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工程论文范例6篇

雨水工程论文

雨水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雨季施工;防雨;施工原则;施工方法

建筑施工中的土方开挖、模板安装、钢筋绑扎与安装、混凝土振捣与浇筑等项目都属于露天作业,难免会在作业中遇到阴雨天气,进而受到影响,使工程的施工进度放慢,施工工期延长,为施工单位和建设企业带来不利。为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一般都会提前做好防雨准备,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雨季施工制度,以此来保证雨季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笔者结合建筑工程施工实践,对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可采取的防雨措施,以及需要遵循的防雨施工原则作详细分析,得出结论以供参考。

1.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原则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时间大约在每年的6-9月,在这一阶段,各个施工队伍必须认真做好防雨施工准备,严格按照防雨施工规范与施工技术要求来实施作业,并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安排专人听取天气预报,采用内外结合方法来实施雨季施工。雨季施工必须坚持以下几大原则:一,晴天多搞室外的施工作业,雨天多搞室内的施工作业,尽可能的提高雨季施工作业量,缩短雨天的露天作业量;二,施工期间要尽可能的减小工程作业面,以免雨水对露天作业面产生冲刷,影响施工作业。最好的施工方法是分段、分工协同作业,以此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三,雨季施工要坚持雨季不停工原则,即使碰上阴雨天气,施工作业也要继续进行,不可随意停工、停产;四,雨季施工要强化管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融入到雨季施工管理中,做好施工组织安排,并定期执行施工技术交底,加强施工监理力度,全方位确保建筑工程雨季施工的安全、高效。

2.建筑工程雨季施工特点分析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突然性。雨季施工中,暴雨来临的准确时间是不可预知的,具有一定的突然性,所以必须在施工前期做好相应的防雨准备,以免突然下雨后建筑施工作业发生停滞,现场发生混乱。二是突击性,暴雨的突然袭击对建筑工程质量有严重影响,比如会对建筑墙体、地基等结构产生浸泡与破坏,这就需要施工队伍在施工期间做好及时防护,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措施保护好建筑工程质量,避免质量损坏。三是持久性,每年6-9月都属于雨季,在这一段时间中,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作业都会不定期受到雨水的影响,很不利于施工活动的开展。

3.雨季施工要点分析

基于上述内容的论述,现对建筑工程雨季施工要点及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3.1施工前期准备

雨季施工前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雨季还未真正来临之前,施工团队要先在施工现场安装或设置好排水系统,做好现场设备设施、材料存储库房等的防雨保护;考虑到雨水会对施工现场的道路产生冲击,所以施工前期还要对现场道路进行加固,在道路上铺设一层防滑材料,保护运输设备和施工人员的运输、行走安全;施工现场要提前准备好足够多的防雨材料,如草袋、雨布等;要确保施工现场一切防雨材料的质量,确保防雨材料的基本性能。

3.2雨季施工主要技术措施

3.2.1基坑与维护

在槽边、坑边设挡水埂,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内设排水沟,在四角各设一集水井,有积水时及时用泵排出。雨后检查基护坡情况,发现险情及时补救,防止造成边坡坍塌。

3.2.2回填土工程

回填用土下雨前应及时覆盖,防止雨淋不能用于回填。回填土随筛随拌,夯实后三日内不得受雨淋、浸泡。回填土适当考虑坡度,并挖好集水井。灰土受雨淋、浸泡后,松软土除去并补填夯密实。

3.2.3钢筋工程

钢筋成品、半成品架起堆放,雨前用彩条布覆盖。钢筋机械做好防雨、防潮及接地、漏保安全有效。

3.2.4混凝土工程

雨天混凝土浇筑采取防雨措施,刚浇筑完的混凝土用塑料布及时覆盖,避免雨水冲刷。现浇混凝土要根据结构情况,可多考虑几道施工缝,以便大雨来临时能留设到合理位置了。

3.2.5土方基础工程的雨期施工

雨期不得在滑坡地段进行施工;地槽、地坑开挖的雨期施工面不宜过大;开挖土方应从上至下分层分段依次施工,底部随时做成一定的坡度,以利泄水;雨期施工中,应经常检查边坡的稳定情况;防止大型基坑开挖土方工程的边坡被雨水冲刷造成塌方;地下的池、罐构筑物或地下室结构,完工后应抓紧基坑四周回填土施工和上部结构继续施工。

3.2.6砌筑工程

雨期转入室内砌筑。遇大风时,地墙体进行临时支撑。雨期施工中,砌筑工程不准使用过湿的砖,以免砂浆流淌和砖块滑移造成墙体倒塌,每日砌筑的高度应控制在1m以内;砌筑施工过程中,若遇雨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在砖墙顶面铺设一层干砖,以防雨水冲走灰缝的砂浆;雨后,受冲刷的新砌墙体应翻砌上面的两皮砖;稳定性较差的窗间墙、山尖墙,砌筑到一定高度应在砌体顶部加水平支撑,以防阵风袭击,维护墙体整体性;雨水浸泡会引起脚手架底座下陷而倾斜,雨后施工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固。

3.2.7施工机械的防雨防雷及施工现场的用电

(1)所有机械操作棚要搭设牢固,防止倒塌漏雨。

(2)机电设备应采取防雨、防淹措施,漏电保护装置要可靠。

(3)雨天要防止雷电袭击造成事故,在施工现场高出建筑物的塔吊、人货电梯、钢管脚手架等必须装设防雷装置。

(4)施工现场临时线路要按规定敷设,防止杂乱无章、乱拉乱扯现象,及时更换绝缘外套老化或破损的线路,不必要的电(缆)线要及时收回。

3.3雨期施工的安全措施

雨期施工主要应做好防雨、防风、防雷、防电、防汛等工作。基础工程应开设排水沟、基槽、坑沟等,雨后积水应设置防护栏和警告标志,超过1米的基槽坑井应设支撑;一切机械设备应设置在地势较高、防潮避雨的地方,要搭设防雨棚;机械设备的电源线路要绝缘良好,要有完善的保护接零。脚手架经常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更换加固,脚手架要按电气专业规定设临时避雷装置;脚手架上马道要采取防滑措施,下雨后及时清扫,并随时检查脚手架、电气设备的安全措施。现场严禁使用裸线,并设专人维护管理用电设施,严禁私自改拆线路。严控各种规程制度,凡参加施工人员一律禁穿拖鞋、硬质等易滑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雨季施工的重点是防雨防汛,只有做好了全方位的防雨防汛,建筑工程雨季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才能得带有力的保障。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着重论述了建筑工程雨季施工要点,探讨了雨季施工的原则和特点,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希望能为同行工作者提供一份参考。

【参考文献】

[1]廉京哲.雨季建筑施工技术及安全措施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雨水工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低冲击开发;海绵城市;雨水利用;排水管理;综合利用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5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尤其是近年来施行的“城镇化”战略布局,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但是相应的城市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城市排水污染、水资源面源污染以及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市生态和谐发展提出极大的挑战。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城市排水管理与水资源匮乏问题,有效提高雨水利用率,节约城市水资源,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妥善管理与改善,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发展理论,从而通过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城市水资源污染与匮乏难题。本文结合城市排水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生态和谐规划和建设中的实践应用。

1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理论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又称为低影响开发雨水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雅图、波特兰市等城市共同提出的一种城市水资源保护与改善方案。低冲击开发雨水原理是通过设计小规模的、分散的水资源源头控制,从而对城市强降雨所产生的径流、面源污染进行有效处理,并且使开发区实现开发前与开发后的水文环境和循环状态基本相似。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是一种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城市发展与建设为依托,实现雨水径流控制与雨水开发利用的综合管理。

低冲击开发水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下三点:(1)以城市生态环境为根基,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共生;(2)以雨水尤其是暴雨径流源头管理为主,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3)充分尊重和利用本地区的地貌特征、水文环境、气候类型等自然特性,尽量减少对本地区的环境扰动与破坏。城市建设是一项源于自然、依赖自然,但又不断改变着自然,对自然进行重新设计的工程。为了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必须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发展动态平衡,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就是尽可能减少城市原有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雨水资源有效控制与利用。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能够有效减少城市暴雨径流的30%~80%,延迟暴雨径流峰值约5~30分钟,从而对城市抗洪防涝,减轻城市排水网络压力,均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传统的雨水控制与开发模式,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更加侧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更适合科学发展观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我国城市生态和谐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2 “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源于行业内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排水及雨水吸附能力,随后采用“海绵”描述城市或土地调整雨水积蓄的能力,因此“海绵城市”概念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对“海绵城市”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海绵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都是旨在城市的洪涝调节能力。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海绵城市”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探索,先后在2014年和2015年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指南》等官方文件,大力推动了我国海绵城市的探索与实践。“海绵城市”理论是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水敏感性城市规划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综合性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理论,为城市雨水管理、生态规划与建设、自然发展等提供重要支撑。“海绵城市”理论将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作为根基,重点研究基于水环境和水生态的跨地域、跨尺度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系统性问题。城市水问题的根本在于水生态环境整体功能的失调,例如大量的雨水没有进入预定的排水网,而是形成城市内涝;水体面源污染问题严重等。因此,“海绵城市”理论不单单关注水资源本身,而是综合考量水资源环境、水生态系统、水资源基础设施、城市排水网络等,并结合多种具体技术指导城市建设。

传统城市建设中雨水处理侧重于雨水单向管理,即雨水过多时通过城市排水系统将城市内涝积水排到周边管渠,甚至直接排放到农村简易沟渠,以牺牲周边地区为代价达到雨水管理目的。雨水过低甚至干旱时,综合利用周边水资源引入、人工降雨等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因此,传统城市雨水管理模式浪费了大量雨水资源,而解决洪涝或干旱问题时,通过周边沟渠的排出与引入,又会增加城市水资源面源污染风险。“海绵城市”在应对城市洪涝和干旱等环境变化时,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利用各种自然环境的优势,抵消自然环境的劣势。城市雨水过多时海绵城市能将多余的雨水资源吸收、过滤、净化,存储,实现雨水资源再利用;城市干旱时可通过释放存储的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干旱,同时降低城市对周边地区水资源的依赖程度。所以“海绵城市”在处理城市雨水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自然途径和人工基础设施干预,可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涝抗旱的能力,对城市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与“海绵城市”理论在处理雨水资源方面具有一致性,而且“海绵城市”许多实现的途径必须依靠低冲击开发雨水技术,因此二者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自从低冲击开发雨水理论和“海绵城市”理论提出后,我国已经开展了相关技术试点工程,如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黑龙江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天津桥园湿地系统、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城市海绵系统等,通过试点工程的建设与实施,进一步验证了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小节将结合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实际情况,探索基于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构建“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3.1 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城市道路规划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道路越来越宽阔,一旦遭遇暴雨,道路面水流量较大,道路及周边垃圾等污染物随雨水流动,极易造成面污染,对城市雨水资源产生影响。另外,暴雨导致城市内涝,道路积水严重,会严重影响城市交通,尤其是在恶劣天气下将会对城市居民带来不便。因此,城市道路规划是关乎城市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

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在保证城市道路畅通和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加强道路两侧及周边绿化建设,通过建设道路绿地、透水路面、低冲击开发雨水树池等,减少道路雨水流量,增强道路吸收雨水能力。利用道路周边绿化带建设下凹的海绵系统,促进雨水径流进入海绵系统,并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和存储。绿地的应用,有效控制了道路雨水污染,从而提高了城市雨水环境和质量。

构建新型透水路面,可提高暴雨径流渗入城市道路海绵系统的能力。透水路面要优先考虑应用在人行道,同时配合使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树池,这样可保证暴雨后人行道雨水径流能在较短时间内彻底排干,方便行人雨后行走。在城市道路污染严重的地段,要慎重考虑透水路面的使用,道路海绵系统要强化雨水过滤和净化功能,提高道路污染下雨水的水质。

3.2 城市水系统规划

城市天然雨水常用的净化场地主要有湿地、河塘、湖水等,利用天然水系净化雨水不仅净化效果显著,而且不需要过多人工建筑设施的干预,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节约成本。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水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利用城市现有的湿地、河塘、湖水等水系统作为雨水净化场,将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成具有一定城市雨水存储和过滤功能的雨水滞纳场地,形成完善的城市水系统。

为实现城市水系统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严禁居民或相关单位私自填埋城市低洼河沟和小型池塘,防止因河塘填埋造成城市防洪抗旱功能下降。对于已经填埋的池塘或河沟,应综合考虑城市规划的需求,并结合城市生态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填埋恢复及生态重建;(2)突破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开放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尽量将这些设施与城市水系统构建联系,提高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的雨水吸纳与排水能力,形成城市水系统的重要辅助支撑;(3)充分考虑城市水系统建设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合,将城市空间布局、地域环境、雨水管理等因素纳入城市水系统构建条件,在充分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下推广水系统的构建与利用。

3.3 城市雨水管理规划

从微观角度来看,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城市雨水管理中主要是依赖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城市河塘来说,要实现雨水管理,首先要将城市雨水径流引入城市河塘,形成城市雨水的汇集区。此外,为保证河塘的蓄水能力,还要确保具有良好的排洪渠道,而且排洪时并不会牺牲周边或农村排水系统。城市河塘还要具备雨水净化能力,这样就形成了雨水吸纳雨水存储雨水净化雨水再利用的良性循环。

在雨水管理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城市各个地形的优势,达到因地制宜的雨水管理效果。在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良性科学地利用自然,注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双重保护,实现城市的生态和谐发展。

4 结语

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现代化规划和建设的重要进步,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和海绵城市理论,构建完善的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城市雨水在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为构建生态和谐健康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分析低冲击开发雨水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了海绵城市建设,为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邹韵.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的城市雨水利用策略研究 [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 裴古中.低冲击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市 政技术,2014,32(5).

雨水工程论文范文3

探讨了雨洪管理新理念,提出提升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的相关措施。通过分析中国雨洪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雨洪管理教育的现状,剖析当前雨洪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挖掘提升教育管理的新举措。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并运用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知识,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教育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牢固的专业知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并搭建与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并轨运行的新模式。研究显示,采用良好的教学模式,中国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在新的管理理念引导下必然能稳步提升。

关键词:城市雨洪;内涝灾害;管理教育;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1504

城市内涝灾害及其伴随的污染已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优化管网建设、防止暴雨所致城市内涝是重要的民生工程[1]。然而,频发的城市内涝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极大地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2]。缓解和有效控制雨洪灾害的径流污染是市政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再生雨水资源利用匮乏,因此,如能充分加以利用,可缓解水资源匮乏的局面[3]。

现阶段,中国雨洪控制与利用的专门人才缺乏。一方面,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治理对策与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培养高素质雨洪控制与利用的后继人才,为长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才基础。鉴于当前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内涝频发的问题,加强雨洪控制与利用的新概念教育尤为必要。笔者围绕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的问题[4],深度剖析城市雨洪教育问题的现状,提出促进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的具体措施。

一、城市雨洪管理教育现状

随着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综合雨水资源管理、水敏性城市设计、综合管廊、雨水收集系统等城市建设新理念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课程教学内容受到挑战,迫切需要在雨洪管理教育中注入现代元素,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城市防洪理念的城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城市雨洪综合管理教育牵涉知识面广、工程实施规模大、管理时间跨度长、外部因素影响多,加之传统的雨水直排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雨水综合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雨水集蓄回用、排水防涝,如何克服传统观念、扭转固有思想是雨洪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前提。传统的城市建设在城市防洪规划设计方面相对缺乏,在21世纪初中国提出“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旨在通过城市规划优化,构造具有海绵弹性的城市生态以应对自然灾害。近年来,中国开始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主要是建设市政管道集中的公共隧道[5],以达到解决交通拥堵、防震减灾、节约用地、降低雨洪次级伤害的多重效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城市防洪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开始较早,已取得部分成果,值得借鉴。当前,城市雨洪管理新理念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但雨水综合利用新理念在雨洪管理教学中没有得到及时贯彻,因此,雨洪管理教育结合城市规划建设工程实例讲解,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升雨洪管理教W质量。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授课内容紧紧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专业化人才培养和工科专业教育齐头并进。目前,中国雨洪控制与利用的现代管理实践经验与治理对策相对缺乏,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紧迫。

二、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措施

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措施可根据中国城市雨洪管理需要,从雨洪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出发,统筹雨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建设发展[6],提出解决城市地面径流污染的有效途径和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等现代管理理念。应当从城市水文、洪灾影响、管理集成、政策制度、运行维护、经济财务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剖析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系统,将工程类的专业知识与城市建设实际相结合。主要目的一是强化水工程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点与实际建设的对应运用关系;二是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熟练掌握并运用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理的经验知识。

提升中国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应对专业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强化雨水回用的资源意识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扭转传统的雨水直排理念应摆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首位,强化雨水回用的资源意识,深化认识雨水回用对缓解水危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作用。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稳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雨洪管理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第三,培养“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天人合一”的雨洪规划设计就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雨水从天而降,而最终又回到自然,城市雨洪管理就是让雨水在作用周期循环中对人的伤害降至最低,能够持续不断地带来可观的效益。第四,掌握扎实娴熟的专业知识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在雨洪管理过程中,水工程专业知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功能,高校要进行教育资源的内外整合优化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第五,进行开放包容的技术创新是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提升的不竭动力。实际运用的技术需要结合实践不断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外城市雨洪管理的先进经验,以自主创新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的城市雨洪管理教育模式。

三、雨洪管理教育能力提升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一)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优化和教师个人的教学综合能力提升,是专业化人才培养和提升整体教学实力的首要前提。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提高教学技能,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是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关键[7]。高校工科水工程相关的系列课程,尤其是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课程,都要求授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相对扎实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回避许多富含工程技术的知识点,造成学生对后续专业知识学习感觉困难的负面影响。由于授课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与工程实践经验存在差异性,并不能保证每个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尤其青年教师,但城市雨洪管理教育并不需要每个教师都是工程师,而是需要向学生讲明雨洪管理的理念。青年教师可采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剪辑、微课堂、专家讲座等)以及报班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对雨洪管理的认识,弥补工程实践不足的短板。城市雨洪管理教育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青年教师可通过参与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来提高自身雨洪管理教育的能力。青年教师知识结构调整性强,对新理念、新生事物的接受快,对新兴领域学习掌握好,能够较为容易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动态联系起来。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强化基础课程教学

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课程涉及诸多专业课程,往往安排在本科第四学年学习[8]。但由于学生面临就业、升学、考试等多种问题,忽视了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最终导致学生对城市防洪系列课程掌握不牢,专业素养得不到提升。学生对雨洪管理系列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以及对该类课程的实践经验缺乏,将直接导致学生对该类课程不重视或形成错误评判,因此较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改变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积极性,是城市建设新理念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激发并不断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有显著的效果。在学生初次接触专业基础课程时,需要突出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领域的核心地位,向学生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所能创造的的社会价值的认知。学好专业课程对解决城市雨洪灾害等社会热点问题具有重要帮助,也是通过雨水资源化利用缓解中国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知识保障。另外,提高城市防洪教学课程知识的丰富性及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性将引起学生的无限关注,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对于实践性课程讲授至关重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联系对于提升城市雨洪管理教育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授课关键是促使学生听懂、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障教学质量。

(三)实际工程案例和现代教学手段协同

对于工科类专业学习而言,理论知识的极大丰富依赖实践的探索。尽管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提高对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的认知也尤为重要。通过工程案例分析能使学生清晰认识整个城市内涝的形成机理,并认真思考有效预防或缓解雨洪灾害的有效措施。工程实际案例讲解的内容丰富,往往涉及到多门专业知识课,甚至跨学科,因此,案例分析能够引导学生对新问题的积极思考,提高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9]。这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及质素教育的要求。采用单一的PPT课件展示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将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结合计算机模型(包括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运用,通过虚拟现实三维仿真技术和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三维建模计算分析等方法,可以形象展示城市排水和雨水运行系统,演示暴雨条件下的洪水作用结果,让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再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最新应用,通过这种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10],更好地捕捉暴雨强度条件下城市水系统运营状况,同时,将城市建设规划的各个方面有效衔接,有利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先教师示范、后学生模拟”是工科教学实验的适用流程。课堂教学之后,布置一定的城市规划设计任务,学生可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设计或模拟。在教师的督促下,加强学生对雨洪管理的认知,重视理解规划设计所涵盖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协调处理城市规划中的雨洪管理问题。

随着新型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的不断涌现,中国城市雨洪管理进入了一个由理论探究过度到实施的新阶段,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的生态设计也从社会走向校园。雨洪管理的示范工程从较大的区域性范围(如城市)到小范围(如校园),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模拟示范区,来验证雨洪管理新理念的综合效果,提升雨洪管理的教育水平。

(四)创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仪器管理

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创新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对于工程实践性课程有一定的局限,但仅仅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

容易出现难以跟上课堂教学进度、知识理解不清晰等问题。结合两种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尤楸匾。板书教学讲解速度较慢、推到过程清晰,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思路,在原理推导、公式计算等方面有优势;在城市雨水作用效果演示方面,多媒体教学直观深刻,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其变化过程大幅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构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或是给出部分引导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思考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容易发现知识体系中的新问题,随后进行探讨归纳,这种自我归纳总结是熟练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对于教学仪器的闲置问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竞赛活动及教学实验结合起来,将试验室进一步开放,同时注重仪器使用与维护,既能提高教学仪器的利用率,又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参考文献:

[1]乔纳森・帕金森, 奥尔・马克. 发展中国家城市雨洪管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胡盈惠. 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J].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1(2): 6-8.

[3]陈海清. 西安市雨水处理利用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4]车伍, 张伟, 李俊奇, 等. 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6): 51-57.

[5]马东玲, 陈一民. 北京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与架空线路入地探讨[J]. 市政技术, 2014, 5(32): 120-127.

[6]黄学伟. 城市雨洪资源利用的国际比较研究[J]. 海河水利, 2014(5): 1-4.

[7]肖模昕, 田凯, 于立君, 等. 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能力提高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0): 7-8.

[8]薛英文, 程晓如. 水质工程学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5). 174-175.

[9]肖磊, 舒小乐, 杨志. 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深层学习”引导法教学实践和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5): 45-48.

[10] 李东辉, 杨永超. 3S集成与应用[J]. 黑龙江信息科技, 2011(15): 41-45.

Abstract:

The new concept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wa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education (SME) in China were propo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SME in China and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r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SME were employ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mastering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SME from thos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exploring a suitable SME model for China with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ere needed; establishing the cor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a stro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 “harmony” concep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furthermore, forming a running model with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measures, were all required. Combined with good teaching models, the ability of SME in China will be improved steadily with new SME ideas.

雨水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设计暴雨;设计流量;水利排涝;市政排水

0.引言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正式出台,《意见》提出: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该内容包括了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涝两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城市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涝分别由城建部门和水务部门负责。由于暴雨选样、设计标准、产汇流计算方法等不同导致两部门所计算出的设计流量不同,给实际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设计流量对排水防涝设施的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本文对两个部门不同的设计流量方法从理论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了初步探讨。

1.理论分析

1.1设计暴雨

1.1.1系列长短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要求,城建部门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适用于具有1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水务部门所使用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要求,暴雨资料必须具有30年以上观测成果。

1.1.2暴雨历时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规定,计算降雨历时采用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共九个历时。水务部门对不同地区的暴雨历时统计不一样,以广东省为例,根据广东省水文总站1991年编制的《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统计分析了10min、1h、6h、24h和72h共五个历时。

1.1.3取样方法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规定,取样方法宜采用年多个样法,每年每个历时选择6~8个最大值,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子样按大小次序排列,再从选择资料年数的3~4倍的最大值,作为统计的基础资料。水务部门所使用的规范规定采用年最大值选样法,即每年对每个暴雨历时选取年最大值, 作为统计的基础资料。

1.1.4计算成果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明确频率曲线计算得出的成果是:重现期、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三者的关系,根据三者的关系可通过解析法、图解法求得暴雨强度公式中的各个参数,得到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

水利部门暴雨频率计算的成果通常包括暴雨资料的统计参数(如均值、离势系数、偏态系数)和不同频率对应的暴雨量。对于集雨面积较小的区域,暴雨成果通常以区域等值线图的形式予以。

1.2设计流量

1.2.1设计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年。《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规定,雨水计算的重现期可选用1~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可选用3~5年,特别重要地区可采用10年以上。

水利部门使用较多的是按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要求,一般采用10年一遇的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在一定的时期内排干或排至某个高程。《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试行)(粤水单总字〔1995〕4号)》中规定,治涝设计标准按涝区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城镇按一天排干设计。

1.2.2产流计算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规定在城市排水设计中,降雨产流量直接通过综合径流系数来计算,城市建筑密集区取0.60~0.85,城市建筑较密集区取0.45~0.60,城市建筑稀疏区取0.20~0.45。市政排水的产流计算方法较单一,计算过程较简单,计算的精度不高。

水利部门降雨产流计算方法通常包括蓄满产流模式超渗产流两种模式,具体方法有降雨径流相关法、初损后损法、平均损失率法和下渗曲线扣损法等。水利部门的产流计算方法根据水文循环规律,扣除各项损失,计算精度较高;然而计算过程复杂,所需要的基本资料较多。

1.2.3汇流计算

城建部门在汇流计算方面仅有推理公式法,而水利部门在汇流计算方面通常包括综合单位线法和推理公式法,同样是推理公式法,但是在表达式、参数和参数意义上也存在着差别。

本公式是全面汇流情况下的推理公式,其汇流时间根据雨水管网的长度、断面尺寸、比降等特征参数,按水力学方法直接计算;其以水体作刚移的概念为基础,没有考虑由于水体内部流速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所造成洪水波的展开和扭曲作用,适用于集水面积小、汇流时间短、调蓄作用不大的流域。

本公式通过反映流域汇流特性的汇流参数为基础进行计算,经过年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本公式适用于汇流时间较长、有一定调蓄作用的较大流域,其计算成果不仅仅包括洪峰流量,还可以得到一条洪水过程线。

1.2.4计算成果

2.案例分析

2.1基本概况

惠州市某片区,集雨面积2.745km2,干流河长1.703km,平均坡降3.86%;由于城市的发展,根据该片区的控制性规划和雨水工程规划,规划本片区雨水干管总长3.000km,平均比降为0.15%。

2.2设计排涝流量

参照《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1991年)》,利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汇流时间为1.2h,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54m3/s,洪水总量为45×104m3。

查《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2003年版),多年平均24h暴雨量为150mm,十年一遇24h暴雨量为249.15mm,径流系数取0.6,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按一天排干设计,经计算设计排涝流量为4.75m3/s。

2.3设计排水流量

利用水力学公式计算得设计降雨历时为60min,取综合径流系数0.6,查《广东省惠州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表》得不同重现期的暴雨强度,根据本文中的公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不同重现期的雨水设计流量详见表2-1。本片区规划实施后为重要地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5年,则相应的雨水设计流量为29.7m3/s。

2.4对比分析

从2.2节和2.3节的计算成果可以看出,按十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按一天排干设计的排涝流量明显小于雨水设计流量,究其原因,设计排涝流量计算考虑了涝区的调蓄作用,部分时段涝区会出现淹没现象。而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的洪峰流量作为排涝流量时,排涝工程可以满足十年一遇暴雨任何时间点都不会产生积水现象,因此又明显大于雨水设计流量。 [科]

【参考文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雨水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城市雨水 资源化 系统化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根据“世界水日”公布的有关资料,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水平的1/4,有11个省、市的1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供水短缺,其中严重缺水城市占56%,有3亿多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1]。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超采地下水,城市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另一方面城市面临水资源恶化、污染,洪涝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水资源的环境承载力骤然下降,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水危机,国家也相应实施了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和制定了“谁污染,谁治理”、排污权交易等政策性法规,这些措施在实践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基于城市下垫面、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加强对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发展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模式己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和防洪防涝的一项有效措施。

1、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的提出及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定居,城市规模、人口、 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随之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其中水资源问题表现尤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涝灾害已成为城市水循环的“三大杀手”,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向了一种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雨水的利用,这是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提出的客观原因。主观方面表现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水文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2],使人们对水循环等机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重视了其环节中雨水的研究;而且随着对城市这个复杂综合体的不断深入探讨, 城市的区域性特征更加明显。以上方面成了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提出的缘由。不少学者论证了城市雨水资源化,并得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观点只是从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方面提出了改造性措施,即前面所述的城市雨水资源化。而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是以城市水循环为基础,集雨水径流、下渗、收集、利用、处理、评价过程于一体,综合考虑雨水资源调配的系统化理论体系。它集合了水文学、地理学、工程学、系统学等多学科的思想,真正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特点

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雨水在 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又有作为资源的部分特点。因此,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有以下特点。

2.1尺度性

尺度性即指区域性。城市从兴起到现在,不同的城市职能不同,同一城市各个分区又具备不同的功能,因此正确把握研究尺度、合理选择研究区域至关重要,从而为不同区制定不同的可行性方案,特别是对典型区、特殊区的利用研究。

2.2综合性

雨水的降落具有不稳定性,时空差异性。城市的下垫面又分为不透水地面和透水地面,不同的降雨过程在不同的城市区 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径流和下渗,所以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区如居民区、工业区、文教区的土地利用和建筑特点才能对雨水的利用作出合理的规划,达到雨水利用最大的目的。如日本于1992 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3]。

2.3效益性

(1)经济效益。雨水的收集能够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工业方面,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净化后可用作设备冷却循环水,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民收入;农业方面,雨水可直接引入农田,同时建立雨水集蓄系统解决干旱时节农作物灌溉问题,从而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日常生活方面,可将收集的雨水并入中水系统,用于家庭洗车、冲厕等,这样间接减少了对地下水的开采,达到采补平衡。

(2)社会效益。城市雨水利用是城市防洪的重要内容。雨水利用能够调节洪峰时的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美国加州富雷斯诺市的LeakyAreas地下回灌系统,在1971- 1980年期间, 回灌总量为1. 338亿立方米,回灌量占该市年用量的1/5大幅减少了城市雨水径流量[4]。

(3)生态效益。雨水资源可用作城市园林绿化区的生态用 水,同时下渗的雨水又可弥补下降严重的地下水,缓解地下“漏斗”区和地面沉降。此外,对雨水利用程度的提高相应地会减轻对周边水的污染,改善水循环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雨水利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和海水谈化,跨流域远距离调水相比较,雨水资源化利用是一种最经济、最广泛、最快捷,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前,国内外关于城市雨水资源化大多集中于雨水收集的方法、技术研究,而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模式是一种高层次、多角度、综合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的理论,对尚未建立和己初步建立雨水资源化系统的城市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相信城市雨水资源化系统理论定能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芳,胡继连.我国城市雨水收集及利用产业的培育研究

雨水工程论文范文6

本文介绍了北京农村雨洪利用工程概念的提出,2010年北京农村雨洪利用工程概况、雨洪利用工程的模式、工程运行所带来的效益,对雨洪利用工程给予肯定。

关键词: 概念概况模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北京市雨洪利用工程的提出

雨洪利用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是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作用的一种方法。北京市曾于20世界90年代初,开展了“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雨洪利用研究”课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北京城区和农村雨洪利用的对策和技术措施。随着技术的成熟,北京市自2006年至今,一直在加大对雨洪利用工程的投资,且每年都对工程的运行情况作出评估。

二 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概况

(一)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的总体概况

2010年,北京市以实现雨洪利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迎汛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等“五个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山区增加水库蓄水、平原增加回补地下水、村庄增加农村生产可用水量等“三个增加”为基本原则,按照坑塘雨洪模式、沟道雨洪模式、塘坝雨洪模式、庭院雨洪模式,在门头沟、房山、顺义、昌平等13个区县,充分利用村内的废弃坑塘、低洼地、砂石坑等,拦蓄雨水、蓄滞雨洪,建设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增加蓄水能力232.41万m³。(见表1)

表1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建设情况表

(二)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的五种模式简述

将雨洪利用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防洪除涝、安全迎汛相结合,与污水治理、再生水利用相结合,与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总结出坑塘、沟道、塘坝、庭院和膜面五种雨洪集蓄模式。

1、坑塘雨洪利用模式

利用村内现有废弃坑塘、鱼池、砂石坑等,经过清淤、土石方整治、边坡护砌、坑塘改造以及沉淀、过滤等设施建设,集蓄雨水,形成景观水面,灌溉绿地。

2、沟道雨洪利用模式

山区县在水库下游地区,利用山涧沟道、排水沟渠,通过疏浚、拦污、沉淀、过滤等设施的建设,汇集和存蓄雨水、泉水,用于农田、绿化灌溉。

3、塘坝雨洪利用模式

利用山区沟谷的现有塘坝,进行维修改建、闸门维修、防渗护砌,利用地形高差,集蓄山坡、沟谷天然雨水,增加集蓄水量,保证周边粮田果树的灌溉用水以及旅游景观用水。

4、庭院雨水利用模式

利用村庄的屋顶、集雨樽以及不透水的硬化路面等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

5、膜面雨洪利用模式

利用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室顶和设施大棚膜面作为雨水收集下垫面,通过集雨管沟、净化设施和集雨池将雨水存储起来,利用微灌等技术将收集的雨水用于设施农业灌溉,满足作物旱时用水。

表2 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集蓄模式表

三、 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发挥的效益

2010年新建150处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完工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建工程通过蓄水,形成了景观水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入渗,回补了地下水;部分工程通过配套灌溉设施,利用雨水灌溉,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通过清除垃圾,绿化美化,解决了以往坑内乱倒垃圾、臭气熏天的脏、乱、差现象。

(一)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实现雨洪高效利用

1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

工程运行后,可截污蓄清,拦蓄雨洪水,增加农村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2010年建设的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在汛期实际蓄水量达到250余方。

2补充灌溉水源

通过建设泵站、铺设管道、配套灌溉设施,利用工程集蓄的雨水补充设施农业、大田作物、绿地高耗水期的灌溉用水,满足作物生长需水的同时,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黄安农庄位于黄安村口,农庄后面有一山泉,由于山庄资金有限,未能很好的治理利用,山泉水白白的流走,使当地的有限资源浪费。

该项目结合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农庄后面的山泉水与硬化路面雨水;修建集泉池,形成景观池塘,积蓄雨水用于200平方米绿化灌溉和周边景观及农地灌溉用水。

3回补地下水

利用现有沟道、坑塘、砂石坑等收集、存蓄雨水资源,拦蓄地表径流,延长滞洪时间,减少雨水径流外排,利用沙性土壤良好的渗透性能,增加雨水的自然下渗回补,不但减少了雨水的蒸发损失,而且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程度,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

(二)治污蓄清,循环利用

1雨洪利用与农村治污相结合

利用土地渗滤、水生植物净化、湿地处理方法对村内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出水进入雨洪坑塘,同时集蓄雨水,灌溉周边绿地及农田,实现雨水、中水的循环利用,改善村内水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循环水务建设。

平谷区鲍家庄村原坑塘是村民生活垃圾堆积地和污水汇集地,坑塘淤塞、水体污染严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蓄水功能,严重的污染地下水。通过采取垃圾清运、净化设施等工程措施,对坑塘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恢复、扩大蓄水能力。

2雨洪利用与湿地建设相结合

利用雨洪工程存蓄的功能,针对农村存在少量低浓度污水,通过种植荷花、睡莲、蒲草等水生植物,构建人工保护湿地,通过物理沉降、微生物降解、土壤阻截、植物吸收等作用,净化水体,恢复生物多样性,发挥贮蓄雨洪、净化水质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重功效。

八家地郊野公园雨洪利用工程位于东升乡八家地郊野公园内,项目总面积4万㎡,草地绿化面积24137㎡,湿地总面积13095㎡,包括北侧潜流湿地和南侧两块表流湿地,蓄水总库容15000m³,工程竣工至今共收集雨水近4万m³。项目利用公园内积水涝地建设湿地收集利用雨水,利用水生植被过滤,实现雨水的循环流动和自然净化;建设水体循环系统,营造了动态水景观的同时有利于保持了湖体水质净化。综合以上,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净化和利用。

结 论

北京市2010年雨洪利用工程的实施,从以上论述内容来看,确实发挥了工程的效益,既储存了蓄水量,补充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回补地下水,又治理了脏、乱、差、臭的水环境,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的压力,为北京市营造人水和谐的氛围,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乡村水环境型雨洪利用工程和都市型雨洪利用工程。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水务局 、市规委,《北京市城市防洪规划》,1995年开始实行;

[2] 北京市水务局 、市规委,《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2003年3月4日市规发(2003)258号公布,自2003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