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文化范例6篇

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文化范文1

邓丽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以下简称邓)

马祯:《中国葡萄酒》杂志社总编(以下简称马)

王欣:《中国葡萄酒》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以下简称王)

在眼神触到葡萄美酒的那一霎那,你或许会感慨造物主的偏心,竟将诸多神奇的特质都轻易地托付于它,但转念一想,似乎又觉得人间从此平添了一剂美味倒也是一件幸事。于是,心理平衡之后开始对其进行细致地品味,直至不断地从中拾获新的发现,才顿觉眼前的汁液并非单纯,因为它定然能够与周围的一些事物发生或多或少的牵连。

过往,这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语汇,它所涵盖的一切都与时间有关,而它的履历中记录的也都是来自旧时的回忆。或许,人们在心中都种下了所谓的“怀旧”情结,独自抑或三五成群地进行一番追思倒也别有一番意趣。那些零散的只言片语,那些坍圮的断壁残垣,它们都将自己的故事悉数交付给了那些泛黄的书卷,并美其名曰“文化”。不曾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字眼儿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内容,难怪人们对其总是三缄其口,生怕自己肤浅的观点误读了其中隐含的深意。但转念一想,如此藏拙的心态又大可不必,因为归根结底,“文化”是由人来创造的。那么,本期话题就请您跟随我们一同走进“文化”的世界,听嘉宾畅谈葡萄酒与文化之间的微妙关联。

马:葡萄酒除了带给人以味觉上的体验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便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性。作为“舶来品”,葡萄酒基本可以算作西方人生活必不可缺的物品之一,传承千年至今依然在延续。而其文化的内容也足够丰富,因此可供挖掘的素材会有很多。

邓:我本人从事的是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研究,包括大型国际文化项目的策划、运作;政府文化产业项目的战略规划以及网络游戏中新媒体增值服务方面的内容。文化产业的崛起反映了国人素质的提高,但同时也决定了这个行业对受众的知识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对于葡萄酒文化的推广而言,也便存在一定的难度。

王:中国本身有着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葡萄酒文化的推广必须考虑到这一现实状况,可以从二者之间的关联人手,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的消费者所接受。

马:倘若谈及葡萄酒文化,那么酒标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酒标的起源时间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发展至今,各个葡萄酒生产国对于酒标的标注和设计都有着具体而严格的要求。总体而言,酒标的风格可以分为两大派系:一个是以法国等为代表的传统世界国家,一个则是以美国等为代表的新世界国家,复杂与简明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分别。当然,考虑到审美方面的需求,一些酒庄在标识设计上也是煞费苦心,为的就是营造视觉上的美感。

王:葡萄酒酒标可谓形形,内含诸多资讯,包括:酒庄或酒厂、原产地、年份、葡萄品种、装瓶信息以及糖分信息等,因此又被称为“葡萄酒的身份证”。正确地辨识酒标,对于选择自己心仪的酒品而言非常重要。

邓:当初接触葡萄酒完全是出自养生的需求,在葡萄酒消费方面,我只能算是“一知半解”。个人感觉在葡萄酒消费群体中,属于我这个阵营的人应该占绝大多数,对酒标的了解通常仅限于上面标注的年份。就如您刚才所言,酒标对葡萄酒购买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但事实上,很多中国消费者单纯是靠价钱来选择葡萄酒的,“只买贵的,不选对的”,这种消费心态还是非常普遍的。

王:不难发现,中国进口的葡萄酒会在酒瓶背后贴一个标签,即为“中文背标”,主要介绍该葡萄酒与酒庄的背景以及按照中国进口规定需要标注的中文信息等。其实,中文背标应该是中国消费者了解葡萄酒文化的一个途径,但是国内酒商推出的中文背标非常简单,往往只是信息的罗列,类似说明书的性质,看起来不免有些乏味。

马:其实葡萄酒酒标也可以划归到标识设计的范畴,那么,就您多年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而论,您觉得在进行标识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邓:从最宽泛的意义而言,标识设计对于品牌形象的树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知名品牌的LOGO,它们所彰显的并不仅仅是审美方面的价值,更重要的还有来自商业层面的意义,要知道有的品牌LOGO的赢利空间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可口可乐。而像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大型展会,它们的标识设计除了我刚才提到的LOGO之外,还有吉祥物的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设计就非常不错,考虑到了这一盛会所具有的国际性,在形象上具有广泛的接受度,不同国家的展馆可以令其穿上具有本国特色的服饰来做宣传。针对标识设计的问题,我曾经跟美学专家韩美林先生沟通过,他说,标识设计有时候需要考虑现实因素,上升到大的层面,便是我们一直所谈的“文化”。对于葡萄酒文化的研究,我涉猎不多,但我觉得其中肯定也要包含设计上的元素吧?

马:的确,设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葡萄酒文化的厚重并不仅仅体现在丰富多样的酒标中,其酒瓶和酒塞的设计也是颇有讲究的。比如法国波尔多和勃艮第的酒瓶就有很大的差别,波尔多酒瓶的瓶壁平直、瓶肩呈尖角状;勃艮第酒瓶的瓶肩较窄、瓶形较圆。

王:酒塞无疑有助于葡萄酒的保存,现在使用广泛的软木塞仅仅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一些知名酒庄的酒塞设计都很有看点,比如拉菲酒庄酒塞的侧面印有醒目的文字和标示,而在酒塞的另一侧印着著名的拉菲酒庄的图案,虽然不同年份的拉菲酒塞有所不同,但也都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辨别拉菲正牌葡萄酒的真伪。

邓:我对葡萄酒的研究不是太多,但是个人认为目前国内葡萄酒的消费心理存在一个误区,其中从众心理占据上风,很多人将其视为奢侈品的代表。我有一个朋友在贵州开设了一家酒窖,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光顾的人群就比较有限,很多人不了解葡萄酒的价位分布,其实很多葡萄酒比白酒要便宜。可见,葡萄酒文化的普及要更为重要一些。

马:您刚才所说的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为了能够让中国消费者接受葡萄酒文化,必须依附中国固有的文化,因此,我们选择将中国美食与酒文化作为两个切人的突破口。那么,可否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嫁接到葡萄酒文化的推广中呢?

邓:当然可以。具体来说,有两个层面:一是借助博览会的平台,二是通过网络的渠道。当然,前者吸引的受众群比较有限,通常仅限于专业人士,受众的关注度较低;与之相比,后者显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与号召力。从便捷性的角度而言,手机和互联网在信息的到达率上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时下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且内容分散,通常就同一主题存在不同的观点,令人无从分辨,因此需要建立一定的权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你们可以借助自身的专业性树立权威。

马:目前,我们已经在联通的3G平台开通了一个“尚品”频道,定期以资讯的形式提供葡萄酒相关内容,供3G手机用户进行下载。

邓:另外,我们可以将葡萄酒文化进行通俗解读。比如我之前曾经借助动漫的方式就“中国文化”的议题出版过一套《中国文化绘本》,反响不错,那么我个人认为葡萄酒文化也可以凭借诸如此类的推广方式,化繁为简,从而吸引大批的受众。

马:是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日本的例子。在亚洲,日本并不是主要的葡萄酒产区,但却拥有浓厚的葡萄酒文化,人均消费量很大,公众对于葡萄酒文化拥有较高的认知度,而他们宣传葡萄酒文化的途径也可谓是多管齐下,包括杂志、绘本、动漫等等,诸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漫画《神之水滴》,将葡萄酒的一些基本常识通过漫画的情节加以表现,并完美地融入其中,受到了民众的追捧。而由其改编的电视剧也积攒了不错的口碑,并迅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

编者语:

葡萄酒文化范文2

一、深入挖掘葡萄酒文化、发展葡萄酒文化产业

形成中国风格的葡萄酒文化,是推动中国葡萄酒产业日益强大的无形之手,深入研究挖掘并开发利用葡萄酒文化资源,可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进一步膨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规模,提升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城市的品牌形象。

(一)全面把握葡萄酒文化涵义

广义的葡萄酒文化是指在与葡萄酒有关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包涵了知识、精神、实体等一系列的传承;狭义的葡萄酒文化是关于葡萄酒相关知识理论的集合体。主要包括:葡萄种植文化、葡萄采摘文化、葡萄酒酿造文化、葡萄酒欣赏、品尝文化、葡萄酒酒窖、酒庄文化、葡萄酒保健文化。

葡萄酒出现在大约踞今七千多年前的古波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一些地区,历史非常悠久,在早期人类社会人们便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一直发展到如今,葡萄酒仍是人们的挚爱的饮品,在人们种植、酿造、饮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葡萄酒文化,在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法国、意大利,有关葡萄酒文化方面的研究比较系统丰富,葡萄酒文化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国葡萄酒文化也影响着全世界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情趣;在我国,虽然葡萄酒近些年才被国人喜爱和关注,但葡萄酒从汉代就来到中国,汉朝、唐朝、元朝有关葡萄酒文化历史就非常丰富,现在虽然有不少介绍葡萄酒知识的书籍,但人们对葡萄酒文化知之甚少,很少有人会一边喝酒一边学葡萄酒的文化知识,即使如今葡萄酒已被大众广泛接受,也仍然有许多人并不了解葡萄酒,更没有上升到文化资源的高度去挖掘研究,而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的研究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完善。

(二)树立科学的葡萄酒文化产业理念

葡萄酒文化产业,是指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用企业组织方式,使用葡萄酒文化资源、从事葡萄酒文化的商品生产、提供葡萄酒文化服务和传播葡萄酒文化理念等经营活动的行业集合。葡萄酒文化产业以葡萄酒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核心的产品或项目,通过制作和规模营销形成产业链,最终形成品牌并获取高额利润和社会效益的产业。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理念刚刚树立,葡萄酒文化产业也仅局限于通过葡萄酒节来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和经贸活动,葡萄酒文化与旅游结合的葡萄酒文化旅游刚刚起步,葡萄酒文化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客观分析烟台葡萄酒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烟台由于历史的积淀和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葡萄酒文化,具有丰富的葡萄酒文化资源。

(一)烟台葡萄酒文化资源状况

烟台作为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有“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有张裕、长城、威龙葡萄酒企业100多家,使烟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城;葡萄酒集群有中国名牌4个,山东名牌6个,比较有规模的酒庄20多家,是令国内外葡萄酒界瞩目的重要产区,其葡萄酒品牌最多,产量最大,占据着全国葡萄酒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烟台张裕公司是中国葡萄酒的鼻祖,是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领头羊,1915年,张裕葡萄酒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四枚金质奖章,1937年,张裕标志性商标“解百纳”在国民政府实业部商标组织正式注册,成为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品牌,其最重要的原料蛇龙珠育成于1931年,是至今唯一被国际广泛认可的由中国人自己培育的酿酒葡萄品种,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制造行业居同行业先进水平,公司有保存完好的百年地下大酒窖、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有设在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的国际4大酒庄和国内各地的6大国内酒庄;烟台地区发展葡萄酒产业,既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又有作为百年老字号的张裕公司这一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潜力和动力目前国内其他产区还无法比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明显,这些葡萄酒文化资源已经为葡萄酒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烟台葡萄酒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烟台与国内其他产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属旅游城市,交通便利,是发展酒庄的好地方,酒庄以生产高端、特色酒为主,规模可大可小,可实现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休闲旅游的需求。烟台葡萄酒产业比较集中,相关配套产业齐全,产业链完整,不仅聚集了葡萄酒行业的大牌重点企业及酒庄,还是国家葡萄酒及白酒、露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所在地,拥有张裕葡萄酒技术中心等大型科研部门,形成了一个集种植、生产、科研、检测、贸易于一体的结构优势。烟台葡萄酒文化产业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自1987年烟台被授予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的称号以来,经过政府努力举办声势浩大的国际葡萄酒节,烟台“国际葡萄・葡萄酒节”已成中国第一、世界重要的葡萄酒节,已成为国内外葡萄酒行业集中展示的窗口,成为集展销、品评、研讨、休闲、娱乐、旅游、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国际性盛会,通过产品展示、技术交流和丰富多彩的经贸及文化活动,既加强了国际间在葡萄与葡萄酒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又拉动烟台葡萄酒产业做强做大,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烟台利用“世界七大葡萄酒海岸之一”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集葡萄酒生产和旅游为一体的国内外企业纷纷落户,从而建设成全国著名的葡萄海岸休闲群,体现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品尝、文化特色,葡萄酒历史文化旅游已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力,葡萄酒酒庄休闲观光度假游初具规模,葡萄种植采摘酿造体验游广受大众喜欢。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葡萄苗木品种混杂退化、品质不高、葡萄酒文化产业方式单一,产业链条不够完善,葡萄酒文化旅游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三、有针对性地制定葡萄酒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提高市民葡萄酒文化的整体素质

打造烟台国际葡萄酒城的鲜亮品牌,营造浓厚的葡萄酒文化氛围,提升烟台在国际葡萄酒界的地位,必须提高市民的葡萄酒文化素质,因为葡萄酒城文化氛围的形式不仅表现在外在城市硬件设施上,更多地体现在整个城市的消费氛围,消费者对葡萄酒的了解与喜爱程度。任何葡萄酒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推广与扩张的过程,都包含有葡萄酒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我们需要大力倡导具有中国风格的葡萄酒文化,特别是葡萄酒饮用文化,加深目标消费群体对具有中国特色葡萄酒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应结合目前葡萄酒消费的现状,成立相关的葡萄酒等级培训机构,所谓等级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不同的课程,如可以是针对商务人士的饮酒礼仪指导,针对酒店餐饮的伺服培训,针对商场销售人员的营销指导,或者是针对普通市民的常识培训,通过多方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市民葡萄酒文化的整体素质。

(二)拓展葡萄酒文化产业链条

要不断发展完善酒庄文化产业,酒庄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研发、生态旅游、文化展示等为一体,将葡萄酒艺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酒庄所生产的有机葡萄酒可以满足全国各地崇尚自然、崇尚生态的消费者,市场前景广阔,全面覆盖高端市场;要继续发展壮大葡萄酒旅游规模,葡萄酒旅游是人们认识了解葡萄酒的最佳途径,应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扩大葡萄酒旅游的范围和体验,除开僻酒庄旅游线路之外,还要把方兴未艾的旅游业与葡萄种植和酿造业巧妙地联姻在一起,打造葡萄酒文化旅游新理念,从而为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名胜众多的港城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延伸完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

葡萄酒文化旅游业在烟台刚刚起步,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很大,我们应在全面摸清葡萄酒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全盘统筹,着力挖掘葡萄酒文化源脉,拓展其产品内涵和外延,通过品牌运作等办法,逐步开发并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品来,可以把葡萄酒文化旅游和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共同规划,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要加大葡萄酒文化旅游项目的外延,如葡萄籽油SPA体验、举办葡萄采摘节、自酿酒大赛、摄影展、葡萄酒与艺术等一系列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使国内外游客首先了解这个项目的优势与吸引力,并加快酒厂葡萄酒旅游项目的开发进程,使葡萄酒厂商与旅行社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葡萄酒文化范文3

2007年7月初,笔者有幸参加了来自法国第三大葡萄酒产区――卢瓦尔河谷产区的数十个葡萄酒庄园组成的葡萄酒品酒会。通过宴会式的法国大餐配法国葡萄酒的味觉体验及和各葡萄酒庄园主的沟通,笔者感触很深。对于中外葡萄酒企业在营销文化上的差异,简述如下――

一是葡萄酒文化基础的差异

从字面上来分析葡萄酒文化就是酒文化的细分。众所周知,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浓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沉淀使得白酒成为酒类消费文化的主导者。受传统的白酒文化及营销影响,国内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以及消费文化认知的普及等仍处于初期,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葡萄酒文化知识,满足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葡萄酒消费的基本需求。

相比之下,国外的葡萄酒主产区国家,葡萄酒如同中国的白酒一样有着上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是西方文化生活的主流酒饮,葡萄酒的文化积淀已非常深厚。

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国外被认为是极品的干红,在国内甚至不及极普通的白酒的浓香,这就是由于文化形成的时间的适应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影响,才使得国内的葡萄酒企以白酒的市场行为为参考。

二是营销理念上的差异

营销的本质是发现需求、创造并满足需求,如何对待、引导、挖掘这种需求成为关键。

由于经济环境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国外的葡萄酒企业更多的是处于满足现有市场成长之后的拓展期,而国内的葡萄酒企、酒商却更多的是处于生存期的拼搏中。存在决定意识,这也是产生不同营销理念的基础。

由于没有太多的资金等的压力,国外葡萄酒在消费忠诚的市场运营中可以静下心来稳步操作,其销售理念的目的首先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让消费者喜欢上并爱上它,然后才去消费,以此来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是在销售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

而国内的葡萄酒企却更多的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酒去运作,作为一种白酒等酒品的替代竞争型产品去运做,只要能够消费掉就行,无须在意消费者的喝法和饮后的感受,关注的最主要的是现有的产销量,是在卖葡萄酒的产品。

三是对目标市场的差异

目标市场是个很关键的概念,它将影响到市场切入及后续的营销突破等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国内葡萄酒企是以普及式的营销面对大众的市场;这从市场上相互雷同的产品的表现以及流通环节的各类传统的渠道终端表现即可见一斑。

国外的葡萄酒则从高端的、个性化的差异型小众目标市场开始做起。因为他们深知,对于一个缺乏葡萄酒文化底蕴的市场,必须培养他们社会生活中的意见领袖对于葡萄酒的品尝习惯,告知他们品葡萄酒就是一种生活品位。

四是对品牌文化建设上的差异

产品品质上的差异是形成品牌的内在的基础,充满浪漫的色彩的酒体被赋予了浪漫的个性。国内的葡萄酒企仅仅是学到了国外葡萄酒的外在表现方式,而没有透析浪漫的原由。国内葡萄酒企业除了向消费者告知他们的葡萄酒产地和国外某某著名的产地是同一纬度等特色外,其它的特色方面则基本雷同。

在法国卢瓦尔河谷产区葡萄酒的品酒会上,笔者最常听到的就是各大葡萄酒庄园主所谈到的就是自己的葡萄酒庄园所在的具体地理上的差异化,如一款酒被告知其地下是石灰岩层地质,其酒中就有其独特的石灰岩的味道等等,我想,对于那些产在沙土地上的国产葡萄酒企业是不敢向消费者推荐其独具特色的沙土味道和泥土气息的。

国产的葡萄酒在品牌的文化建设上更多的是在品牌外延上下功夫,也就只能趋同于所谓至尊、经典、时尚、色彩、醇厚等一些枯燥的字眼上,也许这些是最容易做到的。在品牌的树造上,国内除了长城、王朝、张裕等三大主流品牌,其它诸多的都是以上述三大品牌或产地为中心的依附式打擦边球。

还有在对待产品的产量上,国内葡萄酒企业对于市场是不限量供应的,产量不够的可以贴牌加工,这和国外一些庄园对于一些产品每年只能提供有限产量的做法是大相径庭的,而这其实是二种对待品牌的截然不同的做法。

另外,对待年份酒的诚信问题,国外葡萄酒不仅真实对待,当然也有法律等的社会环境影响,如法国有列级名庄、名星庄、法定产区(AOC)、准法定产区、优良餐酒、日常餐酒等严格的品质监管制度,同时能够以充满岁月信任感的朴实而真实的标签形象展示,而国内的葡萄酒在这一方面做的要逊色得多,崭新的包装上除了时间不同外,其它一样,如何让人相信呢?再加上国内酒界的年份酒的诚信问题频频曝光以及葡萄酒业内本身的诚信问题,品牌如何成为信任的依托值得深思。

五是渠道模式的差异

国内葡萄酒企业的渠道建设沿袭了白酒的渠道模式,是在同白酒分天下,而不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毫无创新可言。

国外葡萄酒通过引入酒窖庄园等概念的葡萄酒专卖店的形式、以及俱乐部会员式的个性化营销等成为进口葡萄酒主要的销售渠道模式,既增加了进口葡萄酒的个性化的神秘色彩,又保证了非流通营销模式所带来的利润空间;而传统的商超则只是一种渠道的补充。

以广州为例,目前已有上百家专门经营进口葡萄酒的连锁式酒类商家,如广州骏德酒业专业经营进口葡萄酒,目前已在全国开展数十家连锁店;此外如广州星漫(国际)葡萄酒俱乐部,是中国时尚协会及法国广东协会联合发起的关于探索葡萄酒文化及时尚品位生活的葡萄酒俱乐部;此外还有蓝泉红酒庄、佳期红酒库、以及中国最大的进口葡萄酒零售与饮用专卖店――富隆酒窖等等俱乐部式葡萄酒销售中心汇聚了广州市中高端消费的目标人群。

六是市场推广上的差异

市场推广模式:国内大都是通过市场终端建设再到消费者教育,而国外则是通过消费者的忠诚建立再到市场终端建设。

促销推广:国内葡萄酒企业诸多的试饮等促销几乎是没有知觉的,等同于普通的产品展示,除了在形象视觉得做得精致、高雅一些,再体味不到更多的值得回味的文化品味。

国外葡萄酒企业以体验营销方式销售葡萄酒的种植地特色、品尝方法、饮用方式及食品搭配等文化,以及产地的文化风情。而除了在西餐和酒吧之外,喝葡萄酒时如何品尝中国式的小炒红烧类的美味佳肴呢?恐怕是没有多少企业去用心研究过。而笔者在上述的品酒会上就深刻领教了吃法式大餐时各道大菜所配的各种葡萄酒的讲究学问,从营养到专业的印象就是这么加深的,而文化也是这么传递的。

此外,在广告传播上国内葡萄酒企业表现的不自信,仿佛除了只有外国人之外就不能说明自己酒的品质的问题。

葡萄酒文化范文4

被误解的酒水电商

作为较晚进入电商的品类,酒水在网上的售卖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被大众熟知。不少人都认为酒水电商之所以发力晚是因为物流问题,酒瓶易碎、易破,因此企业才比较晚地涉足电商领域。对此,酒美网CEO吕意德却有不同的看法,他透露2008年2月刚上线时酒美网就很好地解决了物流配送的问题。当时酒美网专门设计了包装,用两块防震泡沫将红酒完全密封起来,极大增强了红酒在配送过程中的安全性,破损率不到千分之一,而且用防震泡沫密封包装是酒美网最先使用的,现在大部分酒水电商也借鉴了此种做法。仓储方面,相比一般电商而言,红酒仓储需要对仓库做一些恒温、恒湿的改造,温度要控制在12度到18度之间,湿度则要控制在60%左右,而这些要求现在也是可能通过各种仪器实现的。

“物流和仓储只是增加了酒类电商运营的成本,可是它们却不是酒水电商起步慢、发展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人们的消费习惯,就像2000年卓越和当当在网上卖书一样,起初大家只是抱着看的态度,真正下单的并不多”,吕意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吕意德透露,当年他在卓越时,由于人们还没有形成在网上买书的习惯,最初卓越的下单量很少,而且还有一半左右的弃单(最后没有付款)。现在网上买书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反而是线下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吕意德认为,现在酒水电商尤如十多年前的图书电商,正处于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阶段,随着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酒水电商一定会像图书电商一样迅速地成长起来。

体验营销开路

酒美网成立于2008年2月,吕意德坦言整个2008年都是在摸索红酒营销的方式。尽管当时通过SEO(搜索引擎优化),人们在搜索“红酒”这两个关键字时,排在最前面的已经是酒美网了,可在头一年里酒美网的订单依然比较少。2008年5月,酒美网曾转发过日本一部以葡萄酒为主题的《神之水滴》漫画,结果一晚之间引来三四万的点击量。通过这两件事,吕意德深知,确实有不少人对葡萄酒感兴趣,但他们对葡萄酒知识还处于一知半解、不甚了了的状态,因此也就不敢轻易在网上下单尝试购买。于是,在营销方面,吕意德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重点加强体验营销,在线下进行各种品酒会,从而让消费者近距离地接触并了解葡萄酒。

2009年,酒美网先以北京为起点,在各个酒吧开了大概三十场左右的品酒会。每场品酒会的人都不太多,一般都在二三十人左右。这些人一般都是酒美网的注册会员,尤其是那种经常在酒美网上消费的VIP会员。酒美网通过短信或电话将这些人邀请到品酒会中,再结合实物为这些参与者讲述各种与葡萄酒相关的知识,同时参与者也可现场试喝。尽管这样的线下体验营销对互联网企业而言看起来有些笨重,可正是通过这种线下体验的营销方式,酒美网逐渐地培养起了第一批忠实会员。

三年时间里,酒美网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举办了不少线下品酒会。可是,依然会有不少顾客向酒美网抱怨说无法参与到这些品酒会中;吕意德也认为电商网站是个快捷的服务,而线下体验店则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本地化服务,两者兼而有之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于是,酒美网决定2012年在线下开设体验店,将之前时间、地点不是特别固定的品酒会常态化。吕意德透露,线下体验店是2012年酒美网的重要战略布局,今年初步计划开设100家体验店,并最终实现500~1000家落地计划。

有数据显示,酒美网的重复购买率能达到60%,这一数据对于现在许多电商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酒美网能达到如此高的重复购买率呢?吕意德认为,首先是由红酒的特性所决定的,现在一般很少人喝红酒,可是一旦真正喜欢上红酒,那么这些消费者肯定会重复购买;其次,酒美网还为会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酒美网的个性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酒美网顾问式呼叫中心,里面每位客服都受过严格的葡萄酒知识的相关培训,她们可以为酒美网的会员提供个性化建议;二是酒美网充分发挥了个性化推荐引擎的作用,通过网站本身就可以向会员推荐符合其需求的红酒产品。

葡萄酒文化传承者

“我们的定位就是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葡萄酒文化传承相结合,倡导一种以葡萄酒为中心的、健康的、快乐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仅是酒商,更是一个贩卖葡萄酒文化的公司”,吕意德简明扼要地说出了酒美网的品牌定位。吕意德强调,酒美网承担着三重使命:一是给中国消费者提供100%原产地、原瓶进口的高性价比的葡萄酒产品;二是传播葡萄酒文化,希望把葡萄酒的生活方式能够融入到酒美网会员的生活方式中;三是把红酒当作媒介,为酒美网的会员搭建一个社交的圈子。因此自2008年2月成立时,酒美网就不是一家单纯以销售为目的的电商,它还承担着将把西方的红酒文化传递给国人的使命。

葡萄酒文化范文5

米尔顿・科特勒

美国科特勒营销集团主席现代营销学创始人之一

葡萄酒,基于其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其制作过程中所依赖的高科技含量,过去,在中国其生产一直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到目前为止,虽然中国葡萄酒的产量已达到了近4亿公升,并且在未来五年有望实现在这个基础上的15%的增长(而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近200个啤酒酿造厂已经生产了近300多个品牌的国产葡萄酒),但即便这样,它仍比目前中国啤酒的生产量低两个百分点,而在出口上,也要比白酒低六个百分点。

因此,即使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饮用氛围,中国人目前对葡萄酒的需求仍然高出中国葡萄酒的产量,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消费还主要依赖于产品进口。

品牌需要用文化锤炼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给葡萄酒的生产营造了无数的商机和利益点。但不论是对于生产便宜的大众葡萄酒,还是非常高档的优质葡萄酒,中国的葡萄酒生产商们都存在着一个普遍、但却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如何去正确地包装和推销自己的品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市场上的葡萄酒消费量。毕竟,只有对葡萄酒的需求量上去了,在葡萄酒业上的大规模的投资才更有的放矢。

那么,对于中国葡萄酒生产者来说,如何才能打造自己的品牌,从而促进中国葡萄酒饮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餐馆在其中必将发挥着一个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葡萄酒消费的公共场合,餐馆也将成为培养大众葡萄酒饮用习惯的重要阵地。首先,餐馆要让其员工对葡萄酒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懂得如何去鉴赏和体验葡萄酒。这包括如何很好地储存葡萄酒,如何正确地开启葡萄酒瓶,如何以正确的方式给客人倒酒和如何向客人推荐和介绍不同品牌和品质的葡萄酒。虽然这些看似琐碎的葡萄酒服务细节早已是西方国家推广葡萄酒鉴赏和选择的重要手段,但在中国还没有在这方面形成一个成熟的机制。而它们恰恰是培养大众葡萄酒文化的重要环节。面对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四年后的北京2008奥运会,葡萄酒销售商、制造商和进口商必须要意识到其后面所隐藏的巨大商业利益,并从现在开始做起,去培养中国的葡萄酒消费文化和消费市场。

其次,葡萄酒品牌必须多样化。中国本土的葡萄酒制造商长城葡萄酒公司,有着优良的制作工艺,并且有实力生产出非常优质的葡萄酒。但遗憾的是,至今,”长城“葡萄酒的品牌依然保持其单一的风格,从而使得顾客无法从“长城”众多“品质”的葡萄酒中,区分出一般葡萄酒和优质葡萄酒,这样,一方面使得优质葡萄酒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另一方面,较少品牌的选择,无法让顾客去领略葡萄酒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不同口味和品质的葡萄酒使用同一个品牌,导致了顾客对品牌忠诚度的下降。所以从现在开始,中国的葡萄酒厂商,包括“长城”葡萄酒在内,都必须着手开始解决品牌问题。不同口味和品牌的葡萄酒必须使用不同的标识和品牌,更多的选择和品牌的推荐无疑会使得卖场更加吸引人,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另外,在广告推广方面,中国的葡萄酒厂商们应该多从欧美广告市场中得到启发,学习他们如何去更好地体现葡萄酒的价值。中国葡萄酒市场推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葡萄酒厂商们正在努力生产着优质的葡萄酒,但却不知道葡萄酒真正代表着什么。除了是一种健康的饮品,葡萄酒更是一种文明、富足和体面的象征。目前中国的葡萄酒广告还比较匮乏,而这些广告主要都是将葡萄酒与浪漫和爱情相连,事实上,这些并不是葡萄酒的主要诉求点。它在中国的诉求点应该是一种成功、成就、稳定和富裕的象征……而这些诉求点都应与相应的、足以说服公众的故事来体现。对葡萄酒的推广,应该更多地和事件营销相结合,做到整合营销传播。比如说,葡萄酒的推广可以和诸如时装展示等公关活动相结合,可以和中国悠久的烹饪餐饮相结合,在向公众推荐葡萄酒与中国饮食如何搭配的同时,也更加有效地培育了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可谓一箭双雕。

最后,占领女性消费市场是葡萄酒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众所周知,白酒和啤酒都容易导致醉意的产生,而葡萄酒则更多地是为了放松和交际。葡萄酒在二战后进入美国,首先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交际饮品,后来,成了女性市场的主要饮品。因此,把葡萄酒的推广工作与女性消费市场紧密结合也应是中国葡萄酒推广和市场运作的主要手段,具体而言,就是把”葡萄酒“装扮得更加时尚、职业。让葡萄酒在“时装展示会”和“时装店”以及“珠宝首饰店”中频频出镜。同时,也可以把“葡萄酒”作为送给女主人的礼物等。

向领跑者学习取经

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中国葡萄酒制造商们不妨尝试“走出去”的战略,通过收购国外,特别是欧美地区的葡萄酒酿造企业,在具有良好葡萄酒文化的国外市场中,通过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经验,来增强自己在本土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日本葡萄酒厂商的走出去战略已经显示出其成果,葡萄酒生产和出口已经在日本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葡萄酒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繁琐,包含着很多科技和人力方面的投入。因此,在葡萄酒的生产中,对这个事业的坚持和专注也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那些具有长远眼光,而不被短期利益吸引的持之以恒的人才能在这个产业中获取更大的成功。

“多样性”和“选择性”难题

就“葡萄酒”分销渠道而言,中国在产品到达“终端”上做得还不错,但是,在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性上,无论是中国葡萄酒的制造商还是分销商,都还做得远远不够。一是中国本土葡萄酒的种类单一,二是在中国葡萄酒市场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葡萄酒鉴赏和区分机制。在这个方面,中国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选择度和对葡萄酒的认识度,给优质葡萄酒更高的地位。在中国消费者更多地体会葡萄酒原本带有的丰富和微妙的口味的同时,中国的葡萄酒文化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不妨举办一些主题为“体验葡萄酒”(Grape Wine Tasting Forum)的主题研讨会,通过邀请各国的葡萄酒鉴赏专家,通过品尝不同品牌和品质的葡萄酒,谈葡萄酒的鉴赏艺术,从而推动中国葡萄酒市场对葡萄酒的鉴赏能力和习惯。

葡萄酒文化范文6

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沉淀而成,华夏文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吐故纳新,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考验。进口葡萄酒占据大半江山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既有成长也充满了挑战。有对比才有“自知之明”,国产葡萄酒只有在与成熟的西方葡萄酒的对比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越走越远。

葡萄酒是舶来品?

有人说,葡萄酒是外来文化,因而它长期被列入“洋酒”之列,实则非也。对比中西方葡萄酒的“发家史”,不难看出中国葡萄酒因王朝更替而跌宕起伏,而西方葡萄酒却一直是社会主要酒种。

据考古资料记载,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在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实阶段,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段,以及葡萄栽培随着旅行者和移民传入埃及等其它地区阶段。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非常普遍。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直至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尤其是法国。

而我国是世界人类文明和葡萄的起源之一,商代我国就已出现葡萄酒,因此,葡萄酒应是“古已有之”了。纵看葡萄酒的“跌宕史”,葡萄酒在唐元两朝达到兴盛,自明朝开始逐渐淡化,清朝时更加衰败;直到清末华侨张弼士创建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近代葡萄酒业才开始起步;但连年的战乱,使葡萄酒业苟延残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几乎面临关闭,解放后我国葡萄酒业才有了长足发展。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在进口葡萄酒大批进入中国葡萄酒市场后,中国的葡萄酒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不断进步,而中国也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葡萄酒消费市场。

上帝的厚此薄彼

了解葡萄酒的人都知道,葡萄酒是讲风土的。也许上帝在播撒葡萄种子的时候有点偏心,让同一维度的地区却有着天壤之别的气候风土。

从地理位置来看,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其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属地中海气候,中部和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适中,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是世界葡萄酒生产重要产区。而与法国同纬度的渤海湾地区亦是我国葡萄酒的重要产地。但和法国的葡萄生产自然条件相比,我国稍逊。宁夏贺兰山东麓位于葡萄酒种植的“黄金地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宁夏将葡萄酒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扶持发展,迄今为止,宁夏产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且出色的葡萄酒产区。因地制宜的开发适合葡萄生长的产区和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是目前国产葡萄酒仍在继续探索的路程。

制度的力量

能够成为优质的法定产区,生产高品质的葡萄酒,不是简单靠上帝垂爱的风土就可以的。制度是人类文明社会得以有序发展的重要力量。

法国在其悠久的葡萄酒酿造历史中,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严格的产区划分和等级划分,这保证了其葡萄酒市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方位的严谨和可追溯。法国有着严格的产区划分和等级划分,不同的产区、不同的葡萄种植品种,不同的葡萄酒类型也丰富着这个庞大的葡萄酒王国。法国有香槟、阿尔萨斯,卢瓦尔河谷,勃艮第,汝拉和萨瓦,罗讷河谷,波尔多,西南,朗格多克―鲁西雍,普罗旺斯―科西嘉等10大产区,有些专家将香槟产区、勃艮第产区和波尔多产区列为法国三大代表性产区。另外,法国法律将法国葡萄酒分为4级: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地区餐酒、地区餐酒、日常餐酒。

“古老”这个词在中国不是淘汰的意思,而是“值钱”的意思。这种文化底蕴造就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思想中对于“老”的另类价值,包括在酒行业。中国一直是以白酒文化著称的国家,从古到今,白酒的“陈酿”、“窖藏”概念一直都未曾改变。当西方葡萄酒文化乘风破浪的席卷而来的时候,将“老”、“陈酿”这个概念直接拿来套用成为在中国不成熟的葡萄酒市场分一杯羹最快的方法,而这也是对尚未了解葡萄酒消费者的最大的欺骗。“酒是陈的香”成为最有力的卖点和噱头,哪怕其厂房的水泥还没干透,由此可见葡萄酒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无法无天”。在这方面国外的葡萄酒就表现得老实许多,哪一年的葡萄,是何品种,哪一年灌装,是何级别,哪一个产区,是何庄园,都白纸黑字写在标签上,并受法律约束。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已经逐渐开始往规范和质优的路上走。葡萄酒市场从一开始的无标准、无规范,到今天国家法定标准和各个产区颁布的产区规范的出台,可以说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但距离法国成熟的体制还差距甚大。中国葡萄酒市场想要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法律和行业标准的日渐完善不可缺少。

文化底蕴是根基

每一个国度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底蕴“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偷偷“指挥”着你的行为。文化沉淀的力量是可怕的,它如同一只隐藏的手,从你出生那一刻开始便会悄然无声地将你吞噬成它的“奴隶”。文化底蕴的魅力也正在于这种强大的控制力,正因为有了文化底蕴的堆砌,我们才有了今天的一切,而文化底蕴也正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根基。

形成“自我标准”

中国的酒文化是集体主义性质的,讲究的是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而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更为侧重个人主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既有群聚而饮,也颇多浅尝独酌;二是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突出酿酒师的作用。

在中国喝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氛围。不管你喝的是什么酒,与酒本身的品质无关,只是感觉这个氛围适合喝一杯,那就开始把酒言欢或慰藉寂寞。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有着很强的特定主义,强调在特定情景下饮用葡萄酒,譬如恋人共聚晚餐、高级宴会等等,同事、朋友或者家庭聚餐都以白酒或者啤酒为多,多数人认为,高价的葡萄酒是高档产品或者奢侈品,有钱人喝葡萄酒是身份或者地位的象征,穷人喝葡萄酒简直是浪费,这也显示出葡萄酒在中国的阶级局限性。而这需要在社会普通大众达到一定认知度的情况下才能化解这种自定义形成的阶级“矛盾”。很多葡萄酒圈内的专业人士对于西方传过来的那一套葡萄酒的形容词,有着“中国化”的认识。在所有介绍葡萄酒的文章中,在形容葡萄酒的味道时无一例外的用到比喻这个修辞手法,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当形容一种酒的香气和口感时,“浆果、橡子、奶酪、覆盆子、黑醋栗”这些词,一般中国消费者的脑海里除了迷惑还是迷惑――你干嘛不说像麻婆豆腐、京酱肉丝呢?将国外的这种比喻找到国内的“落脚点”,是目前达到普及化程度需要解决的一种典型的沟通障碍,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则是通用主义的,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喝葡萄酒。早在古希腊时期,喝酒的规范已成为共存、博爱、交流以及共商与欢乐交织气氛的同义语。在亲朋欢聚、家庭盛事、庆祝社会重大事件时,或仅仅是为了巩固友谊时,开一瓶葡萄酒的惯例,至今依然保留着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品尝一种葡萄酒,无论是高雅的,还是普通的葡萄酒,都包含着稳重,对道德的尊重,对鉴赏葡萄酒的价值,并与其本质进行交流的氛围的尊敬。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葡萄酒仅仅被作为一个新的酒种来推广,人们是出于猎奇心理和跟风心理来购买葡萄酒。由于缺乏对葡萄酒的欣赏与辨别能力,缺乏专业文化的支撑,缺乏有关的标准、监督和管理,葡萄酒市场几度跌宕起伏。随着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数的增加,有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葡萄酒的消费才开始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

酒礼

从饮酒礼仪来看,中国人饮酒十分注重礼仪。酒礼就是人们喝酒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行为等,如“敬酒”、“劝酒”。劝酒是敬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人好客的一种典型表现,西方人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享受葡萄酒的餐桌礼仪。如注重酒杯与葡萄酒种的搭配、葡萄酒种与菜肴的搭配;讲究在恰当的温度范围内饮用香槟酒、干红、干白等各种葡萄酒。另外,他们在斟酒、倒酒、品尝、菜肴的配搭各方面都有近乎严格的要求。西方葡萄酒在餐酒中起到很大的调和菜肴味道的作用,但复杂和完美的中国菜中,酒的概念只是一种陪衬,在这方面,餐酒搭配在本质上的概念就不一样。而探索葡萄酒与中餐的完美搭配也是推广葡萄酒文化必须要做好的基本落脚点。

醉翁之意不在酒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到今天,让中国人从骨子里就带有了老祖宗饮酒文化的概念,这种基因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喝的不是酒,是当下饮酒的心情”。

中西方饮酒的目的有着很大的差异。许多中国人认为,酒是一种供人使用的工具,中国人虽然十分热爱它、经常使用它,但很少注重酒本身,缺少对美酒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性分析和品评、鉴别,更在意的是使用它以后产生的美妙作用,在于“味外之味”,就像欧阳修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因此留下了很多意蕴丰富的饮酒趣事。在这里,酒成为了一种表达感情的工具,至于酒本身味道是好是坏已经无关紧要。

在不少西方人眼里,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而葡萄酒更是其中的代表。对于西方人而言,醉翁之意就在酒,在酒的“味内之味”。仅以葡萄酒为例,它们把酿造葡萄酒看成是在制造艺术品,把饮用葡萄酒看成是欣赏艺术品,认为每一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温度、味道和与其搭配饮用的杯子、菜肴,只有相互之间完美的搭配,只有仔细地观色、闻香、品味才无愧于美妙的葡萄酒。相比之下,西方人则多为了喝酒而喝酒,更注重喝酒的过程,注重对酒本身的品尝和欣赏。

构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

中国的葡萄酒经过近几年的爆发式发展,如今已经开始暴露出自身在快速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一种新兴事物只有立足本土,才能在时间的考验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对于葡萄酒也同样如此。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葡萄种植自然条件、发展历史、品种培育、庄园发展方面都有待提高。在葡萄酒发展中,法国法律法规对葡萄产区的严格划分以及对葡萄酒的等级划分和监管等制度的健全也折射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不足。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葡萄酒消费在中国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葡萄酒的同质化、不讲究与饮食的搭配、价高质低等,这些都不利于葡萄酒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国内许多消费者由于获得的信息不对等,缺乏对葡萄酒的欣赏与辨别能力,对外国葡萄酒有种盲目崇洋消费的心理,造成“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消费乱象。

近年来,随着真正了解葡萄酒的人数的增加,有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葡萄酒的消费才开始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中国人在探索中国本土的葡萄酒文化的同时,也在逐渐吸收西方葡萄酒文化的精华,如进行博大精深的中国菜肴与葡萄酒搭配的探索,提倡用健康的方式饮酒等。中国葡萄酒只有构建属于自己的葡萄酒文化,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独特的地位,也才能保持行业沿着健康的既定轨道前进,用丰富多彩的葡萄酒文化向社会和消费者奉献自然、健康的绿色葡萄酒产品。相信随着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国人的葡萄酒消费心理和方式将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多高品质的葡萄酒。

走向“庄园制造”

葡萄酒在西方一直讲的是“庄园制造”,酒庄就如同是葡萄酒的商标,代表着自身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口感品质。从葡萄酒的庄园文化来看,法国葡萄酒产业走的是“庄园生产,精雕细作”的小农生产模式,从种植、酿造到销售,这一系列工作都在酒庄中完成,而且重要的工艺、细节都要求用手工来完成,正是对葡萄酒风格和质量的严格控制,把葡萄酒的质量控制前移到种植的每个阶段,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的控制,从每一个环节来保证酒的品质,法国每个庄园的葡萄酒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造就法国葡萄酒如此盛名的正是那些遍布法国多如繁星的葡萄酒庄园。

我国的葡萄酒庄园虽不如法国那般纯熟,但近年来随着葡萄酒消费的兴起,中国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些优质产区也被不断发现,为中国酒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从法国葡萄酒庄园发展中我们知道,葡萄酒庄园成就葡萄酒,葡萄酒反过来提升庄园的知名度,两者相辅相成。我国在葡萄酒庄园管理模式方面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法国学习。当然,建立庄园酒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而掌握并运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才是实质内容。庄园葡萄酒贵在精,不在多;贵在有特色,不能随大流。

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