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向教育范例6篇

新方向教育

新方向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创造性;个性风格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所提供的形象是孩子的典范,培养出来的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式样。没有“自我”的感觉,这种给予大量模式给孩子临摹的方法,就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结果,也就是家长眼中所认为的有个“样”的画。但现在美术教育者认为这会使孩子们失去了在绘画中天真的一面。失去了孩子自己的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孩子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创造的意识。孩子主动积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不是皮球,更不是鸭子,而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好动的小孩。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不是打气或塞鸭子,我们是要小孩的动,时刻的自动。”教师应以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使孩子的自主性、自信心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如何发挥幼儿的自主作用呢?

一、从小班开始,以色彩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颜色和形状是客观事物的外在特征,幼儿认识客观世界都是始于外部特征,鲜艳的颜色对幼小儿童的视觉有这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儿童认识事物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幼儿们也有意无意地感知美、表现美,小小年纪就懂得挑衣服,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特别想做的时候。”作为教育应该选择形式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小孩子正处于涂鸦期。他们喜欢在地上或物体上尽情涂画,无规划、无秩序的地点划没有具体形象。这时期要注意他们脑、手的协调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把涂鸦设计成各种游戏,并使幼儿享受由涂鸦带来的。如“指点画、滚珠画、鞋印画”等。活动中先让幼儿观察五彩缤纷的花布,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不同形状的不了及颜色,让玻璃珠染上各种颜色放上不了上让其自由滚动,画出绚丽多彩的线条。这样的活动是孩子感知到鲜艳色彩的美,也点燃了绘画的热情。

二、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探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幼儿富有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探求和了解事物,他们有着强烈的创造倾向,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幼儿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积极,主动是幼儿自主性的表现。

陈鹤琴讲过:“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每一个活动都能扩大幼儿的视野,教师要指导他们观察自然、社会以及身边的各种事物,是孩子大胆、独立、自信,可促进创造才能的提高。如美术活动“宇宙世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乐于大胆地探索和发现问题。活动一开始,教师带领孩子观看有关宇宙世界的录像带,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教师带幼儿进入“宇宙暗室”让幼儿自己亲身感受一下宇宙的奇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是幼儿加深了对宇宙的认识,教师还提出新颖的设想。如“你们在宇宙想干什么?”“宇宙上会有些什么?”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绘画出心中的宇宙世界。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麦当劳,说要请外星人做好朋友,请他来尝一尝;有的孩子在宇宙上建了一个飘动的舞台在表演节目……30多个孩子有30多种想法,孩子们以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了活动,以自己的感受去体味发现及创造的乐趣。

三、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是促进幼儿创造性及自主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新方向教育范文2

关键词:现代化技术 教育技术 发展新方向 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01-0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派生出来的,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电话还是电脑都实现了信息通讯的过程,网络也覆盖我们生活的范围,Wi-Fi技术的产生也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保障。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必定会向着移动学习的方式去发展,人们要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1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1.1 通过短信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短信息的使用操作既方便又快捷,并且短信息的使用人群也非常多,方便了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短信息的形式用户可以直接明了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实现与互联网的沟通,通过网络数据传输或者是无线移动网络可以直接访问教育系统的相关服务器,从而获得知识来完成学习过程[1]。短信息还可以提供全面的学习服务,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新的沟通学习方式,没有了语言上的交流,学生更愿意以短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疑惑,而且移动学习方式也避免了课后老师不能及时辅导学生学习的缺点,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及知识的理解都更加的扎实。

1.2 通过在线信息阅览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阅览可以使学生及时的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并且随时可以学习知识,通过对信息网页的浏览或是浏览相关教育网站等方式,来实现移动学习的过程。在线信息浏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供多种学科的学习指导,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也可以提出对于在线学习中产生的意见和看法,提高了学习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线信息阅览的移动学习方式也是非常方便的,具有知识的全面性、信息的及时性、学习的高效性等优点,深受广大学者的欢迎[2]。

1.3 通过在线信息交换的方式实现移动学习

在线信息交换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老师的知识信息交换过程,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换,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学习效率。这种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或者是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也可从其他同学身上找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及时的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解决难题,使得教师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辅导时间和机会,有助于发展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究精神。

2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2.1 充分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教育部门在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之后,应该加大对移动学习方式的强化工作,充分利用移动学习带来的优势。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短信息、电脑的普及也非常广,既然有了这些条件,就更应该好好利用,实现移动学习方式[3]。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快捷、高效的发展途径。

2.2 加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坚持以科学技术发展观为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不够先进、教学的知识面狭窄、教师的授课效率不高、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知识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丰富的网络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机会,在线教师对于知识的辅导和讲解既细致又全面,由于在线学习的学生少,教师也可以更加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移动学习方式的重视,结合科学技术不断发展[4]。

2.3 加强教育部门的教学质量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分布情况都是不同的,也就导致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也有高有低,通过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流行,教学质量较低的学校应该利用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找到教育发展的新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学校在发展教育管理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移动学习环境,方便学生的学习。加强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在不足中找到改进方法,在优势中充分利用,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5]。

3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段,明确制定出发展方向。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持的基础,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快捷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新颖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技术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逐渐与世界接轨,所以,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以移动学习这种高科技手段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云仙,王继新.基于3G技术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教育技术导刊,2010,29(14):131-132.

[2] 李振婷,熊小猛.移动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新动向[J].教育技术导刊,2011,14(12):101-104.

[3] 白娟,鬲淑芳.M-Learning:21世纪教育技术的新发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2(14):45-48.

新方向教育范文3

关键词:茶文化;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创新

茶文化的神韵和哲思,对人们的品格塑造和为人处世发挥积极积极影响和熏陶。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育工作中需能借鉴茶文化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模模式进行合理优化。教师需知晓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多样化、趣味化的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和技能。依托茶文化,构建充满关爱和人文思想的体育课堂,使学生对体育学科和教师建立强烈的认同感。茶文化视域下,教师需辩证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寻最正确的创新改革方向,并生成可迎合学生认知的新型教学模式。

1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的体现

1.1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道”

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在我国文化领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特殊体现,早已被渗透到各个领域。从教育视角出发,中学体育教学行动的践行需体现茶学生思想之“道”,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需讲究方式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将茶文化中蕴含的处世之道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平和自然的引导学生思想成长和获得知识。

1.2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和”

茶学思想中的“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以诚相待;不同观点碰撞时秉承的“和而不同”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好茶文化中主张的“和”思想,对学生进行科学差异化对待。教师在输出自身既定俗成的观点和主张时,需对学生反馈的不同观点和立场给予充分尊重。即便双方出现争议和较大的不认同,教师也应进行和善的引导和解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思想和情感有效交流的过程,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约束。教师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茶文化的“和”思想,科学和人性化的实施和优化教学活动。

1.3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礼”

茶文化中蕴藏丰富的茶礼和饮茶方式,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普及性。茶道之“礼”,体现于待客之道,在沏茶和饮茶的过程中需有礼节、知礼重礼。从茶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学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时,教师需对茶文化中的茶学之“礼”形成新的认识,并在体育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建立新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应具备一定的礼节,对学生给予充分尊重和关爱,言传身教式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2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现状

2.1体育教育教学人文精神展现不显著

中学生处于思想成长和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需引导他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体育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和表面,不易于在学生个体的思想深处产生激励和催化作用。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成果上看,大部分教师更注重系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有效的解决中考问题。中学体育局教学仍停留在应试层面,尚未明显的展现出体育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性化。人文精神渗透不显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的学习体育技能。

2.2体育教师过于专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健康中国背景下,各校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相较以往,校方领导和教师更注重创新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只是在具体推进工作和实施教学主张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忽略学生品质和价值塑造。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军,他们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坚毅品格,决定他们是否具备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刻板化的传授知识,不能保证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迁移和能力转化。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正视问题的存在,结合实际科学的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

2.3教师与学生思想和情感沟通不畅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媒介和桥梁,需与学生达成价值共识,才能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现阶段,因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致使学生对体育学科无法产生浓厚兴趣,更不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大多数情况仅限于课堂,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对于学生的情感波动、思想变化,教师缺乏了解和正确理解,导致双方无法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由此,不仅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还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

3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方向

3.1中学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需彰显人性关爱

体育竞技中主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教师应将这一思想延伸至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茶文化视域下,体育教师需对当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客观反思,对实际的教学问题进行理性诊断。在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需精准定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需正确和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应在体育教学中体现茶学生思想的“礼”和“道”。教师需认识到强制性的约束和管制会加剧学生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愉悦和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茶文化在体育训练中开展礼法教育,有效的强化自身与学生的仪式感。茶道之“礼”,映照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必须引导学生懂得礼仪、礼让、关爱的深层次意义。在此愿景下,针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育工作者注重在体育育人的全过程中彰显人心关怀。利用充满礼让的教学行动组织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使他们对尊师重道、与人为善建立正确的认识。中学体育教育,既要做到强身健体,还需淬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令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和有修养的人。

3.2体育教师需做好专业课程教学与价值教育衔接

传统教学思想下,体育教师主要围绕教材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成绩考核结果为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素养进行评价。虽可系统化的传授知识和技术,但无法保证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体育锻炼需保持一贯性和长期性,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体魄和锻炼意志。茶文化视域下,教师需对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形成新思考。依托体育学科,既要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完整的人格。教育工作者需做好体育专业课程与价值教育的衔接,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中学体育教师需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学、艺术技能,懂得根据学生心理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的教学内容。借助体育器材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强化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形成坚毅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利用武术文化、茶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升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学生心理、身体、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彰显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目标和方向,对既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知识和体育运动技巧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他们做好知识迁移,还需加强价值引领。将体育教育与价值教育进行科学融合,培育出体魄强健、品质高洁、道德高尚的学生。

3.3努力构建和谐和对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从茶文化中蕴藏的“静”、“和”、“清”思想获得启发,懂得利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组织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需动态分析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的负荷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设计安全和有趣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化特点,善于利用体育游戏和舞蹈元素对体育教学赋值,努力构建和谐和对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知识与受教者的连接媒介,自身必须具备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以此才能有效的传输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技巧。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不应局限在体育设施和设备的更新和场景优化,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建一个愉悦和生动的体育课堂。体育课堂应体现茶学思想中的“和”与“道”,依托有趣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自愿参与其中,能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讲解育人之道,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创新。只有师生间彼此尊重、信任、欣赏,才能搭建起顺畅的教学信息传输的通道,实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入脑入心。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必须凸显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应在茶学思想的启发下,主动的弱化刻板和严肃的教学行为。可利用茶事活动、采茶活动等,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并在团体合作体育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道德品质。总而言之,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教育工作者需对体育教育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建立正确的认识,主动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茶文化视域下,教师既要科学丰富体育教学模式,还需合理融入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和价值教育。全方位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大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志义.初中体育社团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及策略[J].科技资讯,2020(35):110-112.

[2]刘应斌.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J].智力,2020(35):23-24.

[3]张巧玲.中学体育教学促进学校安全[J].考试周刊,2020(99):117-118.

新方向教育范文4

>>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新探 高职学生教育培养探讨 秘书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探索 对高职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 探究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强化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 高职营销技术人才教育培养 高职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职院校教育培养成本研究 谈新加坡高职教育培养的规划创新 关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 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探索 幼儿养成教育培养策略探索 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 提升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完善高职教育培养体系 高职教育教师发展模式的新探索 东西部高职教育对口支援新探索 高职学生生命教育的新探索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实践教育的新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4-07-12-02)[M].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

[3] 职业餐饮网.2012年第二季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2012,5,24.

[作者简介]巴晓峰(1982-),女,河南,硕士,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史焰青(1985-),男,安徽,硕士,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和企业管理;李莉(1986-),女,河北,硕士,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管理和物流管理。作者单位: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

新方向教育范文5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改革;公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2-152-03

一、印度高等教育私有化改革的局限

(一)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仍然亟待提高

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的高等教育私有化改革为印度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充提供了条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90年代期间的增长幅度是较大的,达到了5%。但是可以看出,印度的毛入学率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的发展水平,甚至到2005年已经成为金砖四国中毛入学率最低的国家。印度“十一五”(2007-2012)期间,公立高教系统和私立高教系统进一步扩充,毛入学率从12%提升到17%,但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仍然是印度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依然突出

印度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由来已久,阿尔特巴赫曾经说过:“如果把印度高等教育比作大海,只有少数高质量的高校象孤零零的小岛一般,散落于一般高校的大海中。”印度高等教育私有化改革在促进公立高校革新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私立高校,这些私立高校中也有一些优秀者。但从整体而言,公立高教僵化的大学纳附制仍然桎梏高校的改革创新,其教学与课程落后和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私立高校的角色主要是吸纳被公立高校排除在外的学生,教育主要集中在促进学生就业的专业教育上,其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优质高校寥若晨星。

印度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集中表现在师资和基础设施的缺乏上。2000年印度的生师比率为26,同一时期,中国为13.5,俄罗斯为11,巴西为13.6。2005-2008年,印度高校学生入学增长率为6.3%,而同一时期印度高校教师聘任数量的增长率只有2.28%。2007-2008年,印度大学中教授的空缺达到45%,副教授的空缺达到51%,讲师的空缺达到53%,附属学院中副教授的空缺达到18%,讲师的空缺达到41%。制约印度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个瓶颈是基础设施的缺乏。即便是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UGC)管辖之下的高校,其基础设施缺乏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调查显示,在UGC管辖的153所大学和9857所学院中,48.26%的大学和68.58%的学院存在着缺乏基础设施的情况。

(三)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恶化

印度是一个在文化、种族、经济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平等问题是印度社会中非常重要也非常敏感的问题。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营利化的抵制,一方面出于教育质量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市场的强大作用,满足了印度中产阶级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但同时也因高额的学费将社会地位低、经济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

印度独立以来,中央政府为了通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在公立高校中实行种族保留政策,即为落后阶级保留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虽然近年来,印度政府也有意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在私立高校中实行保留政策,但是这些政策遭到了私立高校的抵制。印度高等教育在私有化改革中,由于市场调控的失灵和政府的放任以及管理无力,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状况进一步加剧。

二、印度高教改革公私合作的内容与优势

(一)教育领域公私合作的兴起

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又称公私伙伴关系或公私协力,是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于20世纪由英国率先提出,随后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响应。1998年联合国为公私合作进行了定义:“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部门,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随着公私合作的优势日渐显露,这种模式从发达国家推广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延伸至各国的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世界上出现一些新的态势:一是不把高等教育看成是公共产品;二是私立机构的作用不断增强。公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公私合作成为高等教育私有化发展的新趋势,2004年世界银行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组织“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参与教育:区域会议”,会议达成共识:要实现教育发展目标,就要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二)印度高等教育公私合作的内容

印度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至2011年,教育领域的PPP项目数量仅占公共生产与服务领域PPP项目总量的2.2%。印度高等教育十二五计划(2012-2017)第一章提到,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要通过可行的和创造性的公私合作模式,积极推进私有化改革,要从更务实的角度重新考察现有的教育“非营利”的规定。

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制定了高等教育领域公私合作的具体方案,将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划分为八种模式,并认为后五种模式值得推广:一是私营部门为高校提供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公共部门(政府)为维持高校教学和研究的正常运转提供财政支持;二是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私营部门负责高校的运行;三是政府为私立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开放诸如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四是在政府认定的不发达地区,根据政府的规定,私营部门有权举办、运行高校,并获取合理利润;五是政府特许私营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管理和运行教育机构;六是政府与知名信托机构或公司合作建立教育机构,以满足特定的需求;七是公立或私立教育机构与工商企业合作,共同培训学生技能和进行研究;八是传统的大学和“相当于大学的机构”与已有的培训机构为开发共享的学术课程进行合作(混合教育)。

(三)印度高等教育公私合作的优势分析

印度计划委员会在其关于社会领域领域的公私合作的报告中对比了传统的私有化与公私合作的区别(见表1),并认为,相比于传统的私有化,公共生产和服务领域公私合作的优势在于:一是拓宽运用私人资本的渠道,节省公共开支;二是充分发挥私人资本效率和经营管理的优势,提高成本效益和生产率;三是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的实现,又可以提升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中,政府的一些权力得以保留,这既有利于政府吸收社会资源举办高等教育,也有助于高等教育领域公共目标的实现,同时政府对风险的分担将降低私营部门的经济风险。具体而言,在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公私合作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1.高等教育公私合作促进了政府对社会资源的运用。提高了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印度高等教育的需求旺盛,但是印度政府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非常有限,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五年计划总投入的比例自印度第五个五年计划以来呈急剧下降趋势(见图1)。同时,印度高校的经费来源呈现两极分化,公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见表2),私立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见表3),且公私立高校的经费来源都比较单一。另外,印度高等教育在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都存在着经费管理效率低的问题等。印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公私合作,可增加私营部门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能有效减轻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压力,同时,公私合作也有助于打破印度高校经费来源两极分化的局面,促进高校经费来源结构的多元化。私营部门的参与所带来的竞争和对效率的注重,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经费的利用率。

2.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的原因,公私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与市场互相协作,优势互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和公平这类公共福利目标的实现。

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私立高等教育的市场影响呈现失衡状态,市场机制作用不均衡,供求机制发挥了最大限度的影响,而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影响不大,从而导致印度私立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公平难以保证;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公立高等教育的科层制结构僵化,严重制约公立高校的办学绩效。

印度高等教育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原因在于: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私有化状态下,政府与市场处于二元对立状态。“在私人产品市场中,由市场配置资源;在公共产品市场中,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但是外部性、低效率、寻租、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造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单纯地依靠政府或市场都不能使公共产品供给达到最优状态”。

新方向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发展方向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深化基层宣传教育是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总体水平,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的重要保证。根据自己在曹县人口计生工作的实践和亲身体验,就当前基层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领导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有偏差。

由于长期以来严峻的人口形势,一些基层领导习惯用行政措施和强迫命令抓计划生育工作,认为宣传教育工作是一种软办法,完不成控制人口的硬任务,从而在工作布局上厚此薄彼;还有一些基层领导嘴上重视这项工作,但一涉及到实际经费投入就打折扣;还有的领导“事前忽视,事后重视”,平时对计生工作关心的不多,在宣传教育方面舍不得投入,直到出现问题才亲自出面,不惜出人、出钱、出车,工作存在滞后性。在这些地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位置下降了,领导过问不多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经费减少了,保障力度减弱了。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反映了一些领导同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律缺乏系统把握,与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大环境不符,仍然没有走出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传统思维定式。

(二)计生干部做宣传教育的基本功不过硬。

一些计生干部认为宣传教育工作是专职宣传干部的事,与已无关,忽视“练内功”;一些专职宣传干部只有“半瓶子醋”,却自我感觉良好。需要出点子的时候,思路呆板;需要说话的时候,“茶壶煮饺子”;需要写的时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常常“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最基层的村级计生专干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受年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的影响,大多数计生专干只能做一做广播、板报、入户随访等简单的工作,对于讲课、演讲、组织活动等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三)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

有些地方搞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不注重群众对计生知识的实际需求,不注重所采取的宣传形式要求是否能入脑入耳入心。还有个别地方大搞形式主义,为应付上级的宣传任务,盲目地在农忙季节搞一些所谓的培训和活动,由于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服务含量低,使活动缺乏吸引力,很难吸引家务繁忙的农民的学习兴趣。

(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综合治理不到位。

在计划生育系统内部,存在着宣传教育“单枪匹马上前线”的现象,一提宣传教育,就是出板报、挂横幅、扭秧歌、发材料 等,与优质服务、利益导向、计生协会等工作脱节,宣传部门很累,但是宣传效果有限。在社会整体环境中,在全社会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建设新型生育文化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计生部门唱“独角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

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现阶段,国家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的生育意愿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在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传统的婚育观念仍然占有一定市场。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提高基层领导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

基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特别要在基层主要领导干部中深化三个意识:一是宣传教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意识。只有通过深入细致、循序渐进的宣传教育工作,才能促进新型生育文化的发展和普及,加速群众生育行为的规范化进程。二是深化宣传教育是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经营意识。宣传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种投入绝不是“扔到水里不响”,思想观念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效益是无形的,可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三是深化全员参与的大宣传意识。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广大计生干部,谋宣传、会宣传、勤宣传。在此基础上,完善乡、村宣传网络,定期组织开展宣教活动,加大宣传精品进村(社区)入户力度,使宣教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壮大宣传干部队伍,把具有过硬的宣传教育基本功作为每个计生干部必备的素质,人人都做宣传员。特别要加强专职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对不适应工作需要的调整下去,充实新人,优化队伍结构。

(二)突出特色,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由于基层计划生育基础和经济基础不同,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上,决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要在确立宣传科学、文明、进步婚育观念这个大主题基础上,引导搞特色活动,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上动脑筋、下功夫。在搞好特色宣传的同时,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宣传内容,将严肃的人口计生政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力求做到“四性”:

一是趣味性。如我县一些基层在春节期间宣传计生法规知识,举办了灯谜竞猜和文艺演出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是直观性。如实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后,一些育龄妇女认为宫内节育器“个头”很大,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不愿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我们通过计生专干,把宫内节育器的实物展示给她们,当看到官内节育器的实际大小时,她们很快打消了顾虑,自觉采取了长效避孕措施。

三是实用性。围绕新农村、新家庭、新型生育文化、生殖保健知识、奖励优惠政策等内容,创作并开发有特色、易保存、实用性强的宣传实物进村(社区)入户,增强宣传效果。

四是经常性。要经常入户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群众,才能提高宣传效果。随着计生工作的深入发展,还要不断充实新内容,使宣传教育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常抓常新。

(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扩大宣传教育活动的影响力。

宣传教育活动的落脚点是家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单就生育而言,凡有生育能力的人都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既包括已婚育龄人群,也包括未婚但已具有生育能力的青年,还包括退出育龄期对育龄人群婚育观念和行为有影响的中、老年人群。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性特点,在提高群众对新型生育文化的认识率上下功夫。既要注重依托各级网络、墙报标语、板报画廊、新闻媒体、大型节日和文艺活动等面上宣传,也要注重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选取不同内容和形式上宣传,以及对重点对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点上宣传。

(四)唱“联台戏”,形成相关部门参与活动的结合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只有各相关部门、群众团体通力协作,才能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计划生育部门必须树立开放意识,不仅要把宣传教育活动渗透结合到计划生育的其他工作中,还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系,积极捕捉宣传教育活动与部门工作的结合点,在结合、渗透中延伸活动的触角。不但要善于把自己的“旗帜”插到别人的“旗杆”上,还要善于把别人的“旗帜”插到自己的“旗杆”上。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活动载体,使部门工作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中也能有所促进,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增强相关部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