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例6篇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1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主要策略。但由于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工作薄弱的乡(镇)、村,且流动人口及计划外生育人口等特殊人群接种工作难度较大等原因,麻疹控制工作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年上半年我县部分乡村发生了散发的麻疹病例,与年麻疹发病率实现1/100万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消除麻疹已成为当前我县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为贯彻落实《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努力实现年消除麻疹工作目标,根据市卫生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年市消除麻诊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字〔〕41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原则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二)目标

年,力争全县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三)工作指标

到年:

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100%,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98%以上;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8%以上;

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5、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所有确诊麻疹病例须经过实验室诊断;

6、完善县级麻疹实验室网络建设,并达到WHO认证标准。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年,全县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夯实常规免疫基础,消除免疫空白。

1、在全县所有接生单位和乡级接种门诊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的预防接种管理新模式,新模式规范运行率100%。

2、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3、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保证漏种儿童及时得到疫苗补种。

4、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运输车辆、冷库的更新装备。

5、在全县范围内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6、加快“星级门诊”建设工作进度,全县50%以上的乡级接种门诊达到A级。

(二)年,组织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95%以上。

2、完成乡级接种单位储存疫苗用冷链设备的更新装备。

3、对所有在校高中生免费接种麻疹疫苗。

4、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年,继续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巩固儿童免疫高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

2、在全县范围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3、继续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免疫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提高人群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1、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确保高水平接种率。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对服务人口多、服务半径大、道路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可增设预防接种门诊。所有乡级预防接种门诊要执行日接种制度,以严格落实“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的预防接种管理模式为主要措施和手段,保证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8%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机构和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地区,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

2、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县教育局负责督导全县中小学、托幼机构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和《县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方案》要求,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补种原则》及时对漏种儿童进行补种,确保漏种儿童获得及时的免疫服务。

3、做好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根据麻疹流行特点,在发病率较高的乡村或者发病风险较高的单位,适时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接种。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落实《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定期组织开展流动儿童查漏补种工作,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加强对新入学高中学生、农民工聚集区域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4、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适时组织开展全县范围8月龄—14岁儿童、在校高中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二)监测管理

开展疫情监测,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1、做好常规报告工作。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2、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发生麻疹暴发时应重点做好疫情的监测。

3、建立和完善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和完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网络,定期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4、开展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三)暴发疫情控制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只要麻疹发病超过平常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时,应视为暴发疫情,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核实疫情,明确诊断。县级以上调查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开展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当发生麻疹暴发时,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要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对当地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麻疹病例主动搜索。

3、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当发生麻疹暴发后,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4、加强疫情监测。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5、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县卫生局要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情发生时的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四)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麻疹病例进行居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无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

(五)预防医院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六)开展健康教育

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县健康教育规划。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保障经费投入

消除麻疹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辖区散居人群的摸底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和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发现居住地新进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属地接种单位通报。

(二)建立协调机制,密切部门合作

县卫生、发改、教育、财政、食药监等部门要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免疫规划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消除麻疹工作。县财政局要落实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县教育局要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并负责做好在校学生疫苗接种的现场组织工作。其它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消除麻疹相关工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县卫生局要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医疗机构麻疹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四)强化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宣传部、文广新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和消除麻疹措施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儿童;麻疹合并重型肺炎;病症观察;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6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73-02

麻疹是一种儿童时期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麻疹病毒引起的。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热、皮肤出现红色丘斑疹、上呼吸道炎、结膜炎、麻疹粘膜斑等等。麻疹的并发症种类很多,主要包括有肺炎、喉炎、心肌炎等,其中,肺炎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本次调查将某医院自2010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80例麻疹合并肺炎儿童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护理的方法和效果进行统计和讨论,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2月,在某医院就诊的患有麻疹合并肺炎的儿童80例。所有患儿的年龄大约在3个月-8岁之间;女性患儿36例,男性患儿44例。在麻疹疫苗接种方面,有35例患儿具备明确的接种史,有27例患儿没有接种过任何麻疹疫苗,有18例患儿的疫苗接种史不明确。经过临床症状表现的判断以及X线胸片检查的结果证实,80例患儿均患有麻疹合并肺炎。

1.2 方法 对80例麻疹合并重型肺炎儿童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在住院之后,均采取隔离治疗的方法,并主要对包括呼吸道症状、降温等进行处理和治疗。

1.3 观察标准

1.3.1 治愈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斑丘疹等)完全消失,并且保持4周以没有出现复发迹象。

1.3.2 显效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1.3.3 有效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减轻。

1.3.4 无效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不明显。

1.3.5 总有效=有效+显效+治愈。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13.0软件对0例麻疹合并重型肺炎儿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当P

2 结 果

2.1 特点分析 8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都存在全身斑丘疹、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其中,全身出现斑丘疹症状的有43例,咳嗽症状有56例,发热症状的有80例。比较存在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分析 经过治疗,80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有74例痊愈,6例明显好转,无死亡率。其中,发热症状全部消失,咳嗽症状有53例治疗效果明显,斑丘疹症状有41例治疗效果明显,其总治愈率分别为100%,94.64%,95.35%。比较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理观察

3.1 加强基础护理

3.1.1 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清新,湿度、温度适宜。通常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0℃-23℃,湿度保持在50%-60%。切忌过冷过热。

3.1.2 加强五官护理

3.1.2.1 眼 由于麻疹患者的眼部症状相对明显(临床表现为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等),再加上眼部时常会由于分泌物的干结而出现眼睑粘着,导致患儿在用手搓揉眼部时容易出现感染。因此,必须注重对患儿眼部的护理。同时使用2%-4%硼酸或者生理盐水对患儿眼部进行每日的定时冲洗,并用金霉素眼膏进行涂抹。

3.1.2.2 耳 由于儿童的咽鼓管短,位置低平,当患儿咳嗽时,极容易将上呼吸道的分泌物呛入到鼓室中,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因此,必须要加强患儿耳部的护理。通常是采取侧卧的进行喂食,在服药时不能捏鼻强喂,并注意保持患儿外耳部位的干燥和清洁。当引发中耳炎时,护理人员可以用3%的双氧水对外耳道进行反复的冲洗,并用棉签擦拭干净,然后在滴入0.25%的氯霉素液。

3.1.2.3 鼻 麻疹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常常会干痂导致鼻道的阻塞,影响到患儿的呼吸和通气,导致鼻窦、鼻腔以及中耳的感染、化脓。因此,护理人员要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时注意对患儿鼻腔分泌物的清除,保持患儿鼻道的畅通。当鼻塞症状较为严重时,可以想鼻腔内滴入0.5%-1%的麻黄素。

3.1.3 由于患儿在高热后容易出现食欲减退、营养低下等症状,且口腔中的致病菌会迅速的繁殖,诱发各种口腔炎的产生。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患儿的口腔护理工作。通常是用生理盐水、2%苏打水或1B5000呋喃西林对患儿进行漱口,漱口次数一般是每天3-4次。并用甘油、石蜡油等对口唇进行涂抹保护,出现口腔溃疡症状的,可以用冰硼散进行涂覆。

3.2 加强病情变化的观察

3.2.1 注意呼吸变化情况 护理人员要注意患儿呼吸节律、频率等的改变情况,当呼吸出现过快或过慢现象时,就表示有可能出现呼吸的衰竭症状。

3.2.2 注意体温变化的情况 在患儿出疹期间,护理人员要保持每4小时测量1次体温,以防止患儿因高热出现惊厥。同时,可以通过利用湿温毛巾等对患儿额部进行敷盖,已达到物理降温的目的。切记用冰袋、酒精、药物等进行降温,以免患儿因体温骤降而引起虚脱,影响到皮疹的透发。

3.2.3 注意心率变化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麻疹患儿的、烦燥、气急、面色苍白、紫绀等情况,并及时的查明原因,以避免因心率过快导致心力衰竭现象的发生。

3.2.4 注意皮疹变化情况 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儿皮疹的分布、色泽、透出和隐退等现象的变化情况。当皮疹颜色呈红紫暗色或艳红色时,就容易导致肺炎或喉炎等并发症的产生;当皮疹的颜色呈黑斑、色黄或色淡症状时,就表示患儿的病情出现加重趋势;当皮疹出现在耳廊部位时,表示预后效果理想;当皮疹呈现突然的色褪或隐退,并同时伴有皮肤发紫、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表示肺炎症状出现迅速的恶化或者是患者循环系统的衰竭,这时就必须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4 讨 论

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它的临床症状多是发热、丘斑疹、上呼吸道炎、结膜炎等,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对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减轻和降低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减少死亡率的发生。因此,应该将护理干预在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汤柳珍.麻疹合并重型肺炎患儿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90-91.

[2] 朱洪琪,郭晶平.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0(04):1225-1226.

[3] 赵元桂.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1,14(09):1622-1623.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麻疹;暴发;流行病学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1-1727-03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B

为了探讨我市现阶段麻疹流行特征和变化规律,进一步控制及消除麻疹,现将我市2006年1~6月麻疹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2006年麻疹监测信息系统数据库,由雷州市疾控中心提供,人口资料来自雷州市统计局公布资料。

1.2 调查方法:用统一制定的麻疹病例调查表对所有病例个案逐户细查发病情况、接种史、麻疹既往史以及人口资料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捉法检测病人的麻疹和风疹IgM抗体。

1.3 麻疹诊断标准:根据GB159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规定的诊断标准,免疫史判定以接种卡、接种证或儿童监护人提供为准。

1.4 爆发定义:以村、居委会、集体机构等为单位,21 d内发生≥3例麻疹病人。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2006年1~6月共报告发病117例,其中临床诊断84例,实验室诊断33例。发病率为7.80/10万,死亡1例。其呈散发与暴发同时流行。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地区分布:雷州市24个乡镇除北和、东里、流沙、覃斗镇外,其它镇均有病例发生。其中以雷城镇发病最高24例,罹患率20.51%;附城镇13例次之,罹患率11.11%;第三是杨家镇和英利镇均为11例,罹患率9.40%。见表1。

2.2.2 时间分布:每月均有病例报告,3~6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共发病108例,占92.31%。1月和 2月的病例数均在5例以下,3月突增到20例, 5月达到发病最高峰(33例),占28.21%,见表2。

2.2.3 人群分布:(1)年龄分布:发病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33岁。发病最多为0~5岁组,共65例,占55.56%;其次为5~10组35例,占29.91%;第三为10~15岁组12例,占10.26%。其中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不同年龄组麻疹发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3。(2)职业分布:散居儿童发病率最高,47例占40.17%,托幼儿童和学生各33例,各占28.21%,其它4例占3.41%。见表4。(3)户籍分布:对117例病例分析结果显示:均为本地人口117例,占100%。

2.3 免疫接种史情况:所有的麻疹病例中,有麻疹基础免疫接种记录(接种证或接种卡)可查者32例,占27.35%;无或免疫史不详者85例,占72.65%;麻疹加强免疫无或不详者103例,占88.03%,见表1。

2.4 疫情暴况

2.4.1 暴况:麻疹流行期间发生局部暴发疫情有5起,发病23例,占报告总数的19.66%。时间分布为:1月份1起、3月份1起、5月份2起、6月份1起。麻疹暴发疫情的乡镇为:附城4例、调风5例、纪家3例、英利6例、松竹5例。暴发疫情持续时间最短5天,最长16天。

2.4.2 临床表现:23例暴发病人均有发热,体温>38.5 ℃的高热率86.96%,平均发热4.72天,从耳后、面部至躯干四肢顺序先后出疹者占86.96%,退疹后65.22%留有色素沉着斑。其中,咳嗽95.65%,结膜炎82.61%,流泪、鼻塞、流涕等其他症状56.52%,口腔出现Koplik斑39.13%,2例合并肺炎占8.70%,无死亡病例。23例病人均有到当地卫生服务站诊治,其中9例转诊到市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麻疹。对比有无基础免疫接种史,两组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性,可能是由于部分基础免疫不详者接种了麻诊疫苗而未保存好接种记录。见表5。

2.5 血清学检测结果: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17例,采集麻疹病人出疹后1~6天血清标本58例,进行麻疹IgM抗体测定。结果33例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56.90%。

2.6 麻疹监测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所有的报告病例中,发病7天内报告107例,占91.45%;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88例,占75.21%;采集标本58例,占49.57%。

3 讨论

3.1 疫情上升原因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雷州市2006年上半年麻疹疫情有所回升,散发或暴发并存,但上升幅度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整体控制效果相对满意。造成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1)麻疹疫苗接种率低,这是最重要原因。①对117例麻疹个案调查表明,有明确麻疹免疫史者只占14.53%,而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则占85.47%,以上数据提示本市的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加强免疫不能落实,小年龄组的病例多未完成麻疹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是否有接种证也是影响接种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报告的一起珠江三角洲地区幼儿园麻疹爆发,就是由于幼儿入园前未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未免疫的儿童失去补种疫苗的机会,引起麻疹爆发[1]。②近几年来,部分卫生院防保组预防接种服务形式由计免门诊替代常规运转,造致部分适龄儿童得不到免疫,不能形成足够有效的免疫屏障。③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人员接种技术不规范导致无效接种。客观上造成麻疹疫苗接种率降低,使易感人群累积增多引起麻疹流行。(2)虽然法定报告传染病实施网络直报,但大部分卫生院领导对防疫工作不够重视,防保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差,疫情监测体系不健全,疫情发现晚,针对性措施采取不够及时。(3)群众保健意识较差,认为“出疹子”无需到医院治疗,病人得不到有效隔离,造成疫情扩散蔓延。

3.2 预防控制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加强疫情管理和麻疹监测工作,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提高疫情的及时性和病例监测敏感度,提高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率:(1)加强对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密切注意各辖区内麻疹疫情报告情况,发现麻疹病例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杜绝暴发现象[2]。(2)各预防接种单位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好儿童入册、登记、发放接种证,坚持严格要求持证预防接种工作。(3)进一步加强麻疹监测,加强基层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接种疫苗的质量和处理疫情能力,确保免疫成功率。(4)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活动,从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控制麻疹经验及我国已开展麻疹强化免疫的部分省份实施效果来看,实施强化免疫在接种率抗体保护水平及流行病学控制方面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3]。(5)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8月龄~14周岁儿童未按国家免疫程序完成麻疹疫苗接种者,应按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或补种。(6)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工作,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卫生保健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和支持预防接种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 三,余永清,何琼芬,等.湛江市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5,31(01):23.

[2] 林伟生,许锐恒,邵晓萍,等.广东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J].华南预防医学,2002,28(1):17.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麻疹;重症肺炎;小儿;个性化全程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b)-0150-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 with measles complicated by severe pneumonia. Methods 124 cases children with measles complicated by severe pneumonia treated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Meishan City from May 2013 to May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2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anti-infection, improved the resistance and maintained water and electrolyte balanc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rsing effect, th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time of fever relieving, vanishing of the rash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93.5%)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80.6%) (P < 0.05). There wa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 or death case occurred in the study. Besides, the length of stay and the time of fever relieving, vanishing of the rash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disease, shorten the recovery time of symptom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easles; Severe pneumonia; Children; Whole-cours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随着我国广泛开展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大幅下降,但近年来麻疹的发病率又出现略有升高的趋势,且部分地区出现暴发流行的现象[1]。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5个月~5岁的儿童,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性斑丘疹等[2]。麻疹极易引发严重的合并症如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等,其中肺炎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也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3]。麻疹病情较重,易发生变化且病死率高,非常难于护理,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对患儿进行高度监护、高度重视和一丝不苟的护理。为研究个性化全程护理对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在临床治疗上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12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住院治疗的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124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48±1.20)岁;平均病程(6.22±2.84)d。对照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04±1.17)岁;平均病程(6.64±2.49)d。所有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流鼻涕、全身皮疹、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均符合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麻疹肺炎诊断标准[4]:①符合麻疹流行病学资料;②全身皮疹超过3 d,体温>38.3℃,且有3“Cs”:卡他症状、结膜炎及咳嗽;③呼吸道分泌物致病原检测和/或血清学(IgM抗体)阳性;④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证实为肺炎。重症肺炎参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制订的临床诊断标准[5]:①婴幼儿腋温≥38.5℃,呼吸频率(RR)≥70次/min(需排除如发热、哭吵等影响因素),拒食,间歇性呼吸暂停、呼吸,发绀,鼻煽,吸气性三凹陷征;②年长儿腋温≥38.5℃,RR≥50次/min(需排除如发热、哭吵等影响因素),呼吸,发绀,鼻煽,有脱水征。排除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充维生素、磷酸肌酸营养心肌及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胸腺肽支持治疗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程序进行入院指导,遵医嘱完成各种治疗措施,采取严格的呼吸道隔离措施,对其皮肤和五官进行护理,谨慎发热的护理,同时进行饮食指导,观察并及时处理并发症,进行出院指导。观察组则采用个性化全程护理措施,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心理、呼吸道及健康教育等干预护理措施,针对患儿不同特点而制订护理措施,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全程、优质的护理。

1.3 个性化全程护理

1.3.1 入院时的护理干预 患儿入院时由专病护士建立详细的个人健康档案,并针对每例患儿及其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程度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并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重点讲解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相关疾病知识、理论及治疗目的与措施,介绍住院时的相关流程,并发放麻疹防治手册。患儿均安排在单间病房,采取严格的呼吸道隔离措施直到出疹后10 d。病房的温度和湿度都维持在舒适的范围内,药物及器材摆放整齐,且尽量远离患儿的视线,防止患儿出现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保持病房良好的通风环境,定时对病房进行擦试和消毒。加强病房的探视管理,减少家长的探视并对出入重症病房的医护和探视家长及时消毒处理,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1.3.2 住院期间的护理干预 发热护理:在高热期间,应保证患儿绝对卧床休息至皮疹消退、体温正常,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保证室内的良好通风。避免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如酒精擦浴及冷敷等)强行降温,以免影响出疹,同时向家长解释其原由,防止发生不必要的误会。根据体温的高低,如体温高达40℃以上,可小量使用退热剂,并用柔软毛巾沾温水擦拭患儿身体,防止体温过高出现惊厥。如伴随着谵妄、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应密切观察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诊治处理。

皮肤及五官护理:密切观察皮肤出疹情况,在保暖情况下每天温水擦浴更衣1次,保持皮肤的清洁,为防止抓伤皮肤引发感染应勤剪指甲。采用0.9%氯化钠溶液对患儿口腔进行护理,每日1次。口唇或口角干裂时,局部擦拭甘油。对于出现鼻塞、流涕、流泪、畏光、眼分泌物增多症的患儿,应及时对其黏膜和皮肤进行清理,以保证皮肤和五官处于清洁状态。

呼吸衰竭的护理: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病情发展较为迅速,且病情比较危重,常常累及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血液循环系统等,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所以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6]: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因为肺组织充血、水肿、渗出,导致部分支气管梗阻,加上肺泡有效交换面积减少,容易导致患儿出现呼吸困难,为提高肺泡氧气弥散量,减少CO2潴留,一定要保证呼吸道的畅通,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较多,必须要及时清除分泌物[7]。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头部及上身稍高,头稍向后仰有利于呼吸,增加肺活量以及排出分泌物。对于咳嗽无力的患儿可轻拍其背部,以便于痰液的排出;对于痰咳不出者,可实施沐舒坦加氯化钠溶液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必要时给予吸痰。②密切观察缺氧情况,落实氧疗护理:密切注意患儿的缺氧情况,如果出现面色泛白、口唇发绀、喘憋、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的患儿应立即给予吸氧,可以根据患儿不同的呼吸困难程度来采用不同的呼吸氧气方式,一般采用鼻前庭给氧,如缺氧明显者给予面罩给氧。呼吸衰竭的患儿应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低氧血症,保护重要的脏器不受缺氧性损害,根据血气分析调整氧气浓度,宜保持血氧饱和度90%以上。

心力衰竭的护理: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常常会并发心力衰竭,因为呼吸功能的下降常导致肺部低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使得心脏负荷增加,常见患儿出现急躁、心率加快、皮肤苍白无血气等症状[8]。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可使用利尿剂、扩血管以减轻心脏负荷,应用强心剂以及小剂量镇静药物,并随时观察强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严密监测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等变化,必要时行血气分析,并及时报告给医师。在饮食上尽量选取低盐食物,少食多餐,以减轻胃部对肺和心脏的压迫。

饮食护理:由于发热症状,患儿大量消耗营养和水分,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期间能进食的患儿据其所喜爱的食物,选择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人乳、牛乳、果汁、菜水等高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鼓励多饮水,利于清热解毒和透疹。不能进食的患儿,给予静脉营养,要注意严格控制滴注速度,防止输液过快,加重心脏负担。随着体温下降、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心理干预:由于该病的病情较重,患儿较痛苦,而且家长也非常焦虑,因此有必要对其施予有效的心理干预。首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讲解麻疹相关的健康知识,让其了解各项护理及治疗目的,让家长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来。同时要尊重家长,需加强护理操作的预先告知,及时向家长报告患儿的病情进展,构建起和谐的护患关系,以减轻家长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再者护士护理操作娴熟,要常安抚患儿,以温柔的语言与患儿沟通,增强其安全感,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悦,营造出一个温馨、安静、富有童趣的病房环境,充分了解患儿的性格特点,并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性疏导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并与患儿及家长共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有效缓解患儿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健康教育:根据制订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对患儿家长加强麻疹相关知识的宣传,重点讲解麻疹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讲解麻疹常见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及防治措施;讲解高热护理、皮肤及五官护理、呼吸道护理及饮食护理等重点注意事项,以便于患儿出院后进行家庭护理。

1.3.3 出院后的护理干预 护士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患儿家长麻疹知识及疾病观察掌握情况及自我护理技能,针对性地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一般患儿抵抗力较差,指引患儿多注意休息,对患儿及家长讲解正确洗手方法,养成健康行为,同时宣传预防接种的必要性,按时接种各种疫苗。在麻疹流行期间最好不带易感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儿机构暂时不接纳新生,为提高易感儿童的免疫力,对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可接种麻疹疫苗,在接种12 d后血液中出现抗体且1个月达到高峰,因此在易感儿接触患儿后2 d内接种疫苗有预防麻疹的效果;对年幼、体弱的易感儿可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麻疹传染疾病的蔓延[9]。

1.4 评价方法

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①显效:体温在入院3 d内下降至正常,无咳嗽、气促等症状,皮疹全部消退,2 d内湿音消失。②有效:体温在入院3 d内下降,并达到38℃以下,咳嗽、气促等症状明显缓解,皮疹大部分消退,3 d内湿音消失。③无效: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无缓解,皮疹没有明显消退,湿音未消失,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儿经1周不同护理之后的效果,并统计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退疹时间及住院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经过1周的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80.6%(χ2=12.558,P < 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见表1。

2.2 两组退热、退疹及住院时间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退热、退疹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曾经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三大传染性疾病之一[10]。麻疹患儿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5 d内,患儿的结膜、呼吸道分泌物、尿液及血液,尤其是白细胞内均含有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儿童普遍易感,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自1980年以来,随着麻疹疫苗的普及,全球的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据WHO估计,麻疹的死亡病例已从2000年的733 000例降低到2008年的16 400例,从2000~2010年,麻疹病例数降低了60%,目前WHO的各区域均已确立了消除麻疹的目标,且从2002年起美洲区已实现了消除麻疹的目标[11],但也有麻疹在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暴发流行的报道[12-13]。我国自1965年广泛推广麻疹疫苗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近年来全国的疫情又有所回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14-15],不少地区麻疹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且14岁以下的儿童麻疹免疫空白人群较多,而且婴幼儿及15~30岁人群患病明显增多,呈现双峰态。麻疹合并肺炎除了发热、咳嗽、典型皮疹等症状,常合并腹泻、喉炎,严重者合并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且感染麻疹后引起免疫抑制容易继续重症肺炎,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还可能导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等远期并发症[16-17]。

年幼患者常常在治疗和护理中不容易配合,再加上疾病的痛苦,更是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相关研究表明[18],采用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并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轻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以及家庭经济负担。个性化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就是按照患儿的特点制订的护理措施,可以为患儿提供全方位、全程、优质的护理,从而让患儿及家长主动配合并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9]。个性化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护理水平及护理技术,且能够对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创新,孙晓辉[19]在小儿护理中采用个性化护理模式(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护理效果,不仅患儿恢复快,而且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较高,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肖志田等[20]应用全程个性化护理对40例患儿难治性癫痫患儿生酮饮食治疗依从性进行干预,给予住院前、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护理干预,包括疾病健康教育、饮食的配制与管理、病情记录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心理干预、家庭护理指导、电话随访等措施,研究发现全程个性化护理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同期常规护理组水平,全程个性化护理干预可增强患儿及家长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决心,有效改善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21-23]。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分析表明,观察组的退热时间、退疹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这表明,个性化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麻疹合并重症肺炎患儿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原因,首先采用个性化全程护理干预法,针对不同患儿的年龄、心理、生理上的个性特点及不同治疗阶段制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护理治疗措施,通过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发热控制、皮肤及五官护理、保障呼吸道通畅等措施,向患儿及家属讲解麻疹相关知识,不仅丰富了患儿及家长的疾病知识,还可以有效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缩短住院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再者通过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长交流沟通了解患儿的个性特点,合理调整饮食、制订个性化健康教育,同时采用心理干预,从心理学的角度针对性疏导患儿的不良心理情绪,并与患儿及家长共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缓解患儿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可以有效增加患者及家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

综上所述,采用个性化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小儿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疗效,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明显缩短症状恢复时间,减少患儿生理疼痛与折磨,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文娣,缪红梅,张佩斌.小儿麻疹合并重症肺炎的危险因素[J].江苏医药,2011,37(3):364-365.

[2] 杨艳华.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4):234-235.

[3] 邱心,林艺凤.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231-132.

[4]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28-732.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83-90.

[6] 张伟玲,何秋月,何俊龙,等.183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3):203-204.

[7] 陈红红.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331.

[8] 陈素绸,许玉凉,林秋娟.分析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7):230-231.

[9] 赵艳杰.患儿麻疹76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8):98-99.

[10] Franquet T. Imaging of pulmonary viral pneumonia [J]. Rad-iology,2011,260(1):18-39.

[11] 刘景顺,马敬仓.菏泽市2011年麻疹监测与疫情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7-118.

[12] Perry RT,Gacic-Dobo M,Dabbagh A,et al. Global control and regional elimination of measles,2000-2012 [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2014,63(5):103-107.

[13] Tricou V,Pagonendji M,Manengu C,et al. Measles outbreak in Northern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3 years after the last national immunization campaign [J]. BMC Infect Dis,2013,13:103.

[14] 邹辉祥,范子凡,冯荣添,等.阳江市2005~2008 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6):100-102.

[15] 韩利民,范红梅,周瑞娴.深圳沙井街道婴幼儿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4):129-130.

[16] 余小花.儿童麻疹肺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研究分析[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3.

[17] Walia M,Goyal V,Jain P. Post-measle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a 3-y-old girl [J]. Indian J Pediatr,2012, 79(3):399-400.

[18] 王蓉,郑华.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56-257.

[19] 孙晓辉.个性化护理模式小儿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4):498.

[20] 肖志田,李素芳,王海霞,等.全程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难治性癫痫患儿生酮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6):41-44.

[21] 何秀珍,吴宝凤,林红.1例毒蜂蛰伤致急性喉阻塞合并气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 11(9):156-157.

[22] 闫夙,李发俊.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31-32.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5

近年我国已经几乎消灭的脊髓灰质炎重新出现疫情,麻疹疫情也加剧,国家制定了2012年消灭脊灰、2010年消灭麻疹的计划,为鼓励生产,国家允许以上疫苗提价20-60%,为传统疫苗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传统疫苗升级换代后,以有价疫苗身份面市,其价格甚至可提升10倍。中国有价疫苗市场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达15%以上,其中流感疫苗、成人乙肝疫苗、Vero狂犬疫苗、麻疹疫苗等市场发展颇具潜力。

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型分析

成果名称:该课题6年来从流行病学、分子病毒学、血清等方面进行分析、监测研究。经过27株麻疹病毒流行株(MVW)麻疹毒白、血凝蛋白、膜蛋白基因分型,证明该省MVW株基因型不同于其它国家的MVW基因型及该省使用的麻疹疫苗株基因型。经流行病学、人群免疫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调查,提出对大年龄人群进行麻疹疫苗加强免疫,使麻疹发病率降至1999年的0.52/10万,为历史最低水平。目前该省每年少发麻疹41000多例,每年为人民可节省3690多万元人民币。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消除麻疹策略及应用研究

成果名称:该项目根据济南市麻疹流行规律、人群免疫状况,参考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了麻疹检测实验室,其实验室被WHO报导为“全球地区级麻疹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室血清诊断和病毒工作,加强了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管理,指定了对麻疹爆发疫情得法县与反映能力的策略,上述综合措施使济南市麻疹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最低达到0.27/10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减少发病144006例,减少死亡1095例。特别是对SARS后各种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体系、监测体系和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项目进展:初期阶段

消除麻疹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成果名称:该项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对滨州市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IgG抗体的检测。同时对五年来疫情报告麻疹病人急性期血清中IgM抗体进行了监测。通过几年的血清流行性病学监测,分析人群麻疹免疫状况,确定易感人群,制定和调整预防麻疹爆发,加速麻疹控制有关策略与措施的制定,有的放矢地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免疫策略。通过不断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重点对低免疫水平人群和爆发点周围高危人群强化免疫,全市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为防制呼吸道感染病积累了经验,得到了WHO/CDC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项目类型:软科学

加速麻疹控制措施的研究

成果名称:该课题组经过5年加速麻疹控制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该研究取得显著效果,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达到97.71%,较计划免疫时期提高了7.69个百分点,共开展3次强化免疫,覆盖年龄组14岁以下,共有538896名儿童进行了强化免疫,人群免疫水平提高到98.79%,与计划免疫时期79.31%比较,差异非常显著X2=7.58,P<0.01。还建立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提高麻疹报告的灵敏性,增加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次数,开展儿童的强化免疫,建立人群巩固的免疫屏障。为传染病控制探索出一套综合性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该研究使麻疹发病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死亡率为0,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其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项目类型:软科学

麻疹、腮腺炎二联减毒活疫苗的研制

成果名称:课题研制生产的麻疹、腮腺炎二联减毒活疫苗,系采用麻疹和腮腺炎病毒减毒株(我所独有知识产权),分别接种SPF级原代鸡胚细胞,以多次试验摸索确定的最佳配比配制并加入稳定剂后,再采用先进工艺冻干制成。疫苗每次人用剂量为0.5ml,所含麻疹活病毒量不低于3.0 LgCCID50,腮腺炎活病毒量不低于3.7 LgCCID50。接种对象为年龄在8个月以上的麻疹和腮腺炎易感者。疫苗免疫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麻疹和腮腺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麻疹和腮腺炎。在包装设计上为与配套稀释液组合包装,使用方便。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30038”,新药证书号“国药证字S20030027”。该所现拥有多种规格:重溶后每安瓿1ml(2人份)、重溶后每安瓿0.5ml(1人份)、重溶后每西林瓶0.5ml(1人份)。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母体与新生儿脐血麻疹抗体的研究

成果名称:探讨本市孕产妇及其新生儿抗麻疹(IgG)抗体水平,对控制麻疹发病乃至消除麻疹提供制定对策的参考依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46例孕产妇血清及其所生婴儿脐血清麻疹IgG抗体含量。46例孕产妇麻疹IgG抗体含量有保护水平的占52.17%(24/46),临界值及以下的占47.82%(22/46),新生儿脐血清有保护水平的占51.21%(21/41),临界值及以下48.78%(20/41),母子配对检验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有密切相关关系。资料结果与本市近期5年发病有一定关系,应对婚检女青年常规接种麻疹疫苗以提高胎传麻疹抗体水平。

项目进展:初期阶段

麻疹疫苗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

成果名称:该项成果将符合儿科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并进行病理分型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麻疹疫苗加强的松中程疗法,对照组采用强的松中程疗法。发现对系膜增生性肾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免疫标志物:CD4、CD8、TNF两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这说明麻疹疫苗加强的松中程疗法治疗单纯性肾病综合征、病理分型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疗效明灶优于单纯强的松中程治疗法;麻疹疫苗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机制可能与调节循环中的免疫网络有关。

项目进展:中期阶段

麻疹和风疹病毒分离的研究

成果名称:该研究采用国际上最新、最敏感的细胞系vero-slam分离麻疹和风疹病毒,并对分离到的病毒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型和亚型鉴定,分析病毒遗传物质的变异情况,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及全球麻疹和风疹病毒基因库资料,并将应用于麻疹和风疹等呼吸道的免疫预防、控制及消除项目中,对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作用。达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麻疹预测及其强化免疫效果研究

成果名称:麻疹高危县动态预测甄别策略及局部强化免疫效果研究课题是以县为单位对历年疫情进行分析,以流行峰间隔到期为主,参考常规免疫实际接种率和0-5岁儿童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以及气候地理环境因素,每年十二月对下一年麻疹流行高危县进行甄别确定,由卫生厅发文预警,通知其开展局部强化免疫并做好疫情监测和爆发应急准备。课题实施后与甄别前相比,麻疹暴发时间减少了70.72%,暴发病例减少81%,暴发死亡减少了92.3%,暴发起数减少了67.9%。为国家、社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共5984万元,甄别强化后97-2003年共计投入472.7万元,挽回经济损失共5984万元,投放产出比为1:12.58。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冻干麻疹临床效果研究

成果名称:该课题组研发的冻干麻疹―腮腺炎二联疫苗是麻疹和腮腺炎两种抗原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制成二联疫苗。该疫苗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以应用于人群,对保护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作用相同,同时,冻干麻疹―腮腺炎二联活疫苗简化了免疫程序,减少了接种次数,减少了儿童痛苦,减少不安全注射导致的接种反应、经血传染病、化脓性感染等发生的机率,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方便群众、减少误工,具有很好的临床安全性(接种反应)和免疫原性(免疫效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符合生物制品的发展趋势,而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冻干麻疹――腮腺炎二联活疫苗临床效果研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麻疹野病毒型诊断方法的应用

成果名称:该课题对世界范围内现流行的20中基因型麻疹病毒的基因序列资料进行分析,在麻疹H基因上寻找合适的只能够切开中国流行的绝对优势基因型H1基因型及同属一组的H2基因型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对含有该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H基因片断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电泳、凝胶成像等。采取的计算机基因序列分析软件及实验方法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科学性。该课题分别对所建立的RT-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实验证明,并将该方法直接应用于吉林省疑似麻疹临床标本的基因型别筛查。

项目进展:成熟应用阶段

免疫抗体、IL-2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成果名称:麻疹、水痘疫苗接种是美国对我国赴美移民人群的接种要求。目前,经广州、江门检验检疫局体验的赴美移民占全国的80%,其中,江门保健中心占1/3。对这一特殊人群进行监测,了解人群免疫保护率,确定免疫接种重点宣教人群,对移民接种工作有重要意义。麻疹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体液免疫(HI)和细胞免疫(CI)。其中,CI参与了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保护力,与保护力的持续时间相关。白介素2(IL-2)可增强CI,是CI应答中起核心作用的细胞因子。本课题以IL-2作为观察CI的指标,以麻疹特异性IgG为接种后HI的指标,初步探讨麻疹疫苗接种后CI、HI水平与二者关系。本课题研究发现:赴美移民人群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育龄妇女不同年龄别麻疹、水痘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有差异;有接种麻疹疫苗史的人群比未接种人群IgG水平及阳性率高。麻疹接种后随时间延长,HI水平下降,增强的CI在免疫挂号信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使患者免于麻疹感染。以上研究结果目前未见到国内有类似报道。

项目进展:初期阶段

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防御体系的策略

麻疹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6

【摘要】目的:了解近期麻疹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探讨针对麻疹患儿的具体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归纳临床护理措施及预防。结果:300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重视麻疹患儿临床表现,加强病情观察,通过对患儿的基础护理和对家长的宣传预防,及时控制病情,确保患儿能及早康复出院。

【关键词】麻疹 患儿 护理 预防措施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是儿科常见的有较强的传染性的疾病,本病主要由呼吸道传染,传染性强,容易流行,以冬春季节发病为主,主要发生在8月~5岁小儿,能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颊黏膜可见柯氏斑及皮肤斑丘疹[1]。从去年至今我市部分地区麻疹爆发流行。本文就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全部麻疹病例均符合《传染病学》的诊断标准)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0例麻疹患儿。其中,男184例,女116例,男女比例1.59:1,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2.6岁。

1.2 病例来源:农村患儿202例,占67.3%;城市患儿98例,占32.7%。

1.3 临床表现:300例患儿中均有发热,体温大部分38.1℃~40.1℃,热程3~8天。其中278例,占92.7%的患儿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症状。有麻疹粘膜斑者265例,占88.3%,并发肺炎246例(82%),合并肺炎伴心肌损害189例(占肺炎患儿的76.8%),肝功能损害116例(47.1%)。并发咳嗽者237例,占79%,并发腹泻者141例,占47%

1.4 结果:300例患儿经我院护理人员的积极对症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患儿住院时间4~13天,平均6 .6天。

2 基础护理

2.1 隔离与消毒: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我科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减少家属探视。患儿单独病房,一般隔离到出疹后6 d,有并发症者隔离10 d。并应用紫外线消毒,2次/天,40分钟/次,消毒时遮住患儿眼及皮肤。病房保持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15 分钟。病房的温度18~20 ℃、湿度50 %~60 %,光线不宜过强,白天可拉上窗帘,注意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眼睛。对于患儿的餐具、洗漱用品要专用,用过的衣物、玩具、被褥要经紫外线消毒1 小时。医护人员要注意戴口罩、洗手等。患儿外出检查时要戴口罩,接触过患者的人员要洗手、更换外衣,或在室外停留20 min以上才能接触易感者,避免交叉感染。

2. 2 心理护理:

2.2.1 患儿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自身的病痛,以及对周围环境和各种检查治疗的不适应等因素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温柔的语言与患儿及家属沟通,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并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态度,合理解释病情,使其消除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2.2 家长心理护理 由于本轮病例患儿大多居住农村,家长对麻疹认识不足,多认为不需治疗,忽视了患儿的病情。对于这种情况应告诉家长,麻疹并发症较多,若能早期诊断,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缩短病程,减少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另外,早期诊断可以早采取隔离措施,对防止麻疹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而居住在县城的患儿家长过于紧张,焦虑于发热持续不退及疹退后色素沉着是否会遗留疤痕等。对于这种情况应告知家长,麻疹是自限性疾病,如无并发症2周自愈,减轻其恐惧心理,使家长有较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 3 高热护理:麻疹患儿多半有高温,部分可并发高热惊厥。因此,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体温<39 ℃可不用退热药,多饮开水。每4 h测体温1次,必要时随时测量。体温>39 ℃者,尽量以物理降温为主,可遵医嘱给予小量退热剂,使体温维持在38℃左右,禁用冰枕、冷敷及乙醇擦浴。对于所有患儿除监测体温外,还要观察出疹情况,尤其是出疹时间及出疹顺序以及精神状态、呼吸、咳嗽、面色等情况,警惕麻疹性肺炎、支气管炎、脑炎、心肌损害等并发症。如发现患儿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应立即通知医师,协助医师进行处理。患儿高热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流食及半流食,食物中可适当加入虾皮、香菜、葡萄干及芦根水以利于麻疹透出,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少量多餐,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2],疹退后要供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动物的肝脏和胡萝卜。

2. 4 五官的护理:麻疹过程中,患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畏光,容易继发感染,常用生理盐水定时清洗患儿双眼,或遵医嘱适当使用眼药水或眼膏,白天可用0.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夜间入睡时可涂红霉素眼药膏,防止眼睛继发感染。教育患儿不要用手揉擦双眼,以免造成眼部感染;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鼻痂,保持呼吸通畅;每日常规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3次,观察有无口腔黏膜破损情况,不要给予过热或含有刺激性调料的食物,避免对口腔的刺激。进食后用温水漱口,防止继发感染,加强口腔护理。此外,还应防止呕吐物或泪水流入外耳道,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2. 5 并发症护理 麻疹患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重症麻疹患儿甚至可导致死亡。本轮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短,平均为6 .6天,这与我们合理的护理密切相关。如果患儿合并肺炎,需有效地清除患儿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3]。如果患儿合并腹泻,应及时取标本送检;遵医嘱指导患儿口服思密达或米雅,保持患儿肛周皮肤清洁,对肛周皮肤发红者局部涂红霉素软膏。如果患儿合并心肌炎,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和保护心肌药物,吸氧,并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的节律和频率的变化,同时控制输液总量和滴速,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发生心力衰竭。如果患儿合并肝损伤,应注意休息,保证其充足睡眠,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红霉素等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并按医嘱给予降酶治疗。2周后,定期复查肝功能。

3 宣传预防

3.1 在麻疹流行季节,需要加强健康宣教,应尽量避免带婴儿带人群密集的场所,室内注意通风、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并避免带婴儿与麻疹病人接触。若已有接触,应立即注射丙种球蛋白,以提高被动免疫力。

3.2 目前,接种麻疹疫苗仍为现阶段控制和消灭麻疹的最佳手段,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尤其是广大农村婴幼儿及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对预防麻疹的流行有重要意义。 (1)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8个月初种,7岁复种,皮下注射0.2ml。易感儿接触麻疹病人后2天内接种疫苗有预防效果或可减轻病情。 (2)被动免疫:年幼体弱者接触病人后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发病,免疫有效期为3~8周。

4 小结

麻疹是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及时的隔离治疗、悉心合理的护理,对减轻患儿病情、减少并发症尤为重要,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强调护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 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6-78.

[2] 何娅娜.麻疹患儿辨证施护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0,24 (3B):697.

[3] 胡超芬,郑小莉,钟政武.21例小儿麻疹合并肺炎的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6):810.

作者单位: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

(上接第211页)

多吃水果、粗纤维类蔬菜。避免饱餐而诱发心绞痛。

2.1.11 患者入院72小时后,根据患者病情可将床头抬高75度,适当在床上做自主活动,如翻身、刷牙、洗脸、被动活动四肢等。

2.2 恢复期的护理(7天以后至完全康复)

2.2.1 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向病人解释活动耐力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病情稳定后可下床在室内走动、逐步过渡到由家属搀扶着到室外散步、试着上下一层楼梯等活动。

2.2.2 活动时的监测:活动前必须监测记录患者每分钟脉搏、心率次数、血压、时间。运动时间一般为10至15分钟,运动过程中应监测记录脉搏、心率、血压变化。活动时心率增加10~20次/分为正常反应,心率增加小于10次/分可适当延长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分,收缩压降低不超过15mmHg为宜,运动时出现胸痛、心悸、气喘、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卧床休息。

2.2.3 健康教育指导:进行预防冠心病知识教育,维持理想体重,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教会患者和家属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常用急救药品的用法,合理安排饮食、生活起居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预防便秘,戒烟戒酒。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早期和急性期,心肌出现缺血和损伤性改变,在急性期护理干预到位,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缩小梗死范围,有利益损伤心肌细胞的修复,同时预防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发生,在恢复期进行康复运动,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预防血栓、便秘、呼吸道感染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英.主编.内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