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困难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困难的作文

关于困难的作文范文1

I think if you can have a good psychology when you meet difficulities in your life,and be more confident and brave,

try to find a good way to relax,maybe talk to others or have a rest,and then think it over,make a plan to solve your problems.If you do so, you'll find that your difficulities are not as difficult as you think before!

我们不可能永远好运,所以学习如何面对英明是很重要的。有些人感到心烦时满足英明,他们不想让自己的梦想成真了。他们只是想找个地方,呆在那里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他们不会有一个巨大的成功。但其他人是不同的,有些人不认为英明的麻烦,他们相信“英明是成功之母”,“相信自己,我将赢”,他们有信心和勇敢,选择微笑着面对英明。他们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他们不舒服,他们会告诉他们的朋友或家人,这样他们可以更快乐、更自信。他们不介意别人怎么说,他们总是可以找到放松自己的好方法。

关于困难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重逐步上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因家境贫困,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需承担更多的负担与压力,物质上的匮乏衍生出对精神人格的不利影响。尽管近些年,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也建立了“奖、贷、助、补、减、免”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但我们不可忽视,精神关怀同样至关重要,它的落实与否关乎这一类群体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业、心理能否健康发育成长,能否形塑健全的人格,甚至,它关乎到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

一般来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包括生存、学业、精神、能力四方面的内容。目前高校对这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基本囊括了这些内容,人文关怀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认可与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本文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初步对策。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因家贫在求学中而背负比同龄学生更多的学业与家庭重担,然而他们也能自强不息的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前途奋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为他们解难,在精神上,也希望为他们排忧,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问题频现,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共性、物质、理性,轻个性、精神、情感,不能兼顾平衡。

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整体了解。这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困顿,造成有些学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但同时,他们又对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为改变自我的人生而奋斗,他们对友情、爱情十分渴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期待的矛盾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复杂性。

在庞大的群体面前,过分关注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没能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过分关注物质脱贫,而忽视学生的“精神脱贫”,人文关怀的落实也大打折扣;通常教师一般借助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模式依然是主流,导致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刚性手段强,柔性方式弱化的态势势必危及到人文关怀效力的辐射面。

2 增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经济贫困能够直接导致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也能反作用于经济贫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多重心理障碍,一旦疏导不及时,时常发生恶性心理事件。对此,可以从提高认知、加强疏导、构建机制等几方面来完善。

2.1 提高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知

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首先要认识到精神关怀应与物质关怀处于同等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核心在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键要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思政工作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以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精神需求等方面特征为基础,以经济援助、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作为发展的路径,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为根据,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支撑,以培养“健康的人、全面的人”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将这些作为教育、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源泉,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实现人文关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2 加强日常心理疏导,搭建心理解困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借助心理教育的职能,帮助人文关怀能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实现。一般来说,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既需要日常的坚持,从发挥心理教育职能来说,可以对学生通过开设培养人格、调节情绪的心理讲座、开展网络自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学会自我解压。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机制来保证,从构建心理解困机制的角度来说,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搭建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平台,来开展日常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也必须成为高素质、高涵养的影响者,成为与时俱进、知识广博的传导者,成为为学生排忧解困的服务者。

2.3 培育良好人文环境,构建系统育人机制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实施人文关怀、培育人才的重要条件,而良好人文环境的创设还需要和谐的育人机制。因此,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还需要关注学生素质上的“软贫困”,从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来实现成才帮扶,落实自我救助与自我教育机制。具体来说,通过经济帮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外,可以通过开展帮扶活动、各项专业培训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境,通过创设实践机会,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通过建立帮扶小组,实现经济困难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共同成长,以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和自我救助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予以经济帮扶能够解决一时之需、缓解燃眉之急,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却不可一蹴而就。人文关怀的落实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点滴温暖与有效机制的长期保障的双向结合,如此,才能为高校贫困生的真正全面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顺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2]答玉林,郑永廷.高校德育: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关于困难的作文范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istic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s made by the writers about the prsent situ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but the overall cognitive levelof those students isn't high.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mblems, such as unclear concept of humanistic quality, deviation of ideal and faith, faint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ack of reading of those students.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a system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the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调查

Key words: financi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humanistic quality;survey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203-04

0 引言

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且备受关注的群体,其承受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生存压力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国家、政府乃至学校通过各项政策、办法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了经济和物质支持,采取了系列措施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适应、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对于如何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精神却缺乏思考。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人文素养的缺失,例如部分同学学习和做事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心态浮躁,个人心灵空虚,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甚至出现理想信念的偏差和道德的迷失。因此,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为此,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为例,进行了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调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构建人文阅读模式,有效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文阅读模式下,通过系列人文阅读提升体系增加人文知识,提升自在的人文素养,最终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培养质量。

1 调查设计

1.1 问卷内容

本研究来自昆明理工大学经济困难学生课题“探索人文阅读模式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旨在分析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31个问题,包括26个单项选择题,4个多项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答题。调查内容涉及对人文素养内涵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阅读情况等内容。本文仅选取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作为后续人文素养提升途径的研究基础。

1.2 个体样本

我们以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经济困难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取无记名测试的方式进行调研。实际参与问卷调查389人,占学院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61%。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详见表1。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调查表明,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62.72%的同学认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非常有必要,32.13%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必要,4.63%的同学认为应根据个人选择,仅有0.5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但从表2关于人文素养基本内涵的认知看,69.92%的经济困难学生表示知道一些,很清楚的仅有6.17%,表明我院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内涵的认知水平不高,认知停留在非常浅显的表面。因此,虽然绝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缺乏积极学习人文素养知识的主动性,从而出现了虽然认可人文素养重要性但却不了解人文素养内涵的矛盾。

2.2 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调查

经济困难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呈现出实用主义。在上大学的目的这一问题上,53.47%的同学选择了找份理想工作,提高生活的质量;32.39%的同学选择提升自我,为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11.83%的同学选择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在关于个人人生理想的调查中,43.96%的同学选择养家、照顾家人,选择享受生活的为30.59%,而选择为国家、社会做贡献的仅有24.68%。关于入党动机,50.64%的同学选择了增强就业竞争力,26.48%的同学选择谋求仕途发展,21.59%的同学选择追求理想信念。从以上问题的统计数据可看出,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所欠缺,缺乏一定的担当意识。大部分同学重视个人理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缺乏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正确认识。在入党时带有一定的功利化思想,将实用主义作为了入党的价值取向。

2.3 关于传统文化认可度的调查

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71.21%的同学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说明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正确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但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例如对待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的学习态度,13.37%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喜欢学也不会去学,16.71%的同学选择喜欢学也会主动去学,69.92%的同学选择的是考试需要才会去学。反映出经济困难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而很少从提升自我整体修养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进行学习。在你能讲出传统节日的来历或者故事吗一题中,58.35%的同学表示知道一些但不会讲,仅有4.63%的同学表示基本能讲而且比较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困难学生对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不够深入,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日渐削弱。

2.4 关于阅读情况的调查

阅读对于增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为了掌握经济困难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情况,我们设置了10个题目调查经济困难学生对于阅读的看法、阅读的习惯、阅读的困惑等内容,这里仅列举几项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经济困难学生阅读状况的问卷内容,详见表5。

从表5分析,经济困难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首先,缺乏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调查中52.7%的同学对是否喜欢读书表示一般,这可能与同学们本身阅读少,未能体会到阅读带给自己的收获,从而未将阅读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有关;其次阅读时间少,多被其它休闲娱乐所占用。在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人文书籍的调查中,52.44%的同学表示愿意,但没有时间。在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休闲活动分别是上网、体育运动及听音乐,而选择将阅读排在第一位的同学仅占9.51%。阅读量低,层次浅。在关于每月阅读量的调查中,选择1本及1本以下阅读量的同学合计比例为74.3%。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52.44%的同学选择用手机看新闻信息。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在阅读量上处于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甚至根本不阅读。在阅读方式上,电子阅读虽然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这种标题式走马观花的阅读往往是碎片化阅读,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3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院经济困难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传统文化比较漠视等,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3.1 人文素养概念不清晰

人文素养概念的不清晰直接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无法系统的采取相应对策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人文素养的字面理解,人文指的是人文科学知识,如政治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素养则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应当是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逐渐形成的自身素质和文化养成。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往往将人文素养等同于人文知识,因此时常用人文知识是否丰富作为衡量一个人人文素养高低的标准。人文知识只是人文素养的一项内容,而人文素养是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人的内在品质,其内涵远比人文知识丰富得多。

3.2 实用主义和功利意识较强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考级、考证上,并且将学习的主要兴趣投放于实用性科目上,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提升就业能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忽略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作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提升才能弥补我们综合素养的短板,从而真正促进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经济困难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在对国家和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调查中,选择非常关注的仅有14.14%,可看出经济困难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欠缺感恩意识,将个人利益视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此,也就出现了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争取到名额得到相应的经济资助而弄虚作假、拉取投票的不当行为。

3.3 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更重要的是强化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对我院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同学们自进入大学阶段后便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而中学时代偏向应试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也因为缺乏持续的巩固而逐渐淡忘,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更是缺乏体会和感悟。同时,在现代社会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淡忘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习俗等,反而对西方舶来文化盲目追捧,甚至出现民族归属感淡漠的问题。

3.4 缺乏阅读指导,阅读娱乐化和碎片化

在此次的调查中,我们将经济困难学生的阅读状况作为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希望以此为作为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对于阅读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的问题中,35.99%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读什么;在你阅读后是否有做笔记的习惯一题中,57.84%的同学表示从不做笔记。这些问题说明同学们虽然肯定阅读的种种好处,但是对于怎样选择阅读的书籍、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渠道等内容缺乏了解和学习,因此为同学们普及阅读的相关知识,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正如上海师大文学院孙邈教授说的“现在学生阅读中存在四大弊病,读图不读书,读流行不读经典,读史不读原著,读缩写不读原著”①,我院经济困难学生在阅读习惯方面也表现出“快餐式”浅阅读,大部分同学通过手机、电脑对新闻进行标题式阅读。在读物的选择方面,偏向网络小说、休闲杂志等娱乐性和休闲性的书籍,大部分同学不做笔记,对阅读的感悟、心得从来不记录,阅读呈碎片化。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同学表示自己虽然有读书的计划,但是无法坚持,因而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最终根本不阅读的情况。因此,从整体上看我院经济困难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状况不尽如人意,阅读娱乐化、休闲化、碎片化带来的是对知识缺乏专注的分析和思考,缺乏系统的积累,最终削弱阅读在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实际作用。

4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原因分析

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文素养表现出的问题有着复杂的个人、家庭及社会因素,总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4.1 自身意识欠缺,自我要求降低

人文素养要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最终让同学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并非通过几门课程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更有现实意义的考级考证上,而忽略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大学宽松的教育环境使得同学们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最大限度的发挥同学们的潜能。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受“只要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这一说法的影响,从紧张、严格的高中阶段进入大学自主管理的环境下,轻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丧失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景仰,开始自我松懈。而自我要求的降低最终带来的是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对专业学习要求降低,“大学60分万岁”成为普遍现象,同时也让经济困难学生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升。

4.2 经济压力影响了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①家庭经济压力降低了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精神求知欲。

很多经济困难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改善家庭生活窘境都从事着兼职工作。虽然兼职可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增加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但也占用了经济困难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人文知识,领悟人文精神。通过访谈还了解到,很多经济困难学生认为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对于一个承载着全家人希望的大学生来说,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对于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而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特别迫切和首要的,这一认识也降低了经济困难学生主动学习人文精神的求知欲。

②家庭经济压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容易出现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在这样的心理影响下,很难积极主动并且自信乐观的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从而错失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机会和途径。

4.3 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偏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也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金钱和物质缺乏正确的态度,出现盲目攀比、虚荣浮夸等不符合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此外,网络、新闻媒体为了抓住人们的眼球,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缺乏应有的道德底限,对某些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现象进行大肆宣传和报道,宣扬低俗文化,使得身处象牙塔的经济困难学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所误导,出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

4.4 学校的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一文中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学校面对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把就业率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制定培养方案上偏向应用和技术,客观上造素质类课程的弱化。同时,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教育及管理中,我们也更多的关注经济困难学生可迁移技能的提升,这样的职业生涯指导理念一定程度上也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5 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策略

5.1 重视人文教育,提升大学人文精神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重视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才能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要明确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仅仅是一所大学为自己设立的发展目标,更是学校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大学顶层设计的蓝图与绘制离不开人文理念的润色与支撑,大学特色发展的解读与实施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视野和胸襟,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浸润着人文精神的素养与情怀。②其次,重视人文教育。大学不仅是“授业”,更要“传道”,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大学的使命,但离开了人文精神的“授业”,离开了人文情怀和历史传承的知识传递,知识会丧失其崇高的价值。第三,全面认识人才培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应该具备崇高的道德、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体魄,因此在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应当以综合素质为导向,培养德才兼备之才。

5.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还应从学生主体出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倡导经典阅读、阅读沙龙等第二课堂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进而激发其了解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制定经济困难学生必读书目及考核办法,经典阅读导读等方式,有意识的培养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意识,久而久之,持之以恒,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将受益终生。

5.3 构建人文阅读模式,不断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

针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构建系统的人文阅读模式,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制定经济困难学生必读书目及考核办法,形成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的长效机制和培养特色。其次,结合新媒体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特点,引入电子阅读作为构建人文阅读模式的补充。纸质阅读作为传统的阅读方式,适合作为经典著作、学术专著等作品的深度阅读。电子阅读以便捷的特点更适合资讯的传播。因此,在模式构建上,除了通过制定书目推广深度的纸质阅读外,通过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向经济困难学生做好书推荐、精品阅读推荐,以电子阅读的方式对阅读进行推广。最后,开展人文阅读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诗歌朗诵会、读书笔记评比活动、经典名著话剧大赛、阅读沙龙活动,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以娱乐式阅读的方式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加强修养,营造浓郁的自主学习和阅读氛围。

6 结论

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说“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整个大学教育培养的质量,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切实的调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现状并就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探索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体系有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蒋文学,夏延芳:《理工大学生人文素养分析》,载《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年1月。

②王晋,王岩:《现代大学中的人文教育精神》,载《光明日报》2016年2月10日。

参考文献:

[1]陈海,乌云格日乐,刘德林.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2-25.

[2]孙光辉.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1-104.

[3]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46.

关于困难的作文范文4

〔论文摘要〕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考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体脸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的应对方式;乡村生源地的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和职业决定困难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随着2008年9月开始的信贷市场危机,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逐渐演变成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和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经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就业压力。

    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凸显成为目前中国社会所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巫待解决。在本来渊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目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面临着重重心理问题:一方面,大学生踌躇满志,在数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后渴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规划和想象,另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又使得恐慌焦虑、悲观绝望、盲目屈就等各种不良心态并存于其内心世界里,往往使他们失去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分析,对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就业的失败,失败后又一味地自责、幻想或寻找托辞。有研究表明,同一性问题是青年人格发展的核心。大学阶段是青年人格确定和社会角色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中所面临的矛盾、冲突的内在根源来自于个人自我同一性的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同一性危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正确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困境,因此,我们决定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考查研究。同时,引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变量来反映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困难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和手段。

    (一)自我同一性及其危机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自己对自我同一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是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致与连续。尽管青年在身心各方面都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但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此时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缓在社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被称为“心理的延缓期”(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在中国社会,这个延缓期主要体现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探求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滩哑观等一系列涉及自我的问题,因此,大学阶段是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探索遇到困难最多的时期,是真正感受到“同一性危机”的时期。所谓“自我同一性危机”,就是指自我否定了原有的、未分化的、朦胧不清的、非成熟的自我,但又尚未找到新的自我,是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一切都变成是不确定的,是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时间观念对时间混淆”、“自我确信对自我疑虑”、“角色尝试对角色固着”、“职业意愿对工作不力”、“性别分化对性别混淆”、“主从分际对权威混淆”、“价值定向对价值混淆”。

    (二)应对及应对方式

    应对(coping),又名应付,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应对方式可以根据其表现的形式分类,如接受、忍耐、自责等具体的形式。

    学者对应对方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一是认为个体面对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更多地依赖于清境需求,即情境特异性应对方式,二是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应激情境中存在着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应对方式,即人格倾向性应对。在本研究中,我们倾向于把应对方式与人格层面的意义结合起来,认为大学生的一般应对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带有倾向性的模式。在应激情境下,大学生这种一般的应对方式将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程度、应激情境的改变产生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参考肖计划的研究,将应对方式按照应对的具体表现来分类,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六个方面,来探究经济危机这种应激情境下大学生的人格倾向性应又寸方式。

    (三)职业决策困难

    职业决策困难主要是指大所数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而对职业选择时面临的各种问题。knumboltz认为,职业决策困难实质是对决策不满意的一种状态,或是由于与职业相关的学习经验不够,或是由于个体还没有学会运用一套做职业决策的系统方法所导致。决策困难是没有学会某种学习经验的自然结果。gati和osipow在职业决策未定向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决策困难这一概念,指个体在做职业决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gati和osipow依据标准化职业决策理论,发展出一个理想的职业决策者模型。模型将职业决策困难分为三个维度十个方面:(1)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2)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3)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急、内部冲突、外部冲突。gait等对大量的职业辅导工作者与来访者进行访谈和调查,编制出((职业决策困难问卷》( career decision - 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简称cdd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从人口学变量上讨论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并用相关分析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根据查阅的文献,我们假设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与职业决策困难大部分维度显著正相关;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的学生同一性危机低、职业决策困难小,采用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的学生的同一性危机高、职业决策困难大;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正向预测作用,并有可能是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间的中介变量,旨在探究经济危机形势下,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现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科学生较之理科学生的不适应状况

    研究发现,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和职业决策困难等方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尤其是自我确信了解、权威混淆方面的危机。文科学生较理科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尤其是在对自我认识不足、不知如何取得资料、缺乏动机上的困难。文科学生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是矛盾的应对方式。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在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不同的思维模式培养下,文科生更偏重于规范性的主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可能采取不同的判断标准,理科生则更偏重于实证性的客观思考方式,对同一事物能找出相对唯一的判断标准。因此,文科生在主观多重标准的思考模式下,更容易造成自我认知的不确定和混乱,导致自我不确信、权威混淆,更多地感受到自我同一性的危机。相关调查显示,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面对文科生的就业岗位呈现更大的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尝试所经历的挫折更多。自身和外界的双重消极作用使得文科生感受到更高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更多地采用一些如自责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面对就业。

(二)乡村生源地的学生遇到更多的耳处业探索困难

    本研究表明,乡村生源的学生较大城市生源的学生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不清楚决定的步骤和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大城市生源地的学生在城市较为开放的环境中成长,相对于来源于乡村的学生接受的信息更丰富广泛,见识更为宽广,更能发现自己在职业决策上的多种选择、综合决策,因此在决定的步骤上更加明了成熟。由于乡村的学生文化相对保守、从小就较多地承担起家庭的担子,对家庭有着更强的责任心,面临职业选择时势必会多为家庭考虑,因而家人的健康、家庭的经济状况、国家的政策都会使他权衡机会与家庭,从而造成文化及环境因素上的困难。

    (三)经济危机形势下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聊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

    自我同一性危机大部分维度与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除求助外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即愈成熟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与愈低的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关联的,我们可以用很多应对方式的特点来描述这一危机的表现,如“‘角色固着’,即过分地封闭自己,僵化自己的角色,产生不良适应,引起消极性的认同和退缩的情感行为”,即用了退避的应对方式来解释了角色固着这一危机层面,因此二者的相关也就不难理解。自我同一性危机各维度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间绝大部分显著正相关,由于职业决策困难是个体自己感受到的一种难以确定的状态,而且很多维度都涉及到对自我的探索认知、对自己内心发展的感知,因此,这两个变量的相关是比较明显的,此外,多层回归也显示出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正向的预测作用,且有着非常大的解释率(36. 6%一41. 5%),这也和李文道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各维度得分及各维度平均分上大致呈现出同一性地位越高,职业决策困难得分越低的趋势}9j。除求助外的应对方式与职业决策困难都有着广泛反的相关,进一步层次回归分析表明除求助外的应对力.式对取七业决策困难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解决问题是正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是负向预测作用,这也验证了我们的假设。

   (四)自我同一性危机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贯穿于整个青年期的课题,因此,同一性危机将在这个阶段持续到同一性的达成,同一性危机则是这个时期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内部因素。本研究所采纳的观点是应对方式的特质说,即应对方式是一个人一贯的应激反应行为,但是,这个变量又不完全是个体内在的特质,较之同一性危机则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同一性危机、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机制,通过中介作用考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机制: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应对方式(除求助外)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说明应对方式(除求助外)需要通过自我同一性危机来对职业探索困难起作用,这给予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在现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下,为了减少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单纯的应对方式指导或是个人的应对方式改善效果可能还不够好,如果通过长期的自我探索而减少同一性危机,则能达到更好且明显的效果。

    针对研究结果所凸显出来的问题,我们主要从政府决策、高校引导、家庭教育和个人调适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和解决的建议:

    1.政府决策方面的建议

    政府应注意以下三方面决策的制定和倾斜:(1)加强在地方上的信息普及和硬件设施的建立健全,改善农村生源地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对信息的掌握和了解比城市学生缺乏很多的差距;(2)政府应当控制高中文理分科的规模,通过对高校文科专业招生人数的控制,进而提升高中文科生的升学率,提升高校文科生的就业率;(3)政府应当全力加大对文科专业的重视和发展,加强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投人,增加文科专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提升文科专业的地位和研究水平,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轻文的社会现状。

    2.学校引导方面的建议

    学校是学生们赖以获得信息和成长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的引导对他们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经济危机下,帮助学生应对日益凸显的同一性危机、消极应对方式和决策困难,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包括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对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扩充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日常的就业宣传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发放求职技巧宣传手册,安排就业指导咨询师等权威专家为学生就业问题答疑解惑,及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危机意识;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在鼓励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也要把就业的机会和公司“请进来”;引导学生对就业择业合理性的认识,建立心理辅导网络,引导学生们对就业受挫等问题进行正确归因,学会正确、成熟地应对压力,通过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等方式帮助同学们应对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

    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育的第一站,父母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应帮助子女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应该让子女从小就接受自身的不完美,鼓励他们通过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特质和优缺点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发展,以树立子女的独立自信人格和积极心态,增强子女的理性分析和应对危机能力。

    4.个人调适方面的建议

    作为直接面对就业压力和选择的大学生,要想从容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通过研究,我们建议当代大学生理性地面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学会正确归因,在自主应对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合理求助;及早确定生涯发展方向,增强对自我的了解,及早为未来做准备,多掌握求职和面试的技巧和知识;主动搜寻信息,发掘信息获取渠道,关注政府、高校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和信息。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多地感受到同一性危机,更多地感受到职业决策困难,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等不成熟的或矛盾的应对方式。

    2.乡村生源地学生较城市学生遇到更多的职业探索困难。

    3.自我同一性危机对职业决策困难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对职业决策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于困难的作文范文5

论文摘要:职业决策困难是职业决策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文章对近几年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在国外,职业决策的研究一直是职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Parsons在1909年就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提出了职业决策的第一个正式模型。这个模型逐渐成为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理论、评价、研究和干预的框架。但是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却起步较晚。Camp-bell认为以前关于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主要是指职业犹豫(career indecision ),而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理论上对职业未决问题进行分类。而对职业决策困难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Gati等人从理论上探讨了有关职业决策困难的分类,现在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这种分类为基础的。这种分类以决策理论为基础,把职业决策者看成一个“完美职业决策者(ideal career decision maker )”,因此又叫做完美职业决策者模型。完美职业决策者是这样的一种人:了解自己的职业决策需要,并愿意做决策和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其他人的决策和完美职业决策者之间的不一致,说明存在着职业决策困难。

1职业决策困难的理论研究

从研究策略上,研究职业决策困难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经验人手,通过对职业决策困难与无困难者差异的比较研究,获得职业决策困难的核心因素;二是从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人手,通过检验职业决策的核心要素的发展状况,确定职业决策水平或职业决策困难程度。

早期关于职业决策的研究,并不是从职业决策过程理论人手的,而是集中研究职业决策困难方面。研究所选取的对象,主要是在职业选择或主修专业已做出决定的和未做出决定的大学生。研究主要关注两大问题:未作决定的大学生占有多大比例;如何区分已决定的与未决定的大学生。尽管有大量不同的研究试图找出已决定的与未决定的大学生之间差异,但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从职业决策过程的理论人手,通过检验职业决策的核心要素的发展状况,确定职业决策水平或职业决策困难程度。

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认为,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典型困难,与职业发展的正常阶段一致,尤其强调职业成熟度的概念。比如在职业进人期,选择合适的职业是主要困难;在职业巩固期,适应和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在职业维持期则主要是保持自己已经取得的地位,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技能;在职业衰退期则主要是为退休后的生活作计划和安排。与职业决策困难直接联系的内容主要是在职业进人期。

Holland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类型和水平作了分类,这种分类反映出了从表面的(如缺乏信息)到更深层的可能性原因。对兴趣没有充分的了解也是一个妨碍个体做出决策主要因素之一。Hol-land等假定职业决策困难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1)职业认同(identity)困难;(2)缺乏关于工作或训练的信息;、(3)环境或个人的障碍。

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的理论家也对职业决策做出了解释。Taylor和Betz依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在职业决策时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难。

根据Osipow和Gati提出的模型,职业决策困难分为在决策过程开始前的困难和在决策过程中的困难,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十个方面:①缺乏准备,细分为: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②缺乏信息,又细分为: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③不一致的信息,又细分为: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

通常而言,从经验出发的思路可能出现的间题是难于建立系统的职业决策理论,不利于职业决策理论的发展,但它的实证效度很高,能区分职业决策是否存在困难。而从理论出发的思路研究的理论性会比较强,但由于决策核心要素之间可能出现的逻辑交叉和重叠,会导致用这种办法编制的检测工具难于获得理论支持。如何使二者结合,相互地取长补短,实现对职业决策困难问题理论与经验脱节问题的很好解决,仍是一个难题。OS1pOW与Gatl合作,从理论角度编制了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用聚类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表明:该问卷基本支持理论假设。这是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结合的一次尝试。

2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工具

目前用于测量职业决策困难的主要工具是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其他相关测量工具还有职业决策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职业信念问卷和我的职业情境量表等。

2. 1职业决策困难问卷(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CDDQ)

到目前为止CDDQ共有四个版本,最初版本由Osipow和Gati于1996年合作编制而成。最初编制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于刚刚开始进行职业决策的成人(也包括在校大学生,我们称之为原版)。Osipow和Gati研究表明实证结构和理论构想结构高度一致,而且和职业决策量表呈正相关(0.77)、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两个分量表呈负相关(0. 55和一0. 52 )。并且与专业已定大学生相比,专业未定大学生在CDDQ上的得分远远要高,证明CDDQ具有较满意的结构效度和同时性效度。Kleiman’和Gati验证了测量职业困难和职业准备的两个量表—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和职业信念量表之间的关系,二者高度正相关( 0. 82 ),分量表之间的相关从一0. 03和0. 83,而且两个量表在不同职业决策阶段都能对个体的职业决策困难进行区分。Albion和Fogarty `}用结构方程对CDDQ的结构进行了验证。Gati , Osip-ow , Krausz和Saka通过对职业咨询者和来访者的配对测验,结果表明CDDQ具有较高效度。最初版本经过Gati和Saka的修订适用于中学生(我们把这一版本称为中学版)。Gati和Saka于2001年对CDDQ又做了修订使之适用于网络(我们称之为网络版),并把网络版和纸笔测验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网络版和纸笔版(原版)的一致性信度系数非常接近,分别为0. 87和0.88。两者的结构都和理论构想一致。目前CDDQ最新版本由34题构成(我们称之为简版),简版的信度和效度和原版基本一致。

2. 2职业决策量表(Career Decision Scale,CDS )

职业决策量表可以快捷而有效地测量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的状况,特别对决策有困难的学生更有效。CDS的基本思想是先了解个人对职业和专业的确定性程度,然后了解个人职业决策困难的干扰因素,通过探讨职业决策困难的情况,反映职业决策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比如确定性和清晰度也反映决策困难情况。CDS是以经验为基础编制的量表,主要通过有无决策困难来作为项目筛选的依据。因此,职业决策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其量表总得分要高于不需要帮助的学生,需要职业辅导的学生量表总得分将显著高于不需要辅导的学生。问卷第一部分的得分高表明专业和职业确定性程度越强,第二部分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决策困难程度越大,两部分呈负相关。CDS重测信度为0. 70一0. 90,内部一致性系数报告在0. 80左右,具有较好的同时效度与结构效度。我国、台湾地区也有修订试用,信度和效度基本可以。

2.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Self一efficacy Scale,CDMSE)

Taylor和Betz设计了CDMSE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做出职业决策时的自信程度,该量表的理论基础是Crites的职业成熟度理论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CDMSE的内容结构选自于职业成熟度量表中的职业选择能力部分主要包括:自我评估、职业信息获取、目标设置、职业规划和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同时性效度。国内学者彭永新和龙立荣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项目特性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但重测信度偏低,五个因素之间的相关过高。

2. 4我的职业情境量表(My Vocational SituationScale , MVS )

我的职业情境量表由Holland , D}iger和Pow-e:于1980编制。MVS用来评估职业决策困难,为职业决策辅导提供诊断服务。MVS包括3个分量表:(1)职业认同量表用于测量个人职业有关属性的清晰度和稳定性。(2)职业信息量表用于测量需要获得职业信息的需求程度。(3)障碍量表用于测量需要克服达到职业目标的障碍状况。MVS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

3职业决策困难的实证研究

3. 1职业决策困难与个体因素

职业决策困难和许多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有关。多数研究支持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着性别、年级间的差异,Itamar , Gati和Saka的研究表明在不合理的信念,内部冲突,外部冲突和总分上,男性报告的困难要远远大于女性;在不一致的信息方面,女性报告的困难高于男性。在外部冲突上,职业选择困难随着年龄(年级)而下降。而且以色列九年级、十年级和十一年级的青少年为被试发现三个年级实证模型和理论模型高度一致。Hijazi, Tatar和Gati认为最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缺乏准备和它的三个维度中的两个:缺乏动机和犹豫不决;男性在缺乏动机方面报告更大的困难,女孩在犹豫不决方面报告更大的困难。男孩在外部冲突、缺乏信息方面报告更大困难。Mau认为在职业决策时更多强调家庭愿望而不是个体愿望的个体比其他的个体报告更多的困难。Wei一Cheng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比高中生报告了更少的职业决策困难。

Lease对控制点、工作知识和职业决策困难指导者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由于缺少职业指导者和职业信息源,少数民族学生经历了更多的职业决策焦虑和职业外控点,职业外控点常和职业决策困难联系在一起,而且种族和学院类型并不能减弱控制点、工作知识和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Shiloh和Shenhav一Sheffer对职业决策困难和职业决策风格关系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量表总分和理性决策风格呈负相关,和直觉决策风格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直觉决策风格和决策困难的三个具体类别缺乏动机、错误的信念和内部冲突呈正相关。Morgan和Ness对职业决策困难分类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性别角色定位、职业认同发展阶段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与高职业决策困难相比,低职业决策困难者有更高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性别角色定位为男性化("masculine")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处于较高职业认同阶段的个体有较少的职业决策困难;但是研究也认为到底是低职业自我效能感造成了高职业决策困难还是相反还不清楚。

3. 2职业决策困难与文化因素

职业决策困难不仅与个体因素密切关联,同时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Gati等人对美国和以色列被试的研究表明,两者的职业决策困难结构高度一致。Luzzo和McWhirter研究发现妇女和少数民族比美国白人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相关的障碍。在跨国研究中,Mau发现台湾大学生比美国大学生知觉到了更多的职业决策困难,也发现不同国别的学生在职业决策困难聚类上存在着差异。研究表明亚裔美籍大学生比美国白人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所有方面报告了更多的职业决策困难。Brown认为文化价值已经被证明是职业决策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个体主义文化更有利于培养职业决策的独立性和理性可能比集体主义的文化的个体报告更少的困难。

3. 3职业决策困难的干预研究

Gati等和Mau,Jepseri研究表明计算机辅助职业指导系统(computer一assisted career guidancesystems, CACGSs)能减少个体的职业决策困难,特别是信息缺乏方面的困难。

4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外对职业决策困难的实证研究还刚刚起步,积累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内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

4. 1职业决策困难的概念和维度结构不一致

Gati, Krausz和Osipow也认为在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广泛应用之前,还需要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维度,特别是10个方面进一步研究。Hijazi, Ta-tar和Gati研究表明外部冲突应该归属为缺乏准备而不是错误信息。这种不一致在以美国人为被试的研究中也出现过。PRIMI等人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的结构应该是4个维度17方面。

4.2不同文化背景研究所得结果不同

Mau的跨文化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的分类对美国大学生非常适用,但对台湾学生来说因素模型的适合度较差。而且对职业决策困难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主要取自于美国和中东地区的大、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例如需要再就业的下岗职工等。Blustein和Ellis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对更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施测来验证职业决策困难的文化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应该用误差分离技术(error partitioning techniques)例如GENOVAs或IRTs来直接验证造成偏差的原因是文化还是其他因素。Mau也认为进一步的研究应该验证特定因素(例如文化认同发展、价值定位、决策风格等)对决策过程的内容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的研究较少,急需加强本土化的研究。目前我国对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仅限于介绍国外的研究进展,因此急需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本土化的研究。

关于困难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新型助困体系;精神层面建设;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09-02

一、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现状及问题

目前,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大多属于“救济帮扶”式扶贫,即无偿性资助比例过高而有偿性资助比例太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国家和社会承受的压力大。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资助金额与日俱增,因此,如果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仍靠无偿资助为主,国家和社会将承担很大的经济压力。

第二,重视经济层面扶助,缺少精神层面帮助,育人功能发挥不够。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帮扶过少,就业针对性指导较弱,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第三,资助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自立自强。无偿资助方式使得部分学生到校之前就“备好”了各种贫困证明资料,促成了学生的“等、靠、要”思想,不利于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

二、新型助困体系中精神层面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型助困体系中,参与资助工作的政策制定者,具体实施者必须转变观念,将单纯的“助困”转变为“助学”与“育人”并进,在精神层面建设上探索新路径、试行新制度,把对做好家庭经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资助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1.缺少精神引导,资助工作难以实现教育职能

资助工作既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改变学生的“等、靠、要”的心态,将“被动帮扶式”资助与“寻求改变式”倾斜转化,在这个过程要逐步引入同等条件的“激励机制”,不能让学生觉得“学好学坏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应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资助的本身既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也是对同等条件下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这是高校实践育人的良好契机。

2.缺少自立自强,资助工作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资助工作的短期目标是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学生的未来发展问题,因此资助工作应该做到经济资助与能力开发资助相结合,通过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自己、树立信心、自立自强,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3.缺少感恩回馈,资助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发展,助困重在育人

国家的资助范围有限,资助工作长期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因此感恩回馈教育,就是希望更多受资助者在未来成为资助他人者,带动更多的社会支持,实现资助工作、资助体系的良性持续发展。

三、新型助困体系中精神层面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应立足于经济困难生的发展、成才,高度重视起对经济困难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和引导,以真正达到资助的目的和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心理辅导,将心理疏导与励志教育相结合

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自闭、焦虑、孤僻、虚荣、嫉妒、多疑、敏感和愤世嫉俗等心理现象。高校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不仅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还应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高校可以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专职心理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负责几门基础理论课的传授,对于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培养和人格、心理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并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将心理疏导与励志教育相结合,势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提升一个新的台阶。第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是学校与学生信息沟通的中介。通过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号召辅导员改变工作思路,由被动接受学生求助变为主动关怀,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师的作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方法,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完善助困体制,将资助工作与学业激励相结合

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制中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性文件。规定的内容主要是经济帮扶条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帮扶没有具体规定。如今,国家、社会和家庭越来越看重学生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学生思想健康的状况。这种助困体制既影响资助政策的整体效果,也影响社会对资助政策的信任。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支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建设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在助困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一个有效的助困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能够有法可依。

高校有效的使用国家、社会和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种资助,在学生经济状况分级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贯彻和完善助困体制,引入“同经济困难级别相应的学业激励制度”,调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成绩相挂钩,在困难级别相同的情况下,成绩高的得到资助的机会就会多,发挥家庭经济困难资助的激励作用。

3.鼓励创业自强,将资助育人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好经济困难生问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必须由‘输血式’资助向‘开发式’资助方式转变,实施经济困难生综合素质培育计划,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有所长,学有专长。第一,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设计各种平台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并根据认知结果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创业方向。第二,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自强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在创业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感恩教育,将受助与助人相结合

助困重在育人。资助工作者应该让经济困难学生认识到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积极回报社会,将感恩之心化为日常行动,使对经济困难生的教育走向“感恩?励志?奉献”的良性循环轨道;教育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懂得回馈和奉献,将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逐步引导经济困难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到企业实习等,让学生了解劳动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助,培养学生对国家和学校的感恩;通过开展诚信与感恩等主题的讲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自立自强意识。通过这些方式提醒和督促受资助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保持良好表现,以实际行动感恩母校、回馈社会。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层面帮扶创造良好环境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整体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营造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是也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第一,高校通过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正视贫困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从而优化校园环境;第二,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和文化活动,开创科学、民主、团结、友爱的文明新风,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的真挚情感,满足他们的精神心理文化需求,使他们的精神和心理不再贫困,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外部经济救济和内在人文精神关怀兼备的高校济困助学资助体系;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强化学生精神层面建设,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宽松、友爱、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上的差异和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容易引起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导致教育效果的打折,因此高校也非常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和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高校一项长期艰巨的课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问题,必须将经济资助与育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多层面的经济资助、多渠道的人文关怀、多平台的素质拓展来构建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体系。作为高校主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关部门,要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进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吴敏,高艳妮.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学理论,2010,(32).

[3]杜骞.资助与教育并重,助学与育人共举[J].中外企业家,2010,(14).

[4]陈皓琳,朱焕辉,岑桂芳.高校勤工助学途径和功能的有效拓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