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例6篇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1

和谐统一,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以相得益彰。

[关键词]语言 训练 积累 统一

前几天,我听到这样一堂课。一位老师在执教《可贵的沉默》一课中,草草结束课文教学后就开始了说教:先是"实话实说",爸爸妈妈打过你,训过你吗?请同学们实话实说。接下来是"留言箱",展示出学生父母给孩子的留言。然后是"设计生日礼物",教师出示她的孩子送给她的生日卡片。最后让学生在卡片上写一写想对父母说的话。当听完这位老师的课后,我掐表一算,上述的这部分教学环节足足用了十分钟。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人文性,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安排过多的非语文活动,空谈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自然课、美术课……喧宾夺主,以有别于内容分析、机械训练的形式,造成了同样的后果--语文效率、质量的减损。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准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选准情感切入口,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难的是开始。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他给予的。"

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直接谈话引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我们一起到 葡萄架下去看一看。(出示葡萄架)在绿油油的叶子丛中挂满了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葡萄上还沾满了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葡萄,有的小动物说它是酸的。有的小动物却认为它是甜的。这是怎么回事呢?秘密就藏在今天要学的课文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探索求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教学《称赞》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到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此时我出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选准情感的切入口,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明明做得不好,小刺猬却说小獾能干,做得好。我觉得小刺猬不应该称赞小獾,你们同意吗?"学生都激动地喊:"不同意!"有几个同学还跃跃欲试,想说说自己的理由。这时候我并没有急于叫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告诉他们再仔细的读一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服老师。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细细地品读每一句话,想方设法地从文章的语句中找出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原因。选准了教学的切入口,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涟漪。使学生在对"认真"、"一个比一个好"的品读中,感悟到了小刺猬善于发现小獾的优点,体会到称赞给小獾带来的快乐。 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2.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追求语文教学的实与活。

《守株待兔》一课,教材语言浅显,而寓意揭示则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如果放手泛泛地让学生自己感悟,会似水上浮萍,学生就故事情节谈内容,超越不了现有的认知水平。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学生就会"得意忘言",仅仅流淌于一个个故事情节中,而忽略了具体的语境。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情感的体验融于一体,既不割裂作品的情感线,也重视语言的学习。因而,本堂课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落实上,我下了一番功夫。

2.1 落实"窜"的理解

学生对"窜"这个动作缺乏形象的感知,光凭口头的解释达不到理解词语的效果。而"窜"字又是体会兔子撞死在树桩上的偶然性的关键词语。在教学中我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随后我指导学生抓住"忽然""窜""撞"这几个词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造成野兔惊慌失措的原因。接着让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为后文理解种田人"不劳而获"、"心存侥幸"奠定了基础。

2.2 关于"整天"一词的理解

我在读句子时(种田人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故意漏掉"整天"一词,请学生关注到了"整天"一词存在的重要性,并练说自己的想象:"早上,当别人( )时,种田人在等;中午,当别人( )时,种田人还在等;晚上,当别人( )时,种田人仍然在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沿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想象,来进一步理解'整天'一词"这一条教学流程,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来理解感悟语言,积累运用语言,为进一步理解寓意铺石引路。

3.在丰富语言的积累中 ,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把机械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行为,是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守株待兔》一课的试教中,我把目光定格在"故事的复述"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这儿有一段《守株待兔》的动画片,只可惜它没有声音,你能给它配配音吗?请你用上黑板里的一些词。试教中,我发现孩子在动画和文字的提示下,能把故事复述出来,但对于孩子来说,在仅有的几分钟里,收获的仅仅只是口头上的表达,效率不高。语文课时有限,但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真正动起来,保证每个40分钟有效率,有质量,我们语文老师该怎么做?

我最终决定把欣赏文言文《守株待兔》放在课堂里,则更考虑到要激发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欲望与热情。因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背诵有限的几首古诗以外,接触古文的机会并不多。而课本中的《守株待兔》一文又恰巧改编自《韩非子》,如此将《韩非子》中的原文和课本的白话文进行对照,引领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精彩、语言的经典,领略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功力,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魅力,向学生开启了又一扇阅读的大门。

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言则是第一位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可以说,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精神,抓住了人文。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谁又能够把语言和精神掰得开?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对语言的实践,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2

1.看动画学成语

动画视频声音画并茂,能为幼儿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寓成语教学于情趣之中,激发幼儿学成语的兴趣。如教成语“守株待兔”时,我播放成语动画,动画中那懒惰的农夫形象及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他们看得十分专注,看后不但理解了成语的意思,知道了这个成语的典故,而且对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是过目不忘了。瞧,第二天,还有小朋友对老师提出了请求:“老师,我们还想看《守株待兔》。”

2.听故事学成语

不少成语都包含着一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如自作聪明的“画蛇添足”,不知变通、不肯努力的“守株待兔”,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自己欺骗自己的“掩耳盗铃”等等。我们为这些成语故事设计相关的教学流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在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然悟出其中的道理。为了增强幼儿听故事学成语的情趣,我们还辅之以音乐表演等游戏形式,既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使听故事学成语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有些成语如“水滴石穿”“雨后春笋”等,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获得身临其境般的具体感受;又如“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等成语,则在欣赏有关革命志士战斗场景录像的基础上,让孩子说。如此教学,教师轻松自如,幼儿感觉浅显易懂,有事半功倍之效。

3.看图画配成语

中国语言文化一直追求“诗、音、画”一体的艺术境界,很多成语就是这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文字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如“眉开眼笑”“愁眉苦脸”“横眉竖眼”等。由此,我们设计了画图猜成语的活动,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孩子和老师一起边画边说,或者边说边画:眉眼弯弯,嘴角上扬,很高兴的样子,是“眉开眼笑”;眉毛紧皱,嘴角下弯,一副愁苦相,是“愁眉苦脸”;眉毛竖起来,眼睛瞪起来,是“横眉竖眼”。这样一组图画,情趣横生,孩子们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在比较中学会了这组成语。

4.看表演猜成语

有的成语故事情节丰富,于是在课堂上我就请爱好表演的幼儿将故事表演出来,请大家猜成语、说意思。如教“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我让两名幼儿进行了表演。只见一幼儿弯着腰走路,说话尖声尖气,另一幼儿昂首挺胸,大摇大摆。下面的孩子很快就猜出他们演的是狐狸和老虎。接着“狐狸”带“老虎”来到了森林,小动物们都吓跑了,当“老虎”恭恭敬敬地拜“狐狸”为大王时,下面笑声、掌声不断,大家也都猜出了他们表演的是“狐假虎威”;又如教成语“画蛇添足”,我先让一个小朋友上台来画一条蛇,之后再请他在蛇的身体两边添画四条腿。下面的小朋友看了都叫了起来。错了,蛇是没有脚的。这时我就出示成语“画蛇添足”并告诉这个成语所代表的寓意。幼儿在直观中很快就理解了这个成语。

5.大自然中找成语

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带孩子到户外感觉季节的变化。并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感受学习成语。如在“阳春三月”带着幼儿外出踏青,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大自然,感受阳光的温暖、弥漫的花香、婀娜的柳枝、飞舞的蝴蝶,从而告诉他们这样的天气就是“春光明媚”。暖洋洋的阳光下,花朵竞相开放就是“春暖花开”,整个公园处处都是春天的景色、处处充满春天的气息就可以说是“春色满园”“春意盎然”。“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这时让幼儿拿着冰棍儿,体验着片刻的凉爽,他们自然要“望穿秋水”了。

6.随时随地说成语

成语教学可以是随时随地的。随机教育使得成语出现在具体的、生活化的语境中,使幼儿更容易理解其含义,并为幼儿正确运用成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如某某小朋友在做练习时非常认真,这时教师可以表扬那位小朋友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写字,榜样的行为可以令幼儿轻松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体育运动之后幼儿满身是汗,这时教师可以说:“你真是汗流浃背呀!”于是幼儿很自然地学到了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今天天气非常好,老师可以说:“今天阳光明媚,我们到户外去散步吧。”让幼儿知道阳光明媚就是天气非常好的意思。生活中这样的机会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成语教育意识,都可以发现和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我们就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开展随机的成语教学,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成语词汇量。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成语接龙、成语抢答等游戏,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间,边玩边积累成语。有一些由数字构成的成语,如“一呜惊人”“二话不说”“三令五申”“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六月飞雪”“七嘴八舌”“八仙过海”“九牛二虎”“十全十美”……孩子们拿着卡片找一找说一说,别有一番趣味。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相关的游戏规则,自由轻松地体会着玩游戏学成语的快乐。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3

高考是我国每年一次的人才选拔活动,考查学生对社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考查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就阶段性来看,国家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也重视思想觉悟的考查,以便进入高校作为社会精英培养,担负着社会进步的重任;思想政治课一直作为高考重要考查科目之一,所以从考试的目的看,通过高考,对学生的学习和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引导性意义。高考命题总是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历史背景要求,从2006~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全国卷来看,经济常识的考查,主要围绕着国家宏观对社会经济调节、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等命题为主调。

如,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修正及实施“十一五”社会发展规划,2007年绿色经济,2008年特定的环境同我国的农业发展,2010年金融风暴等;政治常识的考查,政府建设及职能转变、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发展、民生问题及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关系等内容都成了主要的考查对象,如带有转折意义的党的十六大第六次会议与十七大、每年的两会、着重围绕党的领导理论设计命题。哲学常识也有反映当下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需要,重点考查了价值观、人生观和实践论知识。根据高考的命题特点,高三政治学科所需要融入的内容和方向就显得很清晰了。

为了有效地把时事政治和高中政治学科联结起来,我们需要进行收集、合理选择、处理加工,结合教材把复杂的、具体的、生动的事实材料,划分是与非、轻与重、主与次,引进课堂,融入复习教材。

二、培养学生解读时事政治的能力,变被动复习为主动进攻

守株待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高中是学生抽象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在高一和高二这个短暂的时间里,许多理论学习是分散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囫囵吞枣。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综合地运用理论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难度非常大。高考要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抽象思维对复杂的社会做相对深刻的本质的揭示认识,在学生已经完成各个理论的学习基础上,高三复习课堂理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

三、科学地培养学生解读时事政治的能力,真正实现将时事政治融入复习课堂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认为复习就是知识的重复,课堂上继续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接收到的是一些空洞的理论,复习必然适得其反。理论的认识规律要求必然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针对高三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对现实有效的、更深的认识能力,在把时事政治融入复习课堂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立足于课本基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确定范围及认识深度目标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特点;二是,共同关注时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探讨的双边互动促进;三是,重在训练能力,不局限于猜测,毕竟守株待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抽象理论要与时政联系,要举一反三方能形成能力;四是,能力的培养过程要渐进;五是,重视思想教育的艺术,客观依据重于说教;六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养成信息需求的习惯,会判断、收集信息;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学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最后,指导学生学会分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学生在交换学习认知当中,印证认识的正确性及扩大认知面。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三位一体”教学法 职业技术教育 “学、考、用统一”

传统教学有三大块:学习、考试、实用。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一问题的始作俑者则是考非所用,以致现在社会上不时地有人对考试进行口诛笔伐,近的痛斥高考,远的诅咒科举。其实,用考试取代推荐毕竟是历史的进步,考试不仅不可废除,反而要加强,只是要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罢了[1]。

改变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根本的就是改变“考非所用”的局面。我们要求“考所用”,要求用的内容就是考的内容,用的形式就是考的形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位一体”教学法的第一个方面――“考与用一体”。

考试的作用,在学校看来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来指导学生学习;而社会要求的却是评定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来指导或安排学生就业。很明显,社会的考试是考所用,学校的考试也应该考所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考与用的制约下,学校教学的内容将是用的内容,学校教学的形式将是用的形式。这是我们说的“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又一个方面――“学与用一体”。

有了“学的内容就是用的内容,学的形式就是用的形式”和“用的内容就是考的内容,用的形式就是考的形式”,我们不难得出,学的同时就可以考,考的同时也是在学。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学与考是可以统一的。这就是我们说的“三位一体”教学法的最后一个方面――“学与考一体”。

一、世界最古老的教学方法

“三位一体”教学法与教育的原始模式紧密相连。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可以划归为“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即由长辈、高人向弟子传授学业,这些弟子又作为长辈、高人转授再传弟子,依次推广。其教学方法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教师本身是某一行业的专家、大师,教学过程中不离实践;其二,学生长期跟随老师,甚至连生活都在一起;其三,在实践中教学。

史书记载,孔子30岁时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开始宣传其“仁”和“礼”的思想,为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世界而努力,并开始收徒授业。55岁时,还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其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一生勤奋学习,身通六艺,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在教学中,总结出许多教育经验,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一生共有弟子三千,杰出的有七十二人,著名的如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

我们可以从教学法方面对孔子的教学作一点分析:

其一,孔子毫无疑问是一位了不起的专家、大师。他不仅是“六艺”方面的专家,而且是做人的楷模,更是学习、求知方面的楷模。他的教学过程也从未脱离他的“宣传其‘仁’和‘礼’的思想,为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世界努力”的应用实践。

其二,历史虽然没有记载孔子跟一般的学生在一起有多长时间,但是提到过,孔子周游列国时是带着大群学生的。

其三,孔子几乎完全是在实践中完成全部的教学工作。比如,教学生学习的本事,孔子以自己丰富的学习经历作为楷模,并向学生传授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学而不厌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经验。而且这些都是面对实践中的问题、实例恰到好处地点出来的。六艺、做人知识、能力的传授大致也是如此。

这种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其实都是学、考、用三者统一的。《论语》中有一则“侍坐”最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故事一方面是一般的生活中的闲聊,是运用知识及交谈能力的实践活动(用),另一方面是师生在交流知识、经验(教学),在交流过程中孔子对四位学生的人生志向作出了评价,因此,又有考核的性质。整本论语纪录的教学模式都具有这种学、考、用统一的特点。

正是由于学、考、用统一,古老的教学法有极好的实用性,因之在历史上从未消失过,在一些基层的技能教学领域其使用尤其普遍,即使在学校教育日益普遍的今天仍在基层大量存在。

然而,当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越来越多,当教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当学校出现并越来越多之后,这种原始的教学法就渐渐失去了其在教学上的统治地位,最终被各种制度、大纲、教材、计划、“教学方法”取代,以致成了“学校围墙外的流浪汉”。

二、传统学院式教育模式的短长

原始的教学法虽然有其实在的、成功的一面,但有其固有的缺点――原始性,由于原始而导致许多时候效率不高。比方说师傅带徒弟,对师傅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一个师傅能带的徒弟通常很有限;另外,即使带出过好徒弟的师傅,也会有误人子弟的时候。怎样才能带出更多的高徒?怎样才能保证最好的教学水准,不误人子弟?

现代社会一方面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师傅一边带徒弟一边工作,生产效率能高吗?或者反过来,师傅一边教学一边生产,教学效率能高吗?

当教育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找到最有效率的教育模式必然很重要,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必然很重要。事实上,一直以来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就不断出现,并且产生了基于各种答案的各种专业的教育模式,这些专业的教育模式最终占领了以各类学校形式出现的教育阵地。

一种教学模式的产生过程通常是:分析研究各位“师傅”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教学探索活动,明了过去教学的成功所在,其不足所在,按照“学其成功,去掉其不足”的基本原则,构建新的更好的教学模式。

由此可见,古老的教学方式被传统的学院式的教学方式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教学法的缺点决定的。

只是在这过程中人类还是犯了错误,开始不明显,后来则越来越明显,危害也越来越大。

善于学习,善于吸取经验,本是人类超越所有动物的一大长处。但是,人类在善于学习的同时也有一个要命的弱点:当他向别人、先人学习某种成功的方式时,尤其是掌握了这种方式之后,他往往渐渐忘掉了他学习的根本目的,以致他或他的后代就顽固地坚持这种方式,甚至发展到宗教般的虔诚,尽管这种方式以后从未使他或他的后人获得成功。

如守株待兔。宋人因株得兔是一个经验,后来守株待兔的目的是要得到兔,“守株”是方式、手段,他坚守着这种方式期望达到目的,最后没有达到目的,落得“身为宋国笑”。不过此人守株时还有得兔的目的在,被国人笑话之后因此可能立即结束“守株”的行为。有些例子中的主人是在“守株”时连目的都忘记了,而且还是整群人。

我国民间一直有放鞭炮的传统习俗。据考证,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看来放炮的最初的目的是驱鬼避邪、吓跑猛兽,后来人放鞭炮则只是坚守一种形式,已经没有当初的目的了。

坚持放鞭炮作为一种民俗形式只是花费点人民币罢了,类似的行为作为一种要达到实用的手段可能就有害身心,甚至危害不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旧中国流行上千年的妇女裹足。裹足最初当然是为了美,后来则只是盲目地坚持并发展这种形式。因为后来尽管有些士大夫仍有“小足”癖好,但缠足决非是普通百姓或六、七岁小女孩为了美容而刻意要受的罪,她们只是盲目地遵从旧俗。

教学上也是如此。在原始的教学方式被传统学院式教学方式取代的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探索、采用某种专业的教育模式,其初衷都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不是为了模式而模式。各种学院式的教学模式其最初也确实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成为流行而古老的教育方式在学院里没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教学目标的变化,这些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需要了。我们仍旧到处使用,一直在使用那些模式,就非明智之举了。

传统的学院式的教学方式与古老的教学方式相比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脱离实践。以教室、实验室代替工厂、农场,有的甚至连稍微像样点的实验室都没有。

其二,学理论、考理论。学生拿着一摞摞的教科书,教师教着一本又一本的教科书。

其三,按照学校官方、教师、教材的方便上课,而不是按照实践的需要、人才成长的需要上课。学生还没有进校,教材、教学计划都已到位,而且还有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以致以后的教学中很难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专业的个别需要,教师、学生统统是一部大机器上的零件或材料,到时间就摘下来,至于是否合格反正也有一整套的“考核措施”。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一定的学习内容,上述教学法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在人类的早期理论无疑特别重要,原始民族之所以极重视民族中的掌握理论的“智者”,是因为那时能够有机会学习理论的人非常少,那时的教育是针对少数人的学理论的教学任务,广泛地流行于基层的古老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应付。后来社会发展了,很多有权有钱的人开始让自己的子弟学习“理论”,“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遇到了困难,这就开始了今天的学校教育的前身――达官贵人的子弟学校。由于他们的目的是学“圣人之言”(理论),当然有教室就够了(而且比工厂、农场安稳);由于他们要学的是他们的家长要求他们掌握的理论,当然有教科书(经典)就够了。考试自然也就是考教科书中的理论。所以传统学校是学习理论的学校,是重视理论的学校,它的目的是培养“智者”、“学者”、“官员”,所以它开始并发展了今天盛行的培养“智者”、“学者”、“官员”的考试方式、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即便在今天,对于一定的学习内容,也还是大体适用的。一般来说,对于理论的学习,对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教室还是最有效率的地方,好的教科书还是最有效率的教授工具,书面理论考试还是十分得宜的方式。但是,对于大多数应用人才的培养,对于一般技术、技能的学习,沿用上述教学方式必然导致“考与用脱离,学与用脱离”,导致教育违背其本质。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正确的做法是:如果适合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们可以接收过来,并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否则,应敢于舍弃(当然有用的部分还是要借鉴)。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传统的学院式的教学方式基本上不适用,全面的、系统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三位一体”教学法与职业技术教育

抛开古老教学法的原始的、粗糙的一面,单就其学、考、用三位统一的特点来说,古老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所处的时代呼唤教育恢复它原本具有的“学、考、用统一”的精神,原因如下:

其一,职业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过去长期看重理论的时代,一般的社会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并不太高,各种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的围墙外以简单的、原始的方式完成的。今天,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会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承担起教学任务。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方兴未艾的事实就是证明。而职业教育特别凸现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弊端,它强烈要求学、考、用统一。

其二,即便是传授理论的教育,我们时代的教育目标也大大有别于过去。学理论,培养学者仍是我们社会很重要的任务;但是,面对今天浩如烟海并爆炸般增长的知识,我们现在的理论学习更着重于理解、运用、创新,而过去则更着重于记忆。如果将研究等理论工作也作为职业考虑,则可以说,即便是理论教学,我们也要强调学、考、用统一的教育本质。

放眼当今的世界职业教育,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五彩纷呈。加以分析,我们发现它们中的多数正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向“学、考、用统一”的方向迈进。下面举例说其要: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是当今最能体现“学、考、用统一”的教育精神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职业学校要求学生多数时间在企业实践,企业派熟练的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培训结束后的考试完全是在岗操作的形式。[2]这一模式使德国职业教育显示了很强的优势,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上,德国选手曾取得过全部24个工种的第一名,并获得团体冠军。

其次,奥地利职业学校独具特色的模拟公司最好地体现了古老教学方法与现代社会实际的良好结合。企业生产要提高效率,教学也要提高效率,按“三位一体”的方式让教师边教学边生产在现代社会通常是不可能的,但奥地利人找到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奥地利的职业学校设有独具特色的模拟公司,维也纳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管理全国各职业学校模拟公司的总部。模拟公司除了“盈利目标”之外,完全等同于真实公司的操作,使“学、考、用”在多数时候得到了统一。[3]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摸索出的许多成功的做法也体现了“学、考、用统一”。我们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推行学生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是为了促进实践(用)与教学的统一,一般职业学校为此还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并大量从企业聘请“师傅”。在教学上普遍采用的案例法、模拟法等,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接近实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肯定和明确了许多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包括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双师素质等。[4]

但是,总的来看,我们在“考与用一体”方面做得相对较少,尽管有些教师在考试改革中开始重视学生平时操作的成绩,或者以能顶岗操作作为最终及格标准,但是职业教育的考试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学院考试模式。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在其他两个方面做的许多努力收效并不很大,职业教育的效率离现实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也许,“三位一体”教学法的最终全面实施将能为我们彻底改变这个局面。

参考文献:

[1]占卫国,王一冰.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还是考试的改革[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2]王艳玲,吴雪萍.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

[3]史文生.奥地利职业教育的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4).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5

为了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理念多数是注入式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来扮演主要角色,学生没有发挥能力的余地,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这样的教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样教师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语文课程的改革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当代,把握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现时的教育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适度地超越现实。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把过去的教育活动转化为重视学生的学习上来,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提高。

2.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种教学活动必须符合教育规律,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师是组织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新知识的“主体”。以前教师上课常常是“满堂灌”。只重在教师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只重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相违背。所以,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创新。要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借助想象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思维训练,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把“讲”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善于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课堂的气氛就更加宽松、活跃。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文时,老师问学生:

“看到那个人每天在树桩边待兔,你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说:“劝说他,教育他。”老师又问:“你想怎么教育他呢?”接着,老师就请一名学生扮演那个“待兔的人”,并请愿意劝说这位“待兔人”的学生上来教育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教育者”教育“待兔人”的互动场面。由此,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创新能力也就提高了。

3.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和维持力,好奇心是创造的推动力和激发力。只有对事物产生好奇,才能感到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能使人全神贯注,认真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学习气氛中,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显得非常重要,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就会主动求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提高。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5-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还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深挖教材、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国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论语》时,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链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2.营造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拥抱”国学

好玩、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通过故事、小品、朗诵、游戏、舞蹈等方式把国学经典呈现出来的话,别有一番风味。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颗夜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在课堂中开展以这些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再通过"诗歌朗诵会"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

3.多措并举、步步推进,让学生“亲近”国学

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对国学的兴趣,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每天中午,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都会准时播放经典国学的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琅琅上口的韵律配上优美的旋律,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学习国学的氛围,让他们时刻能感受到经典国学的魅力。我们还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渗透了国学教育的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用来作为宣传阵地;每天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的时间,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我校还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国学的经典记忆。语文教学需要国学的熏陶,让国学进入课堂,让经典文化滋润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更具魅力的教学吗?

4.搭建平台、躬行实践,让学生“享受”国学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在具有浓厚国学气息的校园中,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孩子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可贵的。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文明礼仪伴我行"、"国学驻心中"、"'美丽'耀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比、学、赶、帮,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卫生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待人的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行为举止。如在国学《弟子规》的学习中,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践行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行转化。可以布置相应的国学课外任务,如回家帮父母干干家务活、帮爷爷奶奶洗洗脚、给老人让让座、替小朋友带带路等,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学精髓,使它牢牢吸引孩子对国学诵读的欲望。

诵读国学经典,鞒兄谢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经典一路随行,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燕.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