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亮的诗句范例6篇

中秋月亮的诗句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峨眉山月歌》 “月” 感性

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似乎都有着一种独爱月亮的情结。《诗经・陈风・月出》以“月出皎兮”的诗句来衬托佼人的娇美;诗佛王维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为我们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纯美诗境……月亮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民族心理,在唐王朝的国度里,最善于表现这种民族心理的当属“诗仙”李白。人们常说“太白十诗九言月”,可见,在李白众多的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月亮或有月亮意象出现的诗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等。

细析《峨眉山月歌》一诗,我们也不难体会到诗人独特的月亮情结。诗的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共七字,“月”字位于正中,前后分别有三个字加以修饰、补充。前三字“峨眉山”,点明了地点,即映入作者看到的不是别处的月亮,而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后三字“半轮秋”,我们应重点抓住“半轮”一词。“半轮”,即半月形,这里是补充说明月亮的形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往往被视为人间聚散离合的标志。苏轼曾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人的悲欢离合寄托在了月的阴晴圆缺。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月的形态是“半轮”,这残月为我们营造出一缕缕离的氛围,给读者流露出作者悲的感受。作者从小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负,此时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于是写下了这首离蜀远游的启程绝唱之歌。作者告别故乡,辞别亲友,独自一人在外,度着孤独、漫长的羁旅岁月。因此,作者内心充满了离愁别绪,这种离愁别绪在作者心中不断地涌动,进而产生了“悲”的情绪与感受。

首句写的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可谓之“天上之月”,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则描摹了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中的美景,即“水中之月(影)”。在天上月光的注视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李白连夜登舟出发,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则讲述了他出发的境况。第三句以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夜)、出发的地点(清溪)、作者的去向(三峡)。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揭示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即对“君”的思念之情。对这首诗歌主题的把握关键在于对“君”字的理解。过去,人们常常把“君”字理解为“友人”,但是纵观全诗,我们很难发现有“友人”存在的踪迹,因此,我们也很难推究出思念朋友的意思。现在,有人提出可把“君”理解为“月亮”,这种观点是否恰当?我认为,把“君”理解为“月亮”是可行的。李白“偏爱”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暮从碧山下,山月同人归”。在他的诗歌中,常将月亮人格化,常视月亮为自己的契友。李白为什么常将月亮视为自己的契友、知己?古人常说“同志为友”,要成为友人,而且是契友、知己,显然,彼此要有共同的志向、追求,换言之,需在心灵上形成某种契合。月亮往往散发着光明、圣洁的象征意义。再看看李白,李白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时期,在当时腐朽的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之下,他怀才不遇,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势力,不苟同流俗,始终保持着傲岸不群之姿态。正如他自称自己为“青莲居士”一样,李白有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优秀品质;又如同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到的那样,李白有着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月亮的圣洁、光明与李白高洁的人格品质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契合。因此,李白常将自己的生命、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

把“君”理解为“月亮”,那么最后一句可说成是“思月不见(月)”,意在说“想看月亮,但是看不见月亮”。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诗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上高高悬挂着半轮秋月),显然是能够看见月亮的;这里,将“君”释为“月”,即“思月不见(月)”,看不见月亮。那么,我们把“君”释为“月”是否造成诗歌首尾矛盾呢?我们仔细分析诗歌会发现,其实并不矛盾。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是不矛盾的。

一.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写出月亮的形态是“半轮”,即“半圆形”。结合地理学科有关月相的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半圆形的月亮从月相上我们称之为“弦月”。“弦月”有“上弦月”、“下弦月”之分,“上、下弦月”除各自形成具体月相的时间不同以外,它们月出、月落的时间也不一致。“上弦月”月出于正午,月落于半夜;“下弦月”则刚好与之相反。由首句我们已知月亮为“弦月”,从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我们得知作者是在夜晚出发,而此时要形成“思君(月)不见(月)”的意境,则可推出这半轮秋月是“弦月”中的“上弦月”。此时的“半轮秋”已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所以有“思月不见(月)”之说。

二.从感性上加以分析。“思君(月)不见(月)”体现了作者对家乡、亲友、月亮等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作者乘船漫溯于蜀江之上,渐渐远离自己的故乡。此时,作者眼中的异地之月显然与作者心中的家乡之月是有区别的。在作者心中,故乡是自己熟悉、喜爱的,所以,一种“月是故乡明”的独特情感油然而生,作者想念的是故乡的月亮,而不是异地之月。因此,作者身处他乡,仰望异地之月,不禁发出“思君(月)不见(月)”的感慨。作者在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2

【中秋节有意思的对联】

尘中人自老;天际月常明。

尘中人自老;天际月常圆。

冰壶含雪魄;银汉漾金辉。

冰壶含雪魄;银汉漾金波。

亭空千霜月;水续万古流。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无。

明月本无价;高山皆有情。

皓月无幽意;清风有激情。

泛渚怀袁子;登楼学庾公。

清光同会合;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国强家富人寿;花好月圆年丰。

一曲霓裳传玉笛;四围云锦拥金徽。

一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玉镜明。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三五良宵开玉宇;大千世界涌冰轮。

三五良宵澄银汉;大千世界光玉轮。

扩展阅读:经典中秋节对联

轮影渐移花树下;镜光如挂玉楼头。

笙歌曲中千家月;红香里万颗珠。

喜得天开清旷域;宛然人在广寒宫。

霓裳舞起终宵朗;玉女歌扬彻夜辉。

桂子自金蟾而细落;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桂花开时,香云成海;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袁宏泛渚;

庾亮登楼。

上下联所用典故都出自《世说新语》。上联故事出自此书的《文学》篇。袁宏少时贫困,为人江上运租。某秋夜清风朗月,镇西将军谢尚坐船过江,听闻江渚客船之上有诵诗声,觉其诗情优文美,又非前人旧作,赞叹不已。遣人询问,知为袁宏咏其作,遂相交焉。袁宏之名,于是大扬。下联故事出自前书之《容止》篇。庾亮镇守武昌,某秋夜气佳景清,遂遣名士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咏诗。不久,庾氏飞屐而来。诸人欲避之,庾氏徐徐答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或则因月夜吟诗而名闻于世,或则人虽暮年而登楼秋咏之兴致不减,秋夜赏月吟诗看来确实是一件赏心乐事。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上联首字“中”,下联首字“秋”,点明时节。联中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中秋联颇多以“月”为题材者。如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其处对联曰: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虎”“溪”二字指明地点。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此联形容秋色用一“水”字,形容月色用一“霜”字,中秋月色,宛然可见,意境清幽,使人气定神闲。从形式上讲,简洁凝练,对仗工整,属小类工对。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二仪,指天地。天地之所以皎洁,端在于月光之皎洁。四海之所以澄清,缘于月光如水。此联的妙处在于其含蓄,未尝一字及月而月在其中。至于以“二仪”对“四海”,“皎洁”对“澄清”,颇为工整。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同为咏月,遣词不同,意境遂异,有此“明”字,心胸便起畅亮之感。若套用佛家“体”、“用”二字,上联为“体”,仅指名为圆月;下联则为“用”,月之光满玉宇,灼然可见。流水对写到此境界上,着实有意思。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此联为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所撰。据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考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史称“生题死对”。上联两用“半”,下联以“中”对之,又有“二”、“八”之对,十字之中六者为数,且皆合于情理。若无才情者,难以成此对联。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上联为陶渊明《移居二首》的诗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下联为左思《招隐诗》的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集句成联,工稳妥贴;处士情怀,悠然可见。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李白《把酒问月》诗有句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想来明月犹在,古人已逝,今之视昔,正如后之视今,怎能不唏嘘感慨!此联意境正如李白诗,不同者在于,白诗豪情奔放,此联简约含蓄。然感叹明月长存、人生苦短的意绪,并无二致。从形式上讲,“青史”对“绿窗”,“在”对“无”,工稳且灵活,平仄上也无问题,乃佳对。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袁子,指袁宏,庾公,指庾亮,其事迹前已言之。正如重阳节联中屡用陶渊明与孟嘉,中秋节对联中也用袁宏与庾亮之事,以显得更具人文气息。不过相较而言,袁庾二人之于中秋,比起陶孟之于重阳,其重要性要略逊一筹。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清光,一方面指月光,另一方面则指政治清明,所以说“同会合”。中秋乃秋季之中,所以说“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此联为杜甫五律《月夜忆舍弟》诗句。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八月节。杜甫化节气名以形容物候,得其本意之外,也添了清幽的意境。中秋本为家人团聚之时,故睹月思乡之念颇重。是以杜甫此句借为中秋联,分外合适。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上联中池塘月静,实为静;桐叶落而影动,是为动。下联风吹帘幕,实为动;桂花飘香,则从视觉转而为嗅觉。此联对辞工稳,静中有动,意境优美,幽而不伤。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中秋乃三秋之中,自可称为三秋之半。上联据此“望文生义”,以为所谓“中秋”者,即是说此日拥有秋季一半的美好。下联“明月十分圆”前贯“算来”二字,将人仰头仔细察看月亮的行为,还有颇为奥妙的心绪,全写了出来。富于才情,于此可见。此联颇为流行。与此相似者,如“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如“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也都写得清新可读。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桂树齐香。

落者自落,开者自开,物有常则,不必悲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诗歌 意象 解读

朗朗明月高悬夜空,总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明月的诗句数不胜数,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她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又成为永恒的象征。她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在失意文人的笔下又成了失意的象征……在此,我就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作出如下浅陋的解读。

一、“月亮” 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怀念。如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也许此时此刻正和自己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借助明月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对亲人、情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是可以跨越时空的,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 “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类似的诗还有“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 “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 徐桢卿《月》)等,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为最能表达人们离愁别恨的事物了。

三、“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她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总能引起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她代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探索。

四、“月亮”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美的象征。

如《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构成一种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构成一种雄浑高古之美,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

五、“月亮”是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文人墨客还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静夜空山之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此外,“月亮”还寄寓了边人的悲愁。这在李益的诗中表现较为突出。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4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5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随笔篇【1】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随笔篇【2】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关于中秋节的散文随笔篇【3】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中秋月亮的诗句范文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释义: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是故乡的最明亮。出处:月夜忆舍弟。

原文:唐代: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话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