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设计范例6篇

藏族文化设计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1

关键词:民族传统;藏族文化符号;标志设计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各国间的设计理念与方法逐渐走向趋同,为使我国设计理念永富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寻求一条特色的设计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在此,我们唯有应立足于本土,深度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并赋予其审美情感,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设计同样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民族文化的的历史重任,作为设计领域的一种设计形式――标志设计,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发挥着愈加重要的时代性作用。

一、藏族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元素符号,皆体现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不仅展现着藏族古老苯教的文化风貌,也传递着远古藏民的精神希冀。其中最常见的文化符号有:雍忠、八瑞相、八瑞物、五妙欲、转轮王七政宝、转轮王七近宝、七珍宝、六长寿、和睦四瑞、祥麟、、三胜兽,以及一些宗教器物,军事兵器和各种动植物图案等。丰富的藏文化元素体现了这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着这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向往。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藏族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本体,选取了常见的两种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从传统元素的特征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进行阐述。

和睦四瑞是藏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副图景,其画面内容是:在一颗枝叶繁茂并结有丰硕果实的卢树下有一头健壮的大象,另外一只猴子蹲在大象的背上,一只手还捧着果实,猴子的肩上也蹲着一只兔子,兔子的头上站着一只鹧鸪鸟,构成了一副金字塔式的图案。其主要表达团结和睦、幸福吉祥的道德理念,以此来表达藏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

曼陀罗或称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意译为坛城,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它是僧人或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共有四种,即所谓的“四曼为相”,一般是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相当对称,有中心点。它的基本特征有火焰之内为金刚杵,镇压一切邪魔。内城为方形城,四面有门,门口有梯,城楼矗立,内有侍卫,每面都有把守人。中为殿堂,内居金刚。殿堂顶层为圆形,内有小殿,内居金刚之传法师。各种不同内容的坛城,里面布置的佛像及装饰也不一样,每座曼陀罗都有自己的本尊。曼陀罗寓意吉祥和平,造型给人一种神秘、多变的审美体现。

综上,藏族的文化符号元素的内涵是丰富的,视觉效果是富有美感的,因此为了对其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分析,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从造型上看并不是自然的形体,而是在真实自然形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归纳之后得到的视觉艺术符号,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淳朴的意境,另外图案的变幻无常也是藏族文化符号元素造型的一个突出特点。不过,藏族的文化元素符号中有多数以上都是对真实事物的抽象与模仿。如植物、动物,还有一些天象等,将这些实物进行一定的抽象与再造,使得原本的轮廓以及特点逐步地转化为图案,最后呈现出一副能够给人教育意义和启迪作用,并富有一定美感的图案。

2、藏族艺术在色彩的使用以及制作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水平甚高,大多的藏族文化符号元素皆体现了宗教性,它是世俗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藏族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色彩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情感表达要素,藏族人在对色彩的选取上体现了情感表达和人生需求。在选取色彩的时候很注重红、黄、蓝三原色,以及黑白色的比例,使得色彩鲜明,和谐,过渡较为自然流畅。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印象除了安静、和平,还有一定的庄严感与神圣感。藏族的白色崇拜,五色观念,万物有灵等等在色彩的选取上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在设计和使用色彩时所体现的不是对真实物体的描摹,体现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如白色的意思是善良,代表了吉祥和慈悲心,而黑色是邪恶的象征,红色代表着威严、博爱和地位,蓝色代表着正义和凶猛,黄色则代表着高贵、优雅,绿色代表着和平、宁静和安详,金色则代表着财富与丰腴等。色彩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藏族的思想,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原始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审美情感,色彩不再仅仅限于艺术的视觉感官效果,它还体现了象征意义的审美观。而在体现宗教文化的文化符号元素中,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3、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构成的方面也基于以下几项基本准则:

(1)对称与均衡的法则。如万字符,曼陀罗等。其中均衡主要展现了力学结构的原理,它是量同形不同的完美体现,从而最终形成一种平衡和稳定的发展态势。对于对称的自认法则主要表现在同形同量的组合,揭示了藏族人民对理性和规律的一种追求。

(2)对比与调和的法则。藏族文化符号元素由于藏传佛教的思想影响,在颜色方面偏爱红色和绿色。同时注重颜色的搭配和图案的视觉效果。这样形成的作品往往会形成鲜明的色对比,其实这种审美观透漏出了藏族人民内心的真切渴望。由于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物质资源相对匮乏,所以人们通过鲜艳的颜色表达对新生活和美好自认环境的憧憬与渴望。

(3)比例与尺度的法则。在藏族文化符号图案的制作工艺中体现了一种比例协调和尺度合适的生存方法。在制作工艺中用到比例和尺度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与藏族人民服装装饰有密切的联系,在图案装饰上运用比例和尺度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二十与物体结构的尺寸和功能相关。比例和尺度在本质上其实体现了一个数字问题,但它同时又包含了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的自然法则。从外观视觉美的角度考虑,藏族人民在文化符号中使用比例和尺度法则最多的是黄金分割比例,这一种形态美学的体现。

二、体现在标志设计中藏元素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作为直观语言,来传达各种信息、意图、情感。标志以其简洁的形象、多样的形式、鲜明的个性差异借住人们对符号信息的识别、联想等综合的思维能力,准确地表达涵义、传达特定的信息,具有强大的传达信息的功能,有时甚至超过语言文字,并因此而被广泛地用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商业等领域。

藏族吉祥结是吉祥八宝中的艺术造型之一,其形态优美,通过简单的绳子相互串联形成了和谐一体的形态,同时也是团结的象征,凝聚力的体现。在对吉祥结的运用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

回环贯通的藏族吉祥结线条,象征着中国联通作为现代电信企业的井然有序、迅达畅通以及联通事业的无疑穷尽,日久天长。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留个圆形又路路相通,处处顺畅,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吉祥之气,这种吉祥寓意的沿用,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许多商业意味,而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

其二,海螺,古称贝,作为藏族乐器的一种,在藏语中称为董、措董、董嘎尔,其也完美地运用到中国藏族音乐网的标志设计当中。在藏传佛教流传地区,白海螺作为宗教仪式的吉祥乐器,给神圣的仪式增添了多少肃穆的气氛;白海螺被风味藏传佛教的八吉祥之一,出现在藏族人生活祈福的每个场景之中。藏传佛教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把海螺当作法器了,在各种典礼上吹奏。吹奏的海螺形象符合中国藏族音乐网的行业属性。藏传佛教中认为声音传得悠远的白海螺的声音就是吉祥的福音,象征了佛法胜利地传遍四面八方、三千世界,中国藏族音乐网的标志则被赋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

其三,哈达和经幡最为藏族文化特有的元素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哈达,在藏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中象征着真诚、纯洁、明净。经幡,象征着吉祥与好运随处可有。航空便选取最富民族文化的两种代表性文化,将两者进行组合和抽象,寓意着航空热情好客、服务周到,并祝愿旅客旅程顺利平安的民族情怀,同时也表达着与世界人民结交友谊至天长地久的美好夙愿。标志造型具有动感效果,好像一对飞翔的翅膀,寓意航空穿越雪域高原,带着人们的愿望远航。它也可看作一道彩虹,寓意架设在世界屋脊的空中桥梁。

其四,转经筒,藏语称之为嘛呢廓罗。它是以六字大明咒为核心的藏区特殊的宗教法器。其在宗教仪轨中在于隔与助,隔开世俗世界,消弭人与佛的界限,达到助人修行的目的。转经筒使用起来简单易行,口诵六字真言,顺时针转动藏经筒,随时随地为藏民暂时隔开世俗世界,满足了他们在俗世间修行的需求。

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会是藏族文化保护研究的慈善公益事业,利用藏族文化――转经筒这一元素,并提取为具象的符号,寓意其致力于保护和发展文化,维护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和共同繁荣进步。

三、结束语

由此,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藏族的文化符号价值和藏族、藏传佛教也是一脉相承。在重点阐述藏族文化符号元素在标志设计中应用的同时,我们应该反思我国其他设计领域对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情况。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先认识到各民族符号元素的魅力以及民族文化精神本质之所在,并不是符号本身,然后从各民族的文化符号元素的特点出发进行反思和延伸,把握好各民族文化符号元素的内涵与形式,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符号元素本身,在设计中融入民族特色,努力增加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的现代设计作品,使其既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又具有巧妙的创意和新颖的设计理念,并努力使我们的特色成为国际设计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白雅红.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萧冰.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浅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成刚.蒙古族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2

关键词:藏文化;豪华;装饰艺术;民族元素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71-01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很多精美绝伦的寺庙建筑,考察了扎什伦布寺、白居寺、贡嘎曲德寺、萨迦寺、布达拉宫等等,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雅鲁藏布大酒店”,它座落于拉萨著名的阳城广场。一进门,一种神奇的魅力吸引了我,让人有一种进入到博物馆的宽阔心境。停下脚步环顾四周我被它那独特的艺术气息深深吸引,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它的墙饰、布艺、室内陈设及整体的风格等都让我感受到了它与普通的酒店与众不同的味道,像是进到了神秘的艺术国度。该酒店是使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综合体,但同时又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载体,饱含着大量社会的,人文的精神功能。下面我对“雅鲁藏布大酒店”的室内设计做一些研究,并探讨它在设计领域的价值和可借鉴性。

一、考察“雅鲁藏布大酒店”的基本设计定位与设计核心

酒店需要设计定位,它就像是一个酒店的外包装,“雅鲁藏布大酒店”的设计定位反映在这样两个方面:首先,它是世界上唯一能住的具有博物馆功能的酒店;其次,它是中国首家藏文化主题博物馆式超豪华酒店。

作为酒店一体化的岗日民俗艺术馆,是在以宏伟壮观的雅鲁藏布大酒店为载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整个空间的室内设计处处洋溢着大气和奢华,而它的华贵却是以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真正的豪华不仅仅表现在材料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特色和品质以及对客人心理的影响力,豪华与文化的结合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而文化常常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表达,室内设计与装饰就是表达酒店文化的重要途径。对客人而言,亲切、舒适和内心感受到的审美愉悦即是豪华。

二、考察“雅鲁藏布大酒店”设计中的功能区域的格局

整体视觉感给人以静谧深邃的艺术气息,走进大堂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中央的铜质胜乐本尊坛城,是由民间工匠手工敲制的,作为视觉中心的一个景观作品出现,坛城体现了藏传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全开放式的总台,带给客人舒适、便捷,优质的服务,使人倍感亲切。酒店中文化气氛的营造可以通过陈设来达到突出酒店主题与装饰的效果,从而很好的展现了设计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以金色厅为例进行功能区域分析,以雅拉香波大堂吧为例进行功能区域分析,以转经筒厅为例进行功能区域分析。与以往酒店的会议厅相比,它利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设计手法,设计师运用本土化的民族元素并结合了现代设计手法,采用各种藏饰品、藏族图案与大理石、水晶灯这样两种文化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三、考察和思考“雅鲁藏布大酒店”的设计理念

酒店室内设计中的材料、图形元素、色彩的搭配运用等等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民族化与酒店整体空间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艺术陈设是酒店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藏民俗文化主展厅展示着琳琅满目的文化艺术品,有质朴的油灯,吉祥的转经筒,夸张的挂件,精巧的法器,传统的藏式器皿,无数民间工艺作品在这里点缀着神奇的光耀色彩,无数精雕细琢的饰品在这里绽放着独特的民族韵味。抓住民族差异的猎奇心理进行设计,每一位客人在人住酒店之前或多或少的对酒店怀有一种潜在的期待,渴望这个酒店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是惊喜,并使这次经历和体验成为他旅行的一部分,通过酒店了解当地文化、生态环境,得以增长见识和阅历。

四、结语

考察完雅鲁藏布大酒店,深刻的感受到它在打造独特酒店特质,彰显藏族文化特色方面具有自己不可模仿的经验。它的设计中其独特的藏民族文化设计思想和本土化、民族化的基本走向,形成了酒店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该酒店室内装饰图案大量采用了民族图案,色彩上强调主观性和象征意义,整体色调华贵鲜艳而不失成熟稳重。色彩斑斓的藏式器皿与清新淳朴的自然织物,共同演绎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含蓄。“雅鲁藏布大酒店”将以它浓郁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风格,为宾客们带来更多民族文化的体验和精神生活的享受,对整个社会的环境艺术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作为未来的设计工作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吸取新的思想和观念,使得酒店室内设计更加理性化、成熟化。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3

[关键词]藏文古籍文献 ;藏文馆藏;藏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3;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6—0054—05

前言

一千多年来,藏族先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这些文献版本种类多、数量庞大、分类繁杂,〖HJ56x〗内容涵盖广泛,保存着周边各民族翻译过来的大量知识信息,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现在这些古籍文献分布在中国、英国、法国、美国、印度、日本、外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国内藏文古籍文献分布在北京和五省藏区的各大图书馆、科研所、各大民族高校的图书馆、藏区各大寺庙。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民族古籍的整理保护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1984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始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等工作。2005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列入《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2006年《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2008年国家民委、文化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的的实施意见》。藏文古籍文献工作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HJ〗家在五省区成立古籍办公室,及时保护抢救藏文古籍文献,对藏区的寺庙、印经院进行维修,加大对寺庙文物和古籍文献的保护抢救工作的力度。各地大力组织人力对民间文学、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对残缺和属于孤本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发行。各地民族出版社每年均出版藏文古籍整理书籍。各地民族高校图书馆、各地民族研究所、民族博物馆纷纷建立藏文古籍文献的图书室,收集整理藏文古籍文献。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大量研究藏文古籍文献,形成的学术期刊、论文、专著不计其数。藏文古籍文献不仅成为藏族人们了解历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成为研究青藏高原历史、人文、宗教等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现阶段无论是现代藏族文化教育,还是在藏学研究、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藏文古籍文献载体的多样化

〖JP2〗藏文古籍文献的载体种类很多,有刻在岩石、动物骨头、印章、钱币、钟鼎、石碑、木刻等上的,有用金汁、银汁、朱砂等许多矿物质调制写成的,还用藏香调制写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藏文古籍文献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木刻版、手抄体的古籍文献通过电脑输入进行翻新出版,纸张的质地、封面的设计、文字的清晰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进。现阶段还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出现了运用录音、照片、扫描、输入等现代技术制作新型电子藏文古籍文献。如: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通过图片形式制成的电子藏文经典文献有2000函,录入移动硬盘的藏文古籍文献有3000函。有的通过影印方式出版藏文古籍文献,如:西北民族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敦煌藏文古籍文献》。同时国内藏文古籍文献数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也不断进行,国内各民族高校都在积极投入这项工作。西南民族大学申请的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建设,于2002年投入工作。到目前已输入三百多万字的藏文文献,内容包括藏族文学、历史、诗歌、医学等十一种学科的内容,可在网上直接查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藏文古籍文献载体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了美观、快捷的时代特征。

二、藏文古籍文献馆藏形式的多样化

在以前,藏区各大寺庙保存了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还有部分文献收藏在有经济条件的土司官寨和民间收藏人手里。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藏文古籍文献馆藏形式,现在除了寺庙有藏文图书馆以外,各地也纷纷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藏文图书馆。有科研单位建立了藏文图书馆,如: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图书馆、中国藏研中心图书馆等。有学校建立了藏文图书馆,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等。也有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如:自治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目前国内藏区各地寺院、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各大院校的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同时藏文古籍文献的馆藏形式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出现了多样化。有的把藏文图书馆与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如:阿坝州若尔盖县达扎寺藏文图书馆。藏文图书馆不仅是人们学习的场所,同时也是宣传藏族传统文化的景点。有的把文献的收集和保护、整理目录、研究出版为中心工作的,如: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也有把文献作为文物古籍进行考古研究和收藏工作的,如自治区博物馆。随着国内这些博物馆、图书馆、文献馆等机构的建立,人们不仅认识到古籍文献的重要性,也加强了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

三、藏文古籍文献分类的系统化

藏文古籍文献数量浩如烟海、内容繁杂,其分类方式也是多样的。按宗教教派分为苯教古籍文献和佛教古籍文献,如:苯教的《甘珠尔》、《丹珠尔》,佛教的《甘珠尔》、《丹珠尔》;按学术标准分为学术性著作和非学术性著作,如:涉及藏族十大学科的古籍文献均属于学术性著作,而故事、谚语、民间歌词等不属于学术性著作;按古籍文献的类型分为:甘珠尔类、丹珠尔类、从书类、文集类、甘珠尔单行本类、零散类。随着国内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藏文书籍不断增多,学科不断完善,传统藏文古籍文献的分类也走向科学化。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乃在《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学》中把藏文古籍文献分为19种,即:甘珠尔类、丹珠尔类、语言学类、建筑学类、医学类、诗学类、词藻类、韵律类、天文星算类、音乐文艺类、历史类、文献目录类、哲学类、教派文献类、程次修心类、后弘期密乗文献、前弘期密乗文献、个人文集类、零散文献类;①[1]这充分体现了传统藏文古籍文献向系统化、学科化分类方面改进。大学图书馆的桑丹、达琼、央宗等人出版的《藏文图书分类法》,将藏族传统学科分类同现代国内图书分类法结合在一起;并运用现代图书馆管理方法,对藏文古籍文献和现代藏文图书目录分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为现在的藏文图书管理提供宝贵的经验。[2]

与此同时,各地从事文献研究的单位整理出版了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工具书,不仅对馆藏的藏文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编目,而且为今后查阅藏文古籍文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北京民族图书馆整理的《藏文典籍目录》共三册,汇集了180多位藏族学者的文集类子目录;[3]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藏汉对照德格印经院藏版总目录》,汇集了德格印经院的所有文献;[4]还有百慈藏文古籍办公室整理出版的《哲邦寺藏文古籍文献目录》整理了哲邦寺馆藏的所有文献。

四、再生藏文古籍文献成绩突出

再生文献是对原生文献整理、校对、复制成新版文献的过程,当然再生文献不完全局限于对原生文献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转抄、选录、汇编、翻译、校勘、编撰等多种整理方式进行文献的再传承。[5]现阶段政府机构、各大民族院校、民间组织机构等积极投入这项工作。国家先后成立的各地区民族古籍办、民族出版社等单位进行整理和出版藏文古籍文献。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每年均在出版藏文古籍文献。据不完全统计,这七家民族出版社每年出版的藏文古籍文献有500多本。还有从事藏学研究的单位组织人力对藏文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如:中国藏研中心组织校勘的中华藏文版《大藏经》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藏文古籍文献整理项目,这项藏文版《大藏经》的校对、整理、出版工作不仅时间长,而且参与工作的藏文专家多,最突出的贡献是对藏文《大藏经》的不同版本进行校勘,找出异同加以注解,《甘珠尔》用了八个不同的版本、《丹珠尔》用了四个不同的版本,经过校对出版了十六开版本的书籍《甘珠尔》108本,《丹珠尔》124本。各地民委古籍办也出版了古籍文献,如:四川省民委古籍办整理的《 古译宝藏 》,甘肃省民委藏文古籍目录调研组编辑出版的《古藏文苯教文献》。还有各大民族院校组织藏文专业的教师对藏文古籍文献进行的整理、翻译、出版,如: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整理出版的《文集丛书》和《目录编撰史》的两套丛书系列,还有民间机构百慈藏文古籍办整理出版的《噶当派文集》。各古籍文献单位组织人力通过整理、校对,对原文进行注解,补充编撰史等方法再版的藏文古籍文献,不仅具有时代的特色,而且提高了再生文献的质量。

五、海外藏文古籍文献的收集工作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量的藏文古籍文献原件流失到了国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这部分藏文古籍文献的收集和再生文献工作,全国各大民族学院、各地图书馆都在做这项工作。从2004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西北民族大学联合与英国、法国国家图书馆取得联系,整理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双方通过协商,2007年由西北民族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古籍文献》和《英藏敦煌藏文古籍文献》在国内发行,两套丛书共有四十多本,通过影印的形式出版,这项工作填补了国内敦煌古藏文文献的空白。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与美国藏传佛教文献中心积极联系,2007年11月双方正式签订了文献捐赠意向性协议书,美国藏传佛教文献中心将一万多函藏文古籍文献捐献给西南民族大学藏学文献馆②。这部分藏文古籍文献内容包括宗教、医学、历算、文学等多种学科,其中有些文献在国内失传,属孤本文献,具有一定的文献研究价值,这项文献捐赠工作已在逐步落实。这些文献的回归,不仅增加了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数量,而且填补了国内藏文古籍文献某些版本的空缺。

六、藏文古籍文献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

随着藏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藏文古籍文献在藏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大量整理藏文古籍文献外,藏文古籍文献研究领域也日趋成熟。首先,出现了一批翻译和研究藏文古籍文献的藏、汉专家,在藏文古籍文献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王尧老师研究敦煌古藏文文献,出版和发表了有关敦煌古藏文文献方面的大量学术成果。刘立千老师在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方面翻译和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东嘎·洛桑赤乃老师研究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学、版本学等内容,对现阶段藏文古籍的编目和研究总结了具体的方法;巴桑旺堆老师对藏文古籍文献的鉴定、古藏文碑文对堪均有研究成果;西热桑布老师参与自治区图书馆、哲蚌寺、色拉寺、夏鲁寺等古籍编目工作,编撰《哲蚌寺古籍目录》,并对早期手抄体文献进行研究形成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次,藏文古籍文献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有苯教文献研究、有吐蕃时期文献研究、有伏藏文献研究、有文献版本研究、有文献目录研究、有某文献特点研究等。研究内容也涉及多种学科,有宗教、历史、文学、人物、哲学等。藏文古籍研究方法也不断成熟,有的运用古籍文献原文来论证说明;有的利用汉文古籍文献、藏文古籍文献、外文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来证明,也有通过文献资料的记载和实地考古来研究论证,也有借鉴国外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古籍文献的版本、类型等进行研究的。

七、藏文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利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国内对抢救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工作越来越重视,很多机构组织人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藏文古籍文献得到了合理保护,而且这些文献走进大学校园、科研机构,被少数民族民族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博士生充分利用,在藏学科研领域和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其文献的价值。藏文古籍文献中可开发利用资源的工作也循序渐进,如:随着藏区各地藏医院的建立,藏医古籍文献在藏医界发挥积极的作用。祖辈留下的藏族绘画艺术、藏族建筑艺术等工艺技术与现代的科技结合不断更新。藏族生活日用品服饰、藏香、器具等制作方法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藏族音乐、藏族文学在现代视频技术的处理下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但藏文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包含内容繁杂,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保护和利用等工作任务仍然艰巨,这些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人才,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现阶段还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藏文古籍文献统计、分类、目录的工作

通过对藏文古籍文献这几方面的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图书馆、博物馆、寺庙等馆藏单位大部分没有目录和统计数。所以给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藏文古籍文献分类方面的问题。藏文古籍文献载体种类多、内容繁杂,这些文献进入各大馆藏单位,大部分单位没有对其进行系统分类;二是大部分馆藏单位缺少专业人才,整理不出馆藏的目录;三是由于没有区分现代藏文书籍和藏文古籍文献,所以统计数据相差很大;四是藏文古籍文献数量单位非常混乱。现在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工作中有的用函、有的用册、有的用卷、有的用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传统藏文古籍文献有一套统一的统计单位,但翻译成汉文时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对应单位,量词的不统一给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工作带来不便;五是藏文古籍文献本身的不便统计。由于藏文古籍馆藏地多且分散,文献形成的时间长,现阶段藏区各地不断发现古籍文献,所以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工作相当难。对这些情况,现阶段藏文古籍文献工作应完善以下的几方面工作:

1-做好藏文古籍文献的分类工作

传统藏文古籍文献载体种类多。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献,载体还会呈现多样化,古籍文献的分类首先要从文献的载体分类,对馆藏文献按纸制文献、刊刻文献、电子文献、影像文献等进行分类,纸制文献还可分为特制文献和手抄体文献,载体类型分完后要按藏文古籍文献和现代出版古籍书籍进行分类,不能把现代出版古籍书籍与古籍文献一起统计。现阶段有的馆藏单位按照甘孜州德格印经院的分类方法,把古籍文献分为五大类型。有的馆藏单位按照东嘎洛桑赤乃先生的19种分类法分类。由于各馆藏单位馆藏的古籍文献的类型、数量、馆藏的条件等不同,所以藏馆单位均可按自己的馆藏条件进行布局和分类。

2-统一藏文古籍文献的统计单位

结合传统藏文古籍文献的数量单位,从藏、汉两方面对数量单位进行统一,从函到章节,每个单位都要从藏、汉两方面明确规定。如:藏文中的是“pod”汉文对应就是“函”,藏文古籍文献的每个数量单位,汉文规定对应翻译词,以后就约定俗成,比如:苯教的《甘珠尔》178函,《五世达赖喇嘛的文集》25函,只要版本相同,无论用藏、汉哪种语言统计,无论馆藏在那个图书馆,它的函数和叶数永远都相同。

3-加强整理藏文古籍文献的目录工作。有了统一的单位和明确的分类,目录可分为总目录表和细目录表。总目录表反映整个馆藏文献的具体情况,介绍该单位馆藏古籍文献数量、名称、版本、函数等问题。细目录表反映更细、更全面的文献信息:文献名称、作者、形成的年代、文献内容、版本说明、文献的缘起、叶数等包括二十几种内容。做好系统的分类、统一的单位,细致的目录工作,各馆藏单位的古籍文献统计数据就准确无误,并且从目录表中反映该馆的大量信息。

〖JP3〗第二,进一步加强藏文古籍文献保护的工作

〖JP2〗藏文古籍文献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方面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建立藏文古籍文献鉴定机构,配备相应的藏文古籍文献学专家,对国内的藏文古籍文献进行统一的鉴定,分出特制本、孤本、善本等加以妥善保护;加大藏文古籍文献保护经费的投入,完善各馆藏单位的馆藏设施,配备专业文献研究员和管理人员,制定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做好馆藏单位的文献保护和管理等基础工作;在各大民族院校开设藏文古籍文献学专业课程,完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大力培养藏文古籍文献学的专业人才,积极为藏区各地寺庙、各地藏文古籍图书馆、古籍办公室等机构输送文献学专业人才,及时发现藏区各地藏文古籍文献,做好藏文古籍文献的各项工作。

〖JP3〗第三,国内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工作

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不仅及时为社会各界提供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同时对一些孤本、善本的古籍文献起到了保护作用。但藏文的语言文字、词语结构、文献类型等均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藏文古籍文献数量大、载体多样、分类繁杂,建立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正如陶晓辉在《藏文古籍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中认为,必须要有一套适合藏文古籍文献特点的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检索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确保数字化产品的通用性、标准化和资源共享的要求,促进藏文古籍文献信息资料在国内网络上进行交流。[6]现阶段国内各大民族高校研究所、民间古籍整理组织机构均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成效仍不显著。所以这方面的工作应建立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规划国内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工作,建立统一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整合国内各馆藏单位的古籍文献资源,调配专业的古籍文献人才,统一安排,具体分工,逐步实现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数据库建设。

总之,保护“昨天的文明”就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各项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收集、整理、出版、数据库建设等工作不仅是对藏文古籍文献保护的基础工作,也是研究和传承藏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现阶段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需要该领域的专家、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积极性,献计献策、共同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国内藏文古籍文献的各项工作才能逐步完善。 

注释:

①东嘎·洛桑赤乃先生著的《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学》31页,对藏文古籍文献分类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藏文古籍文献的特点对古籍文献进行了19种分类。

②国外第一个藏传佛教文献中心是著名文献学家金·史密斯先生创建的,他通过四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现收集的1万多函藏文古籍文献,同时也在做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工作。 

参考文献:

[1]东嘎·洛桑赤乃著-藏文文献目录学[M]-民族出版社,2004

[2]桑丹,达琼,央宗等著,大学图书馆《藏文图书分类法》[M]

[3]民族图书馆整理-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4]噶玛降村著-藏汉对照德格印经院藏版总目录[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

[5]包和平等著-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概论[M]-民族出版社,2004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4

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区内西藏班 C语言任务驱动 教学探讨

一、区内西藏班创办和发展的基本状况

为了促进祖国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凝聚力,保障国家的安全和边防巩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省、市开办区内西藏班,开创了通过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这也是利用内地发达地区的经济、教育优势,组织内地发达地区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力度的有效政策和重大举措。〔1〕

举办内地班在西藏和新疆的各族人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得到了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报考内地班、到内地求学,已成为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共同愿望。区内西藏班毕业生已经成为促进西藏两个文明建设和加强西藏基层政权建设的中坚力量。〔2〕

二、区内西藏班学习 C程序的现状

C语言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语言,是高校大部分计算机系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专业主干课。同时,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在学习 C语言。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逐步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术,程序设计的基本组织方法,通过上机,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C语言既可以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又可以用来开发应用软件。掌握好 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不但能为学生学习好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够较好地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编程思路和技巧,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利用 C语言编写软件的能力,为培养有较强软件开发能力的计算机本科生奠定良好基础。〔3〕但在目前区内西藏班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问题,有待改革和探讨。

1.民族学生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不适应和学习困难

从学生的民族成分看,区内西藏班的学生中有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汉族等,这说明内地班的教育对象具有多文化、多民族的背景,具有教育语言、文字的多样性。这些学生从小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中,在思维、语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他们从遥远的边疆来到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内地和沿海城市,会感受到地理的、人文的、气候的、饮食的、服饰的差别。这些差别汇集在明显的民族文化差异中,这就决定了区内西藏班的办学模式呈现出跨文化教育的特点,其性质属于跨文化教育的性质,因为“所谓的跨文化教育,也就是指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者的一种教育。”〔2〕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学生自然地产生了一些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成员成长的文化土壤是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越大,跨文化教育难度也越大。西藏班的大多数学生生长在边疆的民族地区,学生在来内地之前一直置身于浓郁的民族特色文化中,这种文化体现在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艺术形式、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各个方面。来到内地学生所置身的环境与原来生长的文化环境截然不同,于是就出现了“文化中断”现象。“文化中断”现象是指民族学生到内地学校后,与本民族文化环境的暂时中断,这种文化中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体验,影响到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比较与判断,最直接的是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区内西藏班基础差

对于区内西藏班来说,大部分学生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还很不熟练。在这种情况下,学习 C语言对于他们来说就有很大的难度。作为一门实用的编程语言,C语言以其强大的编程功能,自由灵活的编程风格,获得了广大编程人员的广泛青睐,但是这些优点恰恰成了初学者的最大障碍。对于大多数的初学者,特别是区内西藏班,灵活的语法结构使他们望而生畏,繁琐的细节使他们头晕脑涨。再加上 C语言往往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或者是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还缺乏对计算机结构的全面了解,对于和计算机硬件尤其是和内存结合很紧密的一些概念,学生基本上很难理解和掌握。C语言作为一门高级计算机语言,还是有很多的难点的,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很抽象,尤其指针、链表。没有一定的基础,盲目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谈 C色变的情况。〔4~5〕

3.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点

传统教学模式是采用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方法,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灌输,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忽略了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注重帮助学生构建所学课程的认知结构,致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只是孤立地记忆各章节涉及到的概念和语法规则,即使到课程结束也不能深入理解课程的要义和精华。

4.对于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语言,但目前的实践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上机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内容不清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相应的实验要求,考核中上机没有一定的比例,这样,语言课就成了单一为了考试的一门课,其结果是有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实践操作也不会做。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大胆的转变了过去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以提高学生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杜绝了满堂灌的单项式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进行创造思维的广阔空间。为此,我们制定以下一些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区内西藏班学生对 C语言的学习兴趣,通常教师首先会找一些已学课程如数学方面的问题,通过编写 C语言程序来实现求解,使学生体会程序设计的用途和一种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教师还会介绍一些趣味性算例,如“鸡兔同笼”、“水仙花数”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积极主动、自觉地获取知识,打好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把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即“算法”)当作授课的重点,〔4〕从而让学生明白如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正确思维模式。

由于学习 C语言的对象基本都是刚从西藏高中升入内地大学的新生,对于程序语言没有任何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要适应 C语言这门学科,必然需要一个过渡时期,也就是入门阶段。在这一阶段,同学们通常会感觉到困难和压力。他们有这样一些反馈意见:“我很想向老师请教 C语言的问题,但是我甚至不知道应该问些什么,有力无处使的感觉。”等等。这些就代表了学生在入门阶段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恐惧、反感及放弃心理的一个时期。

那么教师在该阶段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帮助他们跨过 C语言的门槛,带领大家进入 C语言的殿堂。

2.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

西藏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差,但他们模仿能力十分强。针对区内西藏班的这个特点,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过去的学生上机调式程序的能力较弱,我们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组织有关教师精心编写了上机测试习题,直接挂到校园网上,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教师安排上机答疑,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使学生的编程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学好一门语言除了理解语法规则和掌握算法思想外,最重要的就是多编程、多上机、多调试。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每节上机课,上机前都根据教学计划,有系统地布置上机实践作业,让学生明确上机任务,编写好上机调试的程序,使学生在每次上机实践中有收获。在布置实践作业时可以采用综合训练(大型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运用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改革了过去语言课学习成绩的计分方法。

3.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

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在校学生接触实际比较少,没有实际开发软件和工作经验的特点,我们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适应并且能够配合教师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针对一个实际的案例,从问题的提出、分析、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然后,教师提出与之相似的案例,由学生当主角,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在设计过程中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老师给予及时的纠正。这样,学生不但在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锻炼了能力,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4.借助计算机网络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挂到网上,利用校园网的第二频道,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给学生辅导答疑,网站提供了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条件,教学网站的应用,强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指导,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增强了学生学习 C语言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在我们学院,建设了《西藏民族学院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由几位资深 C语言教师专门网上辅导答疑。

四、总 结

注重以科研为捷径、以勤奋为基础,探索出符合民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的路子,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尽快找到制约学生学习进步的症结,让民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在发展中获得自信、在自信中早日成才。“小坡度、低难度、勤复习、快反馈”的教学思路、“品德修养中自律、学习发展中自主、生活服务中自理”的综合培养实践、“赏识教育”的做法、“分层施教、个别辅导”的策略等都在内地办学中取得了局部性的成功。在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确定之后,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搞好科研工作,丰富教学内容,将科研中最新的动态反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韬 .西藏内地西藏班(校)办学 20年成果丰硕〔 N〕.西藏日报,2005.8.8(1)

2 李波、黄忠敬、陈进林 .内地西藏班民族教育下政策执行工具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 2008.8.23(1)

3 谭浩强 .C语言程序设计〔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第 3版)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5

1项目背景

随着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自治区首府的拉萨其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大学新校区作为拉萨市人民政府东迁项目之一,极大地解决了藏大老校区办学条件不佳、面积狭小,没有发展空间等问题。大学新校区位于拉萨市东城区、拉萨河的北侧、藏大路的尽头,被拉萨河环抱,环境清静宜人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项目所在地块位于新校区北侧,紧邻藏大路,正对自然历史博物馆,为藏大新校区的主入口。本地块为两块呈南北走向的平行四边形地块,地块内侧地势平坦,相对高差不超过0.3m,为现有的草坪。地块外侧地势不平坦落差很大,相对高差介于0.5~1m之间,规划总设计面积为9132㎡。

2体现地域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校园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教职工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要充分的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校园的景观环境对学生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作为大学校园的入口景观设计,尤为重要,不但要为本学校师生服务提供休闲场所,也是外界了解、衡量本校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和标准。从地域的角度出发,是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其他还有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等。本地区藏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5%左右,加之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建筑样式都散发出浓郁的藏式特色。在对本地块进行设计的时候,既要考虑如何去体现大学校园入口的庄严、浓浓书卷气息和朝气蓬勃的精神,又要考虑如何去体现本地区的民族地域特色,还要兼顾生态原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原则。因此,无论从地理位置上思考,还是从地域特色的角度来说,大学新校区的入口景观都至为重要。为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其所处地的地域民族文化,以藏式建筑中常见的元素作为设计出发点,赋予时代特点与大学校园的独特精神风貌,并将形象展示、休闲等功能融入其中,营造朝气蓬勃又具有浓郁地域民族特色的大学入口景观空间。

3设计原则

(1)注重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尊重当地历史文脉,体现地区的地域民族特色。(2)以人为本,从师生的需求出发,满足师生休闲、健身活动的需求。(3)注重生态原则,营造四季景异的景观效果。(4)可持续的设计原则,在材料的选择及植物的配置选择等方面,充分考虑学校的资金状况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情况,因地制宜,以获得最佳设计效果。

4设计方案

4.1功能布局

由于该设计地块被现有的主要入口道路划分成为独立的两部分,且包含部分已建成区域。在设计上设计者采用了常用的对称设计手法,利用现有的主要道路作为本区块的主要景观与功能轴线,以起引导视线和疏散缓解交通的作用。同时在对称的两个小区块内部分别设计两条景观次轴线,在这两条次要轴线周围合理安排景观视线节点和景观界面,使这两个小区块内部各点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创造出生态式的校园入口景观。入口景观不但具有引导景观视线,满足校园众师生精神生活和求知的需求,并应具备地区的所特有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在两个分区内又分别进一步细分为两个片区:一片主要软质景观区,也是设计中的静区,采用各种色相的植物对入口进行装点,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二片主要为硬质景观区,也是设计中的动区,地面采用硬质铺装为主,并设一‘S’型喷泉水池,为整个景观区域增添生机与活力。并且静区基本包围动区,利用植物形成围合空间,避免和弱化动区对校区主轴及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

4.2设计元素

4.2.1吉祥结。藏式吉祥结为藏传佛教八吉祥徽(又称八瑞相)之一,其外形与中华民族的中国结(又名吉祥结)极为相似。吉祥结在中国是代表吉祥如意、吉祥平安、吉祥康泰是长寿、永恒、爱和和谐的象征。而藏式吉祥结作为佛教思想的象征物,原为“室利的钟爱之物”,是一个自然的吉祥符号。扎雅.罗丹西饶活佛在其著作《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中解释吉祥结是一种密闭的交织状生动装饰物,其“自成一个密闭的没有缝隙的整体,以最简单和充分协调的方式代表了运动和静止”。藏族人民确信吉祥结代表了最高意义上的吉祥如意。同时他们认为吉祥结的运用,是试图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吉祥如意的桥梁和氛围。也有藏民认为吉祥结代表了道路,寓意一路平安畅通无阻,也寓意了自然界的轮回。在设计中将吉祥结巧妙的融入到景观之中,演变为植物种植的容器和休闲的道路。从图书馆及各教学楼俯视时,效果极为明显。

4.2.2藏式砣砣。砣砣是藏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其原为旧式建筑中突出墙面的为楼面的结构性支撑,现普遍用于本地区建筑外立面的装饰设计。在植物种植坛的侧面也借鉴藏式建筑的做法,设置简单的砣砣并绘制为蓝色,犹如普通人家的屋檐一般。

4.2.3色彩运用。藏式建筑的另一大特点———色彩运用大胆。红,黄,蓝,黑,白,是藏式建筑用色最为广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尤其是红色。白色为普通民居建筑的主基调,常大面积使用;红色和黄色为寺庙建筑的主要色调,在寺庙建筑中大面积使用,在民居建筑中常用于柱、梁及女儿墙部分。在本景观设计中,白色是本设计的主导颜色,红色为主要的点缀颜色。地面的铺装采用本地产大理石碎拼,在经济节约的基础上展现地方特色。座椅等的设计也借鉴运用藏式建筑的体量、色彩,尽量突出民族地域特色。

4.2.4植物配置。植物的配置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尤其是在地区植被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植物的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在植物的配置上,既要考虑景观设计效果的展现,又要兼顾高原气候的特殊性———强烈紫外线、昼夜温差大等,尽量选择拉萨地区的乡土植物和已经证实了可以在拉萨地区良好生长的植被。本设计中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配置了在地区生长良好的美国兰草,旱柳和云杉等一系列易于存活生长的植物。为实现四季景异的景观效果,并丰富该景观区域的植物种类,在重点花坛内栽植了牡丹等花卉,并移植了两棵大型的左旋柳以凸显地方特色。通过乔木、灌木、地被及花卉植物的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各层空间,达到饱满的景观效果。

4.2.5循环喷水池。由于拉萨地区的空气非常干燥,为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休闲入口环境,改善本地块的空气湿润度,为整个景观区域增添生机与活力,借鉴了藏传佛教中轮回的概念及相关符号设计了一‘S’型喷泉水池。同时为节约水资源,将喷泉水池设计为循环水系统。喷泉水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即可循环使用,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5结语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6

摘要:藏壁挂是在藏毯从地面装饰艺术走向墙面装饰艺术的一个升华,是民族文化、民间传统工艺、特染工艺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围绕现代人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好奇,根据藏族的地域特征,其工艺特点、艺术特点展开创新性的保护。做到原样传承,又能创新地以新的形式给藏族地区带来社会、经济价值,并增强其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藏式 壁挂 保护 创新

藏族艺术同其他民族艺术一样,有着其特有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经济关系、产生的生命意识等都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藏毯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在由地面装饰向墙面装饰的转化过程中,藏壁挂的制作也形成了自己的一道工序。虽然制作藏壁挂的工序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每幅藏壁挂都是纯手工编织的,由于每个人对细节的处理不同,所以每幅壁挂都是独一无二的,极具收藏价值。

面对以藏壁挂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我们不仅要合理的保护它,还要应用创新性的思维去开拓地发展。藏壁挂的精神寓意、文化内涵、造型特征等内容是其保护的实施点也是创新的源泉,如何做到原样传承,又能创新地以新的物化形式给藏族地区带来社会,经济价值、并增强其文化的传播。民间艺术创新要做到在保护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在开发的环节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传统。保留原有的优秀传统,但又不局限于原有传统而一成不变,并在突破传统束缚时摒弃不适合于社会需要的东西。

在此,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对民间手工艺的调查与文化保护,民间艺术品的收藏以及民间艺术品的旅游开发再生三个方面。藏壁挂工艺品的保护也体现出以上的特点并具有创新性。

1.民族用品だ发展与保护

藏区博大的文化吸引着世界人民,这使得藏式壁挂获得众多消费对象,作为藏毯艺术的升华,藏壁挂已成为集装饰、收藏、馈赠为一体的高档艺术品。但是,目前国内综合材质壁画制作尚处于萌芽状态,,藏饰壁画本身的装饰性也很强,综合材质藏饰壁画研究成功将会为文化乃至旅游、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围绕藏族的地域特征,现代城市人对民族地区的关注和好奇展开旅游式的生产,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策划设计。

(1)藏区用自己特有的东西吸引着四方的客人,除了壮观的自然风景外,最吸引人的就要算那些古老的民族习俗和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这些也构成了来藏旅游的特色。在编织壁挂时,让来藏区对藏壁挂有兴趣的游客观看编织壁挂的流程,听编织人讲每个壁挂上的故事,让游客进行壁挂编织制作的体验,了解藏壁挂的艺术魅力和其独特之处。

(2)保护藏壁挂工艺的基础是保护编制这个工艺的方法,这就需要发现和保护现有的编制的传承人。市政府为藏壁挂艺术家颁发津贴,鼓励他们带徒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保留住了学习工艺、制作工艺的人,就能够留住手艺。传统的工艺包括一些艺术,都是口传心授,一旦传承人过世,就可能销声匿迹。

(3)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传播传统藏壁挂的工艺、艺术特点,将编制藏壁挂的工艺程序编辑成视频,向大众传播,将高原民族文化艺术通过现代工艺制作展现给世人,满足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者对文化艺术高层次的需求和享受,使许多人因此达到了文化增收的目的,更继承和弘扬了高原民族文化。

2. 设计创新 强调引导藏族文化创意

以传统文化为基石,运用现代科技与材质,对藏饰壁画进行现代化升级,保留核心的藏族传统风格,做一些材料上工艺上的改进,使其适合现代化商业需求,新工艺的采用避免了传统藏饰壁画制作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一条新的大道,为寻求低廉的制作成本,运用多种材质进行多重复合试验,用一种取材便利同时兼具环保、无污染、可回收的新型材料同时改进制作工艺,使其能够实现批量化大生产,在藏饰壁画的销售过程中也进行了文化的传播,将藏区文化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为藏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现在市场有的藏壁挂多以唐卡、民族风情、景色、藏族人民生活场景为主,有的地方还别具匠心地将诗词、各大活动和赛事等制作,极大地丰富了内容,而为了更接近高原人民的生活,可以将制作的重点放在‘六字真言’、‘彩粉坛城’、藏族群众日常生活及风情等方面,不仅结合了藏族的元素,形象生动地突出文化和宗教,更是满足了信教人的心理,而且还提供了来藏区旅游的游客多种挑选购买。精心的设计,使其从本身的壁挂功能特征达到旅游纪念意义。

(2)采用不同的材料,创造出新的传统工艺。

壁挂的材料以布和线为主,可以折叠、卷起,但材料具有变形性,不具有长久性。而且最具有藏族特色并且藏族人皆爱的藏银.玛瑙.松石没有融入的壁挂中,虽有藏族特色但不具有代表性。而我们在对藏壁挂的创新时,应考虑到了现有壁挂存在的这些问题。在现有的以布和线为主编织的壁挂,以绘画的形式制作的壁挂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更多的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制作,或是用更多不同的制作形式来制作壁挂如:用木雕刻出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的壁挂,或是以镶嵌的方法,在制作壁挂的过程中在其中加入了藏银.玛瑙.松石等这些藏族人人皆爱的配饰,使其色彩更加丰富。采用具有藏族特色的综合材质纯手工制作。结合了其他具有表现力的材质。继承和保留了传统工艺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是传统的壁挂进入了程式化的壁挂模式,同时还引用了藏民喜爱的饰品,使藏族式壁挂文化长盛不衰。

民族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都是因其存在现实需求,简单的说就是能“为我所用”。藏壁挂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感,从其不同的场景中传递出浓浓的现代设计理念。具有绿色环保、简约、社会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当代设计的核心思想。以创新思想来保护藏壁挂是属于当今最好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壁画》——张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