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2篇

新时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

一、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一)利用债务重组的非正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利用债务重组的方式,不但可以减轻自身的财务负担,而且那些可能盈利不足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营业外的收入,使企业摆脱繁重的财务负担,甚至扭亏为盈,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利用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资产的盈余管理不容小觑,有的时候甚至会挽救一个公司的发展命运。

(二)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在盈余管理中,可以通过这项规定利用金融工具分类的方式来为企业的利益服务。例如企业在购入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或者债券的时候,就可以将之划分为交易性的金融资产或者是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但是,企业将之划分为何种金融资产,则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这些划分方式,与企业资产的多寡相互联系,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资产和收益经营情况采取对自己有利的划分方式,来实现公司的盈余管理。

(三)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

新时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也可以通过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来进行。这是因为在公允价值的模式下,投资性房产是不计算折旧和摊销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利用并不多,但这种方式可以将资产负债表与账面余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来计算到利润表中,可以很快的提升企业的业绩。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可以将资产负债表投资性房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账面上的一些数字,来作为利润的数字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如果增值,那么企业也就会获得这方面的利润。同时,对于采用“后进先出”法结转成本的企业,在物价提高的情况下,转入价值的成本就会变的比较少,这种情况下利润还是会增加的。

二、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盈余管理在我国滥用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盈余管理通过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选择更有利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的合理利用有助于企业实现更好的利益,但是,盈余管理的滥用,却是导致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企业为了实现公司的更高利益,采用技术手段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使报表的数据看上去更好、对自身更有利,导致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全面性和充分性。

(二)盈余管理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有着向投资者传递信息的作用。在公司的管理上,管理部门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经营和盈利情况,如果盈余管理出现不真实或者虚假情况,则容易导致投资者的错误决定,产生对自己不利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的配置由于盈余管理而产生错误,这样,那些真正盈利的公司就难以得到更多的资源,社会整体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被降低了。

(三)对企业长远利益的不利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和实现利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目的,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企业带来一些好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对企业的发展则是不利的。这主要是由于盈余管理的滥用会造成投资者对企业收益的错误判断,这样,企业的市场价值会逐渐的下降。

三、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和监控机制

完善公司的产权制度,有助于对监控者监控能力的加强。国有股票的持有和减少,有助于加强股票在市场的流通比例,这样广大的投资者才能在更大程度范围内对上市公司的盈余问题进行关注,投资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加大对企业经营的关注,通过内部股东身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完善董事会制度,使董事会在对公司判断的时候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这样才能起到对公司经营和管理的监督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外部监控的方式来加强企业的盈余管理,对公司的经理人制度进行有效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企业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上市公司更规范、更有效的在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完善盈余管理。

(二)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监控

公允价值计量的监控需要对评估机构加大监管工作。由于在资产评估的过程中,市场的自由发展并不能对资产的公正性提供保障,所以需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控。市场需要进行监管工作,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需要政府通过自身力量的发挥,增强对资产评估行业的监管,达到对市场公允价值计量的监控。在对监管机构的监管中,不仅要保证监管质量和监管的水平,还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此外,监管部门还可以通过对相应的评估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来促进市场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管。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在新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较多方面的内容,很多内容都需要会计人员自己去人为判断和评估,如商业实质的判定、研发阶段的区分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可以运行的空间就更大了。因此,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确保所披露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那些人为判断的内容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和合理正常的运算,都需要通过披露来进行检验。所以,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投资者从披露的信息中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此外,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助于减轻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情况。目前,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和英国,都建立了相应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有的国家还建立了电子化的信息披露系统,使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更多更及时的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内容,从而判断和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

(四)提高会计人员执业能力和道德素质

新时期会计人员的行为和道德对于会计工作的影响非常大,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诚信意识是改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新会计准则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内容都需要会计人员通过自身的能力和道德来进行判断。如公允价值的引入中,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估。而我国的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公允价值的引入也是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状是,我国的会计人员在整体素质上呈现一种层次不齐的状态,而且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诚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此外,我国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的不足,也影响到会计判断中估算技术的运用。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要保证公允价值的公正性是很难的。所以,会计人员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在会计工作中秉持诚信心态,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断完善。

作者:宋世坤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动因及方法

(一)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

1.配股动机

我国的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还有借款和配股等多种方式,其中,通过配股的方式筹集资金是股权融资成本最低的,大多数企业都会采用配股的方式来进行筹资。但是我国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6%以上”。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能够达到配股的资格,就需要保持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在6%以上,为了增加利润,上市公司就有了通过进行盈余管理来增加收益的动机。

2.利润平滑动机

上市公司需要投资者进行投资,而投资者进行投资必然要通过分析该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一个企业的盈利情况良好,这对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当一个企业在一段时间里获得大量的利润时,为了使投资者感觉企业的盈利情况是稳定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将这段时间里的大量利润延伸至以后各期,来进行利润的平滑,可以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达到,因此具有了利润平滑的动机。

3.防止亏损动机

新时期,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配股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并且成本低,利用这些资金,上市公司可以开展经营活动,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但是,我国的《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显示的净利润为负值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特别处理,上市公司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暂停交易。所以,净利润是否为负值,对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上市公司往往会采用增加或不减少收益的减值政策,用来减少对会计利润的负面影响。

4.扭亏动机

前文提到,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亏损,其股票将被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就会面临退市的危险。上市公司出现亏损,往往是因为主营业务收入低,而主营业务收入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增加。为了使上市公司的账面净利润能够保持正增长的态势,公司往往会通过增加费用、损失等方面,来确认和计提大量的减值准备,从而使企业的净资产在账面上保持了正增长,因此,企业也就有了扭亏的动机。

(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

1.亏损公司大量计提减值准备

我国规定,只有连续亏损三年上市公司才会面临退市的风险,但对一般亏损的公司没有什么影响。如果出现一般亏损的公司,并且预计以后也不能出现盈利,上市公司往往会在当年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将一般亏损变成巨额亏损,将以前年度的亏损全部处理掉,增加了未来的收益,同时避免了连续亏损和面临退市的风险。

2.大量转回资产减值准备

当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平均值略低于6%时,上市公司又需要进行配股来筹集资金,企业就会通过转回以前的资产减值准备来保持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我国规定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6%以上”。如果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只是略有亏损,但是并没有达到巨额亏损的状态,上市公司为了保住上市的资格,并且制造出扭亏为盈的假象,避免出现连续亏损和退市的风险,上市公司会大量转回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释放以前储存的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就成为了企业有利的手段。

3.微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新时期上市公司的利润处在亏损的边缘,即净资产收益率略高于6%时,企业就会尽量的减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甚至是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通过这种方法,管理当局保住了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也造成了费用的低估和资产的高估,使得企业的利润被虚增。

二、资产减值政策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资产减值政策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资产减值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真正实现的利润,把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资产排除,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得到提高,同时也避免了企业利用虚增资产来虚增利润的现象。促进了企业的规范发展也严格规范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资产减值政策对企业的资产减值转回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项规定的出台,使得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虚增利润的弹性空间大大缩减,有力地回击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同时,给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虚增利润敲响了警钟,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转回平滑利润并扭亏为盈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一致,资产减值政策新加入了“资产组”、“资产组组合”等新概念,解决了单项资产减值难以确认的问题。资产减值政策规定:“对于单项资产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应当以其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的金额,并进行测试。”这项规定更加详细地规定了对于单项资产减值的处理问题,大大抑制了企业利用单项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极大地缩减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也使得资产减值政策更加的合理和规范。

(二)资产减值政策下盈余管理存在的空间

资产减值政策的实施确实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平滑利润,并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在实务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又使得企业找到了新的盈余管理的方式,为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新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1.判断减值现象缺乏可操作性

资产减值政策的规定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资产减值的确认,企业可以从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两个方面加以确认,但是,政策所规定的标准都是定性的,并不能包含所有的减值现象,而且操作性不强,减值现象的确认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没有定量的标准。而从理论定义上说,减值现象的判断的标准综合了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内部经营管理、法律、市场还有技术等各个方面,涉及到的资料是很难被取得的,所以执行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上市公司仍然可以利用自身的资产减值来平滑利润,从而达到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2.估计资产减值的可回收金额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规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的确定采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这两种方式中的最高者,如果企业这两种方式都适用,那么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效益等情况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方式的确认也是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的,所以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隐患依然存在。

3.公允价值的确认难以公允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机制下,还不能够充分地进行资产评估,公允价值也是难以确定的,同行业中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是否合理也难以确定。而且,资产减值政策也没有具体规定处置费用的问题,企业管理层仍然可以凭借主观判断来确定处置费用。

4.难以确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资产使用寿命和折现率相关,而最关键的是确定折现率。折现率在很大程度上对现值的可靠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折现率低那么现值就会高,折现率高现值就会低。但是不同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这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也给企业留下了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资产减值政策实施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

虽然目前的资产减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平滑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规范。我国目前的资产减值政策对于减值现象的确认,资产减值可回收金额的确认,公允价值的确认还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确认等还没有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这些现象和金额的确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技术水平,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主观性太大。同时,资产减值政策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但并没有规定短期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得转回,企业仍然可以利用短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与国际会计达到趋同和一致,同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市场机制,加强市场评估,使得在合理有序的市场机制下,可以对商品的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可以进行有效的资产评估,从而使得资产减值的可收回金额,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得到较准确的确认,做到有据可依。

(二)加强对减值准备披露的监管力度

资产减值政策赋予了企业充分合理的会计选择权,但同时证券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准备披露的监管力度,监督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资产减值信息披露,并强制实行,使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细化,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越详细,对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越有利。虽然目前我国的资产减值政策已经要求企业进行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资产减值政策的要求披露资产减值准备,特别是在企业改变会计方法和原则的时候,更需要企业披露资产减值准备等相关信息。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披露的强制性实行,还应当加强证券监管部门的作用。

(三)加强资产减值准备的外部专业评估

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的确认时,主要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特别是一些计量难度较大的资产进行计量时,不能有一个公允的计提。因此,我们仅仅加强对资产减值确认和计提的监督是不够的,还应当建立完善的资产评估体系,建立先进的资产评估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的资产评估水平,完善市场机制。提高资产的公允性,使得资产能够可靠计量,就需要我们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让市场发挥其应有的调节作用、公允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要看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更要关注的是这个企业获得利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合理,才能真正判断出这个企业真实的营运情况。

(四)及时发现灰色地带并加以规范

新时期我国资产减值政策的制定是有滞后性的,相关准则的制定并实施总是落后于上市公司的行为。例如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实施了很长时间,我国才不得不制定了资产减值准则来约束其行为。由此看出,我们还应当加强动态系统的灵敏度,来检测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经营行为,以免出现政策的制定落后于问题的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

(五)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技术水平,这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分析的能力和企业管理的水平。同时,职业判断是一个会计人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可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为会计人员提供大量的知识资源,为会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供良好方便的物质条件。

作者:李露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