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绪管理论文

儿童情绪管理论文

一、儿童情绪管理的相关案例及分析

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察觉自己和别人的不同情绪,如开心愉悦、伤心痛苦等;二是能够初步调控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执拗、攻击、任性、退缩胆怯等,并对情绪进行自我激励。

案例1:“执拗”的轩轩快乐的周末,2岁半的轩轩和2岁的妹妹童童一起开心地玩雪花片。在妈妈的帮助下,两个人手里各自拿着一朵拼插好的小花,他们用胖嘟嘟的小手摆弄着雪花片,甚是可爱。到了午饭时间,轩轩自觉地将小花一片片拆掉,放到盒子里。拆完后,又非常热情地去夺童童手里的小花,要帮忙拆掉。可是,妹妹正玩得开心,不想将这朵完整的小花拆开。抢夺过程中,妹妹哇哇大哭起来,妈妈劝说轩轩:“妹妹不想将花拆掉,你拆完自己的归位就可以了。”但轩轩不依不饶,执意要拆童童的雪花片。妹妹大声哭起来,妈妈赶紧制止轩轩的“执拗”行为。紧接着,轩轩也号啕大哭起来,任凭妈妈怎么劝说,就是一定要去拆妹妹的雪花片。妈妈无所适从,更难以理解轩轩发脾气、闹情绪究竟为哪般。

案例2:“任性”的多多一节亲子活动课,借助托盘、杯子和大米,教师示范完毕精细动作活动“倒米”。宝宝们领完操作材料后,开始兴高采烈地操作练习起来。多多双手握住杯子,按教师的示范慢慢将米倒入托盘上的杯子里,妈妈在旁边夸奖道:“多多真能干!”来回练习几次后,多多突然一只手拿起杯子快速地倒向另一个杯子,米瞬间撒出来一半。多多“哈哈”大笑起来,陶醉于自己的创意。妈妈赶紧使劲抓住多多手中的杯子,说:“不能这样乱倒。”多多试着挣脱并甩开妈妈的手,而妈妈则继续坚持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倒米。来回重复几次拉锯战,意料中的事情出现了,多多开始大声哭闹,嚷嚷道:“走开,走开,呜呜呜。”妈妈则训斥道:“这孩子,真捣乱,怎么这么不听话!”多多继续不依不饶,整个亲子活动氛围立刻被打乱了,妈妈带着哭闹不止的多多走出教室。

案例3:“胆小退缩”的洋洋洋洋快两岁了,胆子比较小,性格也偏内向。一次活动课结束环节,家长和孩子在自由活动,洋洋看到旁边的浩宇在大龙球上玩小推车游戏(孩子趴在大龙球上,家长抓住孩子双腿,前后推动,球在孩子的肚子下滚动)。洋洋试探地推了推身边的大龙球,妈妈看见了,走过去抱起洋洋说:“走,我们也来玩大龙球吧。”可洋洋挣扎着要下来,妈妈继续鼓励说:“你不想玩吗?看大龙球多好玩呀!”洋洋只是用手推了推球,妈妈则一把抱起洋洋,放在大龙球上开始晃动起来,洋洋开始哭起来,挣扎着要下来。妈妈则责备洋洋:“你这个胆小鬼,连这个都不敢玩,还是个男孩子呢!”听到这儿,洋洋哭得更加伤心了。以上三个案例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从中也可以看出,儿童情绪管理能力是在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案例1中,轩轩的“执拗”让人匪夷所思,他执意要拆掉妹妹的雪花片,成人会认为这是“任性”和“胡闹”的表现。殊不知,这是儿童处于“执拗敏感期”阶段的正常情绪表现。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心灵的发展必定受挫。如何面对儿童的执拗情绪呢?首先,成人要理解这种行为,知道这是生命成长的一种需要;其次,成人要给儿童足够多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最后,成人要掌握一些变通的方式方法,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儿童内心的强烈需求。

案例2中,多多哭闹情绪的根源在于妈妈生硬阻止了孩子的创意想法。殊不知,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他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虽然用一只手倒米,米洒出来很多,但同时,多多很满意通过自己的力量带来的成功情绪体验,也会一次又一次体验这种情绪。家长和教师应该懂得,儿童这种行为不是无故捣乱、搞破坏或惹大人生气。面对这种“任性”情绪,成人不能一味制止儿童进行不同尝试,但可以逐渐提出新的要求,如试试看,用一只手倒米,可不可以不把米洒出来,以此鼓励儿童挑战新的练习难度。

案例3中,洋洋很想去玩大龙球,但由于性格内向、胆子又小,迟迟不敢爬上去,导致洋洋情绪崩溃的根源在于妈妈的强迫态度和粗暴训斥。殊不知,越是胆小的儿童,妈妈更应该多加鼓励或想其他变通的办法满足其探索环境的欲望。比如家长可以试试体积小一点的大龙球。成人以为大龙球上玩小推车没什么可怕,可对某些儿童来说,大龙球可能太高了,趴上去后双脚悬空,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一害怕,就会有哭闹的情绪表现。事实证明,当让洋洋趴在小龙球上玩耍时,孩子哭闹情绪立刻得到缓解,开始高高兴兴玩了起来。所以,从积极情绪培养看,成人应多从儿童的角度考虑,给孩子安全感,鼓励他敢于探索和尝试,切忌不要一味呵斥和嘲笑孩子。

二、家园合作培养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途径

总的来说,三岁前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很薄弱。情绪管理能力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进步,其发展受到教养措施、环境熏陶等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父母、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缺少。所以,家庭和亲子园应相互配合,帮助儿童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内心感受,并逐渐掌握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这对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意义重大。

1.营造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情感氛围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其情感习得的启蒙场所。从个体情感发展看,儿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关爱和温馨家庭氛围的熏陶,而这种情感氛围则是儿童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证。在营造温馨、充满爱的家庭情感氛围方面,父母首先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父母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经常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善于营造愉快、轻松的家庭氛围。这不仅可以引导儿童感受他人情绪,同时也为儿童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其感受情绪、理解情绪和管理情绪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主体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儿童的情绪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家庭亲子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有两种:溺爱和粗暴的爱,溺爱表现为父母对儿童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自私、任性、骄纵等不良性格特质;粗暴之爱则表现为父母一味要求儿童服从成人意愿,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儿童情绪受到压抑,形成退缩、胆小、内向等性格特质。须知,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的爱。亲子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泛滥”或“情感统治”。当儿童闹情绪时,家长不要动辄就表现出暴躁、武断、独裁、威胁和惩罚。首先学会接纳儿童的不良情绪,允许其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或者迅速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极端的负面情绪得以缓解。3岁前儿童年龄小,对其提出的要求,合理的就尽量满足,如拒绝则应适当给予其他安慰。比如夏天儿童想吃冰淇淋,父母就让他偶尔吃一个;冬天冷,儿童想吃就不能给。父母认为冬天吃冰淇淋是无理的要求,但儿童却认为这两种情况是一样的,没有无理和合理的区分,父母就要教会儿童区分。不过,在拒绝儿童这个要求的同时,可以给他合理的东西满足他。比如,冬天不能吃冰淇淋,但可以给儿童一小块蛋糕。父母只是一味拒绝,没有变通地给予,儿童会一直处于被拒绝、忽视的消极情绪中,其情绪宣泄没有得到理解和宽容。长此以往,情绪调控和管理的教育效果甚微。

2.创设丰富、多样化的亲子园游戏环境

亲子园要积极创设丰富多样化的游戏环境。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师幼、同伴间积极交往的精神环境。良好丰富的物质环境为儿童习得管理情绪提供可能性,包括整洁有秩序的生活环境、宽敞整洁的活动空间,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图书影像资料等。狭小、杂乱的游戏环境容易造成儿童情绪的波动,也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烦躁不安。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还要借助于适宜的玩教具和图书,这些材料可以激发并维持儿童的有目的活动。图文并茂的早期阅读图书、画册以及影音资料,可以帮助儿童获得诸如识别应对情绪、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快乐独处等一系列与情绪管理有关的知识,为儿童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提供知识性基础。此外,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还需要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和游戏活动来习得。儿童长时间独处、不与人交流,会产生很强的孤独无助感,也会造成情绪的压抑。亲子园内,教师应鼓励儿童积极与同伴交往,这会为儿童提供学习情绪控制和管理的机会。同伴对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孩子们之间也容易相互模仿。儿童在相互玩耍游戏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冲突,而这正是学习调节管理情绪的好时机。如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与人协商,不能霸道抢东西,要抑制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学会轮流等待并互相交换玩具等良好的性格品质。亲子园是一个集体环境,儿童要想很好地融入这个环境,就应遵守一些行为规则,不然就会遭受排斥和孤立。这就促使儿童要适当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另外,亲子园中,教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游戏中儿童会借助于动作、语言、音乐、绘画等活动体验积极情绪,宣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

3.注重实践层面上教给儿童管理情绪的方法

家园配合,需要帮助儿童逐渐正确认识、解读自己与他人所产生的情绪,而非对所谓“积极”与“消极”的情绪进行价值判断。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健康情绪成长的营养素。人格培养与道德行为训练,共同构成了“情商教育”的完整内容。首先,帮助儿童识别并感受不同的情绪。3岁前儿童揣摩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时,常常会依照与家人的互动经验。家庭中的经验和家人情感的分享是儿童对他人感受和想法的基本来源。这就要求家长平时应对儿童清楚表达自己的情绪,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有助于儿童了解他人的情绪。此外,利用故事及周围的人、事、物,引导儿童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和想法,也会对儿童情感的敏感性有帮助。比如,父母应该把自己的伤心表现出来,让儿童感受父母的情绪或者让儿童明白父母伤心了,这样可以提升儿童识别并感受情绪的能力。

其次,引导儿童学习以适当的方式宣泄消极情绪。家庭和亲子园应注意让儿童全面体验各种情绪,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此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只有儿童开始尝试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时,他才有可能在自我实践中习得情绪管理的方法。当儿童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家长自然不能一味满足。需求遭到拒绝后,儿童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反应,如大哭大闹,更有甚者直接躺地上打滚等过激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转移儿童注意力或采取变通的方式。比如下雨天,儿童一直哭闹要出去玩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穿上雨鞋、披上雨衣或撑起雨伞,结伴去户外体会雨中漫步的诗情画意,这也是很好的亲子同乐机会。

最后,借助活动满足儿童自我实现的高层次情感需要。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是幼儿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家长和教师要创造条件,满足儿童内心对自我实现的需要,适度减少单纯的物质刺激,如食物、小红花、贴贴画等。借助各种游戏活动,让其有机会充分探索并展示自己的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儿童才会产生持久的愉快情绪体验。当儿童在游戏或学习中没有完成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厉害、不够威风,情绪就不高,甚至会情绪低落产生负面情绪,如哭闹、伤心、闷闷不乐等。反之,则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手舞足蹈、蹦蹦跳跳、高兴以及幸福感等。

三、总结

总之,家庭和亲子园在对儿童的情绪管理上,要以完全尊重的态度理解儿童,引导儿童学会正确认识各种情绪,并对儿童的积极情绪进行研究和培养。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其情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也为其未来的美好人生做好一项准备。

作者:刘丽云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