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句范例6篇

屈原名句范文1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5、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8、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9、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

10、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11、乐莫乐兮新相知。

1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3、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14、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15、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16、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1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1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9、买骏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2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1、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放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22、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名句范文2

1、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4、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5、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6、归来兮!不可久淫些。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7、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8、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9、归来兮!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10、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11、闭心自慎,终不失过。

1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3、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 屈原名句

14、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15、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16、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 屈原名句

17、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18、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19、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屈原语录

20、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 屈原名言

21、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22、路慢慢其修远兮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3、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

24、归来兮!恐自遗贼些。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25、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26、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

27、”巫阳焉乃下招曰魂兮归来! —— 屈原名句

28、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29、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30、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31、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32、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

3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34、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

35、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 屈原名句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数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

3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8、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39、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40、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41、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42、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 屈原名言

43、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44、雄虺九首,往来倏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 屈原语录

4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46、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47、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48、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49、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 屈原名言

50、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5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52、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名句范文3

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战国时期,楚怀王与顷襄王轻信谗言,两次放逐屈原,于是投靠秦国,却造了亡国之运。屈原眼睁睁地看着秦国灭楚国,却无能为力,因痛不欲生,便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自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年轻一代却很少有人知道,屈原为后人留下的一本著作——楚辞,更没有人知道楚辞里的一句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的意思是:路程漫漫又长又远,我还要上天下地去求索。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反复琢磨,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知识的路很长很长,我上天下地也还有很多要学。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很深。不管是学习上,还有生活中,我仍记忆犹新的事是刚上小学的时候,我特别懒,不爱学习,每节课的课间,走廊上总少不了我的身影。而我当时的同桌却不同,她是个文静又爱学习的女孩子,不管周围多吵,对她刚柔多大,她也总能克制自己,安安静静的坐在位置上写作业,所以他的成绩一直稳居班级第二。

我很佩服她这样的学习精神,于是向她请教学习方法。她也一点都不隐瞒,全盘托出。她说:学习就是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的。从那以后,我野开始刻苦读书,课间的走廊再无我的身影,而课间的教室也随之多了一人。我一碰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问老师,一个题没有解决便觉得难受。后来,我的成绩也在预料之下的冲上了前三……

屈原的这种精神,多么令我们佩服啊!正是这种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屈原一直被后人铭记,“屈原”也成了一个永垂不朽的名字。

屈原名句范文4

屈原是世界四大名人之一,我们作为屈原的后代,应该对他有所了解。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屈原的故事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1千百年来,屈原伟大的爱国情怀,不朽的传世楚辞和永恒的求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读着世人为屈原所作的颂歌,吟着流传千古的屈子诗篇,一个胸襟如海,才思如江,品德如星的屈原形象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了。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海一般博大的胸怀。海之博大,包容涓滴。即使才能得不到认可,他也从未自弃过。黑暗当道下,屈原身为国臣,心系人民,可悲的是楚怀王不识他一片赤胆忠心,听信谗言将他流放。但屈原以超人的胸怀容纳了这一切不公,将悲愤苦楚深埋于心,继续反抗着黑暗势力。当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绝望地抱石自投汩罗江,以满腔赤诚来祭奠那沦丧的故土。他死了,但他的精神不灭,他的死即是他的永生!他抱石投江的那一刻,江水一定是滚烫的,它因屈原滚烫的赤子之心而沸腾!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江一般奔涌的才思。江之奔腾,诗情不息。在流放途中,屈原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化为创作的源泉,吟出了震古烁今的伟大诗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字字珠玑,篇篇精华,代代传唱。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中,屈原的诗篇永远是熠熠生辉的经典,世代吟诵,传承不息。一字一句,无不凝聚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担忧,无不彰示着他高洁不屈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句句隽永,发人深省,励人奋进。

读屈原,我感受到他星一般闪耀的品德。星之璀璨,光耀寰宇。小人满朝,黑暗当道中,屈原勇敢地与奸臣作斗争,宁死不屈,他那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无二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一如灿烂的星辉,照亮了漆黑的夜空,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过去的黑暗岁月里,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伟大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一步一步走向光明。敌人的铁蹄下我们没有屈服,布满硝烟的大地上,正悄悄绽放着复兴之花,屈子精神就是那高悬的明星,成为华夏儿女在黑夜中前行的指引。

“诗人浩气,报国凌云志。朝政乱权倾欲第,虽死犹荣青史。离骚煜世名诗,满腔血世人知世代后人祭奠,年年端午圆时。”读着这颂歌,我的心有如被汨罗江水涤净了,只是对屈原的怀念和景仰,却愈加深了。读屈子高山景行,仰屈子诗魂风采,吟屈子煜世名诗,传屈子爱国精神,扬屈子高洁品行。我读着屈原,感受着屈原,景仰着屈原,并将一直读下去,感受下去,景仰下去。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2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3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4在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慢慢独行,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的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碎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为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江的波浪,随着江水流淌了千年,滋润了一个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的仁人志士,在求生不能的时候,便很重视死亡的权利,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活着,不如选择死亡。事实上,死亡也是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君沉汨罗,至今已有两千余载,或许他的尸骨早已销失匿迹,但他的不屈和衷心在龙舟粽子锣鼓中穿行了千年,必将悠悠不断。

由屈原含愤投江之举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失去生命,但绝不能失去尊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心中一直追求的生的意义。

乌江畔,他完全有机会偷生,只要他渡过乌江,便可以保留住性命,可他没有,决然选择自刎,剑滑过他的颈脖,没有丝毫犹豫,顿时鲜血如火红的花瓣洒到刘邦的身上,他笑了,或许有许多的人认为这是傻瓜,莽夫之举,但他永远都不会后悔,因为死是他此刻最值得骄傲的我事,他的死庄重而高调。

尊严是一个人或者最起码应该有的东西,他比黄金还重要,他比官爵更重要,他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坚信,尊严将是一个人成为仁的重要前提,只有重视尊严,才能在事业上,亲情上,亦或是爱情上成为一个成功者,倘若没有尊严,那么一切都将是空谈。

一个名族的尊严更为重要。面对外辱,中国人不卑不吭,从来没有人屈服过,1937年,日本挑战了整个中国的尊严,然而中国并没有屈服,尽管当时人力物力都处于极度匮乏的,中国人依然捍卫自己的名族的尊严,于是中国胜利了。现在,面对钓鱼山问题,日本仍然不肯罢休,经荒诞的想到要用钱来买领土。政府已联合发表声明,如果日本仍然不放手,中国将会采取措施,后果由日方一力承担。中国的尊严不能失,中国人也不允许。

我们要捍卫我们的民族尊严!

屈原的故事的读书心得5空气开始凝固,风欲呼不能。

你最终还是来到了汨罗江岸,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你的心在滴血,不平的遭遇,不公平的议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你最终选择了与日月争辉,和天地共存。

用尽力气,抹不去你悲伤的回忆。你—屈原,楚怀王的左膀,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想当年,你是多么的精明强干。你是多么的能言善辩,你又是多么的明子制乱。现在你却安静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以小人之语旁君子之为,他们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于是你,被疏远了。

在寂寞的风中,你在行走,伴随着夜的精魂。你赋《离骚》,写下了内心的困苦和悲愤;亦余心之所善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是的,没想到当年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却一败涂地。

风,还是很寂寞,在云中翻过的是月的清波。

你正直前行,你竭尽忠智!但你终日被诽,你心里怎能无怨无悔呢?

理智是冰冷的慰藉。你最终选择了与汨罗江为伴。这一天你站在汨罗江口,颜色憔悴,面容枯槁。就连渔夫也能看出你心中的那股不平之气。当他问你为何出现在此时,你终于道出了心中的不快: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以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这就是你,今大地为之自豪的脊梁。

你,就在这一年,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既然匆匆地来,为何不匆匆地去?

屈原名句范文5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人物,屈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本文主要从终其一生的“美政理想”和巍巍人格的世界影响两大方面走近屈原,着重分析了《橘颂》的内涵意蕴,深入挖掘了诗人在文本中托物言志所寄托的高尚人格理想。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后人常常将《诗经》与《楚辞》并举,将它们并称为“”,分别代表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创作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屈原,通过对诗歌《橘颂》的感悟,来深入解读诗人内心矢志不渝的人格理想。

一、走近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美政”理想

纵观屈原的一生,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在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楚怀王曾让他参与图议国家大事,“造为宪令”,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变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贵族子兰和南后郑袖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不加明辨是非的楚怀王便“怒而疏屈原”,这使得怀有“美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在外交方面,屈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楚怀王曾经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两度出使齐国。后来,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亏。不久,秦昭王想要拉拢楚国,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谏,陈述利害,楚怀王非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此时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当他接连听到怀王客死秦国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以表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始终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二)世界影响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屈原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20世纪中叶屈原研究走进西方高等学府,叩开知名学者的斋门,磁石般地吸引他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目前,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士·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代表的西方式,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其中一些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到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传播。

二、文本意蕴

(一)解题

“颂”是一种诗体,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盛产橘子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的生长习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才能结出又甜又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到北方,就只能吃到又苦又涩的橘子了。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来看,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然而对于深深热爱故国故土的作者屈原看来,橘树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恰恰可以作为自己砥砺志节的榜样,所以,在被逐出郢都,放逐期间,诗人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另外,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咏物诗,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咏物诗之祖”,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

(二)内蕴

从全篇结构来看,全诗结构很清晰,可以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诗中前三句,在诗人的笔下开篇立意,不同凡响,似乎使读者看到了一株坚挺的橘树,傲然屹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根深深地扎在南国故土上,那凌空而立的坚强意志、那受命不迁的坚定神采,都会使人内心升起无限的敬意。橘树是令人可敬的,橘树又是俊美可亲的。接下来诗人以精工的笔致,为读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橘树形象。

在诗人笔下描写了橘树的根、叶、花、枝、棘、果这六个方面。橘树的根——深,表现了橘树生长在南国的坚定不移;橘树的叶——绿,表现了橘树生长得生机勃勃;橘树的花——素,表现了橘树的花正在蓬勃开放;橘树的枝——曾,这是一个通假字,通“层”,表现出橘树生长得枝繁叶茂;橘树的棘——剡,表现出橘树自身具有防范侵害的能力;橘树的果实——抟,表现出橘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指出,橘树所贡献给人类的,是无数“青黄杂糅”、“精色内白”、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如此“纷?宜修”,如此“???怀蟆保?绱丝巴写笕危?梢运担?诿恳桓鲎掷镄屑洌?寄芰钊饲苛业馗惺艿绞?硕宰婀?昂蠡始问鳌钡囊黄?院馈⒃廾乐?椤

第二部分,热情讴歌了橘树独立不迁的内在品质。

诗人赞美橘树,年岁虽少,却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等它长大以后,更是“廓其无求”即胸怀广阔,无所欲求,“横而不流”即醒世独立,内心坚定,不随波逐流,“闭心自慎”即清心自守,谨慎自重,始终也不犯错误,“秉德无私”即坚持公正无私的品行,立于天地间,“淑离不淫、梗其有理”,更加表现出橘树秉性善良、从不放纵的高风亮节。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橘树内在品质的倾心赞美。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那么,诗人是怎样将“橘树”和“我”联系起来的呢?诗人用“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作为实现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橘树也依然郁郁葱葱,绝不肯向严寒屈服。在这里,面对严寒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面对严峻的岁月,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叠印在一起了。诗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常相为伴,永远相守。

而后诗人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使全诗境界得到了升华——橘树的精神堪比商末的贤士伯夷,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文中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高高印在历史的天幕上了。

纵观全诗,这首诗既是描写橘树,又是表达自己的理想,写物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诗中的描写未脱离橘树的特点,却又不局限于橘树,而是把橘树拟人化了——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独立不移,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屈原赞美橘树,实际上寄寓着自己人格的修养。作为一个追求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屈原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橘颂》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此后,南国之橘便因蕴含了仁人志士“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尤其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也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强.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6.

[2]聂石樵.屈原论稿.中华书局,2010.5.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陆游到屈原.济南出版社,2008.4.

屈原名句范文6

作者简介:赵雨(1974- ),男,满族,辽宁沈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春,130012。

摘要:屈原后期的生命哲学较《离骚》阶段有明显的发展变化,《远游》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品,表达了屈原晚年对超验的自由生命境界的追寻。《远游》诗中的“来者吾不闻”、“求正气之所由”、“贵真人之休德”、“与化去而不见”、“审壹气之合德”、“与泰初而为邻”等词句,历来歧说较多,需要结合屈原晚期生命哲学的特征重新理解。

关键词:《远游》;生命境界;疑难词句

中图分类号:I207.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2-0031-05

《远游》是屈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刘向辑、王逸增补的《楚辞》中,排序在第五篇。后来晁补之重编《楚辞》十六卷本,篇次在第二篇。郭沫若《屈原研究》对屈原的著作权产生怀疑,理由是结构与司马相如《大人赋》相似,亦有神仙家言。[1]司马相如作品深受屈赋影响,而屈原思想亦有其复杂性。鲁迅先生盛赞屈赋“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实则出入于儒、道、阴阳神仙诸家而自成一家。在屈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中,《远游》作为其后期代表性作品,恰好表达了其生命哲学深受稷下道家影响的一个侧面。因此郭沫若的判断不能成立。楚顷襄王即位不久,怀王客死于秦,顷襄王因媚秦而疏远屈原,屈原心忧国难,乃作《离骚》。后来屈原被顷襄王流放于江南,因对政局极度失望,一度转而究心诸家学术,放游天地山水,积数年之生命体验,乃作《远游》。《离骚》与《远游》“两相合璧,共构一个‘志士-智者’双重智慧的诗人”[2]。本文试从屈原的精神发展过程的角度,对《远游》时期屈原的生命境界略作论说,并对《远游》文本中几处训诂有分歧的疑难词句试作新诂。

一、《远游》生命境界新探

1、从《离骚》到《远游》

屈原的生命观是随其坎坷遭际而渐渐发展的。如果说《离骚》中的生命境界源出于儒家学派,那么《远游》中的生命境界则深受道家稷下精气说的影响。屈原两次出使齐国,正值稷下学宫兴盛之时,故而对其生命哲学多有了解。后来久受放逐,心灵饱受折磨,对政治功业渐感绝望,自然转而寄情于此:“悲时俗之迫阨兮,愿轻举而远游。”意思是说:我悲伤这世道迫害贤人,愿意轻飘飞远游求真。“轻举而远游”便是稷下道家持奉的修炼之术。稷下道家主张“道”就是“精气”,“精气”是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它“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圣人。”[3] 修炼精气就能“得道”,“得道”的人称为“真人”。

屈原曾在《离骚》中说:“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意思是说:跪在地上,我把衣襟敞开来条陈,天地的精气流入了我的心中。冯友兰先生说此处“中正”就是《离骚》中讲的“内美”。[4]其实参合道家稷下学说可知,“中正”也就是“精气”、“正气”,这在《远游》篇中展现得更为直接:“神倏忽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意思是说:灵魂忽然离窍远去不返,躯体形销骨立独自留下。内心思考检查端正节操,探求正大之气从何而来。从《离骚》的“得中正”到《远游》的“求正气”,是屈原生命哲学的转折、深化与发展。

2、《远游》生命境界的超验特质

苏雪林先生说《远游》“足以与《离骚》并驾齐驱,而气魄之雄伟,局面之阔大,《离骚》尚未能及之。”[5]实因此时屈原之所“修”已有相当的进境,远非前述儒家理想抱负所能局囿。简要言之,《远游》主旨实乃屈原渐入老境之后静修冥思所得的神秘体验。“精气”的境界其实就是诗人在定境之中超越形躯束缚所感受到的精神自由境界:“贵真人之休德兮,美往世之登仙。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真人道士的美德,过去能够成仙的人,在此成为诗人赞美和崇尚的对象。“奇傅说之托辰星兮,羡韩众之得一。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群而遁逸。”那些蜕形而去、人不能见的神仙,如诗中傅说、韩众者流,诗人惊羡他们形体远离尘世,而名声流传千年。“因气变而遂曾举兮,忽神奔而鬼怪。时仿佛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神仙家凭借精气变化高举升天,精气耀眼往来穿梭,飘飘忽忽如鬼神奔走其间。这是诗人效法仙人养炼精气而感受到的神秘境界。姜昆武谓:“(战国时代的神仙真人思想)燕齐之间以求仙方延年为主,而南楚却以‘养气’、‘隐逸’为重,屈原近在咫尺,也一定会受到这类思想的影响。”[6]屈原晚年实乃“南楚养气”思想的积极实践者。

《远游》之作,并非诗人仅以幻想而发泄胸中悲愤。恰如冯友兰先生所言,“《远游》所说的,是靠聚集精气,使‘神’能够上升。”[7]这是修炼,是信仰,是严肃的事情。诗人的生命至此已达到澄澈玄奥的境地:“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阳。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清晨在日出处的汤谷,傍晚就到达了天地边缘的九阳之地。这是精神的飞举遨游,餐霞饮泉、沐浴发肤,又让诗人的形躯也得到脱胎换骨的转变。“玉色頩以脕颜兮,精醇粹而始壮。质销铄以汋汋兮,神要眇以淫放。”由于“精气”在修行中渐渐醇厚纯粹,面容开始玉润光泽、身体也开始恢复强壮。在古神仙家的“养气”实践中,体质发生变化,像经历了一次熔化黄金的过程,神魂也变得自由而奔放。这些独特的诗境应直接源自诗人具体的修炼记录。王夫之云:“黄老修炼之术当周末而盛。” “吸飞泉之微液”等语所摹写者,均为古神仙家修炼之內境。

3、《远游》思想的内在冲突

经过这番悟道修炼之后的屈原,游于上下四方,在诗意的超越中获得了广大深邃的生命智慧。“既求正气,得手之后,可以了生死,往来自在也。”[8]然而,虽以神游冥思而开启了内在的神秘世界,屈子胸间总仍有一丝挥之不去的惆怅:“涉青云以泛滥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怀余心悲兮,边马顾而不行。”诗人笔下,两边马儿也停步回望,其实是“余心悲”的诗意投射。诗人“心悲”的缘起是“旧乡”的种种,让他终究不能释怀。“思旧故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泛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是说诗人不得不自停车骑,“旧乡”的“旧故”让人心中想象,高飞远行的心志也只能暂且抑制了。纵然诗人的精神发展已达到新的“涉青云以泛滥”的高度,始终拒绝对“旧乡”和“旧故”的“临睨”是不可能的,“心悲”是诗人对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正面回应。这与《离骚》中的悲愁情怀又何其相似!

因此,由“志士”而升华为“智者”的屈子才又复归于“志士”与“智者”的内在冲突,“(屈原)必然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远游》就是这种思想斗争的产物。”[9]是“太息而掩涕”直至“以自沉为悲”,抑或“容与而遐举”,最终走向“以化去而不见”?这不仅仅是屈原自身的生命困局,同样是战国思想结构内部的基本冲突。对这一命题的不同回答,已基本勾勒出此后两千年的古中华思想的发展格局。

4、《远游》和《离骚》的精神统合

统合《离骚》与《远游》,可以感受到屈原那博大而复杂的生命境界。屈骚的生命精神也因此超然于儒道而别成一家。晚清以降,人们开始怀疑《远游》非屈原之作,“因为它稍带一些‘仙气’于是便被视为屈子思想中的异端”[10]。冯友兰先生说,这正是“造成一个屈原是儒家的假象,以这种假象为前提”[11]。而且,在这种误解当中,连原始儒家思想的内在复杂性、以及早期儒道之间的精神联系也被彻底忽略了。《庄子·逍遥游》和《远游》都提出了一个“游无穷”的问题。屈原精神之“远逝”、“远游”,是基于相信“神”能够舍“形”而独存,并以升腾到最高远的所在,回复宇宙之始源为其终极追求。但是屈子与道家在超验理想的实现路径上又有着彼此的微妙不同之处。屈原以孤傲而决绝的诗性品格,开辟出一条“上至列缺兮,下望大壑”的超越之路,在开阔的天地意境之中透着惊心动魄的生命之美。

二、《远游》疑难词句新诂

1、“来者吾不闻”

王逸注:“后虽有圣,我身不见也。”王夫之《楚辞通释》:“幽静之中,思无所寄,因念天地之悠悠无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皆非我之所得见,寓形宇内,为时凡几,斯既生人之大哀矣。况素怀不展,与时乖违,愁心苦志,神将去形,枯鱼衔索,亦奚以为,故展转念之,不如观化颐生,求世外之乐也。”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不闻,言时之促也。……其实二句第言人生为日无几,以明长勤至死之可哀耳。”清胡文英《屈骚指掌》:“后虽有至治,又不能留此身以有待,故遥思永怀以变计也。”姜亮夫译:“未来的人,为圣为贤我也不得而闻。”[12]

按:“吾不闻”,诸家训作“我身不见”,“非我之所得见”,“不能留此身以有待”,“我也不得而闻”,意思近似。但与屈子赋此辞时的心境皆极隔膜。诗人以“天地之无穷”与“人生之长勤”相对,无论“时之促”也罢,“人生为日无几”也好,都太过狭小。诗人此时寄情于“天地之无穷”,呼唤永恒与无限的极致之境,以天地观之,人世渺若微尘,“往者”、“来者”皆如电光火石,蜗角之争,本不值一顾,也不愿再予介怀。刘梦鹏《屈子章句》谓“蝉蜕登仙,不睹时事。”可移作此句之释文。王夫之说:“展转念之,不如观化颐生,求世外之乐也。”未能体贴到诗人此时精神气象的决绝与磅礴,但亦稍近诗旨。此句可译作:未来的人,为圣为贤我也不欲与闻。

2、“求正气之所由”

王逸注:“棲神藏情,治心术也。”朱熹《集注》“能反自循省,而求其本初也。”王夫之《楚辞通释》:“正气,人之所受于天之元气也。元气之所由,生于至虚之中,为万有之始。涵于至静之中,为万动之基。冲和澹泊,乃我生之所自得。此玄家所谓先天气也。守此则长生久视之道存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正气,正大之气也。以其心之悲,而念人处天地之中,徒自劳苦,须臾已尽,是以思愈远而心愈悲,神忽往而形仍滞,皆由菲薄无因之故也。安得不反己自修,而求正气之度世乎?求气者所以炼形而归神,神仙之要诀也。”刘梦鹏《屈子章句》:“正气,即孟子所谓浩然者。求正气之所繇,保真遂初,求仁而得仁者也。”姜亮夫译:“用以求得正气所由之道。”[13]

按:廖平先生否定屈原之作《远游》,无据。但其说《远游》乃“天学”,通于《上古天真论》,此说甚有理。《远游》“正气”实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正气因之,真邪俱往”之“正气”。也就是每个人体内与生俱来的、与宇宙相通的纯真能量。诸家所释皆有所得,惟刘梦鹏《章句》以“保真遂初,求仁得仁”释“正气”,稍嫌空疏。“正气”乃体内真实存在的精微能量,《孟子》“浩然之气”的存养在其工夫层面有具体实际的存养方法。以儒家之言排拒玄门之语者,未必真正懂得孟子“浩然之气”的工夫意义。姜亮夫《楚辞通故》:“以气字说人之精神现象,为战国诸子所最喜道者。屈子正气之说,似与《孟子》浩然之气相近。然充量言之,则浩气有发扬蹈厉之恣,而屈子正气则有守死不枉之慨。”[14]姜先生辨析“屈子正气”与“浩气”的情感色彩的异同,其意见颇贴合文义。但“以气字说人之精神现象”,则忽略了战国诸子气论的共同见解:“气”乃真实存在的精微能量物质。“正气之所由”,是说体内真气乃由外而注入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体内精气乃由外而来,这是晚周时代的一个普遍观念,此不赘言。王夫之说:“正气,人之所受于天之元气也。”颇得此旨。此句可译作:用以探求体内正气的根柢源头。

3、“贵真人之休德”

王逸注:“珍玮道士,寿无穷极。”《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谓真人。”《庄子·天下》:“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清徐焕龙《屈辞洗髓》:“赤松虚静无为,所谓真人之休德,良可贵也。”姜亮夫译:“珍贵真人道士的美德。”[15]

按:《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处“真人”应为古道家、古医家传说中与天地同寿的“上古真人”。《上古天真论》“呼气”即《远游》后文所谓“精皎皎以往来”,“餐六气而饮沆瀣”。此时屈原正以“寿蔽天地,无有终时”的境界为其终极追求。休当训和。汉蔡邕《协和昏赋》:“维休和之盛代。”以休和连言。《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协天休。”此“休”亦训和。“休德”即《远游》后文“和德”。此句可译作:珍视上古仙真那中和的美德。

4、“与化去而不见”

王逸注:“变易形容,远藏匿也。”朱熹《集注》:“身隐而不可见,独有名字可闻耳。”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与化去者,蜕形而往,所谓尸解也。”清刘梦鹏《屈子章句》:“化去不见,谓蝉蜕登仙,不睹时事。”清钱澄之《庄屈合诂》:“与化去而不见,则仙人未尝不死,而传至今者,形亡而神存也。”清林云铭《楚辞灯》:“与天地之化俱逝,人不能见其形,惟有名长存耳。”姜亮夫译:“这些真人已与大化同往而不得见。”[16]

按:化,古道家的主要思想命题之一。《庄子》所谓:“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各种形态之间互相变化。“与化去”在这里是指形体从有形向无形,从尘世向仙境的转化、变化。钱澄之的“未尝不死”说与王夫之、刘梦鹏的“尸解蝉蜕”说其实并无牴牾。王夫之、刘梦鹏的“尸解蝉蜕”说,讲的是诗人自身的主观精神体验。钱澄之的“未尝不死”说,则是后世阐释者对这种想法是否具有可能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朱熹、林云铭的“名字可闻”、“名长存”说,与全诗的古道家、神仙家思想主旨不符。王逸的“藏匿”说与屈子性格气质以及当时的历史语境均不相合。此句可译作:已去往无形的仙境,世人不复得见。

5、“审壹气之和德”

王逸释:“究问元精之秘要也。”明汪瑗《集解》:“壹气,即上文所谓正气。正,言其无浊秽之邪;一,言其精纯不杂也。和德。言正气之中和也。一,言其无驳杂;和,言其无乖戾。”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拣旁门而专求王乔之妙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外气既入,内德自成。所谓六气者,凝炼而为一气矣。然必得所养而后能和,故就王子而讯之。”姜亮夫译:“细问他精壹之气的和德之象。”[17]

按:壹气,构成天地万物的同一种精微物质。应亦通作“一气”。《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构成天地的精气透过先天孕育或后天修行而注入形躯,又成为构成人体的精气。前文已述,在晚周时代的观念中,认为体内精气乃由外而来。蒋骥所云“外气既入”,即指此意。据《远游》之辞,壹气而有孔神之妙,存于中夜,恒在其身,则是古道家、神仙家摄取天地精气的修炼法。一指天人内外之一贯,非指“精纯不杂”,汪瑗说非是。和德,应即前述“休德”。蒋骥说:“外气既入,内德自成。”则“内德”乃“外气”而入于内者。“和德”之“和”是指由“外气”而“内德”之具体修炼过程。《远游》所谓“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其所描述应即“和德”的状态。此句可译作:(向仙人王子乔)请教摄取天地精气注入形躯的法窍。

6、“与泰初而为邻”

王逸注:“与道并也。”洪兴祖《补注》:“《列子》曰‘太初者,气之始也。’《庄子》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按《骚经》、《九章》皆讬游天地之间以泄愤懑,卒从彭咸之所居以毕其志,至此章独不然,初曰‘长太息而掩涕’,思故国也。终曰‘与泰初而为邻’,则世莫知其所如矣。”《庄子·列御寇》:“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庄子·知北游》:“若是者外不观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姜亮夫译:“与初而又初为邻。”[18] 

按:太、泰古通用。“如果从楚文字的用字情况看,今本‘泰初’古本当作‘太初’,如果将泰、太相比较,《远游》作‘太’应更接近古本原貌。”[19]据《庄子》“太初”用例,两例皆以“太初”与“宇宙”相反相对。因为“太初”是事物的本源状态,而“宇宙”是事物的现实状态。《庄子·天地》篇《疏》:“泰,太,初,始也。元气始萌,谓之太初,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太初。”姜亮夫释云:“太一者,犹言最原始之事物混然之状态也。”[20]王逸以“道”释之,亦未脱此义。依古道家返本归元之说,则修行的终极目的即复归于万有之初。《远游》篇末以“与泰初而为邻”收结,与《离骚》等其他篇目不同,但并非如洪兴祖所云“世莫知其所如”,而是暗示诗人自觉已经达到或接近了这样的精神境界。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曾描述“原初宗教”(Original religious)的境界:“和众神或者上帝一起来感受这种虚无,感受这种‘空’。”[21]其“和……一起”即《远游》“与……而为邻”之意。海灵格此语移作“与泰初而为邻”之意译,恰好合适。

参考文献:

[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36页。

[2]杨义:《楚辞诗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9页。

[3]李山:《管子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3页。

[4][7][1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4、247、242页。

[5]苏雪林:《楚骚新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2页。

[6][9][10]姜昆武、徐汉澍:《〈远游〉真伪辨》,《楚辞研究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9、621、625页。

[8]林云铭:《楚辞灯》卷4,季羡林总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12][13][15][16][17][18]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七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7、458、459、459、465、483页。

[14]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二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7-448页。

[19]徐广才:《考古发现与〈楚辞〉校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8年版,第206页。

[20]姜亮夫:《姜亮夫全集》第一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