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范例6篇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范文1

邻居,毕竟在我心中,邻居,那么多的邻居,在我认识以来,确实每到过年的时候总会多了一声争吵声!

左邻,早上听到其妈妈在骂比我大一岁的男孩子,在我心中,他们家一直都很和睦,几乎不曾听到他们的叫骂声,而且,每次说话的声音都会很小,从而在我眼中,他们是很和睦的!然而,就在这新年之时,他们却吵了。他妈妈的意思是过年了,长了一岁,应该是长大了,然而,现在却害怕越长大越不懂事嘞!我想是吧!?过年了,明明还是老样子,没有不乖了,没有乖了,但是,在我们家人的眼里,他们却认为我们必须长大!其实,在我的眼中,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年龄并无法让我们成长的好吧?让我们成长,让我们长大,让我们懂事的往往是经历,好吗?然而,他们难念的经却是一直以为过了年,就该更懂事了!

右舍,他们比想象中的要激烈!平时他们就不是一个很和睦的家庭,说话声一般很大,吵起架来,声音如雷霆般大!从而,我家那隔声本来就不好的玻璃,这个时候根本不起作用!更何况,我们把墙打掉,就是面对面地听他们吵架了!我只是听到一阵阵的吵架声,打墙的声音,甚至是摔东西的声音!我听着是胆战心惊,或许是我新闻,奇葩新闻看太多了吧,还害怕会闹出人命。妹妹却看不出一点的害怕,她仍旧看着她的电视剧,她告诉我,他们在吵钱的事情!噢!钱,呵!然而,在我眼中,真正有钱的人根本不会为了钱而伤了和气吧?或许那只是我的认为,毕竟,我还不是有钱人!钱,明明比和气次要!听着他们在吵架的时候,我一直在心里默念着,不要吵了,不要吵了,都多大岁数的人了,还伤和气。这一发雷霆,得少了多少寿命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让我们富裕的往往不是一时的金钱,而是长远的头脑!唯有和气,才能富裕?正所谓,家和万事兴!然而,他们难念的经是为钱伤了和气!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范文2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常规的思维定式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些学者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方法论极端,生产力是自变量,生产关系、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是后面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因变量、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是这样的典型套路,经济利益驱使政治行为,从而决定最终的政策结果、然而,一旦要把逻辑顺序完全颠倒过来,那就是倒挂金钩――观念决定制度或行为,再由此决定相关的政策结果、这非常规的思路,力图用意识形态来解释政策变迁,解释逻辑自然有难度,需要研究者发挥里瓦尔多那样的想象力和爆发力。

意识形态是理念(idea)层面的变量,而理念只有通过人(actor)才能对政策发挥作用显然,理念影响政策最方便的作用途径便是影响作为政治决策层的政治家,在非民主体制的威权主义国家,这个解释途径最好不过了:如果社会遭到国家(state)的压制,缺乏表达意见的能力,那么政策的决定权更多地在国家这一方,那么,国家政治决策层的理念无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政治家的理念就成为此类解释的关键所在。

倒挂金钩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在追求创新的学术界,这样想做里瓦尔多的人还的确不少。例如高柏所写《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一书,在解释变量上便想要用意识形态来解释政策变迁。

在理论上,高博士凭借的是经济社会学的制度主义学派,该学派强调制度、国家等变量,拒绝经济学与理性选择理论采用的理性人假设。然而,熟悉西方文献的高博士知道这种理论方法的优势、劣势,所以也并不企图在方法论上有大的创新,他也深知意识形态在界定上的难度,所以从一开始就小心翼翼地界定日本从二战以来逐渐发展出的经济意识形态――发展主义。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经济思想与意识形态,发展主义强调“民族―国家”作为分析单位,而不是个体主义,具有强烈的生产导向,强调战略干预的经济观、防止过度竞争原则、反利润原则。

那么,思想观念如何通过政治力量对政策发挥影响呢?高博士把重点落在了关键经济学家与主要政治家的牢固联系之上,同时他也提及外部威胁感知之下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所起到的辅助作用。

其中,以泽广巳、中山伊知郎、东精一为首的实践派经济学家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他们的经济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范式,包括1930年代初期到1949年的管制经济、1950年底占统治地位的促进出口、以及1960年代的高增长与自由化政策,高书详细分析了日本的发展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在这些不同时期对其政策范式的具体影响。高书对于从理念到政策的因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细致地展现了日本这段时期政策演变中话语传播的详尽过程。有了针对话语传播的剖析,从经济学家的思想到政治家的理念、再到政策结果的逻辑才得以建立起来。

虽然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倒挂金钩的难度仍然存在:尽管高书对意识形态的解读较为详细,但他却难以区分理念与制度孰先孰后的次序问题;一旦他要用意识形态去解释经济政策变化,就会跟政商关系等制度因素沾在一起,难以分离,加之又缺乏比较案例,高书只能停留在单方面把故事讲清楚的地步,却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比较论证。

其实,在比较政治经济学(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领域,有许多以理念为基础的成熟研究。与本文讨论密切相关的,可以参考彼得・霍尔针对凯恩斯主义的研究。其系列研究强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七八十年代经济政策改变的基础是从凯恩斯主义理念到货币主义理念的转变。与之前两位作者不同,霍尔明确地提出理念的影响力是通过制度来实现的,在研究中也更多地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隔离理念变量之于政策变迁的独立影响。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范文3

南京大屠杀,一件令中国人民心寒的事;南京大屠杀,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南京大屠杀,一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南京大屠杀,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整理的悼念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致辞发言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悼念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致辞发言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这是人类文明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

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此理学院举办教师、学生党员12.13纪念日交流会以及学生公祭日观影活动,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表达深深的哀思。

12月13日公祭日,党员交流会在理学院行政楼120会议室举行,教师、学生党员参加了本次交流会,会议主要就南京大屠杀事件进行回顾,希望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并尊重历史。就南京大屠杀事件教师、学生党员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并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一分钟。交流会结束后,每位老师、学生都感想颇多,对我们那段惨痛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为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让同学们铭记历史。于12月13日晚,学院组织同学在理学院行政楼一楼报告厅观看影片《南京!南京!》,活动先是以学生代表的演讲开始,演讲中提到了南京的今非对比,当年惨烈阴霾,而如今和平温暖。随后同学们一起观看影片,回到1937年冬天的南京去感知1937年的他们。影片以细腻的演绎手法为我们重现了1937年的南京,以及敌人对我们的土地上不可磨灭的罪行。不少同学观影后潸然泪下,不仅对敌人的行为愤慨,还为我们遇难者的同胞的同情。随着影片的片尾声响起,我们的观影活动也落下了帷幕。

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容忘却的史实。亲历和目睹“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尚健在的已经不可多得了,能做见证的人亦即将与时俱逝。南京大屠杀过去已经77年了,30多万中国同胞的性命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灰飞烟灭了,但历史永远的记下了这悲惨的一页,它像一座警钟,时刻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更不能忘记日本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南京大屠杀,一件令中国人民心寒的事;南京大屠杀,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南京大屠杀,一个骇人听闻的名字;南京大屠杀,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无论是什么记忆,什么事件,都会过去。但是,过去不等与被抹杀,特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国人民的灾难,更不能随着记忆流失。

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自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悼念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致辞发言稿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是的,我们倡导和平、友爱。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较量,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都非常激烈。让我们记住,30万同胞惨遭日军杀害;让我们记住,八年抗战,有3500万军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勿忘历史,勿忘耻辱,勿忘那个年代我们受辱的局面,珍惜革命先烈用血拼出来的天下,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惨痛的历史面前,我们不仅要铭记真实的历史,更要吸取经验教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永远处于被动受辱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强大我们自身,只有中国强大了起来,立于世界强国之席,让外国侵略者不寒而栗,那我们才真正是不战而胜。

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不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悼念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致辞发言稿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国之强盛,家之富足,社会之安宁,未必要源于山之高,河之大,疆域之辽阔。天时地利总有沧海桑田的变迁,总有白云苍狗的转换,而唯有一颗坚强的心,维系着历史的巨轮向着下一个历史的码头前进。谁站在船头,向着历史的深处回望初心与始终,面对伤痕时的内心有多沉重,未来就有多光明,前程就有多远大,历史的丰碑就有多厚重。

所以,在国家公祭日之际,我们不必亲身经历,却应感同身受。凡有良知者,必要以柔软的内心,包裹着沧桑的历史,对历史喊话,对未来祈福。

我们在历史深处挖掘沉痛过往,帝国主义的铁蹄似乎还在踢踩践踏,侵略者的刀似乎还在铮铮作响,我们唯有抚摸伤痛,让它结痂,化作坚韧铠甲;收捡断壁残垣,重铸民族信仰,像锈迹斑斑沉睡于地下几千年之久的青铜戈矛,越磨砺,越光芒。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公祭日回顾历史、反思历史,不是要挑起敌对情绪,而是要我们都竖起警觉的耳朵,听,今天的世界

在平衡中并不太平,人心之变化,地区之复杂,有时候远超我们的想象。你一定不会漠视我们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跌倒而未颓顿的片段;一定不会遗忘我们的民族艰苦摸索中那些创痛而未绝望的细节;更不会错过我们的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高歌猛进的时代大潮。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弄潮儿,是水手,不必徘徊,不必彷徨,不必迷茫,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站在巍巍巨轮之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不忘记忆,离不开历史的载体。设立国家层面的纪念日,是以国家名义对历史的记忆;各种各样的纪念碑、历史遗迹,是站立在大地上的记忆,都是在告诉世界、提醒后人,渴望和平、走向复兴的中国人民,不能、不会更不应淡忘那些曾经沉痛的记忆。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祖国,每一个人都应牢记神圣职责,砥砺前行,这便是对南京遇难同胞的纪念。

悼念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致辞发言稿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祭是对于逝者表达致敬哀悼的仪式。国家公祭就是国家设祭,向逝者郑重表达致敬致哀的庄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标志着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三十多万同胞,从此获得国家给予的规格的公祭,预示着这段锥心痛史将成为中华民族绵久的心灵刻度。

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首先是为了铭记暴日侵华的罪恶历史。日本乃中国近邻,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先承中国文化启蒙,完成封建化;进入近代,脱亚入欧,学习西方,早于中国完成工业化,获得优于中国的综合国力,但是国家却步入军国主义道路。受其_本质的驱使,不仅没有利用先发优势造福人类,反而危害世界,蹂躏亚洲,侵略中国。铁蹄所到,兽性毕露,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南京大屠杀更是惨绝人寰,人神共愤,尽管如此,也不过是其无边罪恶中的一个缩影而已。

民族的历史必须被民族记忆。南京大屠杀更不应该随着历史时空的变迁而淡出历史。往事已矣,必须铭记,铭记历史才能以史为鉴,前事不忘乃为后事之师。忘却历史,意味背叛,轻淡罪恶,易蹈覆辙,企图掩盖历史罪恶,决不是对历史价值的无知,而是巨奸大恶心怀叵测文章国家公祭日有感--铭记痛史,复兴中华。南京大屠杀的制造国,现在处心积虑地淡化乃至否定这桩人类历史中的滔天大罪,其别有用心恰恰警示我们一定要勿忘痛史。

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也是为了更好地认清中日关系的政治现实。历史与现实本来就有天然联系。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国政府和人民秉承我中华民族特有的厚德仁爱精神,着眼中日长远友好大局,体恤日本人民,厚待日本战俘,主动放弃国家赔偿,减轻日本战后负担,助益日本战后恢复与发展。只因冷战之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责并未得到彻底清算,终致孽种暗藏,祸根深植,以滴水穿石之韧功,由点及面,由微至著,由暗到明。

反映在日本现实国家政治活动中,多有政府要员,罔顾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公开拜神祭鬼,为战争罪犯招魂;修改教材,美化侵略历史,直至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试图掩恶匿罪以欺世,重温军国残梦,伺机东山再起;近年来,日本右翼政权竟借“购岛”之名,搅乱东海,播云布雨,兴风作浪,试图修改和平宪法,突破战后体制,美其名曰“做正常国家”,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南京大屠杀罪孽深重,事实清楚,史册铭刻,国际公认,岂容随意作践,任意否定!现在,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提高公祭规格,使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缅怀罹难同胞,铭记惨痛历史,弘扬正义,坚守底线,捍卫和平,警示当下,启迪未来,彰显国家意志,展现民族决心,其意义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更是激励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想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辉煌,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道德厚重,怀仁行义,远者慕名而近者信服;疆域辽阔,物产饶丰,国家富强而人民殷实;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国治邦安而自立世界民族之林。惜近代伊始,国势衰败,列强屡犯,横遭暴掠,直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寇悍然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空前危急。面对锦绣河山支离破碎,生灵涂炭哀鸿遍地,硝烟密布日月无辉,民族之耻刻骨铭心,国家之恨如箭穿胸,中华民族不甘沉沦,以空前的民族牺牲决死抵抗,精英先进前赴后继,慷慨悲壮义薄云天,壮烈志士实难尽书,艰苦卓绝世所罕见,终于获得民族独立,国家新生。

及至今日,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即将成真,国家现代化仅欠临门一脚;当此之时,国家公祭,缅怀遇难同胞,我们要深刻汲取忘战必危,落后挨打、国破家亡的历史教训,将国家之耻民族之恨化为强国动力,以临渊履薄之心,怀卧薪尝胆之志,万众团结,众志成城,脚踏实地,竭力奋斗,既以复兴中华民族为职志,更以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成果惠及世界,贡献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悼念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致辞发言稿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年的12月13日是全国第个_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本周,我校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师生铭记历史,正视民族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校利用周一升旗仪式时向全校师生宣讲了公祭日的由来,介绍相关活动安排。各班自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追忆历史岁月,感悟今日幸福生活。在学校组织的相关主题征文活动中,参赛同学阐述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战争的探寻及反思表达着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发努力的思想。

学校表示: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学校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强化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学校还将在12月13日通过校园之声广播向全校师生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部分内容,引导大家知史明理,爱家爱国。

为让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历史,弘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12月10日,在学校德育处的统一安排下,各年级各班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动。

班会课上,各班班主任老师从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意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军民奋力抗击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以及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对国内外的深远意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说。副校长张尤胜参加七1班班会时重点给同学们讲了甲午战争、九一八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卢沟桥变、南京大屠杀等大规模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我国进行惨无人道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让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和中国物质、文化等财产受到严重损失。通过此次班会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认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滔天罪行,了解中国军民奋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和革命烈士可歌可泣英勇战斗迹,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愤恨,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自觉性,也让广大同学感悟到:“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富强才不会被欺负”的道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范文4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有哪些?国家公祭日是指一个国家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的民族灾难所创立的国家祭日,这是为了激励起国人的发奋努力,勿忘国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活动心得总结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1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是的,我们倡导和平、友爱。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较量,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都非常激烈。让我们记住,30万同胞惨遭日军杀害;让我们记住,八年抗战,有3500万军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勿忘历史,勿忘耻辱,勿忘那个年代我们受辱的局面,珍惜革命先烈用血拼出来的天下,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惨痛的历史面前,我们不仅要铭记真实的历史,更要吸取经验教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永远处于被动受辱的地位,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强大我们自身,只有中国强大了起来,立于世界强国之席,让外国侵略者不寒而栗,那我们才真正是不战而胜。

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少年强,则国强,不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2泛泛而论,祭祀作为一种典型的仪式,通常是文明成熟的标志。文明成熟,才有礼典。华夏文明发育较早,具有完备多样的礼典仪轨,而祭祀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即所谓“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并依此创立了专门的祭祀日。传统节日中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与祭祀有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祭祀文化的成熟。祭祀不仅包括宏大的天子祭,也包括士庶祭,都成为国家活动和家族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不过,曾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礼典仪式现在已渐趋消亡,不再是常规性的重要活动,其规范也逐渐瓦解。这其中,有国家形态在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有祭祀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变化的原因,过去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已不复现,对祖先的崇拜也由于家庭结构向原子化演变而削弱。近年来,虽然敬天敬地敬祖先再成时尚,但强调的也多是文化符号的意义,或者成为给地方经济发展搭建的平台,其本来意义已有所消散。相对而言,民间尽管失去了传统祭祀规范的许多内容,但仍然存在基于亲情的祭祀活动,而在国家层面的祭祀活动,尽管仍然零星存在,比如为“9·18”事变悼念、为“5·12”大地震悼念,但没有制度化规定。

那么,今天需不需要设立国家公祭日?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说过去因敬天敬地敬祖先而创造的祭祀文化,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成熟,那么今天是否会忘记历史,也在考验一个民族是否成熟。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而这些对于历史的冲击,一直在发生。

这个事件的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漫长的中国历,不乏对于悲情时刻的记录。以什么样的历史悲剧作现实的镜鉴,有不少选项。为什么确定的是南京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

其一,它象征着中国苦难近代史的重要时刻。中国自近代以来所遭遇的外部压力,给整个民族留下了许多历史疤痕,而八年抗战最为艰苦,军民付出的牺牲,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进程被阻滞得最为严重。

其二,迄今为止,77年过去了,日本作为那场侵略的始作俑者,始终没有作出应有的历史反思。最近两年,还通过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等方式,为修改和平宪法、重启军国主义之路制造声势。

其三,日本近年来的这些行为,不仅让中日关系降至冰点,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对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和安全体系构成了潜在威胁。

还原历史,需要一面真实折射历史的镜子。警惕历史反复,告诫历史的行径,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传递和平声音,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而无论从反法西斯主义还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他都不仅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伤痛,也是留给全世界的伤痛。如同奥斯威辛集中营,其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3“12·13”,国家公祭日!一场在最寒冷的时节进行的最沉痛悼念!以国之名祭奠82年前被侵略者血腥屠杀的平民死难者,是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也是对那段伤痛历史的集体反思。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的三大惨案之一,它给国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苦难记忆。30万遇难同胞,是“国之难者”,正是由于当时国家的贫弱交加,国民才会遭此大劫。这段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也是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014年2月,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将这段灾难记忆固化,对全民族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一次全民族的集体补课,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两年多来,近2000万人次参观者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万人坑”遗址上的累累白骨和一件件诉说伤痛的历史铁证,让参观者感到悲痛与震惊,由此不断强化的警醒意识,是公祭日设立效应的有力体现。

南京大屠杀历史已过去近80年,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每逢12月13日临近,无数国人仍会感到阵阵刺痛,历史的伤疤难以愈合。在悼念逝者、缅怀历史的特殊时刻,国人应从灾难记忆中汲取家国情怀,以更加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与工作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重演。这也是国家公祭的要义之所在。

每念及此,必有深省。第三个国家公祭日之际,让我们一起静听凌厉的警报声、悠扬的和平大钟声,从伤痛历史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4今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参加南京_国家公祭日活动,纪念77年前南京_惨案中30万死难者的亡灵,唤起13亿人民勿忘国耻,珍惜和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整个公祭过程庄严肃穆,引领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回顾,振奋青年一代对未来的憧憬。

公祭过程之后,心不由己地想起身边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太缺乏爱国主义教育了,今天这样的大型活动,他们是不会自觉观看的,甚至说,既是看了对他们触动也不会太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或许你会觉得我是在胡说,但我还是想说说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基本上是生下来就与父母分离,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这些隔代抚养的孩子,大都任性,自私,缺乏家庭观念,无集体意识,一切唯我独尊,根本谈不上爱家爱国。等到入学之后,学生从一年级就被灌输分数观念,学校引导着学生围绕着分数转,什么思想品德、音乐、美术课根本没有教师教;一些学校干脆把思想品德课本扔在后勤处,过一段当做废品卖掉。学生们从来没有唱过国歌,参加过升旗仪式,你看到的五星红旗是校长随便叫个学生拉起来的。不少学生上初中了,还不会左右转,不会唱国歌,更不懂什么历史、国情。

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他们从小就知道社会主义祖国的来历,就能唱国歌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学校应该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当做第一要事抓,培养学生的家庭、集体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处处想祖国,祖国的利益高一切的理念。

2020国家公祭日活动心得5今天,是我国第_个法定的国家公祭日,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83年前的今天,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血流成河,惨绝人寰,震惊世界。昭昭前事,警惕后人。民族的历史必须被民族记忆。南京大屠杀更不应该随着历史时空的变迁而淡出历史。往事已矣,必须铭记,铭记历史才能以史为鉴,前事不忘乃为后事之师。当今中国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灭种的危机。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崛起,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国家公祭日设立的5年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矢志不渝,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范文5

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文化不断地冲击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甚至价值观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汉族地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使用汉语,学习汉文化,与汉族同伴交流,受到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了解藏、汉两族青少年的传统价值观现状,对加强学校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向成都市四所中学、两所大学共发放问卷8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765份,有效率95.63%。汉族390人,藏族375人。男生295人(汉134人,藏161人),女生470人(汉256人,藏214人)。

2.研究工具

采用杨国枢等编写的传统价值观量表,共40个题目,包括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和克难刻苦五个维度。采用里克特5级计分法。本研究量表的α 系数为0.90,各维度α 系数在0.65~0.80之间。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描述统计比较

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总体得分均在4.00分左右,说明两族青少年都有较高水平的传统价值观继承性。各维度得分均值差在0.04~0.11之间,除团结和谐外,其余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两族青少年对传统价值观各维度的重视程度不一致。

性别方面,男性得分均值差在0.05~ 0.21间,汉族的总分、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团结和谐得分高于藏族,而面子关系、克难刻苦得分低于藏族。藏、汉族男生的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方面存在民族差异。女性得分均值差在0.04~0.29间,汉族的总分、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克难刻苦得分低于藏族,而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得分高于藏族。两族女生的总体、面子关系、团结和谐、克难刻苦方面存在民族差异。

2.结构比较

(1)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总体结构比较。通过多重比较检验传统价值观的结构,汉族:家族主义>谦让守 分>团结和谐>克难刻苦>面子关系;藏族:家族主义>克难刻苦>团结和谐>谦让守分>面子关系。

(2)不同性别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结构比较。比较男性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结构,汉族: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团结和谐>克难刻苦>面子关系;藏族:家族主义>克难刻苦>团结和谐>谦让守分 >面子关系。

比较女性青少年传统价值观结构,汉族:家族主义>谦让守分>团结和谐>克难刻苦>面子关系;藏族:家族主义>团结和谐>谦让守分>克难刻苦>面子关系。

三、讨论

1.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描述统计的比较

从整体来看,藏、汉青少年传统价值观差异不显著,说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两族青少年在继承传统价值观时没有明显的差别,都从先辈身上传承了较高水平的传统价值观念。两族青少年在家族主义、谦让守分、面子关系及克难刻苦上存在明显差异,汉族青少年更重视家族主义和谦让守分观念,藏族青少年则偏重面子关系和克难刻苦观念,这可能与汉族崇尚儒家思想、藏族受宗教文化影有关。

儒家思想倡导集体主义,遵循以国家、社会、集体为重的价值准则,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家族,个体都归属某一家庭,其责任、安全、信念等由家庭决定,每个成员均以家族利益为重,并且对家庭有着情感依赖。这种家族主义的观念,使得汉族青少年养成从小以家族生活为核心的习惯,根植于家族传承精神之中,身负家族的荣辱与责任。另外,儒家思想强调人心之中本有向善的可能和倾向,人们在维护本心的过程中抑恶扬善,形成了中国文化重个体修养、重德治的价值观念。在“义”与“利”之间主张以“义”优先的价值取向,即见利思义、以义制利、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等。因此,汉族青少年的家族主义、谦让守分观念比藏族青少年更为强烈。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范文6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文化变革;保守观念;创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54-0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机理研究》(08BJL043)阶段性成果。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经验表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或工业化,都离不开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或人的现代化。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工业化道路,都充分证明了文化的革命以及观念的现代化是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英格尔曾经尖锐地指出:“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个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1]。从历史上看,西方世界正是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大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才有了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缓慢变迁,才有了“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的突破性大发展。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大国家,由于其传统文化精神的保守性,已经对其实现工业化构成了一道观念上的巨大的障碍[2]。如果不从根本上突破这道障碍,便难以形成人们的现代意识,便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素质,也就难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因此,对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观念和精神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摆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项不可回避的任务和历史使命。

一、我国西部区域经济贫困的根源:西部人的观念落后

西部既是地域概念,又是文化概念。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讲究,而且越不发达的地方,其讲究什么与如何讲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因为特定的生括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特定的生态资源的特定的利用。

我国西部广大的内陆地区,处于山区半山区,沿山脉分布,就像一道自然屏障,隔开与外界的交流,几千年与外界隔绝,致使长期处于一种封闭半封闭状态。自古以来一直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传统农业文明顺从自然、安于现状,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且从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们的保守观念。其社会经济关系范围较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邻里、村落等血缘与地缘关系较近的狭小社区范围内,受外界影响小,信息传播慢,思想碰撞不激烈,人们不了解山外的精彩世界。不仅与外界交流少,由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差,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基本上在100以下),区内民众的互相交流也很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于满足温饱。“山里人”纯朴、憨厚、老实,虽说总体上是褒义的,但却形成了“安份守己”的习惯。从历史延续至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断滋生着随遇而安的观念和行为,长期的贫困使人们心理受挫,更强化了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从而缺乏接受新生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缺乏创业干劲与进取精神。对于发展区域经济往往从消极方面考虑得多,从积极方面考虑得少,一味地等机会、靠帮助、要政策,对缩小差距常表现出束手无策,怨天尤人。

西部文化具有贫困文化的一般特点.西部文化无疑是中国现代社会中处于西部相对贫困环境下的人们所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它直接根源于西部相对落后的经济,是西部广大区域内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普遍反映。西部文化是几千年小农意识的反映,是西部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条件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西部民众普遍的生活习性是:安于现状,[界狭小,依赖性强,缺乏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即便是一部分脱贫致富的人,虽然经济条件好了,但其文化价值观并不“富裕”,生活方式亦未上“档次”,贫困文化的特征异常明显。

西部文化是一种惰性文化[3]。惰性文化主要是一种安贫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它是贫困文化在人们心灵中的反映和行为中的显现。不少学者把西部惰性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1)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2)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幸福观;(3)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的工作观;(4)懒散怠惰、等靠依赖的度日观;(5)喝酒、迷“神”事鬼的娱乐观。惰性文化在西部主要是作为普通民众的消极落后的价值观表现出来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求同自足成为人们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及行为选择。如果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提升而任其自然发展,必然会把人们引向愚昧、麻木、落后和保守,直接地压抑西部民众吸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西部文化是一种孤岛文化。孤岛文化说透了也是一种保守封闭的文化心态。一方面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老子天下第一”的自大心理和恋家恋土“不远游”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歧视、恐惧外部世界,拒绝或难以接受外界事物的盲目排外情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小私有观念、不守信誉、难以合作等等,几乎成了西部文化氛围(“软环境”)的代名词。

西部文化是一种非理性文化。在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把“理性人”设定为经济人,经济人行事的根本原则是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也就是说,作为理性经济人,应把“投入―― 产出”、“成本――收益”的运作和分析看作是自己的生存之道。但从西部的现状看,商品经济关系与东部相比很不发达,人们思想观念中与理性经济人相悖的成份很多,这样的文化成份在表现形态和样式上具有多样性,统称之为非理性主义。

迄今为止,西部轻商、歧商的观念并未完全消失。一些大中小城市里,下海经商、设点摆摊的多是一些文化层次较低或者受到社会歧视甚至惩罚过的人,许多所谓的“正经人”,即使是下岗失业蹲在家里,也难得去冒险一下。而另一方面,人们的欲望本能又在片面的市场经济理念的诱发下极度膨胀―― 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感情用事、追求排场、讲究阔气、缺乏服务意识和科学精神等等,都更加剧了西部社会文化的非理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也想脱贫致富,实现工业化,但似乎有一张无形的网,它网住了人们奋发进取的手脚。西部的经济进程中,似乎存在着一个“贫穷的超稳定结构”[4],而这种超稳定结构又与“思想观念保守的超稳定结构”是紧紧连结在一起的。那么,西部是谁在保守,谁在制造保守呢?客观地说,西部地区也不乏思想解放,开拓进取之士,但从整体上看,却是趋向于保守和守旧的,这不是个别人、个别单位、个别阶层、个别群体的现象,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因而它成了一种“群体性文化氛围”。正因为它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氛围”,使得大家都“集体无意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种群体文化氛围中,守旧观念、守成观念、守土观念、平均主义观念、害怕风险观念、宗法观念、不服气心态、看不惯心理、等靠要思想、懒惰习惯,以及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封闭的文化意识圈,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一方面缺乏强烈的致富冲动;另一方面,对别人的致富又看不惯、不满、[红。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在市场竞争中,偏安求稳,缺乏商业冒险精神。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不成正常的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而肚皮斗争、舌头官司、互相干扰扯皮、人际摩擦等现象则不休不止。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准确地说,在这种人文社会环境中,一些思想比较开拓,富有创造性的人,往往鹤立鸡群,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乎,大家都不敢冒尖,都不创新,都不超前,固守中庸,明哲保身,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于是,从总体上行为总是“慢三拍”,改革开放的步子总是走不到人前去。而不甘自暴自弃、随波逐流者,不得不寻找机会,“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即由此产生。看来,思想观念的守旧、保守,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既可称之为“观念约束力”,也可称之为“观念瓶颈”。

随着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西部农耕文化所固有的弱点便暴露无遗了。东部文化因其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而呈现出文化上的开放性、变动性、灵活性、进取性、现代性;而西部文化则因其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保守性。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反映的是两种不同质态的文化的差异,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的差异[5]。由于两种文化的基础不同、性质不同,因而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不同,作用的方向也不同,从而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发生促进或阻碍作用,这便是东西部差距拉大的文化原因。由于在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系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因此,从经济、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视角来看,东西部经济实力的差距,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观念上的差距。西部缺乏发达地区历史上始终存在着的市场经济发育的内在冲动,改革开放后,在探索市场经济发扬过程中,还存在怕市场、怕犯“错误”的思想,并常常出现“晚启动,早刹车”现象。直至今日,还有一些农民陷在“农民怎么可以不种粮”的困惑中。因此,思想观念转变的快慢,实际上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部大开发以来,为了提高西部的人口素质,我国教育部门已投资上千亿元发展西部基础教育,力度不可谓不大,其中西安、成都等地区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超过东部的许多地区,但西部的经济并没有因为人才的增多而发展起来。作为提高西部民众的整体素质而言,教育无疑是着[于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目前至为重要的,是怎样促使西部落后地区民众的观念变革,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比如公平竞争的观念,比如贸易过程中的双赢观念,比如创新的观念等。在江浙一带,是地方领导讨好外商,方便外商,给外商送礼、拜年、拜节,结果外商云集投资设厂,给地方带来丰厚的税收与管理费、工资与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在西部,据说上上下下来敲竹扛揩油的多,真正支持的少,“拼命引狗,拼命关狗,拼命打狗”,这就是西部一些地区引资的写照。这样的观念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而且,现阶段的现实是:西部本来人数就不多的企业家现在正面临着比东部沿海地区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除了市场竞争,他们还要面临各种东部企业家所没有或者已经走过的困境。尽管西部和沿海地区的观念差距已经被强调了很多年,但这种差距带来的问题至今仍然缠绕着不少的西部民营企业。有很多民营企业的行为在沿海,大家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西部的人还是觉得不可理解,或者不敢做。1991年以前发展起来的那批上市公司――也就是西安的第一批上市公司――它们的老总,现在大部分处境都十分糟糕。要么销声匿迹了,要么就在牢里蹲着了,剩下来的寥寥可数。一个熟悉西北产经发展状况的媒体工作人员说,包括早年评上榜的企业家,大部分也都倒闭了。但即使那些蹲进去的老总,也不一定是因为个人的问题。很多企业被处理不是因为经营问题,而是因为一些摆不上台面的原因,比如得罪了某些人,或者有些人觉得他太过张扬了。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说,这时候,他们的一些原本被默认的边缘行为就会成为他们冠冕堂皇的罪状。大环境的无奈由于这个社会交通与信息渠道的便利,许多西部民营企业家无论在见识上还是决策上都能够做到和东部同步,甚至与全世界同步。但是,他们所在的发展环境并没有因此而迅速发展起来。中西部企业家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一种说不清的文化压力。从历史来讲,中西部毕竟不是沿海,观念比较保守,企业家最大的压力不是来源于企业,也不是来源于市场竞争,而是来源于周围的人的观念的压力。要改变这个环境,对企业家来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这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并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企业就能够改。

二、西部大开发,文化变革是关键

西部大开发,实质上就是要实现西部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对落后和不发达的挑战和超越。但是,落后和不发达并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景的统计指数,根本上是一种心理状态。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可以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以及全部课程内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生命力的现代心理基础,换言之,执行和运用这些制度的人还没有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也会在一群传统人手中变成一堆废纸。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人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或者地区才可以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国家或地区。因此可以说,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在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把人的现代化放在首位,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人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生产力要素中人生产主体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智能素质、人格素质必须与现代化相适应。智能素质包括识字水平、科学文化水平、思维判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及劳动技能等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格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的修养、观念更新的程度、勤奋精神及开放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心、进取心等达到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因此,人的现代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文化心理素质的现代化。要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必须研究的是,作为希望进入现代社会的竞争者,它的文化准备是否已经完成。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新的物质文明产生的精神文明,精神文化的储备是否已经完成,或者说传统文化是否已经更新;二是已经更新的文化精神,是否同现时的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相协调,亦即文化圈范畴的三个层次内容是否已经共振效应。具备了这两者,就可以认为作为新的经济文明诞生的文化准备已经完成了,否则,即便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力也是难以产生作用的。

西部大开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文化变革是这场变革的主要内容。那么,文化变革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其突破口又应该选在什么地方呢?

整个人类文化史证明,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上,物质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能比较迅速地]进和转变,譬如千百年来骑着驴和骆驼游牧的阿拉伯民族,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改以乘汽车、飞机等代步,以石油生产代牧业生产生活,并没有经历多大的文化变迁的困难;现在藏区许多喇嘛寺以电灯替代酥油灯也很快被接受。制度文化虽然相对来说比物质文化难改,但一旦改变起来却可能比较迅速、直接、明显。我国的民族地区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奴隶制社会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便是很好的证明。当然,制度文化既然涉及生产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方方面面,在根本改变民族地区旧的社会制度后,并不能说在制度文化方面就不再存在文化冲突。事实上旧制度文化的残余影响仍有存在,例如在藏区的不少地方历史遗留的习惯法仍然行使着一定的职能。

而作为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等则潜藏于各种文化事实的背后,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与时代变迁并不一定形成直接的、迅速的对应效应。因而往往是最难改变的。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不仅涉及一国器物文化,而且涉及到制度层文化和观念层文化,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圈要素。而一国特定的文化传统和结构,往往对该国的现代化发展作出选择。因此,一国经济的现代化问题,应当首先是对它的保守文化实行现代性变革问题,这是落后地区经济起飞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要重视经济文化的主体,即人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人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体,在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的开放、开发、发展最终只能依靠自己,依靠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靠人的现代整体素质的提高。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目前最根本的就是进行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超越自在的、习惯的日常生活状态,而成为活跃的、创造性的个体。而要实现人的现代性变革,其前提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用创新文化代替保守的传统文化,这就是西部开发的核心所在。

三、西部区域文化变革的方向:保守文化观念向现代创新文化转化

人们的社会活动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思想观念具有二重性。勇于变革、勇于开放、勇于进取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守旧、封闭、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经济发展则有很大的阻滞作用。

考察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民族文化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往往是这一民族敞开怀抱,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时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这一文化变迁现象的最佳说明。在这一文化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是,有着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传统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总是表现得更为自信,他们改善环境的能力也更强,能够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找到应对变化了的环境的更为合理的行为方式。具备了这种文化适应能力的民族的文化将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它具备了一种自我更新的生长能力,总是保持着充沛的活力,使得强势文化的产生有了可能。

观念应先于市场,以国内来看,比知识比文化水平,中部的湖南湖北要高于浙江,两湖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也较浙江高,但是在浙江做生意却显然比在两湖做生意要顺畅得多、容易得多,浙江的经济也远比两湖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同样,中国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平均可能高于南方,但进入现代社会后,南方却总是在发展经济上领先于北方,原因何在呢?无疑在于南北地域民众的观念差距,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即在南方做生意的交易成本远比北方来得低廉。因此,对于经济的发展而言,观念显然比文化知识水平更重要。有人说,宁愿与一个浙江的农民合作做生意,也不愿与一个观念守旧的教授合作做生意。因为浙江人的观念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一致。而一个人如果观念守旧,即使他是一个教授,那生意上的观念阻力和谈判成本实在高得惊人 。

西部地区向内寻找自身发展滞后原因的时候,必须敢于正视在思想观念上与沿海地区存在着的明显差距。由于认识的局限,由于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解决方法往往大不相同。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必须首先加快解放思想的进程。只有人的思想解放了,才能运用好中央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敢“闯”敢“新”,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总之,更新观念,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是西部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

就制约或者影响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方面而言,西部地区亟待更新的思想观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因循守旧观念。因循守旧是旧的传统观念的共同特点。观念陈旧的人,俗守祖训,墨守陈规,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创新的冲动和胆略,因而担当不了经济振兴的重任。要提倡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敢于探索、勇于试验,不怕风险、不怕失败,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道路。

“冒险”大抵存在两种可能和后果:一是超越常人,取得惊人的成就;二是不合习俗,遭到惨败。所以,人们愿意求稳,保平安。西部地区由于守土重迁、封闭保守,因而以四平八稳,心态以过“小康生活”为满足,多数人不欲承担“风险”。甚至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也往往以 “稳重”为上品,把冒险说成是疯子、是病态。这种文化心态只能平平稳稳度“小康”,不适应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进行“西部大开放” ,必须大力提倡和宣传“风险”思维,提倡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尝试干常人不敢干的事情,要发扬宁肯“惨败”之后爬起来再干,也不要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奋进精神。当然,也不要把“冒险”误解为冒犯法纪,误解为违规蛮干,“冒险”只不过是一种胆大心细、敢于闯关探险的思维方式和奋斗精神。

第二,安贫守穷观念。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展缓慢,人们在“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支配下,易于满足现状,只求温饱,不思冒富。这种精神状态与时代的要求、改革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应树立敢富、先富的思想观念,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影响其他地区走上富裕之路。

第三,内陆封闭意识。由于西部远离海洋,气候温和、自然条件适宜,大部地区在古代能够自给自足,生活过得去,因此养成“守土重迁”意识,不欲向外开拓,逐渐形成封闭保守观念,这是发展经济的严重障碍。西部地区要冲破封闭保守的思想禁锢,破掉“守土重迁”观念。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冲出“内陆”,主动与国内国际市场对接,走向“河流”,走向“海洋”,走向大世界,走向市场文明。要鼓起勇气,立足本地区优势,打开“山门”,形成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第四,自然经济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的深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经济活动已经主要由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调控,市场的力量将壮大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地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由之路,谁先认识谁主动,谁先开放谁发展,抱残守缺,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就会被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所淘汰。

第五,“等、靠、要”的思想。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要落后,落后就会挨打。西部地区潜在优势很多,加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西移的机遇,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加速发展的良机。西部地区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上规模、上档次、上质量、上水平、加速度、增效益,破除保守思想,充分挖掘各种潜力,打破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抢时间、抢市场。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能早则早,能快则快。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沿海、沿江、沿边及内陆省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造成了东西南北中、开放大联动的逼人态势。西部地区如再不加快发展,将会在时代潮流面前落伍,就可能在国内外大市场上丢掉应该占有的一席之地。

第六,平均主义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的平均主义现象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企业活力最终是竞争力。争残酷无情,强者发展,弱者消亡,优胜劣汰,不可抗拒。面对这一形势,怨天尤人不行,无所作为也不行,惟一的出路是树立信心,投身到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去,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传统社会中,群体价值取向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思想模式、生活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相当意义上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本能”,人们这样思考和行为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大家”都这样思考和行为。在这里,个体被本能化的群体完全淹没了,个体已经不能意识到个体自己了。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现代化首先必须使个体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的现实性,明白自己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为,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现代观念及方式的形成。只有意识到了个体的独特性,才有个体去了解和学习现代化的思想和行为,才有人的现代化,也才有地区和国家的全面现代化。如果没有个体的现代化,没有日常意识中思维方式的变革、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市场竞争意识的增强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再好的政策也会被扭曲、变形,其作用也不会得到有效发挥,再好的机遇也会丧失,再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开发。从这种意义上说,如果哪一天西部人的群体意识实现了从保守观念向现代创新观念的转型,那么,离西部企业家阶层整体崛起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四、改变官本位的观念,树立企业家的主体形象

我国西部经济的落后,主要是由于民间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使得西部大量的生产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西部开发的根本就在于能否形成一个融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于一体的融合型经济主体,以启动当地丰富的资源而形成持续发展的态势。当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就是要通过产出、社会资本的积聚,启动蓄势较强的自然资源,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开潮。而要实现这一宏伟设想,其关键点又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个目前西部经济发展急需的企业家阶层,这是西部经济能否起飞的关键。

企业家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是人们进行这种选择的制约因素。在美国,追逐利润,争做经济人是人们的价值取向,高等学府中第一流的人才全部投入企业;或者既是企业家,同时又是科学家。在日本,同样是“英才荟萃企业界”,具有冒险精神,在企业经营方面有一番作为的企业家被称为英雄,在企业发展方面的成就本身就是人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6]。

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很少有人把企业家作为一种职业选择。经济成就无关紧要,一个人必须有一个官衔职位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人们的当官意识强化,与这种传统心理不无关系。因此,在今天的西部,转变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最重要的是克服人们的轻商观念,确立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抑制“当官意识”。要使人们真正意识到,现代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家,离开了企业家,市场经济体制就转动不起来。因此,企业家是时代的真正英雄,是振兴民族经济的栋梁,激励和诱导成千上万具有潜在企业家素质的人,走入企业家的行业,承担起推动经济起飞的重任。改革价值取向,还要赋予企业家崇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克服人们走入企业家行业的心理障碍。要在民众中创造这样一种心理氛围,企业家是一种需要天赋和才能,具有高度创造力的职业,企业家成就的核定标准就是企业家成就本身。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浓厚气氛,反对“无商不奸”等偏见,使企业家成为全社会理解、尊重和崇尚的“热点”。

同时,要创立机制,构造出一个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7]。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的成长离不开所在的环境,即与他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东部地区的实践来看,企业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物,一个充满竞争和风险的市场环境是产生企业家的肥沃土壤。通过不断地参与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活,可逐步消除陈腐、保守、封闭的观念和意识,从而为培育敢于创新的经济主体和企业家奠定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活氛围和思想基础。而且,高素质企业家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所处的机制环境和法律环境关系很大。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机制环境,用制度保证一批不同类型、风格各异的企业家健康成长;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要特别重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证企业家的经济地位,构建和完善以保障企业家生产经营权益为核心的法律环境,使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406.

[2]张培刚. 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 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4:91.

[3]刘志敏. 走出惰性文化氛围 培育全新“西部精神” [J].理论研究,2000,(3):66-70.

[4]邹东涛:什么粘住了西部腾飞的翅膀 [J]. 中国金融,2006,(15):34-36.

[5]李银.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文化创新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66-71.

[6]叶 勤. 企业家精神的兴起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其启示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16-20.

[7]沈 青.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对西部的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98-103.

Cultural Idea Change:The Premise Condition to the West Develop Greatly

Zhang Youlin1,2,Chen Zhaoxia1

(1.Zhejiang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economic trade college, Hangzhou310018, 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10000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