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歌曲大全范例6篇

草原歌曲大全

草原歌曲大全范文1

“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啊哈呵咿/草原万里滚绿浪/水肥牛羊壮/再见吧绿色的草原/再见吧美丽的家乡………‘为了草原钢花怒放/我们将飞向包钢。”歌曲共分三段,最后一段结尾时唱道:“我们将成为钢铁工人/把青春献给包钢”。

歌曲源自电影《草原晨曲》,是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一部故事片。由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女导演珠兰琪琪柯编剧,珠兰琪琪柯和长影厂朱文顺联合导演。歌曲“草原晨曲”是这部影片的主题歌。作曲是达斡尔族著名作曲家通福。

火热的建设生活,催生了好的经典作品

电影《草原晨曲》是一部优秀的黑白故事影片,主要描写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蒙、汉人民建设包头钢铁基地的故事。

解放初期的包头,只有个旧城池和周边的一些农村,人口不足10万。随着第一支勘探队的到来,于1953年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和稀土资源,经全面勘测规划,国家重工业部随即在北京西城区大茶叶胡同19号院成立了“五四”钢铁公司筹备处,牌匾同时也悬挂在包头旧城区。于此,包头,这座边塞小城,成为共和国未来蓝图上的三大“钢都”之一。

1955年,包头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火热的建设工地引来了无数英雄儿女,也包括从大草原上走来的牧民,他们告别了绿色的草原,告别了可爱的家乡,投身到建设包钢的工人大军,投入包钢的怀抱。1958年,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来到包钢深入生活,作家的心被创造的激情深深打动,被那火红的年代所打动,被那火红的建设工地所倾倒,于是他与珠兰琪琪柯合作,创作出了电影剧本《草原晨曲》。

1959年,《草原晨曲》摄制完成,电影的画面是在包头拍摄的,纪录了当时并不繁华的城市景象。电影拍摄完成的当年,也是包钢一号高炉出铁的大喜日子,当年10月15日,敬爱的总理亲自来到包钢,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在《草原晨曲》电影中,有一首主题歌,那就是人们传唱的与电影同名的《草原晨曲》。歌曲优美动听,曲调欢快高昂,内容积极向上。歌曲描写了牧区的牧民们告别草原家乡,千里迢迢来到包头,为包钢生产建设做贡献。随着影片的上映,这首主题歌迅速在全国传唱开来,成为当时的走红歌曲。尤其在歌曲的产生地包钢,几十年来,人们不断传唱,钢铁大街上的大喇叭也不断地播放,人们在上下班的路上也会随着喇叭哼唱。那首歌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因为有了《草原晨曲》,人们更加熟知了包钢。因为有了包钢的建设与发展,使包头地区百业兴旺,才有了闻名中外的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现在的包头,在城市建设、绿化美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今天的包头,道路宽敞、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环境整洁,真像歌曲中所唱的“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

2004年,在包钢建厂50周年之际,有关方面一致决定,将《草原晨曲》定为包钢厂歌。

几位少数民族艺术家的通力合作,让歌声插上了翅膀

电影《草原晨曲》的两位编剧都是蒙古族。其中,玛拉沁夫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

玛拉沁夫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8年入党。从1946年起就开始从事文艺创作。1951年创作成名作《科尔沁草原上的人们》,1952年将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传唱至今的《敖包相会》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同样也是玛拉沁夫作词、通福作曲。这以后,玛拉沁夫经多年酝酿创作,于1957年推出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一举奠定了他中国“草原文学”流派开创者的地位。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已出版多部著作集,现有《玛拉沁夫文集》(6卷本)存世,其中包括由他创作的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1952)《草原晨曲》(1959)《沙漠的春天》(1976)《祖国啊,母亲》(1977)《冰山融化了》(1980)等。

另一位编剧兼导演珠兰琪琪柯也是才华横溢的蒙古族女才子,她能歌善舞,不光蒙古舞跳的好,小提琴也拉的不错,还能搞创作。几十年来,她为内蒙古文艺事业尤其是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离休前的行政职务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兼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厂长。

《草原晨曲》这首民族风格浓郁的著名电影插曲,能传唱至今,更不能不提到它的作曲者通福。

通福是达斡尔族,生于1919年,内蒙古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莫和尔图嘎查人。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理事、副主席等职。通福从小就对音乐有不同寻常的敏感和喜好。他从唱片上学会了《空城计》、《霸王别姬》等京剧唱段。1935年,通福就读并毕业于莫和尔图国民优级学校。后考入扎兰屯师道学校,1940年毕业。翌年,赴日本学习提琴和钢琴。

1945年,通福由日本回国。次年,他带着小提琴参加呼伦贝尔自卫军文工团。他创作了《团结之歌》《呼伦贝尔家乡》《沙漠之歌》《内蒙古青年进行曲》等歌曲。50年代初,他调到内蒙古歌舞团工作,先后创作《前进吧》《牧民之歌》《雁舞》《猎人舞》《摔跤舞》等歌曲、舞曲。

从1952年开始,通福先后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制片厂从事电影音乐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电影歌曲《敖包相会》《草原晨曲》,为纪录片《前进中的内蒙古》《飞跃的内蒙古》《阳光普照鄂伦春》《今日内蒙古》等配乐作曲,其中《敖包相会》和《草原晨曲》,成为飞越国界的传世佳作而享誉中外。

1979年以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音乐创作之中,谱写了《青城之歌》《新呼伦贝尔》及大量活泼的儿童歌曲。1981年,他调到中国音乐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工作,他又创作出《小黄马》《等着你》《乌珠穆沁的姑娘》《巴尔虎小伙子》等歌曲、弦乐曲及达斡尔歌曲和儿童歌曲。此时,他着手整理过去创作和改编的100多首歌曲,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自治区第二届“萨日纳”文艺评奖中,获音乐创作的最高奖――“金驼奖”。1985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草原歌曲大全范文2

我从草原来古筝演奏教学视频

我从草原来歌词

我的马牵山外

听风唱着天籁

岁月已经更改

心胸依然自在

我放歌万里外

明月与我同在

远方为我等待 心澎湃

我寻梦梦就在

未来为我盛开

天空开始泛白

脚步如此轻快

我想爱爱就来

不要寂寞尘埃

心里花开不败 才精彩

风从草原来

吹动我心怀

吹来我的爱

这花香的海

我从草原来

温暖你心怀

不变我的情

那天蓝的爱

我的马牵山外

迎风唱着天籁

岁月已经更改

心胸依然自在

我放歌万里外

明月与我同在

远方为我等待 心澎湃

我寻梦梦就在

未来为我盛开

天空开始泛白

脚步如此轻快

我想爱爱就来

不要寂寞尘埃

心里花开不败 才精彩

风从草原来

吹动我心怀

吹来我的爱

这花香的海

我从草原来

温暖你心怀

不变我的情

那天蓝的爱

Rap 云白 白出了毡房华盖

草绿 绿出了绵延如海

花红 红出了急风烈马

酒醉 醉出了一生所爱

云白 白出了毡房华盖

草绿 绿出了绵延如海

花红 红出了急风烈马

酒醉 醉出了一生所爱

风从草原来

吹动我心怀

吹来我的爱

这花香的海

我从草原来

温暖你心怀

不变我的情

那天蓝的爱

风从草原来

吹动我心怀

吹来我的爱

这花香的海

我从草原来

温暖你心怀

不变我的情

那天蓝的爱

我从草原来创作背景

《我从草原来》的灵感来自于凤凰传奇的三张专辑。律动的节奏性旋律融入朗朗上口的流行元素,广袤草原的环保题材和女主唱玲花的民族豪情,堪称是凤凰传奇继《月亮之上》后内蒙音乐的强劲回归,必将口口相传再次引爆流行狂潮。除了延续,《我从草原来》也大胆创新,首次以“民族、古典、流行音乐语言三位一体”全新创作理念取代了民歌翻唱改编式的作品。这种所谓的“新民乐”,不同于传统原生态民歌单一的地域色彩,而是从民族民间的歌谣中汲取灵感,并大量借鉴了欧美蓝调说唱乐的特点。在新歌中,玲花的唱腔日臻丰满成熟,催生并焕发出了作为内蒙人的音乐新感悟。民族流行风席卷大中华,这首歌曲也是玲花作为内蒙歌手的真实写照。

据透露,《我从草原来》的出炉耗时三年。三年前,最初玲花在制作人的录音棚里听到了这首歌曲的demo小样,立刻被歌曲的旋律吸引,而这首歌曲是为内地某位即将复出歌坛的天后级歌手“钦定”的专辑主打歌。但玲花在听到小样后爱不释手,并确定这是她想要的内蒙感觉。经过公司的多方洽谈,孔雀唱片以多次谈判的诚意,不惜重金买下了歌曲版权。

原本,《我从草原来》已经确定收入凤凰传奇去年的《最炫民族风》中,并作为BONUS曲目随碟附赠。但由于歌曲的风格与专辑的时尚定位略有差异,最终成为遗珠。今年凤凰传奇在筹备亚洲巡回演唱会时立刻想起了这首歌曲,将这首歌曲定位今年的五周年纪念单曲加压轴派台曲目。凤凰传奇并未因为歌曲的周折而降低单曲的品质,相反亲赴日本为《我从草原来》缩混压碟,公司也给予了近七位数的投入支持。而最主要的是,凤凰传奇希望自己的每首作品都能够真正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以推陈出新的“民族流行“风格,让《我从草原来》成为“能经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

对于这首收歌难度远超《月亮之上》《自由飞翔》的作品,凤凰传奇的女主唱玲花寄予了特别的期望和特殊的感情,“从听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问世,一共花费了近三年时间,我相信这首压箱底的作品一定能得到听众的喜爱,为了一首真正的好歌,多久的等待都值!

看了“我从草原来古筝演奏教学视频”的人还看了

1.十年古筝演奏教学教学视频

2.后来古筝演奏教学教学视频

3.用心良苦古筝演奏教学视频

4.恋曲1990古筝演奏教学视频

草原歌曲大全范文3

近年来,在中华大地刮起了追溯历史、回顾往事的热潮,“红色经典”成为我们建国前后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革命与传统的震撼,也唤起了我们对以往岁月的回忆。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

一弯银月,一片深情,《敖包相会》这首在国内外传唱了半个世纪的电影歌曲,不仅给我们描绘出草原夜空的辽阔、明朗,同时也诉说着人世间最美好的爱情故事。这首经典歌曲曾深深拨动了几代人的心弦,并且插上翅膀,从美丽的大草原飞向全中国,飞向全世界。

1951年,年轻的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在哲里木盟(现通辽市)参加群众工作队,其间,在家坐月子的科左后旗农村妇女塔木与持枪逃犯斗智斗勇,最终夺过逃犯所持的步枪。

受这位英雄妇女的启示,玛拉沁夫以塔木为原形,写出了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歌颂新中国成立后涌现的新人物和新时代的精神。

同年,这篇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开拍。

1952年夏天,一拨人马来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旗巴彦呼硕的敖包山安营扎寨,他们就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摄制组。电影拍得很顺利,只是主题歌还没写出。出生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彦查岗的作曲家通福已经构思了许多优美动听的乐句,只是一时还没找到理想的歌词。他不得不按下一次又一次的创作冲动。玛拉沁夫将《敖包相会》的歌词写好后,交给编剧海默磋商,又拿给影片作曲―著名的达斡尔族作曲家通福。

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海默徜徉在巴彦呼硕的敖包山上。头顶是一轮明月,男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恩和森和乌日娜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闪现在眼前……此刻,海默的激情来了,一句句优美的歌词从天而降,跳在眼前。他捕捉灵感,掏出纸笔,一挥而就。他马不停蹄地去找通福。通福看后,兴奋地说:“天助我也!”通福在东蒙民歌《韩秀英》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采用男等女的形式分开唱。敖包相会是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战胜敌人后相会的一个情节,也是插曲《敖包相会》男女对唱的镜头。

一首抒情优美的《敖包相会》曲谱就这样问世了。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全国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大江南北。

今天,当我们重温《敖包相会》那动人心弦的旋律时,自然会想起这首歌曲的原唱者王树理和吴秀云。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五湖四海。回忆起当年挑选歌唱演员那一幕,年过八旬的吴秀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草原歌曲大全范文4

摘要: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统一了各个部落之后而形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的西南部,它作为蒙古族的“礼仪之邦”,又被称为“音乐的民族”,因其有着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本文试从蒙古族短调民歌中“衬词与拖腔”的运用和传唱来阐释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相信对于传唱和发扬蒙古族短调民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蒙古族;鄂尔多斯;短调民歌;衬词拖腔

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民间音乐是蒙古族文化中最丰富最为绚烂生动的组成部分。蒙古族音乐文化中包括了萨满歌舞、英雄史诗、呼麦、潮尔、长调民歌。词作家为了能让歌曲的歌词、音调唱起来更为顺口,在编创过程中加入一些衬词和拖腔,这时衬词与拖腔对音乐的流动性和旋律的走向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蒙古族民间歌曲是传统音乐中最丰富、流传最广的音乐形式。根据其音乐形式,蒙古族的民歌最典型的类型可分为长调、短调、混合调、呼麦、叙事歌五种类型。本文将重点分析五种类型之一的“短调”。

“短调”蒙语称之为“宝格尼道”,也俗称爬山调、小曲儿,它是蒙古族早期发展起来的、数量较多、内容较为丰富的歌曲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哲里木盟、兴安盟以及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一带。短调民歌多用汉语演唱,短调,一般是两行,有押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旋律跳跃,具有舞蹈性。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往往是即兴歌唱,较为灵活爱情歌曲在短调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玛》、《达古拉》等,深刻地反映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其次也有不少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罪恶行径的革命歌曲,如《独贵龙》、《反日歌》等。短调的典型结构是问答式的由上下乐句所构成的方整性乐段。除此之外,还有大量非方整性结构形式的短调民歌。诸如3句、5句乃至更多乐句构成的大型结构。以上便是蒙古短调歌曲所具有的特点。

既然要以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为例,就一定要提到鄂尔多斯地区短调民歌音乐风格的形成因素,它的形成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鄂尔多斯高原三面被黄河环绕着,南北两端与沙漠相邻,地形很复杂,因此早期与外界互通交往十分困难。也是因其复杂的地形使之成为传统音乐的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之一。经过历代子孙传承、发展和创新之后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在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同时,题材上也更具有了本土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旋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调式较为丰富、结构规整、节奏明快、旋律跳跃、乐段简单;音乐风格朴素纯洁。

“衬词”是种修饰性的语气词,可以说它一直都能被很多词作家巧妙地运用到很多歌曲中。最常见的有蒙古族的长调、混合调、呼麦、叙事歌等等民歌题材中。鄂尔多斯民歌的歌词中,为了能直接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完整的表现歌曲、常常会穿插一些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等构成的衬托性的词语。大部分的衬词与正词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属于正词的基本句式之内,甚至有很多都是无意或者不解的词语,但当结合正词配曲歌唱并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时,衬词就会表现出其复杂的情感,成为整首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多以五声音阶为主。

如歌曲《银杯》,这是一首流行于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用在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喜庆的场合及欢迎的宴会上,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用以祝酒、劝酒、表达美好祝愿及敬意的歌曲。也有人称之为内蒙人的“祝酒歌”。整首歌曲的节奏清新明快、跳跃、不乏有抒情的气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祝酒歌基本上都使用蒙古族的祝酒歌《银杯》,词作者为了使歌曲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就加入了以下一系列的衬词,节选谱例中的衬词如下:“…赛拉儿外咚赛…”像这句衬词,正是为烘托蒙古民族地区人们的热情好客。

通过谱例不难看出,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有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4/4拍,中速。全曲分为两个乐段,在此摘出第一乐段进行分析。谱例如下。第一乐段有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两小节为衬词。这样的旋律组合不仅可以使音乐情绪高昂、兴奋,也更凸显了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蒙古族短调民歌中的“拖腔”是歌唱时字句后的延长音调,常用于蒙古草原的牧歌、长调,它们都有悠扬渐缓的拖腔。也是因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这样的地理条件中,劳动人民为了有效地交流思想感情或者通过拖腔抒发自我的某种情感而形成的一种演唱特点。“拖腔”最早的应用是在戏曲唱腔中。例如在一句唱词或一个词唱完之后,旋律仍然继续进行的那一部分音乐。常常将某句或某逗唱词的最后一字附上长短不一的拖腔,进一步将某种特定的情感予以更深、更细、更为形象,以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看来拖腔是一个运用比较广泛的表现手法。以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为例:

如上的节选谱例,共分四段,显然在本首歌曲是一首舒缓悠扬的草原长调歌曲,旋律较为自由,该曲为G羽六声调式,并且带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全曲由两个乐段组成,词少腔长,高亢悠扬,热情奔放。以至于每当听到这首歌,都仿佛会让人置身于苍茫的大草原。歌词既表达对自然和人的感情倾诉又达到意象与意境的完美结合,又凸显出蒙古族短调民歌的高度美学价值,可谓达到一种民族情怀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草原歌曲大全范文5

“中国・内蒙古第三届国际草原文化节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首演的大型交响合唱《草原颂》音乐会,已73岁高龄的作曲家兼指挥家永儒布亲自执棒内蒙古广播电视合唱团、内蒙古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与来自首都的中国交响乐团、亚洲爱乐交响乐团的部分乐手和自治区首府的内蒙古交响乐团,共200余名音乐表演艺术家同台献艺,共同演绎内蒙古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交响大合唱。该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民族传统与现代技法交融的高度艺术性,浓郁而丰富的鲜明民族特色。是蒙古族当代音乐的一部力作。

词曲珠联璧合的高度艺术性

作曲家除着意表现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之外,更注意诗人总体思绪情感的准确把握并予以创造性发挥。如第一曲混声合唱《走进草原》,不仅有对草原苍茫雄伟的咏诵,还有深爱的挚诚与陶醉,令人赞叹;第二曲男声领唱与无伴奏合唱《天堂草原》既有“天人合一”之美,又有悠然惬意之情,令人神往;第三曲混声合唱《蒙古高原》着意表现草原的雄浑壮美,却自然流淌出情不自禁的豪迈;第四曲女中音领唱与混声合唱《草原母亲》既宽厚博大,又深情柔美,令人回味;第五曲混声合唱《草原的风》的欢快疾迅显露勃勃生机,催人奋进;第六曲男声合唱《父亲的草原》的稳健深沉中蕴藏着刚毅坚强,令人自信;第七曲混声合唱《草原的舞》既热情欢快又粗犷豪放,令人鼓舞;如果说在第八曲女声合唱《草原之夜》中,作曲家主要根据诗情着意于幽静、安谧、恬美意境的描绘,从而达到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效果;而在第九曲女声领唱与混声合唱《草原的明天》中,则是作曲家浓墨重彩地抒发了对草原腾飞的热切渴望和对草原人民英姿勃发的由衷赞颂,音乐辉煌壮丽、宏伟激越,从而达到了全曲的高潮。

声乐与乐队浑然一体水融

我国尤其是内蒙古地区的多声部的大型合唱,由于多方面原因所限,带有更多的群众性合唱特征,即乐队只起着跟随旋律、烘托气氛的伴奏作用。而《草原颂》突出了交响性创作思维,乐队直接参与合唱音乐的形象塑造、意境描绘、情感抒发,发挥了深化主题、升华诗情画意的功能。

全作贯穿交响音乐的主导音乐主题和动机手法。开篇混声合唱《走进草原》,开门见山,直接凸现出这一宽广舒展、开放性很强的主题旋律。各乐章依据不同的诗情画意,运用变奏旋律、变换节拍节奏和速度力度、以及丰富的配器色彩等音乐手法,予以变化、延伸和发展。层层展现在听众面前。此外,很有色彩的装饰音和颤音“舞蹈”动机,轻盈活泼、俏皮风趣而富有动力。

整部作品,器乐与声乐共同抒感或乐队单独描绘意境的手法俯拾皆是。仅一个乐句的“草原”动机,开篇连续咏唱12次之多,除了各声种与声部组合的不断变换和力度层次变化之外,更多是借助于交响乐队配器色彩的丰富变化,将诗人、作曲家对草原的炽热咏叹抒发得淋漓尽致;第二曲《草原天堂》在简短“草原”主题的变奏引子后,26小节的A段全部由乐队演奏,大提琴率先奏出如歌的“天堂”第一主题,继而在弦乐轻柔的背景上,先后调用了长笛、英国管、大管、双簧管、圆号等“田园”性乐器和竖琴这一“仙境”般乐器,反复或变化演奏这一由“草原”动机衍生出的“天堂”主题,如诗如画地描绘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意境;B段合唱轻声进入,经过简短的A段不完全再现,乐队再次奏出轻柔的“草原”主题尾奏,与引子前后呼应,如一幅镶着金框的草原风景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父亲的草原》序奏中,作曲家首先用铃鼓节奏、大管顿音、贝司拨弦等演奏技法构成简洁的“马步”动机,相继引入圆号、木管旋律,几笔就勾勒出在广袤的草原上,一队骑在马背上的牧民由远而近、缓步徐行、引吭抒怀的生动意象。而在歌声中,“马步”动机一直作为背景贯穿全曲……

草原歌曲大全范文6

1、学习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能用流畅、优美的声音表现放牧晚归的情景。

2、在歌曲学习中,感受内蒙古音乐的风格,并在音乐中体会人与动物、大自然的密切关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表演创作能力。 

3、通过歌曲学习,能了解掌握全音符和延长记号。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表现歌曲。 

2、教学难点:掌握全音符、延长记号。 

教学准备:钢琴、图片、小羊标志、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

一、去郊游 

1、律动(唱歌曲《郊游》边律动一遍)

师: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郊游》,你们高兴吗?那我们就起立,准备出发拉。 

2、气息 

师:你瞧,我们来到哪里啦?  

(美丽的大草原)     

这里有花有草,空气多新鲜呀?让我们来闻一闻吧!

二、节奏训练,新授全音符 

1、情景导入:(出示背景图)

师:春天到了,到处都充满了生机,草原上的青草又鲜又嫩,像块绿色的绒地毯,小牧童早早地起床赶着一大群羊儿到山上放牧。 

小牧童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想考考咱们!

2、复习旧知:(出示写有各种音符的小羊图片) 

师:瞧,这些羊儿多可爱啊!它们身上还有好多符号呢?同学们认识吗?这儿有几个羊圈,请同学们把同一符号的羊儿赶进一个羊圈,并给羊儿的家选择正确的名字!(小组合作完成) 

3、引出新知:(出示写有全音符的小羊图片)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羊儿都回到自己家了,瞧,这儿还有两只呢?它们的家在哪儿呢?你知道这个音符叫什么吗?(学生讨论) 

讲解:它叫全音符,那请同学们想想如果四分音符唱一拍,全音符唱几拍啊?(暗示得出四拍)

4、巩固新知: 

(1)出示歌谱,找一找有几个全音符,并指出。 

(2)唱一唱,巩固四拍的感受。 

(3)连贯的逐句跟唱歌曲旋律。(为歌曲学唱作铺垫) 

三、走进草原,学唱歌曲《小小羊儿要回家》

1、初听音乐,体验音乐情绪 

师:(多媒体)你瞧,有白、有黑、有花的小羊都出来和我们做朋友呢?你想变成一只小羊和他们一起玩耍吗?(身体随着音乐扭动,手上打四拍子的节奏。)谁能说说刚才听到的这段音乐情绪怎样?速度呢? 

2、再听歌曲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小小羊儿要回家》,我们不是和它们玩的很快乐吗?它们怎么要回家呢?回哪个家呢?认真听歌曲,听完告诉我答案好吗?

3、学唱歌曲 

让我们先学会这首优美的歌曲,然后送小羊回家好吗? 

(1)加上节奏念歌词。 

(2)轻声用“‘LA”跟唱。 

(3)轻声填歌词。 

(4)解决歌曲的难点 

(5)注意“延长音”,请学生说说用在歌曲后面的用处?

4、复习《剪羊毛》。 

师生讨论这两首歌曲演唱的相同点与不同处。 

相同点:题材相同,描述牧场--牧羊的内容。

不同处:

地区风格不同;中国山区与澳大利亚牧场。

情景不同:黄昏赶羊群回家与剪羊毛的劳动场面。

速度、情绪不同;中速、抒情与稍快、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