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儿科知识点总结

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循证医学模式;儿科实践教学;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81-02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日渐明显,以往教学过程中只强调传授知识的灌注式教学方式、经验式的教学方式、以技能培训为目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以往的儿科临床教学,学生从校园走进医院,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病房,教学形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对临床实习学生们来说,除了跟着带教的老师查房、写病历、记病程记录、看操作,就是听老师小讲课,整天忙忙碌碌,收获却不佳。同学们所掌握的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常常脱节,实际操作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欠缺。当问及临床个体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相关问题时,就不会归纳总结,常常答不出来;当面临临床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能够将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横向联系。遇到儿科病人病史采集困难、患儿不配合体格检查、与家长沟通时又缺乏技巧,导致写不好病历、不知道怎样进行诊断和治疗、医嘱也不会开。如何培养实习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临床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我们儿科临床教学工作者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国内已经开展了“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病案式教学法”等不同的方式进行临床教学,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0世纪70年代英国流行病学家、内科医师Archie Cochrane提出循证医学的理念。1992年加拿大David Sackett教授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EBM是以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其核心是任何医疗措施的实施都应建立在最好的医学科学信息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必须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个人的专业技能,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善地结合起来,制定出系统而全面的病人治疗措施。循证医学作为目前国际医学领域兴起的新型临床医学模式,为我国传统临床医学及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启示。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循证医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儿科临床工作者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工作,指导儿科临床实践,也使儿科临床医学工作模式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使儿科医师能及时获得准确、可靠、前沿的医学信息,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使儿科医师能更好、更全面地为病人服务。

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针对提高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儿科实习学生主动学习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儿科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实习学生为主体,以儿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例及其症状鉴别诊断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分为不同的专题,如:小儿惊厥、腹痛待查、新生儿呼吸障碍、血尿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等。通过不同典型的疑难病例,用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结合病案导入式教学及问题导入式教学方法,在病例讨论前一周,把要讨论的病案资料打印后发给实习同学。学生为主导,分小组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运用EBM医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网络平台查阅国内外有价值的文献,收集与病案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有关的资料,并学习对资料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儿科理论知识横向联系,分析总结出与病例相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要点及其相关依据。

在疑难病例讨论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分析总结的报告做成多媒体文件。病例讨论时,由各小组学生为主导,进行知识的分享,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的讨论。从而提高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同学们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展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同学们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网络平台等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对所查阅国内外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出与问题有关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资料,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真正做到授之于渔。同时能不断拓展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要求,改革儿科临床教学的方法,采取典型疑难病例讨论的形式,提倡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仅仅单纯掌握现有的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实习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使学生将儿科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而且让同学们将所学到的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基础学院学到的计算机课程、文献检索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儿科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改进,随着网络技术的产业化和普及化,医学生将能够运用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获取大量的文献信息和医学资料,使医学生能在以后的医学工作中掌握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以获取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医学观,使医学生们学到保持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在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中始终保持学习并不断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实现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终身学习的良好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型临床医生。

在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学习相关医学资料,不断提高,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促进儿科临床教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进一步转变,使儿科临床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这种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能逐步提出更完善的运用EBM理念指导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改革的方案,并推广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我们儿科临床教学的质量。

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医学教育需要,引入循证医学模式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教育新观念是必然的趋势。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采用,对促进医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建勇,齐素萍,李慧,等.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改革儿科临床工作[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9):1138-1139.

[2]张莉,于莹,吴红梅,等.七年制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56-857.

[3]万朝敏.对循证医学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4,4(9):591-592.

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家庭育儿知识;3~6岁儿童

目前,我国对子女的养育及如何做称职家长问题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而家长育儿观念和知识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为了更好的了解广西壮族家庭育儿方式和习惯,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设置的“育儿评估量表”进行调查,用评分法进行评估,现将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到医院儿保科体检,满3-6周岁壮族双亲家庭的儿童及母亲132名,其中南宁市点60名,占总数45.45%;天等县点72名,占总数54.55%。

1.2 方法

在相对安静又有玩具的房间中,调查者采用首都儿科研究编制的“育儿评估量表”进行逐条对母亲询问评估,并观察儿童活动及与母亲的关系。内容包括:育儿观念、关注与接纳、自我调控能力培养、育儿关系和沟通、学习环境、语言环境、玩耍和娱乐、安全和居住环境等部分50题,每题得分为:0、1、2分三个档次,全部满分为100分。按得分大于90%为很好、得分75~90%为好、得分50~74%分为需改进、得分小于50%为需较多改进。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选择的132名儿童中,男童70名,占总数53.03%,女童62名,占总数46.97%。分为两组,其中南宁市点为城市组:男童34名(56.67%),女童26名(43.33%),3-6岁组各15名;广西天等县县城(壮族地区)为农村组:男女童各36名,3-6岁组分别为17、18、19、18。

2.1.2 母亲职业和年龄

表1 母亲各种职业人数 (n=132)

区域 工人 农民 干部 教师 自由职业 个体 农民工 医务人员 无业 总数

农村组 6 ( 8.3) 2(2.8) 17 (23.6 ) 26(36.1) 5( 6.9) 7 ( 9.7) 5(6.9) 3(4.2) 1(1.4) 72

城市组 2(3.3) 0(0) 10(16.7) 2 (3.3) 8(13.3) 9( 15) 8(13.3) 1(1.7) 22(36.7) 60

农村组母亲年龄最小22岁,最大38岁,平均27.2岁;城市组母亲年龄最小21岁,最大39岁,平均29.3岁。

2.2 评估得分情况

2.2.1总得分情况见表2

表2 总得分情况 (n=132)

区域 小于50分(需较多改进) 50-74分(需改进) 75-90分(好) 90分以上(很好) 平均分 总数

农村组 2 ( 2.78) 24 (33.33 ) 44( 61.11) 2 ( 2.78) 76.3 72

城市组 0(0) 18 (30.00) 36( 60.00) 6 (10.00) 78.5 60

总计 2 ( 1.5) 42(31.8) 80(60.6) 8(6.1) 77.3 132

3 讨论

3~6岁儿童体格发育的速度较婴幼儿减慢,但是心理发育较快,获得基本学习能力,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基础。3岁开始形成个性基础,对今后的个性特点具有重要影响[1]。这个阶段也是心理行为发展最快阶段,特别是儿童的感知能力、粗大运动及精细动作、语言思维能力、应物和应人能力都快速发展,而这些行为发育受多个非生物学因素影响,其中家庭环境影响最大,包括家庭良好环境、父母本身相互尊重、对子女良好沟通和对子女尊重和支持等[2]。本调查所采用的“育儿评估量表”符合家庭养育的良好环境的各种因素,调查所得结果可见:得分好及很好只占66.7%,需改进仍高达31.8%;在农村组与城市组比较中,母亲干部和教师职业农村组占59.7%,城市组只有20%,而城市组无业高达36.7%,农村组得分很好档次明显低于城市,需较多改进档次在调查的点中明显高于城市组,可见母亲职业与儿童养育无直接关系,显示农村和城市育儿效果有明显差异。陈 沁等认为:婴幼儿家长学校是传授儿童早期发展知识技能的良好途径,家长们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可提高育儿知识技能,其受到婴幼儿家长的普遍欢迎[3],也说明城市家长接受育儿知识培训机会和所获得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比农村多。因此,在社区和农村开展家长儿童早期发展知识技能培训已经成为急待加强的工作,更是提高家庭育儿效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湘云,陈荣华主编 .儿童保健学[M]. 第三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8~69.

[2] 杨玉凤等主编.发育行为儿科学手册[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26

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3

[论文摘要]本研究对辽宁省发展程度不同的3个城市372名幼儿教师采用自编《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胜任力总体状况良好;不同教龄和学历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有所差异;幼儿教师胜任力可以分为综合发展型、平稳均衡型和知能整合型三种类型。

一、问题提出

胜任力(( Competencies)是“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可以测量的,并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劣的个体特征”。0胜任力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管理科学之父”泰勒(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但真正引起人们重视并掀起对胜任力研究热潮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兰德(McClelland)o 1973年,麦克兰德发表了《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r}}主张用胜任力测试代替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自此以后,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学科背景和研究方法,对胜任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虽然国外胜任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就胜任力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而言,各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国外胜任力研究的升温,胜任力研究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重视,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f3I41。国内已有研究者进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多以中等或高等教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fsl而极少有研究者以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而且尚无人对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类型进行研究。本研究对辽宁省发展程度不同的3个城市372名幼儿教师运用自编的《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教师胜任力特点,并分析其类型,以期为提高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使用自编《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该问卷利用李克特5点量表记分法进行记分,从1非常不符到5非常符合,包括专业能力,知识经验,基础能力,师德与健康等4个因素,由25个项目组成。专业能力是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带有幼教特点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能力,由8道题目组成;知识经验是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由4道题目组成;基础能力是支撑幼儿教师职业的最具基础性的能力,由5道题目组成;师德与健康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品德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由8道题目组成。其中问卷的a系数为0.9063,各因素的信度系数在0..7540--0.8331之间;S-B分半信度系数为0.8462,各因素的分半信度系数在0.7795--0.8294之间。同时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实证效度和内容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能够推广使用。采用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 11.5在Window xp系统下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本研究在辽宁省发展程度不同的3个城市分层随机抽取了发展水平不同的27所幼儿园45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02份,然后根据下列标准剔除无效问卷:有没有作答项目的,有明显的顺序作答倾向的。最后剔除无效问卷30份,保留有效问卷372份。最终的研究对象分布情况见表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教师胜任力的总体状况分析

表2幼儿教师胜任力总体状况及各因素的描迷性统计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胜任力在总体得分及专业能力、师德与健康上的题均得分超过了4分,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胜任水平较高。另外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基础能力和知识经验的题均得分比其他因素的题均得分低0.20.5分,而师德与健康的题均得分比其他因素题均得分高0.3 }0.5分。

(二)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差异分析

依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特点把幼儿教师的教龄划分为0}3年,4一10年,11年以上3个阶段。根据幼儿教师学历分布特点,将幼儿教师的学历分成中专或以下,大专,本科或以上3个学历段。根据幼儿教师所教年龄班的不同,将幼儿教师所教年龄班分成托班或小班,中班,大班或学前班3种。为了考察不同教龄、学历以及所教年龄班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总体的差异情况,本研究以教龄、学历和年龄班为自变量,以幼儿教师胜任力的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胜任力教龄和学历差异显著。这说明教龄和学历对幼儿教师的胜任力产生明显影响,所教年龄班的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对教龄的多重比较表明,工作3年以下的幼儿教师在胜任力上的得分均低于工作4-10年和11年以上的幼儿教师,工作4-10年的幼儿教师和工作11年以上的幼儿教师之间在胜任力上不存在差异。对学历的多重比较表明,学历为中专的幼儿教师在胜任力上的得分低于学历为本科的幼儿教师,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教师以及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教师之间胜任力差异不明显。另外研究还发现幼儿教师胜任力有随教龄增长和学历提高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幼儿教师胜任力类型分析

本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幼儿教师的胜任力类型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到三种幼儿教师胜任力类型。对这三种类型的方差分析表明,它们在各因素上的差异均十分显著(P<0.001)。这说明快速聚类分析的结果是合理的。我们将这三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综合发展型、平稳均衡型与知能整合型。所谓综合发展型指幼儿教师在胜任力的各个因素上得分高于另外两种类型,说明这种类型的幼儿教师在胜任力的各个方面均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共有130名幼儿教师属于此种类型,占教师总数的36.3% ;所谓平稳均衡型指幼儿教师在胜任力各个因素上的得分处于另外两种类型得分之间,说明这种类型的幼儿教师在胜任力的各个因素上的得分均处于中间状态,且都比较均衡,共有143名幼儿教师属于此种类型,占教师总数的39.9%;所谓知能整合型指幼儿教师在胜任力的各个因素上的得分基本是最低的,特别是在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整合提高,共有85名幼儿教师属于此种类型,占教师总数的23.8% o

四、讨论

(一)幼儿教师胜任力总体状况良好

从结果可以看出,幼儿教师在胜任力总分及各因素上的题均得分除知识经验和基础能力略低于4分外,其余均超过了4分,处于基本符合的状态,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较高,也反映出他们对所从事的幼教工作的态度是正面积极的。这与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网但也与部分研究结果存在不完全一致的地方门日19】。这种不一致可能与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分析视角不一致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研究工具等不同有一定的关系。

(二)不同教龄和学历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有所差异

幼儿教师胜任力存在教龄差异。一般公认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5个阶段: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能手,专家。0}3年教龄和4-v10年教龄大致分别属于新手阶段和进步的新手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工作3年以下比工作4一10年和工作11年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胜任力上要差,这说明处于新手阶段的幼儿教师在胜任力的许多方面还差强人意。

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学历差异显著。学历为中专的幼儿教师在胜任力上的得分低于学历为本科的幼儿教师,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教师以及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教师之间胜任力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学历差异越大,幼儿教师的胜任力差异越大。

这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基本一致,mn但也有与已有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如有研究表明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在年龄或学历上不存在明显差异[Iohp。我们以为幼儿教师的胜任力在学历方面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其职业特点及幼教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这只是一个推测,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的深人研究证实。

(三)幼儿教师胜任力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对幼儿教师胜任力类型的聚类分析表明幼儿教师胜任力可以分成综合发展型、平稳均衡型和知能整合型三种。其中综合发展型的幼儿教师在胜任力的各个因素上表现都优于其他类型的幼儿教师,在日常观察中我们也发现综合发展型的幼儿教师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的照顾孩子及家长工作等各个方面都比另两种类型的幼儿教师做得更出色,能更好的胜任工作。平稳均衡型的幼儿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现往往力求平稳,因此在工作中表现得中规中矩。而翅能整合型的幼儿教师往往在知识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基础能力也比较低,这可能与他们的理论性知识不能较好地转化为实践性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等有关。

五、提高幼儿教师胜任力的建议

如何促进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的提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也没有整体划一的演进历程,但至少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我们以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园本培训、行动研究及终身学习等途径有效提高其胜任力水平。

(一)园本培训

园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所在单位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来培训全园教师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形式。幼儿教师的园本培划“应该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各类研究、各种教学活动等都应充分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挖掘幼儿园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幼儿园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

(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其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行动研究的关键就是结合自己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高度重视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学习、研究,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把课题设计研究和自身的学习提高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实施自己的研究方案,并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展开教育实践探索研究的过程。

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4

1.1书写病历及查体并要求实习生在儿科实习期间完成15份不同病种的大病历,严格要求质量,而且要独立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儿科检查由于小儿不合作,难度大,系统地、正确地和灵活地掌握体格检查方法需要多次演练,因此作为带教老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并从点滴人手,点点滴滴所表现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时要求带教老师必须在现场进行指导,结束后带教老师给予总结。带教老师应对难掌握的操作,做到耐心指导,实习生反复训练、准确掌握。对实习生书写的每一份病历,开出的每一张处方,下的每一条医嘱都应在带教老师的监督下并认真进行批改,直到修改至合格为止。

1.2儿科工作繁重,临床带教老师的时间少,因此,要注重培养实习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动手能力,使实习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将临床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儿科常见疾病为为主要内容,围绕病例提出问题,让实习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再根据个体的不同制定诊疗计划和处理原则,围绕具体病例展开讨论,让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及经验与患儿的需求相结合运用于诊疗实践过程中。同时也注重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独立完成儿科常见操作,如腰椎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心肺复苏及心肺腹查体等操作。而带教老师努力给实习生提供机会,提高动手能力,增强责任感,提高实习生与患者的交流能力。

2.坚持教学查房

每周进行1-2次的教学大查房,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指定的高级职称人员对病区患者进行教学查房,同时各个带教小组长坚持日常教学查房。当遇见特殊及典型病例时随时进行教学查房,教学查房前向实习生布置讨论需要准备的理论知识,以此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还起到了督促学生预习的效果。通过教学查房,使学生了解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及内在联系,克服简单的思维方法阻碍学生在短期内不能全面认识常见病及多发病,通过鉴别诊断对各种疾病之间建立横向联系、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及发病季节对疾病的辩证的影响。进行教学查房时启发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对疾病的认识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通过教学查房,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让实习生了解国内外的新技术及新动向。

3.基本理论的学习

儿科病区对每一批毕业实习生开展每周一次的基本理论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设课目有儿科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规则、儿科常用药物特点、儿科液体疗法、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理、小儿惊厥的诊治、新生儿疾病的特点及护理等。实习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后,要求书写大病历,儿科病历有其特殊性,体格查体因患儿缺乏配合,要灵活掌握,小儿查体需要耐心和技巧,因此实习生入科后应尽早进行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的培训。另外儿科用药需谨慎对待,特别是使用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的药物更应谨慎。小儿腹泻患病率较高,严重者可危及婴幼儿生命,所以掌握液体疗法是抢救腹泻脱水患儿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新生儿疾病病情变化快,仅靠理论学习远远是不够的,通过基本理论教学实践课能使学生提高对儿科的兴趣,有利于进一步掌握儿科知识。

4.出科考试

儿科病区对入科实习的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出科考核,考核内容以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知识为主,考核合格者准予出科,不合格者进行补考,从而调动了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科实习生进入科室后要求每位学生认真记录查房时病人病情变化、医嘱执行及改医嘱理由、辅助检查情况、疑难病例讨论情况、参加教学查房的内容及体会,最后将其作为出科考核的依据之一。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际动手能力,我们将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在儿科实习结束的最后几天,给每位实习生各安排1名住患者,独立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要求监考老师按照评分要求打分,查体结束后书写一份大病历、下医嘱、作出临床初步诊断及制定治疗原则,最后进行儿科理论考试,同时进行评判总结。

5.结语

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教育 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88

科学教育不仅仅要面向小学中学的学生,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显得极为重要。对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兴趣,让幼儿园的孩子能够热爱科学,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但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忽略科学教育,或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无法接受科学知识,不仅没有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得他们对科学知识产生一种畏惧感。这就是教育手段不合理所导致的问题,所以在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找准方法。幼儿园的孩子大多是两岁至六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热爱游戏,据很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将知识融入进游戏中进行教育,孩子们会更容易接受且对于他们兴趣的激发更有帮助。那么将科学教育融入儿童游戏也是否可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现状

(一)科学教育形式单一,幼儿缺乏兴趣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鲜有幼师能够找到合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目前许多教育都只是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基础上。幼儿园的孩子活泼好动,热爱游戏,如果老师采取讲解的方式进行科学教育,孩子们愿不愿意听都值得商榷,除此之外,孩子即便听了,能不能听得懂也值得老师们关注。如果老师讲得过于深奥,孩子们更是觉得老师不知所云,这样一来,科学教育的效果必定不明显。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讲,灌输科学知识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激发兴趣,让他们在长大之后愿意去摸索科学知识,但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方式枯燥,直接打压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几乎为零,甚至可能对个别心理脆弱的孩子造成不良印象。幼儿园教育最为关键的是保护孩子的心灵,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育。

(二)教师的侧重点出现偏差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改革,也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是两岁至六岁,幼儿园的幼师也大多是年轻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他们是应试教育的高压产物,他们也就极有可能在教育过程中找不到好的方法而模仿他们小时候遇见的老师。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幼师在教学中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过于注重教育结果的考查,而不是注重教育过程。注重结果就可能带给幼儿园的孩子一定的压力,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甚至可能畏惧学习。科学教育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需要不断地深入,这也就表明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关注结果是行不通的,教学的重点应当且必须是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引导。

(三)缺乏对科学知识的童趣性处理

科学知识在有学习兴趣的幼儿眼中是十分有趣的,他们有学习的欲望,也愿意主动去查询相关知识。但实际上,在大部分幼儿眼中,科学知识相对比较乏味,所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将科学知识转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当前幼儿园教学中,很多老师因为不热爱自己的岗位,没有想办法去考虑改变教学模式,他们传统的将科学知识进行讲授,缺乏将科学知识的童趣化转变的过程,这就导致了教学的必然失败。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策略

(一)利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热爱游戏是天性,他们不愿意乖乖坐在教室里听取老师讲授知识,相反,如果将科学教育结合进游戏中,他们就会在愉快的游戏中接受科学知识。他们年龄小,激发兴趣比灌输知识重要得多,将科学知识融入进游戏中,老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灌输,孩子们也更容易接受,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会相应的浓厚起来。相比于传统的讲述来说,游戏化教学除了“听”之外,还有“看”和“做”的环节,对于学生而言更益于发散视野。

(二)利用游戏化教学,注重在教学中的引导

科学教育结合游戏教学较为关键的是老师要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幼师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教育,更在于兴趣的培养和潜力的开发,那么对于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而言,教学过程的引导工作比教学结果的考查更加重要。举个例子,影子的原理是光的沿直线传播,如果直接讲述这个原理,孩子们无法理解,所以老师可以在一个小区域内,诸如教室,组织学生玩手影游戏。在灯光下,手可以不断变化来在墙壁上映出不同的影子,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他们愿意进行游戏,也就愿意在游戏过程中听老师讲解。除此之外,如果天气晴朗,可以组织学生在操场上玩踩影子游戏,一方面可以做到科学教育游戏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可以多活动,感受阳光的温暖。

(三)将科学知识和儿童游戏相结合,进行多元化教学

科学知识大多深奥,很多较为深奥的知识幼师都未必能够理解,所以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童趣化是较为重要的工作,即是如何将科学知识和儿童游戏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在科学知识的选择上,一般而言,幼儿园有科学教材,但教材内容未必就十全十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其次是科学知识的改编,即将科学知识变为孩子们容易理解的游戏,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幼师可以一起讨论。第三就是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即不能单纯依靠讲述教学,也不能完全靠游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看、动手能力。

儿科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思维导图;护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79-02

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护生运用元认知和客观人力、物力资源高质量地获取和掌握护理服务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其构成要素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护理工作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培养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尽管思维导图在其他领域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护理教学中相关报道还不多。思维导图是运用形象思维构建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的图示化的学习方法,本研究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观察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成都大学医护学院2011级全日制三年护理专科学生,普通高考入学,二年级第二学期,随机选取30名,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0岁,最大22岁,平均年龄21.30岁。自愿填写两轮《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

2.研究方法。(1)“思维导图”相关知识的培训。课前对实验组人员进行培训,介绍“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了解“思维导图”的背景、起源、概念、意义和制图方法,展示“思维导图”的绘制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2)绘制儿科护理学思维导图。①确立绘制重点。根据《儿科护理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绘制思维导图。本学科涵盖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及疾病护理四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需要学生把握的学科概貌。儿童生长发育的常用监测指标是学科重点;儿童保健部分的婴儿喂养,特别是母乳喂养及人工喂养中的奶量的计算是重点;疾病预防部分中预防接种,特别是基础免疫是重点;疾病护理部分儿科“四大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小儿肺炎、小儿腹泻)是学科重点;新生儿疾病、胎儿血液循环、先天性心脏病是学生首次接触又相对陌生的内容,同时也是本学科的难点,需要更多地关注。通过有针对性的绘制学科整体思维导图、重点章节和新病种的详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本学科的整体框架和重难点。②案例选择。儿科“四大病”是《儿科护理学》疾病护理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对儿童身体和生命危害最大的病种,也是常见病、多发病,另外循环系统中的先天性心脏病是严重影响儿童生命质量的疾病。据此,在案例选择上,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五份教学病例,即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腹泻、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各一份,要求学生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每张导图要呈现出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拟定护理计划的整个思维过程。绘制导图后学生要经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阶段,不断改进、完善思维导图。案例选择的目的是通过绘制重点病种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用临床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促进新旧知识的融合,促进头脑风暴的产生。(3)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林毅、姜安丽研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要求实验组的护生在干预前、干预后分两次填写该量表。此量表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包含10项条目、信息能力包含11项条目、学习合作能力含有7项条目,共计28项条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每题的分值范围为1~5分,总分为28~140分,分值越高说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好。总量表Cronbach'sα为0.86。

3.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对原始数据进行录入,应用统计描述、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为P

二、结果

干预前、干预后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见表1。

干预后护生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得分及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

三、讨论

1.“思维导图”的概念和特征。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托尼・博赞创立的,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和左脑的逻辑思维功能,将大脑抽象的思维过程用形象的图像和文字记录下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大脑的创造潜能。“思维导图”以节点来代表一个概念、观点或想法,并以线段或弧线来连接它们,从而显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相关联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思维导图”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于图形中央;②主题的主干呈分支状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由此产生联想的连接线上的关键词构成,次主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与上一层次相连;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它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结构化,因此思维导图是一种能有效地提高护生利用元认知建构新知识的学习方法。

2.“思维导图”教学法对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表1显示:护生思维导图教学法干预前与干预后对比,其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信息能力与学习合作能力变化更为显著(P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知识体系特点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儿科护理学》相关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整理知识,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同时,此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小组协作学习的可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尽管思维导图教学法有很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课时数少,学科内容多,学生对相关内容把握不够深入,加之仅选择性地绘制部分章节的思维导图,所以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略显肤浅,知识点的链接有待提高,这是以后教学工作应该加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林毅.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8-130.

[2]易红,王晓茜,等.“思维导图”在中医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12):93-95.

[3]姜安丽,林毅.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