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艺术论文范例6篇

纸艺术论文

纸艺术论文范文1

二、剪纸的审美情感与生活

民间剪纸题材在劳动中产生。现实生活中老鼠鱼等现象,汉字谐音的巧妙运用共同形成了剪纸内容的来源。人们就用把朴实的剪刀在薄薄的彩纸上剪出自己的美好生活,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令,总是有剪纸一路相伴。旧习俗以多子为福,求子就成了剪纸的一个重要题材。五个小孩攀登一棵大树。名为“五子登科”表示不但多子,而且个个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石榴多子,剪一个或几个裂开嘴的石榴,名为榴开百子。婚礼中的剪纸以喜庆红火、吉祥如意为内容,突出一个“全”宇。各类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全都包含其中,以寓意合家美满的审美情感。寿礼中的剪纸内容与祝寿活动直接有关。有“八仙庆寿“”百蝶贺寿”吉神八祥。比喻多寿多福。在过大年节事活动中,剪纸主要以窗花和门笺形式出现。这时的剪纸以喜庆吉祥为主调,兼有辟邪赈灾的内容。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为节目的主要活动为看灯,赛灯,所以民间也称之为灯节。因此灯上就贴满了由剪纸构成的灯花。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农历七月七日,俗称为“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见面的日子,这时期人们创作的剪纸都以讴歌爱情、向往美满婚姻为内容。劳动者是艺术的奠基人,同时也是生活的创造者。蕴藏在劳动者内心的美好情感则是艺术与生活的生命基础。民间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使劳动人民生活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乐趣。

三、剪纸的意境美表现

(一)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人与自然共生理念首先表现在民间剪纸艺人选取自然物象作为创作题材上。创作题材往往根据人的审美感受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对自然界中最美或最富有表现价值的部分进行创作造型,比如以葫芦、莲子、桃、石榴、鱼、蝙蝠等许多自然物作为多子多孙的比喻或吉祥幸福的象征。其次,表现在自然材料的运用上。民间剪纸艺人从朴素的生活经验出发,凭着精巧的艺术构思就材加工、因材造型,把美好的情感和愿望物化在材料中来表现。民间剪纸的创作者(广大的农家妇女)常以废字纸,旧书页,各种包装纸等铰花样,并结合纸片形状,充分利用纸的每一片地方,因地制宜,随纸随手剪出不同的形象。创作中她们不受客观自然物体间的关系、特征和神态的制约,随心所欲地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内容放在任何想放的地方,而又不会浪费纸张。再次,剪纸所用的剪刀和纸张工具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普通易得,它直接源于自然界,既具有自然质朴的特性,又具有人间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在祭祀、供奉、庇佑、避邪、祈福活动中,是最简单的、最朴素、最普遍的精神生活的物品。

(二)美善相兼的原则

美和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指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种审美观念反映在中国古代的设计文化中,即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原则。形式各异的剪纸鲜明地体现了美善相兼的原则。民间剪纸不仅体现民间艺人的审美理想与动机,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功能上的实用性。比如谁家的孩子结婚了,窗口必定要贴上“鱼戏莲”的剪纸,不但具有室内装饰效果,即美的因素.还能起到防寒透风及空气流通的用途,即善的因素。在烘托了喜庆气氛的同时,可以像窗帘一样,把室内和室外隔阻起来。形形色色的剪纸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体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又注意形式渲染的装饰效果,以美丽的图案体现直观的美和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的视觉文化景观和深隧的民俗文化内涵。

(三)浓郁的写意内涵美

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民间剪纸也不例外,民间艺人往往对自然形式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形式表象的感官渲染和符号寓意传达的生动融合,使剪纸在生活中不但具有客观实用价值,而且寓神情于物象之中,由传神、写意构成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剪纸艺术能把画面之外的器乐、舞蹈紧密联系起来,让人感受到画面之外的形体美,旋律的音韵美。如剪纸《春江花月夜》的画面,生动地描绘了人间的良辰美景中的意境美:当暮鼓送去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着轻舟,在平静的春江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异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槽添声。不仅是有形的意境,还含蕴着无形的音韵意境。优秀的剪纸作品融诗意与意境于一体,不仅具备视觉意境,也能从画面里流淌出奇妙的音韵意境。

(四)活泼的生命情调美

在中国人看来任何艺术创造的结晶都应该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是一种整体的生命气象,李霖灿在其《画意诗情说境界中》指出“生之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基调,活泼泼的生意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大纲。”“民间剪纸作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符号,更是秉承了传统文化的这种特质,这种生生不息的整体生命气象表现在民间剪纸中,即为一种活泼的生命情调。”民间剪纸艺人往往极其准确地捕捉到自然界有机体或无机体的生命脉动,将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造型和色彩、丰富多样的纹饰与自然材质纸的结合,构成了中国民间剪纸生动质朴的艺术风格,为千家万户注入了一道鲜活的生命感觉和文化景观。剪纸作品的每一构成因素,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充分体现了生命的节奏与韵律。

(五)强烈的整体韵律美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以和为美”的整体思想,在中国民间剪纸中,也具备以和为美的强烈的整体韵律美。剪纸的整体韵律美首先体现在外在形式的多样统一中。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追求整体和谐统一的装饰效果。从形态看,各种剪纸都注重形的生动悦目与和谐统一。无论整体还是局部,既有形的对比或对称,又有调和与均衡形式美的运用。从作品的布局构图上看,对称、连续的纹样,“四菜一汤”的布置格局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而在一些纹样中,四周或某个空白之处会不经意加上一朵花、一个叶子、一个几何纹样符号,目的都是为了让画面完整,这也是体现整体韵律的表现之一。从色彩看,大多以单色强调画面的和谐和整体感,并使色彩与所反映的主题相一致,如喜花剪纸的红色与婚庆的热闹气氛相协调,白喜事多以白色体现哀婉悲拗。从材质看,因地取材、因物取材、因需取材,自然质朴的视觉质感与形态、色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体的和谐。当然,强烈的整体韵律不仅体现在外形式的和谐上,还表现为外形式的形态、色彩、材质与其内在寓意的和谐统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整体的和谐统一。

四、剪纸的学习目的认识

剪纸的夸张是将典型特征夸大强调,变形则是改变对象基本形和固有的特征。简化慨括、夸张变形是现代平面设计中非常普遍的表现手法。民间剪纸在造型理念上采用民间传统意象造型手法,重在传情而非写形,重在于写意而非写实。是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民间艺人注重“意”的表达.不是单纯的任意组合,是有一定的意义与内涵,表达吉祥与美好,由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平面设计中可以借鉴剪纸吉祥寓意的造型手法,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图形,丰富现代平面设计的现代语言。借鉴和弘扬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应用于平面设计中,将对倡导“以人为本”“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平面设计起着积极的推力作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剪纸的造型应用广泛,如剪纸在包装、服饰、装饰品中的运用。中国现代平面设计在学习西方造型理念的同时,应当注意设计的“本土性”发展。剪纸是文化,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而设计本身也是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了解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要“以人为本”刨建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在设计中应用本土文化,是一种加强凝聚力的表现,即可以让消费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可以使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有一定的媒介。为了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本土化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片面的问题。一方面,在设计中仅仅采用的是一种表面的运用,没有了解民间文化的真正含义。另一方面,风格不协调,表达意义不深厚,重要的是时代的特征不明显。设计要面对大众,而大众的心理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设计应从文化着手,适应大众的口味,尊重传统的文化习俗,关心社会,关心消费者,关心国际潮流,注重发展趋势的演变,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和影响力的作品,才能善于将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化视觉化、普及化。设计的本源都来源于这个世界,从更大的层面来讲,人类需要重新回到艺术的源头,回到自然,建立我们与现实自然亲密无间的态度。通过与民间艺术正确的结合,了解民间艺术背后的真正寓意,现代设计才会更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同,增强信息传达的功能和审美价值,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强有力的诉求效果。

纸艺术论文范文2

原型批评理论认为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文化心理,会积淀在艺术作品中,并对作品的形成、发展、风格和内蕴产生影响。四平地区历史上曾是清代的经济、文化和军事的重镇,受满族文化影响很大,尤其是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教文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影响最大。据考证,四平剪纸的出现源自对萨满教的祖先神灵崇拜和图腾崇拜。满族民间最开始的剪纸材料是麻布、鱼皮、皮革、植物叶子等,纸张出现后才开始有了现在的剪纸形式,即使是现在在四平有些地区仍然还有用玉米叶子和树叶等作为材料用来剪贴。在四平民间剪纸中,“老母佛”“观音菩萨”“财神爷”和“灶王神”等萨满教中的人物题材仍是最为常见。另外还有在萨满教义影响下人们用来表达对长生的渴望心里和对世界变化的本原的思考的作品,如“萨满树”作品、“阴阳鱼”作品等。也正是在萨满教文化心理的影响下才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四平剪纸艺术。

二、剪纸作品的萨满文化内涵

萨满文化是满族先民信仰的一种多元原始神教,信仰万物有灵论。奉天、地和祖先为神的同时,也崇拜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萨满”是“巫”的意思,是沟通人和神之间的信使。四平民间对萨满教的信仰,促进了为宗教服务的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正如朱狄在《艺术的起源》中所论述“:显然无法否认,在人类早期阶段,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巫术与艺术难分难解的阶段,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阶段,象现在人们所设想的那种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几乎是不可能发的。”[1](P153)因此,四平剪纸无论是在简化的形式层面,还是象征的内容方面都将受到受萨满教的影响。

(一)图腾崇拜意识

萨满文化中的图腾崇拜对象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对无生命的植物类崇拜,一种是对有生命的动物、禽鸟等的崇拜。大树在萨满教中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保护神,护佑着万物繁衍和生殖。因此,四平剪纸中的生命树作品象征的就是对树神的崇拜,如“萨满树”“祭树神”等作品。另外四平剪纸中还经常出现梅花、兰花、竹子和、莲花、寿桃、石榴等对象,以及各种花草瓜果在民间艺人的剪刀下变幻出活灵活现的图案,这充分都体现出萨满教影响下的植物崇拜思想。在有生命的图腾中,龙在四平剪纸中出现频率最高,通常被看作是望子成龙、事业兴盛、家族兴旺的神物。作为剪纸中龙纹的形式很多,具象、抽象不等。可以是猫龙、牛龙、蜈蚣龙、水龙、象龙、鸟龙、蛇龙等,变化多端。剪纸中龙的形象大多是美而不凶,十分温顺可爱。除此之外,禽类在四平剪纸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凤鸟、小鸡啄米等。这些通常被认为是象征家庭安好、嫁女吉祥等。蟾蜍也是四平剪纸中经常表现的图样之一。对蟾蜍崇拜可能是因为其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正如有学者在著作中所描述的那样“:当问及她们蛙形象的含义时,有的老太太明确地说,蛙就是娃的意思。蛙形象由自然的蟾、蛙之丑陋而转变为神圣、亲切的美,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无疑根源于原始神话、图腾观念的集体表象的强大传统,是在数前年民族文化历史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二)祭祀、治病和占卜功能

萨满教在祭祀仪式中项目多样,如海祭、星祭、火祭等,还有包括祭祖、续谱等家祭。祭祀过程中会应用一些祭神驱邪的“神物”,这便是剪纸作品在现实中充当的重要角色。求子祈神、求神赐福、招魂驱邪是萨满跳神和巫术中的主要内容。代表性的有“飞升求神“”还愿”“诸神祛病“”群巫跳神”等。这类剪纸在萨满教中象征治病占卜时的“通灵宝物”,数量极多:有表现焚香上供、击鼓摆铃请神的;有神鸟飞舞,龙蛇蠕动,是请来助阵的神灵;也有驱邪去鬼,保佑一家老小平安的。如“抓髻娃娃”剪纸也经常被用来招魂祛灾。四平地区过去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幼儿身体弱小,自身抵御力差,极易生病,生病后又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老百姓只能寄希望于巫术。满族人在萨满教中敬奉最多的神是“嬷嬷神”也就是老太太神。“嬷嬷神”神通广大,如子孙生育、男女婚姻、消灾避难和年头风调雨顺等都归她管,甚至是农人上山迷路也需要求助“嬷嬷神”。因为“嬷嬷神”的重要性,所以剪纸作品中经常出现“嬷嬷神”。

(三)生殖崇拜内涵

生殖崇拜是萨满教中重要内容之一。四平民间剪纸艺术作品中形象、生动地保留了这一原始生殖崇拜的观念。四平民间剪纸中的“莲生子”“青蛙”“子石榴”“麒麟送子”和“百子葫芦”等作品是对男女婚配生育、生命繁衍内涵的艺术表达。再如婚俗中代表家族兴盛、子孙旺盛的阴阳相交的“狮子滚绣球”“兔儿闹白菜”“蝶恋花”“金鸡探莲”“鸡戏蟾”“凤凰戏牡丹”“蜂儿采莲”“龙凤戏”和“阴阳鱼”等剪纸等作品更是体现民间人们对生命、生殖和家族延续的美好企盼。四平剪纸中鱼的符号尤为常见,如“鱼戏莲”“鱼穿牡丹”等作品。鱼自身有极强的生殖繁育能力,这就使得“鱼纹”在萨满教中具有生殖色彩的象征。正如有学者所言“:拟鱼舞蹈的符号象征,是奉献给鱼神和部族成熟了的少年的。它征兆着丰收、吉庆、生殖和昌盛。”[3](P2)可见,鱼最早的象征还不是今天所说的富裕、年年有余的意思,而是象征种族繁衍的一种生殖崇拜的图腾观念。

三、剪纸艺术中民俗文化意味

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民族文化,与普通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百姓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能成为剪纸艺术所表现的对象,这就是剪纸艺术之所以能蕴含丰富的的民俗文化意味的原因所在。

(一)婚庆尚喜的剪纸作品

因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3](P2370),所以,四平民间在办婚礼时,通常会请一些民间会剪纸的艺人把事先买好的红纸剪裁成一个个大红“囍”字“、金童玉女”等贴在新房的窗户上,屋里的墙上,家用电器上面,为的是象征美好的新生活和装点喜庆的场面。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象征吉祥喜庆的窗花、头花、手捧花和装喜糖的小盒子等。除此之外,在为老人办寿时,剪纸也是寿礼过程中一道不可或缺的装饰品。象征老人长命百岁、身体健康的“寿桃“”松林鹤寿“”松鹤延年“”五福捧寿”和“八仙贺寿”等往往是寿宴上常见的“座上宾”。

(二)节日尚用的剪纸作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时会有“门神”“对联”“窗花”等剪纸作品。“元宵节”时有“花灯”“彩灯”,如“鹿鹤同春”“双喜临门”“四季平安”等剪纸作品。这些造型千姿百态,形象活灵活现和情感怡人的剪纸作品是用来驱除“年”的怪物和装点喜庆场面的。民间“二月二”更是个重要的日子,家家门上贴上龙的剪纸,祈求一年的吉祥。端午节是中国三大民俗节日之一。四平民间对端午节也是很重视的。因为四平地区农历五月份气候湿热,瘟疫频发。如《礼记•月令》中记述“: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3](P2518)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所以,端午在古代通常被看做是个驱邪、消毒和避疫的日子。四平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也有辟邪的传统。人们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剪裁出“虎除五毒”“鸡食五毒”等剪纸贴在墙壁上、门和窗户上,用做降妖驱病,从而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另外还有借助虎是百兽之王之说,剪出虎纹剪纸用来降伏妖魔。有些地区也有鸡纹剪纸,因为鸡是报晓使者,是美好明天的象征,所以鸡纹剪纸在避邪时也很常见。

(三)丧葬重在寄哀思的剪纸作品

四平民间很重视殡葬礼仪,最常见的用于殡葬的一种剪纸样式称为“引魂幅”。“引魂幅”是用纸剪成的白色仙鹤,取驾鹤西游之意。殡葬常用的另一种“纸扎”也是用纸裁剪出来的,是用来给亡者祭焚“送库”的东西。“纸扎”的品种很多,如“摇钱树”“手机”“金山”“聚宝盆“”电脑“”童男童女”“银山”和“高楼别墅”,可谓人间有什么就会剪出什么。除此之外,在死者的祭日还会给亡者烧一些生活用具如“衣服”等。已故者的亲人祭祀时在逝者坟前亲自烧掉,用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不舍和对另一个世界可能存在的认同。

四、剪纸艺术的审美意蕴

四平剪纸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色彩鲜明活泼、线条粗犷明朗、风格质朴纯真、构思精巧细腻,又散发着乡土田园气息。它以简化的艺术样式,内蕴着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念。

(一)超越无知的视觉表达

四平剪纸作为一种视觉感官传达艺术样式,以简化的形式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剪纸艺术的角色无论是在图腾崇拜、节日庆祝,抑或是在占卜、婚丧嫁娶等仪式中,都是对自然界中的一种超人神力的懵懂认识。这种认识是原始先民借助剪纸的简化形式来向神秘、无知的自然证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存在,证明人类不甘被动生存于自然界中的决心。如人类不甘于忍受久旱、连续降雨的生存环境,剪裁出了“独女捣棒槌”作品用来求雨,“扫天婆”作品用来求晴。人们在应对小孩夜间经常哭泣剪出了“倒掉驴”作品,医治受惊吓而病的“吊魂的小纸人”作品等。这些作品外在形式简单,但不乏形象生动,内蕴深刻。

(二)美好生活梦想的绘制

四平民间在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等仪式中也会用剪纸做趋吉避凶的功用,这从心理期待上应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绘制。把生活中不好的因素驱逐出去,剩下的是美好的,这也是每个人对生活最本真的想法。如作品“年年有余”象征生活富裕,“娃娃坐莲”暗示子孙富贵,“多子多福”象征家族繁盛,“五福捧寿”期待老人多福长寿等。

纸艺术论文范文3

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剪纸艺术具有浓郁的装饰性风格,体现出了构图独特、用色明快、题材广泛等艺术特点。

(一)构图独特与其他民间艺术形态相比,剪纸艺术以纸为艺术加工对象,以剪刀、刻刀为工具,通过镂空技法和阴阳纹络剪裁的方法来表现形象的美感和作者的意趣,因此其构图十分独特。

(二)用色明快剪纸艺术要求用色单纯、简洁明快,不提倡使用繁杂色、同类色、类似色和邻近色配比,也有部分地区会根据剪刻对象和内容的需要,在剪纸完成后进行上色处理。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吉祥色,也是最原始、最富有生命活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色彩。在各地剪纸艺术中,红色是最常见的色彩,黄色、绿色等也有着较为频繁的使用。在使用多种色彩叠剪时,为保持画面的统一和谐,要适当地减弱色彩的对比度,突出主色调;如果色彩不协调,可以套入黑色,改变剪纸的明度和彩度,使色彩变得调和。

(三)题材广泛剪纸艺术题材广泛,既有家庭生活、田间劳作等实际生活场景和人们熟悉的动植物形象,也有与当前时政和重大社会事件相关的题材,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剪纸艺术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剪纸属于镂空艺术,是通过剪刀、刻刀等工具在纸上进行图案创作的一种民间艺术,在创作技法和表达方式上体现出了浓重的中国传统特色。现代包装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在强调包装设计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今天,吸收借鉴剪纸艺术独特的装饰符号和东方韵味,不仅能使作品别具一格,而且还能丰富商品包装的文化内涵,提升包装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因而,作为民间文化标志的剪纸艺术被运用于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很好地诠释了土特产的独特属性和文化特征。

(一)图案元素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图案是最直接的视觉感知形式,能传达丰富的信息。剪纸作为一种装饰性、趣味性极强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剪纸图案常以谐音联想、间接隐喻等方式将物、情、意、趣融为一体,实现“情”与“理”的交融,体现剪纸艺术理想化的神似和独特的审美意蕴。在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剪纸图案发生了许多变化,不仅在种类上增添了自然景观、人物肖像等内容,而且还利用对称、均齐等造型元素组合来丰富图案,从而赋予剪纸艺术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生命。包装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它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文化需求而产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类别被逐渐细化,商品包装不仅仅是承载和保护商品的容器,更是塑造品牌、引导消费的一种手段。因而,应将剪纸艺术的图案元素融入现代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强化产品的视觉效果,迎合人们崇尚自然、健康的心理诉求,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文化,赋予产品新的形象和生命。

(二)镂空技法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镂空,俗称透视法,是剪纸艺术最显著的特色。地区不同,镂空剪刻方法也不相同,以剪为主是最常见、最普遍的镂空技法,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镂空技法,如湖南剪纸艺术多使用凿刻技法,以刻为主,以剪为辅;江苏地区则以阴阳剪刻交替使用。虽然镂空方法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都要求做到“千刻不落,万剪不断”“提得起,贴得上”。这就要求人们在剪刻时不仅要结构紧密,连接巧妙,而且还要注重线与线之间的勾连,阴阳刻互补,以实现画面的理想化布局。阳剪,又称阳刻或镂刻,是指在剪刻时只保留整个物象的轮廓,其余部分全部剪掉,以这种手法剪刻出来的图案线线勾连,牵一发而动全身;阴剪,又称阴刻,就是将物象轮廓的线剪去,将形剪空,只保留物象轮廓之外的部分,以这种手法剪刻出来的图案虽然在外形上是完整的块面,但线线相断,互不相连。无论阳剪,还是阴剪,都是以疏密有序、粗细相见、动静结合来营造虚实对比、厚重朴实、令人回味的画面效果。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应将阳剪、阴剪等镂空技法运用于商品包装之中,以增添作品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作品的传统性、地域性,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包装需求。

纸艺术论文范文4

“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它那时代的孩子”,因此如果我们用古希腊时期的原则创作当代作品,也最多是对从前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意义。事物要得到发展,有“破”才可以“立”—这个观点对于艺术语言的创新是很重要的。“解”从物质材料角度解释,将纸拆解,一个是纸的形态发生变化,由整到碎,由大到小,这不难理解,还有关于纸的内容的变化,比如你要对摄影作品进行拆解,原来的内容就会被打破,不再是原来的完整的面貌,一个完整的头像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将一张报纸拆解,撕毁或者剪掉,里面的信息也将变得不完整,等等。纸有很强的可塑性,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作者会按照意图,有意无意地将纸进行拆解,然后把所需要的部分应用于画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会反复地做这样的动作,拆解,再拆解,直到满意为止。纸拼贴有不同于油画颜料的特殊性,由于纸本身的可塑性强,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剪、撕、粘贴等手法来加以运用,还可以溶于水做成纸浆,然后做成平面,也可以反复粘贴,使之呈现立体感,因此纸拼贴在研究画面结构的实践中会给创作者带来很多的启发与灵感。这个过程,我们只是对物质材料进行拆解,其实纸拼贴绘画里我们讲的拆解还有对思维方式的改变。在立体派之前,艺术家是不会把纸作为元素放在画面里的,正因为纸拼贴的出现,使绘画元素丰富了起来。因此立体派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得绘画艺术的面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构”,在创作者的艺术思维观念确定好之后,就可以开始构图了,构图就是对画面进行构建,营造画面,构图的意义就是研究画面结构。因此不只是字面意思里的画面结构,同时包含了对画面结构的经营。首先,从动态的角度讲,纸作为绘画元素,不仅仅是将纸堆砌于画面,而是有目的经营画面。经营画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谢赫早在《画品》中对经营画面结构有详尽的论述,他提出了“六法”理论,把“经营位置”的艺术观点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经营画面结构,包含了作者的智慧与对画面的掌控力。经营是一个过程,是思维智慧和材料厮杀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最终会在画面上看到一个搏斗后的场面,胜利的场面就是一个好的画面结构。好的画面结构将最终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艺术效果,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经营画面结构,画面就会显得平庸无奇,毫无生命力。石涛在《画语录》里有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论述,同样点明了构图的重要性。在西班牙画家瓦尔戴斯的作品中,我看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画面结构的理解。画面里用笔勾勒的线与块面的纸形成鲜明的对比,线的柔软弯曲与纸的硬度对比,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纸通过拆解,可以塑造成任意的形状,用来满足画面结构的需要。画面结构最终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品材料结构层次的丰富性,让观众感觉到画面结构的立体性和微妙感。其次,从静态方面讲,画面结构包括了点、线、面几个方面的构架。纸拼贴作为元素利用于画面,就是将纸拆解为点、线、面的概念,在画面上对点、线、面进行组合安排。康定斯基在关于《点•线•面》《关于形式的问题》等著作中,特别强调“形”的独立价值,他强调画面的大的构架,认为画面的构成是一幅作品中决定性的目标。一个成功的画面结构可以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精神性,可以给观者美的享受;一个好的画面结构,对点、线、面的安排处理是严谨的,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法国艺术家威尔格雷的作品就体现了完美的形式感,例如作品《杂志拼贴》,画面的撕痕所形成的线与拆解过的杂志或者报纸本身的形状的对比与组合,很自然地体现了不同形式的美感,画面组织随意而又恰到好处,画面中字母同样起到构建色彩结构的作用,也可以是作为面的面貌呈现在画面里,字母的排列形式同样又和撕痕形成奇妙的对比,画面形式既有当代感又彰显了作者的风格特征。再次,在画面结构中,除了物质材料本身的结构,还包括色彩结构,它包含了色彩的搭配与比例,色彩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色彩结构同样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趣味。以瓦尔戴斯的作品为例,纸的原色透露出暖暖的白,与大面积的纯净冷色的蓝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而在蓝的色调里,画面背景平涂的蓝色,与人身体的蓝色,其明度又有了区别,人身体的蓝色是覆盖在了纸上,因此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和背景的平滑的品质是不同的,人身体的处理增加了材料的厚重感、立体感。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简洁明快之感。

二、结语

纸艺术论文范文5

一般情况下,儿童的发展包括三部分:2~4岁属于玩耍阶段,4~5岁属于直觉表现阶段,5~7岁属于样式化表现阶段,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其阶段鲜明的特点。

1.玩耍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由于年龄尚幼,骨骼、肌肉等发育不完善,对于工具和材料的掌握能力较弱,但是好奇心较严重,因此比较喜欢动手探索,通过特有的方式与世界接触和对话。玩耍阶段儿童通过揉、撕、搓等动作对纸张材料进行探索,老师要注意儿童与工具的接触,保障儿童的安全,特别是在剪刀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可以使用儿童专用剪刀。

2.直觉表现阶段

直觉表现阶段的儿童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创作欲望,在进行手工纸艺的创作过程中,往往都有自己的思想存在,且希望自己参与创作,能够对各种创作用具进行熟练应用,通过弧形、直线、拼贴以及折纸等操作,对纸张材料进行再创作和应用,因此老师与家长要对儿童进行鼓励,并满足儿童创作的欲望。如果在创作过程中,儿童遇到困难,老师或者是家长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与手工纸艺的兴趣,提高儿童自身的动手能力。

3.样式化表现阶段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儿童对于手工纸艺存在更大的创作欲望。该阶段儿童能够实现对纸张与工具一些应用,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与意识。儿童能够通过剪刀来完成自己喜欢的形状,且注意剪纸边缘的完整性,懂得运用多种创作形式,因此该阶段儿童的纸张作品的形式较为多样化。

二、儿童美术教育中手工纸艺的回归

在日常生活中,纸张属于较为常见的物品,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因此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1.手工撕纸

在纸张艺术品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说手工撕纸的难度极低,且便于操作,可以在纸张上描绘出所需的动物形状,然后通过拽、扯、撕、拉等操作,获取所需的作品,例如:儿童可以先用纸张拽、扯、撕、拉出一条鱼形,然后再利用蓝色的纸张撕出水草、波浪等形状,对鱼形画面进行装饰,以保障纸艺的质量与丰富性。老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观看《海底世界》,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再对鱼缸中的鱼儿进行观摩,通过现实生活提高儿童对于手工撕纸的积极性。

2.手工折纸

手工折纸虽然不用借助与其他用具,但是经过叠、折、压等不同的操作形式来对一张平整的纸进行创作,摆脱纸张原有的形状,赋予其一种全新的具有活力的形象。在手工折纸的过程中,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培养学生对折、中心对折以及对角折的能力,而且在手工折纸中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形成变化多样的作品。

3.剪纸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属于一种民间艺术,通过剪刀与纸张的有效配合,形成一种极富艺术性的作品,不仅能够对儿童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剪纸中还存在着拼贴与镂空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单调,提高了儿童的兴趣。

三、结语

纸艺术论文范文6

要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关键要形成人人学雷锋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满正能量,让学雷锋活动成为每位师生的常态化行为。课题组以乾元镇中心小学为例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以剪纸作品的形式让雷锋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少先队员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的浓厚氛围,使雷锋精神真正融入少先队员的灵魂血脉。

(一)班级文化

班级是队员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场所。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少先队员有着一定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少先队员正处于人格塑造时期,因此通过班级环境的营造,将雷锋事迹及精神撒播到每一位少先队员的心田,使这种精神对少先队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各班以雷锋故事剪纸系列作品为主题布置队角,并据此进行每周一个雷锋故事的学习体验活动。同时,通过雏鹰争章活动激励少先队员学习雷锋精神,来评选每周的“学雷锋标兵”。

(二)校园氛围

为努力营造“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时时有雷锋”的校园氛围,课题组将雷锋故事以图片、剪纸作品的形式张贴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建立以雷锋故事为载体的学校剪纸墙、雷锋故事剪纸长廊等宣传窗。同时,为了让雷锋事迹深入人心,还组织开展学雷锋主题演讲、读书征文等活动,从而对全体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每位少先队员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雷锋精神的熏陶和洗礼。

二、在剪纸创作中学习雷锋精神

剪纸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艺术。课题组以50个雷锋故事剪纸系列作品创作为切入点,将学雷锋活动融入到剪纸艺术中,创作了“雷锋生前的故事”“当代活雷锋故事”“校园内的雷锋故事”。在创作之前首先让少先队员了解雷锋生前故事、当代雷锋故事以及捕捉校内外的活雷锋事迹,经过辅导员老师的创作指导,让少先队员们将这些事迹以剪纸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少先队员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雷锋精神的熏陶,从而明白作为当代少先队员如何践行雷锋精神,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创作50个雷锋故事剪纸系列作品

1.“雷锋生前故事”。主要创作“背大娘过河”“修补器皿”“修车”等系列作品。少先队员从了解故事到创作剪纸作品这一过程中,通过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雷锋的伟大和雷锋精神的感召力,从而得到了道德层面的洗礼和熏陶。2.“当代活雷锋故事”。当代社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活雷锋”。例如,德清县的“十大道德楷模”等,他们的事迹正是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再现。少先队员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对这些事迹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将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以剪纸的形式创作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当代的活雷锋故事,而且感受到学雷锋并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使这种雷锋精神以及剪纸创作艺术在他们身上得到传承。3.“校园内的雷锋故事”。通过雷锋原型故事的剪纸作品创作,队员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以此为标准,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捕捉校园内的活雷锋,并一个个争当活雷锋。如学校“省四好少年潘俊涛”“帮扶残疾同学”“帮同学补课”等“校园雷锋故事”剪纸作品,都源于队员身边的人,这使得队员感受到学雷锋其实很容易。通过剪纸作品的创作以及学雷锋行动,雷锋精神已根植于少先队员的心灵,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少先队员时时处处体现出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等优秀道德品质。同时在剪纸创作的过程中,队员在无形中将剪纸创作中专心致志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学习中,上课的注意力更加专注,完成作业的态度也有明显改善,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如505班的沈XX,一个以前不爱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队员,在近期老师布置的作文《我最开心的事》的结尾中这样写道:……那一次剪纸作品的展示,让我终身难忘。雷锋故事剪纸作品的创作,使我更加喜欢我的同学、老师,更加喜欢我的班级,更加喜欢我的学校。以后,在学习中我也会像剪纸创作一样积极进取,争取更好的成绩,像剪纸作品中的人物那样去帮助别人。

(二)编写《雷锋系列剪纸校本教材》

通过剪纸作品的创作研究,课题组编写了《雷锋系列剪纸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由易到难,分层教学,如一、二年级主要是剪刻简单的雷锋原形作品;三、四年级剪刻雷锋故事作品以及当代活雷锋形象作品;五、六年级则在剪刻的基础上再提升到校园内外雷锋故事系列剪纸作品的创作。形式上由剪刻发展到了创作,既弘扬了雷锋精神,也传承了传统文化。

(三)构建学雷锋精神的模式

为将学雷锋活动与学校的剪纸特色相结合,在剪纸艺术中提升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课题组构建了学雷锋精神的操作模式:通过学习雷锋故事、了解雷锋精神,进而对雷锋故事进行剪纸作品创作,将雷锋精神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形成时时学雷锋、处处有雷锋的局面。

三、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

201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对于凝聚干部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雷锋精神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通过在学习和生活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使学雷锋活动逐步成为每个少先队员、辅导员以及家长的常态化行为。

(一)少先队员行雷锋精神

通过剪纸作品创作,少先队员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有了深入了解,为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行动、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和课题组不仅一如既往地组织少先队员在每年的3月5日开展学雷锋活动,同时也推进队员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例如,每周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了“表彰小雷锋”栏目,对各中队一周内的学雷锋活动进行表扬,并鼓励少先队员从小事做起。如某某队员主动拾捡校园内的垃圾,某某队员主动关上滴水的水龙头等。通过对这些“小事”的表扬和宣传,促进少先队员学雷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少先队员的雷锋精神,也锻炼了队员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四年级队员王XX,由于各方面因素,不爱学习、不爱劳动,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及科学等文化课,没有一门课是及格的,这使得王XX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很消沉,在课堂上缺乏自信,轮到值日时也不爱劳动。但是,自从学校开展创作雷锋故事剪纸、学雷锋精神的活动以来,王XX在剪纸创作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他喜欢剪纸,自己会创作一些简单的剪纸作品,在老师和队员们热心的帮助下,他加入了学校剪纸班,并参加了“五水共治”宣传活动,自己的作品也得到了公开展览。通过各级各类展示,王XX一天比一天阳光、自信,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这使得王XX更加自信,从此也渐渐喜欢学习,对中队和班集体的事务更多了一份关心,每次轮到值日总是早早到校开始打扫,甚至会主动清理学校卫生死角的垃圾,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二)辅导员行雷锋精神

通过课题实施,辅导员老师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的责任心不断增强,师德意识不断提升,同时还更规范了教育教学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少先队员们更加关爱。例如,2012年至今,学校教师自发开展“特殊家访活动”,即对特殊的少先队员给予特殊关怀,定期上门家访,并自行购买一些学习用品、书籍等赠送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少先队员。据统计,每学期的家访率达100%,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加密切,为对少先队员形成教育合力奠定了扎实基础。更感人的是,学校有一位老师已经坚持三年为先天性脑瘫儿童送教上门,并经常为他送上慰问品。这样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全校处处涌现出“学雷锋”正能量。2013年,学校沈霞琴老师被评为德清县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作为课题组组长的杨校长也被评为“县功勋教师”。

(三)家长行雷锋精神

通过“小手牵大手”等系列活动,学雷锋活动已从校内辐射到校外,从少先队员层面扩展到家长层面。例如,在学校开设的民俗游戏课中,602班的沈哲琪家长等利用自己从小掌握的民俗游戏技巧为队员上民俗游戏课。同时,家委会自发成立志愿者队伍,参加“五水共治”宣传活动,学校路口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秩序管理活动等。家长们践行雷锋精神,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这种自觉性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四、在社区服务中弘扬雷锋精神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很多人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道德品质、价值取向、生活意义等问题的认识出现偏差,价值观扭曲。然而雷锋精神正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本支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目标、以敬业奉献为终身信条,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呼唤。为了弘扬雷锋精神,传承剪纸艺术,使学雷锋活动从校内走向校外,课题组将学雷锋活动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即将雷锋故事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并将作品进行展览。

(一)“雷锋故事”宣传

为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学雷锋精神,每年3月5日学雷锋日,组织队员到社区进行现场“剪雷锋故事”活动,将剪纸作品送给社区居民的同时,让社区居民也一起参与到剪纸活动中,以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传承剪纸艺术。

(二)社区学雷锋活动

为了将学雷锋活动辐射到校外,使学雷锋活动成为每个人的常态化行为,让学雷锋活动“由校内走向校外”“由课间走向课外”,实现校内外联动,大队部定期组织队员到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如组织队员清扫社区道路,帮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送上温暖,组织队员到社区开展“五水共治”宣传活动,并自发组织清理河道周围的垃圾等。队员的这些实践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另外,部分辅导员老师和少先队员参加了团县委组织的“‘五水共治’青年志愿行”活动,活动中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了20幅“五水共治”系列剪纸作品,并在现场进行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五、在评价活动中遴选学雷锋典范

为了激励少先队员、辅导员老师以及家长人人学雷锋,使学雷锋活动从校内走向校外,贯穿少先队员的整个成长过程,让学雷锋活动成为每个人的一种常态化行为,课题组构建了学雷锋活动的评价机制。

(一)雏鹰争章与曲园星卡评价相结合

班级内对学雷锋的事迹进行表彰,以雏鹰争章的形式激励队员学习雷锋精神,并与学校的“曲园星”卡评价制度相结合,即10个章换取一张雷锋卡,10张卡换取“活雷锋徽章”,并佩戴在胸前,让少先队员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活雷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提高学雷锋活动的实效性,从而让学雷锋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化行为。

(二)开展“活雷锋”评选与表彰活动

评选与表彰学校十大“雷锋式少先队员”。评选“学雷锋模范中队”。评选与表彰学校“雷锋式好辅导员”。评选与表彰学校“雷锋式好家长”。

(三)建立学校50幅“雷锋故事剪纸作品”陈列室

上一篇皮艺术论文

下一篇营销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