凿通保持箱内与箱外正常通风,箱内不产生积水。清除箱内混凝土残渣及其它杂物。

(三)通风,在箱内安装4台排风设施,保持箱内空气流通,正常换气,使箱内作业人员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通道,在0号、5号墩T梁侧拼装3m×21m×15m进人进料支架。

(五)设施:梁体外侧需安装施工吊兰五只。

四、施工方案

(一)裂纹修补

首先对大于0.02mm的裂纹进行标识,沿裂纹方向切“V”型槽,宽2cm,深1cm.埋设压浆咀,强度达到要求后,压注环氧树脂。待环氧树脂凝固后,去除环氧胶泥,抽检压浆饱满情况。

(二)施工放样

 1.因本加固工程为在既有结构物上进行加固,考虑施工中的误差,为保证不损伤原主梁预应力筋,且达到加固效果,施工放样宜采取相对平面控制为主。

 2.根据原主梁悬浇施工的特点:梁体的外轮廓尺寸、预应力束定位、钢筋及预埋件位置均以与底板底面相对位置控制,故本加固工程以原各施节段前端底板底面分中点连线为桥中心控制线。

 3.本桥里程控制点以5号墩中心为基准点,传至0号墩中心闭合平差后作为全桥相对里程控制点(在允许闭合差内方可作为放样依据)。

4.腹板扦钉孔高程控制按设计图要求控制与主梁顶板底面倒角处相对尺寸。

5.横隔梁水平孔放样时横桥向尺寸以实测桥中线尺寸为基准放样,高程以梁体顶桥底面为基准面控制相对位置,辅以至梁底板底面距离校核(确认避开横梁内预应力束)。

(三)钻孔

1.腹板加固φ27mm扦钉孔采用冲击钻电锤成孔,钻头直径为φ27mm。全桥共计钻φ27孔43262个。设计钻孔深度15cm,考虑到钻头锥度,成孔时钻尖深度应不小于15.5cm。钻孔时采取措施控制深度,不得损伤预应力筋。待孔内干燥后,植入φ16mm“L”型扦钉,用环氧胶泥填充密实。

2.竖向预应力孔施钻避碰原有预应力措施:竖向预应力筋孔(φ40mm)、混凝土灌注孔(φ82mm)、振捣孔(φ56mm)均采用130型金刚取芯机成孔,钻头直径分别为φ40mm、φ82mm、φ56mm。全桥腹板加固共需钻φ40m孔1840个,φ56mm孔432个,φ82mm孔392个,原结构主梁为三向预应力体系,预应力束(筋)布置较密,钻孔均在预应力束间隙内进行,即使放样施工位置准确,原桥本身预应力安装也存在偏差。特别是在墩中心0号块内纵向预应力束中心距为200mm,原预应力束采用φ外85mm波纹管,φ82mm混凝土灌注孔与原预应力束理论间隙仅16mm,对放样及施工要求尤为严格。因此在钻孔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显得极为重要。

加固工程范文2

【关键词】住宅楼;危害程度;纠偏;技术方案;施工实践

一、前言

许多旧建筑,由于使用年代久远,均不同程度存在危害程度。尤其是在旧城区的老房屋,如不及时进行加固,将会严重危及附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旧危房加固改造工作刻不容缓。

一般来说,危房加固方法包括如下几方面:

1、对墙体加固。拆砖补缝、钢筋拉固、设置“墙缆”、附墙加固、增加附壁柱等方法,视不同情况灵活采用。

2、对楼盖或房盖的加固。预制板被拉开,破损,可用水泥砂浆重新填实,配筋加厚的办法;屋顶移动,可用铁管支顶或加砌砖垛;砖木结构的房屋,可用“扒钉”加强木屋架与檩的连结;用垫板加强山墙与檩条的连结,木柱之间要用斜撑加固;屋顶斜要扶直。

3、对建筑突出部位的加固,如对烟囱、女儿墙、高门脸,高出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部位要采取适当措施设置竖向拉条,拆除不必要的附属物等方法进行加固。

4、对旧房梁柱进行加固,通过查明混凝土结构和基础的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和多种技术措施,对基础及砖墙、梁等进行加固,使结构整体功能达到设计要求和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

二、某住宅建筑纠偏技术方案及施工实践介绍

1、工程概况

广东省内某住宅建筑,共四层,各部未设沉降缝,建成于1987年,建筑面积约3000 m2。其中:东首建筑面积约1120 m2,基底面积约210 m2;中部建筑面积约920m2,基底面积约160 m2;西首建筑面积约800 m2、基底面积约170 m2。因地基变形严重,需及时对该综合楼进行加固纠偏处理。(见图1)

图1 基础平面布置示意图

由于不均匀沉降对东西两翼建筑物的破坏不甚严重,主要不均匀沉降裂缝出现在中部建筑与东西两翼的连接部位。因此东西两端的业主出于自身考虑,并不积极响应中部业主的整治提议。房屋整体向东倾斜,造成中部“单元”承重墙成为危险构件。

2、危房病况

综合楼外墙总体明显向东倾斜,中部最大倾斜率14・6‰,其余部分向东最大倾斜率均小于7‰;东首、中部略呈向北倾斜,西首5层部分略呈向南倾斜,最大倾斜率均小于7‰。室内抽测情况:中部1~4层承重横墙均向东倾斜,倾斜率10‰~15‰,呈上大下小; 4层屋顶女儿墙压顶水准仪实测情况:东、西首差异沉降超过40 cm,东首累计沉降明显大

于中部和西首。

外墙主要裂缝分布情况:综合楼中部“单元”南北纵向外墙上存在多条单向(向东)斜裂缝,裂缝宽度下宽上窄,最大有10 mm;东首西纵墙存在明显的正八字形裂缝;东首同中间部分交结处廊道扶手有拉脱现象。

2005年5月的沉降观测资料显示:综合楼中间、西首沉降趋于稳定,东首沉降虽减缓,但沉降速率明显大于中间和西首,不均匀沉降仍然存在。

3、工程地质概况

通过补充勘察,现场工程地质情况如表1所示。

注:fi―――桩周土摩阻力极限值,按预制桩提供;fk―――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4、病因分析

根据综合楼现状及相关资料综合分析,造成综合楼变形严重、倾斜开裂的因素主要有:

(1)未经勘察,对综合楼地基处理缺乏工程地质依据;

(2)地基承载力取值偏大,软弱下卧层厚度大,是房屋沉降历经10多年仍未稳定的主要因素;

(3)东首、中部地基承载力取值较西首大,产生差异沉降,是综合楼整体向东倾斜的主要因素;

(4)建筑物形体复杂,未设沉降缝分隔,使房屋转角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东首、中部、西首以及三部分应力叠加区沉降不均是综合楼严重变形开裂的重要因素。

5、方案设计

根据综合楼病况及病因分析,考虑到病楼体形复杂,不宜采用传统的整体纠偏方案。当采用整体顶升时,造价偏高(超过50万),业主难以接受;当采用整体迫降纠偏方案时,则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技术难度大,建筑物本身基础及上部结构刚度差,且存在多条结构裂缝,另外由于体形复杂,根据经验分析,部分监测数据需经过技术处理后才能同直接监测到的数据组成系统,进行协调性分析,指导迫降过程。由于全部监测数据不能确保基于一个系统,造成迫降纠偏的信息化过程难以科学控制。

(2)增大了纠偏工程量。

(3)难以统一三方业主的意见:东部业主“安于”现状,西部业主认为得不偿失(在倾斜不大的情况下却要让其房屋整体下沉30多厘米)。

统筹考虑上述因素,我们提出了2个方案供业主研究选择。

5.1方案一

将东首切开,使综合楼分割为2个结构单元(原有使用功能不变),消除目前沉降尚未稳定的东首对中部的影响,从而使房屋立即解危,剩余部分体形得到简化,采用沉井冲淤迫降纠偏至倾斜率

为使此方案得到实现,需采取如下技术措施:

(1)在综合楼沿东首与中部相接处靠中间部分一边的设计位置托换一榀四层框架,框架柱采用桩基础,通过这一结构承担东首与中间相接处中间部分的上部结构荷载;

(2)托换框架承载能力满足要求后,将东首与中部相接处切开,设置沉降缝;

(3)其余部分采用沉井冲淤迫降纠偏方案。

5.2方案二

用托换技术将东首、西首同中部切开使综合楼分割为3个独立结构单元(原有使用功能不变),从而使东首、西首房屋立即解危,中部加固纠偏至倾斜率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西首房屋自成一结构单元后可不加固纠偏,东首因倾斜不大也可不纠偏,中间部分必须纠偏。

由于分割成3个独立结构单元后,中部这一结构单元东西两端为桩基、中间部分为天然地基,为避免产生新的不均匀沉降对结构造成不良影响,中间单元需采用锚杆静压桩托换技术进行地基加固。

5.3 两种方案特点比较(见表2)

表2两种方案特点比较表

最终业主选择了方案二,它同时满足了各方要求: (1)实现了产权独立; (2)东首权属单位因筹资困难,可观察使用; (3)西首权属单位不能接受因中部纠偏而使自己的房屋同步迫降; (4)中部权属单位在心里价位上实现立即整治。

6、主要施工过程简述

6.1 托换框架施工

6.1.1托换框架地基梁施工

(1)根据设计尺寸,用风镐凿除地面砼,再按设计标高开挖土石方等,同时进行预制桩施工。

(2)按设计图纸及规范要求进行地基梁施工,预留桩位孔,预埋锚杆螺栓。

6.1.2托换框架的施工

切割墙缝,拆除框架柱部位的墙体。

在原楼面架空板上开凿灌注砼孔,多孔板开孔避免损坏预应力钢筋,每块楼板只开1个孔。

按图绑扎托换框架梁、柱的钢筋,先底层再二层,逐层进行,钢筋的制作安装按设计图和施工规范进行。

框架模板、框架柱及梁的模板需预留灌砼孔,砼先从下部预留孔进入模板,振捣密实后封闭下部预留孔,再从其上的预留孔灌砼,确保新浇砼密实,新旧砼接触紧密,粘结可靠。

梁模和柱模如图1所示。

图1梁模和柱模示意图

砼强度达到1 MPa时,拆除边模,砼强度达到25MPa时拆除底模。

6.1.3沉降缝切割

托换框架施工结束后,在框架地基梁预留压桩孔按设计压入锚杆静压桩封固,最后进行沉降缝切割。

沉降缝切割应确保沉降缝位置的结构连接彻底断开。

6.2地基加固

采用锚杆静压桩法加固地基。

6.3纠偏

(1)纠偏前根据倾斜测量结果,制定详细、周密的冲淤计划;

(2)每天进行1~2次的沉降观测,根据测量结果,对各轴线上每点的沉降量进行回归分析,要求同一轴线上各点的沉降量满足线性沉降的要求;

(3)沉井冲淤时,应严格按照制定的冲淤点、冲淤深度、冲淤方向进行施工,严格控制出泥量;

(4)冲淤纠偏过程中,应定期观察建筑物原有裂缝的发展情况,观察有无新裂缝出现;

(5)回程速率控制在5 mm/天以内,一般控制在2~3 mm/天。

实施纠偏的危房仅限于独立的中部单元,其体形十分简单,解决了复杂体形危房纠偏的技术难题,起到了化繁为简的作用。但是实施分体后,如何防止纠偏过程中影响紧邻的西部单元,又成为一个难点。对此,我们采取了对西部单元“共”墙部分进行预防性桩式托换,并对其紧邻的托换框架进行了千斤顶迫降和冲淤迫降相结合的技术方案,由于方案科学,措施到位,所以纠偏加固工作十分顺利,很快达到了设计要求。

三、结束语

通过技术回访,和近年来的分体整治实践,我们认为对于复杂体形的倾斜危房,可以采用托换技术分割成若干个体形简单的独立结构单元,化繁为简,逐个施治。

参考文献

[1]李国胜,建筑结构裂缝及加固疑难问题的处理――附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加固工程范文3

关键字:水利工程、加固设计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加速发展,水利工程的发展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水利工程为人们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工程。

二、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措施的必要性

水利设施在国内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它与我国经济命脉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对农业和气候以及发电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着间接性的影响。在对水利工程图纸进行设计的时候,因为有一些水利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自身平均流量和实际流量有着较大的差距,从而使水利工程自身在实际使用相关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我国平原地区中所使用的水利工程大多都是在没有经过全面的考虑情况下进行建设的,又因为平原地区中对应的水利工程使用强度普遍较大,所以,国内很多水利工程中都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同时许多的工程在开始进行使用之后对其进行的维护工作非常少之又少,从而提高了工程自身存在隐患的可能几率,这对农业生产以及人们自身生命财产方面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我国水利设施方面的除险加固相关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今水利工程相关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水利工程中加固项目存在的问题

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所需的基本资料缺乏

对有些病险水库由于投入经费少,资金紧张,无法开展必要的地质勘探等技术工作。这就造成工程地质勘探工作量和深度不够,勘探试验的针对性较差,部分工作有重大遗漏或缺陷,与实际地质条件差异较大,难以满足正常设计要求。

由于工程地质勘探工作不到位,造成一些病险水库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等普遍缺乏,往往使堤防的安全复核以及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无法顺利进行。

2.病险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工作存在缺陷

有些病险水库在未做安全鉴定的前提下直接进行除险加固初步设计,使初步设计缺乏依据,所采取的除险加固措施不能完全消除病险水库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还有一些水库防洪标准低、淤积严重、原设计功能基本丧失、病险严重,除险加固技术上不可行,经济上不合理,完全可以用降等报废的办法保证安全,但为了争取财政资金,也作为病险加固项目上报。由此可见,在安全鉴定中对除险加固的必要性未进行充分论证。

3.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管理不到位

有些除险加固建设项目,项目法人责任单位虚化或责任主体不明确。再加上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管理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使得项目法人责任制难以落实。这就对工程的质量、进度、资金使用不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履行职责不到位。有些监理工作不规范、不认真履行职责,监理控制不力,不能发挥相应的现场控制与管理作用,致使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存在许多问题。

四、水利工程除险加固的重要措施

1、做好前期情况勘察

只要是需要进行灌浆处理的水库坝面,一般都是受到坝面自身变形的影响和渗透稳定性能被周围环境破坏,水坝表面会会出现部分的裂痕、集中渗漏或者是浸润线出逸点等。对于出现问题的危害程度大小和破坏的表面积,在进行灌浆工程之前必须做好万全的预算和考察工作。考察的内容一般有水文地质的情况、土坝压实的程度、裂缝情况和渗漏情况、土坝土料的特性等。但是在调查水库土坝的时候,还需要将山体和坝头之间的塔触和渗漏情况记录在内,坝面有没有杂质和附着物,比如说迎水坡有没有护砌,坝顶部位有没有非常平整的道路等。

2、注意新、旧设计规范的衔接

随着新规范的相继颁布,如土工织物、抗冻、高喷等方面规范;水库规模、防洪标准、工程管理、土坝、水工混凝土结构、水土保持、溢洪道等规范的标准、设计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补充和更新,在部分工程初设和所有工程的施工图阶段,一定要采用新规范,并对其中与新规范不符的内容要进行修正。各级水利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勘察设计工作、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和培训、抓好勘察设计人员对新的技术标准和强制性标准规范的学习,使他们理解并正确使用。

3、做好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设计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更加频繁,如肆意开山炸石和任意弃渣等,且在开发过程中未采取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开发后未进行生态恢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如开采使大量泥沙俱下,堵塞下游河道,削弱河道泄洪能力,降低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加剧了防洪压力等,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小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必须重视做好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设计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同时尽量与施工同步进行,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4.加固处理的技术方法

(1)护岸墙体垮塌加固措施。若地基不稳定土层出现沿弧形裂缝整体下滑,则用基础换土处理或采用桩基处理方法;崩塌险情严重时,除抛石固脚外,还要进行外削内帮。将崩塌堤岸水上部分的土进行外削以减轻上部重量,并在内坡加大堤身断面,以增强抗洪能力。

(2)土方流失的除险加固措施。坝堤土方流失多因地基被水流淘空,因而在堤坝背后加混凝土防渗,即在淘空的堤坝背处加一层混凝土内帮,再用粘土填实。

(3)土坝裂缝的除险加固措施。常用开挖回填、灌浆以及两者结合的办法。即表层开挖回填,深层灌浆。

(4)土坝滑坡的除险加固措施。土坝滑坡是由于土体的滑动力远远超过了抗滑力所引起,关于滑坡处理的原则是设法减小滑动力,增大抗滑力,结合实践经验得出以下几种处理措施:一是放缓堤坝坡度。设计坝坡度比土体的稳定边坡度陡引起的滑坡,在处理过程中应考虑如何放缓坝坡,并将原来排水体连接在新坝体上。二是开挖回填堤坝。遵守滑动体重面积的大小而定的开挖原则,如果体积较小应采取全部开挖;如果土方量过大,可采取部分开挖,即将松土挖掉,然后再进行回填夯。三是堤坝裂缝处理。对裂缝采用灌浆处理过程中,在灌浆前首先要实行压重固脚处理,固定住坝坡体以后,再行灌浆务实。

五、水利工程加固措施中的灌浆技术

本文针对国内现阶段的水库坝体进行分析,现阶段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一般只要设计好浆液的位置和钻孔位置即可,其余部分只要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就可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粗糙。根据水坝建设的内容和特点,把灌浆设计的分为以下几部分:

1、灌浆类型的选用。依据现阶段已经结束的水库坝体工程,劈裂灌浆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除险加固建设,所以说需要根据现阶段的调查情况,选择合理的灌浆法非常重要。通过分析现阶段国内的水库坝体设计,我们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当大坝顶部存在整体性的沥青路面的时候,劈裂灌浆法没有办法将坝体劈裂,会形成帷幕,这个时候就需要本文提到的充填灌浆法加固。第二种,当山体和坝体接触的地方出现渗漏情况的时候,应该先深度勘察现场情况,找准渗透的特性和位置,依然利用充填灌浆法解决渗透问题。

2、钻孔位置的设置。灌浆钻孔的设置必须根据坝体内部的隐患位置、应力情况和特性确定,可分为岸坡段和河槽段。水库土坝的直线部分就是河槽段,可以利用坝轴线设置单排的钻孔,而岸坡段需要用梅花形布孔先灌浆,在后期工程中沿着坝轴线布设钻孔,建造帷幕的连接,一般情况下这个点都会被设计师忽略。单孔灌浆的时间间隔一般不能低于5天,但是根据近几年国家颁布的成文规定中知道,间隔时间主要依据是灌浆进入到裂缝中形成固结状态为准,固结情况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适当缩短。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水利工程的加固措施对水利工程的质量有很大的意义。在水利过程加固的过程中要注意灌注桩的施工,还要做好前期勘察工作、做好新旧设计的衔接、做好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董舒.水利工程加固改造若干问题探析[J]. 中国水利. 2009(14)

加固工程范文4

关键词:工程 抗震 加固技术

1、常见的加固技术

《规程》规定:对房屋抗震承载力不足时,宜采用的加固方法有:拆卸或墙设抗震墙,对已开裂房屋进行修补和灌浆,面层或板墙加固,外加柱加固,包角或镶边加固,支撑或支架加固;当房屋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应采用的加固方法有增加墙段,设钢拉杆,增设托梁,增加现浇层等;对于易倒塌的部位,宜采用的加固方法有:增强连接,减少悬挑长度等。工程上用得较多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1外包型钢加固法

所谓外包钢加固法,是指在混凝土结构外部利用型钢进行包裹,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所提升。这种加固法有两种类型,即干式与湿式两种。这种加固方法大多使用于混凝土截面尺寸无法增加,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又需要更高的抗震能力的建筑结构。在使用这种加固方法的过程中,一般利用化学灌浆进行加固,此时需注意型钢表层温度应不超过六十摄氏度。此外,若是环境中具有腐蚀性能的物质,应及时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

1.2预应力加固法

这种加固方法主要利用外部的预应力的钢拉杆等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对承受能力要求高,但所占空间又比较小的建筑物。但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比较有限,不适用于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的建筑,也无法用于建筑结构收缩逐渐变大的建筑结构。

1.3增大截面法、高强钢绞线网+高强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法

增大建筑物的承重结构的受力面积来提高其承载能力。优点是技术简单、适应性强;缺点是需要受力构件表面上一定要平整、加固周期长、湿法作业、现场环境差。

1.4 FRP(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在构件表面上涂环氧树脂并粘贴FRP材料来增强构件的结构性能。优点:不增加结构自重;缺点是使用局限性(只针对受拉受弯构件),费用较高。

2、新型抗震加固技术概要

新型加固技术由于其能够大大降低甚至消除抗震加固施工对建筑功能的中断和影响,在不破坏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升。目前这类技术在地震多发国日本广泛被运用,是未来新型加固技术发展的趋势。

2.1“不入户”附加子结构加固

附加子结构加固方法是将附加子结构与既有建筑通过特殊构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受力体系。此方法通过增加侧向刚度以实现整体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和改善既有结构的受力状态,形成更加合理的受力体系,从而有效降低结构的层间位移和总位移,更充分的利用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这里套用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模式”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一抗震加固方法。其特点有:大部分施工作业都在室外完成;结构布置灵活;施工周期短;建筑的功能和使用影响较小。此类型加固方式主要有:外附钢支撑、外附钢框架和外附钢支撑框架等。

附加钢支撑加固,不占用室外空地,适用于建筑物周围空间较小的情况。附加钢框架加固适用于中、低层建筑(如:小区住宅、学校教学楼、办公大楼等),前提是建筑物四周必须有一定的可使用空间,用来设置外附框架,但同时如果对外附框架增加的建筑面积加以合理利用,可使建筑面积转化为可使用面积。附加钢支撑框架加固,结合钢支撑和钢框架很好的结构性能,形成共同受力结构体制,主要适用于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地区。

2.2消能减震技术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是在结构抗侧力构件中设置消能部件(一般为阻尼器),通过其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来耗散或吸收由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减少主体地震反应,实现消能减震的目的。比较常用的有摩擦型阻尼器、粘滞性阻尼器和粘弹性阻尼器等。此方法m用于墙体较少的中、高层框架结构,通常在新建的高层建筑中采用较多,随着建筑老龄化及国家抗震要求不断提升,在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的工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3阻尼器和“不入户”附加子结构加固技术的结合使用

在地震多发区和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将外附子结构与阻尼器组合使用,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提高附加子结构的耗能能力,进一步改善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来抵抗更加强烈的地震作用或者大幅的降低建筑物的地震反应。比较典型方法的有外设减震支撑和外附柱型消能减震技术。

外设减震支撑方法与外附钢支撑方法结构形式相类似,是指在建筑物的外侧设置减震支撑,并在钢管支撑的芯材处采用摩擦阻尼器的支撑,使其吸收地震时建筑物的地震能量来提高既有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方法。其特点是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基本上不受施工的影响,而该加固技术也可以大幅度减少工时、降低造价,并且不会产生多余的建筑垃圾,符合当今流行的绿色建筑概念。

外附柱型消能减震技术与外附钢框架法结构形式相类似,是指在外附钢框架柱的中段设置钢阻尼器,用阻尼器来对外附钢框架进行减震加固,避免地震力对外附钢框架造成不利的影响,增强了外附钢框架抵抗地震的能力,进一步改善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其特点是可以避免因加固斜撑对窗户视野和采光的影响,具有建筑功能意义上的吸引力。

3、工程中的新型抗震加固技术

3.1新型抗震加固技术

在抗震加固新技术中,最为典型的是日本研发的高弹性材料加固工法。这种技术主要通过在建筑物加固过程中,在抗震带涂上粘合剂并将其固定在支柱上的方式实现的,与其他加固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操作相对简单,且经费耗用也较少。另外,这种加固方法还能够采用预应力的加固方法,即首先对FRP施加预应力,再将其外贴到结构上,达到对结构进行加固的目的。采取这样的加固方式,能够有效克服FRP材料本身的缺点,对结构进行刚度与强度的同时加固。除此之外,增设斜撑加固、框架加固等也是有效的新型加固方式,这些方式都是通过增设的部分实现地震力的分担,进而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3.2新型减震加固法

减震加固的主要原理是在结构抗侧力构建中设置消能构建,大多采用阻尼器,借助局部变形提供附加阻尼,以吸收或分散地震力,进而达到对建筑抗震能力提升的目的。加固时能够选择的阻尼器种类较多,目前大多选择摩擦型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等。摩擦型阻尼器是利用摩擦耗能装置,通过元件的互相滑动摩擦,以消耗掉原本需要结构承担的部分地震力。目前研发的这类阻尼器主要分为普通摩擦型阻尼器、pall摩擦型阻尼器、摩擦剪切角阻尼器、多级摩擦型阻尼器等类型。摩擦型阻尼器通常在结构需要承受的地震力度较大时才会启动,也就是说,针对强度较小的地震力或其他自然力的防御能力与减震能力都比较低。

3.3高性能钢丝网复合砂浆薄层加固技术

所谓高性能钢丝符合砂浆薄层加固技术,主要是对混凝土构件进行表层处理,将钢筋网铺设在其表面,再涂抹性能较高的砂浆,促使加固的部分能够与混凝土部分实现对地震力的共同承担,以达到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目的。这种技术主要通过提升建筑结构本身承载力的方式,包括承受能力以及延性等,进而实现抗震能力的提高。另外,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操作原理与抗震工作原理也比较简单,不需要过于专业的操作知识等。这种方法的施工程序比较简单,需要的经济投入较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抗震加固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并且,不同的抗震技术有着不同的优势,不仅有效降低了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带来的伤害,还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参考文献

加固工程范文5

胜利水库加固工程验收报告

 

1.工程概况

胜利水库位于范镇**村境内,距**市区19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小(二)型水库。该水库于1967年动工兴建,集雨面积1平方公里,总库容23.7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3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5米,灌溉农田800余亩,保护下游人口1060多人,耕地面积1500多亩。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大坝高度7米,坝顶宽度22米,坝顶长度130米,内坡1:2.0,外坡1:1.5。溢洪道在大坝左端,为敞开式溢洪道,长度80米,宽度约3.5米,溢洪道底板高度5米,最大下泄流量2.55立方米/秒。涵管为砼圆形管,尺径0.3米,放水流量为0.49立方米/秒,放水设施利用木塞控制。

2.存在问题

胜利水库是小堰续建工程,初建时因受当时经济等条件制约,设计标准偏低,施工时没有专业人员,质量把握不严,水库经几十年的运行后,工程自然老化严重,已出现多方面隐患,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a、大坝:大坝填筑施工实行大兵团作战,没有专业施工队伍参加,工期紧,工程量大,无机械施工,没有进行碾压质量现场试验检查,并且当时坝脚清基处理不到位,坝两端也未作清基处理,致使坝脚渗漏严重 .

b、涵管:放水斜管多处裂缝老化,有明显的渗水现象。

c、溢洪道:进口山体易滑坡,堵塞溢洪道;左右边墙结构不稳定,有变形、位移现象;底板冲刷严重,影响泄流;消力池冲毁.

3.除险加固方案

本工程由于受资金制约,未进行地勘工作,地质条件等因素对水库的影响未明确。在制定方案时与镇、村联合查勘及座谈所涉情况,除险加固方案如下:

a、改建斜管。

b、溢洪道浆砌,重建消力池,底板钢筋混凝土浇筑。

c、大坝整坡回填。

工程设计总投资为16.5元。

4.完成主要工程量

本工程于2007年9月开始施工,土方工程采用机械化作业、人工作业的方式,历时3个月,于2007年12月竣工。完成情况如下:

a、改建斜管10米。

b、溢洪道:完成土方开挖504立方米,边墙衬砌石方153立方米。消力池已建好。

c.大坝已回填整坡.

实际完成工程总投资:

①土方填筑:3458.7m3×8.88元/m3=30713.26元

②土方开挖:3416.5m3×4元/m3=13666元

③边墙拆除:44.5 m3×52.1元/m3 =2318.45元

④混凝土浇筑:76.48m3×349元/m3=26691.52元

⑤钢筋:0.6T ×6133.63元/ T =3680.18元

⑥边墙砂浆抹面:280m2×14元/m2=3920元

⑦模板:2.1m3×985.4元/m3=2069.34元

⑧边墙浆砌:153 m3×149.47元/m3 =22868.91元

实际合计完成投资:106025.25元

5.工程质量等级

根据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检查及有关施工质量检测资料审核,并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试行)(SL176-1996)规定,核定本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等级为合格。

6.验收意见

本工程设计工程总投资为16.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0.6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补助资金3.5万元,地级财政补助资金2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4万元,受益群众自筹1 .6万元。因受资金投入限制,致使工程不能达到除险加固要求,遗留问题有:1、目前坝体两端渗漏未处理; 2、溢洪道仍未完工;3、坝高未达设计要求;4、建议运行管理单位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观测及养护;5、建议乡村组织受益群众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继续筹资投劳,将遗留工程进一步完成。

本工程已按设计及合同资金要求完成施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合同管理制,基本上满足了工程建设的要求,工程施工质量合格,资料基本齐全,验收人员一致同意本工程投入使用,并由运行管理单位正式投入管理使用。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1.工程概况

xx水库位于xx**村境内,距瑞xx市区19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的小(二)型水库。该水库于1967年动工兴建,集雨面积1平方公里,总库容23.7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6.3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5米,灌溉农田800余亩,保护下游人口1060多人,耕地面积1500多亩。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大坝高度7米,坝顶宽度22米,坝顶长度130米,内坡1:2.0,外坡1:1.5。溢洪道在大坝左端,为敞开式溢洪道,长度80米,宽度约3.5米,溢洪道底板高度5米,最大下泄流量2.55立方米/秒。涵管为砼圆形管,尺径0.3米,放水流量为0.49立方米/秒,放水设施利用木塞控制。

2.存在问题

xx水库是小堰续建工程,初建时因受当时经济等条件制约,设计标准偏低,施工时没有专业人员,质量把握不严,水库经几十年的运行后,工程自然老化严重,已出现多方面隐患,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a、大坝:大坝填筑施工实行大兵团作战,没有专业施工队伍参加,工期紧,工程量大,无机械施工,没有进行碾压质量现场试验检查,并且当时坝脚清基处理不到位,坝两端也未作清基处理,致使坝脚渗漏严重 .

b、涵管:放水斜管多处裂缝老化,有明显的渗水现象。

c、溢洪道:进口山体易滑坡,堵塞溢洪道;左右边墙结构不稳定,有变形、位移现象;底板冲刷严重,影响泄流;消力池冲毁.

3.除险加固方案

本工程由于受资金制约,未进行地勘工作,地质条件等因素对水库的影响未明确。在制定方案时与镇、村联合查勘及座谈所涉情况,除险加固方案如下:

a、改建斜管。

b、溢洪道浆砌,重建消力池,底板钢筋混凝土浇筑。

c、大坝整坡回填。

工程设计总投资为16.5元。

4.完成主要工程量

本工程于2007年9月开始施工,土方工程采用机械化作业、人工作业的方式,历时3个月,于2007年12月竣工。完成情况如下:

a、改建斜管10米。

b、溢洪道:完成土方开挖504立方米,边墙衬砌石方153立方米。消力池已建好。

c.大坝已回填整坡.

实际完成工程总投资:

①土方填筑:3458.7m3×8.88元/m3=30713.26元

②土方开挖:3416.5m3×4元/m3=13666元

③边墙拆除:44.5 m3×52.1元/m3 =2318.45元

④混凝土浇筑:76.48m3×349元/m3=26691.52元

⑤钢筋:0.6T ×6133.63元/ T =3680.18元

⑥边墙砂浆抹面:280m2×14元/m2=3920元

⑦模板:2.1m3×985.4元/m3=2069.34元

⑧边墙浆砌:153 m3×149.47元/m3 =22868.91元

实际合计完成投资:106025.25元

5.工程质量等级

根据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检查及有关施工质量检测资料审核,并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试行)(SL176-1996)规定,核定本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等级为合格。

6.验收意见

本工程设计工程总投资为16.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10.6万元,其中县级财政补助资金3.5万元,地级财政补助资金2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4万元,受益群众自筹1 .6万元。因受资金投入限制,致使工程不能达到除险加固要求,遗留问题有:1、目前坝体两端渗漏未处理; 2、溢洪道仍未完工;3、坝高未达设计要求;4、建议运行管理单位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观测及养护;5、建议乡村组织受益群众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继续筹资投劳,将遗留工程进一步完成。

本工程已按设计及合同资金要求完成施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合同管理制,基本上满足了工程建设的要求,工程施工质量合格,资料基本齐全,验收人员一致同意本工程投入使用,并由运行管理单位正式投入管理使用。

加固工程范文6

关键词:加固 施工组织

1、加固方法:

1)、将该层剔除至结构层,而后对所有结构裂缝进行修补(灌缝胶补强),对于通缝,可以采用封底胶封底后进行灌缝胶补强;

2)、对结构承载负弯矩集中区域按通长方向进行粘碳纤维加固(一层),具体范围见后附平面图;将抗拉强度极高的碳纤维用环氧树脂预浸成为复合增强片材(单向连续纤维片);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沿受拉方向或垂直于裂缝方向粘贴在要补强的结构上,形成一个新的复合体,使增强贴片与原有钢筋混凝土共同受力,增大结构的抗拉或抗剪能力,提高强度、刚度、抗裂性和结构的延性。

2、施工准备:

2.1、材料准备:砂子(中砂)、石子(5~32)、碳纤维采用日本东丽UT70-30,粘碳配套胶(底胶、浸渍胶、找平胶分别采用中国建科院MSP、MSE、MSR系列),裂缝灌缝胶、封底胶采用中国建科院CABR建筑灌缝胶

2.2、机具准备:角磨机、钢刷、电铲、起泡器、日本小西KONYBOND裂缝注射修补工法配套器具(如后附彩页),铁抹子、手推车、铁锹

2.3 、技术准备:根据平面图,提前在现场放线,接通水、电。

3、主要施工方法及步骤

3.1、原梁面剔凿:用角磨机按放线范围,切至楼板结构面,然后用电铲将此范围内的楼板面层用电铲铲除,砼碎块垃圾用垃圾袋装袋后,用手推车清运出现场。

3.2、裂缝补强:

1)裂缝内部结构的调查:查明裂缝的宽度、深度、长度,根据裂缝宽度确定适当粘度的环氧树脂规格,估算出环氧树脂、密封膏和注射器的用量。

2) 基面处理:用金属刷子或砂轮整平裂缝表面,清除灰尘和油污等脏物。

3) 安装固定BC基座:每米裂缝安装5个注射器,即每米5个注射器,在裂缝上标出注射点位置。在做好标记的注射点安装BC基座,安装基座使用H-S密封膏,涂布注意的是BC 基座的这些要对准裂缝的这些位置,以便环氧树脂容易进入裂缝内部。

4) 密封膏封好裂缝:用密封膏将裂缝表面密封好,防止环氧树脂外流。在注射工作开始前要再次核查裂缝基基座的周围都已经密封好。

5)混合环氧树脂 : 将环氧树脂主剂和固化剂按特定的比例混合均匀,一次混合的树脂数量相当于1小时的用量为宜。用注射器抽取混合均匀的环氧树脂,抽取完毕后,将注射器的自动条卡住活塞的卡口,防止活塞活动,以免将环氧树脂挤出。

6)注射环氧树脂 :将装在环氧树脂的注射器安装BC基座上,然后根据不同的压力

要求装上所需数量的橡皮筋。所有注射器和橡皮筋安装完毕后,将注射器的活塞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直到制动条卡口中脱开,注射器在橡皮筋的压力下开始自动条匀速地注射工作。当注射器中环氧树脂已经注射完毕,请立即取下空注射器,重新换上另一个装有环氧树脂地注射器,继续注射工作。为了确保所有裂缝完毕灌满,所有空注射器都要新抽取环氧树脂,继续注射。

7) 固化养护 :在注射器静止24小时后,拆下注射器和BC基座。将H-S密封膏整条撕下并将对其用砂轮磨平。

4、碳纤维加固:对所有负弯矩承载集中区进行碳纤维加固,按所附平面图范围进行粘贴。具体方法如下:

4.1.1、胶粘剂的配置 :

1)、将原材料按不同配合比称量准确,分别配置底涂胶料、整平胶料及粘结胶料。先将稀释剂加入聚合物主料内搅拌均匀,再将填料加入继续搅拌至均匀,最后加入固化剂,充分搅拌后即可使用。

2)、 配置胶料时应注意以下事项:底涂胶料每次配置量以1-2公斤为宜;整平胶料每次配置量以0.5-1公斤为宜;粘结胶料每次配置量以1-2公斤为宜。

3)、所有胶料要求于1小时内施工完毕。

4.1.2、基底处理

1)、混凝土表面如出现剥落、蜂窝、腐蚀等劣化现象的部位应予剔除,对于较大面积的劣质层,在剔除后应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复。

2)、裂缝部位,如有必要应先进行封闭处理。

3)、用混凝土角磨机、砂轮(砂纸)等工具,去除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油污等杂质,构件基面的混凝土要打磨平整,尤其是表面的凸出部位要磨平,转角粘贴处要进行倒角处理并打磨成圆弧状(R³ 10mm)。

4)、用吹风机将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使用中国建科院研制生产EC高强度聚合物砂浆修补表面凹陷底部分。

4.1.3、涂底胶

1)、按一定比例将主剂与固化剂先后置于容器中,用搅拌器搅拌均匀,根据现场实际气温决定用量,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

2)、用滚桶刷或毛刷将胶均匀涂抹于混凝土构件表面,厚度不超过0.4mm,并不得漏刷或有流淌、气泡,等胶固化后(固化时间视现场气温而定,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小于2小时),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4.1.4、用整平胶料找平

1)、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应用刮刀嵌刮整平胶料修补填平,模板接头等出现高度差的部位应用整平胶料填补,尽量减少高差。

2)、转角的处理,应用整平胶料将其修补为光滑的圆弧,半径不小于10mm。

3)、整平胶料须固化后(固化时间视现场气温而定,以手指触感干燥为宜,一般不小于2小时),方可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4.1.5、粘贴碳纤维布

1)、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除非特殊要求,碳纤维布长度应在3m以内。

2)、配置、搅拌粘贴胶料,然后用滚筒刷均匀涂抹于所粘贴部位,在搭接、拐角部位适当多涂抹一些。

3)、用特制光滑滚子在碳纤维布表面沿同一方向反复滚压至胶料渗出碳纤维布外表面,以去除气泡,使碳纤维布充分浸润胶料。

多层粘贴应重复以上步骤,待纤维表面指触感干燥为宜,方可进行下一层碳纤维布的粘贴。

4)、在最外一层碳纤维布的外表面均匀涂抹一层粘贴胶料。

4.4、地面恢复:因原地面未配筋,所以用人工搅拌1:2水泥砂浆(掺5%107胶,为保持新旧砼接缝处结合好,掺用UEA膨胀剂)即可,地面面层用铁抹压光恢复。

5、质量保证措施:

1)、对于砼工程,应振捣密实,面层平整,砂浆拌制严格按照设计配比,杜绝偷工减料现象发生。

2)、碳纤维粘贴工程:碳纤维布沿纤维方向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100mm。粘贴碳纤维布应尽量避开障碍物,如遇无法清除的障碍物而需截断时,在截断部位要予以适当处理,具体措施应视不同情况而定。

3)、碳纤维材料方面的可靠保证

碳纤维片具有极佳的力学性能,是与它自身的材质属性、成片加工工艺密不可分的。目前,国产碳纤维片与进口碳纤维片之间从质量、性能及生产工艺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1)材料的匀质性:碳纤维束只有分布排列均匀,加工成片后才能起到整体均匀受力的作用;若才只得匀质性不好,则构件受力后导致纤维片局部受力不均,使碳纤维补强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材料的匀质性问题,是目前国产碳纤维片提高质量所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2)碳纤维片中预浸树脂的含量:我们用于结构补强的碳纤维片是含有预浸树脂的。其作用是使纤维之间相互约束、相互粘结成为共同受力的整体,但其含量过多、浸渍过厚,却无益于修复、补强。因为碳纤维补强混凝土结构是靠上涂及下涂环氧树脂对碳纤维片的反复渗透来完成的。如果纤维片中预浸树脂的含量过多,则粘贴碳纤维片时树脂的渗透效果就比较差,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目前国产材料在控制低预浸树脂含量方面与国外产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3)碳纤维的段丝率:由于纤维丝很细,只有7μm,极易出现段丝。因此,尽可能地减少纤维丝的断裂,确保纤维片的连续性与整体性,是确保最终补强效果的一个重要参数。这也是国产材料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国产原丝的杂质多,是导致碳纤维强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间下表)。

国内外碳纤维中金属杂质含量比较

(引自[高科技纤维与应用]杂志2001年第2期)(单位:10-6)

生产厂

Na

K

Ca

Mg

Fe

小 计

日本T300 10-15

1-15

10

2

1-5

24-27

日本T700

7.4

1.0

24.6

3.8

23.5 60.3

日本T800

10.1

3.5

18.5

3.4

35.5

国内甲厂

14

26

24

11

53

128

国内乙厂

95

22

105

17

101

340

(注:T300为文献值,其它为实测值)

为确保碳纤维片修复补强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本公司使用的碳纤维片是性能质量优异的日本东丽公司的产品。

6、安全施工及场容:

1)、裁剪及使用碳纤维布时应尽量远离电源,尤其是高压电线及输电线路。

2)、碳纤维布的配套用胶要远离火源,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3)、现场施工人员应穿工作服,同时还须佩戴口罩和手套,施工人员严禁在现场吸烟。

4)、配置及使用胶的场所必须保持良好的通风。

5)、施工所用砂、石子、水泥等材料堆码整齐,施工完毕后,将施工所产生的垃圾及时清运出现场,作到工完场清。

7、工程验收:

7.1、工程验收时必须有碳纤维及其配套胶料厂家所提供的材料检验证明。

7.2、 每一道工序结束后均应按工艺要求进行检验,作好相关的验收记录,如出现质量问题,应立即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