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工作思路范例6篇

转变工作思路

转变工作思路范文1

关键词:差生教育;转化;思路

著名的教育家指出:“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教的目的呢?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教育转化差生成为当务之急。差生这两个字无论出现在教师或家长的眼里,都是非常头疼的词。而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差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是一般不可低估的力量。他们虽然成绩差,甚至双差生。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具有爱劳动、有特长、易交友、重感情的优点。然而教师为抓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久之,这些差生便容易产生失落感,长期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或许真做些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有时在校内故意捣乱,起哄、教唆他人、群体性强,有时到校外惹事生非。对他们如果长期放松德育教育,那么他们便甘当名副其实的学差生,与教师脱离交往或许格格不入。因此对差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差生一般具有下列特点:一是“自我主义”表现强,自我约束力差 :二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厌学、求知欲低,观察力薄弱,思维力较差;三是有自卑感 ,多变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转化差生的工作思路。

一、 从情感式的素质教育入手

差生由于长期处于班集体的下游地位,心理上不免产生自卑感,认为教师,同学老是瞧不起他们。尽管自身有不少优点,也不被公认,长期下去心理上形成一种抵触的幕账。将教师的管理曲解为与“跟自已过不去。”如果单纯地用批评指责的硬办法去教育,容易激起新的反抗行为,更加刺激了心理上畸形的老茧。针对差生的特殊心理,可以交换方法,不妨来个“曲线救国”。我认为在感情上进行素质教育是个可行的方法。在情感上打开缺口,经过情感投入让他们在内心引起触动,自发性的闭门思过,深悔过失。

首先,对他们提高信任度,在教师眼中差生应是一股可信任的力量,甚至在大型活动中大显伸手。对他们的点滴成绩,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树立威信。莎土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乃是失败的原故。”

  其次是用爱心温暖他们冰冻的心。教师可以向差生敞开心扉,道明自已的喜怒哀乐,使差生感到自已是教师可亲近的人,这样教师将唤起他们沉睡的心。感情上的素质教育是一首无言的诗,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从示范性素质教育入手

对差生的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向他们传授正确的道理,引导他们走正确的人生之路。由于差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对他们的教育也不能一概而论。教师一旦与差生融洽关系,便有了素质教育的最佳条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差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执拗的性格,他们往往潜藏着“不见免子不撒鹰”的固执心态。对高谈阔论,不讲实效,他们往往不成认是苦口婆心或知识渊博,而是出于一种“马列主义装在手电筒里,只照别人不照自已”的反常心态。对于这种心态支配下的差生,用说服教育去达到目的,显然是必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将大大超过言论的教育作用。平时上课教师早到晚走,遵守校规,惜时如金,差生如自由散漫便自愧不如。教师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也理直气壮。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差生便认为集体争光是光荣之事。总之,在教师的示范影响下,差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规范行为,久而久之,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与教师的示范教育有很大关系。

三、 从持续式素质教育入手

对差生的素质教育仅靠感情上的软化与教育者的作用远远不够,持续式素质教育是教育中有力的一面。一般讲差生的犯错次数远远超过一般学生,他们或许是因逃避学习,起伏不定,情绪反复,特别让教师气氛。对这些现象,一般教师恨不得将他们开除,方解心中之烦。如在这时盲目处理有可能逼他们破碟子破摔。教师不防把差生的第一次犯错当成的一个新起点,趁他们在事实面前无法逃避之机,并将悔过与出路相统一。这样教师用教育与纪律约束方法抑制差生的缺点,有力阻止他们向错误方向发展。

    我认为教师转化差生的途径主要有下列三点:一是沟通;二是关爱;三是表扬。差生的具体表现为:一讲就烦,一做就难。你要这样,他搞那样,故意对着干。因此他们的学习马虎,生活随便,言行粗俗。要制止这种态势的发展,我认为沟通是转化差生的必由之路。著名教育家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护之心,无论品格还是智慧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任何差生都有进取心,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进步,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对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要给予特别的爱。在班内,首先做到:1、选拔干部要关爱差生;2、课堂教学要重视差生;3、课外活动要器重差生。调皮学生一般都具有管理才能的基本素质,如大胆、主动,能独当一面。作为教师通过全面了解后,应把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调皮学生选 拔到班干部的行列。我在班里曾经有意启用调皮学生管纪律、管劳动、管卫生,他们不但管住了自已,而且管好全班。可以说,这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逐步向学习上迁移,差生的转化就成功了一半。我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注重为差生设奖。如某同学考试虽然不及格,但比上次多考几分,这就值得表扬。某同学在评比中虽然不够优秀学生档次,但在某些方面有长处或进步,也给予表扬。作为教师,不但不要吝啬差生的口头表扬,而且要用好书面表扬这个点石成金的法宝。学生看到教师在赞美自已,心里就会有成功感,其进取心就会越来越强烈,求知欲就会越来越高涨,从内心上,表情上充满喜悦的情神。

    总之,转化差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理解差生。差生的转化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素质教育之花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耿辽;也要注意抓中间[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杨春成;素质教育使差生变好生[N];广西日报;2000年

转变工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整合性;工会工作;凝聚利益诉求

中图分类号:D03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011-02

2009年7月24日,民营企业建龙集团通过资产重组派驻到通化钢铁集团的总经理陈国军被愤怒的通钢员工围殴致死。对这一事件的起因,媒体归结为“劳工话语权的缺失”。[1]即社会缺乏劳资之间的利益制衡妥协机制,双方之间的利益差距被迫上升到暴力对抗的层面来解决。

一、工人整合性下降与利益诉求凸显

社会学家提出“整合性”这一概念,“整合性”是指将个人视为单位的一个分子,积极承担单位所分工的功能,并且与其他工作相关者密切协作。整合性的高低取决于工人对自己与单位关系的理解。[2]改革开放前劳动者的整合性曾受到高度重视,如要求对党忠诚、对企业集体热忱等。改革开放后工人阶层整合性明显下降。如将同事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上级则是“剥削、压迫自己的人”;在工人阶层的主体――生产运输工人中,仅有15.4%的劳动者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75.3%的工人认为企业只是挣钱养家的地方。[3]整合性的下降是企业改革的必然结果,因为企业转为更重视经济效率的提高、享有更多的用人自等。整合性的下降也反映出一种利益分化的趋势,劳动者不再单纯地将集体利益视为个人利益,而是主张独立的利益。只是在目前,这种工人阶层的利益诉求是情绪化的、分散的。而我们目前的社会正如孙立平所说:“还缺少利益要求凝聚的机制,社会中的利益大多是以一种散射的自然状态存在的。”[4]通钢事件使工人阶层的利益诉求带有一定程度的暴力色彩。

之前的改革过程,由于重视资本的作用,在利益制衡上有所偏颇可以被理解。毕竟蛋糕做大了,人人都可以分到更多的份额。所以社会整体层面上可能容忍这种不公。但今天利益分化已经非常明显,始终由劳动者承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能激化双方的利益分歧。虽然目前工人阶层的利益诉求更多地表现在经济领域,但向政治领域蔓延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修渠引水。通过制度性合作引导工人自下而上地参与工厂政治生活,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找到出口。

二、工人参与工厂政治生活的途径及其困境

工人参与工厂政治生活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二是组建工会。

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在中国是通过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简称职代会)实现的。职代会的合法地位早在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条例》和1988年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就已明确。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重申了这一制度。截止2009年8月,全国企事业单位中建立职代会的有156.7万余家。其中,公有制企业18.2万家,非公有制企业109.8万余家。[5]由此可见,职代会制度已不受所有制形式的局限,成为各类企业在寻求民主管理时选择的主要形式。此外,《劳动合同法》从平等契约的层面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故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2009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也有相同表述。通钢事件后,全国总工会在《关于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以上企业工会要监督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在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严格履行民主程序。针对工人权利缺乏保护问题,全总提出:“企业改制方案应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职工的裁减和安置方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不应实施;既未公开又未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视为无效。”

已有的法律框架从监管层面看,有工会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从企业层面看,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司法;从劳动者角度看,有劳动合同法。应当说职工在企业重大决定和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中的合法权益是受到法律全面保障的,如果这些法条都能得到落实,就不可能出现通钢事件中的暴力冲突,全总也没必要重申已有的条文。所以,在立法明确、全面的前提下,全总的工作更应取向于监督、推动,反思现有实践路径存在的缺陷。

依《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条例》之规定,“主管机关任命或者免除企业行政领导领导的职务时,必须充分考虑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职工代表大会根据主管机关的部署,可以民主推荐厂长人选,也可以民主选举厂长,报主管机关审批。”但实践中,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行政领导人员都由上级主管单位任命或公司制下由董事会聘任。在建龙集团向通钢派驻总经理时既没有主管机关的监管也看不到职代会的民主参与。这说明该项“民主选举权”因与现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冲突事实上已被搁置。多年来职代会等“老三会”与董事会等“新三会”的关系如何衔接一直没有找到理论突破口。虽然部分国有企业针对新形势增加、充实了职代会的职权,但普遍存在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跨省大集团公司职代会职权范围、运作程序、外部监管等问题缺乏理论指导。

在中国,工会是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官方组织机构,它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纯粹的工人自治组织。它既要代表党和政府对职工事务进行管理,又要代表职工为会员争取合法的权利。西方认为当政府将市场效率和经济增长置于优先地位,工会只能被看作协助管理者增加利润和管制工人的手段。所以,传统的工会更多地被认为是一个准政府的管理机构而不是工人的维权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会陷入维护工人利益还是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的两难境地。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工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工会的政治动员反而使工人自身权利意识提高。[6]1997年全国职工调查可以证实这一点:74%的受访者认为工会非常好的保护了工人的利益;19%的受访者认为工会促进了工人对民主决策的参与;13%认为工会促进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可见,工会的正面作用得到了大多数受访工人的肯定。

通钢集团属于国有企业,国企被认为是工会传统领域,参加工会组织的比例在90年代就有55%,工会会费的征收也使工会的工作有稳定的财务支持。按理通钢事件未恶化之前,工会应当积极站出来保护职工合法权益。但在整个事件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工会的身影。所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尽管在创造就业机会和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中起到积极作用,但它目前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没有跟上中国企业急速的重组过程。

三、韩国劳工运动的经验

韩国在60―80年代的产业状况与我们类似。如,韩国产业工人也是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之下大规模产生的,其中大多数直接从农村录用。70年代韩国工业化加快了步伐,不仅这一时期工人阶级队伍大为扩张,而且其空间集中性突出,集中于大城市、少数工业区、沿海城镇周围,而且这种集中又引起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外迁。紧凑的布局使不同企业间的工人形成密切的社会网络,阶级认同和产业工人的团结更容易实现。韩国工人当时面对的恶劣的劳动条件和极低的工资也是我们所熟悉的。韩国工人的解决手段是通过劳工骚动,长期累积的痛苦和愤怒爆发为暴力性的抗议行动。当然,这一时期的工人斗争距离平权意义上的劳工运动还很远,其特点表现为:高度情绪化、暴力性、无组织性和短暂性。[7]2009年国内的多起由劳资矛盾引发的表明,目前的劳资争议仅是自发的、分散的、偶发的,且局限于经济诉求。但这种局限并不意味着中国产业工人永远停留在“自在”阶段。由韩国劳工运动的历史我们已经看到由“自在”向“自为”转变消耗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况且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父兄辈所受教育的水平已大大提高,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了工人间的利益共同性及其与资本集团利益的对立性,如2009年发生的“8・11”事件中河南林钢工人喊出“向通钢工人学习”。通钢事件和林钢事件逐渐显露出产业工人的传统优势,显示出较强的组织纪律性、集体行动能力和动员能力,“自为”的萌芽已经出现。[8]那么如何避免历史的覆辙并降低转型期间的社会的动荡幅度?这是工会工作下一步必须要面对的。

四、社会冲突的实用价值

科塞说:“在开放的社会里,冲突的目标在于消解对抗者之间的紧张,它可以具有稳定和整合的功能。一个弹性的社会从冲突中受益,因为这种行为通过创新和改进规范保证了它在新条件下继续存在。这种重新调整规范的机制在僵化的社会里几乎是得不到的:后者由于压制冲突,从而也消除了一个有用的警报,因此把灾难性崩溃的危险增大到极限。”

改革开往以来,中央的主导策略最终定型为“和谐社会”。这意味着必须增加社会结构的开放、包容力和弹性,打破过于封闭、刚性的社会结构引发的对立状态,整合国内各种利益群体,提倡社会成员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努力构建起处理纷争的谈判、妥协机制。针对产业领域中出现的抗议现象,从整合角度看,可以考虑重塑利益凝聚机制,革新工会、职代会的工作思路。Kevin jiang在《工会与党、国家的冲突:80年代以来的中国工会改革》中说:“15年的改革已证明,工会如果不改变两个维护的僵化立场,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9]在现代国家,暴力冲突对劳资双方都是灾难,都会增加社会发展成本。所以工会主动介入冲突可以凝聚工人的利益诉求,使其组织化、理性化,进而与政府、企业实现良性互动,走向合作,社会成本的浪费被避免,无疑有利于经济建设。反之,工会轻视自己的政治、经济功能,为回避冲突只专营社会、文化功能,只能陷入分裂或被抛弃的境地。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作者简介:韩宇,女,1971年生,广西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09年7月27日,《陈国军之死》,王安.

[2]《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第29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

[3]同上,第293页.

[4]《守卫底线――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孙立平著,第6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

[5]《中国青年报》,2009年8月28日.

[6]《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美)Tang.w.f,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7]参见《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具海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

转变工作思路范文3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起来,因而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企业的共青团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着很多挑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准确定位工作,掌握共青团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为企业团组织需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团员的数量呈缩减趋势。近些年来,企业新招聘的员工并不是很多,所以每年新进入到团组织的青年只是少数的毕业生,所以企业团员的数量越来越少。

其次,团干部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因为在机构改革当中采取了“人员分流”政策,所以很少有专职的团干部了,而大多数的团干部都是兼职。一些团干部身兼多职,所以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团组织的工作,工作的力度不强。还有一些团干部因为工作比较繁忙或者纯粹是个人原因,将团的工作停留在表面上,流于形式,对团工作的热情不断下降,又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所以没有很强的奉献意识,不能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广大青年在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再次,团工作的内容比较单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因而有关的领导就认识不到团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团组织工作中严重缺乏科学的规划及创新性,有些企业甚至一直处于“集团军”式的挥动,重视数量和形式,不重视质量和实际,具有一定的被动型、盲目性及滞后性。

最后,团组织的建设越来越弱。随着企业团组织的作用及地位不断下降,企业就逐渐将之作为精简对象,有的被撤销,有的被合并,简化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其后果就是丧失了共青团相应的作用,而共青团员会丧失对团组织的兴趣,进而淡薄组织意识,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严重,消极履行团员的权利及义务,大局意识及集体意识也越来越淡薄。

二、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工作思路转变的措施

第一,明确服务企业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首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共青团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团组织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不同阶段的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并将其当做团工作的中心,将企业中的急难险重的工作当做团工作的重点,在企业安全、质量、创效等方面积极发展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点子。

其次,大力引导共青团员积极主动的参与企业的经济建设工作。团组织一定要有效发挥出青年的体力、智力及群体优势,积极开展一些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从而有效调动青年学习典型,赶超先进的积极性,大力为青年团员提供成长的舞台。

最后,要围绕相应企业的改革方向来开展团组织工作。团组织应利用多种形式对团员进行政治教育,统一团员的思想,凝聚青年的力量,从而促进共青团员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第二,新形势下积极转变工作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

首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扩大团组织的规模。扩大团员的年龄限制,将其作为非正式的团员吸收到团组织当中,但其不享受正式团员的权利。其次,不断加强团干部自身素质的建设。企业改制以后,在客观上需要将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选拔到团的相应的领导岗位上。选拔团干部的时候,有关的领导一定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真正能够使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青年发挥出自身的才华,而使那些没有实际能力的人员居于被领导地位。身为团干部人员,一定要积极提高理论及业务水平,加强政治素养,不被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所诱惑,在是非面前,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而有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最后,还要不断创新共青团工作的内容,从而不断加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利用相应的知识讲座和岗位培训等,拓宽青年团员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共青团员的综合素质,引导青年爱岗敬业,创造出更高的业绩,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转变工作思路范文4

图书馆的流通部门是图书馆展现其工作质量的关键窗口,其是最为关键的桥梁及纽带,合理的联系着图书馆以及相关读者。尽管是本着处处为读者着想的心态来展开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但还是因为多方面的因素,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怎样合理有效的做好图书馆的图书流通工作,并充分的发挥其窗口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

图书馆图书流通工作实际上就是图书展现其实际用处及意义的关键,对应的流通部门工作人员自身应该是最直接为对应读者来提供相关服务人员,其自身行为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对外形象。所以,应该针对性的进行流通部门工作人员的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等培训,这样才能够合理的树立正确理念,真正意义上做好流通管理,并且相应的专业技术也要不断的提升,这样才可以为相关的图书借阅人员提供最为优质服务。

二、基于网络环境之下的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转化

图书自身的流通也就是图书在执行其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其相应图书馆为对应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第一印象,其存在的关键就是为了能够最大化的满足对应读者对书刊的节约需求及要求。不过在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人们对对应的服务效率有着更高的需求及追求,传统的形式是手工操作模式,其根本不能满足于现代社会对图书流通量的需求,在这样的状态下,也就必须对现代化网络技术进行合理应用,这样能够合理的避免对应的流通部门对图书馆印象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流通网络化

1、流通网络化促使管理内涵扩展

在图书馆的流通中呈现了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后,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读者自身多方面的服务也均是得到了很大幅度的转化,与此同时在以往传统的服务工作中,其相对应的工作形式关键是经过面对面的方法来直接性的面对其接触目的,不过在现今网络化不断发展之后,已经逐渐的转化为直接性的运用计算机来作为其间接接触的方法。这样图书流通工作所能够涉及的管理范围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除了对相关的人及图书进行管理之外,流通管理工作还会涉及至对相关计算机的管理。其最主要的就是呈现图书流通子系统的管理以及正常操作子系统管理这样两个方面。

2、网络化管理促使馆藏资源多样化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相关的图书流通服务工作顺畅展开的物质性基础。在网络大环境之下,以往传统的纸质型文献已不再是唯一的馆藏资源,伴随着磁盘、光盘以及U盘等相关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及发展,网络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因其体积较大、储存容量大、应用便捷等,这些都是以往传统的纸质载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逐渐的成为新时期的图书馆口袋图书,这也就直接的呈现了馆藏资源载体本质上的变化。

3、借阅流通与相关书目统计的科学性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体系能够为广大的用户带来便捷,促使读者或者是图书管理人员随时的查询,这些均是由于此体系中的相关储存有着非常健全的日志记录。并且,此体系中的对应读者资料是极为详细,这就极为方便了图书管理者与相关读者的联系,强化了图书馆以及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咨询,网上的信息服务等相关的流通工作提供了便利。

四、基于网络化境提高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工作质量策略

现阶段的网络通信技术在图书馆全方位的运用之下,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以及服务方式也已经被全部革新,呈现了根本上的跨越。计算机替代了手工记录的方式也已经成为了新时展的趋向及需求,这样的提升不仅仅促使图书流通和其相对应的效率有所提升,也在最大限度上节约了对应的劳动力重复。

1、计算机技术与条码技术管理

计算机技术和其条码技术的不断运用至图书的管理工作中,这样合理有效的提升了其相关的工作效率,并且合理的缩减了图书的借还手续办理期限及时间,在很大的程度上方便了读者对于图书的借阅,也方便了图书馆能够及时的掌控图书的去向。应用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之后,图书流通管理能够达到精确、准时、快捷、方便,在整个办理中也是极为合理、方便、快速的。

2、图书库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合理的融进图书流通服务工作中,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图书的借阅效率。现代化的很多图书馆均可以呈现开架借阅模式,也就是相关的读者可以自己进库自行选书,这样也就省去了图书管理人员跑库找书的时间,实际上读者对于相关的图书所在位置不是很清晰,读者进入书海中,其对应的翻阅量也就明显的提升,这也就导致相关的读者借阅量在不经意间提高了很多,以至于图书的排架劳动强度相对更大。并且,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与时俱进,能够对知识海洋应付自如,在复杂的借阅人员方面,工作时是游刃有余的,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持续发展的多样化社会需求。

转变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传家宝”。在当今我省大力实施“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的大环境下,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与时俱进,做好公路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继续为公路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1、当前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契机。首先,企业经济的信息化、网络化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工作平台和广泛的宣传载体;其次,公路企业的效益及员工的经济、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给公路企业做实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加入WTO后,公路企业员工的思想变得更复杂、更前位,迫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抓紧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2、当前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公路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总体是好的,不存在大的原则性问题,但也不同程度地表露出以下问题:其一,企业改制和重组的趋势,使员工产生疑虑:到底公路企业的改革何去何从,改制后的企业会成什么样子?有的员工担心失去既得利益,有的员工担心下岗生活没有保障,等等;其二,随着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全员考核竞争上岗制度实施后,原来的用工制度和靠工龄吃饭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必将影响部分职工的现实利益,从而产生各种思想问题;其三,由于公路企业的优化组合,企业减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力量有所减弱;其四、基层公路企业中部分员工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服务、主动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理念,精神不够振奋,向心力、凝聚力不够强;其五,基层公路企业员工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一些人不同程度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其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二、通过实现“三个创新”,增强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六力”

首先,在内容和范畴上创新,增强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一是以先进的政治理论引导公路企业员工。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广大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冲破旧观念、旧意识束缚的胆量和勇气;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让员工领会“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投身于公路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在本职岗位上践行“三个代表”;大力弘扬和倡导同志提出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紧紧围绕公路行业改革与发展大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目前,我省公路企业的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必然涉及到一系列利益调整,无法避免各种利益碰撞。因此,必须紧紧围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公路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此外,搞活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形式多样化、内容人文化。

其次,在方法和形式上创新,增强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一是要在方法和形式上实现“八转变”“三结合”:被动式向引导式转变,号召式向激发式转变,说教式向互动式转变,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行政手段与法制手段相结合,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达到从被动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转变。二是要与实际性工作相贴近,融入到基层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关心职工,体贴职工,做到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体察民情以情感人,实行“八必访”制度,即职工家中出现的“生、老、病、死、婚、有情绪、有困难、有意外”时必访。要靠实实在在为广大基层员工谋利益来赢得员工的拥护和爱戴,真正从关心职工的生活入手,帮助职工解决后顾之忧,针对不同岗位职工的工作特点,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点子上,使职工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学会换位思考,遇到刺手的问题,要多站在职工的角度去考虑,去理解,直到找准问题的根源。三是大力提炼和倡导“赣路精神”,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四是通过文明创建,强化窗口形象,增强公路职工的荣誉感,激发其工作热情。

第三、在手段和机制上创新,增强公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约束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尽可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职工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积极营造团结协作、健康向上、务实高效、奋发有为的工作风气和氛围;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公路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更好地实现企业界的人本管理,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必须立足公路企业的实际,选准切入点,找准落脚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坚决反对搞形式、走过场。

三、紧紧围绕公路企业持续跨越式地发展,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首先,因势利导,使互联网成为开展公路企业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应把传统的工作方式同网络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抢占因特网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和“制高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讲究层次,区别类型,把握动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在工作思路上,加强渗透,增进沟通和理解,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学习交流,共受教育和启发;在工作方法上,由专职化、群体规模化向经常化、个性化转变。既看形式更看效果,既看工作更看成绩,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同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抓住“四个一”:“一老一少”,即要尊重老同志的创造和价值,创造条件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要根据年轻人的特性,在工作、生活、政治方面多关心,用事业留人,以感情拴心,以适当的待遇做保障。“一上一下”,即开展思想工作中要耳朵向上,听领导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眼睛向下,既看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又善于倾听一线员工的呼声和意义。

第三、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和队伍建设,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一要建立明确的领导责任制。公路基层企业虽小,但五脏齐全,党政工团组织样样都有,关键是建立完善党政工团组织及每个管理人员、党员的“一岗两责”的制度,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一把手”负总责,政工干部为骨干,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新工作格局;二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要切实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的考评指标体系,把考评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三要抓好政工队伍建设。管理人员、政工干部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做到“懂经济、通业务、会管理、精思研”,有较强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认真研究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心理等因素对员工思想的影响,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及时发现和总结广大员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品质、形成规律性的有指导意义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在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职工的积极性的同时,把职工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企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公路企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精神动力的作用和科学文化的昌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员工的理想信念,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公路建设者“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吃苦”的英雄气慨,营造积极各上的氛围,为公路行业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转变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探究

一、坚持思路创新,在思想观念上有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作范围和内容日益宽广,工作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手段也必然发生深刻变化。用什么内容、什么方法教育基地职工统一思想、成为基地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面对新的情况,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十提出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新时期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谋划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是基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根本体现。我们在谋划长远规划和制定近期规划措施时,一定要坚持思路创新的原则,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跟上时展的步伐,正确处理加强与改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改进和创新中提高。

坚持思路创新,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基地制度的创新之中。面对当前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大环境,基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新思想观念,用适应事业单位制度创新的新思路来迎接新的挑战。

二、坚持机制创新,在转变思维方式上大有作为

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体制创新必须以机制创新作保证。要在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上做文章,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以崭新的时代内容,要求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观念,占领新领域,创造新方式,开拓新思维,以创新求发展。要着力在启发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上下功夫,把法律赋予的职责化为自觉意识和激励力量。要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与职工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及时解决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对被教育者实实在在的关爱和踏踏实实的服务上,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它们的利弊得失,继而实现其思维方式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工作的同频共振。

三、坚持内容创新,在创新发展上有大突破

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变化,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地党组织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把这些丰富的经验与当前的新情况结合起来,使这些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这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基地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和载体创新。

理论创新。就是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推进理论创新,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水平。机制创新。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基地的全部工作的始终,贯穿于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员参与、主体交叉的运行机制。内容创新。当前,就是要抓住学习贯彻十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个中心环节,紧紧围绕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内容。载体创新。是要在发挥好的传统载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手段,把职工教育融入基地文化建设、资源性发展和管理之中,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做到与时俱进。

基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在哪里?或者说重点在哪里?我认为除了把握好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落实外,重点还应该是参与基地的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去做。要改变现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围绕型”为“参与型”,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融入基地的日常管理之中。

四、坚持方法创新,在转变工作方式上有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