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例6篇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急性脑出血;心理;并发症

急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均造成严重的威胁[1]。患者多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并发症也较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的降 低[2]。本研究探讨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心理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出血诊疗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并均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其中干预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4.3±5.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46 h,平均(27.5±6.2)h。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64.6±5.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5~48 h,平均(27.8±6.4)h。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急性期: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要保持患者良好的,可将床头抬高15°~30°,翻身1次/2 h,肢体保持在功能位,防止关节脱位的发生;指导患者家属对患侧肢体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营养性或废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指导家属活动患者的关节,以促进患侧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防止出现关节挛缩,本着由近至远、幅度由小至大的原则进行[4]。②恢复期:由于急性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患者清醒后会出现焦虑、恐惧、绝望的心理情绪,导致情绪低落,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讲解病情,并告诉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后,病情是可以明显好转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指导患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包括翻身、上举、床上桥式运动等,10 min/次,2次/d。指导并鼓励患者尽可能的自己做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比如坐起、洗漱、进食、入厕以及穿脱衣服等,有效的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5]。

1.3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况:分别在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的焦虑与抑郁状况,得分越高,焦虑与抑郁情况越严重。②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并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以P

2 结果

2.1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SAS、SD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并发症发生明显降低(16.67%VS 4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发生急性脑出血后,患者对突然发生的肢体功能障碍难以接受,导致情绪低落,难以配合治疗和护理,甚至拒绝治疗,对治疗效果以及后期的康复均造成严重的影响[6-7]。研究显示[8],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SAS、SD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华莎,冯娟.脑出血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9):572-573.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6,29(6):378-379.

[3]林敏,邹少娜.小量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2):1442-1444.

[4]张朝霞,陈玉丰,曾国华等.脑卒中后抑郁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1):1908-1909.

[5]林义清,苏建红,叶小香.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脑出血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J].当代护士,2014,21(6):41-43.

[6]尹小燕.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7(3):29-30.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措施

当前,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变化,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不断攀升。怎样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例,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成为了我院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重点。我院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方式主要是开颅血肿清除术,并配合优质、合理的护理措施,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2月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段在3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1岁。患者全部都具有高血压病史,出血量达到了25―115mL,出血部位主要是:基底节出血29例;脑室14例,额叶出血11例,脑干出血6例。

2 护理措施

高血压患者的普遍年龄较大,并发症状较多,并发症的产生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严重的话会出现生命危险。为了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产生率,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术后护理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手术后全面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重点监护患者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每15―30min测量一次,并真实记载,生命体征稳定后只需要每2h监测一次记载一次。若出现脉搏呼吸变慢、血压突然升高则预示着颅血压升高;若出现脉搏呼吸加快、血压骤降则预示着血容量不够,颅内压较低。出现以上现象护理人员必须立刻告知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值得注意的是血压变化情况,若血压高于150/100mmHg必须马上告知医生,遵照医嘱指导患者服用降压药。

2.2 引流管的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都留置脑引流管,从而确保引流管畅通,防止引流管脱落、梗阻、压折。仔细查看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流量,并如实记录。观察引流口纱布是否出现渗血、渗液,确保伤口干净干燥,勤更换。每天按时更换无菌引流瓶。引流管上端必须高于引流口开口处固定,确保颅血压正常,避免出现低颅压症。针对那些具有头痛、呕吐症状的患者都必须根据引流液性质、量,适当调整高度。根据引流是否通畅来判断是否出现了颅血压降低或血块堵塞的症状,若出现了堵塞的症状即可使用尿激酶 2IU溶于20mLs生理盐水注入导管溶解[1]。

2.3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清除口腔内分泌物,确保口腔干净,防止口腔内细菌感染或肺部并发症状出现。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是否出现溃疡出血情况,若出现溃疡糜烂的症状可采用2%龙胆紫、冰硼散;若牙龈出血可使用1%碘甘油。口唇干裂可使用涂甘油或石蜡油[2]。意识模糊的患者使用口腔呼吸时,为了防止口腔黏膜干燥最好采用双层湿纱布覆盖口唇。

2.4 皮肤护理

手术后意识模糊的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不能自己翻身,另外手术后患者身体较差,因此皮肤抵抗能力下降,极易患上褥疮。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确保患者床单干净整洁。每隔2h帮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骨突处皮肤最好采用软气垫垫好,以防止褥疮的产生。

2.5 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需要注重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及时掌握其心理变化及情感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另外患者担忧自己日后生活自理问题,常常产生恐慌无措的心理压力,需要医护人员多沟通、耐心讲解、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关爱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尽心解决病人摆脱困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患者对医护的信任,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护理,今早康复出院。

3 结果

经过有效、细致的护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6例死亡,4例未痊愈而主动出院,其余50例患者痊愈,病死率16.6%,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4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年龄一般较大,且并发症较多,并发症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严重时会出现生命危机。而全面的病情观察、有效地控制血压,加强引流管、口腔、皮肤及心理护理,并重视对患者进行出院宣教等护理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3

当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处于发作期时,患者通常需及时展开急救护理措施,有助于挽救患者生命。为总结适合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能促使其疾病转归的最佳急救护理措施,笔者以63例于2014年12月-2016年05月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进入我院进行急救的患者为对象,分组后施予不同干预手段,期待有效提升患者急救质量及护理效果。

1.对象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4年12月-2016年05月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进入我院进行急救的63例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n=33例,本组性别比17(男):16(女);年龄介于31岁至80岁,其平均值(50.3±8.8)岁,本组内行综合性的急救护理措施。常规组:n=30例,本组性别比16(男):14(女);年龄介于30岁至79岁,其平均值(51.1±8.0)岁,本组内行基础性救护措施,对照两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病例信息,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本组内行基础性救护措施:予以影像学诊断,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脑出血现象,并连接专业监测设备,并对患者血压值、血糖值等指标进行测定。

1.2.2 观察组

本组内行综合性的急救护理措施:(1)接诊护理。接诊后,接诊护士要及时联系急救科医师,并准备各种抢救设备与药品,对患者发作时间、临床表现、院前处理措施以及生命体征等进行询问和观察。(2)准确评估病情。查看患者临床表现,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无力、意识障碍、肢体麻木、血压异常、恶心呕吐以及呼吸急促等问题,如果患者出现窒息现象,需观察其颅内压是否出现增高迹象,避免疾病再次发作。(3)急救护理。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判断,若其意识清醒,需对患者临床表现及发作时间等信息进行详细询问;若患者认知障碍,需对其气道组织通常情况进行观察,并查看口腔、鼻腔中是否出现呕吐物或者分泌物,酌情对异物进行抽吸,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具体流程如下:首先,连接专业监测设备后,给予患者创建呼吸通道,并适当抬升患者床头高度,使其头部侧偏,再予以加压给氧。其次,创建静脉通路,对患者颅内压指数进行有效控制,并予以输注胰岛素等相关药品,并对其给药速率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患者血压值低于140/90mmHg,空腹血糖值介于6.1mmol/l至11.1mmol/l之间。再次,当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后,需嘱咐患者坚持卧床休息,鼓励患者进食清淡、低盐以及低脂类流食,加大温水、新鲜瓜果摄入量,确保进食营养的均衡性,防止便秘症状出现。与此同时,嘱咐患者严格戒烟、禁酒,除了要对体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外,还要适当加大运动力度,避免出现三高症状[1]。最后,患者发病后,其语言功能以及吞咽功能都会受损,因此需要指导患者加强语言功能以及吞咽功能锻炼,包括闭合唇以及舌运动等项目,以改善其急救后恢复质量。

1.3 效果评估

选择WHO生活质量表[2]对两组入选对象生活质量进行准确评估。

1.4 临床数据统计

本次所选软件的版本是SPSS20.0,对文中涉及到的各项计量数据,选“(x±s)”代表;在分析文中相关计数资料时,予以“χ2”检验。此外,在检验文中计量资料时,以“t”进行。通过客观对照两组入选对象相关数据信息,若结果有差距,表明(P

2.结果

施行两种干预措施后,常规组治愈率76.67%(23/30),观察组93.94%(31/33)(P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有“反复发作”特征,被临床称作“TIA”,该病症发作期病情严重,诱发因素以局灶性的脑缺血现象为主,发作时间通常为1d内,但是会有反复发作行为出现,若不加以救护,极易诱发脑卒中,甚至死亡,所以加强综合性急救护理是挽救其生命、改善患者转归条件的基础性前提与重要手段[3]。一般而言,患者疾病发作后,其智力水平、语言能力、运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会受损,因此在急救护理工作中,需加强综合性的干预,做好接诊护理、病情评估以及急救护理等措施,再根据医嘱准确用药,有助于提升患者急救效

果,改善其生活质量[4]。此次研究施行两种干预措施后,观察组内治愈率93.94%(31/33)优于常规组76.67%(23/30)(P

综上所述,当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处于发作期时,其病情十分严重,为改善其预后,建议落实综合性的急救护理措施,通过提升患者急救效果,从而进一步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林,魏衡,许康,等.应用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卒中事件发生风险[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02):122-125.

[2]刘芳,杨倩倩,杨莘,等.重症脑缺血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护理实践与依据[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9):974-978.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脑血栓;依达拉奉;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56-01

脑栓塞是由于血液中的存在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导致血管阻塞,当侧枝循环供血不足时,导致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通过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手段对脑血栓形成进行治疗有着良好的效果。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将2009年6月――2011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治疗药物和护理方法进行治疗,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观察与护理干预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全部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2]。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合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54-80岁,平均(646±89)岁;对照组患者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55-81岁,平均(657±7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60mg/次,每日2次,静脉滴注,14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进行治疗,075mg/次,每日1次,静脉滴注,14d为一疗程。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生命体征与日常生活是否得到改善。

13 护理措施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措施如下: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耐心热情地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心,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使其对恢复治疗的信心,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增强恢复效果。脑血栓患者易产生悲观、烦躁等不良情绪,医务人员积极和患者进行交流,引导其树立生活的信心,消除其不良情绪。基础护理:病房要保持安静,温度和适度适宜,通风;患者的受压部位要托以棉垫,给患者勤翻身变换,给患者每日按摩2次,防止其出现关节强直;加强患者口腔护理,每日早晚八点各进行一次口腔护理,做好口、咽部清洁消毒,防止患者出现口腔感染;饮食护理:患者应该少食多餐,合理膳食,合理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适量食用流质食物,防止便秘;康复运动:对于存在机体功能障碍患者,护士应积极引导患者尽早开展机体康复锻炼,这能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站立、散步、伸展等。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多进行基本的开口及伸舌训练,锻炼其面部和口腔的肌肉,然后指导患者练习发声,循序渐进,叮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说话,增强患者的应答能力。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引导患者绷紧双腿、放松后,足尖尽量上翘、放松,深呼吸。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定期复查,以观察恢复情况,如有不良情况及时进行治疗,避免意外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

2 结 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临床症状得到了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两组患者治疗前ADL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别,两组患者治疗后其ADL评分均有提升。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为6327±1067,对照组的ADL评分为4524±956,观察组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5511,P

3 讨 论

早期的脑血栓主要治疗手段为以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栓的影响,保证脑部血流供应,该方法虽然能够部分脑出血症状,但血栓仍然存在,患者仍有可能发生脑血栓。因此,溶栓治疗受到越来越多治疗方案的关注,通过溶栓治疗消除脑血栓根本病因,避免再次发生脑血管阻塞,减少脑神经细胞的死亡,以达到最后的治疗效果。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临床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塞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使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A含量较甘油对照组明显升高。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本组通过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并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取的良好的效果,观察组的ADL评分为6327±1067,对照组的ADL评分为4524±956,观察组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因此依拉达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配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齐连生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0,16(10):50

[2] 高凤荣,赵彤健康宣教对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6,22(9):55-56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追踪方法学;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4(b)-0186-04

Nursing effect of tracking method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AN Bao-zhen LI Xue-ming WANG Xue-p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He Xian Memorial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t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tracking methodology for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tervention.Methods Lines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12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neurology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6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using tracking methodology,on the basis of postoperative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the nursing job satisfaction,to the knowledge level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rate of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complication rat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97% (58/60) and 3% (2/60),control group were 83% (50/60) and 13% (8/60) respectively;both comparativ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words]Tracer Methodology;Ischemic cerabrovascular diseases;Interventional therapy;Effect

缺血性X血管病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以其有效、安全、微创、损伤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脑部正常功能,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3]。虽然血管内介入治疗术效果显著,但其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护理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4]。追踪方法学是一种过程管理的新方法,注重系统流程的改进,强调过程分析,旨在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5]。为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患者入院时均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6],入院后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纳入标准:①经介入治疗后,能配合完成本研究的调查项目;②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病变者。120例患者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54~78岁,平均(61.5±4.1)岁。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术后常规护理。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和正常温度,给予患者常规的对症、心理及饮食方面的护理,给予必要的健康宣教。定期调整患者卧床姿势,定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将变化详细记录。

1.2.2实验组

在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成立追踪小组 由病区护士长、护理组长及老年资的护士共8人组成追踪小组,由护士长担任追踪小组组长。

1.2.2.2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的个案追踪 查找过往2年在我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且术后发生严重的常见并发症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3例进行个案追踪。采用查阅病历、与患者及医务人员交谈、现场观察等方法进行追踪。3例患者中,发生严重的皮下血肿及灌注过度综合征1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例,发生脑出血1例。追踪这些个案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皮下血肿:主要为术后压迫的位置偏移或压迫时间不足所致。②灌注过度综合征:脑动脉的重度狭窄经介入治疗突然被解除后,患者脑血流量同侧增加明显,并且超出脑组织的正常代谢需要所致。③下肢静脉血栓:由于下肢制动或活动障碍或患者的凝血机制受阻,血流减慢进而导致血栓形成。④脑出血:发生在年老伴有明显高血压,接受溶栓治疗后的患者,用力排便、情绪激动等可能是其诱因。

1.2.2.3系统追踪 在个案追踪的基础上,确定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的系统追踪的主要内容。①病区内是否已制订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措施及评估标准;②病区内是否已建立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③护士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及评估标准是否能熟练掌握及运用;④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是否足够;⑤医生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否认同与支持。系统追踪结果为。①病区内已制订部分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但还有部分术后并发症的评估标准未制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干预措施未形成规范;②病区未建立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③部分护士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及预防措施未能熟练掌握及运用;④对患者及家属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及沟通交流还未足够;⑤医生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是认同的,但实际工作中的支持力度不足。

1.2.2.4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①根据个案追踪拟定干预措施。根据以上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生原因的个案追踪结果,拟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预防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a.皮下血肿:介入术后拔管时采用指压止血法以防止穿刺点出血,止血后再采用弹力绷带“8”字法进行穿刺点包扎,并可配合1~1.5 kg砂袋压迫止血。拔管后6~8 h,患者穿刺侧肢体应完全制动,同时禁止患者在非手术侧肢体做屈髋、膝等活动。b.灌注过度综合征:密切监测及有效控制血压是预防的关键。颈动脉支架植入者,血压控制在120~130/60~80 mmHg;颅内段血管支架植入者,血压控制在110~120/60~80 mmHg;对患者术后24~48 h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动态监测,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的准备。c.下肢静脉血栓:注意观察患者的肢端血运,定时监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变化及频率,为患者翻身,1次/2 h,为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d.脑出血: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知识宣教,减少、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情绪激动、咳嗽、打喷嚏等。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神经功能、瞳孔、意识等变化,必要时按医嘱予以脱水治疗等以对血压进行适当控制。②根据系统追踪完善评估标准和加强护理薄弱环节。建立及完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预防措施及术后护理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及如何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对未能熟练掌握及运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评估标准及预防措施的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务必使每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及运用;实行医护联合查房,增进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争取医生的最大支持。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出院前,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观察及统计。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满意。采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总分为100分,>90分表示完全掌握,60~90分表示部分掌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中满意占80%,基本满意17%,总满意率为9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中满意占31%,基本满意52%,总满意率为83%,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愈率58%,好转率38%,无效率3%为无效;对照组治愈率35%,好转率52%,无效率13%。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追踪方法学的护理效果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常规护理模式的内容比较简单,并没有体现出个性化、针对性强和具体的评价程序和护理评估,容易让护理人员的思维形成以疾病为中心的固定模式[7]。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加强各项护理细节的质量控制,是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方法[8-9]。通过表1、2可以看出,本研究根据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完善有关护理评估标准和加强护理薄弱环节,使护士能做到前瞻性护理,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沟通和深入细致的知识宣教,能全方位掌握患者的情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医疗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在护理工作中根据个案追踪拟定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可优化护理细节,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消除不良情绪,p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意义重大[10-11],使护理更科学性,更完善。

3.2追踪方法学护理的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术后的护理工作会对患者预后造成直接影响[12]。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介入治疗通过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在最短时间内重建患者相关血管的血液循环,术后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可提升患者身体素质,提高治疗效果[13-16]。表3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能提高患者的疾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保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段金风.质量控制理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6-8.

[2]刘亚红,徐格林,许亮,等.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63-64.

[3]李生,李宝民,曹向宇,等.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1):30-32.

[4]曾晓明,胡芳芳,胡静珊.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 14(34):191-192.

[5]王海蓉,邱服斌,张爱琳.追踪方法学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2C):551.

[6]万鸿平,邓小容,杜敏,等.支架植入与药物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评估[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52-53.

[7]郭小玲,刘继民,顾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3, 20(24):3830-3832.

[8]郭小妹,陈新兰.追踪方法学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跌倒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24):136-138.

[9]陆世清.循证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8):3077-3078.

[10]黄敬.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效果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167-169.

[11]王艳芹,张晶晶,陆静.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研究,2016,24(3):131-132.

[12]张燕.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5,23(3):249-250.

[13]郭敏,候汇娟,张娜.PDCA循环管理在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5,29(19):8-9.

[14]杨波,曾玲莉.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2-44.

[15]O′Connor RE,Brady W,Brooks SC,et al.Part 10:acute coronary syndromes: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787-S817.

脑干出血护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 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特点;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088-02

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 DTIH)发生率占头部外伤的2.6%~9.7%,占颅内血肿患者的7.0%~10.5%,病死率可高达22%~50%[1-2]。本文回顾性分析DTIH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护理干预对DTIH结局的影响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入我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328例,其中,男211例,女117例;年龄17~71岁,平均(46.2±14.3)岁;其中车祸伤191例、坠落伤62例、后仰跌倒伤42例,打架伤及头部33例;受伤着力点在额颞部171例、顶枕部112例、后枕部45例;GCS评分4~14分,平均(8.8±2.4)分;DTIH诊断依据头颅CT结果:头部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开始出现颅内血肿。

1.2 DTIH的护理干预

2009年1~6月间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颅脑损伤的护理措施,而7~12月间的患者则在以上基础上采用针对DTIH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病原因、受伤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水平相当(P

针对DTIH的护理措施主要是病情的观察,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病情观察的主要措施包括:①意识的观察,患者在一度烦躁不安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在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或患者由非昏迷状态转为昏迷状态,或昏迷程度加深,均提示迟发性血肿的可能;②生命体征的观察,DTIH可引起的脑内压增高和脑疝,致生命体征改变,早期表现为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脉搏及呼吸变慢;③神经体征变化的观察,DTIH可加重原有神经体征,或引起新的神经体征;④脑内压的观察,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可加重或引起脑内压的增高,主要表现为头痛加重、频繁呕吐、烦躁不安。一旦怀疑DTIH,立刻汇报医生,行CT检查。DTIH确诊后,则采用颅内血肿的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连续变量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临床特点分析

本组328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DTIH共31例,发生率为9.5%。31例DTIH患者血肿出现时间:伤后24 h内出现25例,占80.6%;伤后24~72 h出现4例,占12.9%;伤后72 h~1周出现2例,占6.4%。可见DTIH多发生在颅脑损伤后72 h内,伤后24 h内发生率最高。31例DTIH患者中,其年龄和GCS评分均要高于无DTIH的患者,见表1。因此高龄和危重病情的颅脑损伤患者易发DTIH,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和患者的致病原因和受力部位无关。31例DTIH患者中,4例出现脑疝抢救无效死亡、3例呈植物状态为脑死亡、其余24例均治愈,死亡率为22.6%。发生死亡的DTIH患者年龄、GCS评分和中线移位程度>5 mm的比例均要高于生存组,见表2。因此高龄、危重病情和CT中线移位程度>5 mm是影响DTIH预后的危险因素。

表1影响DTIH发病相关危险因素(x±s)

表2影响DTIH预后相关危险因素(x±s)

*中线移位程度5 mm

2.2 护理干预对DTIH的影响

经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除DTIH的发病率基本不变外,DTIH的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GCS评分上升、CT血肿量下降,详见表3。结果提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DTIH的病情,降低其死亡率。

表3护理干预对DTIH的影响

3讨论

DTIH产生的机制与低氧、低血压、继发性损害、凝血功能障碍或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有关,而早期大量使用脱水剂、过度通气及降低颅内压对DTIH的形成有促进作用。DTIH是颅脑外科比较常见的临床疾患,随着CT的普及,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及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本组显示328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DTIH共31例,发生率为9.5%,和大都数临床报道结果相似。临床特点分析显示DTIH血肿出现时间伤后24 h内发生率最高,72 h内仍有一定的发生率,并且可以一直持续到1周左右的时间出现。好发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和GCS评分低的高危患者易发DTIH。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则显示高龄、高危患者和CT中线移位程度>5 mm是影响DTIH预后的危险因素。掌握发病和预后特点对DTIH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降低DTI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此本组在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要是进行积极的病情观察,及早发现可疑征象。本组主要从意识、生命体征、神经体征和脑内压四个方面进行病情观察。笔者的体会是一般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防止重要病情变化的遗漏。当然结合DTIH的临床特点,其高发时间段为在伤后24 h内。因此对于初入院的患者更应加强病情观察的力度。而文献报道[3]除了做好病情观察外,伤后6 h应再次做头颅CT扫描,从而减少病情观察的遗漏。另外,好发因素和预后因素的临床特点分析也提示,对于高龄、高危患者和CT影像学障碍更为明显的应加强病情观察。通过以上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观察,本组除DTIH的发病率基本不变外,死亡率较对照组下降、GCS评分上升、CT血肿量下降,结果提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改善DTIH的病情,降低其死亡率。

另外,杨朔等[4-5]也有报道表明短间隔、小剂量应用甘露醇能有效降低DTIH的发生率。这提示如果病情许可,甘露醇静滴治疗滴速的调节上可以适当放慢,从而减少DTIH的发生。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颅脑损伤后可能会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高龄和高危患者易发,高龄、高危患者和CT严重程度明显者预后更差;而护理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病情,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Summers LE, Mascott CR. Delayed epidural hematoma: Presentation in a pediatric patient [J]. J La StateMed Soc, 2001, 153 (2) : 81- 84.

[2]夏骏,陈廷均,王成林,等.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72例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08,9(4):258-259.

[3]王茂武,傅建华.45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治分析[J].广州医药.2009,40(4):10-11.

[4]杨朔,文上康,许秋常,等.甘露醇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6):62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